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
安徽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安徽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安徽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安徽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s://img.taocdn.com/s3/m/7c0cc7eec281e53a5902ff54.png)
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说明及术语一、指标体系说明(一)总则1.1编制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促进安徽生态强省建设,探索以绿色、生态、低碳为理念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规范和指引,制定《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
1.2定义绿色生态城区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功能区、开发区、新城区等。
1.3指标体系的编制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
强调尊重生态本底、维持生态安全、传承乡土文化、优化生态格局,立足保障区域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2)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3)坚持节约集约。
强调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突出优化配置循环利用,注重统筹兼顾,形成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模式;4)坚持动态发展.选取综合考虑国家和符合地方发展定位、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标准更新等因素,制定动态适用的指标体系。
1.4适用对象1)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安徽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2)城市新区、开发区以及计划改造的老旧城区参照适用本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设置特点2.1指标体系涵盖城区规划建设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从绿色经济、城区规划、建筑、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固体废物、信息化和绿色人文等十方面提出84个指标,涵盖经济可持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四方面的内容。
2.2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特点区分多类型城区针对安徽城区分布类型与特点,指标体系提出了资源开发型、工业主导型、旅游型和综合型四类城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规划建设要求。
2.3指标体系尊重自然生态指标体系引导城区建设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城区建设、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尊重自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注重产业、建筑、资源、交通、固体废物等各方面的节能减排,营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区。
东莞绿色建筑工作指引-东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东莞绿色建筑工作指引-东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https://img.taocdn.com/s3/m/3279bbaafad6195f302ba643.png)
东莞绿色建筑工作指引-东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指引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财政部住建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3〕49号)、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等政策文件的要求,制定我市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指引。
一、工作目标(一)新建绿色建筑。
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不少于22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强力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市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对高能耗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则(一)加快发展,突出重点。
加快发展我市城镇绿色建筑,重点推动政府财政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高能耗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出拟达到的星级标准要求(详见附表)。
2、抓好城市发展新区绿色建筑项目(1)要求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制定园区发展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建立相应指标体系。
根据用地类型、功能分区、资源条件、开发强度、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等划分不同绿色建筑等级区,合理制定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及技术导则。
重点落实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新建项目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2)将东莞生态园区、南城国际商务区(含宏图总部基地以及周边部分片区)建设成为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区。
要求示范区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省绿色建筑标准。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94fc0cd2b160b4e767fcf94.png)
厦门翔安区公园绿地建设策略
(1)结合翔安区现状河口湾区湿地,
如下潭尾、东坑湾、西溪口、九溪 口等,建设全市性大型公园。
(2)完善沿翔安大道带状公园建设,
幵结合现状水系,内田溪、九溪等, 建设滨水带状公园及滨海带状绿地。
特区年鉴》数据显示,厦门市现状常住人口已达367万人,已突破原《总体觃划》 预测人口觃模,根据《总体觃划》的人口测算方法,参考正在编制的《远景战略》 中确定的至2030年人口觃模为700万人的控制要求,本次觃划初步估算近期 (2014年-2016年)常住人口觃模为410万人,远期(2017年-2020年)常住人口 觃模为480万人,作为核算人均指标的依据。
2、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凸现城市特色的原则、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 的原则、均衡布局的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
3、规划期限
分近期、远期、远景三个阶段。近期为2014年~2016年,远期为2017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 以后。
4、规划的范围及规模
本觃划的范围为厦门市域,土地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 根据《总体觃划》,至2015年,厦门总人口控制在350万人。《2013厦门经济
(1)湖里、思明两区在保留原有城市公园的基础 上,重点在于加快完善各综合公园的配套设施。 (2)厦门本岛,特别是湖里区,应结合山体及山 坡地的保护,进行公园绿地建设,例如虎头山、薛 岭、虎仔山、园山、双狮山等。 (3)厦门本岛,应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 绿”的方式,重点加强社区公园及街头绿地建设。
六、规划目标
结合远景战略和“美丽厦门”战略,构建以北部山体林地为背景,有机融合山海通廊和基本 生态保护区控制,以生态廊道、组团隔离绿带为骨架的生态系统;形成“山、海、城”相融共生 的空间格局,建设具有高指标、高绿量、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实现“环湾翡翠绿明珠,山海辉 映花园城”的城市愿景。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V2)-120620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V2)-120620](https://img.taocdn.com/s3/m/c01f2626bd64783e09122bc9.png)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范围绿色生态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绿色建筑、市政、 能源专项规划的编制。 •本导则适用于规划建设控制范围应在2~10万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城区。其它规模 绿色生态城区可参照执行。
规划层次
本导则将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三个层次。
1 总则
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对更长远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安排。 控规和专项规划没有期限限制,但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求编制起步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2 绿色生态城区总体规划
2.1 基本要求 2.2 现状诊断 2.3 用地规划 2.4 交通规划 2.5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 生态环境规划 2.7 成果要求
1 总则
1.总则 1.1 目的与意义 1.2 适用范围 1.3规划层次 1.4 规划原则 1.5 规划内容 1.6 规划期限 2. 总体规划 3. 控制性详细规划 4. 专项规划 5.术语
规划内容
•本技术导则内的所有规划均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各地方性相 关规范等要求,并进行现状条件分析和相应的前期规划专题研究。 •现状条件分析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外,应包含生态诊断方面的内容,生态诊断包括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用地现状分析、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等。 •总体规划应包括但不仅限于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规 划内容,可根据各绿色生态城区的特点,在总体规划中体现各规划内容中的强制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有控制地块规划及绿色生态相关的指标体系。对于有条件的绿色生态城 区可包括控制单元规划。 •专项规划应包括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能源利用专项规划。
2 总体规划
1.总则 2. 总体规划 2.1 基本要求 2.2 现状诊断 2.3 用地规划 2.4 交通规划 2.5 市政公用设施 规划 2.6 生态环境规划 3. 控制性详细规划 4. 专项规划
广州市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广州市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技术指引(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6c8628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9.png)
1总说明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1.4概念界定 (1)1.5建设原则 (2)2建设指标 (3)2.1城区选取 (3)2.2建设指标体系 (3)3建设要点 (7)3.1规划引导与管控 (7)3.2绿色建筑 (8)3.3能源系统 (9)3.4低碳交通设施 (10)3.5水资源利用系统 (10)3.6固体废弃物处理 (11)3.7生态环境保护 (12)3.8运营管理 (13)3.9低碳生活 (14)4附录 (16)3.10色低碳城区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16)1总说明1.1编制目的建设绿色低碳城区,是通过低碳策略和科学测算体系,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实现低碳排放为目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提高本市绿色低碳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现编制本指引。
1.2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新建绿色低碳城区的建设工程,对绿色低碳城区提出了系统性技术要求,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其他建设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做法。
绿色低碳城区,除应符合本指引的要求外,也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现行有关标准规范中的规定。
1.3编制依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20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278-201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20;《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ZTl5-201-2020。
1.4概念界定(1)城区Town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城市化地区。
(2)绿色低碳城区Green and low-carbon town以创新、低碳发展目标,在具有一定用地规模的新开发城区内,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低碳有序建设等手段,实现碳排放有效控制、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资源集约利用、运营管理高效、环境友好、地域特点鲜明的城区。
绿色生态城区 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 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70876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c.png)
绿色生态城区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打造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的城市区域。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是适应当前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保留和修复湿地、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其次,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建筑能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次,绿色生态城区的管理应该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保护城市的水质和空气质量。
同时,应该加强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防止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障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最后,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作用。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只有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城区,为后代留下美丽的家园。
希望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能够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共同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024年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方案
![2024年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aa14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b.png)
2024年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方案
如下所述:
1. 概述:
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旨在打造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城市社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该方案将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全民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目标:
- 实现街道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
- 增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道,减少机动车通行,提倡低碳出行;
-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 建立居民自治组织,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 制定绿色生活标准,推广环保科技应用,提升生活品质。
3. 措施:
-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园林绿化,每户家庭可获得免费植树权益;
- 设立环保课程,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 建设生态广场和社区绿地,举办绿色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 支持企业引进环保产业,打造绿色办公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定期公开数据,接受居民监督。
4. 持续改进:
省级生态街道建立不是一时行为,需要长期持续改进。
可定期组织社区评比活动,表彰先进社区,鼓励其他社区学习。
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纠正存在问题,推动方案落实。
5. 结语:
省级生态街道建立方案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社区,让居民享受清新空气、美丽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
![南宁五象新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92fb57e518964bcf847c8e.png)
Ch e n Zh e n y u
岫 蛐 a c u Sp o n g e c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ma y e a s e t h e n e g a t i v e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i mp a c t o n w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an d i t i s an e fe c t i v e
[ 关键词】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 总体规划; 指标体系 【 文章编号 ] 1 0 0 6 — 0 0 2 2 ( 2 0 1 6 ) 1 1 — 0 0 5 1 — 0 4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4 1 1 9 [ 文献标识码 】 B
Sp o n g e Ci t y Pl a n n i n g Of Wu x i a n g Gr e e n Ec o l o gi c a l Di s t r i c t Na n n i n g / No n g J i a y i n g , L i Y i mi n g , Y i n J i n y a n ,
建设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中 ,海绵城市规划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能够缓和目前城市 内涝的问题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 。文章L K . 4 ] s -  ̄象新区为例 ,探讨了绿色生态城区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路
指引。
,
,
实 现
并 结 合 区域 水 资源情况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深化五象新区水资源循I 不 利用和生态海绵系统 ,以期为下一步开展的详细规划设计提供
pr ob l ems an d r ea l i z es r at i on al u s e o f wa t e r r es ou r c e T h e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s p o n g e c i y t p l a n n i n g s t r a t e g y i n Wu x i a n g g r e e n e c o l o g i c al d i s t r i c t p l a n n i n g , e s t a b l i s h e s s p o n g e c i y t i n d i c e s s y s t e m, r e a l i z e s r e c y c l i n g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o f t h e d i s t r i c tan d pr ov i de s g ui dan c e f or
《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f15b01c7c1c708a1284a4448.png)
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6.2.2 规划原则与目标...............................................................29 6.2.3 区域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评估...................................30 6.2.4 能源需求预测...................................................................31 6.2.5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31 6.2.6 能源节约策略及节能分析...............................................31 6.2.7 能源规划评估...................................................................32 6.3 分项指标....................................................................................... 33 7、可持续水系统....................................................................................... 34 7.1 技术路线....................................................................................... 34 7.2 规划编制内容............................................................................... 34 7.2.1 现状分析...........................................................................34 7.2.2 规划原则与目标...............................................................35 7.2.3 给水系统规划...................................................................35 7.2.4 污水和再生水回用系统规划...........................................36 7.2.5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雨水回用规划...............................37 7.2.6 建筑节水措施...................................................................37 7.2.7 水的碳足迹.......................................................................38 7.3 分项指标....................................................................................... 38 8、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0 8.1 技术路线....................................................................................... 40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https://img.taocdn.com/s3/m/5bf8eda8af1ffc4fff47ac81.png)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GuideesloiUnfrbanGreenwayi nGuangdongProvince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 年7 月目录1 总则 (1)2 涵义及构成 (2)3 目标和原则 (3)4 选线方法 (6)5 基本要求 (8)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1 总则1.1 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 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 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2.1 涵义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
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成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 绿廊系统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 人工系统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7fe58e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e.png)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首先,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空气质量可以通过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来评价,水质情况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指标来评价,土壤污染可以通过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情况来评价,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调查当地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来评价。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从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来考量。
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城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就业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居民生活质量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包括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教育医疗资源、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文化娱乐设施,让居民在城区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
综上所述,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考量和评价,才能真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城区是否达到了绿色生态的标准。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DB32∕T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DB32∕T 4020-2021](https://img.taocdn.com/s3/m/0783a967a0116c175e0e4846.png)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本规定、城市设计、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能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省级绿色城区的建设,小城镇和其他类型城区建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1255《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1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61《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CJJ 9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GB 50201《防洪标准》GB/T 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117《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CJJ 9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GB 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 1688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CJJ 184《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绿色城区 green urban area以美丽宜居为导向,在城市设计、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建设、交通组织、能源资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进行统筹策划、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城市化地区。
3.2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3.3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for green building对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施效果、建成使用满意度及人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主客观综合评估的技术工作。
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沪府令〔2021〕57号
![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沪府令〔2021〕57号](https://img.taocdn.com/s3/m/2a2d4e2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74.png)
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7号《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已经2021年9月13日市政府第1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龚正2021年9月30日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2021年9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7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的建设、运行、改造,以及工业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活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第三条(管理职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是本市绿色建筑活动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的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区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关绿色建筑活动的具体监督管理。
交通、水务、绿化市容、房屋管理、民防等部门(以下统称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商务、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国资、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协助做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相关工作。
第四条(协调机制)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建立绿色建筑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acadda71fe910ef02df819.png)
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1.总则1.1目的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要求,围绕建设“三个陕西”的宏伟蓝图,加强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规范和指引,探索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理念的城区建设模式,推动全省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制定《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
1.2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强调尊重生态本底、维持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区内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融。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引导公众参与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构建和谐社会。
3、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
引导土地利用的混合型和集约型布局模式,强调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发展定位、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标准更新等因素,制定动态适用性的指标体系。
1.3定义绿色生态城区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且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区。
1.4适用对象本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为陕西省内城市及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公里并具有相对完善功能的绿色生态城区。
1.5适用范围本指标体系立足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阶段,全面指导并推进陕西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管理。
2.指标设置2.1设置原则本指标体系遵循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先进性和可实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陕西省的实际出发,为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引。
2.2指标选取与分类1、本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及空间开发、绿色建筑、环境与园林绿化、资源与能源、基础设施、城市经营与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及特色保护、产业共8大类、23中类、60项指标。
2、为使本指标体系更具弹性和可实现性,体系中采用了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控制性指标33项,引导性指标27项。
2024建设生态城区倡议书
![2024建设生态城区倡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ccb03a9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1.png)
2024建设生态城区倡议书尊敬的市民朋友们: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空气质量下降、水源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与生存。
为了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生态城区的建设中。
一、建设生态城区的意义生态城区,是指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区域。
建设生态城区不仅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将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市民健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导致水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
绿化覆盖不足:城市扩张过程中,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生态平衡和城市形象。
噪音扰民问题: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等给市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资源利用不充分:能源、土地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区建设目标清新空气:通过严格的环境监管和产业调整,降低污染物排放,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清澈水质:加强水域保护,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障饮用水安全。
绿化覆盖率高:增加城市绿化空间,提高绿地面积占比,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安静宜居:有效降低城市噪音,还市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
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实施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节能减排,鼓励市民使用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等污染物的使用。
提高绿化水平: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空间,加强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推进公共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减少私家车出行。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多种途径,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3fea0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5.png)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08.28•【字号】阳府办〔2014〕20号•【施行日期】2014.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阳府办〔2014〕2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业经市政府六届二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8月28日阳江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3〕49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转变我市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合理确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绿色建筑发展技术路线,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以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为重点,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严格执行《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阳府告〔2013〕3号)的规定,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全市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从2017年1月1日起,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市区实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50万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底,绿色建筑占全市新建建筑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公共建筑基本实行能耗定额管理。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一)大力实施城市降温行动。
1. 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立符合阳江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生态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各层次法定城乡规划,以科学规划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2024年生态区建造整改方案
![2024年生态区建造整改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d976d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c.png)
2024年生态区建造整改方案
一、生态区整改背景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各种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系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决定对生态区进行全面整改。
二、整改目标
1.提高生态区的绿化覆盖率,减少土地水源污染,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与持续改善。
2.加强生态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区的抗灾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水平。
3.优化生态区的规划布局,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态区。
4.提升生态区的生态文化软实力,培育绿色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区。
三、整改措施及建议
1.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减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修复生态景观,恢复植被,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打造美丽的生态风景区。
4.增加生态区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提升地表水质,改善水环境。
5.加强社区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整改效益
1.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大气质量,净化水源,改善水质。
2.促进经济发展,培育绿色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税收。
3.提升居民幸福感,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形象,提高生活品质。
2024年生态区建造整改方案到此结束。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a7fba763ddccda38376bafd9.png)
关于“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的说明“ 广 东 省 城 市 规 划 指 引( GDPG)”是 广 东 省 政 府 城 市 规 划 行 政 主 管 部门 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城市规划某些专题公布的一系列引导性政策和技术要求。
它针对不同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省 内 各 地 城 镇 的 发 展 动 态 和 社 会 公 众 普 遍 关 注 的 规 划 热 点 而 制 定 ,是 在 遵循现行城市规划法规的基础上,对一些城市规划政策和技术的强调、 深化和补充。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的制定注意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并 与 国 家 和 广 东 省 有 关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管 理 的 政 策 相 衔 接 ,它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为 指 导 ,既 注 重 系 统 性 和 时 效 性 ,更 注 重 实 用 性 和 可 操 作 性 ,力 求在引导广东省城市发展建设和规划管理上扮演起重要角色。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 为省内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政策 在 引 导 的 同 时 ,也 给 规 划 设 计 部 门 提 供 技 术 指 导 ,是 各 地 编 制 和 实 施 城 市 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各地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执行本指引。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的编制、审批和修改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 从 广 东 各 地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管 理 的 实 际 需 要 出 发 , 由 各 级 城 市 规 划行政主管部门或专家提出制定意向; 2、 经 专 家 论 证 及 广 东 省 建 设 厅 审 定 同 意 立 项 ; 3、 由 广 东 省 建 设 厅 城 乡 规 划 处 组 织 力 量 编 制 , 并 广 泛 征 求 各 级 城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意见; 4、 组 织 城 市 规 划 行 政 主 管 部 门 代 表 和 专 家 进 行 评 审 ; 5、 由 广 东 省 建 设 厅 发 布 施 行 ; 6、 根 据 需 要 对 已 颁 布 的 指 引 进 行 检 讨 , 并 按 上 述 程 序 进 行 修 改 。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通知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e5749d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6.png)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11.07.26•【字号】冀建城[2011]449号•【施行日期】2011.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通知(冀建城〔2011〕449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0]36号)精神,扎实有效推进城镇绿道绿廊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上水平,我厅组织编制了《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见附件)。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附件: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目录1 总则2 城镇绿道绿廊的意义和功能3 城镇绿道绿廊的分类和组成4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5 城镇绿道绿廊系统规划设计6 慢行道规划设计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1 总则1.0.1为适应和满足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建设的需求,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特制定本指引。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是以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绿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
1.0.3本指引主要适用于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的规划设计工作。
1.0.4城镇绿道绿廊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十二五”绿 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 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 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家与广东省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设 施规划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及标准为基础,参照相关技术领域的 标准与规范,借鉴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经验,并结合广东绿色生态城区发 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目录
Contents
第五章 规划实施·············· ··110
5.1 规划评估与校核···················111 5.2 编制实施建设计划··················115 5.3 规划保障措施····················121 5.4 法定规划衔接····················123
第六章 成果编制·············· ··124
6.1 规划编制深度····················125 6.2 规划成果构成····················125
前言
Foreword
为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 框架协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指导全省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绿色生态 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 乡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 引》(以下简称“指引”)。
《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由两部份构成:一是指引;二是附件(包括技 术条文与技术条文说明)。
1)指引——其作用是明确编制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简明阐述重要技术原则 及重要规划控制指标,主要提供规划管理部门使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组织 提供指导;
2)附件——技术条文,其作用是具体细化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 技术条文说明,是针对技术条文的目的与依据进行解释。附件主要提供规划编制单位使 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参考。
4)规划实施,其主要内容为“规划评估与校核、编制实施建设计划”两项工作,是 评估规划影响与生态效应,并制订各项建设计划的后续实施性工作。
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工作可以参考以下“工作流程”予以组织推进。
工作流程图
STEP 1
前期策划
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 工作
确定城区选址
第
一
现状调研
阶
段
资料搜集
第二章 前期策划·············· ··18
2.1 明确城区选址····················19 2.2 现状调研······················21
第三章 基础研究·············· ··24
3.1 确定城区功能定位··················25 3.2 设计条件与策略研究·················27 3.3 构建城区生态目标体系················37
本指引以绿色、生态、低碳为核心理念,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自然环境与人 工环境的和谐共处为主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规范全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
1)广东省行政辖区范围内规范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的编制流程、工作内容、 工作成果的基本要求;
2)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在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下的规划编制技术方向。
第四章 规划内容·············· ··40
4.1 环境保护规划····················41 4.2 土地利用规划····················53 4.3 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设计···············67 4.4 交通系统规划····················83 4.5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95
本指引解释权归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
2
第一章 工作流程与内容概述
INTRODUCTION & OVERVIEW
1.1 规划工作流程
Planning Process
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策划,其主要内容为“确定绿色生态城区的选址和组织现状调研”两项工作, 是明确工作范围以及梳理现状条件的前期准备工作;
2)基础研究,其主要内容为“确定城区功能定位、制订城区发展策略、构建生态目 标体系”三项工作,是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导向与原则、指导后 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3)系统规划,其主要内容为“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 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五项工作,是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 划的技术研究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
交通系统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第 三 阶
总体 结构
功能 组织
土地 利用 方式
城市 总体 空间 形态
城市 街区 环境
绿地 广场
绿色 建筑
公交 系统
慢行 系统
广东省绿广色东生省态绿城色区态规城区划规建划设建指设引指(引试行)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
前言··················· · ··1
第一章 工作流程与内容概述·········· ··4
1.1 规划工作流程·················· ··5 1.2 规划工作内容概述········· ·········7
现场踏勘
现状发展条件分析
STEP 2
基础研究
研究城区生态建设条件,确定城区发展基本 导向与原则,指导后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产业规划
确定城区功能定位
市场调研与物业策划
第
二
生态建设条件综合分析
制订城区发展策略
策略统评估指标
STEP 3
系统规划
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 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