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后代世人也称他为靖节征士,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他是东晋末期南朝初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世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非常显著,最大的官做到大司马。
而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
所以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立志学习,且很有雄心壮志。
但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仕途,却只担任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不仅他的壮志不能实现,还不得不在官场中周旋,不能真心相对,官员之间虚伪一常陶渊明认清了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后,就逐渐对于仕途有些心灰意冷。
后来陶渊明生活上也越来越困难了。
他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远离官场,远离那些他不乐于见的是是非非。
于是他满怀情感的写出了?归去来兮辞?,后来他又写了?桃花源记?,以理想式的社会生活来对抗现实的无奈。
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主要题材,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非常向往美好的田园间的生活。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之前,心中一直有一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来,呼唤来到不被世俗所污染的地方。
后来,他实现了归田园居的愿望。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人自得其乐的乐园桃花源,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是真心相对。
陶渊明只能通过写词来寄托他希望参与政治的愿望,更希望人民不要再生活在这种水深炽热中。
如果人们能生活在那种没有争斗的社会中,该是多么幸福埃所以陶渊明的归隐更是一种对社会动乱的无奈与感慨。
一、陶渊明的理想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于东晋末年,而这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东晋末年,当时朝廷非常污浊、腐败,而当时的士族文人生活也很糜烂。
在这种的现实环境里,很多名士被卷进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令他们不知何去何从。
而像陶渊明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肯定将会陷入现实与理想斗争的漩涡中。
试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2012.06学教育《桃花源诗并记》,以真实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浑浊。
通过所描绘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桃花源”社会,逐渐构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希翼寄托其对社会政治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展现一种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负,更是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和感叹。
而其所架构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迫使其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社会,而《桃花源诗并记》也正是以文学形式表达其理想,展示其乌托邦社会模式的。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里进一步描绘了与田园生活休戚相关的另一个社会图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往来耕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
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现了桃花源民风的淳朴。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鸡吠……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
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官场的丑恶,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的和谐统一;人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
这里设想出一个“尚贤尊圣”、“和谐田园”、“世外桃源”式的完美的“自然”社会理想及乌托邦模式。
表现陶渊明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和向往。
也反映了陶渊明希望人们用共同劳动和平共处来创造和谐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课程篇【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
2.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难点】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
【学习流程】【导入】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无论出仕也好,隐居也罢,他都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社会理想。
今天,我们结合他的4篇诗、文,探寻他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
一、重温经典背诵《桃花源记》,重温世外桃源的美好,说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温馨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答略。
师总结:在陶渊明的笔下,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徭役,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
而这样的社会生活,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更是进行了具体描绘。
二、诗文互证1.诵读《桃花源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清《桃花源诗》的思路,找出诗中和《桃花源记》中互为印证的内容。
学习方法:(1)自由诵读;(2)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六句,叙述了桃源中人的来历。
第二部分:中间十八句,具体描写桃源中人的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结尾八句,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慨。
师:默读诗歌,请从记和诗中找出互为印证的内容。
生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仔细阅读,诗与文两相印证,理解更加深刻。
下面我们诵读《归园田居》二首,从这两首诗中找出和《桃花源记》描写内容相似的诗句。
3.诵读《归园田居》二首,理解诗歌内容,找出和《桃花源记》描写内容相似的诗句。
学习方法:(1)自由诵读;(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生诵读、思考、探究、展示。
师总结:经过诵读、解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美好。
这种生活就是他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
可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这一切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他生活的时代又是怎样的呢?你能从这4篇诗、文中找到一些依据吗?三、时代背景二十岁的陶渊明,也曾怀揣梦想,希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虽说也出任了一些小官,但当时的社会实在太黑暗,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到底是怎样的呢?你能从这4篇诗、文中找到一些依据吗?并说说你的理解。
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
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作者:邹柱石陶渊明(365—427)因为一篇《桃花源记》而千古立名,在中国,除了文盲,是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五柳先生”的。
陶渊明的出身,并非某些资料所言“庶族寒门”。
其家族三代为官: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做过地方太守(可能是祖荫)。
如此,陶渊明属货真价实的“官二代”了。
陶渊明九岁丧父,家道中落是事实,但幼年在外祖父家长大的经历,又让他学养修为都高于常人。
因为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名士,陶渊明从小耳濡目染,既学外祖父染酒,又得外祖父诗书之教。
他的外祖父藏有丰富的典籍,陶渊明可谓自幼博览群书。
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东晋还出不了影响中国隐士文化将近两千年的大诗人。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很高。
他既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有“田园诗人”之称。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看重,爱不释手,曾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很大;关键它还避免了陶渊明作品的失散。
尽管这样,陶渊明作品被社会公认,被文人欣赏,都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也许是祖宗把官做够了做完了,所以陶渊明对做官没有兴趣。
他青年时代也曾有一腔政治抱负,但稍挫折于现实就熄火了。
中年时期,他迫于生计在叔父陶逵的介绍下做了个彭泽县令,也因厌恶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而很快弃任。
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其诗文为据,大致可以归纳为:民心纯朴,仁爱厚道;身心自由,情系山水;躬耕自足,樽酒常有;王税全免,官差绝无。
这样的条件何处可以寻得呢?当然只有“桃花源”了。
但是桃花源毕竟只是文人笔下的乌托邦,现实中难以完善的东西,就只有靠酒精来完善了。
陶渊明喝酒,不说成瘾,至少成癖。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陶潜(渊明)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2023最新-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是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陶渊明简介篇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成就篇二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陶渊明的故事篇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陶渊明的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理想主张以追求自然与自由为核心。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混乱时期,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因此他有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陶渊明的理想是追求自然。
他崇尚自然之道,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而不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田园为背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闲适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人生,追求着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理想也是追求自由。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深感不满,因此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成为他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倡导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政治活动也是为了追求社会的自由和公正,他曾多次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言行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相比可能有些遥远,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理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他的田园诗和政治著作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影响了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
陶渊明的理想也给我们当代人以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陶渊明的理想中获得启发。
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争取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陶渊明的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陶渊明的理想主张追求自然与自由,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为社会的自由和公正而奋斗。
他的理想给我们当代人以启示,鼓励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与公正,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之探索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之探索引言:探寻理想社会许多文学作品都被用来探索理想社会的构建和实现。
《桃花源记》是一篇由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乌托邦般的桃花源社会。
通过这个故事,陶渊明探索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对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详细探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并分析陶渊明对于社会底层问题的触动。
一、神秘隐蔽的桃花源1.1 不为人知的存在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山水之间的桃花源,这是一个隐蔽的地方,没有人知道。
这个地方之所以能够完全与外界隔绝,可以说是一种神秘的存在。
陶渊明通过这种构建,展示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一个远离尘嚣、安宁祥和的地方。
1.2 独立自给的社区桃花源是一个独立自给的社区,居民以务农为生,和睦相处。
他们没有依附于外界,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界进行任何交流和贸易。
这种独立性使得社区能够不受外界干扰,体现了陶渊明对于一个自给自足、不依赖外界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1.3 公平正义的分配在桃花源社会中,土地和资源都是公平分配的。
陶渊明描述了居民按照自己的需要从共有的土地上取食物,不会出现争斗和纷争。
这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展示了社区内部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是陶渊明理想社会中公正的体现。
二、理想社会的特征2.1 和谐共处与自由平等在桃花源社会中,居民和睦相处,没有争斗和压迫。
他们自由平等地共享社区的资源,没有社会等级的存在。
这种和谐共处和自由平等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他对于人类关系的追求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2.2 自给自足与简朴生活桃花源居民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不依赖外界。
他们务农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
这种自给自足和简朴的生活方式是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他认为人们过于追逐物质享受会导致社会的腐化和不公平。
2.3 自然与美赏桃花源被山水环绕,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居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尊重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回应。
陶渊明的追求是什么
陶渊明的追求是什么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陶渊明的追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追求陶渊明的追求是实现理想抱负,追求和谐社会及追求自我。
陶渊明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有不同的追求,这一个个追求是彼此递进、彼此联系的,它们是陶渊明的思想进阶、成熟表现及对生活的要求。
早期,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宏伟之志,沉入宦官生活十余载。
在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上,陶渊明担任了不少的官职,期望能做出一番成就。
无奈官场昏暗、风气不正,与陶渊明的志向和人格相悖。
辗转沉浮,多次又辞又归,使陶渊明身心疲惫,失望之极。
他所理想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差距甚远,自己坚持了十多年也无能为力改变。
认清现实后,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宦官生涯,顺其自然的追求自我回归田园生活。
回归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过着种种地、喝喝酒、赏赏花的安贫乐道小日子。
虽然隐居的田园生活清静自然,无人纷扰,但他心有不甘,仍在日复一日的幻想和谐的社会。
心中的念想难以平复,只能寄情于笔,最后创作出了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林》。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王国,寄托着他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想象和追求。
可惜这个“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终是个幻想,并不能实现。
陶渊明对于自己的追求,有过挣扎、有过无奈。
身处在纷扰的尘世中,陶渊明懂得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取舍之中选择坚持和追求自我。
陶渊明的一生简介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
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
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
陶渊明自小就习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长到二十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
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
彭泽令等职位。
陶渊明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
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适的田园生活。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蔡 雨格
( 南 民 族 大 学 四川 成 都 西 60 4 ) 10 1
7 — — 一 ———
摘
要 : 陶渊 明的 作 品 大 多描 绘 的是 一 个 个 完 美 的“自然 ” 会 理 想 及 乌 托 邦 模 式 。 人 们 都 十 分 重 视 对 于 陶 渊 明 社 会 理 想或 理 想 社 会 社
介 于 “ 同 ” “ 国 寡 民 ” 的“自然 ” 会 理 想 大 与 小 间 社 《 子》 老 曾经 描 绘 了一 种 社 会 结 构 理 想 : 小 国 寡 民 , 有 什 伯 之 器 , “ 使
一
、
而不用 , 使民重死 , 而民不远徙 ; 国相望 , 邻 鸡犬 之声相 闻, 民至老死 不相 往来 。 而《 ” 礼记 ・ 礼运篇》 描绘了另一种 “ 同” 则 大 理想 :大道之行 , “ 天下 为公 , 贤 与 能 , 修 睦 ,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 其 子 , 老有 所 终 , 有 所 选 讲信 故 子 使 壮 用 , 有 所 长 。 鳏寡 孤 独 废 疾 者 , 有 所 养 。 男 有 分 , 有 归 。 货 恶 其 弃 幼 皆 女 于地也 , 不必藏于己 ; 力恶 其不 出于身也 , 不必 为 己。是故 谋 闭而不 兴。 盗 窃 乱 贼 而 不 作 , 外 户而 不 闭 , 谓 大 同 。 陶 渊 明则 取 舍 “ 同 ”、 小 故 是 ” 大 “ 国寡 民” 和 而形 成 一 种 特 殊 的 “自然 ” 会 。 这 种 “自然 ” 社 会 , 陶 调 社 ’ 的 是 渊 明把儒家虚构 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 民的社 会模 式结合成一体, 并把它作为 自己心 目中的理想社会来 歌颂 。关于此 , 可以 从陶渊明的 田园诗及桃源诗作来看 : 尚贤尊圣黄帝唐尧虞舜 的远古 社会 , 是 陶渊明所景仰 的。《 时运》 诗说 : 黄唐莫逮 , 独在余”。“ “ 慨 黄唐 ” 传 指 说 中的黄帝 、 唐尧 , 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 , 社会太平 , 人心淳朴 。陶渊 明在此点明意在对这种“ 贤人社会 ” 完美境界 的向往 。《 饮酒 》 诗说 : 羲 “ 农去我久 , 世少复真 。汲 汲鲁 中叟 , 举 弥缝 使其 淳” 。羲谓伏羲 , 农谓 神 农, 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也 , 以此感叹上古社会 这样一种政治理想 。 和谐 田园诗《 劝农》 悠悠 上古 , 中“ 厥初生 民 , 傲然 自足 , 抱朴含 真。 ” “ 熙熙 令 音 , 猗 原 陆 … … 桑 妇 宵 兴 , 夫 野 宿 。 这 实 际 上 呈 现 出 一 幅 和 猗 农 ” 平 宁 静 的农 作 图 , 陶 渊 明 把 中 国 自给 自足 的 、 村 封 闭 式 的 特 质 加 以美 是 农 化而成的结果 。《 和郭主簿二首》 其 一 ) 蔼蔼 堂前林 , ( “ 中夏 贮清 阴。凯 风 因 时来 , 开 我 襟 。 也 描 写 了 陶 渊 明所 向往 的夏 E乡 居 的 淳 朴 、 闲 回飓 ” l 悠 生 活 , 人 进 入 了宁 静 、 幽 的 村 庄 , 略繁 木 林 荫 下 凉 风 吹 襟 的 惬 意 , 使 清 领 描 绘了小康 和谐 的农家乐趣 。《 园 田居》 诗 中也 再次描 述 了理 想 田园 归 组 社会的居住情况是“ 方宅十余 亩, 草屋 八九间 ……户庭 无尘 杂, 虚室有余 闲”。陶渊明不仅描述 了田园生 活 , 并身体 力行倡 导人 人都来 参加生产 劳 动 , 来 歌 颂 体 力 劳 动 的 艰 苦 和 由此 带 来 的心 理 上 的 宁 静 乃 至 安 乐 , 以此 显 示 出理 想 获 得 实 现 的 愉 悦 心 情 。 世外 桃 源 则 是 陶 渊 明 辞 官 归 隐 故 里 之 后 , 直 过 着 “ 耕 自资 ” 生 一 躬 的 活。由于对现实的失望 , 使其 回到诗歌 中去构 筑一个 理想 的社 会 , 迫 而 《 桃花源记》 也正是以文 学形式表达 其理想 , 展示其 乌托邦 社会模 式 的。 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 》 里进 一步描绘 了与 田园生活休 戚相关 的另一 个社 会 图景 : 缘 溪 行 … …忽 逢 桃 花 林 , 岸 数 百 步 … … 有 良田 美 池桑 竹 之属 , “ 夹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 并怡 然 自乐 。 这是 一种和平 宁静 , ” 安 居乐业的生活。同样给我 们描绘 了一个 和平 安康 的世 界。在 这个世 界 里, 人人 日 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相命 而耕 , 春收秋 割 , 鸡犬 互呜 , 童叟 欢愉 。 没有战乱 , 没有贫穷 , 没有 压迫 , 有官场 的丑恶 , 没 没有统 治者 与被统 治 者 , 与 人 之 间 , 与 自然 之 间是 那 么 的 和 谐 统 一 ; 人过 着 自食 其 力 , 人 人 人 康 乐 幸 福 的 生 活 , 成一 个 令 人 神 往 的 桃 源 仙 境 。 形
陶渊明的思想初探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思想初探研究报告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陶爷”,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他的理想、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三个角度对陶渊明的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首先,陶渊明的理想体现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归园田居》中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繁华、权势利欲的厌恶。
他认为自然的田园生活能够让人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宁,远离尘嚣和纷争,陶渊明的理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自由。
其次,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并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百忧解忧,幽囚见放”的豁达心态,他认为即使身处困境,只要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一切,就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倡导以自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完善。
最后,陶渊明的人生观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时代局势的批判。
他对人生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个人的幸福与忠诚,更关注社会的公正与真理。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并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有所作为,改变社会。
他强调追求真理和正义,并将之与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统一起来。
他的人生观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使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思想以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线,注重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代局势的批判,提出了对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
陶渊明的思想具有普世性和时代性的价值,对于后世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思想家。
他生活在东晋时期,以其高尚的政治理念和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理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社会理想进行浅析。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位后裔。
他生于263年,死于427年。
他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精通诗歌、文学和政治理论。
他曾在政府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很快便被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所厌恶。
之后,他离开政府,成为了一位独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明朗、真挚为特点,对后世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反对权力、富贵和权利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可以总结为三大方面:反对权力、富贵和权利。
他认为,权力和财富是社会不公正的源头,政府和国家制度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它们的影响。
陶渊明反对权力不是无原则的,他认为法律应该存在,而不是给不负责任的权力任意支配。
他强调了自由、从容、悠闲的生活态度和自然之美。
他认为政府应该保证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政府权力而摧毁这些权利。
他认为个人自由生活是社会的基础,而私人财产和习俗的无差别算命也是社会不公正的。
反对社会等级制度陶渊明反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做法类似于他反对权力和财富的立场。
他认为,以有限的财富、地位和名义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是不公正的。
他主张平等、公正和社会联合,反对强大的利益集团。
主张理想社会制度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制度应该是一种非资本主义的、靠道德、随缘生活的社会。
他主张随意生活,一种奉行自私和欲望满足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瑰宝之一。
他的社会理想为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迹象,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层面。
他的反对不公正的制度和支持自由、平等、从容的社会,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蓝图。
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
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受儒道学说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多以田园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辞赋和散文等。
他的作品有的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是抒发了在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酬的满腔愤慨。
随着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蕴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本篇论文从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好理想社会等方面对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进行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乌托邦社会陶渊明本是一个怀有满腔报国情的爱国志士,但是在他多次投入军幕却不见国家有任何复兴的希望后,他心灰意冷,便远离了政坛,隐居田园。
他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因为他“性本爱丘山”。
他三十年的政坛生涯并没有给晋末动荡不安的社会带来一点安宁,反而使他更加看透当时的社会政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便选择了归隐田园。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一)质性自然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陶渊明生,卒于元嘉四年,卒年七十六岁。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爱丘山,不同流俗。
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此年开始游宦,以谋生路。
二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薄宦,二十二岁结束薄宦回家,直到二十五岁移居市廛,共三十年。
所以他在他的《归园田居》中提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五十五岁的时候,陶渊明终于能够归家隐居。
在其隐居的这些年中,有《桃花源诗并序》《述酒》诗作等作品创作出来,广为流传。
陶渊明的一声都追求自然,为人质朴纯真,非常的干脆鲜明。
从陶渊明的人格方面来看,梁启超曾对他做出很高的评价:“第一,须知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第二,须知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第三,须知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和责任心极重的人。
”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的评价之高足可见陶渊明先生的人格高尚。
论其出身,也只不过是一位贫困的农民,但是他独具魅力的人格和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使他如一朵清莲一般绽放在这混乱的年代里。
因为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所以他能比正常人更深刻的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再加上他本是农民出身,自小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更为深刻的体会这人生妙味的另一不可缺少的原因。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陶渊明的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陶渊明的理想: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平静与安宁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陶渊明的理想可以用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平静与安宁来概括。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他选择了隐居田园。
他的理想并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安宁。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喜欢在田园间漫步,观察四季更迭,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山水的描绘,对花草的赞美,对鸟兽的喜爱,以及对天空的仰望。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一本无比宝贵的书籍,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和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陶渊明的理想不仅仅是追求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更是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心灵的安宁。
他主张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追求心灵的平和。
他认为,人们应该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通过隐居田园,与自然为伴,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了心境的平和和心灵的安宁。
陶渊明的理想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追求物质的享受,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而陶渊明的理想提醒了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要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伟大,用心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陶渊明的理想。
首先,我们可以抽出时间去欣赏自然的美丽,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和打坐来平静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内涵和修养,培养一颗平和宁静的心。
陶渊明的理想是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和诗作,向我们展示了追求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认识陶渊明》教案
《认识陶渊明》教案一、活动主题认识陶渊明二、活动背景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丰富的想象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为封建时代的社会理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版本。
通过本次活动了解陶渊明,走近陶渊明。
三、活动目标1.深刻领会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2.了解并能正确评价陶渊明。
四、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人的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契合点,用理想指引行动,用现实调整思维。
而当理想与现实只有碰撞却没有交集,人又该怎样活着?能够率性而行、不以心为形役者,又有几人?当黑暗的现实严重冲击了陶渊明的“大济苍生”之志,他选择了怎样的人生?2.搜集整理陶渊明的事迹与作品。
(1)出身:出生于衰落的世家,父亲早亡,家道贫寒。
(2)做官:29岁担任江州祭酒;41岁为生计当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在任上,不为五斗米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回家,彻底脱离官场。
(3)隐居田园: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与底层劳动人民一起体味生活的艰辛,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深入的了解。
物质生活极端困苦,内心自然宁静。
他的传世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4)社会理想:希望有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理想社会,即平等自由、和平富足的世外桃源。
(5)晚年处境:贫病交加,生活陷入绝境,六十三岁时淡然离世。
3.说一说你对陶渊明的选择怎样评价?对他的社会理想怎样评价?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欣赏他的性情和做法吗?为什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观点,有根据。
)五、活动总结陶渊明本性质朴,内心不染俗尘,与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守志不阿;讨厌战争,同情人民疾苦;追求身心自由,在贫穷而闲适的田园生活中怡然自乐;想完全出世却又无法真正逃离现实,把社会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里;才华横溢,开创田园诗体,诗、词、赋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走进了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
我走进了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每次读到陶渊明的这句诗,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在向我招手。
终于,在一次奇妙的梦境中,我走进了陶渊明的理想国。
刚一踏入这片土地,我就被那清新的空气给呛了一下,这空气里没有城市里汽车尾气的刺鼻味,也没有工厂排放废气的那种怪味,全是泥土混合着花草的芬芳。
我四处张望,只见大片大片的菊花如同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那一朵朵菊花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在轻轻晃动,仿佛在跟我打招呼呢。
“哇塞,这也太美了吧!”我忍不住感叹道。
再往前走,看到了几间茅草屋,那茅草屋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质朴感。
屋前有一位老者,穿着一身粗布衣裳,正弯着腰在菜地里劳作。
我心想,这不会就是陶渊明本人吧?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问道:“您是陶渊明先生吗?”老者抬起头,笑了笑说:“正是老夫。
”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赶紧说:“陶先生,您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陶渊明捋了捋胡须,说道:“此地虽无繁华之景,但却宁静自在,远离尘世喧嚣,足矣。
”我跟着陶渊明走进了他的茅草屋,屋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木凳,还有一些简单的农具。
墙上挂着一幅自己写的诗,那字虽然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现代社会,人们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房子要越大越好,车子要越贵越好,可是在这里,陶渊明却能如此安贫乐道,也许这就是他理想国的真谛吧。
可是,我又有点犹豫了。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里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不能刷短视频,不能和朋友随时聊天。
我会不会觉得无聊呢?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了陶渊明。
他哈哈一笑,说道:“小友,你看这山川草木,皆有灵性,与它们相伴,何来无聊之说?”我想了想,好像也有道理。
我走出茅草屋,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田埂上嬉戏,他们没有什么高级的玩具,只是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或者捉着小昆虫玩耍。
他们的笑声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无忧无虑。
我突然觉得,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缺失的正是这种简单的快乐。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作者:朱道平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本文作者试图用历史及社会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分层、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结构等方面来阐释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希望发现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所到起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社会理想;“自然”社会模式构成[中图分类号] K2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8)02-0039-04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即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于是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以后曾几度出仕,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
最后一次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萧统《陶渊明传》)从此远离官场,退隐田园。
后陶渊明以满腔政治热情和远大理想抱负作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以真实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浑浊。
通过所描绘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桃花源”社会,逐渐构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希翼寄托其对社会政治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展现一种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负,更是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和感叹。
而其所架构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模式——介于“大同”与“小国寡民”间的“自然”社会理想《老子》曾经描绘了一种社会结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民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陶渊明理想社会[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理想社会[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晚年写的《桃花源诗并记》,通过所描绘的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桃花源”,逐渐构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寄托其对社会政治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展现一种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负。
而其所架构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成及其形成(一) 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关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其构成:1 在社会经济方面,描绘了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桃花源记》)人们有良田,种植桑树、养鱼植竹,按照四季轮换,种植五谷等作物。
“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春收蚕丝,秋收粮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棉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古人的理想在这里都实现了。
2 在社会政治方面,极力否定魏晋以来的君主制度,努力架构一个“无君”社会在《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展示了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揭示了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贤者”,以其自由自在的生活常态,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性。
这里没有君主、国家和各级官吏机构的存在,排除了压榨和剥削。
3 在家庭社会关系方面,“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在“桃花源”中,人们以家为单位,相互勉励,努力耕种。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
自然和谐,和平安静,安居乐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关系,在这个“自然”社会里,人们没有忧伤,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作者:孙俊峰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4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文内容。
2.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难点】
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
【学习流程】
【导入】
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无论出仕也好,隐居也罢,他都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社会理想。
今天,我们结合他的4篇诗、文,探寻他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
一、重温经典
背诵《桃花源记》,重温世外桃源的美好,说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温馨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生答略。
师总结:在陶渊明的笔下,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徭役,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
而这样的社会生活,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更是进行了具体描绘。
二、诗文互证
1.诵读《桃花源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清《桃花源诗》的思路,找出诗中和《桃花源记》中互为印证的内容。
学习方法:(1)自由诵读;(2)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六句,叙述了桃源中人的来历。
第二部分:中间十八句,具体描写桃源中人的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结尾八句,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慨。
师:默读诗歌,请从记和诗中找出互为印证的内容。
生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仔细阅读,诗与文两相印证,理解更加深刻。
下面我们诵读《归园田居》二首,从这两首诗中找出和《桃花源记》描写内容相似的诗句。
3.诵读《归园田居》二首,理解诗歌内容,找出和《桃花源记》描写内容相似的诗句。
学习方法:(1)自由诵读;(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生诵读、思考、探究、展示。
师总结:经过诵读、解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美好。
这种生活就是他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
可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这一切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他生活的时代又是怎样的呢?你能从这4篇诗、文中找到一些依据吗?
三、时代背景
二十岁的陶渊明,也曾怀揣梦想,希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虽说也出任了一些小官,但当时的社会实在太黑暗,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到底是怎样的呢?你能从这4篇诗、文中找到一些依据吗?并说说你的理解。
(自主思考、同桌交流。
)
生答略。
师:仔细阅读之后,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到陶渊明生活时代的一些印记,很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资料。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那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
东晋王朝内部的腐败和相互倾轧,外部的连年混战,使百姓民不聊生。
到了怎样的程度呢?我们来看两个数字就明白了:仅晋孝武帝在位的21年,就爆发了大小战争60场。
并且,东晋王朝严苛的门阀制度,保护的是门阀世家的利益和特权,而像陶渊明这种中下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的。
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依然在坚守他的初心、他的抱负、他的理想,你能从4篇诗、文中找到他抒发心志和情怀的句子吗?(学生再次默读4篇诗、文。
)
生答略。
师:陶渊明在诗文中表达的这种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社会理想又是受谁的影响呢?请看——
四、思想根源
资料显示一: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师解说: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而它并不大,人民也很少。
邻国之间和平相处,没有争夺利益的斗争发生。
国内百姓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人们用原始的结绳记事之法记录生活。
资料显示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师解说: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一是人人平等,相处和睦,诚实守信;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价值;三是人人都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师总结:从上面两份资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传承了《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同时,陶渊明在诗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也影响着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
五、后世影响
1.对后世文人人格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影响着后代的文人。
如,唐代诗人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性格,就与之是一脉相通的。
李白曾有诗云:“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
2.社会理想的影响:(1)陶渊明之后1200年,英国人莫尔创作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创作的《太阳城》,在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极大。
(2)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预言的理想社会。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希望我们在建设美好社会的同时,能够延续先生的思想之光,成为我们创造未来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田园之上。
让我们向先生致敬!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饮酒诗和田园诗,多角度了解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