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第五章 知识表征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3.分组: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 成一组。它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
各成分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分组确实有利于短 时记忆。 举例:电话号码
身份证号码 银行帐号
4.组块大小与短时记忆容量的关系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 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贮存有限说)
3 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 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 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经排除刺 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除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这些感觉代码以外,短时 记忆还有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 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
➢ 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 ➢ 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
操作。
▪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 知识的存储也叫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 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象,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 存储是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
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 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组块受到材料性质的影 响。
2.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 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 多。
Smith(1954) 二进制数字实验
▪ 提取(retrieval)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实验方法:
相继呈现识记项目(每个呈现2s)
等待2s

现测试项目,并开始计时
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假设:1、若为平行扫描,则反应时不会随项目数大小而 变化;
2、若为系列扫描,则反应时会随项目数增多而增 大。
结果:符合假设2,即系列扫描
Page 27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理论:STM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极端,RT是各阶 段所用时间的总和。
第五章 短时记忆
姓名:杨蕾静 学号:I09670112 班级:09应用心理(1)班
Page 2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当前短时记忆研究进展
目录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贮存 研究范式:一次呈现刺激 争议:短时记忆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记
忆结构。 研究要点: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
限制因素:材料性质、人的知识经验
Page 6
短时记忆容量—容量有限性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实质: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 作用:减少STM中的刺激单位,增加每一单元包含
的信息。
实验:Smith
材料:一串二进制数字 方法:以不同比例组块,再编码为十进制 结果:1、所有组运用组块方式后记忆成绩明显提高
测试项目编码+系列扫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
RT= e

cN +

根据实际结果:RT=38N+397
问题:系列扫描具体方式是如何? 从头至尾的扫描 OR 自我停止的扫描?
Page 28
实验结果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否”反应中,二 者反应时相同; 2、“是”反应中,自 我停止的扫描斜率是从 头至尾的一半 3、从头至尾扫描反应 时在两种反应中有相同 斜率。

知识的表征:总结

知识的表征:总结

知识的表征:总结我们每天都会通过眼睛和耳朵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收集大量的信息。

虽然大部分信息我们都记不住,但就算是能记住的那些,也并不是全都会被看作知识。

每个人都曾在学校里学习过大量知识。

我们每天也会自学大量的知识。

所以,关于知识,人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人类是如何理解、学习、表达和运用知识的。

这周,我们已经读了《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的第五章,知识的表征。

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应该会更加专业了。

先来看这个章节的结构:5.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5.1.知识及相关脑区5.2.对事件意义的记忆5.2.1.言语信息的记忆5.2.2.视觉信息的记忆5.2.3.有意义的解读很重要5.2.3.1.细节与意义的保持5.2.3.2.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好的启示启示专栏:用来记住词汇的记忆技术5.3.命题表征5.4.通道无关符号系统与知觉符号系统(Amodal Versus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5.5.具身认知5.6.概念化的知识5.6.1.语义网络5.6.2.图式5.6.2.1.图式的心理学真实性5.6.2.2.类别成员的隶属程度5.6.2.3.事件概念5.6.3.原型理论和实例理论5.6.4.基于规则的类别和基于理论的类别5.6.5.自然类别和它们在脑中的表征5.6.结论再来看作者提出的开篇:1.我们如何表征自身经验中那些很重要的方面?2.我们能在不限定于特定知觉通道的情况下,表征知识吗?3.我们如何表征类别知识?它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节节来回顾这个章节的内容。

5.2.1这一节,从Wanner的实验可以看出,人们通常并不能记住别人在说话时具体用了哪些词语,但能记住别人说的那番话的意义。

这个实验并不令人意外。

大家都有很多切身体会。

我们能复述别人说的话的大概意思,但很难一字不差地复述别人说的话。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表征理论》课件

《认知表征理论》课件
知识结构差异 专家具备丰富的领域知识和经验,能够形成复杂的知识结构;而新手知 识结构相对简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表征差异 专家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形成有效的问题表征;而新手往往停留在 表面现象,难以抓住问题关键。
解题策略差异 专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根据问题特点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
量点 言击 简此 意处

赅添 的加 阐正

述文
表 观 ,
点文 。字
征 是
您 思 想
理 的
提 炼
论 ,
请 尽
目录
壹貳 CATALOGUE


















认 知 表 征 在 记 忆 过 程 中 作 用

认 知 表 征 在 问 题 解 决 中 应 用

认 知 表 征 与 语 言 理 解 关 系 探 讨
02
动作可以表示行为的目的、过程、结果 等,是行为认知的基础。
03
动作表征在运动控制、技能学习、行为 模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 用认 知 表
三征 在 记

忆 过
程 中

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关系
01 工作记忆是短期内的信息存储和处理系统,而长期记忆
则是信息的长期存储库。
02 工作记忆通过选择性注意和编码,将信息转化为长期记
算法式策略
按照一定步骤,逐步推导问题解决方 案,适用于问题结构清晰、解法明确 的情况。
启发式策略
根据经验或直觉,采用试错、类比等方 法,寻找问题解决方案,适用于问题结 构模糊、解法不确定的情况。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
(2)研究支持
Bartlett强调提取时所使用的知识和加工过程的重要性。
Light和Carter-Sobell(1970)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过程:
给被试看—些带有强调短语的句子(如,“The boy earned a GOOD GRADE on the test”),告诉他们在看完所有的句子后要再认被强调的名词,而非形容词。再认任务有以下几种情况:
Smith等(1978)的研究
任务
让被试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学习配对联想词表:
A.第一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外一间很大但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穿着夹克打着领带。词表以视觉方式呈现。
B.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园中一个小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两种条件下是同一个人)衣着随便,用录音机呈现词表。
C.第二天,被试者接受记忆测验,给他们提供配对联想单词中的一个词、让他们回忆与其配对的另一个词。一半被试者在他们学习词表的那个房间里接受测验,另一半被试者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回忆配对的词。
(2) Bartlett强调记忆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对个体经验所作的描述也是经常变化的。
(3) Bartlett强调个人的知识、目标、动机及推理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2.Bartlett的经典研究
20世纪30年代,Bartlett在英格兰进行了许多研究,1932年他出版了《记忆》(Remembering)一书、详细介绍了以他的朋友和剑桥大学本科生作被试者得到的结果。
反对:
A)反对记忆内容的储存位置决定其特征的观点,
B)反对刺激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客体被记忆且能在一个严格的贮存和缓冲器系统中运动并改变其特定特征,
主张刺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工:
A)个体能够利用感觉过程获取刺激并从中抽取其物理特征。

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第六讲 知识表征

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第六讲 知识表征

狗是哺乳动物 > 狗是动物
麻雀是鸟 < 企鹅是鸟
• 否定判断
麻雀是乌鸦
>麻雀是石头
2) 概念的组织基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而不是依据人类的心理现实。
(二)激活扩散模型
Collins & Loftus (1969): 相关概念根据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组织 起来。一个概念的激活将向周围的概念 扩散,被激活的强度依赖于概念间的联 结强度。
•Chunks举例:
The cat sits on the mat.
cat007
proposition isa agent fact007 object mat
action
sits_on
•Chunks举例: The black cat with 5 legs sits on the mat.
cat
proposition
2). 词义通达 z 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 z 命名(naming)
3) 语义启动 “桌子 -椅子” “木头-椅子” “石头-椅子”
4) 命题判断 “喜鹊有羽毛”
“喜鹊有尾巴”
三、 语义知识表征:符号取向
(一)层次网络模型
Collins & quillian (1969): 相关概念以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 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概念及其特征按 照逻辑关系分级存储。

单元(结点)的意义不明 确。
知识仅存在于众多结点相 互联结形成的网络中
部分结点缺失可能不会有 严重后果
符号表征
分布表征
3. 神经网络的学习
信息通过一组结点的 激活模式进行编码
每个结点的激活强度 取决于自身初始激活 水平、相联系的其他 结点的激活强度及联 结权重。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题1.“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2.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3.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加工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4.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区分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5.表征:广义表征是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特征或者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的关系或过程;狭义的表征是指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及其组织方式也即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过程可分为表征的内容和表征的形式6.本意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的信息,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并且是以坐标表贮存的,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容客体的精确表象: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更高的上级概念的句子: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过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心理认知或过程9.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认知角度来看,表象是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只是表征,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10.情景记忆: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情景的记忆,接收和贮存有关于个人信息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那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11.自下而上加工:是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力加工或资料驱动力加工。

:知觉生成开始于整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加工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这也叫做整体优先效应13.自下而上加工:由有关对象的一般知识〔概念〕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力加工。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认知⼼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理学:注意是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样,是以⼀定阈限为边界的⼀个有限领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个范围狭⼩的中⼼区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中⼼区域,才会获得最⼤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理学教科书》⼀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为主义⼼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重新回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734,右⽿=215。

任务是,被试⾃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式(⼤多数被试先左⽿后右⽿。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短时记忆

支持实验: Theios等(1970)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 非常见词. Baddeley和Ecob(1973)也发现,如果识记项 目表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项目几次 出现,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四,双重模型 Atkinson和Jou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 的提取既包含扫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 简言之就是两头直通,中间扫描.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 存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 2.Baddeley等(1975)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 取决于人在2秒钟内能够复述的信息的数 量. 3.Klatzky(1975)木匠工作台原理.木匠工 作台既要放料又要工作,二者必然存在一 个权衡关系,短时记也是如此,它既要贮 存,又要加工,实际上是一个工作记忆.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 通过系列扫描以从头至尾扫描方式来实现的. 可以将之理解为扫描模型(Scanning Model). Saul Sternberg的实验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范 式.其实验假设为,如果被试要对短时记忆集 中所有识记项目进行全部扫描后才能进行测试 项目进行"是"或"否"判断的话,那么,被 试进行正确判断需的反应时不应随记忆集的大 小而变化(图1所示).而实验结果却如图2所 示,被试的反应时会随短时记忆集的增大而延 长.这说明,短时记忆是的扫描不是进行全部 的扫描,而是进行有序的系列扫描.
第三节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 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 的信息提取.由于短时记忆只贮存少数几个 项目,而且立即可被提取出来.因而使人感 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是很简单的. 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情况远非如此.实 际上,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它涉及许多问题,并且引出不同的假说,迄 今没有一致的看法.

认知心理学第5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5章-短时记忆..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引言 感觉代码 语义代码

引言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 贮存是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 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Encoding),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 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

一、感觉代码
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视觉代码 感觉代码与感觉信息的区别
第六章 短时记忆
引言

短时记忆的刺激呈现范式
◦ 在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编码等的实验中, 刺激一般只短暂地呈现一次,持续时间通 常约1s。 ◦ 所以,短时记忆也可称作一次呈现的刺激 记忆,或电话号码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 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性质

短时记忆容量大小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题为 “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 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 量为7士2,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 波动。 但一些人认为并没有那么多。Mandler 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可能是4或5。 Simon也认为是4-5。

特点
◦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 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实验
◦ Wickens(1970,1972)的实验 ◦ Shulman(1970,1971,1972)的实验
Wickens的前摄抑制实验

实验设计
◦ 2×4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组别(控制 组、实验组);实验次数(共4次)。
◦ 实验结果
任何一组被试在运用所学到的组块方式后,比以 前可以记住更多的二进制数字。 组块比率高的方式并没有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五章,记忆一、记忆模型(四种记忆模型)1.多种存储模式的特点和内容多存储模型:首次系统地解释了存储系统的结构和存储的过程。

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储存方式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种模型有时被称为双记忆模型,因为它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开存储。

根据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听觉或声学特征编码的,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语义和意义特征编码的。

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听觉或声学特征编码的,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是根据语义或意义特征编码的。

工作记忆是当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暂时储存和操作信息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仅仅是被动记忆。

相反,强调信息操作意味着工作记忆更像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物料被不断地加工、组合和转化。

2.加工层次法:也称加工深度法。

这种方法假设人们处理材料的方式会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

与浅层感觉加工相比,深层意义加工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保持。

两种任务可以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力,一种是被试产生自己的材料,另一种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与自己有关。

这两种任务对应的效应有两种,一种叫产生效应,一种叫自我参照效应。

生产效应:指被试在生产条件下较好的回忆表现。

许多实验观察到了这种效应。

实验中使用了英语单词,并使用了两组受试者。

一组完成制作任务,另一组完成朗读任务。

结果表明,在生成任务的条件下,被试的后期回忆成绩较好,即生成效果出现。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最大努力将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时,就会回忆起更多的信息。

在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从四个方面处理词汇:身体特征、听觉特征、语义特征或自我参照。

前三个加工角度常用于加工水平的研究领域,第四个角度要求被试判断某个特定的词是否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当人们处理或考虑一个与自己有关的单词时,该单词的记忆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取向 理论模型取向 联结取向
第四节 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一、符号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
(一) (二) 层次网络模型
提取练习在学习中的 (三) 集理论模型 关键作用
(四)
(五) 特征比较模型 ACT-R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第四节 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一、符号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集理论模型 谓语交叉模型:
CONTEXT
第一节 知识表征概述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第四节 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知识表征概述
知识表征的定义
知识表征是指“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观念等的 一种为头脑所知的形式”,即“知识在人脑中的记载、存
储以及呈现方式”。
第一节 知识表征概述
一、知识的分类
关于知识的分类,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一) 命题
(二) 命题网络 提取练习在学习中的 关键作用
(三) (四) 表象
图式
专栏2
安德森的图式概念
我们知道关于房子的很多知识,如: 房子是一种建筑物 房子里包含一些房间 房子可以由木头、石头、砖来构成 房子里有直线、三角形、四边形 类别的重要性在于它包含了该类别中具体事例的可预测性,所以当人们提到房子时,我们对 它就有一定的了解。 安德森(Anderson)认为图式可以用插槽(slot)结构来说明概念的类别知识。插槽明确说 明了类别成员的各种属性价值。上述对房子的类别知识可以表征为: 上属:建筑物 组成:房间 材料:木头、石头、砖 形状:直线、三角形、四边形 在以上表征中,“组成”、“材料”这样的项是概念的属性或插槽,而房间、木头、砖这样 的项表示的是值,插槽和值配对就组成了一个典型特征。房子通常是由石头、砖这样的材料建成 的,但也不排除别的材料(如硬纸板)的可能性。因此,上面列出的值称作默认值(default values)。 图式能推断出表征该概念的属性。比如,如果我们知道某物是房子,我们就能推断出房子是 由木头、石头、砖组成,并且有窗户、天花板等。图示推理过程也能处理例外:我们也可以设想 没有天花板的房子。图式和插槽之间是约束关系。比如当听说某个建在地下的房子时,就可以推 断出它没有窗户。
语义知识 陈述性知识 知识的分类 程序性知识 情境知识 一般领域 特殊领域
策略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表征概述
二、表征的概念
关于表征,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知识分为:外部表 征和内部表征。
文字表征 外部表征 表征 命题表征 图像表征
内部表征
类比表征
第一节 知识表征概述
三、知识表征的理论
知识表征的理论分为:双重编码理论和概念命题理论。
(资料来源:John Anderson著.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秦裕林,程瑶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版)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产生式(产生式规则) 产生式系统(冲 突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
第四节 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表征理论模型分类
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表征的论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取向的信 息加工观点,另一种是联结取向的联结主义观点。
双重编码理论 知识表征理论
概念命题理论
专栏1
双重编码理论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在对切断左右半球手术的病人的研究中,加扎尼加和斯佩里 (Gazzaniga & Sperry)注意到右半球以类似知觉的方式加工视觉空间状 态下的知识表现的很好,左半球在符号性知识表征和操作方面表现的更 好。简单地说,左半球与言语加工任务有关,而右半球主要处理非言语 信息(如视知觉、视觉记忆等)。鲁利亚(Luria)和米尔纳(Milner)发 现脑的特定区域的损伤有可能影响命题操作功能,如语言;而其它区域 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表象的操作功能,如面孔识别能力。 麦克尔· 科尔包罗斯(Michael Corballis)甚至提出人类的大脑左右半 球不对称性的进化根源与其它动物的大脑一样,右半球以一种知觉物理 环境的方式来表征知识,而和动物不同的是,只有人类的左半球有能力 操纵表象性成分(如几何图形)和符号,并由此产生新的信息。科尔包 罗斯(Corballis)指出,在人类中能够观察到的右半球的表面优势可能是 左半球的功能被语言隐藏的结果。尽管对表象性功能和符号命题功能的 区分在大脑半球中有一定的证据,但也有证据表明左右半球的功能定位 的区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对抽象词和具体词的加工情况。 (资料来源: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北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版.)
第五章 知 识 表 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配套教材 供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用
【本章要点】
在陈述知识表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知识的
分类以及表征的概念,并就知识表征的代表性理论及陈述
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表征方式进行介绍,最后从 符号取向的信息加工观点和联结取向的联结主义观点两个 方面讨论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参考资料】
7.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进展,2007,18(5):705-710 8. John Anderson著.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秦裕林,程瑶,周海燕等译.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2012 9. John B.Best著.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M· W· 艾森克,M· T· 基恩著.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上册.高定国,肖晓月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 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陈燕,周枝玲译.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6 12. J.R Anderson .Problem solving and learning,American Psychologiet,48(1): 35-44 13. D Chambers,D Reiserg(1992).What an image depicts depends on what an image means.Cognitive Psychology,24(2):145-174 14. A.M Collins,E.F Loftus (1975).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Psychological Review,82(6):407-408 15. A.M Collins,M.R Quillian.(1969).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 memory.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8(2):240-247
第四节 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
二、联结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
(一) (二) 神经网络模型
提取练习在学习中的 (三) 平行分布加工 关键作用
联结主义模型
【思考题】
1.依据安德森的知识分类,论述知识的类别及其关系。 2.外部表征有两种不同形式——图像和语言,它们在表 征知识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试举例说明。 3.双重编码理论如何用实验验证? 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哪些? 5.产生式系统有哪些特征? 6.符号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和联结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 的区别是什么? 7.符号取向的知识表征模型有哪些? 它们相应的实验是 怎样进行的? 8.联结主义模型有哪些特征?
【案例分析】
个案5-1: 为什么他教书教得好?
个案5-2:
试用初期
弗洛伊德长椅上的 自由联想
【拓展学习】
具身理论
【参考资料】
1.陈琦,刘儒德著.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连榕编.认知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彭聃龄,张必隐著.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黄成玲,王勇慧.联结主义模型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11):18-21
5.吴晶,龚海梅,陈进.英语语法规则获得与迁移的智力技能研究.心理科 学,2003,26(6):1060-1064
6.王瑞明,莫雷,李利等.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心理学报,2005,37(2):143-150
【推荐书目】
• 1.费多益著.寓身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 2.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3.王甦,汪安圣著.认知心理学(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章作者:王晓明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16. L Fogassi , P Ferrari , B Gesierich ,et al(2005).
Parietal lobe:from action organization to intention
understanding.Science,308(5722): 662-667 17. A Paivio.(1975).Perceptual comparisons through the mind's eye.Memory and Cognition,3(6):635-6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