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27张ppt)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27张ppt)

砂土 砂粒为主
大 好 差 易于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中等 好 好 易于耕作
黏土 黏粒为主
小 差 好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 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 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 所构成。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绿肥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 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多数可兼作饲草。
课堂练习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植物起着循环泵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筛选和循环,其 他元素逐渐淋失,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相对富集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 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 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风化: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影响下,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 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 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 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4.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人教版新课标(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 课件(共29张ppt)(优质版)

人教版新课标(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 课件(共29张ppt)(优质版)
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 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 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 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 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 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 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 机质。
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 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 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 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一、观察土壤 (2)土壤质地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珍贵的
◎土壤与环境之间 有着活跃的物质和 能量交换,是联系 有机界和无机界的 关键环节。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珍贵的 ◎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 ◎土壤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 中的营养元素加以吸收,储存,释放。 使之在土壤表层富集。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气候影响植被生长,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加入量 ★湿热地区 土壤形成速度快,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黏粒 ★冷湿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 土壤剖面构造
活动探究 观察家乡的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貌 (5)时间 (6)人类活动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共49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共49张PPT)

小结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导致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解密自然奇景----菲律宾保和岛“巧克力山”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之后。
(以矿物质和有机质形成为例)
思考:列举北丘洼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原因。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和各种微量元素。
黄土
褐土
黑土
红壤
紫色土
土壤的颜色
颜色
特征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多 有机质

二、如何观察土壤 2.土壤质地
矿 物 质 粒 径
砂粒 粉粒 黏粒
砂土







壤土



黏土
3 活 动 观看实验,结合土壤粒径组合情况,推测哪一个样本渗水最多,并说明原因。
透水性:砂土>壤土>黏土
思考
没有下渗的水去哪儿了?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矿物质
土壤 水分
第二节 土壤
学习目标
➢了解土壤观察的基本内容,认识土壤的颜色、结构、质地; ➢学会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理清土壤形成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土壤的功能,了解盐碱地的改良措施,认识土壤的养护方法。
活 动 1 解密自然奇景----菲律宾保和岛“巧克力山”
山丘之奇:只长草、不长树; 旱季草转褐色。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导致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风/太阳等,动力)
思考:列举北丘洼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原因。
不同水热组合下的土壤发育特点
思考:从山顶至山前平原,土壤存在哪些差异?

5.2 土壤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作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 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
2、生物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表现在: (1)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 为腐殖质 (2)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 在土壤表层富集 (3)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 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了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促进土壤矿物颗粒团聚。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岩 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 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地貌因素
(1)高度: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成土母质颗粒大小差异) (2)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层,平地容易发育深厚土层。(物质迁移的 速度) (3)坡向:阴坡光照条件差,水分条件好;阳坡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差。
必修1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课标要求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与剖面结构; 2.结合实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改良土壤肥力低的土壤(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治理)
优良土壤种养结合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成因:
自然原因: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 ②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课件(46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课件(46张)
答案:1.B 2.B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 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 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 3~4 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 资 10 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 4 000 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 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 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 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 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 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 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 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 层深厚。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土__壤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越__厚___、_土__层__分__化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 )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____光__合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矿__物__质_____。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

白 色 土
西 北 地 区
青 色 土
东 部 地 区
白色土也叫盐碱地,是各种易溶性盐 类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泥土中含有较多的铝和铁的氧化物, 由于 被水长期浸泡,泥土缺氧,铁元素主要以 二价化合物存在,于是泥土呈现青黑色。
三、观察土壤
1、颜色: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石砾
沙粒
粉粒
黏粒
(1)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2)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3)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45%
20~30%
水分 有机质
5%
二、土壤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孔隙
空气
20~30%
矿物质
水分
45%
20~30%
5%
有机质
土壤固体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
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 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2、质地:
黏粒 粉粒 5% 5%
沙粒…
成分
通气、透水性
特 保水、蓄水性 性 保肥性
可耕作性
砂土 砂粒为主
强 弱 弱 易耕
壤土
黏土
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 适中
黏粒占 优势
Hale Waihona Puke 强弱强强


理想农耕土 不易耕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砂土作物
渭南市大荔县红薯
花生
榆林市靖边区土豆
三、观察土壤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36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36张ppt)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森林土壤剖面

淀积层
sen lin t

母岩层
耕作层

犁底层 耕作土壤剖面

geng zuo tu rang pou mian


自然土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
地貌
气候
时间
成土母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成土母质 parent material
•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既破坏也有保护。
1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功能
大气圈
降水
风化壳
生物圈
土壤
地下水
水圈
岩石圈
①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土壤的功能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扎根立足的条件,改
变了地理环境。
土壤的功能
与自然土壤迥 异的黑色土壤
生物炭改良 贫瘠的土壤
亚马孙河流域的 自然土壤用于耕 作时为什么贫瘠?
你能举出改良士 壤的其他案例吗?
观察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 层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 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 水分和空气四种 物质组成。
colour 01 颜色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
quality 02 质地
sectional structure
03
剖面构造
黑土

black soil

红壤

red soil

东川红土地
紫色土

purple soil

5.2土壤 第1课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4张PPT)

5.2土壤 第1课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4张PPT)
保肥保水作用。
耕作耕土作壤土剖壤面剖图面构造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小结:
土壤
土壤概念及组成成分 土壤颜色
观察土壤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
增强吸水、保肥能力 吸水率高达400%~ 600%;保肥能力是 粘粒的6~10倍。
3)水分:植物生长必须的因子并且 和可溶性盐类构成土壤溶液,成为 向植物供给养分的介质
4)空气:存在与土壤缝隙中,是土 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空气和水分二者此消彼长。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空气 20%~30%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存于土壤空隙中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
色较深,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

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剖 面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 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最为复杂
土壤形成初 期
岩石开始崩 有解机物
成土母质
土层开始形 完整的土壤
5.2土壤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 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综合思维)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 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 性。(地理实践力)
它可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腐殖质,呈黑色)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1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1
• 干:土样捏紧过程中,无湿感,用嘴吹 气,有尘土飞扬。
• 稍润:土样捏紧过程中,有凉等的高感线觉地形,图不、数字地形图 成团,用嘴吹气,无尘土飞扬。
• 润:土样捏紧后,放在纸上,纸会变湿。 • 潮:土样捏紧过程中,受会感到湿润,土
样会粘在手上。 • 湿:土样捏紧过程中出水。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土壤的形成过程
课后活动:观察学校土壤
01 在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块土壤,用 手捏紧,观察体积变化,说明原因。 02 取小块土样用手捏紧,感受其中的 水份(通常分为干、稍湿、润等、高线潮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湿五级)
第二课时
课后活动展示
01 在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块土壤,用 手捏紧,观察体积变化,说明原因。 02 取小块土样用手捏紧,感受其中的 水份(通常分为干、稍湿、润等、高线潮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湿五级)
• 层次很多且层次分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 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含枯枝

有机层
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层。

腐殖质层 •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

淋溶层 • 色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
等高线地形图移、,数字导地致形本图 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
较快;
• 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

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 岩石风化慢,土壤发育
较慢


降水
• 利于有机质积累 多
•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

5.2土壤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5.2土壤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5.2 土 壤
汉字“土”的含义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 者也。”
“二”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 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
“|”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寻找土壤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 太湖之滨,环境优美,人杰 地灵。宜兴气候温暖湿润, 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多低 山丘陵,北部和西部分别为 平原区和低洼圩区。
宜兴素有“茶的绿洲, 竹的海洋”之称,农业发展 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宜林则林,宜农则 农”,是苏南重要的“鱼米 之乡”。
思考:宜兴这样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什么类型的土壤呢?
学生实验1:探究土壤的组成物质
同学们课前设计了自主实验,对宜兴两种土壤进行了 探究,思考土壤的组成物质有哪些?
空气:土壤的空气来源于 大气,但其性质与大气明 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 成分不同,且湿度大。它 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 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水 分的增减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 高,颜色较暗
1.森林土壤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2.森林土壤不同层侧的土壤在颜色或质地方面有什么差异? 3.森林土壤剖面中不同层次的土壤组成成分可能有什么差异? 4.两种土壤剖面的差异是什么?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耕作土壤剖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2.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高温多雨的环境,风化作用强,岩石风化速度快,形成的风化壳深厚。 答案:A
课前篇自主预习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的综合 思维。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 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区应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 古东北部地区,该地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 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答案:(1)A (2)D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 低,土壤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 成的。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因此土壤 中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比较贫瘠。
必备知识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 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发育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 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3.C 4.B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引 实验。(地理实践力)
4.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理解土壤的养护措施。(人地
协调观)
知识建构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 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 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第二节 土壤
-1-
课标导引

程 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识别给定区域的土壤类型,熟练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
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目 2.分析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土壤的主 标 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导 3.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及耕作土壤剖面,并设计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进行土壤改造的主要措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 低于5%,说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显著,肥力流失较多,且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 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 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 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 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大棚温室会改变 热量条件,不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 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C (2)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典例剖析 例题1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平方米)中一定厚度的土层 中有机碳的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 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 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 造成土地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和土 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土壤保护的主要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 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 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 效能;(3)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问题探究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 南的低山丘陵区,土壤呈酸性,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江南 丘陵地区是我国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红壤呈现红色的原因,并描述其特点。 (2)如何将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红壤进行利用和改造?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 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1)红壤中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 性较强,土质黏重。 (2)加石灰中和酸性;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逐年深耕,熟化 土壤。 (3)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问题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 土地上“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 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 的土壤。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的乌 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2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 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构造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 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1—2012 年)
土壤有机 碳密度 (kg·m-2)
碳储量 Pg
6.65
1.15
3.41
0.99
0.27
0.03
3.69
2.17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贵州省
D.西藏自治区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②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实践链接小明在东北平原对土壤进行深入调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 行观察? 提示: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 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 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主题探究
方法技巧1.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土壤
气候 条件 降水
热量
风力
变化
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 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热 量少,微生物活动慢,有机质分解少,土壤较肥沃 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 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②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课堂篇主题探究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 貌。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 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