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全面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9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9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 度(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2)通过三个文件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 代行人大职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标志---- 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结束三座大山压迫史 ②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史意义 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推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 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出了壮族人民的质朴
广 西 刘 三 姐 的 家 乡
——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
首府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风电三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新中国的成立
1、政治条件: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内容:A B 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 任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简 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46.5 47.11 48.1
美国旧金山
【过程】 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 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 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会徽
【过程】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探究活动】 (1)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社会制度 实施群体 主要作用 享有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 各民族共同繁荣 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同胞 祖国的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制

历史: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4(岳麓版必修一)

历史: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4(岳麓版必修一)

B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文化大革命”
B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1954年 A1949年; B1954年; 1949年 C1958年;D1982年 1958年;D1982年 1982 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A西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D青海自治区
B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治制度,这 表明: 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

D
D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 何区别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工人阶级领导的、 国体 工人阶级领导的 民主专政; 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行政权力主体 不同 活动原则不同 全国人民 民主集中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新政协(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 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 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 可以获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确立和发展:
继续存在:
2、1954年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杂 居
小聚 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 区1958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专题四第1课
主 政新 治中 建国 设的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 1 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16Βιβλιοθήκη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
3
七届二中
1919449年9年3月3月5日在-河13北日省在平河山北具省的平西山柏具坡的村西召柏开坡村召 开
4
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由西柏 坡进驻北京时,面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他对 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 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解放了,要成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有哪些因素
军事上的胜利(敌人被打败了) 政治上得到人民支持
共产党做好执政的准备了
召开有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 会议商量建国问题

必修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1(48张PPT)

必修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1(48张PPT)

1、实行的原因 2、基本内容 3、民族自治区的设立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 1日,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内 蒙古计有蒙古、汉、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 回、满、朝鲜等49个民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
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 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1、多党合作的基础 2、合作的指导思想及形式
1、多党合作的基础 2、合作的指导方针及形式 3、多党合作的意义
看一看,想一想
多党合作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建国以 来,全国政协的职能有何变化?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 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和政协工作陷于瘫痪是在 A、巩固新政权时期 B、过渡时期 C、“文革”时期 D、“文革” 后
5、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中共一党专政 B、各党派轮流执政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民主集中 B、政治协商 C、长期共存 D、互相监督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25.10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45.12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45.12
上海
九三学社
九三 46.5
重庆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48.1
香港
看一看,想一想
中共中央提出的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 想是什么?其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加强政治改革与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政治改革与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政治改革对国家建设 的影响以及国家建设对政治改革的制约。
THANKS
02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历史演变
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政治环境
01
新中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以工人阶级
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法治建设
02
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等法律法规,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提供法制保障。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挑战
尽管中国政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政府机构改革、法 治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和完善。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研究的主要创新
本研究在分析中国政治建设时,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综合 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 创新性。
民主政治
03
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为社
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956年至1966年
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进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法治建设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建 设的顺利进行。
民主政治
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 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为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 和渠道。
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国家 建设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 新人教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 新人教必修1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全国人民
③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
意义:满族足平了等少,数也民保族证自了己祖当国家统作一主和的民愿族望团,结实。现了民
各民族大团结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宁夏——西夏王陵
广西风光五十六内族蒙兄古弟大草姐原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④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 ②
B.② ③
C14.、③(④08广东单科)D与.《②中④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 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6、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 其主要职能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PPT课件

工作中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 基本政策: 政治、经济、外交
总任务:
农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
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
一、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础)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2)理论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 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1、初步确立: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正式确立: 1954年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协章程 职能变化: 代行人大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性质) 3、新的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地位变化: 最高权力机构 目的: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特点: 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新 中 国 初 期 的 政 治 建 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前提) 2.成立及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a.法律基础:1953年1月中国人民政府委员会 1、条件:
通过….决议。 b.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与会代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一(33张PPT)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一(33张PPT)

联系材料一、二、两部宪法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 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探究三
探究四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 据此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在广泛听取了政协委员意见后,十届人大 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 1、修改宪法 2、制定法律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5、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 6、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 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署检查长 9、决定国民经济计划 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11、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12、决定大赦 13、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2)主题: 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名 B、通过《共同纲领》(施政纲领)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首都、国旗、国歌
探究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 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 和富强而奋斗。 ——《共同纲领》
大杂 居 小聚 居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纲领》
1、确立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2、实施: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1955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 月1日数十 万群众共庆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观察上图,说说: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 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 理解,了解它成立的重大意义。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探究二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上所学内容,探究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 .性质 人民政协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 机构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广西壮 族自治 区 1958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的成立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和代表合影原版 平津战役胜利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照片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开国大典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看完视频,同学们如果1949年10月1日你参加了 开国大典,是数十万群众中间的一员,请你谈谈参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可以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盛典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意义 ①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加强了 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 成果。 ③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 初步确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 治 ,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A
4.首先确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 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回答。B 项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内容之一即我 国在成立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 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方针:“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 参政议政 的热情,开创了群策
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
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替代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2)颁布: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 过渡时期 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答案:C
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 作用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刑事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解析:在 1954 年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学习指南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 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 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 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 性。
(2)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 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 民主权利 。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 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 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 高权力属于 人民 。
答案:B
5.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 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
2.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1954 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 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所未有的。
(2)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4.实施:形成了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内蒙古五大 省级自治区,建立了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加强了 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B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 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 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 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了 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 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 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 2.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三是“一国 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和解决台湾 问题的意义。 3.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 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基础。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 北平 召开,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