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高一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一中高一学科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2018《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规定的考试范围与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词义(概念)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
二、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三、命题、设置选项的总体特征
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四、特别捕捉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句,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
五、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范围、程度。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相关、所有、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人人、每个、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3)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时间、空间: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5)指代: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6)肯定、否定: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7)解说性的词“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合作探究案
☆解题前提:心静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一、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1.解题基本思路:读(划)——审——找——比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2.第一步: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选项)。
通读是基础,勾划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
主要是两方面:
(1)文本写什么?怎样写?
(2)勾划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勾划题干、题支关键词
☆怎样理清写作思路、结构?——
(1)了解议论文知识:
(2)旧题重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何为关键词?
练习:速读文本,圏划关键词,相互交流一下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