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宋元时期,是传统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追求个性的书法、反映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的书画,是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宋元时期,是传统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阶段。
在科技发明方面,这一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这一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在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制造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印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至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宋代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突火枪等,威力巨大。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征,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他主持编订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朱熹与理学思想理学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极大成者。
他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认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宋词和元曲宋词是继唐诗而起的又一诗歌高峰。
作为一种新体诗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或改自格律诗,或传自教坊曲,或源于民间,又称为“长短句”。
第十四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材分析
2’ 导 入
பைடு நூலகம்
内容探究
’
内容探究 2.2
33’
5’
双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通过对具体材料的深入分析,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懂得文学艺术 的发展与其国家的强盛密不可分 重点: 1.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 宋词与杰出词人 3. 风格多样的绘画 难点: 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课型:要素组合 课时:标准课
1.讲 宋元时期, 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 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宋元时期, 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 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 现出百花齐放、 全面繁荣的局面。 涌现 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 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 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1. 看+讲 1.1 用“史学双壁”概念引入司马光和 他的书。学生看资料回答问题: 资治通鉴的内容?体裁?特点及价 值?PPT1 1.2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PPT2 问题 1.3 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 1.4 完成课件出示问题
2. 听+看+想+做 2. 讲 2.1 赏析宋词人出名诗句。介 出示表格由学生进 绍词人生存时代,经历, 行总结 学生总结其作品特色 2.2 小组合作探究课件上的 题目 2.3 自学元曲与绘画、书法, 出示图片欣赏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司马光时期:北宋1、成就: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历史(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为主线2、《资治通鉴》内容的评价:取材丰富,记事周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司马光将书命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词是一种(新的诗歌题材),由于一首词中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兴于(唐朝),(宋朝)发展到极盛,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等为宋词打开新局面的是(苏轼)3、苏轼的贡献①改变了唐末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的旧习,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怀古、记游、说理、咏史,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境界②开创了豪迈奔放的词风苏轼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属于(婉清派)(南宋)诗人(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充满(爱过豪情)和(英雄气概),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属于(豪放派),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曲的出现是(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窦娥冤》表达了(民众怨愤的情绪),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民间长短句歌词,经长期酝酿,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少数名族乐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似——(散曲),散曲(形式简单),(质朴自然),为(市民)所喜爱2、宋朝文化发展的原因①经济、政治的发展②名族融合③中西方交流进一步加强。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宋元的文化艺术,指的是《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绘画和书法,其核心是《资治通鉴》、宋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了解《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宋词盛行的原因。
学生已经学过隋唐的文学艺术,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语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资治通鉴》、宋词。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在史学、文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宋词和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掌握《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及其盛行的原因,记住宋元时期重要的绘画家和书法家及其他们的成就。
2、分析:了解宋词和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就是要清楚宋朝词作达到高峰以及元朝以元杂剧闻名于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宋词和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掌握《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及其盛行的原因,就是要向学生清晰概述《资治通鉴》产生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它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记住宋元时期重要的绘画家和书法家及其他们的成就,就是要明白宋元时期绘画和书法闻名于世的原因。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宋元时期艺术方面的成就涉及的内容和人物很多,学生不易掌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对于艺术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宋元时期与艺术相关的人物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其中关键是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问题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资治通鉴》的作者、性质与主要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认真、细致的观看教材图片,充分利用书本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问题1:司马光生活在什么时期?中国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两司马”的史学家又是谁?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这两本书的性质分别是什么?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七下历史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黄帝—汉武 帝
纪传体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编 写史书的典 范。
我国第一部编 年体通史,是 我国古代史书 的典范。为统 治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战国—五 代
编年体
14
宋元时期的文化
?
纪传体和编年体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试比较。
14 宋元时期的文化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历时19 年编成,全书294卷, 按 年月日顺序记述了 1 上自战国、下至五代 1300多年的历史。全 书取材丰富,记事周详, 文字优美,叙事生动。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
《资治通鉴》书影
14
宋元时期的文化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 的两大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成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另 一部便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了。试比较他们的 不同?
*小组讨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 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宋元时期经济继续发 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 创造了物质条件。
(3)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此基础上, 近一步吸收了外来文化。
*小组讨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宋元时期的文化
元曲
•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 式。
• 元曲
{
元杂剧 散曲
14
宋元时期的文化
元杂剧
•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 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 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 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元杂剧 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 剧形式。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热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才能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化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
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和梳理信息的才能,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开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重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理论,也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到达了教学目的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学生的动与学,老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缺乏之处,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表达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那么。
比方“列表比照《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的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
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假如没有正确的教育目的,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进步自己的教学才能,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良,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创造中三大创造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过程:导入: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板书)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生:司马光。
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
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
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提供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
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精神。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
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
(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引导学生对比《资治通鉴》和《史记》,识别两种不同的史学体例。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宋朝著名的词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通过赏析他们的代表性词作,分析他们词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代著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
难点:本课的内容是宋元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流于表面。
所以本科的难点是如何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有趣而活泼。
教师活动导入:唐朝标志性的文学成就是唐诗,宋元时期标志性的文学成就分别是宋词和元曲,如同唐诗一样,宋词和元曲也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回忆中国第一部通史是什么?什么体例?作者?中国古代史书还有另一种重要体例,就是编年体,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为了编写这部史书,司马光耗费了极大的心力,他怕自己睡觉睡得太久耽误写书,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命名为“警枕”,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把他惊醒,他就立刻起床继续写书。
《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近400万字,按年月日顺序记述了上至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取材丰富,记事周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光为什么要呕心沥血,编写《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巨著?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为了使君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的治理国家。
传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上课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蝶恋花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关汉卿
(?—1297年)
元代最杰出 的剧作家。
你能讲一讲 《窦娥冤》 的剧情吗?
《窦娥冤》插图
……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 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 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 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清照
(1084-1151年)
两宋之际杰出的 女词人。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 透。
见有人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一剪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对比赵州桥 无桥柱、桥墩,单拱、木质 为什么要设计成此样式?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 有何重要价值?
过渡:城门
骆驼 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原?
经商 商人到京城吃、住问题
街景市貌——街边 寻找吃、住之地。还有哪些店面?
现实生活中的《清明上河图》
赵孟頫
(1254—1322)
一时多少豪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2023春历史七下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优质课件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说一说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
认真,他花五年时间把唐代部分的六七百 卷凝练成81卷。为保证进度,他经常半夜 而眠,五更即起,严格规定自己每三天必 须删完一卷。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 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房子,有 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 潦草的字。
从司马光的身上你可以学到 哪些精神?
宋元时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 科技发展的高峰?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 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 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 才智和辛勤劳动。
史学 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宋词:苏 轼 豪放派
宋
李清照 婉约派
元
苏
后世影响很大。
轼
苏洵、苏轼、苏辙 合称三苏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婉约派
展示单元三 元曲
在宋、金两朝戏 曲产生、发展的基础 上,元朝戏剧空前发 达,元杂剧和散曲合 称元曲 。元曲最杰出 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 《窦娥冤》是他的代 表作。
愤关 怒汉 鞭卿 挞用 黑浪 暗漫 的的 恶艺 势术 力手
。法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自觉自律,治学严谨
展示单元一 互相合作,探究学习
(1)司马光简介。 (2)写作目的是什么? (3)这部书的体裁(体例)是什么? (4)记载时间范围。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ppt课件
丑——刁钻、滑稽的人物 ppt课件
20
愤关 怒汉 鞭卿 挞用 黑浪 暗漫 的的 恶艺 势术 力手
。法
,
——
天地 也也 ,, 你你 错不 窦勘分 娥贤好 在愚歹 刑枉何 场为为 的天地 唱! ? 词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ppt课件
21
三、绘画和书法
1、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 的创作最为突出。著名画家有北宋的张择端、 宋徽宗。
ppt课件
9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
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 长书、画,而尤精诗词。她的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 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 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 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 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作品 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豪放
李清照 《如梦令》 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关汉卿 《窦娥冤》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绘画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书法 “宋四家”
ppt课件
“神品”
32
中华民族孕育的五千年灿烂历史,主要是通 过史书记载下来的,你想知道是谁成为可以和司 马迁媲美的史学家吗?你想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 史学巨著吗?请跟我来!
响很大。
ppt课件
8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快速选择
1.《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著作( B )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武陵春·春晚》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南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元朝
关汉卿
《窦娥冤》
以浪漫艺术手法鞭挞了黑暗势力
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1、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文学
北宋
苏轼《念奴娇ຫໍສະໝຸດ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又称长短句,唐朝已出现
两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光的治学勤奋与严谨,李清 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 主义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 怀。
重点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代著 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
难点
如何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有 趣而活泼。
司马光砸缸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北 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 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 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 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 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 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 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自 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1.作者及生活的时 代; 2.《资治通鉴》 的内容 ; 3.《资治通鉴》的 体裁、特点及价值。
《资治通鉴》书影
1.司马光,生活在北宋。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 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294卷。 3.《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 著,全书取材发丰富,记事周详,文字优 美,叙事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 考价值。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
元曲
课程标准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光编写的《资
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对比《资治通 鉴》和《史记》,识别两种不同的史学 体例。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宋朝著名的词 人;苏轼、李清照 、辛弃疾等,分析他 们词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 成就。
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歌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14课
宋元时期的文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窦娥冤》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 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正”。眉州眉山(即今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 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 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 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 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 》等。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位于河北安国市伍仁村的关汉卿墓及其故居遗址 关汉卿银币 关汉卿戏剧 创作700年》纪 念邮票
《窦娥冤》剧情简介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 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 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 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 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 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 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承认杀人,被 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 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 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 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北宋 苏轼
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 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生 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71岁。历 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 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丈夫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北宋灭亡丈夫病逝后,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 的生活。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 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 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 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 山名的女性。
东坡肉
东坡肘子是苏东 坡制作的传统名菜
东坡肉的来历
苏轼在第二次回杭州做官的任上,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 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 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 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 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 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 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 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 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 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 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 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 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 烧“东坡肉”。后来每到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 坡肉。
李清照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 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 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 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 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的词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 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其主要著作有 《稼轩长短句》。
李 清 照 纪 念 堂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缺点
代表作品
对人物生平、 《资治通 事件原委难 鉴》 以详尽、完 整 无法照顾时 《史记》 间顺序和事 件联系
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墓
二、宋词和元曲
类别 代表人 物 苏轼 宋词 李清照 代表作品
《念奴娇〃赤壁 怀古》 《如梦令》
《菩萨蛮〃书江
风格特点
豪迈奔放 清新委婉 豪放悲壮
辛弃疾 西造口壁》 元曲 关汉卿
关汉卿的《窦娥冤》
《单刀会》剧照
现代出版的中英文 对照版《关汉卿杂剧选 》
《关汉卿传奇》 电视剧
讲述《窦娥冤》的故事 梗概。
什么是元曲、元杂 剧和散曲?它们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
《窦娥冤》插图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通 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 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辛弃疾故居 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纪念堂
辛弃疾和陈亮瓢泉共 酌,鹅湖同游,成为文坛 佳话
位于江西铅 山县的辛弃疾墓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冬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四川眉山三苏祠 是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的故居
位于河南郏 县茨芭乡苏坟村 东南的三苏坟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 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 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 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 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 首。
《资治通鉴》诞生的经过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 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 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 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 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 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后,非 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 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 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 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 对。 神宗即位后,认为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 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此书终 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19年时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代词宗李清照 故里——章丘市明水 百脉泉畔
人物
司马迁
司马光
时代 著作
著作内容
西汉 《史记》
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 纪传体通史 文笔简洁、语言 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