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的本质_来玉英
礼仪的历史演变过程

礼仪的历史演变过程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礼仪到现代社会的复杂礼仪,人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礼仪也非常朴素。
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他们的交往方式简单直接,没有繁琐的礼仪规范。
他们通过简单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来交流,例如用手势表示友好、摇动树枝表示警告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形成部落和氏族制度,礼仪逐渐出现了。
在部落社会中,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通过特殊的仪式和礼仪来区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比如,原始人们在狩猎、结婚、丧葬等场合都会进行特定的仪式,以示尊重和纪念。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礼仪进一步发展。
农耕社会的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的规律和秩序,礼仪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一时期的礼仪主要体现在尊敬神灵、长辈和权威人物,以及维护家族和部落的利益。
比如,人们在农作物种植、祭祀活动、婚礼和丧葬等场合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以示尊重和祈求祝福。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的出现使礼仪更加复杂和繁琐。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礼仪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权威的重要手段。
贵族和士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规范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示尊贵。
而普通百姓则要遵守各种规矩和礼节,以示对上级的尊敬和顺从。
比如,封建社会的宫廷和官府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事,否则会被视为不敬或不服从。
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礼仪逐渐趋于简化和实用。
近代社会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们开始反对繁琐的礼仪规范,强调个人的真实和自然。
礼仪不再是一种约束和限制,而是一种互动和尊重。
比如,现代社会的商务礼仪强调的是互惠互利和尊重合作伙伴,而不再是一种繁文缛节的形式。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新的交流方式,使得传统的礼仪规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和调整。
总的来说,礼仪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玉文化丨它是如何起源的?从玉文化里传递出什么精神?

玉文化丨它是如何起源的?从玉文化里传递出什么精神?玉石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而在中国,人们把它看作是天地精气地结晶,使玉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传统,并且已经兴盛了三千多年。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中国人的观念里,玉是纯洁且坚韧的象征,人们将玉与精神的高尚联系在一起,由一种质地坚硬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历代作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必备之物,这也向我们说明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玉文化的起源及其条件提到玉文化的起源,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玉文化的起源与玉石的起源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而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及其发展更是不同于其他文明。
早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因玉石坚硬的质地而对其加工利用,此时的玉仅仅是人们用来生活的工具,并不可称之为玉文化。
而玉文化产生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人类美感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逐渐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而生活的安定也促使人们对美产生朦胧的体验,而玉石因为其独特的半透明色,抛光后呈脂状光泽,使得它在其它石器中脱颖而出,受到先人的青睐。
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精巧的装饰品已经成为当时先民的日常用器,美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制作工艺的发展。
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简单的锤击逐渐过渡到采用间接打击,钻孔,琢磨等技术,技术的成熟,使得对玉的雕琢更加精细化,玉石本身具有的晶莹温润的特质被全部发掘,人们更加注重于将其雕琢为精巧的配饰而极少地运用在生产器械上。
玉在远古祭祀的地位及文化传播者的宣传。
早在远古社会,人们已经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结,因此玉在古代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神权象征意义,而被用于雕琢成为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更被看作是等级身份的象征物品。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而说到玉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的推动者,就不得不说一个——孔子。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结论:一个人的行为好似一面镜子, 反映他的文化蕴涵、知识水准和道德 修养
“礼仪是你最好的名片!”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 前1万年)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 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而他 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 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 最早的葬仪。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请安礼,男有“问安”、 “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 垂手站问好。“打千儿” 是请大安,也叫“单腿 跪”,满语为“埃拉塔 拉米”,即先敏捷地掸 下袖头,左腿前屈,右 腿后蹲,左手扶膝,右 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 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 新年请安“首必四叩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 -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孔子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 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 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 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 的礼仪著作 。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舍生而取义。” 荀子:“容貌、态度、进退、趋 行, 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 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 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 221年-公元1796年)
三纲五常: 西汉时期,“三纲”即“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即仁、义、 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 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 成为定制。
中国礼仪起源和本质
艾跃进尔雅选修课-《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艾跃进尔雅选修课《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礼仪与做人一、礼仪的概念1.礼的三层含义不包括()。
A、制度B、规范C、尊重别人D、轻视他人我的答案:D2.礼貌是无形的。
()我的答案:√3.礼仪属于情商范畴。
()我的答案:√二、礼仪的内涵1.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
A、人会走路B、人有生命C、人有羞耻心D、人生病可以找医生我的答案:C2.关于夏季正式场合穿衣礼仪说法正确的是()。
A、男士穿不带领子的T恤衫B、男士穿衬衣不穿背心C、女士的裙摆应在膝盖以下D、女士穿超短裙我的答案:C3.关于礼仪的内涵说法错误的是()。
A、礼仪的敬人是发自肺腑的B、礼仪是对他人的约束和管制C、礼仪是无形的纪律D、礼仪是强调做人的我的答案:B4.关于穿西服的礼仪说法正确的是()。
A、正式西服的口袋是有盖子的B、正式西服的口袋盖可以不拿出来C、西服的口袋可以装东西D、钢笔可以挂在西服外面我的答案:A5.礼仪是有形的纪律。
()我的答案:×6.礼节与礼仪是孤立的。
()我的答案:×三、做人的层次1.做人的第一个层次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是有羞耻心的C、做一个好人、大人、能人、伟人D、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的答案:B2.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是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家教和教育程度的。
()我的答案:×四、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当众嚼口香糖是()。
A、没有教养的表现B、是可以允许的行为C、讲究卫生的表现D、对尊重别人的表现我的答案:A2.下列不违反礼仪的行为是()。
A、用脚踹门B、当众抠鼻C、当众化妆D、对长辈称“您”我的答案:D3.不属于好男人的五个标准的是()。
A、有血性B、敢担当C、胸怀宽广D、凡事需要他人约束我的答案:D4.吃的礼仪在整个礼仪中所占的比例是()。
A、五分之一B、四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我的答案: C5.礼仪不只存在于特定的场合。
()我的答案:√6.吃相最能反映一个人及其家族的文化。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
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第一章礼仪原理——源远流长

第一章礼仪原理——源远流长【本章导读】礼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强调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强调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礼仪是一个复合词语,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指“事神致福”的形式;“仪”,指“法度标准”。
《辞源》把礼仪明确概括为:“礼仪,行礼之仪式。
”在礼学体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三者的统称。
礼仪的基本点为尊敬、坦诚、谦恭、和谐、得体。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
在礼学体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礼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礼仪的概念、特征、原则和功能;东西方礼仪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核心概念】礼仪礼貌礼节人格结构第一节礼仪的概述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三者的统称。
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敬重、友好的表示;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
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强调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强调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一)西方国家礼仪概念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西方国家关于礼仪的典型说法有以下几种。
英文中有多种表述礼仪的单词:courtesy——谦恭有礼的言行、礼貌、风度;etiquette——礼仪、礼节和各种规矩;protocol——恰当的行为,一般多指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的相处准则;Ceremony——仪式、典礼,也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
从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的本质

礼 俗体 现 的孝 道 、对 祖 先 崇 拜 、先 人 死 后灵 魂 不 灭 的 天然 的
“ ” 敬 的礼 文 化 思 想 内涵 。从 原 始 礼 仪 文 化 的最 初 “ ” 根 的开 始 就 是 敬 自然 、 民族 祖 先 . 以礼 仪 的 本 质是 “ ” 敬 所 敬 。 二 、 持 群 体 生 活 需 要 的 “ 然 人 伦 秩 序 ” 是 礼 仪 本 质 维 天 。 “ ” 生 的最 原始 动 力 敬 产 原 始 人类 为 了生 存 与 发 展 , 与 大 自然抗 争 的 同 时 , 要 在 也
在 现 代 社 会 。 貌 、 节 的缺 失令 人 堪 忧 , 们 需要 相 互 尊 敬 、 互 友善 、 互 帮助 。 篇 文章 通 过 原 始 文化 现 象来 透 礼 礼 人 相 相 本
析礼 仪 的本 质 . 对社 会 现 实及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具有 一定 的借 鉴 意 义
关 键词 : 始 文化 ; 象透 析 : 仪 本 质 原 现 礼
仪 文 化 。在 原 始社 会 中 、 期 ( 旧石 器 时期 ) 晚 约 出现 了早 期礼
仪 。例 如 , 活 在 距 今 约 1 生 . 年 前 的北 京 周 口店 山顶 洞 人 . 8万 他 们 用 穿 孔 的兽 齿 、 石珠 作 为 装 饰 品 ,挂 在脖 子上 来 装 扮 自
“ ” 闽 葬俗 文化 武 夷 山千 仞 绝 壁 上 发现 的悬 棺 的年 代 ( 约 在 大
降 灾 的过 程 中 . 始 人 虔 诚 地 向这 些 “ 灵 ” “ 先 ” 恭 跪 原 神 和 祖 打
拜, 表示 崇拜 、 祈祷 、 福 。 祭祀 活 动 日益 频 繁 , 始人 的“ ” 致 原 礼
从礼仪的渊源看礼仪的本质和内涵

从礼仪的渊源看礼仪的本质和内涵作者:张茹来源:《商情》2014年第31期【摘要】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文明,简单的礼节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面对没有具体礼节规范的特殊情境,只有从礼仪的渊源入手,把握礼仪的本质和内涵,才会实现礼仪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关键词】礼仪渊源本质内涵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文明,礼仪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简单的礼节也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人们在用礼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礼节中没有规范的情境,如何“施礼”才不会“失礼”?如果在理解和把握礼仪原则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创新礼节,独到“行礼”,就会被认为是“明礼”之人。
更进一步,如果在参悟礼仪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礼仪的核心原则,即礼仪的本质和内涵运用到人际交往之中,就一定能应对纷繁复杂的“不用之礼”,就一定是名副其实的“懂礼”之人,就一定会实现礼仪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一、礼仪的溯源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之中出自于俗,俗化为礼的。
有学者曾历时二十年研究生活在热带森林之中的具有不完全交际活动的野生巨猿的社会关系,发现巨猿之间也有原始的礼貌行为。
人类的祖先在二万五千年前已知道简单的祭祀,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
据考证,原始社会的人们有席地而坐时的位次礼仪。
饶、舜时代,已经开始讲究“五典”,即家庭成员相处的礼仪。
从西周时期开始,“周公制礼”使礼仪初见雏形并被统治阶段以制度的形式体现和治理国家。
两千多年前,孔子将礼仪发扬光大,使我国成为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得德治国家。
宋元时期,礼仪基本完备,当代交际礼仪的传统格局被认为是在宋元时期形成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西方的两位圣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关于礼仪的类似名言,即都认为礼是人区别于神和动物的标志。
西方礼仪的渊源与古代中国的类似之处在于皆出于人际交往,皆出于俗,是不同的部落文明和行为习惯使礼仪有了“发自内心地向应该在乎的对象以规则和禁忌的形式表达在乎之情”的本质和内涵。
事实上,世界各国皆有礼,以见面问候的礼节为代表的各国具体礼节的渊源故事也都反映了礼仪的固有本质和内涵。
《礼仪规范教程》第一章

二、礼仪的原则
3. 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是礼仪的基本原则。所谓尊重 原则,首先是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 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 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情感,不 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生活、行事。
二、礼仪的原则
4. 平等原则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即尊重交往对象, 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 遇。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 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时时处处平等谦 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2. 礼仪的形成阶段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礼仪的形成阶段。
夏代的礼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商代的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周代的礼仪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
《周礼》确定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基 本结构,将“礼”分为五类:吉礼、 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是对 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和汇编。
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礼仪的著作。
二、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礼仪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一个思想道 德高尚的人,对待他人一定彬彬 有礼;而一个虚伪、自私自利、 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 的人,不可能对别人诚心实意、 以礼相待。
礼仪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礼仪与艺术修养的关系
二、礼仪的发展
3. 礼仪的变革和强化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子
“恭敬之心,礼也”
荀子
“礼者,人道之极也。”
董仲舒
“三纲”“五常”
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礼之核在于仁,礼之本在于敬,礼之得在于和。
礼仪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非礼不成。
关键词:礼;礼仪文化;本质;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所谓的“礼”即“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两个方面。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经典之作,涉及行、走、坐、立、洒扫、应对、冠、婚、丧、祭诸多方面,细致周详,无与伦比。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五四运动”后,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国人对于礼仪文化的认识却渐趋淡漠。
在我们的现代人看来,古圣先贤们所推崇的“繁文缛节”与高效的市场经济的运作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是过时的“古董文化”。
那么,传统的礼仪仅仅是卑躬屈膝和九叩三拜吗?孔子毕生所推崇的以礼治国的主张仅仅只是为了祭祀祖先神明而不惜倾家荡产吗?或者,所谓的礼仪只是为了用于社交的一种表面应对的施为吗?对此,本文拟从《论语》中关于“礼”的章句的论述出发,试图寻求问题的解答。
一、礼仪文化的源起与发展从现存资料来看,《周礼》、《仪礼》和《礼记》是我们研究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典籍。
什么是“礼”?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以及商人重鬼神的史实,学者们普遍认为,礼的起源与原始社会对天地鬼神的崇拜有关。
伴随着《周礼》的出现,礼又与血缘和宗法密切结合,成为了一种对于人性和亲情的内在要求,礼的内容也逐渐地囊括进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于社会关系的规定。
成书较晚的《礼记》是对此的最好说明。
“古人把合于德性要求的行为称为‘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释义: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表示尊敬的言语和动作;礼物;以礼相待。
礼仪文化虽历经风雨沧桑,但其主要方面都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二、礼仪文化的本质明礼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对礼仪本质的认识和体会

对礼仪本质的认识和体会
礼仪分类
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礼仪的由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另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
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
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古代礼仪的实质

古代礼仪的实质古老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实质是什么?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实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礼仪的实质从原始礼仪的起源及其以德入礼的社会规定性看,原始礼仪的基本属性是“德”,本质是“敬”。
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部秩序规定的传统,另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的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礼的本质体现为“分”和“别”,即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
当礼从神事扩展到人事,尤其是被统治阶级运用于政治统治时,礼的本质就脱离了原始的朴素的敬天敬神,而演化为体现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分”和“别”在古代社会,礼的本质在于“分”,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这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分”、“别”的根源当然是私有制,而强化这种“分”和“别”的目的,则是要维护这种不合理的私有制和等级制度。
礼在这里就充当了确认和维护等级制的角色。
因此,因此,在古代,礼的本质就在于“分”。
礼的本质在于“分”,然而只强调“分”,则势必激发不同等级间的对立,于是儒家又提出“仁”、“和”来补充。
“仁”就是爱人,“和”就是和谐、协调,它们对于“分”起到了缓和、制约、补充的作用,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
(三)当代社会礼的本质又体现为“敬”,“德”的属性得以保留和恢复,但“分”的属性并没有完全消除。
首先,等级制度被消灭后,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的民主的政治法律制度。
礼的本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它已摒弃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本质,成为协调广大民众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为人们艺术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避免摩擦,减少冲突,化解纠纷和矛盾,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表现个人价值和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最佳形式。
但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制度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同时存在的。
礼的“分”的本质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还在充当着体现等级分差的角色。
当然,这种体现,更多的是以外在形式的方式。
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
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
礼是这一切的根本。
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
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
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
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
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
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章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本质

三、礼的本质
礼是人类社会为维持社会正常二共同 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 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人 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的本质都是尊重。
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我们 与不同的人见面时握手的礼节
1、与同学见面: 自己应该主动伸手。 2、与长辈见面: 应该等长辈主动伸手。 3、与异性朋友见面: 男性应该等女性先伸手后再握手,男性只 握女性手指即可;女性如果无握手之意, 男性不应伸手,而以点头示意。
今天我们学习了礼仪的起源——发展过 程(难点)、含义与其本质(重点),也明 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所以在合适的 场所使用合适的礼仪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 重要的事情。
课后作业
收集一则礼仪小故事,与同学交流。下节课 请同学上台演讲。三分钟 礼仪的含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母亲俯身向还在抽泣的孩 子说:“乖,去亲亲姐姐,告诉她没事了。” 孩子在母亲的嘱咐下,含泪亲了亲呆立一旁的 实习老师。瞬间,周围严阵以待的人们感到一 阵暖意。 在亲吻这个简单的动作里,孩子懂得了宽容, 实习老师获得了宽容,周围的人感受到了宽容。 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所有经历这一幕的人 们对人、对事也都会更宽容。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 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
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的含义主要体பைடு நூலகம்在:
(一)礼是一定的章法。 (二)礼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三)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相互尊重,从而达到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听一听、想一想: 一个实习老师在一所幼儿园实习,中午放学时, 由于她的疏忽大意,将一个5岁的小女孩锁在了游 戏室。1个多小时后,小女孩被幼儿园的其他老师 发现并解救出来。不难想像,获救的小女孩是何 等惊惧,她在闻讯赶来的妈妈怀里痛哭不止。实 习老师惊慌失措地赶到现场,因为担心与内疚, 在啼哭的孩子面前手足无措。这时,在场的所有 人都等待着孩子母亲合乎情理的斥责与埋怨。毕 竟,是实习老师的疏忽导致孩子遭受了不应有的 惊吓。
文明礼仪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

文明礼仪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文明礼仪是任何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尽管不同国家在文明礼仪的实践上存在差异,但其本质是相似的。
本文将探讨文明礼仪的本质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实践。
文明礼仪的本质在于尊重和关心他人。
它是一种基于尊重和关爱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文明礼仪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包括尊重他们的隐私、个人空间和文化背景。
同时,文明礼仪还要求我们表达关心和体贴,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保持敏感。
在中国,文明礼仪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文明礼仪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尚书》中所载的“君子之道”和《礼记》中的“礼乐教化”。
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在中国,文明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他人的意见、遵守社会规范、礼貌待人等。
例如,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上,中国人通常会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这是对他人需求的关心和尊重的表现。
而在日本,文明礼仪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日本文明礼仪的实践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日本人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强调礼貌、谦逊和自我约束。
例如,在日本,人们通常会鞠躬以示尊重,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此外,日本人还注重礼物的赠送和接受,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和关心。
在西方国家,文明礼仪的实践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欧洲国家,如英国和法国,文明礼仪强调礼貌、尊重和公共秩序。
例如,在英国,排队是一种重要的文明礼仪,人们通常会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等候。
在法国,人们注重用餐礼仪,如使用正确的餐具和礼貌地与他人交流。
此外,西方国家也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尊重他人的个人权利。
总的来说,文明礼仪的本质在于尊重和关心他人。
不同国家在文明礼仪的实践上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是相似的。
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国家,文明礼仪都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礼仪文化的来历

礼仪文化的来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帮。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
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际交往。
而现在在人的眼中,人与人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可少的途径。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而信息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作为礼仪公司,我们将继续发扬和传播礼仪文化。
首先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看,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礼仪的主体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
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它是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没有礼仪的客体,礼仪就失去了对象。
礼仪的媒体指的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进而言之,它实际上是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
而礼仪的媒体是有具体的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
礼仪的环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
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礼仪活动也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
礼仪与其他的学科相比,礼仪具有自身独具的特征。
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
礼仪在生活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通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
这就是礼仪的原则。
其一、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其二、自律的原则。
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组成。
对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09Vol.6No.6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即原始社会人类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的祭祀活动和原始人维护男女有别、扶老携幼的天然人伦秩序的需要以及祖先“灵魂不灭”的思想看,礼仪的本质是“敬”。
远古时代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为了生存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才能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在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生活中,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必须步调一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使人们在平时的交往和劳作中必须互相平等互相尊敬互相爱护,这就形成了原始文化现象中的礼仪文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来装扮自己。
山顶洞人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同时原始人已经懂得尊卑有序,例如在半坡遗址和仰韶文化时期,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另外,从“神农尝百草”、“舜躬耕畎亩”、氏族首领“身执耒臿,以民为先”等故事,都反映了原始礼仪文化“敬”的内涵。
一、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崇拜大自然的祭祀活动,说明礼仪的本质是“敬”从繁体字“禮”的结构来看,左边是“示”字,意为祭祀敬神,右边是祭物,表示把盛满祭物的祭具摆放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福佑。
据《辞海》注释:“礼”的本意为敬神。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海啸、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由此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
例如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同时,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
自然力量和民族祖先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
对两者的崇拜,主要以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类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神和祖先的敬仰、崇拜,期望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
在他们祭祀天地神明以求风调雨顺、祭祀祖先以求多赐福少降灾的过程中,原始人虔诚地向这些“神灵”和“祖先”打恭跪拜,表示崇拜、祈祷、致福。
祭祀活动日益频繁,原始人的“礼”便产生了。
已有3800年上下之久的武夷山景区北部边角、中部九曲溪两岸的悬棺这个独特的葬俗就是古闽人留下的“闽”葬俗文化。
在武夷山千仞绝壁上发现的悬棺的年代(大约在夏代之前),经碳14断代测定,一号船棺距今3840年,二号船棺距今3450年。
悬棺葬这种方式是把死者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保护死者死后不受到任何侵犯,让死者的灵魂继续保护他的子孙后代,悬棺葬礼俗表现的是孝敬、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
整个丧葬仪式体现的对已故先人的崇敬“礼”是如此的天然和虔诚。
以此也可以完全诠释古闽人丧葬礼俗体现的孝道、对祖先崇拜、先人死后灵魂不灭的天然的“敬”的礼文化思想内涵。
从原始礼仪文化的最初“根”的开始就是敬自然、敬民族祖先,所以礼仪的本质是“敬”。
二、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是礼仪本质“敬”产生的最原始动力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部落与部落的内部关系。
而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天然的存在着一种人伦秩序,那就是: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
这也正是《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的写照。
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男性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去打猎;女性留在部落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女性最伟大的是具有繁衍后代的生育能力,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母系氏族社会)这种天然的人伦秩序本能地决定了女性处于领导的地位。
这就是男性尊敬女性的思想体现。
老少各异、扶老携幼,同样原始人类天然的认识到老人和孩子不同,老人体弱不能出门打猎要瞻仰老人,孩子年龄小需要照顾,在部落里打来的猎物老人和孩子和其他人一样都有同样的一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老人和孩子是同样受尊敬和照顾从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的本质来玉英(武夷学院中文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本篇文章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以及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四个方面的原始文化现象,透析了礼仪的本质是“敬”。
目的是通过它来告诉现代人,人与人相互尊敬的思想从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礼貌、礼节的缺失令人堪忧,人们需要相互尊敬、相互友善、相互帮助。
本篇文章通过原始文化现象来透析礼仪的本质,对社会现实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原始文化;现象透析;礼仪本质106··的。
这种天然的瞻仰老人、抚育孩子的孝敬思想,是原始礼仪文化本质“敬”的生动体现。
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资料表明的原始人类早已懂得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秩序。
可以说,维持群体生活的天然人伦秩序是礼仪本质“敬”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三、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体现礼仪的本质是“敬”《韩非子·五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隧人氏。
”《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白虎通》卷一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从这些历史的记载我们看到,早期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极其严酷,在共同抵御灾害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过程中必须结成平等的、和谐的、互助互敬的协作关系,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创造更多的机会。
有巢氏教人筑巢、隧人氏教人取火、神农氏教民农耕,友好的帮助改善了原始人的生存条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友善、相互帮助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是建立在原始人相互尊敬的基础上,这也是人类最本源的礼仪本质。
四、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体现出礼仪的本质是“敬”《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尧生为民做事,深受“群众”的爱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他关心民生,对弃说:“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对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
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韩非子·五蠡礼》:“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从这五段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在原始时期“爱民”、“敬民”的意识已经制度化,原始时代部落的首领们向后世君主留传的为政的基本精神非常明确,那就是“敬民”,为民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他的政权才能够稳固。
尧舜禅让的故事里反映出禹和舜一样是经过一番考察训练,最终被推举为氏族首领。
舜继任氏族部落的首领,历经了一个严格的推选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敬民”的体现,而舜之所以能当选,原因是他有“德”,是他能为民办事。
禅让制度是原始民主在制度层面的反映,而它确立的意义即首领的产生必须以民意为基础,或者说,当选首领必须为民众办事,才是一个合格的首领。
从商汤的“以民为监”开始,到盘庚的以为民的实际行动定“升黜”、再到武丁的“敬民”主张,殷商时期重民保民敬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汤的“视民知治不”思想,盘庚的“念敬我众”观念,以及祖己的“敬民”呼吁,历史性的推动了“重民保民敬民”民本思想的发展,武丁时期“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也最为发展。
以上从原始宗教文化的起源、维持群体生活需要的“天然人伦秩序”,原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相互形成的互助和谐的原始礼仪文化现象,以及原始首领“爱民”、“敬民”的和谐政治思想四个方面的原始文化现象,透析了礼仪的本质是“敬”。
目的是通过它来告诉现代人,人与人相互尊敬的思想从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礼貌、礼节的缺失令人堪忧,由于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矛盾越来越多。
要求人们要全方位地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真诚待人,诚实做事。
只有在一个相互尊敬、相互友善、相互帮助的环境里面工作和学习,心情才能舒畅,才能有所创新,事业才能有成效,社会才能和谐。
本篇文章通过从原始文化现象来透析礼仪的本质,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清]董天工.乾隆武夷山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2]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M].湖南: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3]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郑健儿.公关礼仪[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