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_视觉文化
《2024年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范文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篇一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引言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
视觉文化传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于文化传承、社会交流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以图像、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
它通过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将信息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使信息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图像化:视觉文化传播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使信息更加直观、形象。
2. 全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
3. 快速性:视觉文化传播以快速、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满足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4. 互动性: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传播内容互动,如评论、分享、点赞等。
三、视觉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交流的深入和广泛。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丰富了社会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感受美的途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是 德 国思 想 家 本 雅 明 , 他认 为机 械 复制 时
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 巨大变革 , 传统 的审
美 景 观 已经 衰 退 , 而 代 之 的是 一 种 “ 取 震
惊” 效果 , 渗透 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 洞 见。在此之后两年 ,海 德格尔提 出 了 “ 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 , 他指出 : 世界图
形 态 的转 变 和 形 成 , 标 志 着新 传 播 理 : 也
种媒介。 1  ̄ 9世纪 8 0年代起 , 视觉文化概
念 在 西 方 学术 界逐 渐 被 普遍 接 受 。
的拓展和形成。 此文章将视觉文化传播j 研究学结合起来研究 , 开拓 了视觉文化{ 究的新视野 , 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l 大门。@ 0 4年 5月 2 20 9日复旦大学视:
报 》, 0 7( 2 0 1)
日报 》 为例 , 其在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宣传
就 有 一 定 的公 众 支 持 力 度 。 开辟 的 《 他 读
参考 文 献 ① 展 江 , 哈 贝 马斯 的 《 “ 共领 域” 公
④唐 小兵 ,( ( 现代 中国报刊的 涌现
知 识 分 子 自 我 形 象 的 变 迁 》, tf ht
一
《 电影美学 》 中预 言, 随着电影的出现 , “
种 新 的视 觉 文 化 将 取 代 印刷 文化 。 进 ” 步 对 视 觉 文化 研 究 起 重 要 推 动 作 用 的
一
面面 , 对人们 的价值 观 、 道德 观及 社会 观
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 于何为视觉文化 , 却始终没有 明确的定论 。 米尔佐夫认 为视 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 , 是后现代文化 中
术、 电视 电影 、 报纸广告到诸如科学 、 法律 和医学领域里的视觉 资料等 。 这些 与媒介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表现在当今的视觉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如同一场缤纷多彩而又充满争议的风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突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巨大变革。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
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比例和对称,而后现代主义则摒弃了这些原则,追求破碎、扭曲、不协调和非对称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遵循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而是采用了奇特的形状、不规则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组合。
这种建筑风格打破了人们对建筑的固有认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还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拼贴与戏仿。
它不再尊重历史的线性发展和文化的纯粹性,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元素随意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视觉景观。
电影《大话西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重新演绎,加入了现代的爱情观念和搞笑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风格。
这种拼贴和戏仿不仅让观众感到新奇和有趣,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新思考。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作品中,图像的过度消费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像的制作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图像所包围。
这些图像不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而是成为了一种商品,被用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广告、时尚杂志、电影海报等都是图像过度消费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精美的画面和诱人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却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另外,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主体消解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传统的视觉文化中,主体通常是清晰明确的,观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主体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不见。
作品不再有明确的中心和主旨,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碎片化的状态。
观众需要自己去解读和建构作品的意义,这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后现代主义对艺术与文化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对艺术与文化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和文化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新构建。
后现代主义不仅在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文化、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探讨。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艺术与文化的颠覆,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以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为特征,采用多样化和混杂的表现方式,拒绝规定艺术的标准和范式。
它突破了过去现代主义艺术对真实性、原创性和象征性的追求,以多重性和相对性为核心观念,注重视觉效果和观念的冲击力。
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的是破碎的、不确定的、多元的艺术体验,使观众不再成为统一的主体,而成为创造意义的参与者。
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颠覆,并重新解构了文化的概念。
它拒绝了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模式,用相对和多样的观点重新审视文化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将传统文化视为一种权力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并试图打破其中的桎梏,使其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个体的实践中。
三、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碰撞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矛盾。
后现代主义艺术把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作为创作材料,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之呈现。
后现代主义通过模仿和恶搞大众文化,批判性地审视其中的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
然而,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大众文化对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理念能够以更加广泛、深入的方式传播到社会中。
四、后现代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不再稳定和确定。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观念引发了个体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盛行。
人们对于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怀疑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出现。
传统的价值体系被质疑和颠覆,个体的选择与追求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动力。
总结起来,后现代主义对艺术与文化的颠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经验的新思考。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视觉文化。
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仅是电影、电视、广告,还有社交媒体、游戏、VR等新型媒介的涌现,都带来了新的视觉文化的可能性和考验。
作为一个哲学和美学学者,我想探究的是,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视觉文化,以及在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下,如何审视当代视觉文化的形态和内涵。
一、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要探究当代视觉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形态,它指的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创造和传播出来的各种艺术、表演、设计、广告、影像等文化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图像、影像、符号等等。
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性。
视觉文化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漫画等众多艺术门类,同时也包括各种广告、商业设计、品牌包装等实用性设计。
2、媒介性。
视觉文化是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和表现的,包括纸张、画布、屏幕、电影胶片、数字影像等。
3、多元性。
视觉文化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表达,这并非是一种单一、对称的文化,而是许多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文化。
4、消费性。
在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和文化消费品,人们通过购买、观看、体验等方式来消费视觉文化。
二、视觉文化的哲学思考视觉文化的多态性和消费性使得视觉文化本身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市场联系起来,这也引发了哲学上的一些思考。
1、认知与想象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视觉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视觉文化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和想象。
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人们会通过作品中所展示的认知入口,以及压抑、隐喻等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试图触发观众的视觉认知和想象,打破习有盲点。
2、真实性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来看,视觉文化能够传递真实的信息吗?或者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一种虚幻的世界观?在新媒介时代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在众多不可信的新闻、互联网现象中,“真相”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
3、知识产权在文化商品化的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视觉文化的技术性\感性化与后现代空间性
势显著表现 。当代 的视觉 化趋势 不同 于一般 意义上 的对 视 觉 因素和视觉经验 的强调 , 有其 内在 的规定性 , 体体 现 而 具
在技术性 、 感性化 、 后现代空间性三个方面 。
一
视觉文化 的发 展一 直与 媒介技 术 的进步 相伴 随。照相
机、 摄影机的发明引 发视觉 文化 的第 一次 飞跃 , 它们 实现 了 图像从“ 手工复制” “ 到 机械复制 ” 的深刻 转变 。本雅 明认 为 机械复制带来 了“ 传统的大崩溃” 以机械复制为特征 的非韵 ,
对象 的能力就越强大 ; 觉技术 和媒介 技术 越发 达 , 视 世界 也 就越清晰 的呈现 为技 术化 的视 觉 经验 , 整个 世界 变 成可 见
[ 中图分类号 】G 5 O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 ・ 尔佐夫在 《 觉文化导 论》 米 视 一书 中指出 :视觉文化不依赖 图像 , “ 而是依赖对存在 的图像化或 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 【 他敏 锐地把握 住了视 觉文 化的本 ”1 质——视觉化 , 即一切直接诉诸视觉感官而不是概念 ( 言 ) 语 的方式对我们的社 会和 文化 的控制 。比以往任何 时候 都要 活跃的“ 眼球经 济” 和德国哲学 家韦尔施所 说的 以“ 装饰 、 生
当代视觉文化的“ 视觉优位 ” 与传 统 的“ 视觉 中心主义 ”
I 收稿 日期 】0 1 1 — 1 21 —1 1 [ 作者简介 】 张兴华( 9 4 , , 18 一) 女 广西师范 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 院教师 。 [ 本文系 2 0 年广 西 自 区全 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注】 09 治 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理论视野下 的视觉文化研究> 节选。
张兴 华
(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 0 4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
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
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
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
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
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
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 从传统到现代引言视觉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传统到现代的角度,探讨视觉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视觉文化1. 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国传统视觉文化源远流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卜辞、刻石和金石文。
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及由它们演化而来的篆刻、绘画和装饰艺术,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人们重视和强调自然之美,追求和谐与平衡的艺术表达,并借助于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传达思想和信息。
2. 东方视觉文化除了中国,东方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视觉文化。
例如,日本的宇治茶道、花道和插花都是以自然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寻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视觉文化的现代转变1. 工业革命与现代视觉文化工业革命的兴起给视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术和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逐渐崛起,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观念。
摄影术使得艺术形象的再现更加真实和便捷,而电影则将故事和声音融入其中,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同时,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传媒的出现,也使得视觉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化转变成了大众文化,使更多人都能够接触和参与其中。
2. 数字时代与现代视觉文化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现代视觉文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传统的媒体形式逐渐被数字化取代,平面设计、动画、网络艺术等新兴媒介开始崭露头角。
与传统视觉文化相比,现代视觉文化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充分展示了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部分视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视觉文化与身份认同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服饰、建筑到艺术作品,它们都反映了群体特征和个体价值观。
人们通过视觉文化表达对自身群体和社会的归属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当代视觉文化的内涵及形成背景
当代视觉文化的内涵及形成背景
张兴华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7)6
【摘要】关于视觉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必要从对“Visual Culture”、“Visual Art”和“Visual Literacy”这三个关系密切的短语的辨析入手,在厘清与之紧密相关的“图像”一词的含义的同时,从数字化媒介革命、消费社会、全球化趋势和后现代空间转向这四个角度分析视觉文化的形成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主因的、呈现平面空间模式的文化形态。
【总页数】3页(P149-150,162)
【作者】张兴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5
【相关文献】
1.当代视觉文化的历史性考量——兼论传统审美文化和当代视觉文化之间调和的可能 [J], 成颂;陈淑芳
2.如何完成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评周宪主编《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J], 阎嘉
3.“当代中国”是如何内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读《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J], 曾军;李缙英
4.小岗精神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J], 张雷
5.小岗精神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J], 张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谁都知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制造的话语,它以反抗和鞭鞑现代主义而闻名于世。
由于它在政治上极度厌恶和拒斥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得以轻易地盛行于类似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它给被机器熏陶得晕头转向的年轻人带来了一线生机。
然而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悖论,即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使得人们逐渐冷却了最初对待它的激情。
到了20世纪末期,后现代主义又在中国这块庞大而复杂的土地上死灰复燃,一直绵延到了今天。
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原本指称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呢?首先,是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一门多元主义的哲学,它质疑僵硬的“元叙述”话语,以宽容的态度承认所有世界观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传统的生产主义转变到了消费主义的新理念。
还有,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历时性的共存关系,老子的“无为”和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
那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哪些表现呢?第一,无意义或无深度的艺术充斥文化市场,比如香港新版的《西游记》(张卫健主演),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
值得说明的是我指的“无意义”和“无深度”仅仅是个中性词语,它们在平庸的搞笑中也许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从另一方面来看,像严肃的和主旋律艺术作品正日益遭遇大众的冷眼。
第二,人们崇拜文化多元主义犹如在政治上信奉民主主义,都是西方思想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过去谈论的总是“革命”和“楷模”,现在则满口是“性感”和“惹火”,这种语言学上的变化是与人的道德素质毫无关联的。
第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卑微,从而以现实的态度应对现实,获取金钱并及时享乐成了合法化的追求目标。
在广告与传媒的轮番轰炸下,人们迷失了方向,只好跟随着潮流走,生活方式于是逐渐国际化和趋同化。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1. 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以来在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艺术领域广泛流行的思潮。
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体现了一种对传统叙事结构和现实呈现方式的挑战,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2. 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传统文学通常遵循线性叙事、人物情节发展和固定结构等规则,而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这些传统模式,采用多元视角、非线性叙事、混合媒介等手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不同之处。
3.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技巧后现代主义作家通常使用富有创意和玩味性的语言技巧,以突显故事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小说中运用流畅变换语境、字词重复、断裂语法等手法来达到符号推理效果。
4. 后现代主义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通过交错线索、平行时空等手段来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一部分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作家如何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并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效果。
5.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题与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描摹,探讨存在、真理和身份等哲学问题。
我们将研究几个重要后现代作品,分析其中隐藏的主题和意义。
6.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作品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和解释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
我们将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提出了何种要求,并且可能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7. 结论通过对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特征包括打破传统叙事规则、创新语言技巧、虚拟时间空间等,都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以上是关于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美理性 , 就要避免低俗 , 向崇高 , 趋 体现出十分鲜 明审美现
一
视觉文化 , 逐步被 以光 、 声 、 等为传 播媒介 的机械 复 电、 色
4 一 4
制的仿像所代替 , 型视觉 文化 的到来使人们进入视 觉生 新
存 的时代成为不争 的事实 。对此 , 国著名思想家海德 格 德
尔就 曾预言性指 出“ 世界成 为图像 ” 。
18 9 2.
艺整体结构 中的一个 环节 、 一个侧面 、 一个 阶段 的界定 , 而 缺乏整体性和框架性 的宏 观把握 。审美 化 的研 究模 式 同
样也具有这个特 点。
[] 5 马龙潜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进 程 的回顾 和反
思[ ] 李志宏 , A. 金永兵 . 站在新 的历史起 点上 [ ] 长春 : c. 时
代性之表达 。
、
形象 以及各种人造符号等主宰着人们 的生 活 , 人们在享受
各种视觉盛宴的 同时 , 也在某种程度上迷失 了自我。在后 现代语境 中, 视觉艺 术要做到 正确引导 大众 , 提升人 们审
图像 盛世 : 后现代 语境 下视 觉文化 之转 向
随着科学技术 日新 月异 的更新 与发展 , 以印刷 、 书写 为媒介 , 以绘 画、 塑为表现形态 , 雕 以再现与表现为特征的
化 人的心灵。
颇 。杜夫海纳就曾总结说 , 科学 的研究方法应该具 有多学 科、 跨学科 和超学科三个特点 ; 伽达默尔也认 为 , 文艺研究
“ 它表达 了进行理解 的人必须要有卓越的宽广视界。获得 这个视界 , 这总是意 味着 , 我们 学会 了超出 近在咫尺 的东 西去观看 , 但这不是为 了避而不见 这种东 西 , 是为 了在 而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后现代文化特征
二、“后现代”的文化特征后现代文化包罗万象、十分复杂,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和消解主义融合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不同以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
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一)追求平面感现代主义的主流文化是精英文化,其艺术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富有哲理性,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深刻理解掩藏其中的意义,获得审美价值。
后现代主义文化则走向了反面,它追求一种平面感,刻意削平深度或消解深度,把艺术作品中视为最高境界的内涵意蕴削平淡化,反对艺术向深度开掘,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以一种更加浅显表面的内容取代以往的深邃内涵。
在现代新闻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后现代文化的深层意义和与人的距离感逐渐被化解,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形象到形象来认识事物体和体验世界,不必解释也不需解释,一切都简单化了、表面化了。
后现代主义文化无意创造艺术作品的深度,追求浅显无物的表达,追求没有隐藏本质的现象世界。
历史、时间的界限被打破,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念不复存在,历史成为可以任意串联穿插的碎片,这使人们厌倦了对意义的探寻,导致了思想的极度匮乏。
后现代主义特别注重感官刺激的享受和文字游戏的娱乐,让人们去自由地体验。
(二)主体的消亡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人们一方面在疲于奔命地应对挑战,另一方面却又在周而复始地做着同一样的事情,人们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感受到的只是变形的世界。
个体被生活撕裂成零散的碎片,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被打破,人们开始怀疑“我”是否存在。
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中心与边缘等的严格界限模糊了,世界已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是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是
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扩展资料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1。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文化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视觉文化的崛起与转向,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视觉文化,指的是以图像、影像、视觉符号等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化形式,其转向则代表着这种文化形式在内容、形式和影响上的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视觉内容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从照片、短视频到直播、VR/AR体验,视觉内容的类型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2. 表达个性化:在数字化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
通过摄影、设计、动画等手段,人们可以轻松地创作出个性化的视觉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互动性增强:传统的视觉文化往往以单向传播为主,而现在的视觉文化则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可以实时与观众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三、视觉文化转向的原因视觉文化转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2. 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各种文化元素在视觉文化中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视觉文化景观。
3. 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升级。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字阅读,而是更加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和满足。
四、视觉文化转向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文化传播: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各种视觉内容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
2. 文化认同:视觉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认同方式。
通过视觉符号和图像,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在21世纪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人类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时代。
这场变革的主导者就是“视觉文化”,一个基于图像、视频和交互体验的新型文化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视觉文化的崛起视觉文化的崛起源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设备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图像和视频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信息来获取和交流知识,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主导文化形式。
三、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像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信息的表达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
其次,交互性增强,观众可以与影像进行互动,实现双向交流。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具有更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四、视觉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使人们更加依赖视觉信息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其次,视觉文化在商业、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视觉文化还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视觉信息相互理解和沟通。
五、视觉文化的转向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向。
这个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转变。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图像和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信息来获取知识。
其次,从单向传播向交互式传播的转变。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与影像进行互动,实现双向交流。
最后,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转变。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视觉信息。
六、未来展望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壮大。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视觉信息的表达方式将更加丰富和多样。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将使视觉文化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_从传统到现代视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审美和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视觉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逐渐融入到现代的社会环境中。
本文将从传统视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到现代视觉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的视觉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视觉表达方式进行传播和宣扬。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以山水、花鸟为题材,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层次感和意境。
在这些传统的视觉表达方式中,艺术家通常追求平凡与唯美的结合,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视觉文化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的视觉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例如,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细节和感受。
摄影具有即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更精准地传达出画面中的信息和情感。
同时,数字化的时代也为视觉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等。
这些新兴的媒介形式使得视觉文化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
然而,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数字图像泛滥成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视觉信息所包围,产生了一种信息过载的感觉。
相比于传统的视觉文化,现代的素材和表现形式更多样化,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
人们越来越难以欣赏和体验传统的艺术品,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视觉文化。
传统的视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相关教育和研究,推广传统艺术表演、展览和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的视觉文化。
同时,现代的视觉文化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引导。
我们应该提倡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和审慎地享受和创造视觉文化。
总而言之,视觉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领域。
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导言:当代社会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字、音频和图像信息。
其中,图像信息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社交媒体上的图片分享到广告宣扬中的视觉效果,图像已经成为我们表达和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当代文化中图像叙事的现象展开探讨,分析图像叙事的特点和作用,并探究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视觉转向。
一、图像叙事的特点:1.1 视觉性强:相比于文字信息,图像具有直观性、直观性和感染力。
通过图像,我们可以在瞬间获得一种直面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更加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涵和外延。
1.2 多义性:一张图像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理解。
图像中的符号、颜色、构图等元素都可以引起观者的多种联想和沉思,从而赐予图像更加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1.3 冲击力强:图像能够通过其奇特的表现形式和感官刺激来吸引和引起观者的关注,并在瞬间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2.1 传递信息:图像可以通过其直观性和感染力将复杂的信息以简洁而直接的方式传递给观者。
这对于当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冲破语言限制:图像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沟通方式,它可以冲破语言的限制,让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加容易地进行沟通和理解。
2.3 塑造和表达文化: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示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的特征和价值观。
图像叙事可以通过其奇特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来塑造和表达当代文化。
三、图像叙事的视觉转向:3.1 艺术性的演变:随着当代艺术的进步,图像叙事在视觉上开始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创新化和多样化。
艺术家们通过大胆的构图、奇特的颜色运用和前卫的表现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让观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更多的沉思和感悟。
3.2 广告传媒的影响:图像叙事在广告传媒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吸引人的视觉效果和强烈刺激的情感冲击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视觉文化张素玫①(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内容摘要: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是后现代文化性的重要标志,形象等视觉符号在当今时代取得统治地位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倾向所致。
形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当代人的消费方式。
视觉快感是当代人的基本追求,视觉符号是当代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中国当下文化的视觉文化倾向,体现出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性。
关键词:后现代 视觉文化 形象 视觉符号 视觉快感 当下文化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03)02-60-02 后现代是西方学术界对晚近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状况的概论。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后现代问题也渗透进文化转型期的中国语境。
尽管本土的学术界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质争论不休,但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即是其后现代特征的突出表现。
如果说文化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中心地位的确立,那么文化后现代性的标志则是形象或图像、影像的一统天下。
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一样,都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向:视觉符号凌越了语言符号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形象取代语言成为文化的主因。
视觉性、视觉效果、视觉冲击力,诸如此类的概念不仅在影视和广告等视觉行当中被频繁强调,甚至在音乐、文学等非视觉艺术中被特别关注,至于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视觉的吸引力和快感都被无以复加地凸现出来。
这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
”[1]形象等视觉符号取代语言取得统治地位在当今时代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倾向所致。
首先,从客观角度看,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都市生活为各种视觉符号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视觉媒介数字激增,电视、VCD、DVD已普及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电子传媒延伸到这个信息时代的每个角落。
广告从公共建筑到街道到交通工具无孔不入,大大小小商场的橱窗陈列,还有四处频频举办的各类展销会,即便是一贯被视为文字媒介的印刷品也向视觉媒介靠拢:纯文学刊物一路低迷,而画册式期刊则成了新宠,如《时尚》、《ELL E—世界时装之苑》等时装杂志,《新时代》、《希望》、《网友》等生活类期刊,以及家居设计等杂志,其图像清晰,色彩明丽,印刷精美,极具视觉诱惑力。
如此,视觉文化早已突破造型艺术的狭隘领域,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
只要我们打开视听通道,视觉信息便源源涌入,触目所见是图像、影像,触耳所闻是“形象设计”、“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诸类词语。
我们完全生活在视觉符号的包围中,高科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又使我们更加迷恋于视觉享受。
其次,从主观角度看,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当今强势文化使审美观念发生转变,无深度、无蕴味、浅显、平易乃至媚俗的世俗性审美成为共识。
现代人追求的不再是崇高美、距离审美、静观美,而是直接由“欲望原则”、“快乐原则”出发去寻求一种不要回味、不要深度的即时体验和瞬间感受,也就是利奥塔称为“形象性感知”的感官审美[2]。
它强调的是直接沉浸的、非反思性的身体快感、视觉享乐,于2003年6月J un.2003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第12卷 第2期 Vol.12 No.2①收稿日期:2003-04-28作者简介:张素玫(1974-),女,汉族,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是各种神奇怪异、新颖刺激的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以其直观冲击力和逼真的幻觉感满足着当代人的心理欲望和审美需求。
这种世俗化的审美,必然就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泛化,并等同于生活,审美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
视觉文化从生产到传播都更符合大众这一审美需求,因而构成了当代视觉符号畅行于世的霸权地位。
蒙娜丽莎的微笑从卢浮宫走向餐厅的墙壁,即是视觉文化迎合大众审美的产物。
此外,文化自身的主导倾向也造就了视觉文化的优势地位。
视觉艺术早已由传统的绘画、影视等领域向文学、音乐等非视觉艺术领域渗透。
蔚然成风的电影、电视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以及风靡一时的将先秦诸子学术著作的“连环漫画化”(蔡志忠先生把诸子散文到《史记》、《菜根谭》等典籍几乎画遍了),使高奥深远、意蕴幽长的文学作品被视觉化为通俗而浅显的大众流行物。
其平易近人的面貌诱使着现代人选择了影视、漫画等视觉作品而放弃了文学原著,由此也导致了现代人(尤其青少年)对文学原著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衰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往往先有影视作品的播放,再有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如《大宅门》、《天下粮仓》、《黑洞》、《大雪无痕》等作品。
文学艺术似乎完全依托于视觉艺术谋求生存,其附庸和从属地位令人堪叹。
音乐这一本是和视觉艺术并列的听觉艺术,也走向了M TV的视觉化道路。
音乐的旋律在一幅幅画面的切换中流动,音乐成了对画面的诠释。
似乎只有在直观的视觉中,只有在视觉带来的幻像中,现代人才能达到精神慰籍和文化娱乐的目的。
在出版界,书籍中图文的位置也渐渐被颠到过来。
以往是为文学配插图,图像是文字中的点缀;现今,图像大幅度增加,文字则边缘化为“文字说明”。
在前一时期,人们为抒发怀旧之情而出版的系列书籍如《老照片》、《黑镜头》、《读图时代》等,就完全是文字注解式的图片汇集。
由于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优越性,当下文化发展就有了这样的倾向:当人们寻求文化形式的传达时,首先选择的就是诉诸于视觉。
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而形象、影像等视觉符号则构成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将视觉文化与当下文化中的优势地位与后现代性相连。
由于审美从无功利的纯粹审美经验向功利性的视觉快感转变,形象等视觉符号的创意、制作,无不与经济相联系,形象、影像本身变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形象消费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生活于形象之中,并依赖于形象,我们通过形象来选择、安排着生活。
一本服饰杂志或室内装饰杂志,或一部畅销的影视剧,可以影响一大批消费者,从街头少男少女的发型、服饰到百姓的家居装修,都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形象作为消费品的种种时尚和模式的制约。
而广告这一视觉文化的主要方式则以其“不断重复”、“整齐划一”的典型做法,和它在时空中的强大占有性,剥夺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这也正是阿多诺、马尔库塞所说的后现代文化产品“强迫性”特征的体现[3]。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视觉文化的霸权地位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在当代视觉文化中,视觉符号不再是以前传统社会中自然的现实之物,而属于可大批复制的人造符号。
各种形象、图像、影像覆盖包围着这个世界。
我们每天穿梭在广告和报纸、摄影和杂志、电影和电视的视觉世界中。
我们不断从影视、杂志、广告中选择形象,它们代表了现实。
这些人造符号改造着我们的视觉经验,使认识主体与形象与现实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迁。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就是生活在形象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
当代视觉文化已经把人造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我们基本的认识领域,而现实之物倒退居其次。
这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乃至对自己的理解,都受到视觉符号的控制。
形象、影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
所以杰姆逊将“真实的实在向各种影像转化”概括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4]。
如果不是电视等视觉媒介制造出的影像,人们会有对“9・11”事件和世界杯的现场体验般的认识吗?当代文化正在变成视觉文化。
商品经济造就的拜物主义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速度刺激使当代人“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
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5]。
人们物化的心灵不能用语言打动,也无暇去思考,于是审美退化到直接震动感官的地步,当代人在视(下转第59页) 第12卷 第2期 张素玫:浅析中国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视觉文化 现在,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更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后现代理论和知识。
就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神学这二方面在当今西方理论界的活跃清楚表明,后现代并不是反人性和反历史的,后现代也并不是一味拆除精神家园,它完全可能建构,实际上它正是在追求这个时代人们可能的精神家园。
尽管说此一后现代非彼一后现代,但它至少表明后现代不是天然地就是破坏性的、反动的和堕落的。
后现代理应有它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我们并没有迎来一个“后”的时代,但后现代知识会让我们的时代更生动和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1] 参见: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2] 孙绍振:《“后现代”之后》[J]《小说评论》,1994年第6期[3] 参见张清华:《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J]《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或参见张清华:《面对后现代:守住那最后的家园》,载《文艺报》,1993年5月8日[4] 贺奕:《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J]《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责任编辑:高 日文(上接第61页)觉的逼真幻觉中填平着虚构与现实的界限。
在视觉的直观刺激中满足着心理欲望,视觉快感是当代人的基本追求,视觉符号是当代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后现代特性的体现。
而中国的当下文化,正处于这样的走向。
注释:[1][5] (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第154页[2][4] 参见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3] 参见《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责任编辑:高 日文 第12卷 第2期 陈晓明:后现代在中国的曲折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