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合集下载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费移山;王建国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城市中的交通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城市,香港以其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为全球许多有着相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详细考察了香港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指出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之间和谐适应的关系,是形成城市活力的必要条件.【总页数】3页(P4-6)
【作者】费移山;王建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1
【相关文献】
1.公交都市:城市交通拥堵的源头式治理——以温州市公共交通发展为例 [J], 刘力锐;黄荣定
2.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策略——以香港城市中心区为例 [J], 陈勐
3.城市形态设计方法——以德国城市形态设计发展为例 [J], 孙凌;秦洛峰
4.公交都市:城市交通拥堵的源头式治理——以温州市公共交通发展为例 [J], 刘力锐;黄荣定;
5.基于城市形态的高密度城市小学校园声环境调查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J], 张珍; 张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轨道交通的一些案例 ppt课件

关于轨道交通的一些案例 ppt课件


区新城发展
间接影响——政 府发力,助推新 城快速发展,带 来居住价值
法国里尔站
精品资料
1. 你怎么称呼老师?
2.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3.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4. 教师的教鞭
5.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6.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中心型 香港中环为例,轨道主要缓解核心区的交 城市边缘型 通压力,中环站点周边是香港地价峰值区
1. 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
服务业、中国银行的新总 部等
2.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 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 ,总高369米。 3. 香港中环广场大厦: 1996年建成,高374米, 78层。 4. 国际金融中心:一期 1998年竣工,高39层, 180米,自建成后便吸引 了不少国际金融机构进驻 。国金二期2003年落成, 高420米,共88层,为香 港最高建筑物。
名古屋站
写 字 楼 酒店
百货
名古屋港 日本中部机场
大阪 名古屋港
塔楼 写字楼 酒店、百货
高度 245m 226m
层数 51层 53层
名古屋 105分钟 名古屋 60分钟
东京
30分钟
30分钟
名古屋站
日本中部机场
城际轨道交通
城市中心型 轨道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站前区 城市边缘型 域逐步承担以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城市功能
便宜,站区交通便利。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第10卷第5期2011年10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 l.10 No.5Dec. 2011[收稿日期]2011-09-08[作者简介]王晓红(1963-),女,北京密云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跨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以中环和ION Orchard 购物中心为例王晓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香港、新加坡同属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具有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等特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立体化;综合化;便利化[中图分类号]T U -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0052-06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 omplexes inHong Kong and SingaporeTake Central Surrounding and ION Orchard Shopping C enter as ExampleWANG Xiao -hong(M acro eco no mic Resea rch Instit ute o f ND RC,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e dev elo pment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o mplex es is to achiev e a full use of ur ban land space,and to realize w o rk -life harm ony,man -environment harm ony.H ongKong,Sing apore belong to areas w ith the same land r esource constraints,population density;thei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 ban co mplex es have the follow ing features:transpo rtation three -dim ensional,functional integration,intensificatio n of land,efficient pace,liv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 istics,w hich have important im plications to us.Key words:City;Three -dim ensio nal;Integration;Facilitation一、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一)基本概念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交通枢纽等若干关系密切、性质不同的服务形态在区域范围集聚,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城市中央商务区二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作者:胡 珊b

《城市中央商务区二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作者:胡 珊b

城市中央商务区二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作者:胡珊| 发表于:2011年06月09日1、引言当前二层步行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央商务区和新城中心区。

在人流密集、机动车繁忙、土地复合利用程度高的城市中心区,二层步行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为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等方面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是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被定位为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的硬核,是集金融、贸易、商业、文娱、外事、行政、居住和文化旅游等城市级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体现城市面貌的重要标志性地段。

该区域包括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等在内的39栋标志性与旗舰型建筑,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商务办公、酒店等配套设施,其建设规模与城市地位堪比香港的中环。

珠江新城核心区用地规模约为110hm2,总建筑面积约460万平方米,规划将提供就业岗位17.8万个。

珠江新城规划拥有高强度的开发规模、高密度的产业集聚,以及众多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其建成后将带来巨大的人流与车流量,因此需要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承载和疏导。

其中,二层步行系统的建设是解决珠江新城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满足珠江新城核心区公共交通的功能要求,实现核心区39座主要大厦的无障碍步行连接,有效解决人车交通矛盾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市政府早在《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2年)和《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城市设计》(2004年)中对珠江新城核心区提出了构建二层步行系统的设想,但只是从城市规划层面对二层步行系统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设想,对于如何将地上、地面、地下3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实现核心区内39栋旗舰建筑的无缝连接,尚无详细的指引和强制性控制要求,导致珠江新城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块的建筑在二层与地下均没有预留与公共空间或相邻建筑相连接的接口,部分项目的建设不能与二层连廊取得良好的协调。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汇总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汇总

地下一层
地面层
LOGO
中环-半山扶梯系统
中环广场屋顶花园
香港中环 —— 特色四:较高的空间聚集度
空间聚集度上可以看到,香港中环地区基本达到了每公顷一栋楼宇的密度(1栋/Ha)。
LOGO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一:融合自然环境及周边发展
较低的发展密度 合适的建筑 形态、高度和布局 (1)确定建筑物的界线 (2)打造远眺维港的景观廊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三:尊重文化历史脉络
1. 2. 3. 重视具有历史意义或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点。 历史脉络和与历史建筑互相协调的环境均予以保留。 构建历史走廊,加强新旧海滨在历史意义上的连系。
1902年的中环
LOGO
中环文化历史点
20世纪初从维港望向香港的景观
皇后码头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香港中环 —— 特色一:突出的核心功能
香港本岛的核心区主要是指上环、中环、金钟、湾仔以及铜锣湾 地区。上环、中环是传统的商业中心,湾仔是新兴商业区,铜锣 湾至宵箕湾是过去工厂、仓库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中环是香港的起源和核心,是香港的心脏地带、城市CBD,也是 香港的商业中心。以金融、行政、商务、高端商业功能为主。 东西向延伸则更多的商业、餐饮、居住功能;南北为山、海,观 光游憩功能突出。整个区域共同形成城市商业游憩区RBD。。

业 中环 金 融 文 化

政 商
务 办 公

休 闲
维多利亚港 金融、商业、办公
餐饮、休闲 (兰桂坊、荷南美食区)
LOGO
香港中环 —— 特色二:高度复合化的功能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为城市高密度开发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铜锣湾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1高密度城市中心空间设计典范铜锣湾南靠山,北临海,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感受。

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

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紧凑型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1.2.1 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

城市交通的大集中, 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

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

1.2.2 超高密度和容积率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突破10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A s u y ont e Ho n n r Ca e St d h ng Ko g Ce tal

巍 / U We GO i

要:香港 中环地 区步}体 系呈层 叠状和 网络化 .是长期 以来城 市演变进 化和地 区迅猛发 展以及地 形条件 影响制 约的共 同结果 。 T
● 城 市 绿 地 系 统
U b e n Sp c Sy r anGr e a e  ̄em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一 港中 区为 以香 环地 例
Pe s r s e Sta e e h g — e i wn o de ti Sy t m r t gis i t e Hi h d nst Do t wn an n y
t i t q i ee p et n tpgah n i ni uner r  ̄ I n cessn i  ̄ o g ds i s m i wt h a mo h e a uc dv l m a ad oorpy odt n ec h u  ̄mi s cs ̄adP k o c i f o l o gH aL u f s e er n yt p ta s e
tippr rps h te e f ss m ohg-es r ncn r h ae o oe apdsi yt f i dni u a et … s p st t ̄ e h y t b e s o l a o t h f l wi r t i : s b s e e n t o k hu dp t oo n s a g sE t lh d e l gt ee a i al l e r v- w
南 北方
1 ,尤其在中环开发较早的 ) 两旁大多是传统商贩 。在街道的4 种形
Absr c:Th e e ti tat ep d sr ̄ se i h Ho gK o gCe t tm nte n n n mli a ee s ewo k whihi o- onrs l o h i v ui sly rd a n t r . a c sa c - eu t ftec t e olt y oni ln na o g

可借鉴香港步行系统治上海交通

可借鉴香港步行系统治上海交通

可借鉴香港步行系统治上海交通在香港的闹市区,处处可见“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景观。

正因为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香港街头虽然车多路窄,汽车总是飞来驰往,速度奇快,而拥堵不堪的现象比上海少很多。

同北京一样,上海市中心的马路拥堵已成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了。

特别是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等区人口密集、楼宇密布、道路狭窄,在高峰时段经常出现人车争道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道路拥堵现象也愈发突出。

市政协委员、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调研后发现,以“空中连廊”为代表的“步行系统”对治理拥堵很关键。

他告诉记者,“都市交通病”并非上海独有,国内外很多城市都经历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香港。

当时,香港闹市区的道路大多都很狭窄,车辆却越来越多,也患上了“交通病”。

香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造空中连廊,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流。

如今在香港的闹市区,处处可见“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景观。

正因为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香港街头虽然车多路窄,汽车总是飞来驰往,速度奇快,而拥堵不堪的现象比上海少很多。

屠海鸣委员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借鉴香港经验在浦西中心城区建设步行系统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上海政府部门参考香港的经验,在浦西中心城区通过建设“步行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

香港:600条空中连廊串联城市屠海鸣告诉记者,香港以前建楼也是各自为政,后来车多人多,把路都堵死了,市民纷纷反映生活不方便,从马路的这边到另一边,都要绕很远的路。

顺从民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大规模改造城市步行系统。

在此后的10多年间,香港先后建成了长长短短近600条空中连廊和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尤其在中环、金钟、湾仔和尖沙咀等闹市地区,步行系统非常完善。

从上环到中环,有一条全香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空中连廊。

营造·动与静:打造商业中心地铁站立体步行系统,香港与东京的奥秘

营造·动与静:打造商业中心地铁站立体步行系统,香港与东京的奥秘

营造·动与静:打造商业中心地铁站立体步行系统,香港与东京的奥秘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三篇。

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

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

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

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地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立体步行系统香港与东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轨道站域周边,合理规划步行系统、提升步行可达性的重要程度。

两地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域TOD开发均属高密度开发;两个城市的政府与开发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各自陆续修建了多个区域性、庞大的立体地上或二层天桥网络,在地铁站域周边逐渐创造了复杂且室内外交织的三维步行空间。

创造立体的步行环境对轨道站域人流疏导、商业发展以及公共空间创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流量分流—立体步行系统可以减少人行流量对地面交通影响,也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性,实现人车分流。

香港城市空中步道系统

香港城市空中步道系统

两者 共同 发起
4 宏观规划
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是以调节城市空间结构为目标,缓解城市中心商务区 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交通,促进经济活动等等。
香港有着山水城市的格局。
东西两侧分别与同为城市中 心区的上环、湾仔-铜锣湾相 邻,共同沿着平缓的维港海 岸线呈带状发展。
联系周边区域的强烈需求
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
建筑 预留 通道
设计导则 香港各区域的空中步道系统都在同意的 设计导则下进行建设,保障整个步道系 统的统一,协调。
核心&节点
核心&节点 的分布
决定
步道系统的走向
香港中区以上环、中环、金钟、机场快线香港站四个地铁站和大 型公建、商业综合体作为系统的核心,产生大量的城市活动,为 系统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量建筑包括国际金融中心 商场、交易广场、遮大大厦、长江集团中心、金钟廊、太古广场、 力宝中心在内的 43 栋重要建筑物都共同肩负起系统内部高程或 线路转换空间的角色,是空中步行系统的节点。
与二层广场结合
与公交站结合
垂直交通要素
由于中区位于太平山北麓,地形不平整,坐落于此的建筑群之间也错落层叠,常使空中与地面的界限是含混的。故 中区的空中步行系统充分利用了各建筑中庭内的垂直升降机与自动扶梯实现高程转换,实现了全系统无障碍化。 楼梯32处、自动扶梯11处、垂直升降梯5处、无障碍斜道1处
卡尔加里具有类似美国大城市的极高建筑密度。
3 发展过程
香港中区 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建 设。 20世纪70年代,兴建许多空中廊道,空中步行系 统网络逐渐扩大成形。 1993年建成第一个空中步行系统。 1998年,逐渐建立立体化步行网络,与空中步行 系统连为一体。直至今日,各个系统间的良好结 合,形成了一个便捷通畅的三围空间网络。 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卡尔加里市 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进行初步规划。 20世纪80年代,已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人们基本 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增加的经济与人口带来的 更多需求进行一定扩建,逐步完善。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 2002年与2004年的文案中初步提出概念性设想。 2007年提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实施标准与导引。 2009年初,系统部分区段的建筑设计编制完毕。 2010年9月部分区段竣工启用。

二层步行系统的问题反思与改进对策——以广深CBD地区为例

二层步行系统的问题反思与改进对策——以广深CBD地区为例

福田中心区现有步行设施较大部分未能建设顶棚,日晒雨 淋,降低了其实用性。(2)地面接驳:二层连廊与地面接 驳设施少,缺乏交通联系。且已有的接驳设施多为楼梯形式, 宜人性差。(3)标识系统:二层步行系统普遍缺乏标识系 统,对其人流的引导性差。(4)景观设计:二层步行系统 缺少绿植、休闲设施,缺乏交往、停留空间,成为“冷冰冰” 的交通构筑物。以深圳福田 CBD 福华路二层步行设施为例, 既未考虑遮阳挡雨设计,与地面接驳的条件又差,且在标 识系统和景观设计上也较为缺乏,可达性和吸引力不强。 2.3 缺乏完善的实施管理机制
2021 年第 3 期
工程前沿
21
二层步行系统的问题反思与改进对策
—以广深 CBD 地区为例
雷雪姣 广州明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 作为城市步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层步行系统被普遍应用于国外新城中心区及 CBD 地区的规划建设,国内
亦多次实践。为充分发挥二层步行系统的交通组织和公共空间功能,通过对广深 CBD 地区二层步行系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
建筑附设
结合建筑外立面设计, 美观性好,但入口设在 建筑内部时开放性差
位于建筑内部,常用于 地铁接驳物业、私人建 筑空间,开放性差,流
线组织一般较复杂
位于建筑外部,开敞 性好,利于二层空间 流线组织,对底层空
间影响较大
2.2 步行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足 应用“坚固、实用、美观”的标准来评判,坚固已经
是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满足的最基本条件,而现有步行设施 的实用、美观性较差,人性化考虑不足,主要体现在全天 候设计、地面接驳、标识系统、景观设施设计四个方面。
反思和总结二层步行系统既有的建设形式、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从规划、设计、管理层面的改

浅析天桥步行系统在CBD内的应用——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浅析天桥步行系统在CBD内的应用——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这种 建筑 空间 与城市 交通 空 间的整 合 ,不 仅大 大 改善 了人 们 的出行环 境 ,同时 也增 强 了城 市 的活
力并 促进 了城 市建筑 、 通 的综 合 发展 , 点是 我 交 这 们在 进行商 圈交 通改造 时需 要借鉴 和学 习的 。
图 1 千 诺 道 人 行 天 桥
摘 要 : 过 对 香 港 c D内天 桥 步 行 系统 形 成 的 背 景 及 其 现 状 的 分 析 , 通 B 总结 其 成 功经 验 , 出 国 内 商 圈 的 交 通 改 造 不 是 只 有 步 指 行街 及 人行 过 街 天 桥 两 种 人 车 分 行 的 交通 方 式 。 以结 合 国 内 商 圈 的现 状 、 景 及 周 边 环 境 在 商 圈 内形 成 一套 完整 的 可 背 立体 交 通 系 统 , 国 内老 城 区商 圈交 通 改造 找 出 可 以借 鉴 的 模 式 。 为
2 相 关概 念
2. CBD 1
即 中央 商 务 区(e t lB s es Ds c 是 现 C nr ui s ir t a n t ) i

代 化 城市 中以商 务 办公 为 主 的第 三 产 业 聚集 地 。 它属 于城 市 中心范 畴 中的的商 务 中心 ,代 表一 个 城市 的经济水平 和城市形 象 , 是城 市 的“ 片 ” 名 。
关键词 : 天桥步行 系统 ; B 老城 区商圈; C D; 交通改造
中 图分 类 号 :U2 9 + T 7.2 7 文 献标 志 码 : C 文 章 编 号 :6 3 19 (0 8 0 —0 8 0 17 — 0 3 2 0 )6 0 3 —4
l 序 言
随着我 国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人 民生 活水 平不

Jonathan_D_Solomon香港:非正规都市主义__

Jonathan_D_Solomon香港:非正规都市主义__

[ UeD ] 074 | 08 | 2013158香港:非正规都市主义Hong Kong: AforMAl urbAnisMtext_Jonathan D Solomon(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香港是晚期资本主义空间逻辑的高级形式,是一座主题公园,或者一幢带中庭的酒店,滋生拥有着城市所具备的复杂性。

典型的密集三维公共场域的网络支撑着都市中的建筑物间的同属相吸与多种门类建筑的整合关联,并以其在广普城市主义(generic urbanism)上的尝试,丰富了对后现代城市的理解,兆示了振奋人心的未来。

舍迪斯尼乐园而外,没有比博纳旺蒂尔酒店(Bonnaventure Hotel)再能把20世纪末的空间语法锻造得更好的了。

那看似嘈杂晦涩的国际大都会的空间,完全使人迷失方向的室内,连同城市里所有室外感受的消弭,一起推动了视觉中空间等级和正统都市格局的落幕,正是为此,这座波特曼(John Portman)在1976年设计完成的建筑,被詹明信(Frederick Jameson)起名为“后现代的多维空间”[1]。

对香港来说,“多维空间”可谓名至实归,因为已经没有了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可供取用。

如果博纳旺蒂尔酒店在詹明信看来,“有志于成为一个全面空间,一个完整世界,一种微型城市”[2],那么香港已经成功的做到了。

如果博纳旺蒂尔酒店想用建筑缩微进来一座城市,那么香港这座城市就成为一座放大的建筑。

这座令人心醉神迷的城市却有着和博纳旺蒂尔酒店截然不同的缘起。

在香港,购物商城同时具有步行联通性与传播市民文化的功能。

[3]这些商场通常设在繁忙的公共交通中转节点上,延续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哑铃形商城”(dumbbell mall)的格局,两座核心的百货商场,彼此间以600英尺长的店铺连廊相连。

香港的购物商城在此原型上更进一步,以一种包容性的尝试,将办公、酒店大堂、中转站点和住宅小区都纳入其中;这些商城同时也将核心与连廊组成的三维系统推进到三维层次。

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

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

9又一城交通换乘分析示意
10又一城弧形中庭
13 IFC中心总体规划
11又一城连接罐道往香港城市大学
将各要素均能联系起来的城市建筑。在原 有的设计要求中,该地块不但要承建一座 商业娱乐中心,还必须规划一个公共汽车 站,同时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处城市开放 空间。
设计师巧妙地将这些要素一一组织起 来。利用封闭而通透的空中步道将乐富中 心一、二期工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地块内 设置地铁出入口并引地道与一期地下的地 铁车站连通;利用大平台下的架空空间作 为公共汽车的换乘处,与地铁出入口毗邻, 方便居民换乘。所有这些城市的交通空间 均在建筑内部组织,建筑为城市的交通系 统提供了联系和转换的空间,不仅有益于 居民,大大改善交通环境,也有益于城市, 体现了将建筑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优异 性(图16)。
3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促进,
相互支持的推动作用。两者的整合,是双方 有益的补充,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的效果。高效复合的建筑综合体依托城 市交通的可达性优势,在有限用地内高度 聚集多种功能与城市设施,从地下、地面、 地上三个空间层次高强度开发土地资源, 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城中之城”,有效节 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综合体的综合竞争 力。在香港,建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的购物中 心综合体,占到总数的70%左右,呈现出 典型的地铁商圈特点。多种交通工具在综 合体内部转换,创造出一个舒适的可达性 平台,便于人们前往及离去。室内中庭是建 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重要节点
Vel叩ment ofci吼buildi雌粕d仃ansp咖tion,but also pro-
vides comfbrtable space for ind00r wa峪ng or仃amsferring, impmVes ll】七姐integral circumstances for ouldoor lfamc.

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多层步行系统更新研究

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多层步行系统更新研究

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多层步行系统更新研究
庄宇;吴景炜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17(032)004
【摘要】步行环境恶化和公共空间缺失是当前主要的城市问题。

针对国内现有公共活动中心区步行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种可行的建设模式,继而以上海五角场和徐家汇为例,具体阐释多层步行系统的可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地区活力。

通过案例阐释,得出网络化、立体化的多层步行系统适应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再更新这一结论,但也指出,应通过多种评估来定量剖析公共中心区步行空间实际需求,实现城市精细化设计。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庄宇;吴景炜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1
【相关文献】
1.城市高密度地区步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白云区嘉禾望岗地铁枢纽站点周边地块综合开发为例
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策略初探
3.拓展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城市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要点研究
4.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多层步行系统更新研究
5.多层公共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应用及研究——以美国高线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世界级步行街的范本

香港==世界级步行街的范本

香港——世界级步行城市的建设范本2015-06-14新土地规划人新土地规划人近年,不少城市为推广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开始鼓励市民以步行取代开车,更认真地反思“以车为主”的规划理念,重新考虑城市空间分配的优次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主张。

香港人口密集,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亦因此经常作短距离步行,往来公共汽车站及接驳交通。

可是,香港的交通规划一味注重大型基建,交通政策强调车流畅顺,往往忽略了行人的基本需要。

透过香港特殊区域案例,探讨城市的步行环境、发展世界级步行城市的基本元素及设计策略。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活动之一。

纵观历史,步行不但连接人与其工作,亦在社交层面上将不同的人联系起来。

步行不单只是为了到达最终目的地,本身亦是一种生活体验,一个会带来欢乐的过程。

然而,现代化交通的出现,令旅程突破了步行距离的界限,急速的城市化和交通发展令城市规划变成一场要容纳越来越多机动车的竞赛,机动车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政府大兴土木筑桥建路,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噪音问题。

大型交通基建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步行环境却不受重视。

近年来,不少有远见的城市为抑制此趋势,也为了人类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宜居性着想,主张改善步行设施,鼓励居民多步行,让步行这种最基本的交通方式重新得到社会重视。

许多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巴黎市已将街道发展为公共空间,街道不仅作为主要交通要道,亦成为社交场所,培养小区和社会的连接性。

步行体验燃起活力,能够吸引旅客和展现城市魅力。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以发展密度高闻名,居民出行一般使用公共交通,故步行是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是,香港的城市与交通规划主要是以车为主,对行人的需要照顾不足,因此香港的步行环境仍有很多改善空间。

本文探讨香港城市步行环境的发展及远景,通过具体实例,说明香港要成为世界级步行城市所需的策略和努力。

一、高密度城市与步行困境香港高密度城市发展历程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城市之一。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策略——以香港城市中心区为例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策略——以香港城市中心区为例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策略——以香港城市中心区为例陈勐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香港是土地资源少、人口密度大的代表城市,面对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的发展环境,香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解决交通问题,并取得了成效.
【总页数】1页(P83)
【作者】陈勐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J], 郭巍;侯晓蕾
2.关于城市中心区批发市场布局调整的思考——以北京城市中心区小商品批发市场调控为例 [J], 张远
3.基于AHP-SWOT法的大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型轨道交通站域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市和平路站点为例 [J], 申红田; 马归民; 衣峥; 严建伟
4.城市中心区交通集约用地与双层交通体系应用——以重庆观音桥中心区拓展规划为例 [J], 喻昌林
5.城市中心区交通集约用地与双层交通体系应用——以重庆观音桥中心区拓展规划为例 [J], 喻昌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一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PedestrianSystemStrategiesintheHigh—densityDowntown—ACaseStudyontheHongKongCentral郭巍/GUOWei侯晓蕾/HOUXiao—lei摘要: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

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通性的复合步行体系,提倡多功能的步行体系空间使用,合理设置和利用步行体系节点。

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步行体系;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中环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8—0042-04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08—04;修圃日期:2011—02—19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编号BLX2W8017)资助Abstract:Thepedes咖systemintheHongKongCentralislayeredasanetwork,whichisacommonresultofthecityevolutioninalongtime,withthearea'squickdevelopmentandtopographyconditioninfluence.ThroughlearningSUCCeSSeSandfailuresofitspedestriansystem,thispaperproposesthatpedestriansystemofhigh-densityurbancenterareasshouldadoptthefollowingstrategies:Establishalevel・-networkstructureofpedes伍锄system;Constructacompositepedestriansystemwithhi【gh-connectivity;Advocatemulti—functionaluseofpedestriansystemspace;Setandutilizethepedestriansystemnodesinreason.Thesestrategieswillserveasaneffectivereferenceforothersimilarconstructionofhigh—densityurbancenterstoconstructaneconomicandefficientpedestriansystem.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anddesign;pedestriansystem;high-densitydowntown;HongKongCentral香港总面积为1100km2,人口约700万(2010年3月数字)。

由于香港地处岭南丘陵地带,连续起伏的山系盘踞整个区域,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用地。

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整个地区面积的25%,这使得建成区的密度高达每公顷380余人【1】。

中环地区作为香港主要金融商务区,更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城市形态的高密度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

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中环地区对步行交通的提倡成为必然。

完善的步行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商业效益,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中环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多年来城市演变进Y-V.席D这一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

通过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成败经验,借此总结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1中环步行体系的构成类型香港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呈层叠状,是由一张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袖珍公园、花园平台、建筑的共享大厅、屋顶花园等在内的连接和叠加在—起的三维网络。

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街道街道是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中最为基本的类型。

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街道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和地下通道4种形式。

港岛街道构成的街区布局早期分为四环九约。

“环”即形容港岛北岸如环形回绕的地形,实际为四片街区集合;“约”则是更为细致的行政单位,构成了港岛街道的基本划分体系。

在东西方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是较宽的交通干道,南北方向则是有很多连续台阶的传统商业步行街(图1),尤其在中环开发较早的南部,这些步行街宽不过3-5m,两旁大多是传统商贩。

在街道的4种形式中,天桥对于步行体系的竖向充分发展而言,不可或缺。

天桥体系是中环步行体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包括自动扶梯、带顶棚的过街天桥、高层建筑中的2层(部分为3层)走廊、门厅,且与屋顶花园、主要建筑物和地铁站口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全天候空中步行网络。

中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建成了香港第一个天桥步行系统。

其中由巴马丹那事务所专门设计的长达1km的干诺道人行天桥,是当时亚洲最长的步行天桥[2】。

中环天桥系统由北至南,从维多利亚湾的轮渡码头出发,穿越金融商业区的各个大厦,最后直达半山住宅区,途中经过机场快线车站和多个地铁站,并由台阶、自动扶梯形成不同标高层的转化,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天桥步行系统非常注重其内部的连续性以及和周围商业、娱乐设施的蹦l番谴传统商业步行街圈2四通八迭的天桥步行系统良好联系,通过对细部的精心设计营造出类似步行街的环境(图2),整体上形成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第2层级。

1.2公园对于一个完整的步行体系,除了街道等这样的线性空间以外,公园和广场等面状空间也不可或缺。

中环地区除了面积6hm2的香港公园外,其余都是面积较小的袖珍公园,从300-400m2到2000~3000m2不等,以屋顶花园和建筑庭园为主。

前者典型的例子如四季酒店裙楼的屋顶花园,后者以中银大厦庭园(图3)为著名。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公园表现为一个绿化的公共大厅,而非在城市中移植自然,分布在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1、2层级。

1.3广场和公园一样,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排除了建设大尺度广场的可能性。

中环地区除了历史较为悠久,占地面积为0.5hm讷皇后像广场以外,散布于其中的基本上都是隶属于大厦的附属性小广场,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左右。

这些广场大多与建筑相重叠,一类以中环中心(图3)为代表,主体建筑采用底层架空方式形成广场,另一类女OIFC裙房为典型的多层屋顶广场口1(1妻14),都使得基地面积最大限度地成为公共广场,夭、风、雨等自然气息也能为人所感受。

这种公共空间对建筑空间的广泛“借用”充分地表现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复台性,常常成为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不同层面的转换节点。

这也与香港规划部门的相关客积幸奖励有关,例如1999年第一版《认可人士注册结构工程师作业备考》(PNAP)第233条指出:私营开发商可以获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5倍的客积率H】。

这是城市发展及对土地利用的内在要求,是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建筑共同作用演变的结果。

ChineseI.anOscepeArchitecture432中环步行体系的高度连通性步行体系实现空间效率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度连通性,解决不同标高建筑层以及地面层的相互联系。

香港中环地区的高密度发展及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促进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发展,并采用空间层叠化和通用性设计得以实现连通性。

2.1空间屡■化为了与繁忙的机动车道分离,同时也是因为地面层空间的捉襟见肘,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具有高度的层■化特征,天桥、建筑内二层走廊、大厅、屋顶花园、退台式屋顶广场等离架体系占了较大比例。

在这个复合分层的步行体系中,中环地区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共活动都发生在数个不同标高的层面上(图5)。

这种层叠化的步行体系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购物中心步行化策略,但是由于高架体系与地面层的脱离,容易引起城市街道生活的萎缩而毁誉参半。

2.2通用性设计步行体系的通用设计近些年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它取代了通常是按照最低标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

无障碍设计4,倡议把周围环境各个宏观和微观层面融为—体,结合畅通无阻的设施、设备和建筑来体现通用性,创造出不同年龄和体能人士都可以使用的设计.因而被称为。

全民设计”“多年龄层设计”或“包容性设计叫”。

中环的土地资源极其珍贵,因此尽用每寸土地,提供畅通无阻的步行体系并非易事。

中环步行体系的通用设计并不是着重设计某种特殊设施,而是通过无间断的连续易达环境.强调共享共融的积极环境。

首先,中环的步行体系研究整个旅运链,针对旅运链中建筑的出入“中国园林图3中环中心广场平面图(自绘)图4IFc裙房的多层屋顶广场平面图”1图5中环局部层叠化的步行体系口、公共交通工具的上落客地点以及前往停车场的通道等各方面条件,按照“短距离”“安全性”“最小工作量”“最大经验量”等加以综合选择路线,而不只是简单的直线路径;其次,步行体系极为重视不同标高层的交接。

仅就坡道而言,为了顾及使用辅助器械如轮椅、拐杖、引导棒和助行架的弱势人群和推着婴儿车、购物车等普通人群的需要,对坡道的形式、坡度、地面材料的感应度、标高转化节点、扶手、排水、照明、坡道导向系统的内容、位置、表达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也与政府一贯的重视与管理有关,例如港府从1984年起实施多项法律法规,规定要为残疾人士提供便利通道,1996年《残疾歧视条例》开始生效,并于1997年修订了《步行体系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确保城市建成区都能提供连续的步行体系。

建筑署制定的《畅道通行:实践指导手册》更是获得2004年的香港建筑协会年奖【5]。

3中环步行体系的多功能化层叠化和通用设计使得街道、天桥、公园和广场成为具有高度连通性的三维网络,并且与周围的公共和商业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步行体系的多重功能创造了可能。

3.1步行体系空间的商业功能“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原因永远是贸易。

[6p步行体系中连续的人流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传统商业步行街两侧自发形成密集的商贩,步行体系穿越的商厦,其两侧更是琳琅满目的商店、咖啡店、餐馆等(图6)。

因此,步行体系和建筑交接处的空间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两者以多种方式穿插、结合,模糊了相互之间的空间界限,公共与私有领域的界限划分也变得松弛,正如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在《TheC脚『几Architecture》一书中写4道:“当我们开始处理在城市中的项目时,‘relationship’一词,对我们而言,则完全地成为新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