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合集下载

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通过比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赋比兴可以通过模拟、类比、象征等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思考和感受的目的。

其作用不仅仅是美化语言,更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和传达作品主题的效果。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拟人、拟物、拟景、拟声、拟情等几种形式。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拟物则是指将一个物体或现象类比成另一个物体或现象,通过比喻来达到传达作品主题的目的;拟景则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或表现作品主题;拟声则是通过语音、声响等形象的比拟手法来达到表达情感或营造氛围的效果;拟情则是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和寓意。

赋比兴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来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赋比兴手法,作品中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同时,赋比兴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因此,赋比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被广泛地应用和发挥。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文章写作的基本构成要素。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欢迎阅读!【赋】《尔雅》“颂而比也。

”后来用“赋”指铺陈叙述,借物言情,托物抒情。

【比】《尔雅》“以彼物比此物也。

”后来用“比”指暗喻,借助联想,以此物比彼物。

【兴】《尔雅》“引物连类以为譬也。

”后来用“兴”指触景生情,即景兴怀,通过具体事物寄托或象征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汉语文学史上常把辞赋称为“赋”,把诗歌称为“诗”,把散文统称为“散文”。

不过,就其性质、功能、特点等方面看,可以说赋是韵文,是散文;而诗则是韵文,是韵散相间的语言艺术。

【兴】《尔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后来用“兴”指创作时有意创造的形象,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现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

“赋比兴”三者分别是两个基本概念的叠加与延伸,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常常混淆不清。

简单地说,赋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绘,包括动作、行为、事件、环境等;比是打比方,兴是起兴。

比如,《诗经·氓》里,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再如《汉书·枚乘传》中的“若乘云御风”。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诗发展的状况和古典诗歌现代化的需要,“赋比兴”被认为是旧诗的形式主义的表现,被诗歌界所摈弃。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诗经”,又称“小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韵文诗歌集,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内容均及其丰富,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其中,“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诗歌的结构形式。

“赋比兴”是运用一种比喻,将某物与另一物进行对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这种比喻有一定的深度,真正能有效表达出作者理解世界的视角。

“诗经”中的“赋比兴”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比赋”结构的特点,即用一个比喻的形式表达出自然的景物,亦或人的心情和品行。

例如,《草》中说“草芊芊,出阴中;柳媚媚,影参差。

”(“草”原文)这里,作者用“草芊芊”“柳媚媚”比拟了草木生长的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能深切体会到草木茂盛、章立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

“赋比兴”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以自然为本体论思想,即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原型,任何事物的变化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例如,《垂拱》中说“望人来,不见来;正当阳,落阴雨。

”(“垂拱”原文)这里,用“正当阳”比作“落阴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但又是内在相关的,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为本体论”思想的体现。

“诗经”中的“赋比兴”,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例如,《蓼花》中说“蓼花开,开瑟瑟;不人,归卧林。

”(“蓼花”原文)作者用花朵的生长描写了一般人在遭受苦难时的表现,把人与花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度的比拟,不仅反映出古代汉族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而且也暗示着作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唤。

在“诗经”中,“赋比兴”所表现出的有益内容,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安慰与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中,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表达的原型,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也要做到今人今事,时刻以自然环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而做到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总之,诗经中使用的“赋比兴”,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力,其表达自然之美以及社会正义等思想,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无穷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哲理,能够激发和启迪读者,这也是“赋比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赋比兴的内涵

赋比兴的内涵

赋比兴的内涵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说事。

比,就是打比方。

兴,就是联想。

1、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2、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的含义并举例子

赋比兴的含义并举例子

赋比兴的含义并举例子
赋,就是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农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比,就是类比,与比喻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比喻。

《鸣鹤》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治国贤人,《硕人》用柔荑比喻美人
之手。

兴,就是先言他物,再言此物。

《孔雀东南飞》中,有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就是先说孔雀,来引出主人公刘兰芝,对家庭对自己丈夫焦
仲卿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
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风、雅、颂”,是指《诗经》按地域和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也叫国风,是周南、召南、邶等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小雅;“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赋、比、兴”,是指《诗经》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古人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

“赋”,平铺直叙,对事物进行直接陈述、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使描述对象特点更鲜明;“兴”,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以他物引起要歌咏的对象,增强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

解释作为诗歌艺术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

解释作为诗歌艺术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

解释作为诗歌艺术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原创版4篇)目录(篇1)1.赋比兴的含义和作用2.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3.赋比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正文(篇1)在中国文学中,赋比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艺术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比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赋,指的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事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是最基本的诗歌艺术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表达,使诗歌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和猿啸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比,指的是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

它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比喻月光为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兴,指的是通过触发物或触发语引出主题或情感。

它可以使诗歌更具连贯性和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触发语“离离原上草”,引出主题“送别”,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赋比兴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目录(篇2)I.赋比兴的含义II.赋比兴的应用III.赋比兴的意义正文(篇2)一、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其中,“赋”指的是直接抒发情感,直抒胸臆;“比”指的是比喻,通过比喻来表达情感;“兴”则代表着触景生情,借助外界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

二、赋比兴的应用在诗歌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采用了赋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孔雀东南飞》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赋比兴(fu bi xing),又称赋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某事物的特点、性质或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或性质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出对被描述事物的深刻理解。

赋比兴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赋比兴的使用可以起到多种作用,例如:1. 生动形象:通过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赋比兴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绘事物的形象特点。

例如,有人形容某位歌手的嗓音如同天籁之音,就是通过比喻将嗓音与天籁相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美妙动听之处。

2. 强调特点:赋比兴可以通过与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被描述事物的某种特点或性质。

例如,可以将一个人形容为勤奋如蜜蜂,就是通过比喻强调了这个人的勤奋程度。

3. 表达情感:赋比兴可以通过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有人形容自己的内心如同燃烧的火焰,就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澎湃。

4. 深化思考:赋比兴可以通过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有人用“人生如棋,时时需谨慎”来比喻生活中的重要决策。

这样的比喻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选择的思考,激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赋比兴的成功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比喻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一个好的赋比兴应该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表达。

虽然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运用赋比兴来进行描述和表达。

无论是在写作、演讲,还是在交流中,经过巧妙的赋比兴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和理解。

总之,赋比兴是一种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事物特点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诗经简介赋比兴的特点

诗经简介赋比兴的特点

诗经简介赋比兴的特点
《诗经简介赋比兴的特点》
1. 赋呀,那就是直接铺陈其事哟!比如说“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这就是直接在描述砍树做车辐然后放在河边呀,多直白呀!就像你直接告诉朋友你今天吃了啥一样简单明了呢,是不是很有意思?
2. 比呢,就像是打比方哦!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把女子的手比作柔荑,把皮肤比作凝脂,哇,一下子就让人有了画面感呀!这和我们平常说“他笑起来像朵花”是不是有点像呀?
3. 兴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呀。

就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和爱情有啥关系呢?但就是这么神奇地联系起来啦!这就好像先看见天上的云,然后想到了远方的那个人呀。

4. 赋的特点让诗歌变得好真实啊!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你能一下子就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呢,就像你亲身经历了一样,神奇吧?
5. 比真的超级形象生动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把桃花比作新娘的美丽,哎呀呀,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这不就和我们形容一个人笑得甜像糖果一样吗?
6. 兴特别能勾起你的好奇心呀!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然后会让你特别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是不是很吊人胃口呀?
7. 诗经里的赋比兴呀,真的是太妙啦!它们让那些古老的诗句变得鲜活起来,就好像穿越了时光在跟我们对话呢!这不是很让人惊叹吗?
总之啊,诗经的赋比兴特点让其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感受呀!。

付文章中的常用赋比兴手法

付文章中的常用赋比兴手法

付文章中的常用赋比兴手法1. 拟人比喻:将非人事物比拟为人,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中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就是将树叶比喻为舞者。

2. 借景比喻:通过借用景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绘另一事物。

例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

”中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就是借用阳光的形象来形容笑容。

3. 明喻:直接明确地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

例如:“他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动听。

”中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动听”就是将声音直接比喻为天籁。

4. 暗喻:通过暗示和间接比较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和含义。

例如:“她的眼神如同星光一般璀璨。

”中的“眼神如同星光一般璀璨”就是暗喻她的眼神明亮而美丽。

5.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描写。

例如:“他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

”中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就是比拟他的笑容温暖和喜悦。

6. 排比:通过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情绪。

例如:“他勤奋、聪明、有才华。

”中的“勤奋、聪明、有才华”就是通过排比来强调他的优秀品质。

7. 比喻修辞: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揭示或强调另一个事物的特征或内涵。

例如:“爱情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中的“爱情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就是通过比喻修辞将爱情比喻为盛开的鲜花,强调其美丽和生命力。

8. 象征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另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白鸽代表和平。

”中的“白鸽代表和平”就是通过象征手法将白鸽作为和平的象征。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赋比兴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和描写,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简述古代文论中赋比兴的含义

简述古代文论中赋比兴的含义

简述古代文论中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的最初形态出现于汉代,并在宋明元代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赋比兴的含义进行阐述。

赋比兴指的是文字所展现出的象征性的、深刻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

它们通常用以比喻人性,表达高级精神,创造出朴素而又非凡的文学形式,从而激发原始的情感。

《诗经》中就有许多有关赋比兴的诗句,例如“山间苍松芳草,春叹弹按如丝”。

这句诗中,作者将山间苍松被描绘成它们真实的形状,同时又用“如丝”来比喻它们细长的形态,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浓郁的情感。

古代文论家建立起了一系列关于赋比兴的理论,是对赋比兴的一个系统的研究。

晚唐诗人张九龄就认为,“赋比兴,应在俐湛之中,形容事物的形态,而又显出事物的关联,其美所在也。

”这表明,赋比兴不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其心意而拟出的形象,而且也要求形象的描述要具有精细的触觉,以展示出事物之间的关联,并使之更加生动。

宋代文论家司马光也认为,“赋比兴其实乃文字之中把此比彼,当此比彼,就经过一种内部的传达,去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意义。

”这里文字中的“此比彼”,是指文字中形容的比喻,它既表达了一种雅言婉语,又表达了一种抽象的概念。

司马光还指出,赋比兴“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经过拟处,融为一体,得以自然的表达,从而直接传达出一种深刻的艺术感受”。

赋比兴既表达了文学中的抽象艺术,也表达了一种抽象概念,这两者都是通过比喻、拟人、形象来描绘出来的。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令中国文学文体多样化,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现了古代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精神,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的文学艺术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技巧,也是朱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朱熹的经义学说中,他将赋比兴定义为一种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以增加对词义的了解和赏析。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朱熹定义的赋比兴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他对于经义学说的研究和修辞学的探讨都有深远的影响。

赋比兴是朱熹在经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过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词的内涵和外延。

朱熹在《周易集注》中说道:“赋之言也,比喻之曰能。

”他认为赋比兴是理解和解释名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是赋比兴呢?顾名思义,赋比兴可以理解为通过赋与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的意义。

在朱熹的理论中,赋是一种从近义词出发,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

比兴则是一种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解释名词的含义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阐述名词的意义,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赋比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经典文学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解释难以理解的名词和事物。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来描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黛玉如何,宝玉心中自然明白。

所画设映的这些情事,不过假借凤姐和秦氏等人,类贴在黛玉的身上,以此抒发宝玉不朽的情思。

”通过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与凤姐和秦氏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曹雪芹在文中巧妙地抒发了宝玉深厚的情感。

除了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赋比兴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育领域,赋比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名词。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商业领域,赋比兴可以用来帮助企业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将产品与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价值观和特性。

然而,赋比兴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当赋比兴应用不当时,可能会造成误解和困惑。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诗经》可真是个宝藏,里面的赋、比、兴简直让人看了就想笑,听了就想念。

大家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三种表现手法,简直好玩得很。

先说说“赋”,这就是直白的描写。

比如在《关雎》里,开头就描绘了一只美丽的雎鸠,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对恩爱的小鸟,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心中那个特别的人。

你知道吧,爱情就是这样简单,爱了就是爱了,谁还管那么多呢?写得好就像是给心里种了一朵花,看着都开心。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比”,这就有点像打比方。

诗经里经常用一些东西来比喻人或事,像《蒹葭》里,把心上人比作白色的芦苇,那种感觉就像是轻轻一吹,风儿就把你的心思带走了。

谁说比喻就一定要复杂呢?简单的比喻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心如止水”,真的是一针见血,心里的波澜就这么一下子平息了。

诗经里那些比喻,总能让人忍不住想象,真是太有趣了。

然后咱们再聊聊“兴”,这可真是个妙招。

兴的意思是通过描写某种景象引出要表达的情感,像《桃夭》里,开头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下子就把春天的气息给带来了。

看着那盛开的桃花,心里就想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哎呀,真是让人心里乐开了花。

想象一下,走在满是花香的小路上,谁不想趁机感受一下爱情的滋味呢?兴就是这种引导,轻轻一推,就能把你带到那种情境里,心里的感动瞬间就来了。

再说说“赋比兴”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像一盘精致的菜,缺一不可。

赋就像主菜,直接给你来一口实实在在的滋味;比就像调味品,稍微一点就能让整个菜肴变得丰富多彩;兴则是那道开胃小菜,先引起你的食欲,等你一口下去,哇,真是回味无穷。

想想看,《诗经》里的这些手法,就像生活中的各种调味品,少了哪样都不行。

生活就是要丰富多彩,诗歌也是如此。

在《诗经》里,赋比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总是在一起,互相辉映。

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相辅相成”,一个没有另一个就失去了灵魂。

诗人通过这样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国风·周南·关雎》中,赋的直白与比的隐晦形成鲜明对比。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赋”是指诗歌,“比”是指对比,“兴”是指激励,“赋比兴”是一种推进诗歌表达发展的艺术思想,也是一种以演变模式为特点的新型抒情诗术风格。

赋比兴强调通过形象和景象的对比表达的方式来启发读者的情感,进而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引发读者的反思、联想并传递诗歌的主题。

因此,现代赋比兴流派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以其丰富的形象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特色强烈的抒情诗风。

一种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的特点是尊重个人声音。

现代赋比兴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情感,因此诗人不仅要用笔去写出自己的情感,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和把握,创造出真实而感人的文学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还要借助景物的对比、手法的变换和文字的运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从而表达一种疏远与景物、人物之间的深刻关系。

有时,诗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百态和无常的思考,这使得作品更富有哲理性,从而使得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更有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现代赋比兴流派的现代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首先,赋比兴的风格开放而具有弹性,在表达上更加自由,这使得它能与现实生活相匹配,更能满足当今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使得诗歌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更能吸引读者。

其次,赋比兴诗风所表现的内容丰富而宽泛,诗歌以其自然、细腻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关于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诗歌内容融入社会生活,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体验与感知,从而提升普罗大众对文学的兴趣。

最后,赋比兴流派文学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通过多种文学的融合,诗人可以让抒情诗、文言文、戏剧等融合在一起,将抒情文学和文言文相结合;以及利用艺术表演等方式,把诗歌宣扬出去,把诗歌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此拓展诗歌的影响力,提高社会文学的意识和关注度,从而向更多人展示诗歌文学的美妙,同时开启一个新的诗歌文学时代。

总之,赋比兴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现代有效性,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浩瀚性的新型诗歌文学艺术思想,它的存在使诗歌的表达受到更多关注,使诗歌的内容创新,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百态,丰富我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体验,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培养读者的美学意识,促进社会文学的发展。

老子中的赋比兴

老子中的赋比兴

意思是:赋这种文体,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喻,就是通过其它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起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的方法。

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出自南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一般认为,《诗集传》是全面批判《毛诗序》的,但此书是朱熹《诗》学的代表作,是贯彻其《诗》学大纲的产物,居于《诗经》宋学的顶峰,仅用反《诗序》一点,并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将《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他希望读《诗》者通过熟读讽咏、即文求义的文学方法,明白诗中有美丑善恶,从而警戒自己从善弃恶;明白诗中有三纲五常的“天理”,从而抑制自己情胜性动的人欲。

《诗集传》以朱熹的《诗》学大纲统摄一切,诸如“淫诗”说、“思无邪”说、《风》《雅》正变说、《二南》说、乃至体例的改革等,无不依大纲而行。

这些完全改变了汉人以《诗》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将理学的涵咏道德、修身齐家,作为读《诗》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确有其现实意义。

但自从元代将《诗集传》奉为科举标准后,其地位越来越高,最初的求实精神逐渐消亡了。

宋学末流的空疏浮浅,使《诗集传》变成一块科举敲门砖,违背了朱熹的初衷。

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争论不断,说法众多。

其实,既有诗体意义上的“六诗”之赋、比、兴,有经学意义上的“六义”之赋、比、兴,又有作为艺术手法之赋、比、兴。

三者代表不同时代人们对赋、比、兴的阐释,其出现各有时代背景或时代需求,理应区别对待。

作为艺术手法的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打比方,即诗人借助一个事物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情感。

兴就是以物发端、触物兴词,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诗经》还善于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

如《卫风•伯兮》中的思妇把思念丈夫的心情比喻成炎炎烈日盼望下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王风•黍离》中的“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

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

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

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

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

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

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
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
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比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在现如今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创作,清新、富有文学韵味。

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歌中以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

我不得要说像这样的民歌中,运用比兴,可以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

那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些作词者也不妨汲取其精华,增强词的深度,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庸俗。

第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中,我们知道,比兴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就自然被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之中了。

所以说从图画的布白和局控中,我们便可以参悟到作者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意蕴。

像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看作是四君子,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

第四,在广告语的设计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比兴手法。

其实我们生活中运用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

我们之所以运用比兴手法,关键就在于运用比兴手法,我们可以增强事物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