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从接受理论颖角看赛玲珠的《水浒传》翻译口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剑平梁金花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界的接受理论是文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意识确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以传承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为翻译目的.讨论其在英译过程中接受理论的应用以及文化意义.‘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翻译;接受理论一.引言众所周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翻译之所以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

翻译学为中西世界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0世纪60年代,以伊塞尔m r o妇ang Is er)和汉斯赫伯特.尧斯(H an8R obe r t J auss l等为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在前联邦德国必起。

接受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它认为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读者接受的历史。

接受美学强调文艺作品并不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得到实现。

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

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释性表征形式。

说话人通过回声式话语可以表达各种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

3.3反语的理解根据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反语的理解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识别话语的回声特征;第二,确认回声中的观点来源;第三,确认说话人对回声中的观点所持有的拒绝或分离态度。

(Sper ber&W i l s on,1986:240)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说话人在说反语时其实是想通过回应他人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这一思想的看法和态度。

也就是说.说话者回应一个命题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所回应的命题的贬抑性态度,从而暗示该命题的荒唐可笑。

试比较下列两例:(1)A:It’8a l ovel y day f or a pi cni c.(T hey go f or a pi c ni c and t he s un shines.)B:(ha ppi l y):It’s a l ovel y day f or a pi cni c,i rI de ed.(2)A:It’8a l ovel y day f or a pi cni c.(T hey go f or a pi c ni c and i t ra ill s.)B:(sar cast i cal l y):I t’s a l ovel y da y f or a pi cni c.i ndeed.(Sper ber&W i l s on,1986:239)(1B)和(2B)都是回声式话语:它们都表明B已听到A的话。

赛珍珠:直译的践行者,女性主义翻译的倡导者——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

赛珍珠:直译的践行者,女性主义翻译的倡导者——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

赛珍珠:直译的践行者,女性主义翻译的倡导者——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摘要:赛珍珠作为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国作家,她在翻译《水浒传》时多次提到她要做到“逼似原著”。

而她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她女性主义的精神和翻译技巧。

赛珍珠从未声称过她是女性主义者或者女性主义翻译者,在她的翻译中体现的这种女性主义精神来自她的潜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不可分割,同时与她直译的翻译初衷并存。

关键词:赛珍珠;直译;女性主义翻译赛珍珠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

幼年在中国长大,很好地掌握了中文写作。

随后跟随母亲学习英文。

赛珍珠是一位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

赛珍珠翻译《水浒传》,并把《水浒传》介绍到美国。

赛珍珠在译作All Men Are Brothers的序言中一直提到要保持原作的风格。

但在翻译实践中,她使用了一些女性主义特有的翻译方法。

一赛珍珠其人赛珍珠(Pearl S. Buck,June26 1892-March6, 1973)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传教士。

父亲赛兆祥和带着妻子卡洛琳来到中国,在美国的休假过程中生下赛珍珠。

赛珍珠的名字的有两说,一是父母先前的孩子夭折,她的生存使得她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

另有一说是赛珍珠模仿清末名妓“赛金花”给自己取的名字。

父母对赛珍珠的教育十分重视。

她先精通中文,随后母亲才教授她英语。

赛珍珠不仅在中国的私塾上学,还学习了拉丁文等其他课程。

父母的婚姻对她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很仓促,以至于她认为父亲主要以他的事业-传教为重。

和她母亲的婚姻只是为了能在传教的时候有人照顾。

17岁在父母的建议下回美国学习,毕业后又来中国。

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布克结婚,开始了她的传教生活。

她与丈夫到安徽北部的宿县生活,在宿县她目睹了许多女子困苦的生活。

这段生活经历她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这部作品也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是将《水浒传》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

1934年由于中国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Richard Walsh,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进行研究。

赛珍珠,这位在东西方文化间架起桥梁的杰出女作家和翻译家,以其独特的翻译策略和视角,赋予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新的生命。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Pearl S. Buck's Water Mar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Pearl S. Buck,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and translator who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given new life to the classic Chinese work "Water Margin" with her uniqu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perspective. Her translated works not only open a window for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China.《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而赛珍珠的翻译,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跨文化理解,赋予了这部古典名著新的生命力。

她的翻译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重视文化背景的传达和读者接受度的考虑。

水浒传英译本翻译批评与赏析

水浒传英译本翻译批评与赏析
例: 杨雄道:“这个兄弟,姓杜,名兴,祖籍是中山府人氏,因为他面相生得粗 莽,以此人都叫他做鬼脸儿。” Yang Hsiung answered, “ this brother is surnamed Tu and his nere men of Chung Shan Fu. Because his face is so coarse and wild men all call him the Devil Face.
• 菲利斯・本特利《赛珍珠的艺术》 “她追求的效果是,将中文变成对我们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言。(她的文体)庄 严、恬静,使用透着尊贵的《圣经》体语言。赛珍珠甚至无需提高调门,亦 能表达出最深沉和最轻松的感情。”
谢谢观赏
3. 且说...... Let it be told further...
翻译评论家对赛译的评价
• Wolfram Wilss “翻译评论者若想较为客观地评价译者,只能在熟知译者对其所译文本的态 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他必须了解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各种决策。翻译是一 项脑力劳动,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果忽略译者本人,而仅仅从语言层面研究不 可能做到全面。”
• 从时间上看,赛珍珠全译本(70回)出现最早,主要运用“异化”翻译策略,不太 顾及译文读者文化的范式,全面引入了外来表现方法。
• 译者译介该小说的初衷是力图通过语言展现异国情调。所以,语言的异化首 先成为翻译的首选策略,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尚未成为译者关注的焦 点。译者追求的新颖奇特性表现在从词语到句式的多个层面,而尤以词语表 现为最突出,因此,赛译以再现原文语言要素的文化特征为第一要务,结果被译 界批评为过分直译、死译。
•其实原文的文化因子一经翻译,其语言的能指形式(符号)以及原文特有的表现 方式不可避免地有所丧失。赛译本对文字的一丝不苟,严格遵循字面的直译, 也是不可质疑的。

以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为例看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

以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为例看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

三、 赛珍珠英译《 水 浒传》 中不 同角度 的陌生化
1 . 叙事
赛珍珠 曾多次游 览中 国, 在 她 的印象 中经 常看见 中国 山村小镇搭起戏 台、 摆起桌子 在唱戏或说书 , 一些 百姓就纷
纷 围上前来 , 这种形式慢慢形 成小 说雏形 , 之后扩 展成短篇 文集 再加 上其 他 内容 以小说 的形式 出现 。随着 时间 的推 移, 这些小说 中的情景慢慢转 化到一个 人物 身上 。直至 到 宋朝 时期 我们 就看 到了人物贯穿始终 的长篇故事 。赛珍珠 认为 , 中 国小说和西方 比起来更加 复杂和庞 大 , 因为作者在 个人物身上倾 注了许 多思想 细节 , 不像 西方 的小 说可 以 在 图纸上将情 节给描绘出来 。 中国小说有不 同的情节发展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4 年 5 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Vo l 。 3 4, No. 5 Ma v . 2 01 4
容, 呈 现出多思维的陌生化取 向。


赛珍珠英译与《 水 浒传 》
赛珍珠 , 本名珀尔 ・ 布克P e d S y d e n s t r i c k e r B u c k , 是著 名 的美 国作家 。她 曾在 中国镇江 、 南京 、 淮安等地生 活 了近 4 | D 年, 与 中国有着 很深 的缘分 , 她在 淮安 经历 了她 人 生的 早期岁月 , 所以她把 淮安 当做 她 的 “ 中国故 乡” , 汉语 是 赛 珍珠的第一 门人生语言 , 直到她 习惯 了中国习俗 , 她 的母 亲 才开始教她 英语 。长大 后 的赛 珍珠 开始 频 繁 接触 中 国文 学, 她与徐志摩 , 林语 堂、 老舍等 多名 中 国著 名文 学家 都有 很深 的渊源 。1 9 3 3 年时 , 赛 珍珠 开始尝试 翻译 中 国古 典小 谚 水 浒传 》 , 这时 的《 水浒传》 已经有 了多个 版本 的外 文译 本, 其 中翻译得 最为精准和精彩 的莫过 于赛珍珠 的版本 , 她 的译 名为《 四海之 内皆兄弟 》 … 。赛 珍珠 对 中国文化 的认 识甚至超越 了西方世 界对 中国世界 的局 限认 知 , 她 努 力把

“反常式忠实”视角下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反常式忠实”视角下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反常式忠实”视角下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的探析摘要由菲利普·刘易斯提出的反常式忠实(abusive fidelity)打破了翻译对单一的意义追求,体现了译入语与原文的文化差异,还原了原文的文化特征。

赛译《水浒传》(《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体现这一翻译策略的典型。

赛珍珠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反映出她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反常式忠实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经典巨著《水浒传》的第一个英译本由美国作家赛珍珠(p.s.buck)于1933年完成,题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

赛珍珠从1928年着手翻译,依据金圣叹的七十回版本耕耘五年得以完成。

然而,中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对赛译本却持褒贬不一的态度。

其中,大多数负面评价包括硬译、死译、误译等。

但即便如此,赛译本仍于1937、1948、1952和1957年分别再版,其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

频遭中国译界批评的赛式直译却在英语世界获得认同,原因何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翻译的核心标准“忠实”(fidelity)进行再挖掘。

赛式直译所体现出的“反常式忠实”(abusive fidelity)是产生一种表面的差异,即译文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地理、风俗、烹饪、人名,以及一些看似怪异的外国语汇。

但这些译文又没有质疑或颠覆英美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语言表达方式。

赛译本的魅力在于,她为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东方情调,译文忠实地传达了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使西方读者倍感新鲜,读后觉得妙不可言。

二忠实(fidelity)与反常式忠实(abusive fidelity)对“忠实”这一概念的讨论贯穿着整个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

”忠实”(fidelity)长期以来是传统翻译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以作者为中心,以绝对化的忠实来评判译文的好坏。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家居心不 良, 并未听从其 劝告 。紧接着武松在一棵剥 皮 的树 干上 发现 “ 有大 虫伤 人” 的字迹 , 以及 随后在 所寺 庙中看到有榜文 , 方才相信 山中确实有老虎 。 接着故事就 发展 到了高潮 ,武 松遭遇老虎 并与之搏 斗, 这个过程 中, 作者重点描 写了老 虎的一扑 、 一掀 、 剪三个攻 击动作 , 但都被 武松巧妙地躲 过 , 以及武 松 的哨棒被折 断 , 老虎 用利爪刨土坑 等 , 都是 情节上 的细节描写 。通过这些细节 , 将武松的英雄气概描写 得真真切切。 《 水浒传》 的故 事主线及支线 是纵横交错 的复杂 结构 。梁 山一百 零八将的起义 从发展到 失败 是全篇 的主线 , 在这条主线 的周 围 , 连 接的是一个一 个相对 独立 的英雄人物 故事 , 然 后通过这些 支线 故事 , 又展 开 了各种交错 的复式结构 , 尽显各种英雄 本色 。《 水 浒传》 的写作方式也具有 其独特之处 , 小说 的前七十 回的主 角是 以宋江 为首的梁 山英雄 ,描 写了好汉们 步步被逼 上梁 山的过程 ,这 些都放在小说 的开始 部分 , 以表示 出当时“ 官逼 民反 ” 的时代背 景 , 在揭露 统治阶级 的残暴 和腐 败的 同时 ,也 赞扬 了梁 山英 雄 的气概。 施耐庵 所 写《 水 浒传》 的艺术 成就 , 最难 能可 贵 的就是在英雄人物 的塑造上 ,大部 分的历史故事 都 是通过梁 山英雄 的人物斗争表现 出来 的,通 过这些 成功塑造 的英雄 角色 ,让小说 闪耀 着无限 的艺术光
不可否认想要比较合适地翻译水浒传中大量宋元时期的习语俚语典故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结果三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水浒传的外国译文所构建的作品主题出发探析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在艺术特色人物特点及主题表现等方面与施耐庵原著的区别揭示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在翻译中国原著时出现的优点与缺陷并且对外国译本与中国原著之间的区别作出反思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评析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评析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评析【作者简介】美国作家赛珍珠赛珍珠,本名珀尔・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是第一个因描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也是将《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她曾被尼克松总统誉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

1927至1932年,赛珍珠用整整四年时间翻译《水浒传》(七十回本)全文,这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

该译本于 193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改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 en Are Brothers),在欧美风靡一时。

然而,不幸的是,虽然赛译本在西方享有盛誉,在中国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甚至一度屡遭批判。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学者开始呼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贡献和价值。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探究赛译《水浒传》,以期说明任一译本都是其所处生态环境的产物,只有立足于译本产生的生态环境,才能对译者与译本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一、赛译《水浒传》的生态视角生态翻译,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受启发于在当今社会大兴其道的生态文明理论,主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关注翻译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联系。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1]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

翻译就是译者受翻译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断的进行适应与选择。

以生态学视角审视翻译过程,译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其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

译者为何选择这一文本进行翻译、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如何、翻译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及译者如何适应这一环境。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并解读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活动,不仅可以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作出全新的剖析,而且为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与可行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艺术上精雕细琢,文化风俗上生动写实,备受好评。

跌宕起伏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更是广为流传。

《水浒传》有四个英语全译本,受到海外读者的热烈追捧和喜爱。

四个全译本中,赛珍珠的译本是第一个发行的英译本,一经推出就荣登美国畅销排行榜,并多次再版,赛珍珠也被人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相异于在美国市场的热销,赛译本《水浒传》在国内饱受争议,招到过不少中国学者的批评,认为其对原著有误译之嫌。

时至今日,学者对赛珍珠的英译本仍争议不断。

传统的翻译评价,基于译文是否忠实、功能对等或语义顺利传递的标准之上,来衡量翻译的优劣。

但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逐渐被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从规定性研究转为描述性研究。

因而,对翻译优劣评价也顺应转为对译者翻译过程的探究。

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规则和操作规范,而是把翻译看成译者行为的结果,既成的事实,在对既成事实予以接受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分析。

“创造性叛逆”理论正是在这种以翻译为文化研究的背景下,由法国学者Robert Escarpit提出。

该理论视翻译为创造性叛逆,解释翻译是叛逆和创造的结合,原文被置于与源语截然不同、难以预测的语言系统是叛逆,翻译延续或赋予原文新的生命力是创造。

本论文从创叛逆的视角出发,审视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

分析其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探究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并通过对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分析,剖析其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该论文从创造性叛逆的视角分析赛译本,对其独特翻译风格做新的分析尝试,进一步认识赛珍珠翻译美学思想,为赛译本的评析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赛译本成功原因之探析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赛译本成功原因之探析

章结合具体 实情 , 受理论的视 闽出发 , 了促使该译本走 向成功 的主要 因素。 从接 剖析 [ 关键词 ] 赛珍珠 ;水浒传》 成功 ; 《 ; 因素 [ 中图分类号] 093 B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39 (011 — 1 — 6 [ 10 — 42 21)0 00 0 收稿 日期] 21 — 8 0 6 01 0 — 4
号 . SD 403 )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赛珍珠翻译 思想研 究—— 以《 0 J7004 ; 8 “ 水浒传》 的翻译为例” 的部分研 究成果 ( 目编 项
号 :0 2 ) 2 1 南通 大学人文社科类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项 目“ 1W0 5 及 0 0年 赛珍珠 文化传播 思 想研 究—— 以赛译 《 水浒传》 中 国 及
题 材 小说 为例 ” 部 分 研 究成 果 。 的


引 言
行了探讨 , 他们把赛译 的成功基本归 因于赛译所采
用 的与众 不 同的 翻译 策 略 。接 受 理论 认 为 , 量 一 衡 个译本 的标 准应 该 是 多 元 的 , 该把 原 作 、 作 者 、 应 原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及 中国第一部白话章回体英
因此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赛珍珠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发现突显差异可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着的艺术风格及语言特点满足读者对差异性的诉求留下足够的未定点和空白点来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向他们进行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启蒙与此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意杂合又尽可能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很好地把握了译作与读者审美经验之间的审美距离10保证译作对读者的吸引简而言之赛珍珠在文化和合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洞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诉求的基础上采用了突显差异有意杂合的翻译策略实现了读者视阈与文本视阈的完美融合成为赛译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毕业论文

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该书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国民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

《水浒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在西方的译介中,以赛珍珠的译本影响最大。

本文研究了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塞珍珠;《水浒传》;古典文化《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以宋江领导的农民、官员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明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代、元朝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对于具有反叛精神的赛珍珠也有重要影响。

70 回本的《水浒传》较之120 回本,最大的区别是较长版本的结尾是好汉们被招安的大团圆式结局,而70 回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与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

因此,赛珍珠选择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70 回的《水浒传》为原本,历时 4 年,潜心翻译,终于完成了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译本。

1933 年由纽约约翰·戴公司及伦敦梅休安出版社分别出书,共两卷(1279 页)附有插图。

后来,此书被翻印多次。

一、赛珍珠对《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传译《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侠义精神的充满阳刚之美的古典小说,但这个男性英雄世界中的女性却不甚美好,貌美如潘金莲、阎婆惜之流是淫荡的象征,而梁山的女英雄们则都完全被男性化,没有丝毫女性的柔美。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厌恶、仇视、不尊重,认为“女人是祸水”,“英雄不近美色”,女人是男人的附庸,不应该有自己的感情和选择,这些封建男权思想统统都在《水浒传》中得以体现。

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评析

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评析

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评析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详尽的策略。

赛珍珠把《水浒传》中的俚语、成语和俗语等中国熟语都译成对应的英语表达,并配有详细的解释,使读者清楚明白其含义。

例如,“插翅难飞”被译成“Spreading a pair of wings, but can't fly”,并给出说明:“A complex task that usually can't be done”.
二是幽默的策略。

赛珍珠通过在熟语的译文中加入英语修辞手法,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呈现熟语的释义,使翻译更有趣、丰富、生动。

例如,“百斗之才”被译成“A person of hundreds of tons of talent”,表明该人才卓越绝伦。

三是逼真的策略。

为使读者完全投入文本,赛珍珠尽可能保留原文表达或原文句型,并以逼真的抒情和画面感加以衬托。

例如,“破釜沉舟”被译成“Broke the cauldron and scuttled the ship”,可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的场景之中。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国翻译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国翻译

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认为翻译视其目的、策略与方法,既可以成为殖民霸权的共谋,也可以成为消解文化霸权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力量。

杂合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与结果,而翻译中的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具有彰显文化差异、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积极作用。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杂合文本,主要表现为语言句式上直译与意译的杂合(汉语特征与英语特征的并存)、文化取向上归化与异化的杂合。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翻译;赛珍珠;《水浒传》;杂合All Men Are Brothers: A Postcolonialist Approach to Pearl S. Buck’s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Abstract: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focus on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 of power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hold that translation can be the conspiracy of the hegemonic West and a force to fight against cultural hegemony and ethnocentrism as well depending on the purpos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translator. Hybridization is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the mixture of different nation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of the exchange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flaun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ing equal exchange between cultures.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All Men Are Brothers) is a fairly typical hybrid text, which is mainly demonstrated by the hybridization of literal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concerning language usage (coexistence of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hybridiz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oncerning the transfer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ies,translation, Pearl S. Buck, Shui Hu Zhuan(All Men Are Brothers), hybridization一、引言赛珍珠一生扮演了众多社会角色,成绩显赫却饱受争议。

浅议赛、沙《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

浅议赛、沙《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

浅议赛、沙《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摘要]:《水浒传》中的一些词语具有浓重的文化和地域色彩,它们大都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

基于对源语文化的不同理解及对目的语文化的不同感知,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译法。

这一点在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人的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也有一些民族色彩强烈的词语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内涵相近的替代词,因此,读二者的译作,有时会感受到不谋而合的乐趣。

[关键词]:水浒传;文化;翻译1多义词语“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出现了。

在中国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特别是经常出现于新派武侠小说中,但其中的“江湖”被浪漫化、文人士大夫化了,给读者展现的是不同于江湖本貌的另一种社会生活。

其实,“江湖”最初的本义是江河湖海,后来泛指五湖四海,许多非官方的场合都被称作江湖。

而《水浒传》中的“江湖”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特指一群人,即“有武有勇的,一个流动的群体”。

这群人“与正统的政治伦理观念背道而驰。

远寓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养”,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宗法网络的羁绊,充满了刀光剑影,与主流社会迴然不同,也不同于厌倦了鸡争鹅斗的文人士大夫用来隐居的”江湖”。

因此,要把“江湖”这个“文化词”译成对等的英语并非易事。

赛珍珠将“江湖好汉”译作“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lakes”,其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好的是这样译很形象,突出了小说故事主要的发生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没有揭示出“江湖”最本质的文化內涵,而且是片面地反映了江湖人四海为家的游荡生活,因为“江湖”是因江湖人而存在的,江湖在城镇,在乡村,在繁华的市井,也在荒僻的山野湖海。

另外,赛珍珠对“好汉”的翻译也不准确,因为她忽略了一点,即小说中把无正业为生、流浪四方,甚至落草为盗的“江湖人物”以及给予他们同情或资助的人统称为“好汉”,但这并不表明小说作者对“好汉们”的态度是相同的,是一味加以肯定的。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策略探析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策略探析

语言新探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策略探析陈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国是赛珍珠的第二故乡,她甚至将镇江称之为自己的籍贯地,正式因为如此,赛珍珠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具有着深刻的认知与身后的感情,这为她对《水浒传》中的语言、风格、文化做出良好的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对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特点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英译特点;翻译策略一、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的特点首先,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构建女性话语权的意图与期望。

赛珍珠对自身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主要通过对《水浒传》中女性称呼与语言的翻译以及男女关系的呈现来实现,事实上,《水浒传》的创作背景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而显然,赛珍珠则希望能够在翻译中消除《水浒传》文学语言中所带有的性别歧视,这不仅呈现了赛珍珠对男女平等、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倡,而且也促使《水浒传》译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特征。

其次,在翻译方式方面,赛珍珠为了能够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客观的展现,而使用了译本受众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翻译方式。

具体而言,为了能够保留《水浒传》文本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风格,赛珍珠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对源语文本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呈现,与此同时,为了降低受众阅读译文的难度,赛珍珠也对一些阻碍受众阅读的因素进行了简化,这一点在人名翻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既在省译或者缩译的基础上使用一个名称对人物进行指代。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水浒传》英译策略(一)经济法英译工作中的“经济法”指的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下实现翻译目的的方法,因此,基于经济法的英译过程不仅重视对原文含义进行全面、准确的传达,而且追求译文的简洁性。

在赛珍珠对《水浒传》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缩译与沿用等方法,促使翻译过程呈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性。

如在“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翻译中,赛珍珠使用the gift—treasure这一合成词对“金银旦”与“生辰纲”进行了描述,这是经常用到的沿用方法。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评析
中国著名的戏剧家、译者、文学家赛珍珠(1910-1998),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行者”,他创造性地将古典文学思想和当代文学语言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译作品。

其中,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重新译作,根据当代读者的审美和文化观点,对古典作品进行了有力的解读,有效地把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翻译本。

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让这部古典文学作品在现代语境下有了新的生命力。

首先,赛珍珠从文本水平上进行了翻译,他将原作中的汉语修辞和文言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他通过把“活象”限制在句子里,将句子的表达更加简洁、精彩,使句子的意义更加准确、清晰。

其次,赛珍珠在翻译中注重文化研究,准确反映原作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避免了译本出现文化沟通的障碍,使古典精神得以传承并在当代文化中延续。

最后,赛珍珠在翻译中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使译本更加完美。

此外,赛珍珠对《水浒传》进行翻译时,更加强调古典文学特色。

他重点捕捉《水浒传》中传统文学的艺术修辞特色,注重音韵的美感,并根据此类特点,以更流畅完整的句式表达出来。

赛珍珠还把原文中的引用、梗概、写景等手法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文本有了一定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古典文学特色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有力地把古典文学思想和当代文化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的创作,不仅把古典文学思
想和当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而且深刻地把古典文学的精神和当今读者的审美观念联系起来,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视野,为中国文学发展和中国文化传承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

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

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译本在海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对于译本的翻译者赛珍
珠来说,其《水浒传》译本更是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赛珍珠是近现代中国第一位出版了英文版中国古典著作的女性翻
译家,其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后,成功地将这部中式古典小说介
绍到了西方世界,并受到西方读者的赞誉。

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
次肯定,同时也是一次跨越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赛珍珠在翻译中注重表现中国文化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使得西方读者更能够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弥
补了中西文化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中国人来说,赛珍珠的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她的翻
译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到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
带来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

综上所述,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对其文
化意义的再思,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和尊重不同文化
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及赛珍珠翻译《水浒传》

译者主体性及赛珍珠翻译《水浒传》

珍珠在《 水浒传》 译本 中体现 出的主体性 和主体意识 , 指 出赛珍珠在翻译《 水浒传》 时大胆地展现 自己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 赛珍珠 ; 《 水浒传》
d o 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2 0 9 5— 5 6 4 2 . 2 0 1 3 . 1 1 . 1 O 9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42 6 【 2 0 1 3 ) 1 1 - 0 1 0 9 - 0 4
了。 ( 董 秋斯 译 ) 3 : 收生 的护 士和左 邻右 舍 的几位女 圣人 她们 还 没 法 和我 亲身见 识 以前 好 几 个 月 , 就 对 我发 生 了强 烈 的兴 趣 了。 ( 张 谷若译 ) 2 J
的就 是其 合理 一面 中一个 考虑 因素 : 译 者 主体性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D 5 _ 3 1
作者简 介: 王玮 ( 1 9 7 6 一) , 女, 山 东龙 口人 , 讲师 , 硕 士, 研究方向 : 口笔译理论 与实践。
局 限性 不可 能一 次性 穷 尽 文本 的 内涵 , 对 文本 的理 解 只 能是一个 逐 步接近 其审美 价值 本真 的过程 。
鲁迅说过 , 一部 《 红楼梦》 , “ 但是命 题 ‘ 就 因读 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红学家看见 《 易》 , 道学家看见 淫, 才 子看 见缠 绵 , 革命 家 看 见 排 满 , 流 言 家看 见 宫 闺秘事 。 ” … 文 学作 品 是 这 样 , 会 有 不 同 的理 解 , 那
第2 9卷
V0 1 . 2 9
第 1 1 期
成 都 师 范 学 院学 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到巅峰的代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国民精神的内涵。

近百年来,《水浒传》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并享有盛誉,赛珍珠的译本是这些译本中影响最大的。

本文将对其译本的翻译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塞珍珠;《水浒传》;古典文化《水浒传》别名《忠义水浒传》,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作品以我国宋代的农民起义为题材,主要讲述了在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下,以宋江为首的农民及官员因为无以生计,最后集聚水泊梁山,与朝廷对抗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众多梁山好汉反抗统治和压迫的英雄故事,生动揭露了在封建社会残暴和腐朽的统治下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和基层官员迫于生计,只能“官逼民反”的社会现状。

现代文学界多以明朝施耐庵为《水浒传》的作者,而后又罗贯中加以整理,其实,《水浒传》的创作和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宋代到明朝末年的数百年间,无数的文人、书商乃至说书人都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部经历了世代累积而成的文学巨著,才闪烁着其独特的熠熠光辉。

赛珍珠是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译者,而《水浒传》也对其影响重大。

《水浒传》现存世两种版本,70回本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反抗统治,永不屈服的思想,而120回本的却以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为结局。

赛珍珠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选择由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为原型,历经4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英译本,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译本在1933年由伦敦梅休安出版社与纽约约翰·戴公司分别出版并被多次翻印发行。

一、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中女性形象塑造原著《水浒传》是一部以梁山好汉为主要人物的英雄主义小说,在小说,我们随处可见梁山英雄们散发的阳刚之美。

虽然这部作品中也不乏女性角色的出现,但是这些角色却没有美好可言,如阎婆惜、潘金莲表现出的淫靡和放荡,又如孙二娘之流的梁山女英雄则失去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被完全的男性化。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庸,是被仇视、被厌恶和被歧视的群体,那些心存“英雄不近美色”、“女人是红颜祸水”的男性心中,女性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

而《水浒传》则将这些男权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水浒传》也是一部男权主义作品。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出生仅三个月就被做为传教士的父亲带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在中国度过,赛珍珠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认识非常深刻,后来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和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她也在作品刻画了许多聪明能干的中国女性。

赛珍珠一直以来都没有表示自己支持女性主义,但是她在回忆中写道:“母亲在与父亲结婚的三十年中,受父亲的影响,成为了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因此,赛珍珠应该非常熟悉和理解女性主义。

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喜欢她对《水浒传》进行了翻译,但是翻译首先要通读原作,因此,她应该对原著中那些被异化和扭曲的女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解。

原著在描写潘金莲时其实是讲述了作为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女性的不幸:她被主人骚扰,却一直反抗不肯就范。

沙博理的在翻译潘金莲的表现的时候是站在男权主义视角上进行的:Jinlian didn’t want him,他没有站在社会的背景下去分析这一表现,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婢女在那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社会要想反抗主子,是何等的艰难。

赛珍珠在翻译时则是站在封建社会女性被压迫被欺凌的角度去进行的:“she would not give in to him”,她充分传达出潘金莲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勇气和精神。

赛珍珠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由此可见,赛珍珠对潘金莲的形象理解更为深刻,她重新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引导读者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赛珍珠在译文中将潘金莲反抗男权的形象进行了强化,但是这并不妨碍原文的表达,她是站在女性心理的角度对原著进行理解和传译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赛珍珠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女性主义支持者,这点我们从她对《水浒传》译本中女性形象的传译上就可以看出,她的译文原则上还是忠实于原著的,而不是一味地站在女性主义角度去翻译,她甚至严格地模仿原文的句型进行传译。

然而,赛珍珠毕竟有着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她对那些在原著中被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完全遵从原文的思想,对于原著中女性的丑化和失语她不敢苟同,而是将她们塑造成了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和充实的形象,而这也正是她翻译《水浒传》时的一大特色。

二、赛珍珠忠实而反常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价值取向决定了选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方法和语言的风格。

忠实原文,充分体现原著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是赛珍珠在翻译时的首要原则。

赛珍珠在她《水浒传》译本的序中写道:《水浒传》是译本内容与行文风格浑然天成的,所以要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再现原著的语言风格和内涵,这样读者才能感到到像是读原著一样。

正因如此,她在翻译时尽量选择直译的方式,但是毕竟两种语言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赛珍珠在翻译时采用了反常式忠实的翻译策略。

为能将汉语的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表达得更准确,她宁可舍弃标准的英语语言方式,而沿用原著的行文结构,这就使英语的译本中常常表现出汉语的语言风格。

她的这种翻译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汇的使用方面赛珍珠翻译策略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在译本中保留汉语的语言风格和构词方式。

例如在翻译兵器的时候,因为英文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所以她用“whirling knives”来翻译“滚刀”,用“fire bomb”翻译“火炮”等等。

这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去对这些兵器进行描述,而且目标语读者还可以通过联想了解兵器的样子。

在翻译人物称谓的时候这种策略更是明显。

人物称谓是语言文化特色最为明显的要素,英文中根本就没有对应词语。

赛珍珠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原文中的人物称谓。

例如用“this old body”翻译“老人”,用“good fellow”翻译“好汉”、用“good brother”翻译“贤弟”等。

在古汉语中,很多时候将“我”称作“老身”。

本来在英译的时候,直接翻译成“I”就可以了,但是,赛珍珠为了体现汉语特征,故意舍简求繁。

还有在表现人物绰号的时候也是如此。

例如用“ChangCh’ing The Vegetable Garden er”来翻译“菜园子张青”,“The Opportune Rain”翻译“及时雨宋江”。

不仅保留了鲜明的汉语特色,而且也让读者容易理解。

因此,赛珍珠的译本不仅充分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而且也让读者耳目一新。

2、句式的表现方面赛珍珠译本不仅保留了汉语的词汇风格,而且还在句式的表现方面保留了汉语的特点。

中英文由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果按照中文的句式结构翻译会使英译本变得不通顺。

然而,赛珍珠采用很多反常的英语来进行翻译,不仅没有造成语句的不通顺,而且还非常直白地表达出了原文中的汉语言文化特征。

赛珍珠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而且就连成语都是严格模仿其特征译成目标语,虽然这种“语义重复”的表达形式有些怪异,甚至根本与英语语言习惯不符。

但是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

以赛珍珠多年中国文化的熏陶,必然会尽量保留,而宁可舍弃精确的英文修辞。

所以,她用“begged the gods and asked of the diviner”翻译“求神问卜”就是典型的汉语句式的英译。

赛珍珠在翻译时采用反常式忠实的策略不仅是在语言转换上的需要,更是要追求一种对中国文化特征的表达。

她对于将各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细节“移植”到英语中显得轻而易举,她在译本中不仅保留了风俗习惯、语言动作,而且还保留了原文的语序,鲜明地表现出原著的人物形象。

三、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有很多种方式,其中翻译是最为直接的,翻译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各民族可以通过翻译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精髓,进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在翻译活动中既要保持语义的对等,有要忠于源文化,尽量充分地移植源文化中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内涵。

赛珍珠跟随父亲在中国生活三十余年,一直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从小就爱听“水浒”和“三国”等历史故事,并且她一直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的文化。

所以,她对于中英两种语言及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这也就方便她在翻译是准确地把握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翻译《水浒传》,赛珍珠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整个翻译过程都有她的私人教师MrLUng的合作和帮助。

MrLUng耐心地为他讲解原著中的兵器、服饰、风俗习惯等专有名词的含义。

她不仅自己对原著有深刻的了解和领悟,而且在翻译时还要MrLUng大声朗读,然后她再逐句直译。

翻译完成后,他们经过认真的对照和校对,然后再请另一位中国朋友去审读。

因此也可以看出赛珍珠深厚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和严谨的态度。

她对《水浒传》这部经典巨著进行翻译,就是出于传承文化的目的,这也就表明了赛珍珠的文化倾向,也就不难理解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水浒传》英译后的译本赛珍珠将之称为“All Men Are Brothers”中文意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出自于中国最根源的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中的。

赛珍珠是在遵循文化审美的角度上进行翻译。

而沙博理的译本则是简单的一种语言转换。

结论;《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

作品采用了中国古典先说传统的回目章节。

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对该章的内容进行了简介,作品以其对称的美学效果和精炼的语言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对《水浒传》赛珍珠英译本中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1]周小玲.论女性主义翻译的后现代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 : 110.[2]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3]钟明国.赛珍珠《水浒传》译本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60. [4]钟再强.试析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史上的几次重要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