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 系史。 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 的或民族的边缘, 的或民族的边缘, 注视着两种或多 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 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 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 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 他 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 多样性相适应。 多样性相适应。”
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 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 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 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 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 文学。
梵·第根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的对象: 第根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的对象: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 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 他把研究对象分为三类: 他把研究对象分为三类: 一、不同古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如希腊文学与 罗马文学的关系; 罗马文学的关系; 二、古典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如自中古到现代 的欧洲文学, 的欧洲文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受古典文学的影 响; 现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第根认为第三项的范围最广, 内容最复杂。 梵·第根认为第三项的范围最广, 内容最复杂。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包含几方面的 含义: 1. 对于超越“二元”关系的那些事实的 探讨; 2.关于文学本身的美学上的或心理学上 的研究; 3. 没有影响的类似。 (这第二、第三方面的含义, 其实更接近 于后来的平行研究的内容。)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年鉴学派是国际史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闻名于世。

该学派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特点及其在当代的贡献,以展现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特点1. 研究方法法国年鉴学派以跨学科的方法和综合性的视角为特点,其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工具。

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口述历史等方法,获取丰富的数据和资料。

同时,法国年鉴学派还强调历史研究的跨时空性,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

2. 特点(1)综合性:法国年鉴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问题。

(2)实证性:该学派强调实证研究,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客观的证据来支持研究结论。

(3)跨时空性:法国年鉴学派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三、法国年鉴学派在当代的贡献1. 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特点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工具。

该学派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历史学的知识体系,而且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

2.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3.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该学派对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案例分析:法国年鉴学派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研究以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例,法国年鉴学派运用其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口述历史等方法,获取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年鉴学派是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流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为特点,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背景、主要研究方法、重要成果及其对历史学的影响。

二、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背景法国年鉴学派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当时的历史学研究正经历着从传统文献考证向现代化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变。

年鉴学派以“综合”和“跨学科”为特点,强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研究历史,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性。

该学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费尔南·布罗代尔为代表的“长时段”历史观,以及以马克·布洛赫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方法。

三、法国年鉴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1. 长时段历史观: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的长期性和整体性,认为历史研究应关注长时间段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的“地理时间”和“社会时间”等概念,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 跨学科研究方法:年鉴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从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3. 社会史研究方法:马克·布洛赫等学者倡导的社会史研究方法,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强调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历史。

四、法国年鉴学派的重要成果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涉及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多个领域。

其中,布罗代尔的《地中海》等著作对“长时段”历史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索;而马克·布洛赫的《地中海世界》等作品则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还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五、法国年鉴学派对历史学的影响法国年鉴学派对历史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我见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领域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他们奠定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梵·第根的经典论著《比较文学论》全面阐述了法国学派观点,其中包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应摆脱美学的含义而取得科学的含义。

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输出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至此,影响研究作为法国学派的主要方法论已初步形成。

卡雷和基亚的《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重要的是确立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完成了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1954年法国成立“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法国学派的正式成立。

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文学史的分支。

作为科学的比较文学可按照文学跨国界传播的环节:放送、传递、接受分为渊源学,媒介学和誉舆学三个大的范畴。

其研究方法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基石,即注重事实联系、依靠具体材料考证题材、主题、文体、风格、典型、思想等因素的假借、接受与影响等。

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相当一批法国学者在进行研究中坚持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并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机械规定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样一来,也就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现实存在的有机联系。

法国中心论是一种固执的民族主义情结,这决定了当年的法国学派从民族文学突破出去,研究了一圈后,又回到民族主义的自我满足之中,致使法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却一度造成了比较文学的危机,因此法国学派在5 0年代受到了以美国学者为首的抨击。

但是,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年鉴学派,又被称为“新史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著称于学术界。

本文将针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借助实际案例展示其在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于20世纪初,主要依托于当时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吸收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史学派别。

年鉴学派的开创者,如莫哈、马克·布洛赫等学者,主张史学研究应当摆脱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式,而应当将各种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放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三、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性:年鉴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结合,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研究历史。

2. 综合性: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研究的综合性,注重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3. 长期性:年鉴学派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长期性特点,关注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长期演变过程。

四、法国年鉴学派的应用与价值法国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首先,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背景和成因。

其次,年鉴学派的研究视角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案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年鉴学派研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通过运用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这场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法国大革命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此外,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的长期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结论总之,法国年鉴学派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

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期以来,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

这在二十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质疑。

于是进入比较文学新的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会议之后,两个学派继续开展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其中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对美国学派有重大的理论建树。

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利、基亚等是欧洲比较文学的辐射源和中心,构造了欧洲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为主旨,也就是影响研究,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主要特征是:崇尚实证,注重文学的历史事实考据;注重比较的科学性。

研究对象为相互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关系”。

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下来进行,因此实证的方法又成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核心手段。

影响研究的步骤大体有如下几个阶段:1、提出影响存在的假设。

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发现两部或两部以上异国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意象等方面有类似现象,而他们的出现又有先后不同,那么,就可提出后者可能受前者某些方面直接影响的假设。

2、材料的搜集考订。

要使假设得到事实证明,必须经过这番工作。

这要查阅作家的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游记、评注、序跋、对外国作家的评论介绍以及创作论等。

如果发现这些材料中足以证实假设的真实性,那么这一影响研究论题便可成立,如无则可能是偶然巧合,对于第二手材料,更要审慎地辨别真伪。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

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

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3、世界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

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

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指思想理论在法国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流派或学派。

这个术语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19世纪初的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们,他们以自由、平等、社会正义等理念为核心,对人类存在、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想家们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并与其他学派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法国学派的概念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文学方面,法国学派关注个人经验、主观感受,强调作家的内心世界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艺术领域,法国学派注重对形式和结构的独特处理,并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独创性。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法国学派则着眼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传承等问题,并尝试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法国学派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世界,注重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剖析,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并倡导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等理念。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 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 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1970) 《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 • C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 题》。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 乐黛云先生曾说: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 的文化传统、思维方 式,自己熟悉的一切 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 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
‘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 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 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 主义”,〈中国比较文学〉,1999,3)对 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 我们不能认同;因为任何文化的意义与价 值都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 永远处于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只处于边缘。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比较,其异同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说明了什么样的问 题? • 2、所谓的“中国学派”,与前三个学派相 比较,还有哪些方面不够成熟?你对中国 学派的发展有什么预期?
• C 奥尔德里奇:以《论比较文学》 •

(1945)为代表作;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
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 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 与多种文化关系参考书录指南》、《世界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
因: • A 正在兴起的新批评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学派论4.1 复习笔记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比较文学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各有异议引起的。

比较文学的学派形成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其中每一个学派的形成都代表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新开拓,都标志着比较文学向更高深的层次发展。

一、法国学派(一)法国学派的形成法国里昂大学于1896年正式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

巴登斯贝格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

他学术视野开阔,文史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

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文学接受的事实。

他主张在研究中对文学关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法国传统的实证主义遗风。

(二)法国学派的成熟巴登斯贝格和阿扎尔等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以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为形成期的法国学派奠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即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视为研究重点。

承其余绪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理论观点的人。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科学地勾画出这种影响的经过路线,即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研究或考察“经过路线”本身,自然需要收集具某种共性的材料,并针对这些材料进地整理归纳,分析推理。

从放送者的角度看,可能研究作家、作品、文体或一国文学在国外所产生的影响。

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主要探讨作家和作品的各种源流,即追根溯源,探寻作家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

如果处于传递者的位置,则主要研究某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成分或媒介手段产生的。

梵.第根始终将是“影响”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并系统阐述了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从而确定了以影响研究著称的法国学派在经较文学界的地位。

他的著作《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一书重点研究了各国民族文学的思想、观念、观点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

分析了人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浪漫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等等,是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研究的成果。

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我一开始接触法国学派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就跟在黑夜里摸瞎似的。

法国学派最出名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影响研究。

这影响研究啊,就像是追根溯源。

我开始试着找各种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时,那叫一个乱。

像我最开始,就只知道看作品里面相似的情节或者相同的人物形象,我就觉得这应该就是影响了。

但是后来才发现我大错特错啊。

比如说,我看两部小说都有一个睿智的老人形象,我就直接判定它们有影响关系,哪有那么简单的。

后来我明白了,要做影响研究,得先搞清楚文学作品的流传路径。

这就好比追踪货物的运输路径一样。

得去查这个作家接触过哪些其他的作品,他可能去过哪些地方受到了什么文化的冲击。

比如说伏尔泰,他游历那么多地方,他的作品里肯定会有各地不同文化影响的影子。

你就得去翻他的传记,看看他旅行的路线,他在哪些图书馆读过书之类的。

还有就是渊源学的研究,这有点像探寻家族血脉一样。

你要从一部作品往前找,找它的源头。

我以前总是偷懒,只看表面的东西,比如只是百度搜搜关于某部作品灵感来源的说法。

其实这远远不够,真正去做要读很多早期的文献资料。

就像我研究一部法国戏剧的渊源,我得去翻那些古代的叙事诗,神话故事之类的东西,这工作量才发现特别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经常被误导,有些不靠谱的文献会把我带偏,我就傻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好久才发现。

再有,就是媒介学的研究了,这个研究就像是侦探找中间人一样。

我们要找出一种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那些中间的因素,像翻译者、出版者之类的。

我记得我研究一本法国小说在另一个国家的传播,我一开始就忽略了翻译者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只盯着原作文本和传播地区的文化,结果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一些传播中的变异现象。

后来才意识到翻译者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他对原作的理解角度都可能会促使这个作品在新的语言环境下产生不同的变化。

总之啊,研究法国学派这些方法,一定要仔细认真,从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不能想当然,不然肯定得出错。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

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论19世纪小提琴法国学派和德国学派的艺术特征——以维尼亚夫斯基和约阿希姆为例

论19世纪小提琴法国学派和德国学派的艺术特征——以维尼亚夫斯基和约阿希姆为例

作者: 刘毅霞[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85-8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2期
主题词: 小提琴;19世纪;演奏艺术特征;法国学派;德国学派
摘要:小提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乐器,在当下不仅制作技术日渐精良,演奏技巧也日趋成熟.由于地域、国别、民族等客观因素的差异,在小提琴演奏领域逐渐形成了最重要的四大演奏学派,分别是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德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本文以19世纪法国学派和德国学派的艺术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两大学派各自具备的特点和风格,概括阐述四大学派对当下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影响,旨在提升当下相关学习者对于小提琴演奏学派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丰富相关学习者的小提琴演奏风格.。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发表时间:2009-06-26T14:12:49.857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金花王蒙蒙[导读]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在巴黎成立,标志着音乐艺术和演奏技术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

列克莱尔和维奥蒡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小提琴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法国学派。

帕布洛·德·萨拉萨特是西班牙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色彩。

萨拉萨特也创作了很多精致优雅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

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至今仍然是小提琴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

萨拉萨特还是第一个把演奏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留下的录音有J.S.巴赫的《无伴奏E大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和《流浪者之歌》。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

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他的演奏音色甜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处体现了他唯美主义的思想。

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不同。

他拉起琴来弓子远离琴码,靠近指板;大量运用的表情滑指使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顿挫感。

他还是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作品,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

耶胡迪·梅纽因是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

他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学派论

学派论

第三 媒介学
• 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 和手段发生的。 • 分为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媒介。
个人媒介
• “发动者”国家的旅行者 。如《曼侬· 雷斯 戈》的作者普雷沃在英国度过了放浪的青 春时代,是率先把英国文学介绍到法国的 作家。他把理查森的《格拉里萨· 哈洛》及 《帕米娜》译成法文,卢梭的《新爱落绮 斯》的流传,跟普雷沃的介绍分不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功研究范例
• 中国国唐诗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诗坛呈现出一 派凋敝、萧条的局面。中国的唐诗以其鲜 明的节奏、清新的意象、优美的旋律吸引 和影响了美国的一大批作家和诗人,如庞 德、王红公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入促进了 一代美国诗歌的发展,成为美国现代派诗 歌博兴的一个决定因素。
第一誉舆学
•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 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 外国的影响。 • 即从发送者出发追寻接收者。
• • • • •
1.直线式影响 : 2.辐射式影响 3.多对一影响 4.交叉式影响 5.循环式影响
• 1.直线式影响: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 响,茅盾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至少要作三种工夫:一是研究他如 何布局(结构),二是研究他如何 写人,三是研究他如何写热闹的大 场面。”这正是茅盾从托尔斯泰那 里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
• 如《赵氏孤儿》法译本在法国流 传并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和成 功上演,以及约两个世纪以后它 的回传:1940年张若谷把它翻译 成中文在重庆发行;事隔半个世 纪以后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 它搬上舞台。
•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大报仇》 • 忠臣赵盾 • 权臣屠岸贾 • 赵朔妻庄姬 • 赵武(赵氏孤儿) • 医生程婴 • 守门将军韩厥 • 赵氏门客公孙杵臼

比较文学课件: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课件:法国学派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及独特贡献。 • 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及特点。
二、理论特点
• 影响 站在放送者的观点上考察一位作家、一件作品、 一种文体在外国发生的;
• 源流 站在接受者的观点上探讨一位作家、一件作品之 可以任意变化的;
• 传递者 促进影响转移的“媒介者”
代表人物
• 梵·第根 (Paul Van Teighem) • 基亚(Marius-Francois Guyard) • 卡雷(Jean Marie Carre)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 独特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
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 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 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 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 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 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 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 述。
三、法国学派的贡献
• 直到今天,“法国学派”所创立的规范, 他们所强调的事实考证的研究方法,仍然 是比较文学研究、特别是影响研究所遵循 的。
• 负面影响:
• 从梵·第根到基亚,“法国学派”一个突出 的特点,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 实采纳在一起,解释每一个事实,找到尽 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阐明欧洲文学 传统的互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 但却把艺术品当成了来源和影响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发表时间:2009-06-26T14:12:49.857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金花王蒙蒙[导读]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在巴黎成立,标志着音乐艺术和演奏技术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

列克莱尔和维奥蒡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小提琴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法国学派。

帕布洛·德·萨拉萨特是西班牙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色彩。

萨拉萨特也创作了很多精致优雅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

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至今仍然是小提琴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

萨拉萨特还是第一个把演奏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留下的录音有J.S.巴赫的《无伴奏E大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和《流浪者之歌》。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

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他的演奏音色甜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处体现了他唯美主义的思想。

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不同。

他拉起琴来弓子远离琴码,靠近指板;大量运用的表情滑指使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顿挫感。

他还是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作品,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

耶胡迪·梅纽因是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

他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性,着重于揭示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

他对巴赫的演绎,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梅纽因还致力于小提琴的教育事业,1963年在伦敦创建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法国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

它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也正因此,后来居上的法国学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德奥学派是在意大利学派风格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古典学派的因素,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而形成的。

约瑟夫·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19世纪后半叶的领袖人物。

他的演奏严谨、端庄、典雅、淳朴,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善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精神,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既有壮丽、辽阔的构成,又有浪漫主义的诗意。

他一向认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家,只有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演奏的品位。

在他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妙的是古典作品,而对于浪漫主义的炫技性作品则不以为然。

他是杰出的古典音乐的诠释者,以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著称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首协奏曲,其中《匈牙利协奏曲》最负盛名。

他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德·奥尔、耶纳·胡鲍伊、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约瑟夫·席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20世纪中叶的代表人物。

虽然他被认为是非学院派的音乐大师,但由于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终于使自己磨练成为一个有“清醒的头脑”的演奏大师。

他的演奏富有灵气,既严谨庄重,又深刻细腻;既能充分体现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作品中光辉、热情的气质,也能准确地把握贝尔格、米约、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他在曲目选择上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与众不同。

他在音乐处理上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意图,而是将原作的时代精神、风格特点与自己的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处处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艺术修养,从而被认为是一个有个性、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

德国学派在总体风格上讲究严谨、端庄,追求音色优美,强调作品内涵,注重艺术表现。

但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因此,其影响不及法国学派。

责任编辑王春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