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及审美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心理及审美复习资料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答:1、感觉:是个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皮肤感觉。2、知觉:是个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过程,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的整体性及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知觉的整体性:指个人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把由多个部分和多种属性构成的客观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思想的整体方面的特征。基本规律:接近律: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客观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连续律:物理属性相似的客观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客观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律:如果几个客观事物共同包围一个空间,那么这些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旅游者在理解知觉对象时经常出现的两种倾向?
答:刻板归类:指个人在理解知觉对象时,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凭借有限的信息,对知觉对象进行简单、甚至是武断的归类。知觉歪曲:指个人在理解知觉对象时,只重视它的某些特征,缩小甚至完全忽视另外一些特征,从而形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知觉印象。
4.简述知觉对象的影响因素?
答:1.环境中的物体被施加了伪装。2.来自客观事物的能量在中介物中被改变了。3.人的感觉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障碍;通往大脑的感觉神经受到损伤;大脑皮层的投射区受到损伤;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强烈的错误观点或记忆的时候。
5.什么是需要,动机,态度?
答:需要:需要是个人对影响自己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理、心理、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个人行为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动机:指直接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准备。
6.分析需要,动机,及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的特征?
答:需要特征:1、需要的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也总是伴随着需要对象的扩大而发展。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也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2、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人在社会实践中发展了许多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对象不仅有自然物,更有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极为丰富的需要对象。人与动物在满足生理需要的方法上也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先天需要的满足方法带有明显的社会烙印。3、需要的独特性:从需要的人际差别看:每个人的需要系统都有其独特性;从需要的对象看:人与人之间的选择存在差别;从满足需要的方法看: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4、需要的驱动性:需要是人类行为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能够为各种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但是,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转化成动机后,才能直接驱动行为。5、需要的连续性:人的需要会不断地出现——满足——再出现——再满足,周而复始,变动不居,直到生命的终结。需要连续性的表现:第一,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具有周期性特征,会反复出现。第二,有一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追求自身的满足。动机特征:1、启动性:动机是行为的原动力,能够启动人的行为。2、方向性:动机在启动行为的同时,也为行为指明了方向。3、强度性:动机在启动行为并决定行为方向的同时,通常也决定了行为的强度。4、持久性:人们在某种行为上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与他们的行为动机息息相关。5、可变性:需要与诱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动机,可表现出稳定不变的持久性,但在需要与诱因发生变化时,会表现出可变性。动机可变性的表现:一是动机指向的目标已实现,行为动机自然消失;二是因发现更有价值或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而产生新的动机,追求新的目标。旅游需要特征:旅游动机特征:多样性,交叉并存性,内隐性,阶段递进性。
7.旅游需要的发展趋势?
答:旅游需要趋势:1、在大众旅游方面,旅游需要将集中指向三大主题,进而向休闲旅游需要发展。2、面对多样化的旅游选择,旅游者要求旅游需要的综合性满足。3、旅游者对特色旅游的需要悄然兴起。4、旅游者对自然和本色的需要日益强烈。5、旅游者的参与需要日益强烈。
8.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不一致:原因:1、态度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2、情境因素的影响;3、对同一个对象的态度冲突。一致。
9.简述旅游宣传的心理策略
答:(1)利用知觉选择性,打开旅游者的心灵之门。(2)提供满足需要的方式,有效沟通已存在的旅游需要与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3)形成积极的联想,让旅游者领会产品与服务的衍生意义,给旅游乾带来身心的愉悦。(4)造成适度的恐惧,以改变他人态度。恐惧唤起是否能有效改变态度,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事件的有害性;二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是提倡的行为方式的有效性。5)满足自我一致性,使旅游者理解相关的宣传信息,作出旅游决策。(6)利用从众心理,诱导人们进行旅游决策。(7)操控认知因素,建立认知因素的协调关系。(8)引导动机方向,使旅游者作出相应的旅游决策。
10.什么是人格?如何看待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人格:指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看待: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格既受主体特征的影响,又受环境因素的制约。1、遗传素质是基础。2、社会因素是重要条件:社会因素是个人所处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约束规范作用。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社会实践是主要途径:个人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主要决定于其社会生活实践过程。其中,职业对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决定人的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社会因素为重要条件,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要途径。诸多因素,缺一不可。
11.如何运用气质的心理学原理推动旅游行为的发生?
答:气质: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以及指向性等方面。1、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社会生活形式。数量特征: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福利状况等等);质量特征: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活动兴趣、社会态度、行为规范、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等。2、喜欢清静安宁的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户外活动条件良好,距离适中,度假的湖滨、海岛、山庄、森林等旅游区,对其具有很大吸引力。3、主动进取的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新颖及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较受这类旅游者的青睐。4、喜欢历史的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有助于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类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较受其欢迎。5、喜欢驾驶旅行车辆的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驱车远足、野营、观光、运动等是此类旅游者的首选旅游项目。
12.分析自我状态、自我意识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答:自我状态:分为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关系:三种状态分别支配不同类型的行为,只有当三种自我状态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并且认为外出旅游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时候,个人才能作出旅游决策。开发、宣传旅游产品与服务时,要针对旅游者人格结构中的三种自我状态进行吸引、说服和打动。吸引主要指向儿童自我状态,引起旅游者的兴趣,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情感,促使其产生旅游冲动。说服主要指向父母自我状态,强调旅游在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收获。打动主要指向成人自我状态,即通过向旅游者输送翔实的资料,实事求是地介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价格、特色以及预期收获等,促使其作出积极的旅游决策。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等。关系:自我形象:是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像面对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一样,这面镜子是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控制,是主观的自我对客观的自我的制约。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