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是通过向患者的肌肉或神经施加电刺激来增强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的方法。
它主要有两种类型:表面电刺激和深部电刺激。
表面电刺激是将电极贴在皮肤表面,通过电流刺激患者的肌肉,以增强肌肉收缩。
深部电刺激是将电极通过穿刺皮肤插入到患者的肌肉或神经组织中,以直接刺激肌肉或神经。
功能性电刺激能够通过增加受损大脑区域的神经兴奋性来促进神经再生和重组。
它能够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精确度,从而促进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
功能性电刺激还能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一项对10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实验显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组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的肌力恢复、运动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还能够显著缩短康复期,并且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功能性电刺激的疗效取决于电刺激强度、频率和治疗时间,操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功能性电刺激的长期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疗效的观察。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方法。
它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和神经,促进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的长期疗效和治疗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系统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NS):将电极贴在皮肤上,通过电流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
一般会在患处贴上电极片,然后通过调节电流频率和强度来进行治疗。
2. 神经调节电刺激(Neuroregul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将电极放置在特定的穴位、神经或脊髓的特定区域上,通过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其调节功能的正常化。
例如,针对耳部穴位或背部脊柱进行刺激,以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等问题。
3. 深度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插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这些电极,来改变神经活动从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等。
DBS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4.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通过在脊髓特定位置插入电极,通过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以减轻疼痛症状。
一般在脊髓附近植入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来提供电刺激。
这些操作方法具体的使用和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应该由
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节和监控。
中低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低频电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应用频率在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治疗作用的不同,中低频电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 主要刺激神经肌肉、使肌肉收缩的低频电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用于治疗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瘫痪等疾病,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使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
-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用于恢复和改善肢体功能,如治疗脑瘫、偏瘫、截瘫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 感应电疗法:用于治疗神经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缓解疼痛症状。
2. 主要作用为镇痛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低频电疗法:- 间动电疗法:用于治疗疼痛、炎症、肌肉痉挛等,通过刺激感觉神经,减轻疼痛症状。
- 超刺激电疗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通过刺激感觉神经,产生较强的镇痛效果。
-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 高压低频脉冲电疗法(HVPC):用于治疗疼痛、肌肉痉挛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通过刺激脊髓,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效果。
3. 促进骨折和伤口愈合的低频电疗法:- 电极植入式微电流刺激疗法:用于治疗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通过刺激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和伤口愈合。
- TENS: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折和伤口的愈合。
- HVPC:用于治疗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和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中低频电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疼痛、肌肉痉挛、骨折、伤口愈合等。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电疗方法和参数,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中低频电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皮肤过敏、心脏疾病、孕妇等,因此在使用中需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功能性电刺激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功能性电刺激的原理 • 功能性电刺激的设备与技术 • 功能性电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功能性电刺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 功能性电刺激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功能性电刺激的定义
01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 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以 产生或恢复肌肉功能的技术。
缓解疼痛
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刺激皮肤感觉神 经末梢,产生镇痛作用,对于慢性 疼痛、神经性疼痛等有缓解作用。
03
功能性电刺激的设备与技术
功能性电刺激的设备
电刺激器
用于产生和输出电刺激信 号,通常具有多种波形、 频率和幅度可调。
电极
将电刺激信号传递至目标 肌肉或神经,常用材料包 括金属、碳和导电橡胶等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电流对神经和肌肉的 刺激作用,并开始尝试使用功能性电 刺激来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功能性电刺激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功能性电刺激的应用领域
神经康复
用于治疗神经损伤、肌肉萎缩 、偏瘫等神经系统疾病,帮助 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5. 开始治疗
启动电刺激器,观察患者反应和肌肉 收缩情况,适时调整参数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6. 结束治疗
在治疗时间结束后,关闭电刺激器并 移除电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后续观 察和指导。
04
功能性电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缓解
神经调节
01
通过电刺激作用于疼痛相关的神经通路,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无线刺激技术
理疗-电-低频电疗法(项目五--1)
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刺激停止。
截瘫患者可用4个通道刺激。双侧站立相(双足同时站立),刺激双 侧股四头肌;单侧站立相,一个通道刺激同侧股四头肌,同时对侧处于摆
动相,一个通道刺激胫骨前肌。可再增加两个通道,分别刺激双侧臀中肌
4、注意事项 (1)禁用于心力衰竭、植入心脏起搏器者、高热者、出血倾向者、孕妇
下腹及腰骶部。
(2)电极避开伤口及瘢痕,防止电流集中引起烧伤。 (3)电极不能置于颈前区,避开咽喉肌、膈肌,避免引起呼吸、血压、
心率的变化。
(4)骨科术后采取制动的患者,电刺激以引起肌肉一级收缩为宜。
拓展知识
一、不同电流频率引起的肌肉、神经的不同反应 (1)1-10Hz引起肌肉单个收缩。
背景知识
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三)治疗剂量的确定 (1)每日治疗次数:每日治疗4-6次比1-3次效果好。 (2)每日治疗肌肉收缩次数:早期,每次应使每条需刺激的病变肌肉收 缩10-15次,然后休息5-15分钟,反复治疗4次。整个治疗每条病变肌肉收 缩至少40次以上,效果才明显。病情改善后,增加每条肌肉收缩次数达到
佳反应点),另一块较大电极置于远端或肌腱上。 (3)避开瘢痕、骨突位置。
(4)两块电极不能太近,否则在皮肤表面形成短路。
(5)两块电极放在身体同侧。
背景知识
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六)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技术 3、对于痉挛肌的松解作用:波宽和频率相同的两组电流,先后输入人体,
交替刺激痉挛肌肉和拮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2-3天治疗一次。
痉挛肌肉松弛原理刺激了痉挛肌肉肌腱中的高尔基体引起反射抑制和刺激其对抗肌的肌腹引起的交互抑制达到目的背景知识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一电极技术常采用双极法使治疗电流只集中在病变的肌肉不影响临近正常的肌肉提高疗效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
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主要特点是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患者通常表现为肢体的运动功能受限,造成日常生活的严重影响。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单纯的FES治疗效果有限,因为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动力学控制和协调能力。
将FES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动作练习和肌肉协调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并促进大脑的再组织和再学习。
一项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该研究选取了一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8周的联合治疗,包括FES和康复训练。
治疗期间,患者接受了每周5次的训练,每次60分钟。
治疗结束后,研究发现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且改善效果持续到随访期。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受到肢体运动功能的限制,影响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电疗法
康复电疗法应用各种电流或电磁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法。
据所采用电流的频率不同,电疗法常分为以下三大类:低频电疗法:采用0-1kHZ的低频电流,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间动电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和电睡眠疗法等。
中频电疗法:采用1-100kHZ的中频电流,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和波动电疗法等。
高频电疗法:采用100kHZ以上的高频电流,包括共鸣火花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和毫米波疗法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电疗法。
〔一〕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和电化学疗法1概述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应用电压50-100V方向恒定不变的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体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iontophoresis〕。
借助直流电极下的化学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则称为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otherapy〕。
直流电疗法的生物学作用基础在于直流电的极性作用。
2治疗作用〔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蛋白质向阳极迁移〔电泳〕,阳极下蛋白质密度增高,细胞膜通透性下降,消肿作用较明显;水向阴极迁移〔电渗〕,阴极下水分增多,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有消炎、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
〔2〕细胞膜电位改变阳极下膜电位上升〔超极化〕,组织兴奋性下降,有镇静作用;阴极下膜电位下降〔易除极化〕,组织兴奋性增高。
直流电作用于神经节或反射节段,可反射地调节节段区的兴奋抑制过程。
〔3〕电极下pH改变阳极下产生酸性电解产物,pH值下降,阴极下产生碱性电解产物pH上升。
电化学疗法即利用这种电化学作用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促使肿瘤变性坏死。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蛋白质变性、分解,释放扩张血管物质,并由于组织内离子浓度改变,刺激神经末梢,而致局部小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通过应用电流刺激人体组织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该疗法可以用于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等多种医疗目的。
本文将介绍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刺激人体神经、肌肉或其他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
电刺激疗法使用低频电流,通过电极接触皮肤,使电流穿过身体的组织,刺激神经末梢或肌肉纤维。
这种刺激可以改变神经活动、激活蛋白质合成、增进血液循环以及产生镇痛效果等。
在康复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首先,它可以用于疼痛缓解。
通过在疼痛区域施加电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分泌内啡肽等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知。
其次,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对于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模式,可以刺激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从而使肌肉产生收缩或松弛,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这对于恢复运动功能和改善肌肉协调性尤为重要。
另外,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促进康复过程。
例如,在创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通常导致肌肉失去活动能力,从而延缓康复进程。
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痉挛性瘫痪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心脏病患者、怀孕妇女和具有电刺激过敏史的人。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多种疗效。
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它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
然而,在接受此疗法时,仍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电刺激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介绍01 禁忌症03 方法
目录
02 准备 04 注意事项
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医疗手段。电刺激治疗适用于癔症性瘫痪。电刺激疗法的原理是:将电极经皮植入患者 脊柱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再通过植入患者体内的起博器系统发放弱电脉冲至脊髓,阻断疼痛信号 经脊髓向大脑传递,从而缓解顽固神经性疼痛,使病人恢复身体机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禁忌症
严重心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者,治疗部位的肢体原有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者。年老、体弱、儿童及妊娠 期间慎用。
准备
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及应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方法
1.治疗前应向患者反复说明治疗经过及治疗作用,消除顾虑,鼓舞信心,力争一次治疗成功。
2.患者仰卧治疗台上,口内放置包有纱布的压舌板,嘱患者咬紧并加固定。适当保护四肢,受治疗肢体应妥 为固定。
5.运动功能恢复后,应鼓励加强锻炼,巩固疗效。
6.一次治疗疗效欠佳者,1-2d后可适当加大电量,再行治疗。治疗经过及疗效,应记入病程记录。
注意事项
1.电刺激量一般大于针的刺激量,使用前应充分的向患者说明,并耐心解释电刺激的良好作用。以解除恐惧 心理,避免晕电的发生。如治疗中发生晕电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即时停止治疗,令患者平卧片刻,即可恢复正 常。晕电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头昏、出汗、面色苍白,甚而昏迷不醒。
2.使用前应详细检查仪器,看其输出旋钮是否停在零位,以免在开机时由于输出的即时电压太大而击伤患者。 调整由零位开始,逐渐旋转旋钮,使患者慢慢的适应刺激。
3.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使用电刺激时不要使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以避免强电流的刺激而致心脏突然停止跳 动。
4.注意电疗机正负极的使用,负极应放在主要的穴位上,正极则放在配穴上。这是因为负极的刺激量大于正 极,称之谓作用极。
功能性电刺激
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3)刺激平滑肌:提高张力
治疗作用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感觉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
①代替或矫正肢体或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上肢伸腕伸指不 能,脊柱侧弯等。 ②功能重建:FES在刺激肌肉的同时,也 刺激了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 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 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 已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效 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方 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它是通过皮肤将特 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以镇 痛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疗作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提高肌力 (2)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提高运动控
刺激参数 波升时间
波升时间:电流达到波峰的时间 — 越短,快速上升,引起神经
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出 现兴奋,锻炼肌肉
— 越长,神经细胞产生适应,
有利于肌肉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的特有参数
通断比:通电/断电 通电:刺激肌肉,断电:肌肉
放松
通电比长(1:1)刺激时间长
,休息时间短,肌肉容易疲劳
通断比短(1:2~5)肌肉不
容易疲劳
功能性电刺激临床应用
(一)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包括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 伤,脑瘫,多发硬化等。FES的治疗 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 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 随意控制的恢复。
临床应用 1.辅助站立和步行:用于纠正足下垂。
2,控制上肢运动
(二)呼吸功能障碍
为膈肌起搏,一对电极植入双侧 膈神经上,与胸壁上信号接收器 相连,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刺 激膈神经,用于高位脊髓损伤所 致呼吸麻痹患者。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研究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常常面临肢体功能丧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问题。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而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电刺激来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旨在探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后遗症中以偏瘫为主要表现。
脑卒中偏瘫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功能,但效果有限。
对于部分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训练。
寻找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患者的肌肉,从而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直接刺激患者的肌肉,促进神经肌肉传导,从而增强肌肉力量和功能。
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而且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力量的影响;2.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3.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4. 评估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将选取一定数量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
研究对象将来自于医院的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研究对象将根据脑卒中偏瘫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
研究将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
对照组将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将接受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
治疗时间为3个月,每周进行5次康复训练,每次1小时。
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研究对象的肌肉力量、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
该方法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
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目前FES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
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由于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
在此仅介绍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波宽:0.3~0.6ms;频率:20~100Hz;脉冲群宽度:0.8~1.8s;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下降时间0~1.0s可调。
二、FES的作用(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
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
FES 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恢复。
1. 辅助站立和步行: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用以纠正足下垂。
其原理是: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
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刺激停止。
对截瘫患者,可用4通道刺激。
在双站立相(即双足同时站立时),刺激双侧股四头肌;在单侧站立相,一个通道刺激同侧股四头肌,同时对侧处于摆动相,一个通道刺激胫骨前肌。
功能性电刺激名词解释
功能性电刺激名词解释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简称FES)是一种技术,它通过电刺激改变神经控制特定肌肉的现象,从而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
它是一种可选择性,可定制的技术,可以用于改变肌肉活动模式,从而治疗多种疾病、损伤和障碍。
FES术可以恢复运动功能,主要是通过改变神经信号到肌肉,从而改变肌肉收缩力和动作模式。
FES用于各种疾病和损伤,包括脊髓损伤,痉挛性疼痛,僵硬性肌肉的神经控制障碍,以及骨性关节病等。
FES术可以通过改善肌肉活动,帮助患者获得自主性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正常日常活动。
它可以用于治疗瘫痪、康复肌肉力量和动作模式,或者增强患者肌肉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平衡。
FES术还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帮助减轻焦虑,改善压力反应和协调功能。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整体性的生物功能的恢复。
FES术涉及到多种系统,包括控制、传感器、电刺激和功能反馈系统。
它使用电极植入人体,以及可调节电刺激模式和信号模式,以调节神经伤害和肌肉损伤程度对患者的影响。
FES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增强社会能力。
它可以使患者更自主、更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功能和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电刺激对神经
和肌肉的刺激,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理疗-电疗法
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3.设备与用具
设备
直流电疗机 电水浴箱 水槽:单槽、
二槽、四桶
用具
导线:长短、颜色 电极:主/辅 衬垫:厚>1CM 药液滤纸 其他:
沙袋、松紧绷带 防潮垫布
□药物离子的选用
选择易溶于水,易于电离、电解的药物 离子
明确需导入的药物有效成分及其极性 浓度低:2~10%,便于稀释导入 成分纯,不得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或单味、
优点是局部表浅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作 用时间长,疗效持久,药物单纯并具有 直流电与药物综合作用
2.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禁忌证
促进骨折愈合 顽固性浅溃疡 慢性炎症浸润、
感染
出血倾向 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湿疹
周围神经损伤疾病 皮肤局部破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孕妇腰腹骶部
各类关节炎 静脉炎
种类
直流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0~1000Hz 中频电疗法:1~100KHz 高频电疗法:>100KHz
一.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1.定义 应用电压50~100V、方向恒定不变
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疗 法(Galvanization)。 利用直流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的原理将药物离子经皮肤和黏膜或伤 口导入体内的方法称为主流电离子导 入疗法。 常用波形
■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
■ 脊髓通电疗法
■ 感应电疗法 ■ 电兴奋疗法
■ 电睡眠疗法
■ 间动电疗法
■ 超刺激电疗法
■ 高压脉冲电疗法
□常用脉冲电流波形的选择
方波:(勒杜克Leduc电流) 梯形波:由方波通过电阻给电
常用于电体操、电诊断、超 容充放电而得。常用来治疗臂
刺激、电睡眠、电兴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治疗患者的方法。
主要包括利用光、电、声物理特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而采用的治疗手段,其中有音频、超声、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固频干扰、电磁、旋磁、仿生物电等许多种类;另外还有采用各种冷或热的物理特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水疗、蜡疗等就是利用了热动力学因素。
一、作用与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高频、低频、中频等瞬间出现的医用电流来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横纹肌或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以获得有益的功能性运动。
使肌肉产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
1.引起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通过电刺激可以保留肌肉中糖原含量,节省肌中蛋白质消耗,减轻肌肉的消瘦。
规律性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延缓萎缩,并且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破坏,保留肌肉中的结缔组织正常功能。
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组织变短和硬化。
多数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受肌张力的影响,主动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严重影响了肌肉营养状况,引起肌肉血液循环不良。
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调节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辅助康复治疗。
2.缓解痉挛痉挛是指骨骼肌、平滑肌等局部紧张,长时间收缩,是一种因牵张反射使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反射的亢进。
痉挛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刺激、肌肉本身受束缚、损伤引起。
FES是着重解决患儿痉挛以及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例如,对于因上肢肌肉痉挛而影响上肢运动的患儿,可用控制指腕背伸的痉挛仪,通过对桡神经或肌肉的刺激,从而达到恢复手指运动功能的目的。
FES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主要是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和躯干肌肉的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及姿势异常。
电刺激治疗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可以被运用于再训练。
FES的疗效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神经病学治疗方法,该法可以启动反射机制,活化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促进动作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应用FES治疗时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收缩活动,使患者亲身体验治疗效果。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作为医院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同时可作为一种矫正的辅助疗法在患者家里独立应用。
在治疗阶段完成后,还有少数患儿可以将其作为矫正方法持续使用。
本疗法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疗法,亦可与其他疗法联用,也可作为功能矫正器作运动功能的直接替代物。
也可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正常肌肉的电刺激治疗。
应用最大特点是可以交替输出波宽与频率均可调的两组脉冲,分别刺激患儿的痉挛肌和拮抗肌。
通过两组电流的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从而改善患儿肢体功能。
二、分类1.离心式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利用肌肉的抑制机制,直接控制肌肉收缩,原理是通过电流兴奋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从而产生收缩,这称为离心式FES。
2.向心式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刺激向心神经纤维,通过脊髓反射机制间接影响肌肉收缩,则称为向心式FES。
由运动神经纤维去极化直接引起的肌肉收缩,和来自肌肉感受器的附加输入信号,掩盖了向心式FES的效果。
脊髓反射机制的基本特征是兴奋主动肌抑制拮抗肌、使协同肌同时收缩,并按顺序地交互支配主动肌和拮抗肌。
三、治疗机制1.闸门学说在周围神经中“有直径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功能不一致的一些纤维”。
直径较粗的纤维,传导速度快,兴奋阈低,主要传导无痛的感觉,如压感、触感、震颤等感觉。
直径较细的纤维,传导速度慢,兴奋阈高,主要传导有痛和伤害性的感觉。
当患儿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运动功能将受损甚至缺失,FES则可提供一种选择性的、反复的、能按预定信息复制的输入信号,以启动反射机制。
2.皮层干扰假说皮层干扰假说认为电刺激和痛觉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受区,在该区中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痛的感觉。
3.体液机制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电刺激后,人体神经系统释放一些具有镇痛效应的物质,如后脑5-羟色胺(5-HT)浓度升高引起痛阈升高,同时还释放一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脑啡肽与内啡肽。
脑啡肽的作用时间不长,一般只有3~4分钟,其原因是这种肽会较快地被体内氨肽酶和羧肽酶破坏。
内啡肽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3~4倍,持续时间比脑啡肽长许多,一般达3~4小时。
4.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与人的生老病死休戚相关。
(1)运行功能: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联络成为一个整体。
(2)调节功能:经络还具有调节机体虚实、调动人体内在的抗御病邪的能力,使人体各部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生物电子与阴阳理论生物电是由“生物电子”在肌体内运动变化所形成的。
现代医学早已揭示生命体内存在着“生物电”。
电子运动既产生电流,就存在“正”、“负”两种电场,这“正”、“负”极性的变化,和中医的“阴”、“阳”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6.经络、经气与疾病国外医学界研究发现和确认经络是一套运行有效的低电阻网络系统。
普遍承认经络的客观存在,因此它必然是生物电子运行相对比较频繁的理想通道。
“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认为:“经络”是生物电子运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通道。
“经气”的运行就是生物电子直接或间接的传输。
当生物电子在经络中运动相对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时,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
7.辨证与辨病生物电子运动形成的“正负”和运动不平衡情况跟中医的“阴阳”变化和“实证”、“虚证”有密切关系。
整个人体生命过程,即是在经络中不停运动变化的生物电子始终在绝对不平衡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这是微观的变化。
当发展到细胞发生病理改变时,呈现出比较宏观的变化,这才为西医所承认的病理依据。
中医的“辨证”,正是辨别微观生物电子运动的不平衡情况,西医的“辨病”只是辨别相对宏观病理细胞的改变。
8.疾病与治病由于生物电子不正常变化可导致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疾病。
当核酸和蛋白质发生畸变,致使碱基配对程序遗传密码发生错乱,无法复制出具有正常功能的新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却复制出密码已经发生错乱的异性蛋白质,这就构成了癌细胞的基础,临床就导致了疾病。
反过来,调整生物电子运动阴阳恢复平衡,可以使病理细胞恢复正常。
这正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
四、神经生理学基础和矫正特点1.膜电位学由于电位的快速变化是可以传导的,使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对电刺激具备了可兴奋性。
一个区域的快速电位变化,可以激发邻近区域细胞膜电位的快速变化,使兴奋性得到传导。
电刺激的重要始动环节是作用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是细胞膜电位的突变和传导,引起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2.肌肉的反射抑制正常肌腱处有一种特殊的张力感受器,即高尔基体。
这种感受器在肌肉正常收缩时并不发生作用。
当肌肉强烈收缩时,肌腱紧张度增加,感受器兴奋,冲动由传入纤维传到脊髓,再经过中间神经元传到相应前角细胞,控制和阻止肌肉收缩,使强烈收缩的肌肉受到抑制,使肌肉收缩不致超过限度而使肌腱损伤。
3.交互抑制由于相反神经支配,当某块肌肉兴奋时,其拮抗肌将受到抑制,如果屈肌兴奋收缩时,对应的伸肌被抑制而伸展。
反过来,伸肌兴奋,被其拮抗的屈肌亦将受到抑制。
4.脊髓反射之牵张反射通过牵拉伸肌,发现可以引起该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所有的骨骼肌均显示某种程度的牵张反射,牵拉的肌肉就是反射性收缩的肌肉。
多数专家认为这种反射是脊髓反射,在脊髓与高级中枢离断后,反射依然存在。
这种反射在伸肌发展的最好。
五、治疗方法种类1.经皮神经电刺激法(1)高频模式:此法频率高,强度低,应用最为广泛。
通常频率为50~100Hz,脉冲宽度50-125us,电流强度以产生较舒适的震颤感且不引起肌肉收缩为最佳。
其作用机制可通过闸门学说来解释,治疗作用通过激活粗大周围神经纤维获得。
此型的效果明显,但持续时间短。
重症肌肉痉挛患者治疗时间延长。
(2)低频模式:此法频率低,强度高,较为常用。
频率为2~5Hz,脉冲宽度200~500u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引起相应关节的局部肌肉较强的收缩为宜(运动阈上)。
某块肌肉兴奋时,其拮抗肌将受到抑制,如屈肌兴奋收缩时,对应的伸肌被抑制而伸展。
反过来,伸肌兴奋,被其拮抗的屈肌亦将受到抑制。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产生内啡肽有关,为了激发产生内啡肽,患者所需的肌肉收缩可能是不舒适的,为减轻重复收缩造成的潜在肌肉疼痛应限制在1小时。
(3)强刺激模式:此型的频率和强度均高,常选用可使患者舒适和耐受的频率、脉宽和波幅高值,即频率大于100Hz,脉冲宽度150~250us,电流强度选择患者耐受的高限。
通过牵拉伸肌,发现可以引起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在这种强度刺激下,可以产生少许节律不规则的肌肉收缩。
此型基本上是舒适的。
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刺激减缓了疼痛沿粗纤维和细纤维的传导所致,是一种疼痛传递的选择性阻滞方式。
此型持续时间短,关机后,治疗区域快速恢复原来的感觉。
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分钟,当电极置于较大的周围神经处时,镇痛效果最大,但这可使神经干处密度较大的皮下组织产生不适感。
对腰背部和颈部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差。
(4)断续模式(断续输出法):此型的特点是在较低的频率下,产生一组一组的脉冲。
组中的脉冲频率为50~100Hz,脉冲宽度为200~500s。
电流强度以引起患者相关节段的局部肌肉收缩为宜。
其作用机制与刺激产生内啡肽有关。
此型兼有高频型、低频型的长处,每次治疗后持续时间比较长,在突发期内增加刺激次数可使患者对于低频的单一刺激感到舒适。
同时还可以克服神经或感觉的适应性。
但运动反应可能对急性疼痛的早期不适应,为减轻重复收缩造成的潜在肌肉疼痛和疲劳,刺激一般应限在1小时内。
2.神经肌肉电刺激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两端使其收缩,以恢复运动功能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法。
此方法的特点是,快速断续输出的波形,频率10~100Hz,脉冲宽度200~500μs,电流强度为以引起肌肉的强直收缩为准。
激活快肌纤维,促使其向慢肌纤维转变,延迟萎缩发生,增强已萎缩肌肉的肌力,激活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单位活性,使其同步化,恢复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增强和维持关节活动度;引起关节活动牵拉其周围软组织;使麻痹肌发生易化;通过刺激拮抗肌,减轻肌肉痉挛;使肌肉收缩,维持肌肉健康;促进失神经支配肌肉的恢复;强壮那些比较薄弱、不能主动收缩的肌肉,由于“肌肉泵”的作用,能减轻肢体肿胀,克服因疼痛引起的对肌肉的反射性抑制;能增加部分失神经支配肌肉残留的正常运动单位的肌力,从而使整个肌肉的肌力增强。
3.单极运动点刺激法利用笔型电极进行运动点的刺激和穴位电疗。
运动点是在人体表面应用电刺激时,施加最小电流就能引起明显的神经肌肉反应的区域,即刺激神经肌肉时刺激阈最低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