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的本质_来玉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

第6卷第6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09Vol.6No.6

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即原始社会人类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的祭祀活动和原始人维护男女有别、扶老携幼的天然人伦秩序的需要以及祖先“灵魂不灭”的思想看,礼仪的本质是“敬”。远古时代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为了生存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才能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在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生活中,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必须步调一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使人们在平时的交往和劳作中必须互相平等互相尊敬互相爱护,这就形成了原始文化现象中的礼仪文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来装扮自己。山顶洞人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同时原始人已经懂得尊卑有序,例如在半坡遗址和仰韶文化时期,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另外,从“神农尝百草”、“舜躬耕畎亩”、氏族首领“身执耒臿,以民为先”等故事,都反映了原始礼仪文化“敬”的内涵。

一、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崇拜大自然的祭祀活动,说明礼仪的本质是“敬”

从繁体字“禮”的结构来看,左边是“示”字,意为祭祀敬神,右边是祭物,表示把盛满祭物的祭具摆放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福佑。据《辞海》注释:“礼”的本意为敬神。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海啸、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由此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例如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同时,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自然力量和民族祖先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对两者的崇拜,主要以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类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神和祖先的敬仰、崇拜,期望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在他们祭祀天地神明以求风调雨顺、祭祀祖先以求多赐福少降灾的过程中,原始人虔诚地向这些“神灵”和“祖先”打恭跪拜,表示崇拜、祈祷、致福。祭祀活动日益频繁,原始人的“礼”便产生了。已有3800年上下之久的武夷山景区北部边角、中部九曲溪两岸的悬棺这个独特的葬俗就是古闽人留下的“闽”葬俗文化。在武夷山千仞绝壁上发现的悬棺的年代(大约在夏代之前),经碳14断代测定,一号船棺距今3840年,二号船棺距今3450年。悬棺葬这种方式是把死者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保护死者死后不受到任何侵犯,让死者的灵魂继续保护他的子孙后代,悬棺葬礼俗表现的是孝敬、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整个丧葬仪式体现的对已故先人的崇敬“礼”是如此的天然和虔诚。以此也可以完全诠释古闽人丧葬礼俗体现的孝道、对祖先崇拜、先人死后灵魂不灭的天然的“敬”的礼文化思想内涵。从原始礼仪文化的最初“根”的开始就是敬自然、敬民族祖先,所以礼仪的本质是“敬”。

二、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是礼仪本质“敬”产生的最原始动力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部落与部落的内部关系。而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天然的存在着一种人伦秩序,那就是: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这也正是《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的写照。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男性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去打猎;女性留在部落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女性最伟大的是具有繁衍后代的生育能力,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母系氏族社会)这种天然的人伦秩序本能地决定了女性处于领导的地位。这就是男性尊敬女性的思想体现。老少各异、扶老携幼,同样原始人类天然的认识到老人和孩子不同,老人体弱不能出门打猎要瞻仰老人,孩子年龄小需要照顾,在部落里打来的猎物老人和孩子和其他人一样都有同样的一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老人和孩子是同样受尊敬和照顾

从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的本质

来玉英

(武夷学院中文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要:本篇文章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

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以及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四个方面的原始文化现象,透析了礼仪的本质是“敬”。目的是通过它来告诉现代人,人与人相互尊敬的思想从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礼貌、礼节的缺失令人堪忧,人们需要相互尊敬、相互友善、相互帮助。本篇文章通过原始文化现象来透析礼仪的本质,对社会现实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本质

106··

的。这种天然的瞻仰老人、抚育孩子的孝敬思想,是原始礼仪文化本质“敬”的生动体现。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资料表明的原始人类早已懂得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秩序。可以说,维持群体生活的天然人伦秩序是礼仪本质“敬”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三、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体现礼仪的本质是“敬”

《韩非子·五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隧人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白虎通》卷一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从这些历史的记载我们看到,早期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极其严酷,在共同抵御灾害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过程中必须结成平等的、和谐的、互助互敬的协作关系,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巢氏教人筑巢、隧人氏教人取火、神农氏教民农耕,友好的帮助改善了原始人的生存条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友善、相互帮助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是建立在原始人相互尊敬的基础上,这也是人类最本源的礼仪本质。

四、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体现出礼仪的本质是“敬”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生为民做事,深受“群众”的爱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他关心民生,对弃说:“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对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尧典》)

《吕氏春秋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韩非子·五蠡礼》:“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从这五段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在原始时期“爱民”、“敬民”的意识已经制度化,原始时代部落的首领们向后世君主留传的为政的基本精神非常明确,那就是“敬民”,为民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他的政权才能够稳固。尧舜禅让的故事里反映出禹和舜一样是经过一番考察训练,最终被推举为氏族首领。舜继任氏族部落的首领,历经了一个严格的推选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

—“敬民”的体现,而舜之所以能当选,原因是他有“德”,是他能为民办事。禅让制度是原始民主在制度层面的反映,而它确立的意义即首领的产生必须以民意为基础,或者说,当选首领必须为民众办事,才是一个合格的首领。从商汤的“以民为监”开始,到盘庚的以为民的实际行动定“升黜”、再到武丁的“敬民”主张,殷商时期重民保民敬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汤的“视民知治不”思想,盘庚的“念敬我众”观念,以及祖己的“敬民”呼吁,历史性的推动了“重民保民敬民”民本思想的发展,武丁时期“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也最为发展。

以上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以及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四个方面的原始文化现象,透析了礼仪的本质是“敬”。目的是通过它来告诉现代人,人与人相互尊敬的思想从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礼貌、礼节的缺失令人堪忧,由于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要求人们要全方位地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真诚待人,诚实做事。只有在一个相互尊敬、相互友善、相互帮助的环境里面工作和学习,心情才能舒畅,才能有所创新,事业才能有成效,社会才能和谐。本篇文章通过从原始文化现象来透析礼仪的本质,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清]董天工.乾隆武夷山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2]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M].湖南: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3]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郑健儿.公关礼仪[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0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