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五千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
答:对于文化的理解,大概有两种倾向。一是理解为广义文化,一是理解为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理解者主张把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成果都视为文化的研究对象。狭义文化的理解者则认为只有社会意识形态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对象。本课程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概念。
2、如何分析文化的结构?
答:对于文化结构的分析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
所谓“二分法”是把文化分为深层和表层。深层结构指文化的心理层面,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表层结构指文化心理的现实化。
所谓“三分法”就是把文化视为有三个层次的“同心圆”,或视为一个“球体”。外部是器物层,包括人们通过实践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间是制度层,主要指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非物质形式的精神成果。内部是心理层,指文化心理,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识、道德情操、宗教情绪和民族感情等。其中文化的器物层最活跃,文化的制度层则具有权威性,内部心理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文化的“四分法”,是把文化由表及里区分为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心理层。
1、比较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体系的生成背景。
在5000年前,从西到向东一字排开——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化,由于该文化的影响广泛,辐射到爱琴海沿岸地区,所以也被称为爱琴文化。然后是向东,地中海南岸的古代埃及文化,由于受尼罗河的冲积灌溉,所以也叫做尼罗河流域文化。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一块冲积地上建立起的文化就是两河流域文化,又叫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再往东就是印度河流域文化,这个印度最古老的文化叫做哈拉巴文化,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在哈拉巴这个地方建造的文化。后来逐渐的,世界历史上就形成了四大文化体系,是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古代印度文化、中国秦汉文化。
2、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体会华夏文化独有的魅力。
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有助于以理性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
1、中国古代的族规有哪些具体内容?
族规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族人恪遵国法。第二、维护宗族伦理关系。第三、调整宗族财产关系和解决宗族纠纷。第四、严格约束族人立身持家、鼓励光宗耀祖。第五、严防异姓乱宗。
2、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哪些具体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1.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
变。
2、阐述佛教的基本教义的内容。
四谛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纲,谛,即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世间的苦):就是认为社会、人生等一切本性皆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这是佛教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佛教概括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阴炽chi)盛。什么叫做“五阴炽盛”呢?那“阴”字,是“遮盖”的意思。有五种事情(五种事情,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凡是有形像可以指得出来的,都叫做
“色”。“受”是受着的种种苦的、乐的境界。“想”是心里头转着的种种好的、坏的念头。“行”是心里头持的念头,一个去了一个又来,接连着没有停歇的意思。“识”是分别那种种境界的意识),遮盖了人的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里头迷迷惑惑,造出各种的业来。所以那五种事情,就叫他“五阴”。因为有了这种五阴,那贪、瞋、痴的心,就着牢在这个五阴上头,像火碰着了干柴一样,就会烈烈烘烘的烧起来,所以叫做“五阴炽盛”。这“炽盛”两个字,本来是“火势旺得厉害”的解释。现在借这“炽盛”两个字来,譬喻这五阴的。并且譬喻这五阴的迷惑人,容易得很,像干柴容易着火一样。
集谛(苦的原因):又称习谛,因谛,是说明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或根据。认为人世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由“无明”(愚昧无知,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各种贪欲,从而种下种种惑业。依业受报,便有生死轮回诸苦。。
灭谛(苦的消灭):指佛教的目的在于断灭造成诸苦的根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无苦的涅槃境界。这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
道谛(灭苦的方法):解脱世间诸苦而进入涅槃的思想理论和修习方法和途径叫做“道谛”,“道”是“通”的意思,佛教认为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是“八正道”、“三学”、“六度”等。
3、简述道教发展的阶段。
4、简述道教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
1、简述孟子、荀子的思想。
孟子:天命思想、“人性善”的思想、仁政思想
荀子:天命思想、“人性恶”的思想、“明分使群”的思想、“法后王”的思想
2、请简述孔子的“天命”思想。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外在于人的天命、命运、鬼神;一层是内在于人的天职或使命。对于前者,孔子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而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权威的思想,同时又试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认为天就是通过四时百物的生长来表现自身的存在的。这种客观必然性对人事来说,具有支配人的命运的作用。孔子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贫富﹑贵贱是由天来决定的,死生﹑祸福是由命来决定的。孔子肯定了天的至高无上的价值性,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所以人们应当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孔子始终维护天命的权威。但同时孔子对天命﹑鬼神又是“敬而远之”(《论语·雍也》),虽然抱着敬畏的态度,但在平日的生活中却几乎不加以考虑。孔子认为人对于自己的天职或使命,应该要努力的认识它,并追求实现它。他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他常常将天命与人事并列,但他却更偏重于人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人应该发扬不屈的奋斗精神。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是具有二重性的。
3、请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儒学与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它既是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十分推崇尧告诉舜的“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的教导。他认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当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在其不及和过头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出一个适中合宜的地方来。他认为在处理事物时,也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保持完全的同一,而应当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人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即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要实现独立人格,“中庸”便是其必备的品质,既有匹夫不可夺志之勇,又有进思有节、从容中道之气。这一理论被后来儒学家们发扬光大,成为儒学独具东方特色的理论形态。
1、阐述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的演变阶段以及演变的深层原因。
秦汉的三公制以及尚书台的出现。汉武帝时,政事日渐繁杂,皇帝的侍从与随员大量增加,因皇
帝宠任外戚与近臣,相权被逐渐削弱。汉武帝晚年,更把决事地点由外廷移至内廷,尚书等皇帝身边的内朝官因有出入禁中之便,形成所谓的“内朝”。丞相地位虽高,权力则逐渐缩小。皇帝是内朝的领袖,尚书的权力日益扩大,丞相则逐渐变为听命于内朝的执行官,失去参与最高决策的权力。武帝死后,霍光就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数十年。到成帝时,尚书署的首长尚书令用士人(以往是宦官),而“署”也渐以“台”来代替。于是尚书台就发展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令官品虽不高,但实权已超过三公。《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李固说:“今陛下之已有尚书,如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