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1.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学生需要理解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损失,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2.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兴趣。在学习习惯方面,他们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课后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章节是对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的关键部分。主要知识点包括: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部分:
1.能源的分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能源,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能源的利用:学生需要掌握能源的利用方法,如热能、电能等,并了解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3.可持续发展:学生需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部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结合实际案例: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能源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3.提问和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能源的定义、分类及各种能源的特点、应用和影响,特别是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相关知识。
2.使学生了解能源的转换和传递过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能源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对能源问题的独立见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4.创设实践性、情境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设计能源转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转换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各类能源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驱动、小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源利用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4.通过学习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了解能源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结合实验、参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能源利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判断题:检查学生对能源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教案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教案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主题思想分析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章“文言文阅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翻译文章,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与翻译;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文章主旨的讲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文章背景。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解读难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重点字词:得道、失道、寡助、修辞手法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团结友爱,共同进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作业答案:(2)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例子见课文。

(3)答案开放,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二章 第3节 太阳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二章 第3节 太阳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3节太阳能【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的结构。

2.了解太阳能是人类的能源宝库,了解一些和太阳能有关的知识。

3.大致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能的利用。

2.难点:太阳能的利用。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搜集太阳能利用的资料、自制太阳能集热器。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许多国家争相研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

荷兰大学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太阳能汽车(如图),时速可达到160km/h,你知道它的关键部件是什么吗?从而引入太阳能。

【互动新授】(一)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1.太阳的结构如图: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10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2.在太阳的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四周辐射。

(二)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煤炭、石油、天然气是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

在它们死后,躯体埋在地下、海底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化学变化、地壳运动,在高压下变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气。

自然界中的一切能源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太阳能。

如图为化石能源的形成。

煤的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问题:根据如图所示,说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转化和守恒的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等都来源于太阳。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能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不均匀,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风。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水吸收太阳的能量经过蒸发形成水蒸气,暖湿气流从地面升起,因绝热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云,遇到冷空气就形成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得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在植物体内,人类和动物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用以维持生命。

(三)太阳能的利用探究活动:探究物体颜色对吸收太阳能的影响(自制太阳能集热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课本第22章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顶点式与标准式的转换。
(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软件,绘制几个典型二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并分析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最值等性质。
2.实际问题应用:
(3)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关于二次函数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二次函数模型,并求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即f(x) = ax^2 + bx + c(a≠0)。
2.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最小(大)值等,并能够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
3.教学步骤:
a.展示生活中抛物线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运动轨迹。
b.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运动轨迹特点,教师引导总结出抛物线的一般形式。
c.提问:“这些运动轨迹都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2.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和秩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教学步骤:
a.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如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特点等。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能源教学设计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能源教学设计
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能源知识?能源种类有哪些?能源转换和守恒定律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
b.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归纳总结。
c.强调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节能环保。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动案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
-设计案例: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等,让学生了解新能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讲解与互动探究相结合:在讲解能源种类、特点和应用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设计问题:如“请举例说明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请分析各种能源的优缺点”等。
4.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政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能源科技发展,关注新能源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代观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能源知识,提高学生在能源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能源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能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源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类能源的优缺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能源转换和守恒定律,掌握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基本原理。
3.掌握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4.了解我国能源现状、能源政策及能源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战略的意识。
3.实践活动: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家庭或学校中的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能源利用的优缺点,并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新疆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新疆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句子解析:分析文章中的难句、长句,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理解其深层含义。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创作背景:理解愚公移山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艰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词语内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愚公”一词的双层含义,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还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可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顽固”可以解释为“不易改变,坚持己见”,并给出例句:“愚公的顽固让他决定要移山。”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应指出故事的高潮是愚公与智叟的辩论,结局是山被神灵移走,从而突出文章的寓意。
2.教学难点
-词语内涵: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如“愚公”一词既指代主人公,也象征了一种精神。
-在句子解析方面,教师可通过拆分句子结构,解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意味着时间的无穷,而“山不加增”则是指自然界的恒定,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移山的意义。
-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感受到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内化这一精神。
4.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领悟到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5.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形象描绘、寓意表达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得学生们更加投入,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复习题22》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复习题22》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复习题22》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性质(包括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解析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及其相互转化;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最值问题、面积问题等。

2、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解题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耐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顶点式的应用。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构建二次函数模型。

•复杂情境下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求解。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二次函数图像动画、例题解析视频)。

•实物教具(如抛物线模型)。

•复习题集、习题卡片。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探究式教学,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展示二次函数图像变化,直观理解性质。

•练习巩固法,通过分层次练习,逐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引入:展示一个实际问题的背景(如抛射物体的轨迹、桥梁设计中的拱形结构等),引出二次函数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回顾:快速回顾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性质及解析式形式,为后续复习奠定基础。

2. 新课教学(30分钟)•知识点梳理(10分钟):•详细讲解二次函数图像性质(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的判定方法。

•对比分析三种解析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的优缺点及相互转化技巧。

•例题解析(15分钟):•例1:利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建立模型,并规范解题步骤。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跨学科教学课时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本章《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观察体育与物理现象中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规律,如铅球投掷的抛物线轨迹、竖直上抛运动中小球的高度变化等,从而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学科的紧密联系。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和解析式,分析体育和物理问题中的量化关系,如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运动效果或模拟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将体育和物理中的问题抽象成二次函数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推导和论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探讨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科内部来看,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一次函数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象特征以及增减性,为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从跨学科角度来看,二次函数在体育、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体育项目中,如投掷、跳跃等,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往往可以抽象为二次函数图象,通过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精确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在物理学中,二次函数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抛体运动、振动等自然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复杂运动的本质规律。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合体育、物理等学科的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基本性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二次函数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半径x(cm)与面积y(cm2);(2)王先生存入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x,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元;(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0 m,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x (m),种植面积为y(m2).(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1)y=πx2(2)y=20000(1+x)2=20000x2+40000x+20000(3)y=(60-x-4)(x-2)=-x2+58x-112(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教师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经化简后都具有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形式.板书: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请讲出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三、做一做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y=x2(2)y=-1x2(3)y=2x2-x-1(4)y=x(1-x)(5)y=(x-1)2-(x+1)(x-1)2.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y=x2+1(2)y=3x2+7x-12(3)y=2x(1-x)3.若函数y=(m2-1)xm2-m为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________.四、课堂小结反思提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第1,2题.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通过画图,了解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理解其顶点为何是原点,对称轴为何是y轴,开口方向为何向上(或向下),掌握其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和增减性与解析式的内在关系,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从“数”(解析式)和“形”(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y=ax2与函数图象的内在关系.难点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引入新课1.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1)y=3x-1(2)y=2x2+7(3)y=x-2(4)y=3(x-1)2+12.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是怎样的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性质呢?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它的一般形式,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二次函数中最简单的y=ax2的图象和性质.二、教学活动活动1:画函数y=-x2的图象.(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形状类似于什么?(3)引出一般概念:抛物线,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活动2:在坐标纸上画函数y=-0.5x2,y=-2x2的图象.(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画图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0.5x2,y=-2x2与函数y=-x2的图象,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归纳总结:共同点:①它们都是抛物线;②除顶点外都处于x轴的下方;③开口向下;④对称轴是y轴;⑤顶点都是原点(0,0).不同点:开口大小不同.(4)教师强调指出:这三个特殊的二次函数y=ax2是当a<0时的情况.系数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大.活动3: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y=x2,y=0.5x2,y=2x2的图象.类似活动2: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进一步提炼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图象(草图) 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最高或最低点最值a>0当x=____时,y有最____值,是________.a<0当x=____时,y有最____值,是________.活动4:达标检测(1)函数y=-8x2的图象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当x__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2)二次函数y=(2k-5)x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3)如图,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比较a,b,c,d的大小,用“>”连接________.答案:(1)下,(0,0),x=0,>0;(2)k>2.5;(3)a>b>d>c.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1)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作业布置教材第32页练习.22.1.3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平移的意义.2.了解y=ax2,y=a(x-h)2,y=a(x-h)2+k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3.会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重点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难点对于平移变换的理解和确定,学生较难理解.一、复习引入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特征:1.名称________;2.顶点坐标________;3.对称轴________;4.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二、合作学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12x2,y=12(x+2)2,y=12(x-2)2的图象.(1)请比较这三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顶点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图象之间的位置能否通过适当的变换得到?(4)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三、探究二次函数y =ax 2和y =a(x -h)2图象之间的关系1.结合学生所画图象,引导学生观察y =12(x +2)2与y =12x 2的图象位置关系,直观得出y =1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几个对应点的位置关系,如: (0,0)――→向左平移两个单位(-2,0); (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0,2); (-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4,2).②也可以把这些对应点在图象上用彩色粉笔标出,并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平移过程. 2.用同样的方法得出y =12x 2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3.请你总结二次函数y =a(x -h)2的图象和性质.y =ax 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 函数y =a(x -h)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h ,0),对称轴是直线x =h.4.做一做 (1)(2)填空:①抛物线y =2x 2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可得到y =2(x +1)2;②函数y =-5(x -4)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________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而得到.四、探究二次函数y =a(x -h)2+k 和y =ax 2图象之间的关系1.在上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 =12(x +2)2+3的图象.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y =12(x +2)2与y =12(x +2)2+3的图象关系,直观得出:y =12(x+2)2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y =12(x +2)2+3的图象.(结合多媒体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y =12x 2的图象与y =12(x +2)2的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只要把抛物线y =12x 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在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可得到函数y=12(x +2)2+3的图象. 2.做一做:请填写下表:函数解析式 图象的对称轴图象的顶点坐标y =12x 2 y =12(x +2)2 y =12(x +2)2+33.总结y =a(x -h)2+k 的图象和y =ax 2图象的关系y =ax 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当k >0时,向上平移k 个单位当k <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y =a(x -h)2+k 的图象.y =a(x -h)2+k 的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 =h ,顶点坐标是(h ,k). 口诀:(h ,k)正负左右上下移(h 左加右减,k 上加下减)从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练习:课本第37页 练习五、课堂小结1.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和函数y =ax 2图象之间的关系.2.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等方面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 第5题22.1.4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2课时)第1课时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2.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 =ax 2+bx +c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配方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性质.重点通过图象和配方描述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性质.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般形式y =ax 2+bx +c(a ≠0)的配方过程,发现并总结y =ax 2+bx +c 与y =a(x -h)2+k 的内在关系.一、导入新课1.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先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得到.2.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12x2-6x+21,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二、教学活动活动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12x2-6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3)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观察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抛物线从左往右的变化趋势.活动2:1.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x2+2x-3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2.你能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抽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老师点评;(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活动3: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2)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抽学生板演配方过程;教师课件展示二次函数y=ax2+bx+c(a>0)和y=ax2+bx+c(a<0)的图象.(3)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y随x 的增大有什么变化规律?(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活动4:已知抛物线y=x2-2ax+9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活动5:检测反馈1.填空:(1)抛物线y=x2-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2)抛物线y=2x2-2x-1的开口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ax2+4x+a的最大值是3,则a=________.2.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y=3x2+2x;(2)y=-2x2+8x-8.3.求二次函数y=mx2+2mx+3(m>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图象具有哪些性质.4.抛物线y=ax2+2x+c的顶点是(-1,2),则a,c的值分别是多少?答案:1.(1)(1,1);(2)向上,x=12;(3)-1;2.(1)开口向上,x=-13,(-13,-13);(2)开口向下,x=2,(2,0);3.对称轴x=-1,当m>0时,开口向上,顶点坐标是(-1,3-m);4.a=1,c=3.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第6题.第2课时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并会选用不同的形式,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和增减性.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能从图象上观察出函数的一些性质.重点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利用函数的图象观察性质.难点利用图象观察性质.一、复习引入1.抛物线y=-2(x+4)2-5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2.抛物线y=2(x-3)2+6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二、例题讲解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函数图象经过点A(-3,0),B(1,0),C(0,-2);(2)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2,4),且经过点(0,1);(3)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3,且图象经过点(1,0)和(5,0).说明:本题给出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解法,关键是看题目所给条件.一般来说:任意给定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均可设一般式去求;若给定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值)及另一个点坐标,则可设顶点式较为简单;若给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则用分解式较为快捷.例2已知函数y=x2-2x-3,(1)把它写成y=a(x-h)2+k的形式;并说明它是由怎样的抛物线经过怎样平移得到的?(2)写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最值;(3)求出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4)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5)设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P点,求△APB的面积;(6)根据图象草图,说出x取哪些值时,①y=0;②y<0;③y>0?说明:(1)对于解决函数和几何的综合题时要充分利用图形,做到线段和坐标的互相转化;(2)利用函数图象判定函数值何时为正,何时为负,同样也要充分利用图象,要使y<0,其对应的图象应在x轴的下方,自变量x就有相应的取值范围.例3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________0;b________0;c________0;b2-4ac________0.说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系数a,b,c的符号的关系:系数的符号图象特征a的符号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的符号-b2a-b2a>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b=0 抛物线对称轴是____轴-b2a<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c的符号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布置教材第40页练习1,2.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3.会用计算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由什么决定呢?补充:当a的绝对值相等时,其形状完全相同,当a的绝对值越大,则开口越小,反之成立.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2)位置与开口方向;(3)增减性与最值.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函数y有最小值4ac-b24a.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函数y有最大值4ac-b24a.二、新课教学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如图所示.(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归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交点,②有一个交点,③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是一元二次方程0=ax2+bx+c的两个根x1与x2;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 轴没有交点.举例:求二次函数图象y =x 2-3x +2与x 轴的交点A ,B 的坐标.结论:方程x 2-3x +2=0的解就是抛物线y =x 2-3x +2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抛物线与一元二次方程是有密切联系的.即: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根是x 1,x 2,则抛物线y =ax 2+bx +c 与x 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 1,0),B(x 2,0).例1 已知函数y =-12x 2-7x +152,(1)写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图象与y 轴的交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2)自变量x 在什么范围内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少;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三、巩固练习请完成课本练习:第47页1,2四、课堂小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7页 第3,4,5,6题.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课时)第1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能够理解生活中文字表达与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y =ax 2+bx +c(a ≠0)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把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难点1.读懂题意,找出相关量的数量关系,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理解与应用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二次函数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二次函数y =ax 2+bx +c(a ≠0)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当a >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当a <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2.二次函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二、教学活动活动1:问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 )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 )之间的关系式是h =30t -5t 2(0≤t ≤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活动2:问题:某商场的一批衬衣现在的售价是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该衬衣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1.问题中的定价可能在现在售价的基础上涨价或降价,获取的利润会一样吗?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定价?3.以下问题提示,意在降低题目梯度,提示考虑x的取值范围.(1)若设每件衬衣涨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少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2)若设每件衬衣降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多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根据两种定价可能,让学生自愿分成两组,分别计算各自的最大利润;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不足,加以辅导;最后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析.活动3:达标检测某商场购进一种每件价格为100元的新商品,在商场试销发现:销售单价x(元/件)与每天销售量y(件)之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每天的利润w与销售单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你是商场负责人,会将售价定为多少,来保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答案:(1)y=-x+180;(2)w=(x-100)y=-(x-140)2+1 600,当售价定为140元,w 最大为1 600元.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尤其是数形结合方面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作业布置教材第51~52页习题第1~3题,第8题.第2课时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能根据具体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应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问题,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中有关的最值问题.难点函数特征与几何特征的相互转化以及讨论最值在何处取得.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过程问题1:教材第49页探究1.用总长为60 m 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 随矩形一边长l 的变化而变化.当l 为多少米时,场地的面积S 最大?分析:提问1: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提问2:如何用l 表示另一边?提问3:面积S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问题2:如图,用一段长为6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 m ,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提问1:问题2与问题1有什么不同?提问2:我们可以设面积为S ,如何设自变量?提问3:面积S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答案: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 米,S =x(60-2x)=-2x 2+60x.提问4:如何求解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墙长32 m 对此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0<60-2x ≤32,即14≤x <30.提问5:如何求最值?答案:x =-b 2a =-602×(-2)=15时,S max =450.问题3:将问题2中“墙长为32 m ”改为“墙长为18 m ”,求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提问1:问题3与问题2有什么异同?提问2:可否模仿问题2设未知数、列函数关系式?提问3:可否试设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如何表示另一边?答案:设矩形面积为S m 2,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S =60-x 2·x =-x 22+30x.提问4:当x =30时,S 取最大值.此结论是否正确?提问5:如何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答案:0<x ≤18.提问6:如何求最值?答案:由于30>18,因此只能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求其最值.当x =18时,S max =378. 小结:在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通过问题2与问题3的对比,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以及何时取顶点处、何时取端点处才有符合实际的最值.三、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第51页的探究3,讨论有没有其他“建系”的方法?哪种“建系”更有利于题目的解答?四、基础练习1.教材第51页的探究3,教材第57页第7题.2.阅读教材第52~54页.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解决实际几何问题.2.实际问题的最值求解与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都有关系,特别要注意最值的取得不一定在函数的顶点处.作业布置教材第52页习题第4~7题,第9题.。

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3.2.1数据采集(第二十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3.2.1数据采集(第二十二课时)-教学设计
③ 数据采集的实际应用与伦理问题
- 重点知识点:数据采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伦理问题。
- 关键词:应用、领域、隐私、保护、伦理、安全。
- 重点句: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确保信息的合法、合理使用。
板书设计:
```
一、数据采集概念与原则
- 定义
- 目的
- 重要性
难点解析: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案例,了解不同场景下的数据采集需求,学会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策略。
(2)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如何遵循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数据泄露。
难点解析:通过讲解课本中关于数据伦理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如数据脱敏、加密传输等。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数据采集的方法和隐私保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采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合法合规地采集社交媒体数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网络爬虫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工具从网页上采集数据。
- 隐私与法规
二、数据采集方法与工具
- 手动录入
- 网络爬虫
- 传感器
- 工具介绍
三、数据采集应用与伦理
- 应用案例
- 隐私保护
- 数据安全
- 伦理问题
```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理论知识巩固:
- 请学生回顾教材中关于数据采集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总结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抛物线模型来分析小球抛出的最大高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二次函数y=ax²的图像和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抛物线形状的情况?”(如投篮的轨迹、拱桥的形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二次函数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重了概念的解释和案例的分析。我发现,当学生能够看到二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时,他们对性质和图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我也注意到,顶点公式和图像开口方向等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通过更多的例题和图示来逐步解释。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提出新的解题思路。这一过程也让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²的图像和性质。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必须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其精髓。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抛物线实例,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开始主动思考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图像的直观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如顶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需要学生理解为什么顶点坐标是(-b/2a, c-b²/4a),以及这个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 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略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第二十二课《我不生气》教案

第二十二课《我不生气》教案
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我发现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但也有个别学生显得有些被动,可能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鼓励。
我反思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
1.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气情绪。
2.加强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修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气情绪的基本概念。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它是人们在面对挫折或不公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了解并正确处理生气情绪对个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生气情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缓解和调节生气。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合理表达生气情绪。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生气情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模拟实际生活中遇到生气情绪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对。
1.情绪识别与理解: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自己的生气情绪,意识到情绪对个人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升情绪自我意识。
2.沟通表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生气情绪,提高与他人的有效沟通能力,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
3.自我调节:培养学生面对冲突和不顺心的事时,能够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增强心理弹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第二十二课《我不生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十二课《我不生气》教案,本节课内容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教育原则在当代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成语的出处和意义,以及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2)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礼、孝、忠、信等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原则:如何在学习、政治、家庭、友谊等方面践行儒家思想。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4.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5.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8.培养学生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4)课文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论语》中的对话和论述方式,理解其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举例:
-在学习“学而时习之”时,重点讲解“学”与“习”的关系,强调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
-通过分析“礼之用,和为贵”的句子,让学生理解礼的本质是和谐,而非僵化的形式。
2.教学难点
(1)古文阅读理解: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障碍,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二次函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将二次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PPT,展示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种植两种作物,种植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安排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得总收益最大?2.呈现(10分钟)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二次函数来解决。

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分组讨论发言稿范文

分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代表我们小组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小组的组成和本次讨论的主题。

我们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七位同学组成,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问题的思考。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团队合作效率”,这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话题。

一、小组讨论的背景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已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团队合作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为了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我们小组经过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下观点。

二、提高团队合作效率的措施1. 明确分工与责任(1)在团队成立之初,要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2)根据成员的能力和特长,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 加强沟通与协作(1)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及时沟通工作进展、问题和需求。

(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微信群、邮件等,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培养团队精神(1)树立团队意识,强调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

(2)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

4. 提高执行力(1)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

(2)加强监督与考核,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5. 优化团队氛围(1)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鼓励成员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2)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三、小组讨论的成果通过本次讨论,我们小组对提高团队合作效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团队协作方法。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必将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

我们小组将继续努力,为提高团队合作效率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摘要]外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发言机会。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正一点点地流失。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的首选。

[关键字]合作学习分组合作模式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富于合作,善于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为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学生是个失败的学生,他的老师也是个失败的老师。

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说过:“上课是什么东西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叶先生说的讨论也就是课堂小组讨论,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理论基础合作学习在理论上主要依据于教育社会学、教学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的。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建构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的建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杨蝉君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1()8
【摘要】外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发言机会。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正一点点地流失。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正
逐渐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的首选。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杨蝉君
【作者单位】温州市三溪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帮助幼儿踏上积极自主互动的学习之旅——集体活动中运用分组讨论策略初探
2.国务院关于授予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集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吴登云等同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决定
3.韩城市委书记褚锦锋参
加政协分组讨论强调要优先办好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
得感满意度4.国务院关于授予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集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吴登云等同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决定5.把好自身
定位提升队伍素质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安徽省司法厅副厅长程瀚参加学院二届二次教代会分组讨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经典案例:
上海市四中的傅彩虹老师为能让学生学好英语,曾经绞尽心机。

当然付出必有回报,在英语教学方面,她有了很多不错的点子。

有一次,傅彩虹看着学生交上来的英语小作文,摇了摇头。

除了几个学生的作文写得不错,大部分学生作文里的语法错误百出,不少学生写的句子纯粹是“Chinese English”,只是披了一件“英语字母的外衣”,恐怕除了他们自己,谁也看不明白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怎么办?傅彩虹想:如何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呢?
突然,她眼前一亮,有了!
于是,快下课时,她说:“同学们,下周三的英语课我们开始学习新课‘Pollution’。

从今天开始,大家放学后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找点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不要找那种特别专业的,最好是科普类的。

下周三课上我们要用这些材料。


周三到了。

学习完新词,讲解完课文后,傅彩虹拿出事先准备的环境污染图片,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十个小组,每组五个人,进行小组讨论,十个小组长的名单是……”
她把任命小组长的名单念了一遍,“大家如果对名单有意见,可以提出来。


名单上的十个学生都属于英语学习上的佼佼者,且口语良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异议。

“好,现在开始分组,我把要讨论的问题放到投影屏上,每个小组选择两到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15分钟。

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小组讨论问题时必须用英语对答,如果哪位同学想说某一个句子又不会用英语表达,组长可以提示他,如果还有疑问,就举手提问,我来指点一下。

下面开始讨论。


这时投影屏上显示了如下问题:
1.What is pollution?
2.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3.Is it possible to stop pollution easily? Why?
4.What should be done in order to make the air and rivers cleaner?
5.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6.When smoke turns into chemical rains, how does it destroy the world?
全班同学分组完毕,各小组落座后,根据已有的资料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傅彩虹开始巡视。

这时她听到A组的一个男生问小组长:“我想说‘许多人没有环保意识’,应该怎么说?”
“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用‘But many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来表达,因为没有环保意识也就是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这个问题,生活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身边干净就行,而从来不考虑大环境。


“可我说的是意识啊?”他回头问傅彩虹,傅彩虹笑着点点头,“没错,你们组长说得对,可以换一种说法。


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傅彩虹也及时给予解答,环视教室,几个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全然忘了傅彩虹规定的时间是15分钟。

见此景,傅彩虹赞许地点点头,看了看表,说:
“同学们,时间到了,停止讨论。

现在请各小组提出你们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如何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
一时间,几个小组争先恐后,纷纷向傅彩虹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傅彩虹有点应接不暇。

“同学们,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集中解答,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就不能一一解答了。

另外,今天的作业就是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话题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有问题吗?”
“没问题!”
“好,以后我们课堂上就不定期进行小组讨论,怎么样?”
“Very good!”有学生俏皮地回答道。

全班哈哈大笑。

课后,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篇特殊的英语小作文。

而课堂上的小组则在课后自发组织起来,成了学习小组,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要点:
1.小组讨论要求分组恰当。

2.小组讨论要求方式多样、中心突出。

3.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置。

4.评价小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