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19世纪末,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体系,然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出口国。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传统农业经济在19世纪以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农业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土地关系也十分复杂。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力过剩、生产水平低下等。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力,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导致农业收益不稳定。
农业产出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进入现代工业时代近代中国迎来了现代工业时代的兴起,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农业的比重则相对下降。
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新兴的制造业和工业部门。
例如,轻工业、纺织业、钢铁业等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扮演着经济的主导角色。
这一时期,农业仍然占据经济的重要地位,但工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企业和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政府的指令来进行。
农民大多从事集体经济,农田归集体所有,而工业和服务业则由国有企业掌控。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经营不灵活等。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精)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阶段特征 形式 关系 成因 鸦片战争爆发到洋务运动兴起 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对外资经济抗拒力 外资经济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 部分主权丧失早期资本输出洋务运动兴起 到大革命失败 封建经济为主 四种经济形式并存 愈来愈深的半殖半封性 封建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 洋务经济抵制外资经济诱导民资经济瓦解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外资经济刺激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占统治地位 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经济 外国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 四大家族形成 国共对峙局面形成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措施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以没收方式转化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方式转变为国营经济 土改进行形成大量个体小农经济 合作化运动产生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民族资本而形成三大改造完成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一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与程度,主观认为公有化规模愈大就愈能促进产生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中国十四大召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营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吸取建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工作重心伟大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二、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演变: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建国后日趋消亡(1952年土改)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由发展到消亡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近现代经济史
1956—58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78人民公社) 中国现代(三)1978——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所有制体制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中心环节:
2、三个阶段:
增强企业活力
(1)试点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综合配套改革、厂长负责制 (2)全面展开:1984年。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体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1世纪 初)
思考:1985—1989、1992—1997年代、21世纪初 我国经济出现三个发展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对开放三大步是什么?
新中国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30年:(情况、原因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占主要地位
第二产业: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较慢(绝大部分是国营和集体) 改革开放后30年: (情况、原因、影响) 1、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农业迅速发展、粮棉世界第一)
(5)西欧开始崛起。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世界
的认识开始改变。
“价格革命”的影响:
1、物价飞涨。对封建贵族、贫民、早期资本家产生重大影响。 2、理顺了一个价格。即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价格体 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削弱了两个国家。先是壮大了西、葡两国,后因它把财富 购买奢侈品大肆挥霍而削弱。它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政、 经、文) 4、壮大了三个国家的实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出现新阶级新阶层(原因和影响)
春秋战国:
中国近代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2)表现① ②面 化工 粉、 业皮 和革 _纺_和 _织_业_卷__烟发也展有最相快当。发展。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曲折的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开展“__国__民__经__济__建__设__运__动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资料书 143页)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小结:民族资本主义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阶级和两面性:壮大了无产阶级,催生了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资产阶级。
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机遇: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侵略。 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②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知铺识整纷合 纷倒闭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时间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特征 产生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商企业 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19世纪末
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 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 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 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 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
①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原因:A 外商企业的刺激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对民办企业起 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 了诱导作用。 了诱导作用。 世末20世纪初 ②初步发展:19世末 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 初步发展: 世末 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纷纷向中国输出 原因:A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纷纷向中国输出 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资本进一步 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 条件。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洋务经济的兴衰 )
①兴起:洋务经济使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经济的 兴起:洋务经济使用机器生产, 范畴,其民用企业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范畴,其民用企业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洋务经济在19世 年代兴盛一时, 洋务经济在 世60~90年代兴盛一时,一定程度 年代兴盛一时 上起到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上起到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小农经 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 济、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 衰落: ②衰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 洋务经济很大一部分融入市场, 产,洋务经济很大一部分融入市场,演变为近代 民族工业。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而消失。 民族工业。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而消失。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 ④外国资本主义 ⑤官僚资本主义
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历程
产生: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世纪末 世纪末)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 短暂春天: 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年 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出现较快发展; 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出现较快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沉重打击 萎缩:解放战争期间,陷入困境, 萎缩:解放战争期间,陷入困境,纷纷倒闭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谈到现代中国,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以前和现在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演变,并探讨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中国把经济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上。
政府扮演着经济决策的核心角色,通过国家计划来投资和发展基础设施,以便实现经济独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占中国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痛苦的社会事件的发生。
同时,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也很高,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产出和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往往被浪费掉。
这个时期,私营企业基本上被禁止,进口商品也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家电制造业、鼓励出口、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
同时,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和发展,并且鼓励外商投资。
在这个新的经济结构下,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范围,进一步发展多种农业作物和渔业等附属产业。
该时期的GDP增长非常迅速,在1980年代的末期GDP增速已达到10%,远高于欧美的增速。
在1987年和1990年,中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两轮改革政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私营银行、新的股票交易所、工商局等等,并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现代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结构变化
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图3清晰的反映出三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总体来说,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027.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400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增速为32%。第二产业在1992年以前增长缓慢,但之后快速发展,其总产值较1978年增加了82%并在2008年达到146183.4亿元。我国第三产业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其总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120486.6亿元,增速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达137%,。
人均GDP(美元)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卢森堡
113043
102284
81393
69056
55100
43940
45778
美国
46859
45218
4397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7610
37800
37610
36731
中国
3315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PPT演示文稿
二、洋务运动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 海防;兴 办 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3.影响: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877年1月招商局盘购(美国)旗昌轮船
公司。„„为了同招商局竞争,外国航运公司不
① 官僚资本
②帝国主义 (2)结果: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倒闭。
有观点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
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观点目前已成为史 界共识。请问这样说的理由何在? 答案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
的经济因素,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
得不降低运费率,造成同一时期损失在8 136 000 两以上。因此中国商人在1873~1876年间付给外国 人的费用,当在1 300万两。„„招商局还在其他
方面为中国的利益效劳。它逐年向中国海关捐纳
关税,招商局在不同时期将军队运送至朝鲜、台 湾和山海关,在海防中起了重要作用。华北饥 荒„„招商局运送赈款和救灾物资。 请回答:根据材料说明招商局(与洋务派军用企
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洋装 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 (2)鸦片战争后,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 以花园洋房为主。 (3)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菜馆, 西式的烟、酒、糖、饮料也传入中国。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维新派主张“ 断发 (2)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剪辫,但结辫陋习难
学案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
活的变迁
【专题概述】 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生产力,逐步 把全世界囊括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连成了
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以及其演变趋势,是笔者在近期所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
一、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空间结构。
早期的中国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空间格局相对单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开始实行城乡结构的区别化发展,主导方向由城市向东沿海地区转移,并由此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核心区,三大区域形成了新的格局。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经济空间格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等。
于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逆城乡结构、逆区域结构的政策,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
二、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如今,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充分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聚集效应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西部地区也在加快发展步伐,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行国家政策带动地方政策,助力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未来趋势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继续深入推进。
随着人口集中度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结构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物的互联将越来越密切,这将使得产业的地域分布逐渐分散,集群效应逐渐弱化,而直接、间接联系逐渐变得更加紧密。
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将趋于多极化。
四、中国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优化中国经济空间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一、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进程加速
在开放以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的推进,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进程加速。
国家开始注重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推出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吸引外资和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一动态使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成为主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城市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过去的农民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设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东部地区发展更快,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开放以来,东部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拥有更先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技术。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民经济逐渐演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这一演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
挑战,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加强环保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现代化
3.中国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近代化:(创新P42) 实质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表现①洋务运动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创新P41 政治民主化: 实质从君主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转化; 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②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的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④新中国成 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 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等民主制度 思想文化近代化: 从封建的思想文化向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转化。这一过程,实 际上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认识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 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 通。 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 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 展的客观要求。 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只有 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邵长峰来源:《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08年第01期一、全面认识专题知识(一)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多元复杂的近代中国经济(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长期居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消亡。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并积极寻找投资的场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政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淡出。
(3)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早期官僚资本——洋务经济产生,中国自身的新的经济形态出现,近代化起步,19世纪90年代结束;20世纪20年代起,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官僚资本产生、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东南沿海产生。
这是近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总之,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的渐趋瓦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相继产生,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们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多元复杂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和救国探索复杂多变的特点。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春天。
(4) 1927—1945年,曲折发展。
(5) 1945—1949年,日益萎缩。
(6)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获得新生。
(7)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民族工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受外来因素的刺激,是欧风美雨的结果。
(2)不仅遭到内部封建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
高三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八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5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考点梳理一、自然经济的解体(原因—过程—影响)1.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原因):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岳麓版)概况: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岳麓版)影响:①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②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③从地域上看,首先遭到冲击的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较快;其他地区特别是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迟缓。
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人民版)2.兴起: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是官僚资本主义性质。
②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这些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胡鞍钢马伟2012-12-26 16:33:37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内容摘要】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而是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
面对新的四元结构,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一体化、农村内部一体化,即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集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词】城乡结构;乡镇企业;非正规部门;经济社会一体化【作者简介】胡鞍钢,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认识中国国情,特别是认识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矛盾,乃是认清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根本依据,也是确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的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矛盾,包括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村与城市等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了中国发展的关键就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也是认识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道路的基本线索。
一、问题的提出: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是从哪里演变而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又是怎样形成今天的新格局?今后几十年它又会向什么方向演进?我们如何比较完整而清晰地描述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如何选择适宜的量化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及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力的增强,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到
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新形态的产业结构。
从传统的产业构成看,储备型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林业和渔业,这
个传统的产业结构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但由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高
速发展经济开始实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储备型产业逐渐转型,新兴的
现代服务性产业也不断壮大,形成了今天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今天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传统产业以及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占重要地位。
服
务业的发展涉及经济运营管理、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旅游业、文化传播等领域,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迅速。
传统产业以及制造业,虽然仍在
改革过程中,但由于中国经济对产业制造的广泛依赖,这一产业仍在支撑着国家经济发展。
另外,现代农业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集大规模、高效率、科技改造等特点,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的结构演变既高度多元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结
合传统产业和制造业,现代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新型“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使
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更加稳定。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变革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在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摆脱了旧有的封建经济模式,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以期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视角。
一、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封建农业为主导,商业和手工业为辅助,这种结构在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冲击,这种稳定的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市场,面对西方工业产品的竞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遭受重创,从而加速了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
二、近代工业的兴起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改革的压力,一部分开明的清朝官员开始倡导“自强不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军工、纺织、铁路、电讯等企业。
虽然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但并未能改变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
三、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现代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家们投资于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现代工业领域,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初步形成。
然而,这个阶段的中国现代工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无法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竞争。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控,通过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掌握主要生产资料,主导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经济结构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等。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逐渐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兴衰过程:(1)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美日则乘机扩大对华侵略。
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前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继续扩大资本输出,1931年比1914年增加33倍,到1931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占第一位。
列强纷纷转嫁30年代大危机。
(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6)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取得在中国的经济独霸地位。
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
(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畸形。
(2)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3)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兴衰过程:(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
(4)日益萎缩和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5)得到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演变过程:(1)统治地位的确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外依附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凭借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办法,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2)恶性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商业专卖,独占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3)进一步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面加紧剥削人民,一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企业、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制、交通、对外贸易等。
(4)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机关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1)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2)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2、演变过程:(1)产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并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还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2)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并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3)占主导地位:建国后土改完成,形成农民个体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占统治地位。
(4)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又出现了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也完成了。
7.社会主义经济:特点:社会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其形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演变过程:(1)单一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形成了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1956—1978年在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并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处商独资企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形式是国营经济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服务,形成竞争格局,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
(3)向市场经济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渐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向间接管理体制转变。
二,近代几种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后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中含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1)近代前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
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就起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起到促进其解体的作用,后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需要,随着中国市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种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过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存在着依赖性。
(3)近代后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它是最革命的经济、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4)现代史A.1949年~1956年的过渡时期该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1956年~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C.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该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D.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该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诸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起了原动力的作用。
①19世纪60年代以前,经第一次工业革命装备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这一过程也摧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使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