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_视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视觉文化

张素玫①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内容摘要: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是后现代文化性的重要标志,形象等视觉符号在当今时代取得统治地位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倾向所致。形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当代人的消费方式。视觉快感是当代人的基本追求,视觉符号是当代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中国当下文化的视觉文化倾向,体现出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性。

关键词:后现代 视觉文化 形象 视觉符号 视觉快感 当下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03)02-60-02

后现代是西方学术界对晚近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状况的概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后现代问题也渗透进文化转型期的中国语境。尽管本土的学术界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质争论不休,但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却已是不争的事实。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即是其后现代特征的突出表现。

如果说文化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中心地位的确立,那么文化后现代性的标志则是形象或图像、影像的一统天下。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一样,都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向:视觉符号凌越了语言符号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形象取代语言成为文化的主因。视觉性、视觉效果、视觉冲击力,诸如此类的概念不仅在影视和广告等视觉行当中被频繁强调,甚至在音乐、文学等非视觉艺术中被特别关注,至于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视觉的吸引力和快感都被无以复加地凸现出来。这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1]形象等视觉符号取代语言取得统治地位在当今时代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倾向所致。

首先,从客观角度看,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都市生活为各种视觉符号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视觉媒介数字激增,电视、VCD、DVD已

普及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电子传媒延伸到这个信息时代的每个角落。广告从公共建筑到街道到交通工具无孔不入,大大小小商场的橱窗陈列,还有四处频频举办的各类展销会,即便是一贯被视为文字媒介的印刷品也向视觉媒介靠拢:纯文学刊物一路低迷,而画册式期刊则成了新宠,如《时尚》、《ELL E—世界时装之苑》等时装杂志,《新时代》、《希望》、

《网友》等生活类期刊,以及家居设计等杂志,其图像清晰,色彩明丽,印刷精美,极具视觉诱惑力。

如此,视觉文化早已突破造型艺术的狭隘领域,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打开视听通道,视觉信息便源源涌入,触目所见是图像、影像,触耳所闻是“形象设计”、

“形象大使”、

“形象代言人”诸类词语。我们完全生活在视觉符号的包围中,高科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又使我们更加迷恋于视觉享受。

其次,从主观角度看,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当今强势文化使审美观念发生转变,无深度、无蕴味、浅显、平易乃至媚俗的世俗性审美成为共识。现代人追求的不再是崇高美、距离审美、静观美,而是直接由“欲望原则”、“快乐原则”出发去寻求一种不要回味、不要深度的即时体验和瞬间感受,也就是利奥塔称为“形象性感知”的感官审美[2]。它强调的是直接沉浸的、非反思性的身体快感、视觉享乐,于

2003年6月J un.2003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第12卷 第2期

 Vol.12 No.2

①收稿日期:2003-04-28

作者简介:张素玫(1974-),女,汉族,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是各种神奇怪异、新颖刺激的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以其直观冲击力和逼真的幻觉感满足着当代人的心理欲望和审美需求。

这种世俗化的审美,必然就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泛化,并等同于生活,审美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视觉文化从生产到传播都更符合大众这一审美需求,因而构成了当代视觉符号畅行于世的霸权地位。蒙娜丽莎的微笑从卢浮宫走向餐厅的墙壁,即是视觉文化迎合大众审美的产物。

此外,文化自身的主导倾向也造就了视觉文化的优势地位。视觉艺术早已由传统的绘画、影视等领域向文学、音乐等非视觉艺术领域渗透。蔚然成风的电影、电视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以及风靡一时的将先秦诸子学术著作的“连环漫画化”(蔡志忠先生把诸子散文到《史记》、

《菜根谭》等典籍几乎画遍了),使高奥深远、意蕴幽长的文学作品被视觉化为通俗而浅显的大众流行物。其平易近人的面貌诱使着现代人选择了影视、漫画等视觉作品而放弃了文学原著,由此也导致了现代人(尤其青少年)对文学原著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衰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往往先有影视作品的播放,再有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如《大宅门》、

《天下粮仓》、

《黑洞》、

《大雪无痕》等作品。文学艺术似乎完全依托于视觉艺术谋求生存,其附庸和从属地位令人堪叹。

音乐这一本是和视觉艺术并列的听觉艺术,也走向了M TV的视觉化道路。音乐的旋律在一幅幅画面的切换中流动,音乐成了对画面的诠释。似乎只有在直观的视觉中,只有在视觉带来的幻像中,现代人才能达到精神慰籍和文化娱乐的目的。

在出版界,书籍中图文的位置也渐渐被颠到过来。以往是为文学配插图,图像是文字中的点缀;现今,图像大幅度增加,文字则边缘化为“文字说明”。在前一时期,人们为抒发怀旧之情而出版的系列书籍如《老照片》、

《黑镜头》、

《读图时代》等,就完全是文字注解式的图片汇集。

由于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优越性,当下文化发展就有了这样的倾向:当人们寻求文化形式的传达时,首先选择的就是诉诸于视觉。

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而形象、影像等视觉符号则构成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在

这一意义上,我们将视觉文化与当下文化中的优势地位与后现代性相连。

由于审美从无功利的纯粹审美经验向功利性的视觉快感转变,形象等视觉符号的创意、制作,无不与经济相联系,形象、影像本身变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形象消费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生活于形象之中,并依赖于形象,我们通过形象来选择、安排着生活。一本服饰杂志或室内装饰杂志,或一部畅销的影视剧,可以影响一大批消费者,从街头少男少女的发型、服饰到百姓的家居装修,都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形象作为消费品的种种时尚和模式的制约。而广告这一视觉文化的主要方式则以其“不断重复”、

“整齐划一”的典型做法,和它在时空中的强大占有性,剥夺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这也正是阿多诺、马尔库塞所说的后现代文化产品“强迫性”特征的体现[3]。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视觉文化的霸权地位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在当代视觉文化中,视觉符号不再是以前传统社会中自然的现实之物,而属于可大批复制的人造符号。各种形象、图像、影像覆盖包围着这个世界。我们每天穿梭在广告和报纸、摄影和杂志、电影和电视的视觉世界中。我们不断从影视、杂志、广告中选择形象,它们代表了现实。这些人造符号改造着我们的视觉经验,使认识主体与形象与现实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迁。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就是生活在形象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当代视觉文化已经把人造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我们基本的认识领域,而现实之物倒退居其次。这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乃至对自己的理解,都受到视觉符号的控制。形象、影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所以杰姆逊将“真实的实在向各种影像转化”概括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4]。如果不是电视等视觉媒介制造出的影像,人们会有对“9・11”事件和世界杯的现场体验般的认识吗?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视觉文化。商品经济造就的拜物主义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速度刺激使当代人“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5]。人们物化的心灵不能用语言打动,也无暇去思考,于是审美退化到直接震动感官的地步,当代人在视(下转第59页)

 第12卷 第2期 张素玫: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视觉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