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博弈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合作博弈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合作博弈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经济管理]

合作博弈策略性行

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董 锋

[摘 要]本文按信息条件将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首先介绍了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的3种策略,然后分析了5种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最后对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合作;策略性行为;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6)07-0081-03

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厂商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对于合作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源于卡特尔合谋(collusion)理论。博弈论的引入使合作策略性行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文按信息条件将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并加以分析。

一、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纳什(Nash,1951)认为合作行动是局中人之间某种讨价还价过程的结果,并且在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中,可以预期每个局中人都应该按照某个讨价还价策略来行动,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准则,就像在任何其他的博弈局势中一样。

1.重复博弈与“富有的窘境”

重复博弈(超级博弈)是指同样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每次博弈称作阶段博弈(stage game)。重复博弈最重要的特征是阶段博弈之间没有物质上的联系,即后一阶段博弈的结构并不因前一阶段博弈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弈的参与人观察不到对手的历史,相反,我们假定参与人在t时期的价格选择依赖于以前的价格选择历史。

无限期重复均衡就是使得T=∞。如果博弈局中的其他人在每个时期均生产古诺产量的话,那么最优产量就是古诺产量。所以每个参与人都生产古诺产量,显然是一个均衡解。但是参与人在重复博弈中的战略空间远远大于每一个阶段博弈中的战略空间。“重复博弈”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均衡结果,这些均衡结果是在一次博弈中从来不会出现的。这正是分析重复博弈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当时期T为无限的时候,重复的古诺产量不再是惟一的均衡。

事实上,重复博弈理论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着均衡过多的问题,即陷入了“富有的窘境”(embarrassment of riches)。无名氏定理揭示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可能有无数多。事实上任何产出水平的组合只要是该产出水平下每一厂商的利润不低于在单时期博弈中所能赚取的最低利润,这一产出水平的组合就可以无限期重复。当然为了从这种富有的窘境中摆脱出来,现在也有很多研究将结果进一步精炼,以期更好地预测何种均衡将发生。

2.冷酷策略

冷酷策略(grim strategy)是指在重复博弈中,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能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比如提高产量,那么合作就永远终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大家都提高产量。一寡头厂商背叛是一个触发点,在此之后,寡头厂商间都是不合作的,所以冷酷到底策略又称“扳机策略”。

3.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冷酷到底策略是通过一个严酷的威胁来维系合作的。如果任何一个参与人从合作的路径上偏离而采用背叛的策略的话,所有的参与人都用不再合作来惩罚背叛者。而胡萝卜加大棒策略(carrot and stick strategy)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策略。开始所有的垄断厂商都生产一个合作的低产量,相应地利润也比较高,但是一旦有某个厂商背离了这个策略生产高产量时,所有的厂商都调整为高产量去惩罚他。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对于不执行惩罚策略的人给予惩罚是给予惩罚者的一个胡萝卜),惩罚期重新开始。如果没有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合作期又重新开始。

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寡头厂商通过公开或秘密

1

8

 2006年第7期 总第145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I 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 rade

N o.7,2006 

Serial N o.145 

的协议(书面或秘密会谈)来协调行为以使合作组织利润

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1.共同成本手册与多产品定价公式

在寡头厂商明确合谋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难题是产品的异质性问题。这种异质性可以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不同厂商的产品是不完全替代品,另一种情况是生产多种产品型号的厂商。

前一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避免的,厂商也已经习惯了制定产品差别化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合谋厂商可以使用共同成本手册来制定价格。产品是由零部件构成的,零部件一般是标准化的,厂商可以通过规定零部件的价格加总来计算产品的价格。使用共同成本手册的厂商保证了生产者价格基准的同一性,违反这一基准就被视为背叛行为。后一种情形可以用多产品公式定价法来解决。厂商可以协定一个基本单价价格,这个基本单元价格在合谋厂商间是通用的,价格的变动是同比例的。

2.转售价格维持(RP M )

转售价格维持通常是指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上下游价格控制关系。如果零售商不按供应商的建议价格销售商品,供应商就拒绝供货。理论界关于转售价格维持到底是一种制造商共谋还是零售商合作行为一直存在争议。

其中一派的观点是转售价格维持是便利上游制造商合谋的商业惯例。在制造商合谋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零售商的成本是不同的,那么市场上零售价格波动是由于制造商定价不同造成的还是由于销售商成本变化或零售加成额变化而造成的呢?这一般难以辨别。这样即使制造商制定了统一价格,背叛行为根本无从判别,因为一个厂商可以矢口否认,并推脱这是零售环节造成的,完全不是他的过失,但暗中却偷偷降价。转售价格维持通过消除价格波动使背叛行为易于察觉,因为它要求销售价格不得低于一个底线。还有一方的观点是转售价格维持是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合作行为。这时上游供应商成为实际上的监督人,一旦发现零售商有任何超越价格底线就停止供货,给予惩罚。

3.基点定价

基点定价实质上是解决了由于厂商所处地点不同所带来的合谋的困难。基点定价使总的交货价格等于交货

定价基点的通行市场价格加上从该地始计的运费,这样就防止厂商将折扣暗含在运费当中。

有些行业,寡头厂商在地理上是很分散的,如果运输费用比较可观的话,厂商间达成和维持合谋的协议执行就变得困难重重了。在基点定价下,离产地较近的顾客支付的价格通常要高于货品的价格加上实际运输成本,反之则低于该成本。

4.一致—竞争条款(meeting -com petition clauses )

现实中有两种一致—竞争条款。一种是“不一致就解除”条款,供应商与顾客间签订合同规定供应商将与竞争对手的价格一致,若不一致就解除消费者购买的义务,消费者就可以寻找更优惠的供应商。另一种“不解除”条款使得供应商对消费者的承诺以合同的形式保存下来,

但是没有解除的条款。

一致—竞争条款实质上是将顾客作为监督人,这种机制使得顾客有激励去监督和报告竞争对手的价格。这样价格偏离行为的察觉就容易多了,并且竞争对手率先降价的激励也没有了,因为这样他将失去所有的顾客。

5.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是指行业的价格变化总是由一厂商率先做出的。然后这个变化立即被其他厂商所采纳。价格领导解决了选择合谋结果的问题。领导者的价格就是合谋的价格。很多行业都表现出这种模式: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正式决定价格,其他厂商则跟随,通常有几天的实践延滞。

在支配式价格领导的情况下,一家厂商因为自己的规模较大,顾客忠诚度相对于其他竞争者高、成本较低而把自己定为一个价格领导者,随后这个领导厂商的行动就如同在它的细分市场中的垄断者一样,把价格定在利润最大化的水平上。这时就存在一个问题:领导厂商采取这个策略,是什么推动跟随厂商接受已确定的价格呢?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厂商是由于害怕低成本厂商的激烈报

复。支配型价格领导模型价格-产量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支配型价格领导模型价格-产量

领导厂商生产产量Q l ,总产量为Q r ,跟随厂商则一共生产Q r -Q l 的产量。

在晴雨表式的价格领导中,一家厂商宣布价格变动,

并希望被其他厂商所接受,这个价格领导厂商不必是行业中的最大公司。他只是首先正确地对变化的需求和成本条件做出反应,从而使提出的价格变动能够被接受并且具有刚性。

三、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明确地限制竞争的协议都是违法的。美国的谢尔曼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限制贸易为非法。该法的着重点在于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的协同作用如果阻碍了竞争就是非法的。任何厂商预谋或正式缔结的协议都会作为其犯罪事实认定的充分证据,而不管这一协定是否最终导致了市场势力。比如固定价格协议和划分市场范围协议都被认为是非法的。这些协议被认为明显严重损害了竞争。而另外一些合谋行为则需要调查进行权衡,看看这些行为是否出于正当的商业原因,如果协定比较合理并且效率提高抵消了对竞争损害的影响就不认为其是非法的。

当明确的合谋证据不易收集的时候,如何确定是否

 

(下转第89页)—

28—董 锋:合作博弈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小流通股东沦为股改中待宰的羔羊。严查“投票门”已成为当务之急。对确实存在的“投票门”,政府主管部门要坚决严惩,要让券商看到内幕操作的严重后果,要让券商在以后的股改中不得不顾虑内幕操作带来的高额成本从而达到迫使券商采取正当方式进行股改的目的。在严惩已发生的“投票门”下,相关部门还要采取措施杜绝“投票门”的再次发生。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股改投票查询系统,就是防止“投票门”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该系统,投资者可以查询自己的投票是否与自己的意愿一致,从而遏制券商操作投票结果的行为。

4.遏制机构投资者利用股改套现。在G宝钢、G广控的股改中都出现机构投资者(主要为基金公司)利用股改公司护盘承诺,在股改方案通过股票复盘后通过集中抛售股票套现的现象。机构投资者如果计划利用股改达到套现目的,那么在股改前,它们将全力支持股改方案而无论对价方案是否合理;在股改方案通过后,又会通过抛售股票使股价下跌迫使股改公司实现承诺,投入护盘资金。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行为不仅让损害流通股股东权益的对价方案通过,而且在股改后又使股价大幅下跌,进一步减少中小股东所持股票市值。因此,要采取措施遏制机构投资者的套现行为。笔者建议规定前十位流通股大股东在股改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股价之下不许集中抛售股票。

三、结束语

分类表决制是中国股市的一个制度创新,是新生事物,其本身必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再加之在制度执行中又存在监管不力、内幕操作问题,分类表决制的实施结果还未能完全达到设立的初衷。因此,在今后的股改中要加强分类表决制的制度完善和执行监管,让分类表决制真正起到保护所有流通股股东的作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

[2]周梅森.致全国流通股股东的一封公开信,2005.

[3]全景网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778475377.html,.

[4]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5]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6]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宝钢股份被基金持有情况.

Abstract:On April29,2005,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 ommission issued N otice about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experiment reform of Market C om pany’s share separation,announcing the start of experiment reform of Market C om pany’s share separation.In order to pro2 tect all circulation shareholder’s benefi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N otice had als o stipulated a brand-new v oting system-classified v ote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ssified v ote system’s im plementing results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puts forward s ome proposals to make the classified v ote system function as the real protection of all circulation shareholders.

K ey w ords:reform of share separation;classified v ote system

(上接第82页)

存在着合谋行为呢?有学者曾提出推断厂商进行合谋的证据,比如存在交换信息去遵循同一计划的行为。但是这些标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美国,价格同一本身并不是违反反托拉斯法的证据。价格平行是由于协议导致的还是只是厂商独立的订价策略的结果呢?将有意识的平行调整价格作为罪证也问题重重,因为认定和补救都是几乎不可能的。当然有可能寡头厂商们合谋得很好,进行暗中合谋,但是平时让他们不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一旦价格同一伴随着另外一些证据出现就可被视为非法合谋。比如说厂商如果没有共谋就不可能出现的行为,例如在萧条时期提价,在密封投标时价格惊人的一致。另一个是厂商有聚会或者任何其他性质的直接沟通。即使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垄断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的证据也足以引起一项指控。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黄亚钧等译.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Chamberlin.Duopoly:Value Where Sellers Are Few. Quarterly Journals o f Economics,1929,43.

[5]K reps,Rational C 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ly Pris oner Dilemma.Journal o f Economic Theory,1982.

9

8

王 枫:刍议分类表决制的作用

进货策略的分析与优化

进货策略的分析与优化 摘要 本文利用存储经济模型量化进货策略、综合考虑缺货的长远影响,然后以存储限制为基础,使用最优策略和动态分析方法获得进货策略的最优化模型,从而实现商品销售和资源存储的最优化配置。 影响进货策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平均销售量、每次进货的成本、货物的存储力本和缺货的长远影响。 在问题一中,对于进货策略,我们统计分析数据后建立了进货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见图4.1。由于销售量,存储限度,缺货时间,进货时间存在一定关系。我们分别研究了进货时间与销售量的关系,通过分析部分数据发现,进货时间与其中两只或两种以上货物的销售量存在着定量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程序分析,综合考虑825天中某种商品销售量为0的间隔时间与间隔时间内的三种货物销售量,由此推断出了三种商品的存储力与进货策略。 在问题二中,对于市场需求,我们对现有的销售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并以日均销售量为标准对市场需求做出判定。同时由销售部门的销售数据也对了市场竞争,商品热销程度,商品所属类型做出评估,现有的三类产品在该区域的市场需求见表5.1。 在问题三中,可以根据问题一、二的结论得在出现有进货策略下,该店的缺货情况(包括缺货时间及缺货量)。 在问题四中,现有进货策略已经充分考虑了该店的产品存贮能力,要将损失减半,则应该改变进货策略。关于进货策略的最优化模型,即:在保证进货次数尽量少的前提下,减少缺货的长远损失,本文在第四部分给出了详细制定方案。 最后,本文总结了该进货策略模型的优缺点与推广,并根据在研究进货策略和商品优化配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规律,以博弈论的观点,对该销售部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竞争领域做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字:进货策略缺货损失最优化模型动态规划博弈论 1 问题重述

《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戴)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前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产业经济学建立在理论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更现实、更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问题、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中更为注重方法的应用,从经验分析到博弈论的应用,实现了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产业组织分析的S-C-P基本范式,并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产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包含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的有关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微观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 3.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 4.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 以讲授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以案例或个案分析为支撑。如以某一特定产业为对象分析其结构、行为和绩效。讲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限定的结构及其具体内容。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 来说,囚徒B 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 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 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 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 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 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 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1,1 8, 0 不坦白 0,8 5,5 坦白 嫌疑犯乙 不坦白 坦白 嫌疑犯甲 1,2 -1, -1 时装 0,0 2,1 足球 男 时装 足球 女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 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 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 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 — 7 2 —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经济学(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博弈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2、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3、混合策略 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这个策略为纯策略(pure strategy)。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以某种概率选择不同策略,称为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混合策略是纯策略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纯策略的收益可以用效用表示,混合策略的收益只能以预期效用表示。 4、序贯博弈 序贯博弈是指参与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博弈形式,每次博弈结构不同而连续多次。因此,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动态博弈,而重复博弈则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动态博弈形式。在序贯博弈中,先行者可能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我们把它叫做先行者优势。 5、最小最大值 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在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下,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于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 6、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淀成本”(Sunk Cost)。 7、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8、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即生产和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 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来说,囚徒B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 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的唯一 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 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 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 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浅析价格战中的博弈论

价格战中博弈论的浅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博弈论 班级:10物流治理(采购与供应链1班) 学号:1040407122 姓名:曾维乐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价格战中的博弈论浅析 摘要:博弈论研究互动决策行为,大多数时候是研究对抗性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对抗行为。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类型众多。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博弈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纳什均衡。通过案例,充分运用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反向归纳法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经济决策中行为人如何决定最优决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博弈论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针对商家的价格战问题。

关键词:囚徒困境懦夫博弈安全博弈纳什均衡 一、理论介绍 1、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单讲来确实是一些个人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同意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从上述定义中能够看出,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各自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博弈方的得益(得益矩阵)、结果、均衡等。 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能够是个人,也能够是团体)。 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明白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策略及其得益函数等知识。 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

产业经济学 博弈论 知识点总结

1.名词解释 严格劣策略:在一个博弈中,不管其他博弈方的策略如何变化,一个博弈方的某种策略给他带来的收益,总是比另一种策略给他带来的收益要小,那么我们称前一种策略为相对后一种策略的严格劣策略。 纳什均衡:在一个博弈策略组合里,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选择,都是对于对手的策略选择的最优策略选择,或者是对于其他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择的组合的最佳策略选择。 反应函数:在无限策略的古诺模型中,博弈放的策略有无限种,因此各个博弈方的最佳策略也有无限种,他们之间往往构成一种连续函数的关系 2.简答 博弈四要素:1.参与者:博弈论中的决策主体,是这个博弈的参与人或者局中人。即谁参与了这个博弈,2.博弈规则:对博弈如何进行做出的规则,也即可供参与人选择的行动或者策略。3.:结果:博弈最后出现的情形,也即这个博弈最终产生的对博弈参与者的各种结果4.收益:参与者对最后结果的偏好,也就是所有参与人在这个博弈结束后的结果对其所产生的最终利益得失。 倒推法定义:就是从序贯决策博弈的末端开始分析,沿着博弈树逐步倒推回前一个阶段相应局中人的行为选择,一直到决策节点为止的这样一种分析方法。 步骤:从序贯博弈的最后一个决策阶段开始分析,每一次确定出分析阶段局中人的行动选择和路径,然后确定前一阶段决策的局中人的行动选择和路径。倒推到某个阶段,则这个阶段及随后阶段的博弈结果就可以确定下来了,该阶段的决策节点就可以等同于一个末端节点。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用不再包括该阶段以及随后所有阶段博弈的等价博弈,来代替原来的博弈,这个等价的博弈树在这里已经只是一个(新的)末端节点 优缺点:倒推法事实上就是把各阶段序贯博弈分解为一次一次的单人博弈,通过对一系列单人博弈的分析,确定局中人在各自决策点上选择,最终对序贯博弈的结果,包括博弈的路径和各个局中人博弈得益作出判断。通过归纳各个局中人各阶段的选择,我们就可以找出局中人在整个序贯博弈中的策略,他建立在后续阶段各个局中人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因而很自然的就排除掉了包含不可置信威胁和承诺的可能性,因而他得到的结论比较可靠,并且因此确定下来的各个局中人的策略组合有较好的稳定性。 3.论述 多次博弈产生合作问题:1.在静态博弈中,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这样经济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关注集体利益,这样,在静态博弈中,就会造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因为在静态博弈下,博弈的次数是有限性的。2、短期关系中缺乏某种合作关系,而在长期关系中,这样的机会就大大增多,长期关系中在考虑当前的利益同时,需要兼顾未来收益3、在重复博弈中,因为合作得到奖励,不合作将得到惩罚,因而每一方都会尽力去遵守,在重复博弈中,人们更愿意去遵守规则产生合作,所以重复博弈能产生博弈,而一两次的静态博弈则不能。 4.填空 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的思路:首先找出博弈参与人的劣策略(假定存在的话),把这个劣策略剔除后,剩下的是一个不包含已剔除劣策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在剔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劣策略;继续这个过程,直到没有劣策略存在。如果剩下的策略组合是唯一的,这个唯一的策略组合就是“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均衡”所谓的完美信息博弈,是指博弈中的后行动者始终能够观察到前行动者的行动,因而动态博弈中不存在参与者同时行动这样的情况。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则指动态博弈中,至少存在两个参与者同时行动的情况,因而“后行动者”无法观察到“前行动者”的行动 划线法思路:先找出自己针对其他博弈方每种策略的最佳策略(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策略),然后在选择其他博弈方针对自己的策略选择他的最优策略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 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 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 其外延不断扩展。(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 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 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 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 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因为它研究的既不是国民经济总量, 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360docs.net/doc/778475377.html,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入门级) 1. 囚徒困境这是博弈论中最最经典的案例了——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

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与咨询企业、软件供应商打交道的。在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境地,这个时候需要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没有起码的信任做基础,切不可贸然合作。在对对方有了足够的信任之后,诚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贪婪,就可能闹到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糟糕情况,造成企业之间的双输。 2. 智猪博弈在博弈论(Game 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着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第七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 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2.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答: 限制性定价是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3.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答: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即使自己遭受短期损失,也要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4.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 答: 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企业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 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我们不排除

在一些行业中,企业的价格易于被竞争对手察觉,但是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价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起来。比如企业只把产品卖给少数大买主(交易次数少,但每份订单大的情形)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单靠默契合作是不够的,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至少包含如下三项要素: (1)博弈的参加者,也称为局中人或博弈方。 (2)策略空间。 (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 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局中人对于自己以及其他局中人的策略空间、盈利函数等知识有完全的了解,反之,则为不完全信息。 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如果局中人同时选择行动,称为静态博弈。如果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称为动态博弈。 6.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答: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正如泰

第17章 决策与博弈论

第17章决策与博弈论 17.1 复习笔记 1.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博弈及其三个要素 博弈论是在一个简化的体系里描述复杂的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行为者,他们之间的决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博弈包含三个要素:①参与者;②决策;③报酬。 (2)合作与非合作博弈 如果在博弈参与者之间可形成共同计划的决策这类具有约束性的合同,那么这类博弈被称为合作性的博弈。 如果在参与者之间不能达成或实施有约束性的合同,这类博弈则被称作非合作性的博弈。 (3)主导策略(占优策略均衡) 主导策略是指对某参与者而言,不管其竞争对手的反应如何,这一决策总是最优的策略。 2. 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给定对方行动的前提下可以给每个参与者都带来最佳结果的某种决策(或行动)。达到纳什均衡时,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策略均衡即是一种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2)最大极小决策(囚徒困境) 最大极小决策反映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即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这一决策可以发生在不少的博弈场合,也可以解释卡特尔联盟的不稳定性。 (3)混合策略 在有些博弈中,仅采取一种决策或一种行动的“纯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即可能不存在纳什均衡。而以某特定的概率P选择一种行为,以1-P的概率选择另一种行为,则有可能是纳什均衡的解。这时的选择被称为混合策略。但反过来需要注意,存在混合策略均衡的博弈也有可能存在非混合策略的均衡。 3. 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即同一个博弈被重复多次的动态博弈,它是反复不断进行的。 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解是存在的。但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在博弈一开始的第1期,每个参与者就会采取欺骗或违约的不合作策略。所以,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囚犯困境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参与者的不合作。 4. 顺序博弈 顺序博弈是参与者轮换行动的博弈。分析顺序博弈要比参与者同时决策的博弈简单得多,其关键在于考虑每个参与者可能的行动及其理性的对策。 5. 威胁与承诺 行业的主导企业或者在位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阻止新企业进入,往往会采用威胁或承诺的手段。 威胁通常是不付诸实际行动的,即不会改变报酬矩阵,最终往往使得发出威胁一方无法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 来说,囚徒B 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 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 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 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 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 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 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1,1 8, 0 不坦白 0,8 5,5 坦白 嫌疑犯乙 不坦白 坦白 嫌疑犯甲 1,2 -1, -1 时装 0,0 2,1 足球 男 时装 足球 女

产业经济学七十年

产业经济学七十年 提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政策主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重点研究博弈论对产业组织理论革命性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演进方向和实践使命。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的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哈佛学派——SCP理论)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 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30年代,距今有70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 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 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那时,哈佛大学成了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