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实习地点:某省森林公园实习时间:2022年7月实习人员:XXX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了解和掌握森林公园的地质地貌特征,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提高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概况该森林公园位于某省中部,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公园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峰海拔约500米,最低谷海拔约200米。
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等。
2. 实习过程(1)山地地貌观察我们首先来到了森林公园的山地区域,观察了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山地地貌主要表现为陡峭的岩壁、险峻的山峰和复杂的沟壑。
在山地区域,我们采集了岩石标本,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地质时代和成因分析。
(2)丘陵地貌观察接着,我们来到了森林公园的丘陵区域。
丘陵地貌表现为缓坡的丘陵和起伏的岗地。
我们观察了丘陵区域的植被分布、土壤特征和地质构造,并分析了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
(3)盆地地貌观察然后,我们来到了森林公园的盆地区域。
盆地地貌表现为平坦的盆地和狭窄的河谷。
我们观察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和地貌形态,并探讨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河谷地貌观察最后,我们来到了森林公园的河谷区域。
河谷地貌表现为宽阔的河床和曲折的河流。
我们观察了河谷的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分析了河谷地貌的形成机制。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森林公园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掌握了地质地貌学的基本调查方法。
同时,我们还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地质地貌理论知识,提高了野外工作能力。
四、实习总结这次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地貌知识,还锻炼了自我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地质地貌学知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野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暮云岭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前言暮云岭位于我国南方某城市,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景区的运营管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我于XX年XX月来到了暮云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各项工作,包括游客接待、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游客接待作为景区的前台工作人员,我负责接待游客,解答他们的疑问,提供导览服务,并协助游客购票、寄存物品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付出,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需求的游客沟通和解决问题。
2. 生态保护暮云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景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巡查、记录动植物种类、清理垃圾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3. 文化传承暮云岭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文化传承工作,包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并协助开展相关活动。
通过这些工作,我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实习收获1. 提升了自身能力通过这次实习,我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学会了如何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提升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增强了环保意识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并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游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3. 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文化传承工作中,我了解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学会了传统手工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四、总结通过在暮云岭的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还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将把这些经验和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保护暮云岭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让这片美丽的土地得以传承和发扬。
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黄佳铭
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黄佳铭发布时间:2021-09-23T05:03:00.59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黄佳铭[导读] 基于白云区均布的34169个地质钻孔数据,在岩溶发育特征与塌陷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岩性、地层纵向结构、构造发育、区域溶洞率和钻孔岩溶率评价划分岩溶发育程度分区,以岩溶发育程度分区为基础评价单元,引入层次分析法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摘要:基于白云区均布的34169个地质钻孔数据,在岩溶发育特征与塌陷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岩性、地层纵向结构、构造发育、区域溶洞率和钻孔岩溶率评价划分岩溶发育程度分区,以岩溶发育程度分区为基础评价单元,引入层次分析法、加权求和法和矢量叠加法,叠加可溶岩上覆盖层特征、采空区分布区域、InSAR沉降监测异常区域、历史塌陷区域等因素,构建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评价划分白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分区。
该方法既科学简化了岩溶地面塌陷评价体系,亦减少了评价的主观性,更好地反映了不利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使得评价过程与结果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白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矢量叠加;层次分析法引言地面塌陷一直是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种类之一,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区岩溶强发育,已有的工程资料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3],广州市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州西北的广花盆地广从断裂带以西的花都区、白云区,荔湾区大坦沙等地。
目前国内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多采用R=H×V评价模型[4~6],其中H代表塌陷的自然属性,为塌陷区域易发性的预测;V代表塌陷区域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对受威胁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反映,为塌陷区域易损性的计算。
两者结合则为塌陷的风险评价。
当进行大面积的评价时,区域的经济属性很难细分,加上资源、环境等资料收集的困难,难以准确的反映正式的岩溶塌陷的风险性;因此大面积评价时,更多考虑的是易发性评价,通过调查、试验、物探、钻探等手段可以对岩溶塌陷的岩土层特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属性查清楚。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
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二、实习要求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松岭峪地区A—B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
在沿NW-SE方向上。
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年代地层单位代号及接触关系岩性分布态势构造阶级震旦系Z以片岩、大理岩为主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加里东阶段下寒武统∈1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中上寒武统∈2﹢3以板岩、变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下奥陶统O1以板岩、千枚岩为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主 毛村下泥盆统 D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印 支海西阶 段中泥盆统 D 2 以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下石炭统 C 1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中石炭统 C 2 以砂页岩、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下三叠统 T 1 以灰岩、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古新统 E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燕山阶段始新统 E 2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喜 马拉雅山阶段渐新统E 3以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新近系N以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山顶第四系Q以砂砾泥土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八个构造层:Z,∈1—O1,D1-D2,C1-C2,T1,E1-E2,E3-N,Q。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实习七2012.10.26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第一章引言该图为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最高点区内的青岩顶,海拔445m,最低点在区内北部及南部、南偏西方向,河谷两岸地区,标高为100m—200m左右。
相对高差为335m左右。
区内有独立山峰5个,清岩顶最高山峰,其次为暮云岭,再次为3个无名山峰;山峰相对高差在50m—150m之间。
区内有河谷3条,北部河流河谷较为陡峭,延伸约为800m左右,河谷源头具有南西→北东和南东→北西冲沟各1条,呈“Y”字形分布,主河谷流向自南西→北东,在流出山区后分叉成为2条河流,流向与源头冲沟流向相似,沟口发育有第四系洪积扇沉积;南西方向河流,主河谷延伸为2500m左右,上游具有南西→北东向冲沟一条,主河道流向,自区内中部沿青岩顶山脉北西侧流向北东→南西,在青岩顶以西,以近90°直角转弯流向转为北西→南东方向;区内近正南方向也有河流发育,主河道延伸长度为1500m左右,上游具有北西→南东流向的冲沟1条,主河道流向自北东→转为近正南。
整体地形为一山两坡,南坡海拔高于北坡,北西方向与南坡,沟、豁发育较好。
河谷延伸一般顺岩层走向沿两山之间的较低地带发育。
区内没有人烟,交通不便。
第二章地层分布、接触关系、构造形态区内地层共出露有4系8统地层。
分别为:奥陶系中统(O2)厚层石灰岩,石炭系下统(C11)粗中粒砂岩、底砾岩,石炭系下统(C12)钙质灰岩及灰岩夹层,石炭系下统(C13)黑色页岩灰岩互层,石炭系中统(C21)黑色页岩夹砂岩,石炭系中统(C 22)细粒泥质砂岩,侏罗系中统(J21)粉沙质页岩、下部为砾岩,第四系(Q h)泥沙和砾石。
区内地层,除第四系与侏罗统(J21)地层外,古生代地层均呈条带状新老相间分布;侏罗系中统(J21)地层分布在工作区北部;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流发育之地。
从出露岩层时代分析判断可知,出露地层奥陶系中统(O2)与石炭系地层之间缺失上奥陶上统(O3)——志留系(S)、泥盆系(D)的地层,应该存在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具体接触类型尚待进一步分析之后才可确定。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word版本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中学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中学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9~10题。
9.上图所表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10.图中④所示地质构造可能形成的地貌是A.褶皱山 B.风蚀地貌 C.河口三角洲 D.高地或谷地参考答案:A D2. 读下图,回答20~22题。
20.上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 AB. BC.C D. D21.从数量上看,A>B的原因是 ( )A. 大气对A具有削弱作用B. 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 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 B大部分被地面吸收2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 ( )A. 辐射A减弱B. B辐射增强C. C辐射增强D. D辐射增强参考答案:20-22 CAD3.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对图中各环节含义的说明,正确的是A.①—下渗 B.②—蒸发C.③—水汽输送 D.④—降水8.从岩层弯曲的形态判断,甲所示的地质构造是A. 地堑B. 断层C. 背斜 D. 向斜9.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参考答案:7.C 8.D 9.D4. 下图中图甲表示我国2012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人口增长较缓2.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 )A.工阶段 B.Ⅱ阶段 C.Ⅲ阶段 D.Ⅳ阶段参考答案:D B5. 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A BC D参考答案:B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该河流南岸侵蚀,北岸沉积,所以堆积物在北岸。
专题02地图-2023年中考地理上一届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上一届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专题02 地图一、选择题(2022年北京市燕山地区中考一模地理试题)2021年9月24日,由原北京游乐园改建的龙潭中湖公园正式开园,新公园种植了大量本土树种和湿地植物,变身为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同时还留下了北京游乐园的部分印记。
公园东南侧建有立体停车场,可泊车470余辆。
下图为龙潭中湖公园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图中()A.摩天轮在龙潭中湖公园西南角B.板厂小学紧邻龙潭公园C.立体停车场的设置利于绿色出行D.能计算出两地间实地距离2.龙潭中湖公园()A.位于北京城区,二环路以外B.增加湿地面积,扩大了北京水源地C.大量选种本土树种,节约养护成本D.保留了摩天轮,展现北京古都特色【答案】1.D 2.C【解析】1.图中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方向,读图可知,摩天轮在龙潭中湖公园西北角,A错误。
板厂小学远离龙潭公园,B错误。
公园周围停车需求较大,立体停车场车居民开私家车出行,C错误。
图中有比例尺,可以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两地间实地距离,D正确。
故选D。
2.读图可知,护城河、二环路分布在龙潭中湖公园的东部和南部,据此可判断龙潭中湖公园应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二环路以内,A错误。
龙潭中湖公园虽然扩大了湿地面积,但公园面积较小,汇集的水资源较少,且城区污染较严重,其不适合作为北京的一处水源地,B错误。
公园大量选种本土树种,有利于树木成活和自然生长,可以节约一部分养护成本,C正确。
摩天轮属于现代娱乐设施,不能展现北京的古都特色,D错误。
故选C。
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据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确定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02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一模地理试题)下图呈现的是以天安门为中心的电子地图。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页PPT文档
120
——————————整合接触——————————————
C2
中石炭统
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
50
——————————整合接触——————————————
C1
下石炭统
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45
---------平行不整合接触-------------
O2
中奥陶统
厚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
未见底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C1
下石炭统
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45
---------平行不整合接触-------------
O2
中奥陶统
厚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
未见底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1)幕云岭背斜: 组成地层:核部地层,翼部地层, 褶皱的规模:沿走向延伸的长度和沿倾向的宽度。 褶皱的类型:(背斜、向斜)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轴的延伸方向 2) 青岩顶向斜:描述内容同上 3)褶皱的形成时代分析。
1):褶皱描述 组成地层:核部地层,翼部地层, 褶皱的规模:沿走向延伸的长度和沿倾向的宽度。 褶皱的类型:(背斜、向斜)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轴的延伸方向
2):褶皱的形成时代分析。 2断裂构造
断裂的沿伸(方向,起止点,长度) 断层面的产状 断层性质及两盘运动方向 断距 断层形成的时代
三、构造发展史
3. 求地层断距
(1). 铅直地层断距(hg) 在断层一盘找出某一岩层的一条走向线,将之延长至另一盘 并与同一岩层的同一地质界线相交,则该交点处的高程与该 走向线之间的高程差即为铅直地层断距。
(2). 水平断距(hf) 在断层线两侧找出同上岩层面
的同等高度的走向线,用直尺量出 两走向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水平 断距。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青岩顶向斜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E-
SW向延伸(约50°)。宽约1000 m,长约2500 m,长宽之比约为
2.5∶1,为短轴向斜褶皱。核部为上二叠统(P2)硅质页岩,两 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P1)灰岩、上石炭统(C3)砂岩和中 石炭统(C2)灰岩。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5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C
E
B
D
τ
τ
A
S1 S1
B 三、分析褶皱特征:A.青岩顶向斜,B.暮云岭背斜,C.向斜,D.向斜,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6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1
学生作业样例
A
B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2
投
影
地
形
暮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3
投影地形线
暮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4
投
影
地
层
分
界
暮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5
投影地层分界线
暮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3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B
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 (海拔为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
实习6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7
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再根据地质图
上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排列型式和剖面上的褶皱组 合特征,确定和描述褶皱的组合型式,如雁行式、穹盆 构造、隔挡式、隔槽式或复背斜、复向斜等。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构 造 地 质 学
4 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在不 整合面以下的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 之后,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之前。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3.绘制褶皱轴迹
构 造 地 质 学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4.绘制代表性产状
构 造 地 质 学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暮云岭地区构造纲要图
0
250 500m
5.整饰——图名、比例尺、图例
构 造 地 质 学
J21 Q4
J21 O2-C22 Q4 J 21 O2-C22 第四系构造层
褶皱形态的描述 一般描述内容包括褶皱名称(地名加
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
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两翼地层、产状及转折 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 ;褶 皱被断层或侵人岩体破坏情况等。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3.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构 造 地 质 学
1.确定褶皱的存在和类型 △组成褶皱地层的认识(地层图例、展布特征) △确定褶皱的存在(地层出露的对称性) △确定褶皱的形式-背斜、向斜(地层对称关系)
实习五
分析暮云岭(褶皱)地区地质图
2.判断褶皱的几何要素(褶皱形态认识分析)
褶皱翼的分析:确定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
暮云岭地形图读图报告
暮云岭地形图读图报告一、缘起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用到地形图。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们针对暮云岭地形图撰写一份读图报告,以加深我们对地形图的认识和理解。
二、读图过程1.地图概述暮云岭地形图是一张完整的山区地形图,采用比例尺1:50000,图件编号为N48E122,总面积为500平方公里。
地图上有明显的等高线,山峰密布,河流纵横,湖泊分布广泛。
2.地形特征暮云岭地形图的地形特征主要是以山地为主,里面有很多山峰,山主峰海拔2289米,峰顶陡峭,山体坚硬,山麓上有着峡谷和狭长的山脉。
由于山脉众多,形成了不少干流河流,主要的河流有暮云岭河、小坦河、鹿头河等。
流域内的水质清澈,山林密集,鸟类和野兽很多,是自然保护区的理想地。
3.地图元素暮云岭地图的主要元素有等高线、河流、湖泊、地名、交通等。
(1)等高线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整幅地图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它用来展示山区的地形高度,每一条等高线都表示了一定高度的海拔。
等高线间隔为50米。
(2)河流河流是地图上的一大亮点,不少河流都有明显的特征,如:源头、支流、河谷、河流弯曲等。
(3)湖泊暮云岭地图上的湖泊很多,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六个,形状各异。
(4)地名地名是地图上的重要标识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出各个地区。
地图上的地名主要反映了周围的主要地形和地貌特征。
(5)交通地图上的交通标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暮云岭山区的连接状态,了解交通不便地区的地形特征。
三、读图体会通过仔细地阅读暮云岭地形图,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环境。
整个山区地形独特、河流弯曲、湖泊众多,地形多样化,都反映了暮云岭地区的独特性。
同时,这也让我感受到,我们要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使所有美好的自然景色都得以保留,人类和自然共生发展。
四、总结通过对暮云岭地形图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
地形图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的反映,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山区的地貌特征,了解到区域环境的变化。
构造地质学课件 11+实习四++褶皱实习
5 如何确定褶皱的转折端形态产状? 6 如何判断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 7 如何确定轴迹和平面轮廓? 8 褶皱的组合类型识别? 9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
三、褶皱描述
褶皱描述内容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暮云岭背斜:位于研究区中西部暮云岭一
带,呈NE–SW向延伸,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 长约2750 m ,宽约500 m,长宽比约为5.5,为短轴 背斜;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两翼由中、上石炭统 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及其变化分别为:北 西翼315 60—55,南东翼13540—25;南东 翼缓北西翼陡,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向135,倾 角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 端圆滑的斜歪倾伏褶皱。背斜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 邻的向斜相连,构成阿尔卑斯式连续褶皱。背斜形 成于晚二叠世之后,中侏罗世之前。
四、绘制褶皱区剖面图
(一)选择剖面线 (二)标出剖面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三)绘出地形剖面 (四)绘出褶皱形态 (五)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六)整饰
实习四: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并作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一)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二)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剖面图
二、褶皱形态分析
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然后分析褶皱的形态、 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除了遵循读图的一般方法 外,还要有所侧重。 1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2 如何确定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产状?
3 如何确定轴面产状?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PPT资料16页
120
——————————整合接触——————————————
C2
中石炭统
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
50
——————————整合接触——————————————
C1
下石炭统
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45
---------平行不整合接触-------------
O2
中奥陶统
厚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
未见底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二、 实验内容 1. 分析四明山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地层接触关
系。 2. 分析四明山地区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类型、
产状特征。 3. 求F2断层的地层断距。 4. 分析四明山地区地质发展简史。 三、 实验设备与材料 1. 必要的图件和相关的资料 2.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铅笔、计算器。
四、作业方法
1. 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面和岩层面产状
1):褶皱描述 组成地层:核部地层,翼部地层, 褶皱的规模:沿走向延伸的长度和沿倾向的宽度。 褶皱的类型:(背斜、向斜)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轴的延伸方向
2):褶皱的形成时代分析。 2断裂构造
断裂的沿伸(方向,起止点,长度) 断层面的产状 断层性质及两盘运动方向 断距 断层形成的时代
三、构造发展史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1)幕云岭背斜: 组成地层:核部地层,翼部地层, 褶皱的规模:沿走向延伸的长度和沿倾向的宽度。 褶皱的类型:(背斜、向斜)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轴的延伸方向 2) 青岩顶向斜:描述内容同上 3)褶皱的形成时代分析。
三、构造发展史 本区出露的最老地层,各地层的岩性 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代表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代表抬升 角度不整合代表褶皱造山 褶皱与断裂构造的类型、产状 褶皱与断裂构造及不整合形成的时间关系
chap04地质实习课件
实习四读褶皱区地质图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和形成时代。
1.根据色谱规定,通过对图中不同时代地层的着色,了解区内出露地层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
2.分析地形特征,了解新老地层分布和延展情况。
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1.区别背斜和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
4.确定枢纽产状和轴迹
5.认识褶皱转折端形态
6.判断翼间角大小和褶皱紧闭程度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
8.褶皱组合形式认识(全形褶皱)
9.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可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等)。
分析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根据褶皱形态作出褶皱轴迹,补充新增加的图例,如背、向斜轴迹、地层不整合界线等。
选区内一典型褶皱进行褶皱构造形态的文字描述。
确定区内褶皱组合形式、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彩云岭地质图读图报告
彩云岭地质图读图报告(岩浆岩地区)该图为彩云岭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
第一章引言彩云岭地区东西长,南北宽,面积大致为平方公里。
该区最高点在区内的北东方向,海拔1560米;中部彩云岭965米;中南部无名山峰海拔1025米;相对高差为595米。
因该图无等高线及水系分布,因此西部地形无法判断。
该区整体地形大体应该是北东方向与南西方向较高,中部略低的高山地形地貌。
有居民点一处。
该区前期有一定的地质调查成果,地层出露产状、断层大致产状、岩体性质、岩体内部相带划分,均已知晓。
本次学习任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该区构造形态、岩体侵入特征、构造层次划分、各构造形成时代极其确定。
第二章地层分布接触关系构造形态一、地层分布该区出露4个时代,6个较大范围分布的小层,其次还有形成于不同时代的岩体(侵入、喷出)。
地层出露情况如下:上泥盆统砂岩、页岩:下石炭统页岩、石灰岩;中石炭统薄层石灰岩;上石炭统页岩、砂岩;下白垩统砂岩、底部砾岩;上白垩统红色砂岩加石膏层。
二、地层接触关系:据读图分析,次区可分为两个构造层次,白垩系地层组成第一构造层次,地层近水平分布;而其下的上泥盆统(D3)——石炭统(C)地层为一套褶皱地层,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的地层出露,且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
因而存在着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其次,还有各种侵入接触存在。
三、构造特征1.该区角度不整合接触面之上第一构造单元(层),白垩系地层组成以正南方向抬升为倾斜角度(∠100),微向NE3—50,倾斜的近水平岩层。
2.该区不整合接触面之下为,上泥盆统D3—石炭系地层组成的一套褶皱地层,以褶皱运动为主,整体褶皱走向NE~SW方向。
向斜、背斜各一个,不完整的向、背斜各,共计4个褶皱分布。
①半坡背斜:图NE图区边缘起,经半坡SE侧、于半坡村SW方向出区,区内延伸近XKm,核部地层出露在半坡村SE侧,为上泥盆(D3)地层两翼由C1—C2组成,枢纽近水平,轴面倾向SW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实习七2012.10.26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第一章引言
该图为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最高点区内的青岩顶,海拔445m,最低点在区内北部及南部、南偏西方向,河谷两岸地区,标高为100m—200m左右。
相对高差为335m左右。
区内有独立山峰5个,清岩顶最高山峰,其次为暮云岭,再次为3个无名山峰;山峰相对高差在50m—150m之间。
区内有河谷3条,北部河流河谷较为陡峭,延伸约为800m左右,河谷源头具有南西→北东和南东→北西冲沟各1条,呈“Y”字形分布,主河谷流向自南西→北东,在流出山区后分叉成为2条河流,流向与源头冲
沟流向相似,沟口发育有第四系洪积扇沉积;南西方向河流,主河谷延伸为2500m左右,上游具有南西→北东向冲沟一条,主河道流向,自区内中部沿青岩顶山脉北西侧流向北东→南西,在青岩顶以西,以近90°直角转弯流向转为北西→南东方向;区内近正南方向也有河流发育,主河道延伸长度为1500m左右,上游具有北西→南东流向的冲沟1条,主河道流向自北东→转为近正南。
整体地形为一山两坡,南坡海拔高于北坡,北西方向与南坡,沟、豁发育较好。
河谷延伸一般顺岩层走向沿两山之间的较低地带发育。
区内没有人烟,交通不便。
第二章地层分布、接触关系、构造形态区内地层共出露有4系8统地层。
分别为:奥陶系中统(O2)厚层石灰岩,石炭系下统(C11)粗中粒砂岩、底砾岩,石炭系
下统(C12)钙质灰岩及灰岩夹层,石炭系下统(C13)黑色页岩灰岩互层,石炭系中统(C21)黑色页岩夹砂岩,石炭系中统(C 22)细粒泥质砂岩,侏罗系中统(J21)粉沙质页岩、下部为砾岩,第四系(Q h)泥沙和砾石。
区内地层,除第四系与侏罗统(J21)地层外,古生代地层均呈条带状新老相间分布;侏罗系中统(J21)地层分布在工作区北部;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流发育之地。
从出露岩层时代分析判断可知,出露地层奥陶系中统(O2)与石炭系地层之间缺失上奥陶上统(O3)——志留系(S)、泥盆系(D)的地层,应该存在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具体接触类型尚待进一步分析之后才可确定。
中石炭统(C22)与中侏罗统(J21)地层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下侏罗统(J1)地层,据分析应该也为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侏罗统(J21)与第
四纪(Q h)之间缺失中侏罗统(J22)——第三系的地层,据分析应该同样也是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因而该区存在三个不整合面,将该区分为四个构造层次。
区内第四系和侏罗系地层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不相交,为水平岩层。
其余古生代地层为受力发生变形的褶皱地层。
此区为褶皱发育地区,发育有较完整的向斜2个、背斜2个,不完整的向、背斜各2个。
所有褶皱轴面走向均为北东——南西向的短轴向斜与背斜。
向、背斜组合类型为斜列式相间平行排列。
褶皱倾伏或扬起端次级褶皱发育,呈指状分支分布,次级褶皱延伸不远,一般在500m——650m左右,随主褶皱倾伏或扬起,逐渐消失。
其中青岩顶向斜最为完整,以此为例,描述于下:青岩顶向斜,位于该区中部
暮云岭背斜之南,南西方向扬起与无名河之西,向北东方向延伸至中部无名河主河道源头之东仰起,倾伏角南西方向12°左右,北东方向10°左右;长约4KM左右;核部在青岩顶一带出露石炭系(C22)统地层,两翼依次为石炭系(C21)统、石炭系(C13)统、石炭系(C12)统地层。
在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处,有次级褶皱发育,延伸不远,次级褶皱长度为120m左右,随主褶皱倾伏逐渐消失。
褶皱形成时代,据不整合关系判断,应形成于石炭系(C22)统之后——侏罗系(J21)统之前。
据地层产状关系分析,奥陶系(O2)统与石炭系(C11)统,产状一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中石炭统(C22)与中侏罗统(J21)地层之间,地层产状不一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统(J21)与第四纪(Q h)之间,产状近于一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
系。
第四章地质发展简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
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 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教师:long ling
20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