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概念在西方的生成与演变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统编版(含答案)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统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聊城二模)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曾提议:富有阶层如为底层公民参加政治活动提供津贴,公民大会则需要豁免富人所承担的一些不必要的公益捐助义务;忠诚于城邦精神的德摩斯梯尼也有类似的主张,在强调富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又要求平民为城邦作出应有的牺牲。
上述主张突出说明,当时的雅典( )A.贫富阶层间矛盾突出B.城邦认同意识较强C.公民的法律意识淡漠D.对外扩张战争频繁2.恩格斯在论及雅典某项改革的后果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已经不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间的对抗了。
”该项改革( )A.使公民政治身份与经济利益得以保障B.以地域选举促进了平民政治的确立C.靠政治放逐消除了专制独裁的可能性D.创设公民法庭维护了司法公平公正3.(2022·葫芦岛高三考试)在古代雅典,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的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
虽然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公共职责,但官员候选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接受任职资格审查。
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公民权利B.维护城邦政治C.减少官员数量D.确立宪法权威4.(2022·北京西城区二模)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
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结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
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B.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C.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D.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5.罗马王政时代实行公民兵制度,公元前2世纪末期,实行募兵制,“任何公民都可以作为志愿兵参加军队”,后来规定自愿加入罗马军团的非罗马人在入伍时即被授予罗马公民权。
第五单元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二、学习延伸 1.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人民 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三次起义的简 单经过。 提示:(1)攻占巴士底狱。路易十六表面顺应第三等级 限制王权,实行改革的要求,暗地里却调遣军队准备围困 巴黎。巴黎人民行动起来,于1789年7月14日攻陷了象征法 国封建专制暴政的巴士底狱,释放政治犯,开始了法国大 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法国旧制度在城乡的统治。
第 五 单 元
第 2 课
新知预习·巧设计 名师课堂·一点通 高频考点·巧解密 创新演练·大冲关
课后习题解答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返回
返回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背景 (1)吉伦特派执政:没有改变法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人 民要求遭到拒绝。 (2)雅各宾派专政: ①上台:1793年5月底到6月初,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 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 雅各宾 专政阶段开始。 ②雅各宾派实行 恐怖 政策,扭转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 但最终导致内部分裂。
返回
2.恩格斯评价:“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
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
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
人。”此评价着重于
()
A.论证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正义性
B.肯定拿破仑对德战争客观上的进步性
C.纠正德国人对拿破仑的错误指责
D.否定拿破仑对德战争的掠夺性
返回
[尝试解答] (1)现象:七月王朝代表资产阶级中最富有的金融贵族的利 益,不仅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被剥夺了参政权,而且 日益壮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政权之外。 (2)这反映了法国人民推翻君主政体、实现民主自由的要求。 二月革命后,在革命群众的强大压力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 立,并通过了第二共和国宪法。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马克·布洛赫的伟大声誉不仅仅建立在《封建社会》上,[1]但能够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封建主义理论者,则非它莫属。
本文对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做一点评析,希望引起大家对封建主义这一老问题的新关注。
布洛赫扩大了封建主义理论。
布洛赫这样阐述欧洲封建主义:"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薪俸制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这种关系在武士等级内部采用被称作附庸关系的特定形式;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威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族和国家的存留--在封建社会第二阶段,国家将获得复兴的力量--这些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
"[2](布洛赫:《封建社会》,第446页。
下文各处引文凡出自此书,只注页码。
)试比较布洛赫同时代的冈绍夫的狭义定义,"一套制度,它们创造并规定了一种自由人(附庸)对另一种自由人(领主)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领主对附庸提供保护和生计的义务。
"[3]显然,布洛赫已经突破了主流的法律政治的狭义封建主义的概念。
布洛赫的广义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类型。
他从整体上来描述和分析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类型的那些历史现象。
他探讨封建主义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描述和分析中世纪西欧社会各色人等的集体心态,比较各地区封建主义的异同,研究社会诸组织和集团在封建主义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分析它们作用于封建主义的功能,从世界的角度来比较封建主义有无统一性,等等。
正是通过此类描摹与刻画,布洛赫向读者展示了欧洲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
这里,布洛赫很突出地实践了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因此《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作者对历史最为抽象的解释。
作者所定义的欧洲封建主义的诸多特征,其实就是他建构的社会模型的诸要素。
我们能够感受到同时代的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地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影响,也隐约感受到韦伯理想类型的某些特征。
中世纪诺曼征服与封建制度[1]
中世纪诺曼征服与封建制度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黑斯廷战役”中战胜哈罗徳,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史称“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给英格兰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学者梅特兰甚至称:“诺曼征服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次…巨变‟(Catastrophe)”。
[1]就诺曼征服对英格兰封建制度带来的变化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诺曼征服为英格兰带来了欧陆各国所不能比拟的王权,借助它英格兰建立了最完善的封建制度;[2]但另一方面,在诺曼征服带来强大王权的同时,这种独特的王权又在社会体系内部瓦解着英格兰的封建割据,使整个英格兰社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如梅特兰所言:“如果我们现在开始讨论封建制度,我们会明显的发现,英格兰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法兰西,13世纪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12世纪。
基于封建制度这一空泛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英格兰是封建化最完善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英格兰又可能是最低限度推行封建化的国家。
威廉征服在为英格兰引入封建制度的同时,又在破坏着这一体系。
”[3]一、封建制度的产生及其内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使得欧洲文明状态遭到了破坏,西方文明进入到中世纪。
[4]罗马帝国的崩溃使得原先处于强有力中央政府控制下的社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原先繁荣的城市日渐衰颓,原先在城市主导政治的贵族们避入乡村。
人们在各个方面看到社会的解体,代替它的是一些小范围的、情况不明的、零散而不相关连的社会在建立起来。
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好像是一切都化为乌有,成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
当时的诗人和历史编写者都认为世界的末日到了。
[5]蛮族大规模的入侵往往不存在什么政治计划,导致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对社会秩序的严重扰乱。
尽管蛮族国家也试图通过各种政府管理手段,希望对社会进行有效地控制,如颁布成文法典,[6]但罗马帝国时期强大的中央权力及其中央化的行政机制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查理曼以其个人的天才所做的大量努力并不存在建立新体制的意图,而是一种恢复古代文明的尝试,在他死后帝国的分裂也表明了旧制度已经全然失效。
初中历史第14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4课教案【课题】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封建制度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欧洲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 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变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激发学生对封建制度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封建制度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封建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封建制度的小论文,分析其发展和变迁。
【板书设计】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1. 定义:封建制度是指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
2. 特点:互助性、封建等级制度、分权制度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和古罗马帝国政治的不同之处,理解国情对国家政体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理解其与近代民主制间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各国的特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开创的民主制、共和制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贡献。
2.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时序线索介绍了西方国家从古代至近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教材逻辑清晰、教材内容丰富,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
但纵观教材,叙事宏大且总结性的历史结论占据绝大篇幅,学生难以得知“为何演变”、“有何特点”等问题,不利于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对象高二历史方向学生(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和知识储备,而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如雅典民主制、法国等级君主制、美国共和制等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着重分析时代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延伸。
高二的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
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四、教学主题与重、难点(一)本课主题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层面,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二)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难点:分析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五、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围绕UBD模式进行,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开展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标题: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导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们有机会通过研究性学习案例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
这个主题涵盖了许多关键的历史概念,如封建制度、等级秩序、社会阶层等。
本文将通过深度研究和广度讨论,从多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并提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封建制度的起源与演变(800字)1. 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征2. 封建制度在中国的起源3. 封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4. 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第二部分:社会等级与统治者阶层(800字)1. 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分类2. 统治者阶层的组成和特点3. 统治者阶层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统治者阶层的特权和权力第三部分:士人与农民的社会地位(800字)1. 士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2. 士人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作用3. 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4. 农民的贡献与限制第四部分:商人与奴隶的社会地位(800字)1. 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地位变迁2. 商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奴隶制度的存在和影响4. 奴隶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与回顾:(400字)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封建制度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统治者阶层的特权和权力决定了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士人和农民则在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人和奴隶的存在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深入理解和探究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我认为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也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和权力分配。
在这个体系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责任和权益,但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和选择。
尽管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但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推动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
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政史地和蝶变是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领域。
政治史地是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领域的知识,而蝶变则是指变革、转型和重构等概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整理了一份关于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以供大家参考。
1. 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等历史朝代的兴衰变迁;2. 世界历史:包括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封建制度、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3. 政治思想: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及其影响;4. 现代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共和制度等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5. 世界地理:包括大洲、国家、城市、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元素的位置和特点;6. 中国地理:包括华北、华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 变革:指在某种条件下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2. 转型:指在某种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制度或体制变革;3. 重构:指在某种情况下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重新塑造的过程;4.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5. 政治变化:指政府体制、行政机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6. 经济转型:指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7. 文化重塑:指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建和创新。
以上是关于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参加讲座、参与讨论等方式,增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祝大家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二篇示例:秒背政史地和蝶变知识点清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1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答案)
全国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课程代码:00316)(第一章)历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雅典城邦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 )(2013年1月)p.54A.公民大会B.陪审法庭C.议事会D.十将军委员会2.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是( C ) (2013年1月)P.63A.《十二铜表法》B.《法兰西民法典》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D.《大宪章》3.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是( B ) (2013年1月)p.71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4.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宪政制度的国家是( A )(2012年10月)p.71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荷兰5.古罗马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中心内容是( A ) (2012年1月)p.59A.土地问题B.债务问题C.政治权利D.身份问题6.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D ) (2012年1月) p.70A.法权主义B.自由主义C.社群主义D.人文主义7.君士坦丁体制是彻底的( A ) (2012年1月) p.62A.君主专制政体B.君主立宪政体C.寡头制政体D.贵族制政体8.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 A ) (2011年1月)p.55A.主权在民B.公民轮流执政C.抽签选举官员D.法治原则9.古罗马帝国的实质在于( A ) (2011年1月)p.61A.军事独裁B.四帝共治C.法治D.行省10.在西欧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居支配地位的土地占有制是( B ) (2011年1月)p.64A.君主占有制B.领主占有制C.农民占有制D.教士占有制11.英国的“光荣革命”发生于( D ) (2011年1月)p.73A.1628年B.1649年C.1660年D.1688年12.卢梭的人民主权论直接来源于他的( D ) (2011年1月)p.82A.天赋人权论B.国家主权论C.公共权力论D.社会契约论13.在古罗马共和国,控制国家最高权力的是( A ) (2010年10月)p.60A.元老院B.人民大会C.执政官D.保民官14.法国等级君主制的等级代表机构是( D ) (2010年10月)p.65A.参议院B.枢密院C.御前会议D.三级会议15.在英国最早确立王权有限、法律至上原则的文件是( A ) (2010年10月)p.71A.大宪章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权利请愿书16.在中世纪自治城市威尼斯,最高立法和监察机关是( B ) (2010年10月)p.67A.小议会B.大议会C.百人会D.长老会议17.在古罗马共和国,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元老院可以任命的特殊官职是( D )(2009年10月)p.60A.奥古斯都B.执政官C.总督D.独裁官18.在中世纪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大会议”是( C )(2009年10月)p.67A.咨询机关B.最高司法机关C.最高立法和监察机关D.最高行政机关19.古希腊城邦中实行寡头政体的典型城邦是( D )(2009年10月)p.52A.雅典B.罗马C.佛罗伦萨D.斯巴达20.梭伦改革后,雅典人中主张恢复贵族寡头统治的派别是( A )(2009年1月)p.53-54A.平原派B.海岸派C.沙漠派D.山地派21.公元323年,废除四帝共治制,成为罗马世界惟一统治者的是( D )(2009年1月)p.62A.伯里克利B.恺撒C.安东尼奥D.君士坦丁22.按照1791年宪法的规定,法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 (2008年10月)p.75A.君主立宪制B.议会共和制C.总统制D.半总统制半议会制23.在古代罗马共和国时代,控制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的机构是(C) (2008年10月)p.60A.人民大会B.执政官C.元老院D.独裁官24.在西方国家发展史上,“共和国”观念最早产生于(B) (2008年10月)p.58A.古代希腊B.古代罗马C.中世纪自治城市D.17世纪的英国参考解析:古罗马政治制度第一次以“共和国”概念替代“城邦”概念,是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历史教案-欧洲早期封建国家
历史教案-欧洲早期封建国家课题: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兴起授课目标:1. 了解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形成背景和特点;2. 掌握几个典型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3. 理解欧洲早期封建国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原理;2. 封建制度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二、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1.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发展;2. 查理曼的统一法兰克王国并建立查理曼帝国;3. 查理曼帝国的特点和影响。
三、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1.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形成与发展;2. 英格兰国王的权力与封建制度;3. 英格兰王国的特点和发展。
四、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落1. 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和发展;2. 君主选举制度的形成;3. 神圣罗马帝国的限制与衰落原因。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利用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深入研究几个具体的欧洲早期封建国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国家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及相关资料:提供封建制度的概念及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在小组中对所研究的欧洲早期封建国家进行讨论和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研究能力。
2. 个人总结:学生根据授课内容撰写个人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问答和讨论,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加深对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实地感受。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历史著作、小说或文献,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欧洲早期封建国家的背景和发展。
2.1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
想一想:法兰克国王与教会之间为什么会建 立起合作关系?
答:教会宣传的“君权神授”观念可以论证国王 地位的合法性,维护教会的权威;而国王可以通 过物质、军事等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它们之 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基督教盛行西欧 全方位
材料一: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当局的规
见。 政治上: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有权
材料三: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
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
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
教神学。 思想文化上:控制西欧思想文化
有势
2、基督教盛行西欧的表现
(1)经济上:
教会教通过巧取豪夺和接受国王的 赐赠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
裁缝店、理发店、皮货店和杂货店。说明当时巴黎商业、手工业和 服务业的繁荣与兴旺。
巴 黎 一 角
行会的出现
西欧行会制度:西欧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 建立的同业团体组织,产生于11~12世纪。
行会出现的原因: 为了反抗封建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
的共同利益。
猜一猜:它们是哪一行会的徽章?
裁缝
酿酒
城市出现的意义
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③这样的布局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自给自足)
④庄园中的农奴生活怎样?
农奴耕种领主土地,向领主缴纳租税,并为其服劳役。 终年劳累,缺乏人身自由,结婚也要获得主人的允许。 生活极端贫困,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
国王和大封建 主把土地层层 分封给臣下, 形成封建主之 间的封君与封 臣关系。11世 纪时,这种以 土地的封赐为 纽带而形成的 封建制度在西 欧已经普遍存 在。
试论欧洲中世纪采邑制与封建制教学提纲
试论欧洲中世纪采邑制与封建制试论欧洲中世纪采邑制与封建制在西欧,封建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含义约指封君封臣、农奴制、庄园采邑制、封建主垄断土地、不允许土地买卖、与人身依附并存的领主和附庸间的契约关系等。
而采邑制,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自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经加洛林王朝时大为发展,直至9世纪后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11世纪基本废弛,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采邑制既与封建制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其本身也曾对社会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
首先,封建制,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指以封建性质的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维基百科中提及的来自François-Louis Ganshof的一条古典解释中,封建制描述“建立在与‘领主‘奴仆’‘采邑’三个关键概念相关的武士忠诚上的一系列互关联的法律和军事契约”。
这一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封建制的理解诠释。
而究其命名来源,有这样的词源演变事实:封建制的英文Feudalism来源于中世纪拉丁文的“采邑”一词feudum,这一词汇最早可追溯于8世纪晚期,又经逐渐演变,“封建制”一词才在“采邑”的基础上发展了更多含义。
“采邑法极大地提高和扩大了采邑概念的地位和影响,为feudum衍生出feudalism提供了条件。
然而,尽管两者间的含义有密切关联,但差别巨大,而且后者在后来的两百余年中走得更远,并衍生出多种形态。
”①从此来看,封建制与采邑制之间确实具有紧密的关联;封建制作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而采邑制作为土地所有制度、土地制度的核心、社会资料所有制度的重要部分,也对封建制的成立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
有欧美史学家将封土封臣总结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宣称,封建主控制土地和臣民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又把人身依附作为封建主义的特点。
若从此来看,采邑制本身也成为了封建制的重要因素。
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政权是以日耳曼人大迁徙为起点逐步建立起来的,自此之后,采邑制和封建制互相扶助、共同发展起来。
西方“人民”和“民族”概念的历史交融与互动
西方“人民”和“民族”概念的历史交融与互动1. 引言1.1 西方“人民”和“民族”的概念西方的“人民”和“民族”概念源自古希腊时期,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最初是指城邦中的自由男性公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的含义逐渐扩大,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成为一个集体的政治实体。
而民族则是指一定领土范围内的共同文化、语言和传统的群体,民族意识在古代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方的“人民”和“民族”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两个概念之间产生了深刻的互动和交融。
人民和民族的认同不断相互影响,塑造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西方历史中人民和民族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特点和现实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000字】1.2 历史交融与互动【历史交融与互动】是西方“人民”和“民族”概念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历史长河中,人民和民族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塑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面貌。
古希腊时期,人民和民族概念首次出现,并在城邦制度中得以体现。
古希腊的民族观念主要体现在城邦的独立性和民族主义意识上,而人民观念则源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强调人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和权利。
罗马帝国时期,人民和民族概念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影响。
罗马的统一帝国对人民和民族观念起到了推动和整合的作用,但随着帝国的分裂和衰落,人民与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中世纪的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中世纪,民族国家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和民族的联系,封建制度下的人民地位逐渐得到提升,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工业革命时期,人民和民族观念因经济、社会变革而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国家制度的确立也对人民和民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塑造了西方人民和民族观念。
战争的惨痛经历让人们对人类命运产生了更深刻的反思,各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西周礼制的生成和演变
西周礼制的生成和演变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封建主义的发展和成熟,而这个时期的礼制也被视作是中国礼仪之源,对后来的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礼制的生成和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西周礼制的前世今生。
一、礼制的生成首先,要了解西周礼制的生成,就要先了解西周之前的状况。
在夏商两代,虽然也有礼制,但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而到了西周,礼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礼的含义在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礼的含义主要是指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定和制度,比如尊卑有序、婚嫁礼节、祭祀制度等等。
到了西周时期,礼的含义变得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礼仪和规矩,还包括文化、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规范,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形成一种共同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
2、礼制的建立在周武王推翻商朝,东扶西顾之际,他实行“姑息以待时”,反对轻易推翻旧制度,强调必须保持商代传下的礼制,同时以金文《誓命书》中的《大誓》为基础,制定了新的礼制,并且通过“三公”,即政治、军事和礼仪方面的专家,来调整完善礼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礼制体系。
3、礼制的内容西周礼制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祭祀:祭祀是当时礼制的核心内容,西周时期有盛大的宗庙和祭祀活动,通常分为四型,分别是天祀、地祇、上帝祀和民间祭祀。
②官制:西周初始时的官制分为王公、大夫、士、众庶四个阶层,公、卿、大夫、士、庶五个阶层,官吏的任命不是由朝廷单方面决定,而是由官吏本人的能力、财富以及声望决定。
③封建制度:西周推崇封建制度,并通过封建制度加强君臣间的联系,四夷朝贡,同盟友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外交形式。
④婚姻: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以择交易为主,双方约定彼此配偶关系,同时也合法允许男女之间自由恋爱。
⑤文化:西周时代的文化是由奏乐、书法、礼仪、祭祀、教育等多种方面组成,被认为是文明的最高标志之一。
二、礼制的演变西周礼制体系的演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周朝的社会制度就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即王权至上、宗法分封、土地私有、奴隶制度存在。
从而形成了国家政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法等级制度。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最为完备和典型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起点。
二、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由宗法等级组成。
宗法等级制度是以血缘和等级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在封建社会中,宗法等级是一种社会等级体系,被认为是天地生成,后代相继的祖先崇拜形式,宗法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由帝王、贵族、士人、平民和奴隶组成。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分为两类:一是地主经济,即土地私有制,土地被封建贵族和大地主垄断,并被农民居民所依附。
二是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地位较低,被农业和土地所压制。
四、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
其中宗教是封建社会文化的主导,先后产生了儒教、道教、佛教等一系列宗教。
而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儒家思想及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此外,文学和艺术是中国封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的灭亡与现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主要源于福尔摩斯1次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也逐渐突显。
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和侵略,被迫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
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以关注政治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教案为主题,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考察封建社会的演变,并提出一些教学的建议。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封建社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手业生产基础上,以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通常认为,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
但是,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1. 马克思主义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奴隶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奴隶制度的新的生产关系。
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在中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实现,形成了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奴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领主和农民的依附关系。
领主拥有土地和一定的权力,而农民则为领主提供劳力和生产力。
这种生产关系一直持续到近代。
2. 新制度经济学看法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在古代奴隶社会中,对外部环境不敏感的经济系统使得社会的发展趋于停滞。
而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遭受了战争、瘟疫等多种灾难,原来的生产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
这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用新的生产方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封建制度。
从理论上讲,封建制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组织方式。
它通过领主负责生产和政治管理的模式,能够比奴隶制度更加高效。
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封建制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领主的权力过度集中,农奴的权力被严重压制等。
3. 文化人类学看法文化人类学则认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种文化演化的结果。
在中世纪欧洲,由于各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对领主和农民之间依附关系的理解模式。
这种理解模式带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方式,即封建制度。
从理论上讲,封建制度确实具有一些其他制度难以替代的优点,比如对于地方和个体的管理更加有效。
历史上的制度与民主发展
历史上的制度与民主发展封建制度的兴起与演变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着各种制度形式。
历史上的制度与民主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封建制度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例子。
封建制度指的是君主以土地作为封赏,授予地方领主并依附于君主的权力体系。
在封建制度下,民众的参与度较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然而,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历史上也涌现出一些为民主发展奠定基础的事件和概念。
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民主实践希腊雅典是古代著名的民主实践地,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实行了直接民主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成年公民可以参与集会和投票,发表意见并参与决策。
这种政治实践为后来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共和制也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
在罗马共和制中,贵族阶层形成的参议院通过公民集会选举负责行政和军事事务的执政官。
尽管这种制度存在着贵族的优越地位,但参议院和公民集会的存在也为普通民众的参与提供了机会,并为后来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经验。
英国议会制度的崛起英国议会制度的崛起也为民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的民主制度起源于12世纪的大宪章,这一法律文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并赋予贵族和教会成员在国家事务中发言和参与的权力。
17世纪英国发生了著名的英国内战,国王查理一世在内战中失败,导致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17世纪末,英国议会制度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国王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国家权力。
这一制度开创了君主立宪制与代议制民主的先河,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美国独立与民主制度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打破了美洲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为美国的民主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成为了建立民主国家的基石。
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选举制度和宪法保障人权的原则,奠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
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19世纪和20世纪民主运动的兴起,促使了许多国家逐步实现了普选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然而,在历史上的制度与民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邑年金” ( feudum de camera) 。此类采邑在 11 世纪出现于法国、 所谓的 德国和低地国家; 英国在 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统治时期较广泛地采用了这种采邑形式 , 而且, 它还可以用相当于一定货币
地) 代替, 因而 precarium 也有采邑的意思。这类采邑更多体现了土地授予过程中接受者的愿望和契约 形成的最初程序, 接受方应首先自愿提出请求。尽管 beneficium 和 precarium 都可被翻译为采邑, 但由 于这两个词含义很宽泛, 在具体材料中必须比照上下文内容方能确定是否为采邑。此外, 像 vavassoria
① feudalism 形成于 18 世 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 拓宽了国内学界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视野和理解思路 。
纪末, 从 feudum 一词演化而来。本文拟从 feudum 的含义着手, 考察西方学界为何把它演化为概括中 世纪现象的 feudalism, 并估测各家使用 feudalism 概念所做的解释与 feudum 本义的差别, 以期对理解 “封建制度” 概念的实质有所帮助。
·概念史·
“ 封建制度 ” 概念在西方的生成与演变
倪世光
内容提要 Feudalism ( 封 建 制度 ) 是 西 方 学术 界 一 个 重 要 概念, 源 于 中 世纪拉 丁 文
feudum( 采邑) 。在 12 世纪以前, feudum 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伴随 《采邑全书》 的编纂、 研 究和 传 播 , 采邑概念侧重于土地方面。到 16 世纪, 学界进 一 步 把 采 邑 与 社 会 政 治 问题 联系 在一起进 行 研 究, 从 而 突 出 了 中 世 纪 社 会 的 采 邑 特 征。 18 世 纪 末, 由该词衍化出的 feudalism 成为人们指代中世纪历 史 阶段 的 概念, feudalism 与 并 对 其 做 出 各种 解 释。 然而, 其词源 feudum 之间的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 通过对 二 者 含 义 差 别 的 考察, 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认识这个概念的实质。 关键词 封建制度 采邑 封建法 概念 西欧
“骑士制度与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研究 ” ( 项目编号: 10BSS006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骑士精神与贵族行为( 11 —13 世纪) ” ( 项目编号: 13JJD770007 ) 的阶段成果。 大项目
①
:《 , “封建 ” 有关这方面讨论的论著很多, 例如, 冯天瑜 考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 , : 《中国 “封建 ” ( 文集) , “封建” 《 名实问题讨论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叶文献、 聂长顺主编 社会再认识 》 中国社 : 《中国 “封建” “封建地主制 ” 》 , 《历史研究 》 2004 年第 3 期; 日 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李根蟠 概念的演变和 理论的形成 )》 , 《世界历史》 1991 年第 6 期; 马克垚 :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 “封建主义” :《 问题( 论 FEUDALISM 百年来的误译 北京大 知 ; 《封建经济政治概论》 , ; 《关于封建社会的一点新认识 》 , 《历史研究》 1997 年第 1 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 《有关封建主义研究的新动向— 〈封土与封臣 〉 1999 年第 5 期; — —苏珊·雷诺兹 》 , 《世界历史 》 期, 及相关系列论文; 黄春高 :《 》 , 《世界历史》 2007 年第 6 期; 侯建新 :《 》 , 《中国社 “封建主义的悖论 ” “封建主义” 黄春高 与中古西欧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2005 年第 3 期; 侯树栋 : 《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6 期; 等等。 会科学》
② 也有人认为 , ③ 还有人认为, 物) 融合而成。 它与德文中的 Vieh ( 牲畜 ) 一词有关。 该词源于法兰克
, “畜群 ” 、 “牲口” 这是当时人们最贵重的 语 fehu - d, 其第一个要素有价值的可移动物品” 。 可移动财产; 第二个要素 d 为 之意, 两者结合意思为
③ 责任就是在领主的城堡中承担守卫义务 。
。 由于 feudum 中世纪还有其他一些词汇能被翻译为 feudum, 即这类概念也可能被称为“采邑 ” 的出现滞后于实际的采邑现象, 在此之前表达这种现象的词通常用 beneficium, 意为主人授予依附者 持有和使用的土地, 土地持有者要向主人服役或缴纳一定份额的地租 , 其中含有土地持有者获得“恩
① 外, 它在不同文献中还有土地、 礼物、 赏金、 报酬等词义。
关于 feudum 的词源, 西方学界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 它源于拉丁词 fides( 忠诚、 信任 ) , 意味着 fee( 报酬、 取得土地者必须为领主效忠。另有人认为, 这个词是德文 fe、 补偿) 与 od( 财产、 物品、 所有
⑥ 再次, 采邑还可能是某些权力或一份职务 。 在 价值的农副产品代替, 如谷物、 葡萄酒、 鸡和木材等。
加洛林帝国瓦解后, 法国的一些地方诸侯从国王处获得的官职往往以采邑形式呈现在材料中 。 这种 现象还出现在德国的一些公爵、 边地侯和主教的授职过程中。 以往, 我们主要从领地角度理解这些 诸侯们的采邑, 而实际上这类采邑体现的是一项职位和对某地区的管理权。 除了高级职位外, 一些
以服兵役为条件从领主处获得的一份土地。 而实际上, 我们对西欧中世纪采邑的通常理解是 , feudum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 从 12 世纪以前的情况看, 所指的对象也较为复杂。 首先, 采邑有可 能是一座桥梁、 一个渡口、 一段交通要道、 一处出租房屋、 一座矿山、 一个市场等, 凡能够带来收益的 财产, 其主人都可把之作为采邑分封给手下的人 ; 甚至, 像城堡、 要塞、 堡垒等也都可作为采邑进行分
④ 最初此词多出现在教会和修道院财产资料中 , “感恩 ” 、 “利益” ” 的意思, 也带有对主人的 色彩。 惠
其中也不乏由某位国王直接将教会财产作为 beneficium 授予某位军事附庸, 或国王下令某教会把地
⑤ 由于 beneficium 在文件中有时还会用 precarium ( 恳请 产作为 beneficium 授予为国王效力的附庸。
② 一些琐碎的服务, 他所获得的回报竟是一名骑士的采邑 。
通常而言, 持有采邑者除了承担军事义务外, 还要帮助领主进行管理和统治, 必要时也要为领主 提供经济等方面援助。然而, 采邑持有者所承担的义务有时依照具体情况而定, 并非完全一致。12 ( feudum liberum ) , 世纪, 在罗纳河( Rhne) 东、 西部等一些地区, 出现所谓的“自由采邑 ” 它具有明显 “免责” ” 的 特征, 持有这类采邑者除了对领主忠诚之外“不必提供任何其他服役。 还有一些采邑明确 “铠甲采邑” ( feodum loricae) , 如 特 这类采邑持有者在服役时必须全副武装 , 规定了具体的服役责任, “城堡采邑” ( beneficium castellanum) , 别要穿着质地精良的铠甲作战。在德国, 还有一种 其持有者的
⑦ 此外, 某些修 较低的职位, 如市长、 区长、 镇长, 甚至法官、 辩护人、 收债人等权力, 都可并称为采邑。
道院、 教堂等也可能作为采邑分封下去 。在 10 和 11 世纪, 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在洗礼、 结婚、 妇女安
F. L. 冈绍夫 : 《封建制度》 ( F. L. Ganshof,Feudalism) , 第 108 页; 关于采邑一词出现的时间, 朗曼集团有限公司 1964 年版, : 《采邑与附庸 》 ( Susan Reynolds,Fiefs and 苏珊·雷诺兹的考察比冈绍夫的考察结果早了一个世纪左右 。 苏珊 · 雷诺兹 Vassals) , 第 161 页。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 《法国文明史》 基佐著, 沅芷等译 第 3 卷,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第 25 页。笔者对引文中 fides 的译意有改动。 : 《封建社会》 马克·布洛赫著, 张绪山等译 上卷,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第 177 页。 F. L. 冈绍夫 : 《封建制度》 , 第 108 页。 G. 富尔坎 : 《中世纪的领地与封建制度》 ( G. Fourquin,Lordship and Feud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 第 派克出版社 1976 年版, 133 页; 西奥多·埃沃盖茨翻译并编辑 : 《中世纪法国的封建社会: 香槟郡文献 》 ( Theodore Evergates,trans. and ed. ,Feudal Society in Medieval France: Documents from the County of Champagne) , 第 8 页。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 《从采邑到合同: 西欧从封建到非封建契约的转变 》 ( Bryce D. Lyon,From Fief to Indenture: The Transition 布赖斯·D. 莱昂 from Feudal to NonFeudal Contract in Western Europe) , 第 5 页。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F. L. 冈绍夫 : 《封建制度》 , : 《中世纪的战士 》 ( A. V. B. Norman,The Medieval Soldier ) , 第 113 页; A. V. B. 诺曼 托马斯 · Y. 克劳威尔公司 1971 年版, 第 105 页。
⑥ 还 ( 附庸地) 、 serjanteria( 军事服役持有地) 等词汇都带有采邑特征, 都有可能用采邑概念加以解释。
“封建制度” 概念在西方的生成与演变
77
一
Feudalism 一词 源 于 拉 丁 文 feudum ( 即 fief, 采 邑) ,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8 世纪晚期圣加利 “年地租” 。起初, ( St. Gall) 特许状中, 意为 该词拼写为 feo 和 feu, 后来常以 fevum 或 feodum 等形式出 feudum 频繁出现在卢卡主教特许状和勃艮第南部等地的文献中 。 在 899 年一份出售土地 现。此后, 财产的文献中, 所记载的 21 个索里达的价格即用 feus 一词表示, 可见它还具有指代货币的意思。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