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教学课件-心悸
心悸PPT课件

2021
26
4.心阳不振
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病机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 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心阳 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 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方中生地、 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 补益心气;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 五味子收敛心气之耗散;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者,可用朱砂安 神丸主之。方中朱砂重镇安神;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黄 连清热泻火;诸药为伍,有泻心火,养心阴,补心血,宁 心神四种功效,为治疗心神不安,烦躁心悸的常用方药。
2021
20
1.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主方: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方中龙齿、 琥珀、磁石以镇惊宁心;硃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定志; 人参补益心气。 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平补镇心丹加减。方中人参、麦 冬、五味子益气养心壮胆,是为君药;山药、生熟地、肉桂 调补阴阳,辅助君药益心壮胆扶正为臣药;生龙骨、生牡蛎、 磁石重镇安神定惊,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壮胆以安神定 惊,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
2021
8
病因病机
3、感受外邪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发生病 变或是出现心脏房室大小改变或是心脏功能受 损者。
2021
心悸ppt课件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 缓解压力。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缓解心悸症 状的目的。
按摩疗法
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有助于缓解心悸症状。
音乐疗法
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状态,减轻心悸 症状。
06
误区二
忽视伴随症状。心悸的伴随症状对于诊断具有重要 意义,忽视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避免策略
出现心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避免盲目自行用药或听信偏 方治疗。
04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建议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因治疗
临床表现
心悸患者常描述为心跳加速、心跳 过重、心跳不规律等,可伴有胸闷、 气短、乏力等症状。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现状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病率较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 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中心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危害程度
心悸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前兆,如心律失常、 冠心病等。长期心悸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实践
01
02
03
04
合理饮食
倡导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 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适量运动
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游泳、慢跑等。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心悸.ppt

心悸.ppt第一节概述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现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呜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一、沿革1 《伤寒杂病沦》正式提出悸与惊悸的病名。
2 《济生方·怔忡论治》首次提出怔忡病名,认为其原因是“心血不足”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导致。
3 《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二、病因1 体虚劳倦:禀赋不足,或久病、劳倦致气血阴阳亏虚。
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则心悸;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则心悸不安;心阴亏虚,心神失养,或伤及肾阴,阴虚火旺,虚火扰动,上扰心神而致本病;脾肾阳虚,水饮内停,饮邪上犯,引起心悸不安;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亦可引起心悸怔忡。
2 七情所伤: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忧思不解,阴血暗耗,心神失养;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心悸。
3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日久由经脉病及脏腑,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发为心悸。
温病、疫毒可灼伤营阴,或内扰心神,形成心悸。
4药食不当:嗜食醇洒厚味,致痰火内扰;或因药物耗伤心气心阴,引起心悸、怔忡。
三、病机1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3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4 病理演变:4.1由气虚、血虚或气阴两虚转化为阳虚、水饮凌心或阴阳两虚。
4.2惊悸与怔忡之间的相互转化。
4.3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出现厥脱危候。
四、治疗原则1 虚证:养血安神为主。
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 实证: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化气行水等法。
3 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五、证治分类1 心虚胆怯证2 心血不足证3 阴虚火旺证4 心阳不振证5 水饮凌心证6 瘀阻心脉证7 痰火扰心证1 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心悸ppt课件PPT37页

心悸
二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 (一)、病 因
•
体虚劳倦
•
七情所伤
•
感受外邪
•
药食不当
(二) 病 机
•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
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 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 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可靠、方便的手段,它可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缓慢性心律
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I度、II度、Ill度房
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 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必要时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即 动态心电图监测,亦是心律失常诊断的重要方法。食道心房调搏,
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
意义。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
与猝死有一定价值。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 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
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新版PPT课件

病机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4
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心: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
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
25
肾: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
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
17
病因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 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 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
能失调 ------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 端也。”
18
2.七情所伤 2.1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
10
2.2主要病因: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
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2.3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 2.4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
方剂。
11
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 饮两端。
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 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 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 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惊悸:病情较轻者。 怔仲:病情较重者,可呈持续性。
6
历代医家的认识 1.《内经》:
1.1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 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1.1.1《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心悸--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 同样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影响及心。 临床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 后缓急
辨证要点
3.辨脉象变化
脉率快速型心悸:一息六至:数脉; 一息七至:疾脉; 一息八至:极脉; 一息九至:脱脉; 一息十至以上: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一息四至:缓脉; 一息三至:迟脉; 一息二至:损脉; 一息一至:败脉; 二息一至:奇精脉。
常见于各种原因心脏疾患、甲亢、贫血、神经官
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病因病机
3、感受外邪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 血运行受阻→心悸
※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发生病变或 是出现心脏房室大小改变或是心脏功能受损者
病因病机
3、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 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 律失常及猝死有一定价值
5、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检查有 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要点
1.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
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 上扰
二、心血不足证
1、辨证依据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
少。 舌脉:舌淡红,脉细弱。 2、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3、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
之源;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 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三、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发病或加重常与饮 食、情志、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
心悸PPT课件

8
宋金元时期
9
金元时期
▪ 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 之虚与痰”的理论 :“惊悸者血虚,惊悸有 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 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
10
明代
11
▪ 明代《医学正传》认为惊悸怔忡尚与肝胆有 关,并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
29
预后转归
▪ 心悸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 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
▪ 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 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治疗 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 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反复发作 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 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 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猝 死。
▪ 曰 “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 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 而 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12
《景岳全书》
▪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 治疗与护理上主张”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13
清代
14
活血化瘀
▪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 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 效。
交; ▪ 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照,阴寒凝滞心脉; ▪ 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 ▪ 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 ▪ 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 或热毒扰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 ▪ 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
可引发心悸。
26
病机关键
心悸的鉴别诊断PPT48页

1
2
3
血流动力学不 稳 定 同步直流 电除颤
血流动力学稳 定 刺激迷走 神 经 纠正低钾 低镁血症
心房颤动 房颤≤72h 先控制心室率,再药物或电转复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室上性急诊处理
4
5
6
心房扑动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率>110次/分,可应用维拉帕米
心 房 扑 动 药物治疗无效选择电复律,仅需较低能量20~100J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1
发生心室颤动患者即出现心脏骤停,须立即行心肺复苏,尽早实施电除颤,无脉性或多形性室速(VT)视同心室颤动(VF)行1次非同步除颤
2
VF或VT除颤后无效,可应用胺碘酮300mg,快速静脉注射后再重复1次电除颤
3
VF转复成功后,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维持K+>4.0mmol/L,Mg2+>2.0mg/dl),以防再发VF,调整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概 述
第十一章 心 悸
概 述
心悸(palpitation)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 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率加快— 心跳不适
心率缓慢— 搏动有力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主要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机制
1
临床特点及诊断
2
治疗原则
3
诊断步骤及流程
4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病理生理机制
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在140~20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钟
鉴别要点
5
6
7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窦性心动过速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心悸新版PPT课件

44
证治分类
心虚胆怯证
证候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 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45
病机 治法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 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方剂。
11
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 饮两端。
----“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 ;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 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12
4.《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 -----“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
的最早记载。
9
2.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2.1首见心悸的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下
悸”、“心中悸”及“惊悸”等。
10
2.2主要病因: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
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2.3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 2.4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
15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丌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 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火扰 乱心气,心主不安。
诊断学——心悸PPT课件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病因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发作时可探测到心电图改变 心脏改变为功能性,应用普洛萘尔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
病理性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病因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病理性
心脏神经官能症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无器质性病变,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焦虑,紧张,情绪激动,注意力集中时易诱发
PART 04
心悸的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
伴心前区痛
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
伴贫血
急性失血
伴呼吸困难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重症贫血
伴发热
急性传染病、风湿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
伴晕厥或抽搐
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伴消瘦及出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课件不错,赞一个。
没我做的好,踩一个。
THAN YOU K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不负法律责任谢谢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Hale Waihona Puke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1.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搏动增强 2.代谢增强或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率加快
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动过速:心室肌与心瓣膜紧张度突然增加 心动过缓:心室充盈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 期前收缩:一个较长的间歇后心室强有力的收缩 神经体液调节
心律失常
1.心力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 多——心率加快 2.心力衰竭——心排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心肌收缩力增强 神经精神因素
诊断学教学课件:心悸

心 悸(palpitation)
➢患者自觉心跳或心 慌
➢常伴有心前区不适 感
发生机制
➢心脏活动过度或失常 ➢患者神经敏感性 ➢与心率、心律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精神因素及注意力有关
病因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生理性 病理性
Hale Waihona Puke ➢心脏神经症问诊要点
发作 特点
伴随症状
病史 诱因
心前区痛 晕厥或抽搐 发热 伴面色苍白、无力 呼吸困难 消瘦及出汗 失眠多梦
检查要点
➢基本检查 ➢重点:心脏 ➢辅助检查
思考题
患者男性,30岁,近期劳累后常感阵发 性心悸,有时自摸脉搏不齐,是哪种因 素可能性大?
心悸PPT课件共3

焦虑、不安
乏力、易疲劳
心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 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从而出现乏力、易疲劳等症状。
由于心跳异常引起的不适,患者可能 感到烦躁、焦虑或恐惧。
体征观察
0102Βιβλιοθήκη 03脉搏异常医生在触诊患者脉搏时, 可能发现脉搏速率增快、 节律不齐或强弱不等。
心脏杂音
听诊时,医生可能听到心 脏杂音,如收缩期杂音、 舒张期杂音等,提示心脏 结构或功能异常。
心力衰竭
长期心悸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 困难、水肿等症状。
栓塞
心悸患者可能伴有心房颤动,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脑栓塞 等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心悸发作次数 和持续时间。
改善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减少心悸诱因。
01
02
03
04
家属教育
向家属传授心悸相关知识及心 理支持技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心理 支持工作,如陪伴、倾听等。
家属互助
组织家属间的交流活动,分享 经验,互相支持。
家属反馈
定期收集家属对患者心理状况 的反馈,及时调整支持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类
根据心悸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可分为偶发心悸、频发心悸和持续 心悸。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心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 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病理性因素(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 病等)以及药物或毒物影响。
危险因素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 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均可增加心悸的发生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明确引起原发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
➢ 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 ➢ 风心病之心悸: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
心脉; ➢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毒邪外侵,内舍于心,气阴
两虚,瘀阻络脉;
劳累及运动时出现心悸者大多为心脏器质性变化; 相反活动时或者剧烈活动后心悸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功能性;
情志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暗耗心血; 怒伤肝,肝气郁结;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煎炸炙煿、嗜烟酒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痰浊内生,痹阻心脉
心悸
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
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引起心悸。 朱丹溪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 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 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 痰因火动”。
历史沿革-明清时期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 忡与肝胆有关。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 所致。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分治痰、火、饮、瘀、邪毒; 宁心安神;
(一)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伴胸闷 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 心痛,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型: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药物所伤
用药不当,或药物毒性较剧;
※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液 过快、过多;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诊断
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 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卑惵:《证治要诀·怔忡》“痞塞不欲食, 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依门后,见 人则惊避,似失志状。”
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
• 辨虚实; • 辨脉象;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辨惊悸怔忡;
治疗原则 分型论治
辨虚实
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多指痰饮、瘀血、毒邪;
辨脉象
兼症: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 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 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 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寒冷刺
激、饮酒饱食等。
类证鉴别
心痛;
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 “奔豚病自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辨惊悸怔忡
病因 病性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
虚证
阵发性,可自行缓解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 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来虽速,病情轻,可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预 自行缓解。日久不愈易 后较差。 成怔忡。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脉率快速型心悸:
一息六至:数脉; 一息七至:疾脉; 一息八至:极脉; 一息九至:脱脉; 一息十至以上: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
一息四至:缓脉; 一息三至:迟脉; 一息二至:损脉; 一息一至:败脉; 二息一至:奇精脉。
脉率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王清任·《医林改错·心慌》:但凡心悸用 归脾、安神等方药无效者,用血府逐瘀汤。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情志所伤 饮食不节 体质虚弱 药物所伤
感受外邪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 心包”。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 《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 甚也”。
脉象及预后:《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 乍数曰死。”
历史沿革-汉·张仲景
张仲景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 主要病因为惊扰、水饮、虚劳、汗后受邪,并提出了
基本治则,创建了炙甘草汤等著名方剂。
➢ 《金匮要略·惊悸吐扭下血胸满瘀血篇》:“寸口脉动 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 汤主之.”
➢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 汤主之。”
历史沿革-唐宋时期
孙思邈:“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宋·严用《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 《济生方》:“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 《济生方·怔忡论治》:“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
怔忡”。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心悸之由,不越二种, 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历史沿革-金元时期
心悸
上海市中医医院心内科
邢健东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定义
以心中悸动,心慌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 一类病证。
包括惊悸和怔忡。
➢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 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现代医学相应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 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心功能 不全、神经官能症等)。
主要内容
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内经
《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
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心澹澹大动” 。《灵枢·本 神》:“心怵惕” 。
病因:
➢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 气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