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外,外源凝集素可以作为激发子的受体参与植物 保卫素合成的激发,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5
(二)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s)
❖研究发现,在亲缘关系远但可以发生亲和互作的 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细菌、病毒或真菌等)之间存 在共同抗原。
❖最早是弗洛尔(Flor)通过研究亚麻锈病提出的, 后来在其他寄主、病原物中也发现,且还发现致病 性强弱不同的致病菌之间也有相同的抗原。
(incompatible),亲和导致感病,不亲和导致抗病。
多数人认为识别导致不亲和和抗病性,但也有少数人
认为识别导致亲和性和感病现象。
❖识别机制主要有外源凝集素、共同抗原、激发子、
抑制子、蛋白质共聚学说等。
3
(一)外源凝集素(lectin) •植物中能够凝集红血球的蛋白质或糖蛋白称外源 凝集素,也称植物凝集素。最初发现于蓖麻中, 后来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对植物本身有一定 的生物学功能。 •它存在于植物细胞膜或细胞壁上,是一类结构性 表达的基因产物,按化学组成分为简单蛋白和糖 蛋白两类。 •外源凝集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进行结合,能够识 别复杂碳水化合物上特定的糖残基,与糖发生可 逆性结合而不改变糖苷键的共价结构。
病原物以寄主的该种蛋白质为食物,使得寄主对
该种蛋白质合成的自我调节被破坏,连续大量合
成该种蛋白,这样就促进了寄主的代谢,也保证
了病原物的寄生,达到所谓的亲和,即感病现象。
若不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聚,病原物蛋白质则起催化作用,对寄
主呈异质蛋白起破坏作用,破坏了寄主的代谢,
但同时病原物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甚至还要受
寄主酶系统作用的抵抗和伤害,最后导致出现不
亲和,即抗病现象。
10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概念
寄生即表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示 生物生存和营养方式。 (1)从生物之间关系看,植物与相关微生 物之间主要有四种相互关系: ①共生(symbiosis)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 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 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 瘤细菌之间的关系。
❖ 生物性激发子可能是与寄主植物外源凝集素的结 合而起作用。
❖ 激发子属非专化性的,它们能够诱导抗病和感病 品种合成植物抗毒素,单独不能决定小种-品种 间的相互作用。
8
(四)抑制子(suppressor) •抑制子是由病原物产生的能够抑制寄主 防御反应的化学物质。 •抑制子可能通过阻塞激发子与外源凝集 素的结合而起作用,即与寄主细胞表面 互补结合位点的结合而起作用。 •抑制子是小种专化性的,其在决定小种 -品种亲和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共同抗原在确立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基本亲和性上 的作用可能是传递互作双方的信号,或抑制抗性反 应。
❖尽管发现病原物与非寄主之间无共同抗原,但尚 未证明共同抗原对植物与非致病菌之间的特异性有 关。
6
(三)激发子(elicitor)
❖是指能诱导任何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 分子。激发子类型多样,从激发的防御 反应类型来看,可分为种族特异(race -spacific)和非特异(普通)激发子。
❖种族特异激发子诱发品种特异的防御
反应,一般认为这种防御反应是宿主植
物的R基因(resistance gene)编码的受
体与病原体avr基因(avirulcent gene)
直接或间接编码的配体作用的结果,如
病毒外壳蛋白(CP)及复制酶。
7
❖ 非特异激发子诱发一般类型的防御反应,激发子 包括寡聚糖、多肽及蛋白和脂肪酸的代谢物。激 发子也可从其来源分为非生物源物质(银盐、汞 盐、铜盐、碘代乙酸、蔗糖、水杨酸、聚丙稀酸 等)、生物源物质(蛋白类似物、复合糖蛋白、 泛酸、碳水化合物)、物理因子(紫外线、冻伤、 创伤等)和微生物(真菌、细菌的细胞或细胞 壁)。
9
(五)蛋白质共聚学说(protein for protein
copolymerization theory)
❖ 此假说是范氏(Vanderplank,JE)1978年提出的。
认为在基因对基因的假说中,病原物和寄主的识
别来自蛋白质对蛋白质的识别,这个识别基于蛋
白质和蛋白质之间的共聚作用。由于共聚的结果,
④寄生(parasitism)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 生物体上,从活的生物上获取它的营养物质,这 种现象叫寄生现象。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 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
第九章 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一、病原物和寄主的识别
❖识别是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短时间便发生物质和信
息相互作用,激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组织反应,从而
11
②共栖(commensalism)关系,即有关双方虽然共存 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例如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 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物,但 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③拮抗关系,即双方共同存在时,一方的生活对另 一方的生活有不利的影响。例如一些植物的根围 或叶围的分泌物可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 繁殖。
4
❖ 在病害中,植物凝集素与病原物的吸附和识别有关, 能与病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或含碳水化合物的其他 分子特异性结合,使病菌被凝集固定而不能侵染。
❖ 病菌与外源凝集素间的结合与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有 一定的相关性,如烟草和马铃薯外源凝集素能选择 地凝聚青枯假单胞杆菌的不亲和菌株,对病菌胞外 多糖(EPS)的结合能力比对脂多糖(LPS)的能 力弱。由于亲和性菌株产生多糖多,使脂多糖被掩 盖,因而削弱了外源凝集素对菌体的凝聚作用,使 亲和性菌株得以侵入寄主。
决定最终感病或抗病后果。
❖两者接触部位包括胞壁和胞壁、质膜与质膜、吸胞
与胞质、胞壁与质膜、胞内菌丝与胞质以及核酸与胞
质(病毒)。
❖识别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大的信息物质和分子结
构上互补或结合,目前认为是蛋白质和多糖,组合有
多糖(寄主)-多糖(病原)、多糖-蛋白质、蛋白
质-蛋白质、蛋白质-多糖。
❖识别结果为亲和(compatible)或不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