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科研方法课程
研究课题作业
******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别:10物流管理(职教师资)2班
学号:**********
指导老师:苏华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2月12日
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成本的控制才能使企业实现利益的更大化。
主体
1.物流成本的概念和物流成本的构成
根据《物流术语》(BG/T18354-2001),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指物品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资源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他是物品在实物劳动,如包装、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种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流的总和。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
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
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
2.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1971)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库伯(Robin Cooper)和卡普兰(Robert S. Kaplan)(1988)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
D•Maddison 、D•Pearce 和O•Johansson 等人( 1995 ) 在《道路运输的真实成本》中对构成道路运输成本的各项因素, 如运输的环境成本、外部成本等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成
本因素应该被计算并分配到车辆的运输成本中。
Hens Runhaar和Rob vander Heijden (2005) 探讨了公共政策对货物运输成本的干预, 对荷兰的纸质印刷品的物流进行了案例分析, 揭示了货物运输成本对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管理控制的机制。
近几十年来,国外学术界在对物流成本管理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是比较广阔的,题目复杂繁多,形成的一定共识可以归纳为:物流成本中心说(通过物流管理方式控制和降低成本)、战略中心说(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成本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供应链学说(供应链物流,物流供应链)。
总的来说,在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情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大多数的企业已经处于了第三个过程,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研究在世界领先之列。
3.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它主要归纳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 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研究。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型规划、非线型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得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总结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一方面,在理论上我国的研究学者在结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得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我国现代化物流成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与物流管理领先国相比,我国仍然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初级探索阶段,我们国家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加大研究力度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