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都市圈的空间界定方法研究_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圈“以大带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推进方式——以武汉为例

城市圈“以大带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推进方式——以武汉为例

武汉城市圈具有有别 于我 国其 他都市 圈的典型特
征 , 武汉城 市 圈进行 综 合配 套改 革 , 于探 索 打破 在 对 行 政 区划 界限 、 以特 大城 市 为依 托 、 建设 辐 射作 用大
的城市 群和 经济 圈 的 区域 发 展模 式 , 有一 定 示 范 具 作用。

发展 , 然后借助增长极 的各种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
发开放水平 , 具有重要试验价值。“ 以大 带小” 要做 到 示范 引领 、 目支 撑、 项 产业 带动 、 市场 牵 引、 务拓展 。实现 服
“ 以大带小” 应在 国家规 划层 面上 明确武汉 中部经济 中心城 市定位 ,建 立健全 多样化 的区域 组织 与治理体 系, 遵循 市场 规律 和市场主体 自主选择。 [ 关键词] 城 市 圈发展 ; 以大 带小; 汉城 市圈; 武 推进战略与方式 [ 中图分类号 ] 17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9 1 20 )2 13 8 10 7X(09 0 —03 —0
( )带 动周 边地 区发 展 。在长 江 中游 , 群 , 武汉一 鄂 州

市与区域的关系, 核心城市 般为特大城市 , 不同等
级 的城 市之 间有 一定 的 比例关 系 。城市 之 问的结 构 及 规模 对城 市 圈的发 展程度 、 展质 量 、 发 聚集 和扩 散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一城 独大”“ 、小城 区大农 村” 是武 汉城 市 圈的典型特 征。在 武汉城 市圈进行 “ , 两型社会 ” 综合 配
套 改革 , 有利于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极 , 推进都市 圈发展 向高 级化演进 , 促进 区域发 展 与转型 , 升 中部地 区对外开 提

我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

我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

1111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研究都市圈空间范围时,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是从某大城市的市中心开始计算,还是从城市的行政或地理边界算起;通勤又用哪种交通方式来衡量。

如果仅是机械地强调都市圈具体的空间范围是1万或者2万平方公里,反而不符合各都市圈存在差异性的实际状况,既不科学也难以实现。

都市圈可以看作是“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演进序列下的阶段产物,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区域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空间形态。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都市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介入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研究综述

都市圈研究综述
城市群强调城市分布的空间地理特征,都市圈强调城市间经济联 系。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二)都市圈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2.都市区:周一星认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 (城市实体地 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 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 市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
都市区空间范围不太大,中心市一般仅一个,经济发展上 有连续性,内部一般不存在发展程度的大的差异;都市圈空间 范围较大,一般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城市体系组成,城市间经 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层次性。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二、都市圈的特征和规模类型 三、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范围的界定 四、都市圈的形成机理 五、都市圈发展阶段
三、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范围的界定
(一) 都市圈的结构 1.极点:指组成都市圈的各级城镇,这些城镇是不同层次的区域 经济发展中心或枢纽。 2.网络:分为有形的实体网络和无形的形态网。前者指各种基础 设施网、产业网、市场网、职能组织网等;后者指各个城市政府 的各种制度以及社会文化构成的网络。 3.基体:指镶嵌在城市之间的广大乡村地区。
地方性都市圈通常是以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城市为核心, 由多个邻近的 县( 市) 的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一个空间尺度较小的都市圈。人口规模可在100~ 300 万人左右, 地域范围的半径在20~ 30km 左右,中心地职能具有局部的区际 意义, 其吸引和辐射范围在数百平方公里。
另外按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数目还可以把都市圈分为单核心都市圈、双核 心都市圈和多核心都市圈。
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中心城市具有 跨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 的15%。(张祥军等,2001;张伟,2003)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地 区是 成渝 经 济 区 内腹 地 最 广 、 口最 多 、 济 总 人 经 量 最大 、 城镇 最密 集 的 区 域 , 已经 形 成 由铁 路 、 速 高
化水平进行界 定 ; 以人 口规模 、 经济 总量 , 市密集 城
度、 城市化水 平进行判断 ; 以中心城 市为核 心 、 城市
比重进行划分 ; 以城 市统计 区内人 口密度和 非农业
效应 。在 以成 都 平 原 为 主体 的 地 域 空 间 上 分 布 有
自贡 、 州 、 阳 、 阳 、 元 、 宁 、 泸 德 绵 广 遂 内江 、 山 、 乐 南
充 、 山、 眉 宜宾 、 广安 、 安 、 阳等 1 雅 资 4个 地级市 。 此
( 号 :06 0 6 编 46 10 )
式中 : E为经 济 距 离 , J 修 正 权 数 , 为 空 间距 、 8为 D 离 。其 中 , 为 通 勤 修 正 权 数 , 即第 一 次 修 正权 数 ,
取 值 由城市 间 交 通 运 输 状 况决 定 ; 届为 经 济 落 差 修
E= ・ ・ D () 1
在 新一 轮西部 大 开 发 实施 过 程 中 , 重 都 市 圈 注
的集聚 和扩散 作 用 ,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这 就需 具
要 科学 界 定 都 市 圈 的 空 间 范 围 以利 于 规 划 布 局及 政 策 的制定 和实施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西 北 地 区 国 土 空 间 主 体 功 能 分 区 研 究
城镇 , 以及 与这个核心具有 密切社会 、 经济联 系 , 具有

只有对 都市圈 的空 间范围明确界定 , 才能对 都市 圈进 行各方 面的研 究工 作 , 因此 , 市 圈空 间范 围的界 定 都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界定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界定
本文在利 用公式 ( 对湖北省各城市 1)
及 地 区 与武 汉 市 之 间 的 经 济 联 系 强 度 进 行
武 城 汉 市圈空 结 界 间 构 定
● 颜 姜慧 朱 舜 教授 ( 州师 范大学经济 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1 徐 I 2 16)
◆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29
从政策和行政 区划 角度考虑 ,因此 ,本文
内 容 摘 要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国 务 院 批 准
的 两 型 社 会 试 验 区 .本 文 通 过 对 湖 北
了测算 的基础 上 ,根据断裂点公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城
市及地 区距武 汉市 的断裂点距离及断裂点
处的场强进行 了测算。 然后选取 了黄石 、 鄂 州 、黄冈、孝感、威 宁、仙桃、潜江 、天 门
算 中心 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半径 ,进而确
定 武 汉城 市 圈 的 空 间 结 构 ,为 在 此 基 础 上
断裂点位于作 为测算对 象的两城市之 间的某个位置 ,因此采用断裂点公式测算 的经 济辐射半径的大小必然受到 两城市之
间距 离的限制。然而 ,一个城市圈的范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源吸 引能力可 以用下面公式 的计算 :

“ 城市 ” 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 ” 城 为 行政地域 的概念 ,即人 口的集聚地 ;“ ” 市
KO, e p~ ) x ( ,
( 2)
公式 中, 是区域 j 区域 k 从 吸引到的 资源数;O. 区域 j 是 的资源强度;尸 是区域
之 间的吸引 力与它们 的质量 乘积成正 比 ,
威尔逊模型考虑 了距离 的衰减特 性,反映

武汉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研究

武汉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研究
都 市 圈 一 般 具 有 以下 四种 特 征 :1 地 域 性 ;2 综 合 性 ; () ()
根据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原则 ,能成为都市圈域经济 的 中心城市首先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中心城市 的市 区 非农人 口规模必须在 5 O万人以上。 即达 到大城市最低人 口规 模; 二是非农人口的比重必须在 7 %以上 。按上述两个条件 , 0 可将 中国的中心城市划分为 四个级别:即中心城 市非农人 口
本就业人 口占行业就业人数的 比例 e为:
e 1 1 柏10 i - , 0% =(
各种 聚合 程度更高的新 的城市空 间形态 开始在我国凸现 , 学
者于光远认 为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 未来国际竞 争的 主体既不是 国家也不是企业 ,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 或大都市圈 。目前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南京 、 杭州、 武汉等具有
域 半 径 时 可适 当放 宽 一 点 , 5  ̄2 0 m 左 右 。这 样 , 中 国 在 0 0k 对
中心城市经济势能量级和都市圈域半径 的确定 , 可参 照表 31 .
的划 分 标 准进 行 。
寰 2: 中心 城 市 经济 势 能■ 级 与 圈 域 半 径 划分 标 准
全 国或 经 济 大 区 意义 的 中心 城 市 正 积极 开 展 城 市 圈 的 研 究 规 划 工作 . 争使 其 成 为 未来 2 力 0年 内 中 国具 有 竞 争 力 和 经 济 实 力 的 区域 。 武汉 大都 市 圈 的规 划 与建 设 对 于 振 兴 湖北 经 济 、 带 动 中 国 中部 地 区 的 崛起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的意 义 。
品 制 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资料来源 :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991 、1997 、2003)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 (1986) 整理
(2) 空间结构上 , 与邻近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日益紧密 , 受距离衰减律作用呈现圈层 结构分异 , 以武汉为中心 , 形成 4 个等级圈层 。依式 (2) 计算隶属度指数 , 相应划分为 四大腹地类型 (表 2) : 黄石 、鄂州 、孝感 , 经济联系量大 , 隶属度 (一般 > 15 %) 居主 导地位 , 形成武 - 鄂 - 黄 - 孝城市密集区为主体的核心圈 , 为武汉市紧密腹地 ; 周边 150km 范围内的仙桃 、黄冈 、天门 、咸宁 、潜江 、随州 , 经济联系量较大 , 隶属度一般 > 5 % , 构成以鄂东南城市群为构架的中间圈 , 为武汉的次紧密腹地 ; 300km 范围的内宜 昌 、襄樊 、荆州 、荆门 、信阳 、岳阳 、九江经济联系量较小 , 位于 2~13 间 , 隶属度一般 > 1 % , 与武汉市建立一定的经济联系 , 构成外围圈 , 为武汉的竞争腹地 ; 而 400km 以外 的恩施 、神农架 、南阳 、驻马店 、六安 、安庆 、常德 、南昌 、长沙 、郑州经济联系量很 小 , 小于 2 , 处于边缘圈 , 为武汉边缘腹地 (图 1) 。
收稿日期 : 2006204228 ; 修订日期 : 2006211218 基金项目 : 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 (06011)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2006 Y034) 作者简介 : 刘承良 (19792) , 男 , 湖北武汉人 , 教师 ,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 、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
199
21 21 2 武汉都市圈范围的空间变动 (1) 时序特征上 , 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存在主要联系方向 , 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时间 惯性 ; 对外经济联系范围呈现先分散后集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式 (1) 、 (2) 计算 1985~ 2002 年 18 年间 , 武汉与周边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与隶属度指数 (表 1) , 分析得出 : 与武汉市经济联系量较大值城市保持明显的历史沿革性 , 主要集中于邻近的 100km 范围 内的鄂州 、黄石 、孝感 、黄冈等市 , 与武汉市经济联系依存度高 , 产业关联度大 , 空间作 用明显 , 其经济联系量大大超过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量之和 , 占到对外经济联系总量的 60~80 % , 形成内部经济联系较密切的武 - 鄂 - 黄 - 孝城市群 。 由式 (3) 比较 1985 、1990 、1996 、2002 年 4 个时间断面 , 经济联系量变异系数分别 为 11 81 、11 50 、11 62 、11 91 , 隶属度变异系数分别为 71 4 、51 33 、51 73 、61 66 , 均大于 1 (数据标准差大于均值) , 说明武汉对外经济联系地域分布不均衡 , 呈现高度集中化空间特 征 。1985~2002 年间经济联系量与隶属度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 , 武汉对外经济联系地 域分布呈现先均衡分散后集中的发展趋势 , 到 2002 年武汉对外直接经济联系范围逐步高 度集中于近域范围 , 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日趋紧密 , 呈现一体化趋向 。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区范围
1h 全市行政辖区
都市区面积(km2)
8494
都市区(市域)
都市区人口(万人)
804
都市区人口密度(人/km2)
940
出行时间
1.5h
都市内圈城市
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 仙桃、潜江、鄂州、天门
直接影响区
都市内圈面积(km2) 都市内圈人口(万人)
58004 3075
533
9.8
鄂州
1594
104
650
111
10747
698
10.1
孝感4
6203
352
9.3
黄岗
17447
724
415
364
5032
210
7.0
咸宁
9750
277
285
156
5637
161
8.5
仙桃
2520
160
635
110
6883
437
9.2
潜江
1930
102
525
85
8434
二、武汉市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研究
1.人口发展规模 2002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805 万人,城镇住地总人口 523 万 人,城市化水平 65%。 2020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镇住地人口 800-1000 万人,城市化水平 80-85%。 2.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容纳 450-500 万人。 新区和组群(中心城区以外的都市发展区):容纳人口 300-350 万 人。 非都市发展区:容纳 60-80 万人。
附图 1:武汉市与周边地区交通时序关系图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国内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也比较混乱,出现许多不 同的叫法,如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 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大都会区等。
本文: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
精选课件
2
1.都市区
精选课件
3
1.1都市区概念
(1)城市地域概念的界定形式 • 城市地域概念通常有三种界定形式: • 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2)都市区概念起源 • 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
精选课件
9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精选课件
10
2.都市圈
精选课件
11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精选课件
8
1.2都市区界定
(3)国内相关研究 • 周一星等(2000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用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来替代通勤流指 标,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津京唐等经 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区界定方案,认为这些地区都市 区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应大于20万,非农劳动力占总 人口比例大于60%,外围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 业的部分在75%以上,且这些地区与中心地在地理 位置上直接相邻或与划入都市区的县相邻。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精选课件
12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基于网络群组特征的生态管理分区--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网络群组特征的生态管理分区--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网络群组特征的生态管理分区--以武汉市为例何建华;袁毅;张苗苗;覃荣诺;陈志朋【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4【摘要】生态管理分区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城市生态差异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有分区方法侧重生态功能属性,较少考虑生态斑块之间联系强度差异,忽视了斑块的群组结构。

以武汉市为例构建生态网络,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视角,结合斑块空间组织和斑块联系强弱,运用凝聚子群方法,提取联系紧密的生态组分,将网络划分为异质性群组,基于网络群组特征和生态景观辐射范围进行分区覆盖分析,并进行分区评价。

结果表明:(1)86条生态廊道连接研究区34处生态斑块,进一步形成8个生态群组;(2)多数群组内部连通性较好,北部群组之间联系较强,南部群组之间联系相对较弱;(3)依据群组结构功能特征,形成6大网络群组分区,通过与武汉市经济发展规划分区对比,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城市外围的分区网络稳定性较好,中部稳定性较差,识别分区内13个重要斑块和16条重要廊道,作为重点发展保护对象;(5)综合分区特征将6大分区确立为生态屏障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改善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开发区以及生态保育区,并提出生态发展差异化保护措施。

研究将生态功能属性和空间结构属性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分区策略,为区域生态管理分区、生态保护规划提供新视角。

【总页数】12页(P1514-1525)【作者】何建华;袁毅;张苗苗;覃荣诺;陈志朋【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相关文献】1.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的生态服务功能分区(英文)2.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武汉市景观生态网络格局特征分析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耦合协调的生态管理分区——以大连市为例4.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分区布局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生态管理分区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12期2009年12月Vol.64,No.12Dec.,2009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刘承良1,2,余瑞林3,熊剑平2,曾菊新1(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62;3.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庆264011)摘要: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通过距离算法、拓扑算法和空间句法模型,构建系列通达性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武汉都市圈路网整体发育水平和通达性格局保持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空间差异显著;通达性遵循距离衰减律,空间收敛整体效应明显,呈现三大等级圈层和“中心—外围”结构;高等级路网发育不均衡,引起时空距离通达性圈发生“摄动”变形,呈西北—东南向倾斜的“Y ”字形结构;拓扑连接等通达性圈更是出现“破碎化”,交通轴线网络呈“轴—辐”式和“鱼骨刺”状空间伸展序;同时,路网发育的等级差异性也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并形成沿长江东西向、沿京广南北向两条带状集成核,成为整个路网的第一等级交通轴线,控制整个都市圈网络连接性,强化交通轴线交汇处—武汉市的中心性优势;路网通达性这种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

关键词:通达性;路网;空间句法;武汉都市圈1引言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1]。

都市圈的空间演化与交通网络的发展表现为一空间互动过程[2],交通运输网络成为都市圈空间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其通达性的优良与否决定着城市与区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通畅程度。

通过通达性分析,可反映城市—区域的接触作用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

从交通网络与作用可进入性方面揭示都市圈网络地理空间特征,分析评估城市—区域运输联系的空间形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基于都市圈空间界定的金融地理研究—以广州都市圈为例

基于都市圈空间界定的金融地理研究—以广州都市圈为例
— —
以广 州都 市 圈为 例
方建 武 , 令 婧
( 陕西 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摘要: 由核心城市及其所影 响的周边 城市组成 的都市 圈是 现代城市 发展的一 个重要 空间单元 。通 过对 核心 城市 的经济 引力与场强范 围以及圈层划分的计 算 , 确定 金融地理学 中的“ 心一边缘 ” 核 模型 的空 间范 围,
第2 7卷第 7 期
V0 7 No 7 L2 .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
Sai i LI fr t nF r m tt t s8 nomai ou sc o
21年 7 02 月
J1 u.,2 1 02
【 统计 应用研 究】
基 于 都 市 圈空 间界定 的金 融地 理 研 究
论, 他认 为 , 新 往 往 是 从 大 城 市 向边 缘 城 市 扩 散 创
上的县城范围定义北京 的大都市区[ 。后来高汝熹 3 ] 等人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 , 对都市圈的界定引入了
定量 分析 , 为对 中 国 的圈 域 经济 进 行 划 分 时 ,应 认
收 稿 日期 :O 1 2 3 修 复 日期 :0 2 5 2 2 1 —1 —2 ; 2 1 一O — 1
忽略 了它们之 间 的相 互作 用 [5 4 ] ∞。杨 开 忠等 人 应 用 引力模 型 和场强模 型 , 选取地 区城市 市 区人 口、 地
区城 市市 区 GD 、 P 城市 间的 时间距 离 等指 标对 中 国
由具 有强 大经济 势 能与辐射 能力 的核 心城市 与若干 周边 的相关 城市 组成 的 , “ 受 距离 衰减 率” 的影响 , 由
内向外表 现 出 较 为 突 出 的 圈层 结 构 [1 黯。随着 1鹃 ] 我 国城市 化步 伐 的加快 , 长江 三角洲 、 珠江三 角洲 等

武汉都市圈

武汉都市圈

蕲春县、嘉鱼县等13 个城市,其中通山县的中心性指数0.097,是武汉城市圈
中中心性最低的城市。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将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 1) 交通方式 ( 2) 信息技术
( 3) 政策体制变革
( 4) 新型“网络化”系统结构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 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 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 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 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 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 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国内融合
首先是与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与中部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不仅可以拓展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空间,更能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是 参与国内经济竞争,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 向东和向南,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 移。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城 市 职 能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涵盖周边地区的一个经济区域。

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圈内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规划,将城市圈内土地按照不同综合功能进行划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划分了10个区域,包括中心城区、中心商贸区、青山发展区、汉阳发展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发展区、黄陂发展区、新洲发展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和武汉汉口综合保税区。

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是武汉市的市中心,集中了政府机关、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

中心商贸区是商业和金融中心,拥有丰富的商贸资源和现代商业设施。

青山发展区位于武汉市西部,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

这里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对推动整个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阳发展区是武汉市南部的一个发展区域,主要发展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这里有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武汉市提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东部的一个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

这里有武汉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江夏发展区位于武汉市北部,是一个综合性发展区域。

这里既有农业和生态资源,也有一些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对武汉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黄陂、新洲两个发展区位于武汉市东部和北部,主要发展工业和农业产业。

这里有一些钢铁、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提升产业规模和增加就业机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武汉市东湖之滨,是一个集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区域。

这里有湖泊、山脉和风景名胜,对推动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汉口综合保税区位于武汉市汉口,是一个集物流、贸易和保税业务为一体的经济区域。

这里有一些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企业,为武汉市的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1.实验目的: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

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一、区域名称和概况“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

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

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课后习题第2章 第1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3)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课后习题第2章 第1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3)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广东珠海期末]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图1示意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2示意上海市对部分城市辐射强度。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受上海辐射强度强的城市具有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A.城市行政等级比较高B.处于交通枢纽位置C.与上海空间位置相近D.与上海产业部门接近2.苏州、嘉兴与上海市距离相当,但上海市对苏州的辐射强度远超过了嘉兴,其原因不可能是( )A.苏州地形更平坦,有利于上海腹地范围的拓展B.受京沪线、长江等主干交通线影响,苏州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C.苏州与上海产业协作程度高D.苏州相比嘉兴,经济发展基础更好[吉林长春期中]12月10日开通的时速350千米的赣深高铁,连接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五市,打通了革命老区和珠三角、粤东北三个区域。

赣州至深圳铁路最快旅行时间由原来的近7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

下图示意赣深高铁线路。

据此完成3~4题。

3.赣深高铁开通后,下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的是( )A.赣州市B.深圳市C.仲恺市D.定南市4.赣深高铁的开通对江西革命老区的有利影响有( )①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②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廉价劳动力③开辟一条对外贸易通道④吸引产业的梯次迁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湖北孝感期末]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市主城区为发展核心,致力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的重要增长极。

下图为武汉都市圈及其周边发展规划示意。

据此完成5~7题。

5.武汉市是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起主要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因为武汉与周边城市相比( )A.科技水平最高B.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C.人口数量最多D.基础设施条件最完善6.武汉市的对外辐射能( )A.缓解武汉市的“城市病”问题B.降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C.提升武汉市的规模等级D.实现武汉都市圈的均衡发展7.武汉都市圈的建设需要( )①强化交通互联②深化产业趋同③推进生态共保④实现四城合作共管⑤推进公共服务共享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D.①④⑤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引言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湖北省会武汉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区域。

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圈之一,武汉城市圈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武汉城市圈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前景。

地理位置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它东临江汉平原,西界武当山区,北靠鄂北平原,南濒江南山地。

武汉市地势起伏不大,多为平原和丘陵,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经济特点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现代化服务业。

武汉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居中部地区城市之首,被誉为中部的“中心城市”。

主要经济产业包括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为城市圈带来了大量的产值和就业机会。

在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中心,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区域,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口北部新城。

这些区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推动了整个城市圈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交通网络武汉城市圈积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拥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首先,武汉作为长江的重要港口,拥有长江航运资源,方便城市与沿江地区的贸易往来。

其次,武汉也是中国铁路的交通枢纽,连接了许多主要铁路线,方便了城市与全国其他城市的交流。

此外,武汉还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交汇点,使得城市圈内的交通更加便捷。

发展前景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市附近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重要,被列入中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这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同时,随着国内和国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武汉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

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编制要点--以武汉为例

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编制要点--以武汉为例

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编制要点--以武汉为例
仇保兴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历史上我国广大中东部地区曾经属于国家重点投资区域,并兼具矿产资源丰富、传统工业基础扎实、内陆交通便利、城市功能发育较早等优势.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程度不同地相继陷入了经济体制陈旧、开放度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迟缓的困境.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往往与当地的产业转型、国企改革脱困等地区复兴的措施紧密相连.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仇保兴
【作者单位】建设部副部长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以兰州大都市圈规划为例 [J], 杨永春;张从果;吴文鑫
2.国外大都市圈规划调控实践及空间发展趋势——对我国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借鉴与启示 [J], 曹传新
3.都市圈与都市圈规划的初步探讨--以江苏都市圈规划实践为例 [J], 邹军
4.我国都市圈人才流动的研究框架:集聚、扩散与共享——以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J], 夏琛桂;石金涛
5.都市圈的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J], 李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都市圈的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李彦军【摘要】核心城市辐射范围的确定历来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引入引力模型与场强模型对都市圈空间界定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考查了武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将结果与"1+8"城市圈进行了对比。

最后就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空间界定;武汉【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4-0150-04一、问题的提出济全球化时代,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地理单元,是所在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都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与聚集效益。

因此,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解决好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分工与协作,打造都市圈中各城市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产生联动效应,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本质而言,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复合体,其自身并不存在既定和行政边界,因此,都市圈研究首先应明确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都市圈空间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它是对都市圈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

武汉是“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注①。

武汉都市圈的建设对中部地区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不仅对我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国家为了落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因此,建设武汉都市圈,不仅是武汉的战略,也不仅是湖北的战略,而是整个国家的战略。

如果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以迅速推动武汉都市圈的发展,就能为从根本上改变中部塌陷的现状打下基础。

虽然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以湖北省提出的“1+8”城市圈为依托的批准的注②。

但关于武汉都市圈到底应包括哪些城市,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1+8”城市圈是以武汉周边100公里为半径的空间距离划分的,虽然空间距离是影响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重要因素,但都市圈的边界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更大的程度上是核心城市经济边界的确定。

本文利用引力与场强模型,并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武汉都市圈进行了重新划分,这对于明确武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实现武汉都市圈更好的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试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都市圈空间界定原理与方法城镇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城镇都在对外辐射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一般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与此相应,一个地域同时接受数个城镇的辐射,但其中往往有一个城镇的辐射力最大,对该地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都市圈是一种经济圈和势力圈,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作用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低。

(一)距离衰减规律这一原理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第一个阐述者是冯・杜能,杜氏以区位地租解释不同农业部门的环状分布时,实际上用的就是土地纯收入随其与城市距离加大而衰减的理想模式[1]。

对于日益发达的科技、通讯、交通以及跨国公司、异地生产分厂、连锁店等来说,距离已不再是致使经济联系减弱的直接原因,但在某一具体的区域范围内,地域上的近邻效应使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城镇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经济联系,且这种联系强度及频度一般大于与区域外部城市(镇)间的联系,因此距离衰减规律对都市圈建设依然有实际意义(图1)。

该理论是建设都市(经济)圈的重要依据,是都市圈范围界定的根源之一[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学研究”(02BJY065)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CUGQNW0804)的中期研究成果的中期研究成果。

图1城市间交流强度变化示意图对图1表达的信息作如下解释: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交流强度变化曲线看,距中心城市较近的范围内由于两者间存在诸多方面的经济联系,保持了较高的交流强度;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增大,“流量”强度减弱,联系下降3。

根据其他城市之间交流强度变化曲线看,经济实力薄弱,各种“流量”相对较少,彼此交流强度较之与中心城市弱,且随距离增加联系更趋松散。

因此,拥有确定的中心城市且其周围较近范围内有一批不同规模的其他城市,是都市圈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万有引力原理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除了也受距离法则的影响外,同时还与地理事物的集聚规模直接有关,通常用下式来表征两地之间的相互作用[4]:Iij=KijMiaiMiaiDbij(1)式中Iij表示两地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Mi、Mj分别表示两个地方的规模(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ai、aj为指数,实际上反映了空间流的可流动性差异,Dij表示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b为距离摩擦系数,Kij为比例系数。

式(1)就是地理区位论和区域科学中使用的基本引力模式,表示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中心(城市、经济点、聚落、人群等)之间空间流(信息流、业务流、货流、人流等)的强度。

如上所述,区域(这里指枢纽区)存在着一个和多个中心引力及其周围吸引腹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是一个引力场,在区域内的不同位置上,场强的分布存在着差异。

中心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交通中心②流通中心③生产中心④金融中心⑤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中心[5]。

各级中心城市与其影响区域内的次一级城市、乡村之间的作用,表现为点与点、点与面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模愈大,经济愈发达,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愈大。

距某城市距离为d处的城市“场强”与该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衡量)和经济发达程度(通常以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乘积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距离d的平方成反比:S=P・V!d2(2)式中s为场强,P为人口数,V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d为距离,此即距城市任意一点的城市“场强”计算公式。

“场强”的计算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划分是有参考意义的。

对于一个地域来说,可能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吸引和影响,这种界定与划分是要在中心城市作用力的“力场”中寻找作用力迅速减少的位置。

在分析区域城市间经济上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时,可首先根据经济区规划的目标、内容,确定城市经济区域的“边际场强”;然后根据式(2)计算出各城市相应的经济作用力的“力场半径”和“力场图”,“力场图”即反映了这一区域城市间经济上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并可以此为依据(参考)划分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的范围。

(三)把引力模型引入都市圈空间界定目前,我国经济学界与地理学界都在探索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测算模型注③。

在这些分析中,利用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进行都市圈界定的有杨开忠、张召堂等人。

杨开忠等人应用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选取地区城市市区人口、地区城市市区GDP、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北京政治文化可达性系数、接受程度修正系数等指标对中国首都圈的空间范围做出了界定[6](杨开忠,2000)。

张召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采用高汝熹等人的方法计算出经济距离,在核心模块中采用了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然后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判断被考察城市是否划入首都圈[7](张召堂,2005)。

而其他的界定方法大多以单一或复合指标设定标准,符合标准的则划入都市圈。

如孙胤社以人流作为反映北京对外联系的指标,以月客流比例在50%以上的县城范围定义为北京的大都市区[8](孙胤社,1992)。

周一星教授曾参照西方标准并考虑我国国情,按城市周围县市GDP中二、三产业产值超过70%、劳动力就业中非农劳动力超过60%作为划分中国都市圈的标准[9](周一星,2000)。

王德根据我们实际情况定义“一日都市圈”为任意中心为起点,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单程2.5h内可达范围[10](王德,2001)。

本文利用引力与场强模型对都市圈进行空间界定,要把万有引力公式引入到都市圈空间界定模型中,需要先作一个小的调整,首先是城市质量M,其次万有引力公式中的d。

这里,我们用P・V!这样的一种组合来代替城市质量M,则两城市间的作用力公式可以转变为:Iij=PiViPjVj!d2(3)式中,是i与j两城市间的引力;和是两城市的人口数,和是i与j两城市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两城市间的距离。

但是这里d仍然是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概念的重要性是勿庸致疑的,但把d的内涵仅仅界定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可取的。

应该注意到,距离在抽象意义上虽然是同质的,但是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具体的经济主体来说,距离显然更多地包含了非空间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距离已经异化为一个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的组合概念。

相距多少公里,只是空间上的绝对距离,而对于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

所以,我们选用经济距离这一概念。

周边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经济距离的计算,我们仍采用高汝熹的方法[11]。

公式为:E=α・β・D,(4)式中:E为经济距离;D为空间距离;α,β为修正权数,α为第一次修正权数(通勤距离修正权数),其取值由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状况决定;β为第二次修正权数(经济落差修正权数),其取值由周边城市与核心城市的人均GDP值之比决定。

具体取值如下表1所示:表1经济距离修正权数α与β的赋值通勤距离修正权数α交通工具组合火车汽车轮船火车与轮船汽车与轮船火车、汽车与轮船权数α11.21.50.81.10.5在确定经济距离后,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公式为:Iic=PiVi・PcVc!E2ic,(5)Sic=PcVc!E2ic,(6)式中:I为城市间的引力;S为核心城市的场强;P为城市市区人口;V为城市市区GDP;i为周边城市;c为核心城市。

经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各城市的判断向量(E',I',S')。

判断标准为:若E',I',S'中有两个以上值为4,则不将相应的城市划入该都市圈,反之都划入都市圈。

三、武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域范围内12个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孝感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省直管县级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以及与武汉市距离300公里以内的3个省外地级市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湖南省的岳阳等19个城市作为备选城市,通过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引力与场强状况并参考交通时距等因素确定武汉都市圈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