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论语十二章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孔子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这部记录了他言行的经典著作中,有十二章内容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的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他对学习的重视以及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他认为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时刻不停地学习和思考,这体现了他对永恒的进取精神。

第二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看重。

他认为了解他人的内心以及理解他人的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只有懂得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第三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在这章中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他认为君子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品行和行为不受他人的影响,而小人则往往追求个人的功利和利益。

第四章:“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孔子心态的平和和修养的重要性。

君子应当以坦荡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小人则常常被琐事困扰,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

第五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在这章中强调了知识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真知识的人会对学习和探索充满乐趣,而有仁爱之心的人会有温暖和关怀的感觉。

第六章:“君子病无能焉,小人病无道焉。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君子要有能力和道德的双重要求。

君子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

第七章:“君子周而不崇,小人反而不跌。

”孔子在这章中强调了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在正道上行走,不追求虚荣和权势,而小人则往往对权力和地位追逐不已。

第八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言行一致和实践的重要性。

君子应该根据自己的理念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第九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孔子在这章中强调了君子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和本性去追求真理和道德。

一个人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进步。

中哲第二章(春秋战国上)

中哲第二章(春秋战国上)

2.孔子仁学思想中体现的哲学属性
(1) “仁”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范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夫,未有小 人而仁者也。‛(宪问)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 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
(2)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 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
(二)重视学知、强调“下学上达”的认识方 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 学也。(公冶长)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认识来源于学习,要多闻多见、择善而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述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学思并重、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
一、以 “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 观
(一)老子“道”的意蕴——以“无”为 “道”及“道”的两重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势 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章》)

“以仁释礼”:孔子“礼”与“仁”的思想

“以仁释礼”:孔子“礼”与“仁”的思想
孔子把三年之丧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生活情理把礼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靠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强制定提升为生活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性神秘性东西变为人情日常之用从而使伦理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周礼便是满足与实现人内在仁心欲求之道是使人仁心乐满足之道践行周礼对于人们来说是十分快乐和必要事情因此践行周礼人们是有着内在积性和主动性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驱动力从而使人们履行周礼有主动孔子恢复周礼政治事业虽然失败了但他在育事业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孔子对于人生和周礼理解传播给更多人并通后学传诸后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孔子学问为何成为日后中国思想意识主流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一条大概就在于他所指出仁心与不忍之心确实很有力量人如果要上真正幸福快乐生活就不能不顾它内在需要和要求这是为何在两千多年后今天当我们重读孔子言论时心灵仍被深深打动原因所在参考文献
6 1 7 0 0 0 )
夫 的家 臣势 大 , 不 再 服从 其 大 夫 。 然 而 周 礼 在 表 面上 并 未 被 弃 用, 事实 上 , 贵族 阶 层 的 生 活 仍 然 处 处 充 满 礼 仪 , 但 是 贵 族 们 僭 礼 背 礼 的行 为 则 屡 见 不 鲜 。 周 礼 虽 然 仍 广 泛 存 在 于 贵 族 生 活 中, 但 多 是 徒 具 形 式 而 无 内 在 生命 。 周 礼 的 危机 同 时表 现 为 在 周 礼 指 导 下 的人 生 危 机 与政 治 危 机 ,父 子 不 和 以 至 骨 肉相 残, 君臣不和以至臣弑其君 , 天下 “ 君不君 , 臣不臣 , 父不父 . 子 不子” 。 贵族阶层秩序的崩坏导致政局动荡 . 兵 祸 频仍 . 广大 民 众 更 是 生 活 在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面对周礼的崩坏 , 无 论 是 贵 族 阶 层, 还是 平 民 阶层 , 都身深其苦。 如何应对这一危机 , 恢 复 周 礼 的 秩 序 以使 天 下 重 归 有 道 , 便 是 孔 子 自我 承 担 的 使命 。 周 礼 于 当时 日益 流 于 形 式 ,更 有 一 班 以 导 演 礼 仪 为 生 的 “ 儒” . 以知 晓繁 复 的 礼 仪 自重 , 自称 为懂 礼之 人 。 周 礼 是 否 就 是那些揖让跪拜 、 玉帛钟鼓之类的仪文呢?关于这个问题 , 在 孔子之前 , 就有古人讨论过 。《 左传 ・ 昭公二十五》 有云 : “ 子 大 叔 见 赵 简 子 ,简 子 问 揖 让 周 旋 之 礼 焉 。对 日 : ‘ 是 仪 也 ,非 礼 也。 ” ’ 好 古 敏 求 的孔 子 自然 知 晓 这 些 。 针 对 那 些 认 为 礼 便 是 礼 仪的观点 , 孔子反 问: “ 礼云礼云 , 玉 帛云 乎 哉 ?乐云 乐 云 , 钟 鼓 云 乎哉 ? ” 既 然 诸 如 玉 帛钟 鼓 、 揖 让 周 旋 之 类 的礼 仪 并 不 能 就 称 之为礼 . 那么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在 孔子看来 , 不止 那些礼仪 是后起 的 , 就 是“ 礼” , 对 于 那 径。 高 职 教 育 不 仅 要 教 会 学 生必 要 的知 识 和 技 能 , 还要 培 养 学 生适应社会 、 企业 , 并在社会 、 企业 中生 存 和 发 展 的能 力 。 校 企 文 化 的互 动 融 合 为学 生 提 供 了 更 多 深 入 企 业 、 了解 企 业 的机 会, 感 受 企 业 严 格 钢 性 的管 理 和 近 于苛 刻 的 纪 律 要求 , 有 效 锻 炼 和 培 养 他 们 的生 存 能力 和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通 过 企 业 文 化 环 境 的营 造 , 培 养 学 生 关 注 企 业 的主 动 性 , 使 学 生 自觉 了解 企 业 的方 方 面 面 , 在实践活 动中修德砺 能 , 知行合一 , 主 动 调 整 心 态、 重 新 进 行 自我 定 位 。 提 高 他 们 毕 业 后 到 企 业 的适 应 能 力 , 缩 短 就 业 后 适 应 企 业 岗位 的时 间 。 较快完成从 “ 学生” 到“ 企 业 员工” 的 角 色转 换 。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

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

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对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的核心观念为基础,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孔子的仁义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探索其内涵和意义。

二、仁:核心概念1. 仁的定义和内涵孔子将“仁”作为他的核心思想和行为准则,他常常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应该成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具有高度道德情操的价值观,它要求个人以爱心、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态度对待他人。

2. 仁与道德行为仁义与道德行为也密切相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仁慈、宽容、贞实和忍让的准则来判断和行事,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和道德行为,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仁义思想的实践1. 仁在家庭中的应用孔子主张家庭是一个人培养品德和学习道德的最重要的场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父母、照顾兄弟姐妹和孝敬长辈。

在家庭中实践仁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 仁在社会中的应用孔子强调仁义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他主张君主应以仁义治国,士人应以仁义服务社会,商人应以诚实和道德原则从事商业活动。

四、仁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1. 价值导向孔子的仁义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个伦理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培养优秀的公民和建立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和谐孔子的仁义思想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仁是构建社会伦理的基石,只有通过仁善的行为,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3. 教育意义孔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品质,提倡“以德育人”,通过教育来塑造人们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

五、总结在孔子仁义思想的解读中,我们深入分析了仁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仁义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应用,阐述了仁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东方人文主义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作为东方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

“仁”是东方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克己”、“爱人”、“力行”是东方人文主义者“为仁”的三原则。

东方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不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而是教育人成为“成人”,不是追求个性解放,而是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

东方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成人”才能克服贪婪,才能张扬人性;只有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才能使人成为“成人”。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

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孔子有知、仁、勇“三达德”之说,三者之中,仁德是其核心。

芬格莱特说仁只是“原始材料”和“潜能”,承认其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的。

但是,这所谓“潜能”,不只是具有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不只是原始的情感才质,而且是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德性。

“直心而行”谓之德,“德者得也”,即得于“生”道而为仁。

孔子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予说明,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隐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其阐释出来。

二、仁与知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也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

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二年级学号:姓名:刘军晓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

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使对生产完全没有兴趣的奴隶劳动者对生产发生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不是旧贵族势力把新兴的封建势力消灭,就是新兴封建势力把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推翻,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调和,妥协。

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了解的孔子,是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情况。

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他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

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当时持这种态度的,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稍早于孔子的郑国子产就有过这样的思想。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

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孔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总结

孔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总结

孔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涉及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下面将对其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仁”的实践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自身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高尚,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德行的提升。

他还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尊重、忠诚、孝顺等美德。

其次,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治理。

他提倡君主的仁政,认为君主应该以仁慈的态度对待臣民,以充满爱心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做到仁德高尚,以此激励臣民效仿。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贤能之士,使其在政治管理上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

孔子注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主张通过和平与稳定来实现国家的发展。

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心智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为人师表,用身教示范来影响他人。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知识的获取与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并重。

此外,他注重实践,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最后,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天地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守住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

孔子主张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孔子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关系,人要追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天地的安宁和和谐。

总结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以及人与天地的和谐关系。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孔子的思想主张人要追求道德的高度和完善,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德行的提升。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第一篇: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① 仁的根本:“孝悌”。

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② 孔子还提出“爱人”的主张。

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

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礼。

④ “克己”就是“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的外界条件的影响。

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⑤ 孔子的仁学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

“仁者安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这些仁表现的意义基本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仁的境界。

⑥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修身”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德性”。

所谓“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

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

⑦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

“仁”,三达德之一。

“仁”,心之德。

仁”,善之道。

“仁”,克己之行。

⑧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

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总之,孔子的仁学,体系庞大,既简易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德目,又高远的为人格完美的境界。

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知与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完美境地。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

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

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发表时间:2016-07-20T11:39:09.6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王蒙[导读] 道德层面的“仁”开始上升到哲学和政治层面,成为君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之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层面践行“仁”,如何最终成为“仁人”做出界定。

王蒙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530004摘要:“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从孔子开始,道德层面的“仁”开始上升到哲学和政治层面,成为君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之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层面践行“仁”,如何最终成为“仁人”做出界定。

关键字:孔子、仁学、论语孔子的“仁”学思想在道德层面的主要表现就是“爱人”。

“爱人”首先源于“爱亲”。

袁盎在论殷周制度时说:“殷道亲亲者,立弟。

周道尊尊者,立子。

殷道质,质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弟,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在宗法制的社会,政治秩序起源于血缘传承。

所有的社会规范,都是从亲情开始的。

“孝悌”是孔子“仁德”思想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是绝对不可以质疑的。

正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所以,当樊迟否定“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论语·阳货篇》),叶公提出“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篇》的观点时,都被孔子予以否定了。

《论语·学而篇》孔子说 “泛爱众,而亲仁”, “爱”始于孝悌,又不局限于血缘亲情。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这里的“人”是对整个人类而言,上至天子下至臣民,近及父兄远及他人,都要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先进篇》)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这种以我之好恶度人之好恶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发乎情而止于理,一方面,强调“推己及人”,将“爱亲”之心发展为“爱人”之心;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爱”是有差等性的。

孔子的仁中庸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仁中庸的哲学思想

畴。“中”就是中正、中和, “庸”就是常,中庸就是恰当地处 理问题的正确,不可变更的原则。 中庸的要求是不在矛盾发展的过程 中,使肯定的一面转化为残酷的斗 争,也不在矛盾否定的一面让其向 其他情况转化,而是处于物外,使 自己处于中立,让矛盾统一协调地 继续保持。从其方法论来看,就是 矛盾的统一性、协和性,主张过与 不及都是不对的。所谓执两用中, 就是执其两端,而取中间,在处理 政事上以执两用中的办法施于民 众。中庸在做人、治学以及生活中 都可言及。生活中采用中庸之法, 就可劳逸结合,正确的工作与休 息,不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会 懈怠工作;个人修养用中庸的方 法,就能内藏文采,外秉朴实,恰 到好处地把握两者就能成为文采彬 彬的君子,原则要么恃才傲物,要 么木纳呆板;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时,采用中庸之法,就能和而不 同,既能听取广泛的意见,也能保
孔子的人生观平易可行,但境 界极高。孔子把君子作为知识分子 的最高标准。以为知识分子当然需 要在才学方面有充足的准备,以便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他的行动只能 由自觉的意志所支配。而真正完美 的 人 生 , 除 了 “ 仁 ”, 还 要 有 “ 智 ”, 有 “ 勇 ”。 道 德 要 求 还 包 括 “中庸”。
2010.5 C O C O U N T CITY
孔子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 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庞 大哲学体系。孔子不是研究纯哲 学,而是将哲学与政治、社会、文 化、伦理道德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有 五 十 八 段 讨 论 “ 仁 ”; “ 仁 ” 字 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学者往往以 “仁”字作为孔子的一贯之道, “仁”是孔子人生观的核心。“仁” 的概念,涵盖面很广,而本质甚
二、中庸的智慧
“中庸之 为 德 也 ,其 至 矣 乎 !” (《雍也》) 意思是说中庸是至高的 品德。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所谓中 庸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过与 不及都不是中庸,这是孔子在研究 历史和实际观察中将逻辑思维与形 象思维相结合,经过多方面对发展 变化基本原因的分析,结合得出的 方法论。

孔子“仁”解析

孔子“仁”解析

浅析孔子“仁”的思想之公保含烟创作孔子创建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伦理体系,“仁”是儒家中心哲学思想.“仁者人也”,它的最初涵义是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仁”的内涵是“亲亲”和“爱人”.本文将从“亲亲”、“爱人”和“礼”三个方面来浅析“仁”的思想,并延伸出“仁”对我们现在社会带来的意义.一、仁的“亲亲”内涵孟子曾说“亲亲,仁也.”而孔子“仁”的哲学思想中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孝悌”,而“孝悌”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是什么?“亲亲”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孔子《论语》曾说:“门生,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就是讲进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孝悌”是仁之本,是仁爱的末尾和起点.孔子在答复子游何为:“孝”的时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是对父母之爱的自然流露,是出自人类心灵本源的的情感,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仁”的一种表现.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把“仁”与“孝”联络在一起,孔子曰:“小人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就是说国君如果对自己的亲眷亲近,忠厚深情,那么人民也会兴仁德之风.孔子把“孝”和“仁”,“君”与“民”严密地衔接起来,国君爱父母兄弟,就是爱天下国度.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如果一团体不去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当然更不会去爱天下之人.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年夜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动身,整个习尚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在《中庸》中,孔子又提出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年夜.”是把“亲亲”放在仁者的首要位置,要学会做人,做仁者,那么首先是要“亲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仁,而爱父母则属于这各种美德中的第一位.是把孝悌之事,爱父母之事放在品德考量即仁的最重要的位置的.《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知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小人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最后一句是它的重点,意思是孝顺父母、亲爱兄长,,年夜约就是仁的基本吧!这里的思想传递出仁爱的基本,即成仁的二、仁的“爱人”内涵“仁”自亲始,“亲”是“仁”的末尾和起点,但绝不是终极思想.当然仁爱不成能只局限于此,仁爱要涉及到全人类,即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中这样说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所说的人就是上句讲到的全人类,此时的人已经超越了亲亲,也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人,它不只从仁的起点“孝悌”动身,还更空虚了“仁”的含义,使“仁”更提高了一个境界.“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也可以很好地处置人际交往关系.仁者爱人,那么这样去爱人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成“仁”呢,《论语》通知我们一方面即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情行得通,那么也应使他人的事情行的通.这是从正面剖析怎么成仁的.另一方面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那么也不要强施行于他人了.这是从背面来讲.正反两面的剖析,也是“爱人”思想的体现.三、克己复礼为仁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讲颜回请教如何才华到达仁的境界.孔子答复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契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到达仁的境界了.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礼”是“仁”的根底,仁从礼的根底上延伸出来.以“礼”为代表的统治体系正是实行“仁”的目标.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意思是说人若没有仁爱之心,“礼”就会失去真正的凭据,成为空泛的东西.说明人之所以要按礼行事,就是为了内在的“仁”,真正地做到了以“礼”行事,然后才华去实践“礼”.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内在流露,而礼是社会的行为准则,仁是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概念,而礼是详细的外在的概念,礼因为仁而树立,仁也凭借着礼而显现.树立在内在“仁”上的礼才华有意义,社会才华稳固.而仁又是礼的思想来源,礼是对仁的详细表现.所以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四、“仁”在现今社会的运用“亲亲”或许“孝悌”是仁的末尾,要成“仁”.必需做到“入则孝,出则弟.”现今社会中,有些子女不只没有给父母物质温暖,甚至还没给父母好眼色看.这样的子女实属不孝,好子女应该践行“仁”中的亲亲思想,要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悉心照料父母,多加关心父母,发自内心施行孝道.“仁者爱人”、“泛爱众亲仁”这通知我们关于身边的一切人和物都要存有一颗爱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关于如今常常发作的扶老奶奶事件,我们应该存有一颗怎样的心呢?当然是要先明辨是非的根底上,再发自内心实行救援,做到助人为乐,成仁成小人.正如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小人可逝也,不成陷也;可欺也,不成罔也.”(《论语·雍也》)年夜约是这个意思吧.而关于“礼”,孔子主张诚信待人,也是现今儒商做生意的重要规律.孔子还要求“克己复礼”,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借鉴意义,现今社会商业气息浓厚,对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无节制的索取,所以更应该抑制自己,取之有度,取之有道.八千年前的孔子思想至今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属不容易.以上是对孔子“仁”思想的深刻评析.孔子依于仁,言于仁,行于仁,重温孔子,重温《论语》,重温“仁”的思想,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这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规定,实际上决定了人们的伦理规范。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考虑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社会正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用这两个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行仁需正己

( 三)
"为仁"的目的 为仁" 为仁
实 现 其 理 想 政 治: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而信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国有家者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第二章 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思 孔子以" 想
一,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 邑.其先宋人也,曰 孔防叔.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纥.纥与 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祷于尼丘得孔子.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 生.《史记》 史记》
尼山全景
师襄
杏坛讲学图
孔子登临处(今山东泰山) 孔子登临处(今山东泰山)
(二) "为仁"的方法 二 为仁" 为仁
( 一) 行忠恕之道 1.正面 立人达人" 正面:"立人达人 正面 立人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反面 恕" 反面:"恕 反面 己所不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正 己 2.修己 修己 3.示己 示己 1.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三) 博施济众 2.遂民所欲 遂民所欲 3.先富后教 先富后教
3.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直 " :
4.克己复礼为仁 4.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颜渊曰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颜渊》)
三,天道观
1.天与命 1.天与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子畏于匡. 文王既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文也, 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 之将废也与,命也. 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总结: 总结: 孔子的哲学思想
礼论 仁论 中庸论 鬼神论 德政论
思考题 1.试述孔子天道观的特点 1.试述孔子天道观的特点 2.试评孔子的仁学思想 试评孔子的仁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孔子等:《四书五经》,中华书局. 孔子等: 四书五经》 中华书局. 2.( 成中英: 合外内之道: 2.(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 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学论》 2001. 孔健: 孔子的人生之道》 3. 孔健:《孔子的人生之道》,中国国 际广播出版社1995 1995. 际广播出版社1995. 匡亚明: 孔子评传》 4. 匡亚明:《孔子评传》. 5.李泽厚 李泽厚: 论语今读》 5.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2004 . 王钧林: 中国儒学史》 先秦卷), 6.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1998.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一)"仁"的内
容:
1,"爱人"谓仁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而亲仁" 胜残去杀" "胜残去杀", 为俑者不仁" "为俑者不仁"
2,"亲亲"为仁 亲亲"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 学而》 亲仁."(《学而》) 有子曰: 孝弟也者,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 学而》 !"《 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 君子笃于亲, 子曰: "君子笃于亲,则 民兴于仁."(《泰伯》) 民兴于仁. 泰伯》
2.鬼神 2.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未知生,焉知鬼? 先进》 鬼?" ."未知生,焉知鬼?"(《先进》)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 政》)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 表记》 记表记》
二,仁的哲学思想
子曰: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子曰 : 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 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 可也. 可也.

父母合葬墓
退修诗书 孔子闻韶处(今山东临淄) 孔子闻韶处(今山东临淄)
夹谷(今山东莱芜西) 夹谷(今山东莱芜西)
夹谷会齐
弦歌台
灵公问阵
杏坛礼乐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孔子与平民教育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东方的太阳,至圣先师,文宣王,儒教教主,大圣 东方的太阳,至圣先师,文宣王,儒教教主,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以后,儒家分为八派: 孔子以后,儒家分为八派: 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