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一年级 科学上册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知道的植物 - 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2.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植物样本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和实验服装。

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1.教师简单介绍植物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

二、知识点讲解环节
1.教师根据教材上的例子,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植物,如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2.教师将注意力转向植物的构造和功能,介绍叶子、茎和根的作用及特点。

三、实验探究环节
1.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让学生动手实践。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等。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

四、学生讲解环节
1.学生准备PPT,分享实验结果和感想。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植物方面的知识。

3.教师提出问题测验学生掌握的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植物的基本概念、类型、构造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刻理解和掌握植物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本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发掘学生的潜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优质

2017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优质

2017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优质教学计划:2017年一年级科学教育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研究以观察和描述为主,教学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

从一年级开始,需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在“植物”单元中,包含以下内容: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5.植物是“活”的吗6.校园里的植物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在“比较与测量”单元下,包含以下内容:1.在观察中比较2.起点和终点3.用手来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做一个测量纸袋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

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研究,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017秋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7秋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7秋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走进科学单元目标:1.能够像科学家和工程师那样进行小型探究活动和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自觉遵守。

3.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和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5.愿意主动搜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需要进行观察、实验、考察和记录等实践活动。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未知,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讲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1.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

2.学生讲述搜集到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使用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场景的图像,让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需要经历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和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1.让学生说说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滚小球的经历。

2.在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更远。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进行科学实验,教师需要进行示范。

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足,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过程中是否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了观察、实验、记录和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XXX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能像大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也是小小科学家。

【部编版】2017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2017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2017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解放备课双手,提高教学效率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帮助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色的,都会开花长大”。

教师在课堂记录表中记录交流结果。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解放备课双手,提高教学效率“植物不动,蝴蝶能飞;它是一只蝴蝶”等等。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和动物的区别。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问:“蝴蝶不是植物,那么塑料花是植物吗?”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原因是什么?3.提供植物和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分组比较观察和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科学教案一:观察昆虫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观察并描述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3. 观察和记录昆虫的图像和特征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昆虫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昆虫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并鼓励他们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 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昆虫特征和生活性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二:种植蔬菜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手种植蔬菜。

教学目标- 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 掌握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1. 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2. 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3. 实践种植蔬菜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种植蔬菜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活动,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蔬菜种类,培植蔬菜并记录生长过程。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体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评价- 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三:测量物体的长度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研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部编版】2017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2017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2017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本节课的主题是植物,旨在让学生识别植物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学生能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同时,学生将尝试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将有助于学生认识植物的生命体特征,并产生对植物的浓厚兴趣。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到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并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在教学准备方面,学生需要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需要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教师将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并询问学生哪些是植物。

然后,让学生描述这些植物的特征,以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接下来,教师将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学生将交流这些植物的共同点,以帮助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第三部分中,教师将提问“塑料花是植物吗?”并提供植物和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塑料花的不同。

最后,学生将尝试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植物,并能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同时,学生将了解到植物的生命体特征,并产生对植物的浓厚兴趣。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植物。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向学生展示这些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并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

教师可以适当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如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并回家种植。

为了方便指导,学生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出所选择的植物。

由于学生对如何照顾植物可能不熟悉,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并放在家里合适的位置等。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刘更来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教学重点: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

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水果》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水果》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水果》教学设计《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17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3—5分钟)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

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15—18分钟)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7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及它的特点和用途。

二、观察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1.出示植物和塑料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是真的植物,哪一个是假的植物?为什么?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三、种植一棵植物1.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下种子的外观和特点。

2.让学生动手种植一棵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如何才能让植物生长得更好?四、总结植物的特征和用途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总结出植物的特征和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五、作业设计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并尝试种植一个小植物。

1.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帮助学生区分植物和非植物,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帮助学生理解塑料花不是植物的原因,并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4.帮助学生研究种植植物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介绍本课的主题:观察一棵植物,初步认识植物的结构和特征。

2.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些植物的特点。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植物,并询问学生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的共同点,如有叶子、绿色、会开花、会长大等,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教师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如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等。

3.教师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并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以说出塑料花不是“活”的,与植物不同,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的,这与塑料花不同。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磁力- 教学目标:- 了解磁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研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掌握磁力的运用。

- 教学内容:- 磁力是什么;- 磁铁的吸引作用;- 磁铁的排斥作用;- 磁力的运用。

- 教学步骤:1. 通过观察磁铁吸引小铁片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作用。

2. 利用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的排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排斥作用。

3. 引入磁铁的运用,例如使用磁铁拾取铁屑等。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磁力的应用场景。

- 教学辅助工具:- 磁铁- 小铁片- 铁屑- 实物和图片第二课: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研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方法。

- 教学内容:- 水的三态变化;- 温度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影响;- 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 教学步骤:1. 介绍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

2.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水的温度来观察水的相变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辅助工具:- 温度计- 水-- 实物和图片第三课:昆虫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研究昆虫的不完全变态;- 掌握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 昆虫的生长变化;-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步骤:1. 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形态,引导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的特点。

3. 进行昆虫生长变化的实验,通过观察触角或鳞片的脱落现象来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4. 引导学生回顾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并思考昆虫的生长变化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 教学辅助工具:- 昆虫标本- 实物和图片...继续编写其他科学教案内容,直至完成全册的科学教案。

2017秋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2017秋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
.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2、及时记录好最终的位置。
3、斜坡不能改变。
说说你的发现。
视频介绍:伽利略是如何滚小球的。
引导整理实验器材。
想一想:如果我想把小球滚得更远些,可以怎么去做?
有不同的想法吗?
想不想尝试一下?
学生动手尝试。
活动三:读图,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提供图片
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各图片中问题的答案。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问题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应该怎样做。
在分辨过程中,要求把正确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制定科学课规则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上好科学课的规则。
注意事项:
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大家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1.小小科学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2017教育部审定)统编教材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案例二

(2017教育部审定)统编教材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案例二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1、走进科学课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指导观察植物的叶活动要求:了解植物叶子的样子。

活动方法:1、找一株植物,选取其中的一片叶子进行观察。

2 看一看叶子的颜色、形状。

3、看一看、摸一摸叶子的正面和背面。

4、用手指轻轻触摸叶子的边缘部位。

5、比一比,同一株植物中不同的叶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活动记录:将所观察的叶子画下来。

观察植物活动方法:1、按部位观察。

先从整体上看,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植物的根、茎、枝、叶、果等部位。

2、分期观察。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常要经历发育、成长、开花、结果、衰亡等时期,这一过程中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要全面了解一种植物,需要按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长期观察。

3、比较观察。

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很多,千姿百态。

有些形体相似的植物。

只有通过对比观察才能辨别。

会转身的小鱼活动目的:知道装了水的杯子可以使物体成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活动步聚:1、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条小鱼。

将白纸在桌面上立成纸屏。

2、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加人大半杯水。

3、将装水的玻璃杯推到纸屏前并与纸屏中间相隔一段距离,使小鱼位于装水的玻璃杯后面。

4、透过水杯观察小鱼有什么变化。

5、将装水的破璃杯紧贴纸屏,使小鱼位于装永的玻璃杯后面。

6、透过水杯观察小鱼有什么变化。

活动现象:当玻璃杯与纸屏中间相隔一段距离时,可观察到小鱼图案发生左右翻转;当玻璃杯紧贴着纸屏时,可以观察到小鱼的图案被放大。

活动分析:装水的玻璃杯像一个凸透镜。

观察者透过装水的玻璃杯观察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成像或放大的现象。

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学生站起来活动要求:一个学生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双手抱臂(防止学生借助双手的力量)。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种植在花盆中,并记录下种植的过程和每天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营养物质?”等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五、总结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并总结出植物的特征。

2.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植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美丽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爱护植物?”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并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植物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研究进程和思考方式,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在班级记录表中进行总结,以便后续的教学。

认识叶的形态特征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比较它们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这片叶子长长的,像剑一样,颜色是绿色的,摸起来很光滑。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叶的背面,发现有些叶子背面是白色或紫色的,有些叶子背面有绒毛等特征。

三、画一片叶,加深对叶的认识1.教师示范如何画一片叶,从形状、叶脉、颜色等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画一片自己观察到的叶子,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叶子的特征。

3.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画的叶子和观察到的叶子的特征,加深对叶的认识。

四、认识叶的生命特征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让学生发现叶子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叶子会死亡,XXX死亡后会发生什么。

五、小结1.教师总结今天研究的内容,强调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子,加深对叶的认识。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

- 培养学生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

- 用语言描述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头、金属、塑料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外观和材质。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特点。

3. 描述物体: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第2课: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形状。

- 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形状。

- 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形状特点。

3. 描述物体形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形状特点。

第二单元:我们和我们的家庭第3课:我们的家庭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

-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家庭情况。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物体会描述物体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

教法学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特征?二、我们怎样观察物体,如何比较三、从哪些方面描述?四、观察记录物体特征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物体形状物体颜色1.2谁轻谁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预测物体的轻重。

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物体会比较称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物体的承重。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以及称量。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物体,预测物体的轻重。

二、我们怎样观察物体,如何知道轻重?三、预测、称量、四、观察记录物体重量并排序五、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2谁轻谁重形状物体重量大小1.3认识物体形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根据物体形状装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并比较。

教法学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物体。

仔细观察物体形状,思考如何装盒装的多?二、换一种方法尝试装盒,会不会更多?三、探讨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吗?四、小结作业布置:请在课后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

板书设计:1.3认识物体形状形状物体平铺大小1.4给物体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物体,能分类。

过程与方法:观察识别所给几种物体并对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体描述比较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物体并分类、编号。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种子教学目标:- 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掌握种子的发芽过程教学内容:1. 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种子的壳和里面的胚芽2. 种子的发芽过程- 湿润环境对种子的影响- 种子吸收水分后的变化- 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子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向导教学:讲解种子的构造和发芽过程,并配以动画、实物等形式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种子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种子的形态和特征,以及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风、水、动物等。

教学评估:- 学生能准确描述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学生能正确叙述种子的发芽过程第二课:动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掌握动植物的基本需求教学内容:1.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初生期、幼年期、成年期- 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 动物的出生、长大和繁殖2. 动植物的基本需求- 光线、温度、水分、空气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介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身边观察到的现象。

3. 向导教学:讲解动植物的种子发芽、生长和动物的出生、长大过程,配以实物和讲解视频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醒他们关注光线、温度、水分和空气等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6.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

教学评估:- 学生能按顺序叙述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能正确列举动植物的基本需求...(继续编写其他课程教案,直至全册完成)。

部编版2017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部编版2017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熟悉西瓜的特征.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适宜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 小餐碟.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 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一一视觉一一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一一触觉一一光滑程度、硬度;耳一一听觉一一声音;鼻一一嗅觉一一气味;舌一一味觉——味道〕等.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一一味觉一一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拟完整的熟悉.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2〕总结正保证护感官的方法.〔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熟悉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拟、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拟.学习比拟方法,初步形成比拟水平.3.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拟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拟,如实描述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2.怎么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拟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二〕新课学习1.用眼睛观察比拟物品〔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拟的灵活性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拟物品〔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拟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 比拟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3.总结〔重点总结比拟方法〕.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局部、人的共同特征等〕.〔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拟〔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熟悉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在观察比拟的根底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拟、分类水平,渗透归纳方法.3.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 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二〕新课学习1.熟悉分类〔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拟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拟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 (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四)课后拓展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根据积木的特征,发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2.科学探究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测, 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拟, 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稳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水平.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3.科学态度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奇的作品4.STSE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拟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二)新课学习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2)明确问题一一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测(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外表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1)要求:不但想方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考前须知.(3)总结和鼓励(三)介绍东方明珠播送电视塔.(四)整理材料,下课.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课初识大自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 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蛀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 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 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熟悉.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三)下课2课考察大自然一一从校园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方案,经历考察的过程, 培养观察水平.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保护大自然.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 ,小收纳盒子.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4)保护校园环境(5)注意平安3.排队,教师带着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着下排队返回教室.(三)整理,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熟悉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拟、分类水平.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4. STSE保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一一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楚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平安, 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 以烧伤眼睛〞.(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3)指导制订观察方案(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 如何做观察记录).(4)学生观察.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2)自行分类(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拟难找.(7)教师指导:将物品根据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3.考察交流会(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3)小结:在观察的根底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4.拓展一来自大自然的艺术(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2)学生创作(3)学生作品展示(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三单元熟悉天气第1课多样的天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2)科学探究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方案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3)科学态度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4)STSE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二、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二)新课学习1.熟悉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1)这是什么天气?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首先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没有被云遮住).接着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被云遮住了).(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学生试画,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找上述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学生试画,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5)看符号认天气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2.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1)明确任务任务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9点、12点、下午3点)任务2: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地,每天7点)(2)领取任务同学们选择任务,相同任务的几个人组成小组.(3)记录指导(4)交待考前须知课后观察,坚持观察一周.及时记录和交流.注意平安.3.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1)亲自观察、测量(2)电视、播送中播放的天气预报(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 (三)整理,下课.第2课天气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2.科学探究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4.STSE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二、教学准备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二)新课学习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 (验证学生所说, 丰富学生认知)(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拟好?(6)小结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5)进一步交流(6)小结 (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常见的材料第1课生活中的材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熟悉、识别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拟、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3)科学态度,STSE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二、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二)新课学习1.熟悉常见的材料(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3)指导学生表达.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7)根据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8)观察比拟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2.区分材料(1)分组寻找2-4个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2)说一说:这个物品叫什么?它是用哪几种材料制成的?(3)想一想: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材料?(4)小结: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材料,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制成的.(三)整理,下课.第2课纸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熟悉不同纸.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和简单的比照实验的全过程,练习观察、比拟、描述、设计、操作等方法技能.初步了解限制变量和不变量的方法.3.科学态度,STSE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二、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四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裁成条, 约10 cmx 2cm)放大镜、铁架台、水梢、彩色墨水、胶条或夹子.学生自带物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纸制品.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展示师生收集的纸制品(纸的多样性及多种用途),引导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二)新课学习1.比拟不同的纸(1)依次出示4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2)思考:这些纸有哪些不同?怎么比拟它们的不同?(3)指导:这些纸的颜色、厚薄、光滑度、软硬度、韧性等都有不同, 可用看、摸、揉、拉等方法比拟它们的不同.2.比拟4种纸的吸水性(1)猜测:餐巾纸、报纸、复印纸、牛皮纸的吸水性相同吗?(2)讨论: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比照?(3)指导:每种纸的宽窄、长度、入水深度、入水时间等都要相同.不同的只是纸选了4种.这样才好比照.(4)分组讨论,口述实验方案,组内交流.(5)提供实验方案范例,指导完善本组方案.研究的问题:纸的吸水性相同吗?我们的猜测: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研究方法:实验实验材料:铁架台、铁丝、四种纸、剪刀、夹子、水槽、红墨水.实验过程:(1)把四种纸裁剪成等宽2厘米、等高10厘米的纸条.(2)装好铁架台,把四张纸条在挂在铁丝上,下端对齐.(")丹维婴翎嘤卿遛视指导.7我)£数哪吗白fllfK在纸中上升的高度.枷璇的表格中. I(8)思考:根据它们吸水性的不同,分别适合用来制成什么物品?~3,选择适宜的纸做贺卡(1)选择自己喜欢的贺卡主题.(2)搜索资料,或请教他人,学习制作方法.(3)选择适宜的纸和制作工具.(4)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贺卡(5)展示、交流.第3课塑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熟悉塑料瓶底的平安标识.(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拟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练习学生的观察、比拟水平.(3)科学态度,STSE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平安、健康的生活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二)新课学习1,比拟不同的塑料(1)比拟不同功能的塑料袋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 可用什么方法比拟?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方案,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比照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2)比拟不同功能的塑料瓶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平安标识相对应).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拟?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方案,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比照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3)熟悉塑料瓶平安标识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平安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讲述平安标识的用意2.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平安(1)明确调查目的(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3)做好调查记录(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5)做好平安宣传.(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五单元1.剪子和刀具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2.科学探究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 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3.科学态度、STSE树立平安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良工具的意义.二、教学准备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三、教学时间1至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二)新课学习1.分开一张纸(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2)学生答复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3)观察比拟裁开纸的效果.(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平安要求:既要预防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5)教师示范操作.(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 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弓I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弓I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一一听觉一一声音;鼻一一嗅觉一一气味;舌一一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

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 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 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

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4.STSE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2)明确问题一一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想(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课初识大自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2课考察大自然一一从校园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