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模板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一、该保留的没保留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XY888 改编笔者多次参加河南省的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发现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问题有:不明句式特征,不明词类活用,不辨古今词义,该补不补成分残缺,看不出古字通假,专有名词强行翻译,该删不删成分赘余,脱离语境误用词语等。

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学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不明句式特征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如:(1) 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010年全国卷Ⅰ)解析:“胁王以危言”是状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危言胁王”,应翻译为“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

(2) 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010年江苏卷)解析:“敛以嫁时之衣”是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嫁时之衣敛”,应翻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

“甚矣吾贫可知也”是主谓倒装句式,正常语序为“吾贫甚矣可知也”,应翻译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3) 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2010年天津卷)解析:“亦不之虑”是宾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亦不虑之”,应翻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 不明词类活用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有不少考生不辨明词类活用,造成失分。

翻译时必须善于辨别,认准是哪类活用,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

如:(1)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4分)(2010年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师”名词作状语,应翻译为“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010年天津卷)解析:此句中第一个“衣”为名词作动词“穿上”,“袖”也是名词作动词“袖子里藏着”,翻译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文言文 传记篇 《先公苦读》和翻译常见失误举例

文言文 传记篇 《先公苦读》和翻译常见失误举例

二、传记篇•先公苦读(一)文言文翻译之常见失误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句】扁鹊见蔡桓公。

【错误的译文】扁鹊进见蔡国的国君桓公。

【点拨】“蔡桓公”是人名,不用翻译。

【正确的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词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例句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错误的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点拨】“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正确的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例句2】先帝不以臣卑鄙。

【错误的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点拨】“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卑鄙无耻”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正确的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省略成分没有译出【例句】待君久不至,已去。

【错误的译文】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点拨】原句中主语“家父”省略了,而译句中没有补充。

应在句子开头补上“我父亲”。

【正确的译文】家父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4.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错误的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在里面。

【点拨】译句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除,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2021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失误点

2021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失误点

8.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防范之1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规律探寻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 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 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1.六王毕,四海一。
规律探寻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扩:单音节——双音节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2.替:古代词——现代词 古今异义——现代词 遇双拆单
3.选:一词多义——语境义
活用词——活用后词 通假字——本字
注重整体,着眼语境,找出赋分的着眼点
知识梳理
动词为主

通假字
译 着

五 类
古今异义词
眼 点

特 殊
词类活用

实 词
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
偏义复词
知识梳理

副词


译 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代词、现代
译 着

出 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等)
眼 点 二

不 必 译 出
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句中起语法 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 助词等)
A(古时男子举行加冠礼、女子举行及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 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则是幼年时由父母来命,供长辈呼唤)
教学目标 1.学会找出文言翻译中的着眼点。 2.掌握翻译6字诀和6失误
1.《考试说明》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失误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失误及对策
当初,曹操地位低微时,李瓒就认为他才能不同 寻常。 (李瓒)临死时,对
其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他的儿子李宣等人说:“社会将要大乱了,天下英雄 没有能超过曹操的,
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
张孟卓和我关系不错,袁本初是你们的外亲,尽管 (这样),你们也不要依附(他们),
必是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把握文 言 文翻译要点
1 2014-5-10
君 恶 闻 其 过 ,则 忠 化 为 佞
国君 厌恶 听到 自己 过错 那么 忠诚 变化 为 奸伪
君 乐 闻 直 言,则 佞 化 为 忠。
国君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 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9 2014-5-10
2 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初,曹操微时,(李)瓒异其才。将没, 对…
…说
地位低微
认为…… 不同寻常
谓其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 无过曹操。 友好、交善
虽然
超过
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 依, (判断句) 必是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10 2014-5-10
(2003年· 京皖内蒙春招)将下面文
8 2014-5-10
翻译参考答案:
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弥子吃桃子感到很甜,没 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或: 舍不得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 ) 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或: 口中的美味)却想着我。(或: 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 已被自己咬过。)
假字;虚词要确译)
正确处理文言句式和凝固结构 结合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21 2014-5-10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3.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上)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不用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例2:(1)是女子不好......得再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的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森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1)句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2)句的“让”属于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一句中的“辞让”改为“责备”。

(3)句中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去”,应改为“才离开”。

(4)句中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代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该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3:以相如功夫,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字译出来,应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该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文言文翻译防范六失误

文言文翻译防范六失误

昔者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然世之纷扰,人之失错,往往由六失误而起。

故吾人宜深省其由,以防六失误之生。

兹为吾辈详述六失误,以期警醒世人。

一、疏于思考,轻率行事夫思者,智之源泉也。

凡事之前,宜深思熟虑,审慎决断。

若疏于思考,轻率行事,则往往陷入困境。

古有云:“三思而后行,无往而不利。

”此乃至理名言,吾人宜铭记在心。

二、好高骛远,忽视基础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生在世,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若好高骛远,忽视基础,则难以成就大事。

吾人当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座右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自以为是,不听他人意见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非圣贤,谁无过错?故人宜虚心求教,倾听他人意见。

若自以为是,不听他人,则往往误入歧途。

吾人当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心,广纳贤言,以自勉之。

四、贪图小利,舍本逐末世之纷扰,利欲熏心者众。

贪图小利,舍本逐末,乃人生之大忌。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吾人宜识大体,明大义,勿为小利所惑,方能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五、急于求成,不重过程古有云:“欲速则不达。

”凡事皆有过程,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人生在世,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成就大事。

若急功近利,不重过程,则往往功亏一篑。

六、情绪失控,意气用事人之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

然而,情绪失控,意气用事,往往导致失误。

古人云:“怒不过夺,喜不过溢。

”吾人宜学会控制情绪,勿以情绪左右决策,方能成就大事。

总之,防范六失误,乃人生之道。

吾人宜以此为鉴,时刻警醒自己,以免陷入误区。

夫如是,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愿吾辈共勉之!。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读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解读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 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 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 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 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 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 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 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 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 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 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 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 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 (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 真实)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语言不合规范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动宾搭配。

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宾语需要搭配,不能随意更换。

如果我们将动词和宾语配对不当,就会导致语言不合规范。

比如,将“吃肉”翻译成“吃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

其次,要注意句子结构。

在文言文中,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把握好各种句式和短语的使用方法。

如果我们在句子结构上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语言不流畅,也容易引起误解。

第三,要注意用词规范。

在文言文中,词汇较为古老,我们需要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和用法,不能随意替换。

如果我们用词不规范,就会导致句意混淆或者语言不通。

写作重点:强调了语言不合规范这一失分点,引出了动宾搭配、句子结构和用词规范三个要点,并且明确了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注意它们。

用词分析:用到了“动宾搭配”、“短语”、“用词规范”等术语,这些词汇都是在文言文翻译中比较常见的。

范文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语言不合规范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要避免这种失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文言文的特点和规范。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语法、用词、句式都具有一定的规范。

我们要牢记这些规范,才能避免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

其次,要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经典作品。

只有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和翻译。

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经典作品,就很难掌握好文言文的语言规范。

第三,要注意提高汉语水平。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汉语的掌握。

只有在汉语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从而正确使用语言,避免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

写作重点:从明确文言文规范、阅读经典作品和提高汉语水平三个方面谈论,突出了要点的全面性。

用词分析:用词地道,没有过多使用诸如“语言不合规范”、“句式”这些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夫文言文,我国古代之瑰宝,历久弥新。

然世之学子,欲通古人之智慧,必先精通文言。

然翻译文言文,实为一难事,其中失误之处,屡见不鲜。

今吾以数例,述其失误形式,以警后世。

一、字义误解夫文言文之字,往往具有多义,学子若不细究,易生误解。

如《诗经》中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若误将“青青”解为青色,则失其本意。

实则“青青”者,形容衣领之洁白也。

又如《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误将“说”解为愉快,则失其深意。

实则“说”者,通“悦”,喜悦之意也。

二、句法错乱文言文之句法,与后世文法迥异。

学子若不熟悉,易将句法错乱。

如《左传》中:“楚人三闾大夫屈平,忠言逆耳,终被放逐。

”若误将“楚人三闾大夫屈平”解为主语,则句法颠倒。

实则“楚人三闾大夫屈平”为定语,修饰“忠言逆耳”也。

三、修辞误用文言文之修辞,千变万化。

学子若不精通,易将修辞误用。

如《离骚》中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若误将“以为”解为“制成”,则失其修辞之妙。

实则“以为”者,连词也,表示“用……作为”之意。

四、断句失当文言文之断句,至关重要。

学子若断句失当,则失其原意。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若误将“吾生也有涯”与“而知也无涯”断为一句,则失其辩证之意。

实则“吾生也有涯”为一句,“而知也无涯”为一句,两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五、意义曲解文言文之意义,往往深刻。

学子若不深入理解,易生曲解。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误将“得道”解为“得到道路”,则失其本意。

实则“得道”者,得正道也。

六、语法错误文言文之语法,与后世语法有所不同。

学子若不熟悉,易生语法错误。

如《史记》中:“吾闻之,君子豹变,小人力变。

”若误将“豹变”与“力变”视为并列关系,则失其语法之严谨。

实则“豹变”与“力变”为因果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总之,文言文翻译失误之处,不胜枚举。

学子若欲精通文言,必先细心研读,严谨翻译,方能领悟古人之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20XX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