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摘要】根据分析对比大量的实际勘测资料得出: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总体走向由两矿带组成,即由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的矿带和由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的矿带。虽然两个矿带都横跨了江南的古陆和下扬子的坳陷,但是在成矿的作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和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游;形成机制

引言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作为重要的成矿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勘测分析,尤其是对成矿带的特征、范围、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要点进行分析。目前对其成因的特征,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为例,对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阐述。

1 关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和成因特征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随着探测的深入,对其范围的看法是: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主要是位于淮阳地盾和江南古陆交界处的下扬子坳陷带,即横跨了赣北、鄂东、宁芜地区和安庆-铜陵地区(图1)。而对成因的特征则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夕卡岩的成矿带;另一种是断裂坳陷带中的沉积-叠加型的矿床或是层控夕卡岩型的矿床。尽管上述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下扬子坳陷带,地质发展史相同。根据勘测的数据可知,区内的矿床沿淮阳山字形的构造弧并成“V”字形的分布。在矿床的形成上,其实是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有关学者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发现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是由两个跨越江南古陆和下扬子坳陷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即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矿带和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图1)。

图1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铜矿点略图

2 分析两个矿带的主要成矿地质的特征

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平行于淮阳地盾的南东边,展布的方向是沿NE的形式的。首先是铜的储量。在整个矿带的铜储量上,这个矿带的铜储量占了60%~70%。第二是碳酸盐岩。由于矿床的类型是以沉积-改造型为主的,以夕卡岩型为次要的,所以在整个矿带储量上,斑岩型只占不到储量的5%。矿床的规模主要是中、小型。由于受到地层的控制,所以既有同生及后生的特征,具体有三种表现:第一,沿黄龙组层位的延伸的矿床稳定性强,与接触带的构造无关。第二,在中石炭统黄龙组中,黄铁矿层分布在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地区。第三,受到燕山期中的酸性岩浆活动的影响,对铜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二叠系、三

叠系碳酸盐岩中主要是夕卡岩型的矿床,矿石类型主要是含铜磁铁矿和夕卡岩铜矿。对斑岩铜矿床的探测中只发现了品位低而且只在中沙溪和舒家店这两个地方。

在江西省沉积-改造型层控的铜矿床分布中,上高-高安是主要的分布地区。含铅、铜和锌黄铁矿层得到完美的发育。在成矿的特征上,这些矿床相同与南京-九江一带的矿床。所以,可以判定它们是同一矿带的,即南京-九江-上高矿带。

根据图1所示,矿床在大冶-九江-德兴一线都是沿北西方向呈成线性来分布的,平行地与淮阳地盾南西边的北西向矿带构成一致。在矿带中,燕山期的花岗闪长岩是成矿的主要岩体。在前寒武系的千枚岩中和三叠系海退层序中的碳酸盐岩中都形成了矿床。在类型上主要是夕卡岩型和斑岩型和。该矿带在两个构造单元中都得到延伸跨越,但是了两个构造带的矿床地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地台型的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存在在大冶-九江一段,受成矿围岩的影响主要形成了夕卡岩型的矿床。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化,发现了更多具有工业意义的斑岩型铜矿体。

3 矿带形成机制的探讨

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从大地的构造上来看是属下扬子坳陷带并存在于江南古陆和淮阳地盾之间。根据震旦纪-中三叠世来看,它却是一个沉降带,受到过巨大地台型的沉积。而且受到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被抬起过,间断了沉积并出现了凹陷的断块,海湾泻湖潮坪的沉积环境就形成了形成了一些蒸发盐-含铜黄铁矿层的建造是形成于早、中石炭期间的。印支运动的结束后令其经历了剧烈的褶皱断裂和隆起和,对接地拼了江南古陆和合淮阳地盾两个的古板块。广泛蒸发的沉积发生在大规模的海退过程中,使石膏、白云岩、盐溶角砾发育在三叠统下部。岩浆活动在燕山期达到了高潮期。而中酸性岩类,尤其是与矿化有关的岩体都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中国南部的位置比较特殊,受到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存在于江南古陆和淮阳地盾之间的拼合带是一个薄弱的构造带,受到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在拼合带就出现了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组。两组断裂由于受到拼合带的影响切穿地壳而达到了地幔。边界的效应能够将深断裂一直延伸渠道古陆块内,形成了导岩导矿的构造,因此对两个矿带的形成产生制约的作用。

在整个环太平洋的地区,在岩浆的产生上,受到板块消减的作用主要是以安山质岩浆为主来构成了安山岩带。在世界上这是最大的斑岩铜矿带。但在这里的斑岩铜矿没有得到的均匀发育。发育最好的是美洲西部的东太平洋带,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的太平洋带属其次。斑岩铜矿在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的太平洋带没有得到发育,主要是铜金矿的发育。南京-九江-上高矿带由于受到北东向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制约,其岩体是以偏酸性安山质岩类的石英闪长岩为主。斑岩铜矿也没有得到发育,但是玢岩铁矿和沉积-改造型铜金矿得到了完美的发育。

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域的产生是受到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共

同作用。在我国,最大规模的三江斑岩铜矿带存在该矿域的东段。北北西-北西向金沙江-红河断裂影响了三江斑岩铜矿带的形成。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正长斑岩是主要的含矿斑岩体的花岗质岩石。在北部含矿的地层主要为二叠和三叠系,在南部,主要为志留和奥陶系,都有较长的成矿历史,贯穿了从印支期和喜山期。同样,大冶-九江-德兴矿带由于受到印度洋板块消减带的制约,形成了斑岩型的矿化,在成矿上,由于受到北西向深的断裂控制,其矿岩体主要是花岗闪长岩,而且矿床的规模巨大。含矿的地层北部主要是三叠系,而南部则是前寒武系。

4 总结语

由此可见,基于两个矿带的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控矿的因素形成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今后开展的找矿工作中,对这一地区就不可以只针对位于长江沿岸的坳陷带内,根据构造的结构,要跨越构造的单元,即沿大冶-九江-德兴一线和南京-长江-上高一线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文魁.某些金属矿床的原生分带及其成因问题[J].地质学报,2010 (3).

[2]徐克勤等.论中国东部几个断裂坳陷带中某些铁铜矿床的成因问题.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3).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