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归纳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整理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d166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c.png)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查、实验室 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丹毒
破伤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脱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性坏疽
Part Four
简介:中药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内服、外敷、熏洗等多种方式,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敷法: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适当的介质调和成膏状或糊状,敷于患处,以 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等作用。
熨法:将药物煎汤,用布包裹后趁热熨患处,以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止痛等作用。
洗法:将药物煎汤,趁热洗涤患处,以达到清洁伤口、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等作用。
Part Five
代表方:仙方活命 饮
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 法。
范围: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疮疡、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等多个领域。
诊疗特色: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以调节人 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治疗原则。同时,中医外科学还注重预防和保健,提倡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Part Three
疖:毛囊、皮脂腺及 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引起。
痈:多个疖融合成大 片炎性渗出组织,多 因抵抗力低下、毛囊 和皮脂腺周围感染所 致。
疽: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链球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全身症状 如高热、畏寒等。
疔: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细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疼痛、发 热等症状。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ea8f9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2.png)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548f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d.png)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7d8af66137ee06eff918a6.png)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d6417ca1c7aa00b42acb59.png)
I、总论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2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五十二病方》: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4.《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5 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疮疡: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痈:发于皮肉之间纵向横向痈3~9cm>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发 B超。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四、疾病治法.内治法三个总则1适应证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消法外疡中期托法溃疡后期补法外治法19.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69678ea48d7c1c709a1457a.png)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疮疡暑疗1. 内治:清暑化湿解毒一清暑汤加味2. 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师: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疗病1. 内治:祛风清热利湿一防风通圣散2. 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疔疮颜面疔1. 内治:清热解毒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 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一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一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一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痈颈痈1. 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牛劳解肌汤•银翘散2. 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丹毒1. 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头面者:一普济消毒饮2)胸腹腰胯者:一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3)下肢者:一草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发锁喉痈1. 内治: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一益胃汤2. 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 内治: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一仙方活命饮2)阴虚火毒炽甚:一竹叶黄罠汤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一托里消毒散4)收口期:气血两虚:一十全大补汤2. 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六.无头疽附骨疽1. 内治: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一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一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一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2. 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走黄与内陷1. 走黄:凉血清热解毒2. 内陷: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八.瘟病1. 内治: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一逍遥散合二陈汤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一逍遥散合二陈汤3)后期:滋肾补肺一六味地黄丸2. 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第五单元.肛门直肠疾病一.痔1. 内治:实证:1)血热者:清热凉血一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一黄连丸虚证: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一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一四物汤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一止痛如神汤便秘:1)实证:通腑泄热一大承气汤2)虚证:润肠通便一五仁丸•麻子仁丸2. 外治:熏洗法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 内治:1)实证:清热解毒一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一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2. 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脱肛1. 内治:补气•升提.固摄一补中益气汤2. 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男性前阴病一.前列腺炎1. 内治: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一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一知柏地黄汤合革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一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一前列腺汤2. 外治: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前列腺增生症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一黄苓清肺饮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一八正散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一补中益气汤.补元煎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一知柏地黄汤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一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一螺蜡丸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外科其他疾病一.烧伤1. 内治: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一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一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一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一安宫牛黄丸.紫雪丹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一八珍汤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一益胃汤.参苓白术散2. 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朦疮1. 内治: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一草解渗湿汤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一六味地黄丸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一附桂八味丸2. 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脱疽内治: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一阳和汤•独活寄生汤.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一四妙勇安汤.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一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一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一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1. 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一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2. 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一通络活血方.抵挡汤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肠痈1・初期: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一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一恭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2. 酿脓期: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一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 溃脓期: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一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一慧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db09e6f90f76c661371a26.png)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9b112916bec0975f465e2fd.png)
中外考点1、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最常见病因、六淫致病因素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六淫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
2、实性肿疡的临床表现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3、辨脓的操作方法⑴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应指明显者未有脓。
⑵透光法: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⑶点压法:在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此法检查。
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⑷穿刺法:严格消毒,注意选择粗细适当的针头、进针角度、深度。
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经边吸,若见脓液吸出,即确定脓肿部位。
⑸B超:确定脓肿部位,协助判断脓肿大小。
4、如何辨肿的性质、如何辨脓已成⑴肿的性质①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
②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
③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宜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
④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常见于股肿、湿疮。
⑤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瘰疬、脂瘤。
⑥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常见于气瘿、乳癖。
⑦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成。
常见于皮下血肿。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16ce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0.png)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理论1.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概念;(2)中医外科学的起源;(3)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4)中医外科学的特点。
2. 外科学基本知识(1)解剖学基础知识;(2)生理学基础知识;(3)病理学基础知识;(4)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中医外科学中的其他专业知识(1)中医药学基础知识;(2)医疗卫生法规及伦理知识;(3)中医外科学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技术。
二、疾病诊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及诊断(1)外科常见疾病分类;(2)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中医外科治疗原则;(2)中医外科治疗技术;(3)中医外科手术原则。
3. 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2)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3)外科疾病的其他治疗手段。
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2)中医外科疾病的保健方法;(3)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指导。
三、临床技能1. 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1)中医外科临床常见检查方法;(2)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操作规范;(3)中医外科临床检查误诊与漏诊的避免方法。
2. 中医外科临床操作技能(1)中医外科常见手术操作技能;(2)中医外科特殊手术操作技能;(3)中医外科手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措施。
3.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技能(1)中医外科术后护理技能;(2)中医外科患者康复护理技能;(3)中医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技能。
以上是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的大致概述,涵盖了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和临床技能等方面。
希望对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9f1c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d.png)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a772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6.png)
1.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4.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5.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6.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9.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90a6fd172ded630b1cb668.png)
1.外来伤害:凡跌扑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等,导致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
同时也可因外伤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疔疮等。
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
2.血瘀:凡外伤出血、血热妄行、脾虚失统或寒客筋脉、热与血结、气虚不运、气滞不行等、均可造成血瘀。
3.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之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4.辨肿的方法:⑴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⑵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⑶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⑷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泡,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⑸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⑹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⑺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致消退。
⑻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⑼实肿:肿势高突,跟盘收束。
⑽虚肿:肿势平坦,跟盘散漫。
5.溃疡的表现:⑴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⑵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
褥疮等⑶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⑷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状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⑸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中医外科学 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 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e146ce7f1922791788e817.png)
颜面部疔疮的初期表现:在颜面部某处肌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
或养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左右,但根深坚固,如钉丁之状,严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
3、颈痈: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证型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毒汤或银翘散散加减
《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热毒之症,症见局部红肿热,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等诸疮疡
清气分之热法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石膏等
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症,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包,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③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df02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5.png)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外科学分支。
中医外科学与传统外科学相辅相成,在外科手术、创面处理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外科的特点1. 病因:中医外科注重病因的分析,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机体平衡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治则:中医外科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要原则,重视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3. 方法:中医外科采用中药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1. 外伤:包括骨折、脱位、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等。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治疗,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促进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
2. 疝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中医外科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湿热,配合外敷疗法,以加强腹壁肌肉收缩力,避免腹内压力过大。
3. 痔疮:中医外科治疗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针,辅以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饮食调节。
4. 乳腺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要方法,帮助乳腺恢复正常。
5. 手术创面愈合:中医外科重视术后创面处理,采用中药湿敷、外敷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四、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肉眼观察患者外在的表现,如面色、体态、舌色等,了解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2. 闻诊:通过嗅觉感知患者体味,如口臭、腋臭等,辅助诊断病情。
3. 问诊: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等,帮助诊断病情。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病情。
五、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活血化瘀等方式,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完美打印版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完美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9dd38883d049649b66589c.png)
以部位命名者:乳痈,子痈,对口疽;以穴位命名者: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以脏腑命名者:肠痈,肝痈,肺痈,肾岩;以病因命名者:破伤风,冻疮,漆疮;以形态命名者: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者:白驳风,丹毒;以疾病特征命名者:烂疔,流注,湿疮;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千日疮;以传染性命名者:疫疔。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爆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尚难以定出确切病名者,表示预后较好。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
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特点),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外来伤害,劳伤虚损(劳力,劳神,房室过度),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疫毒),痰饮瘀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阳证(急性发作,红赤,焮热,高肿突起,根盘收束,软硬适度,疼痛剧烈、拒按,皮肤、肌肉,脓质稠厚,肉芽红活润泽,病程比较短,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舌红苔黄脉有余,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阴证(慢性发作,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凉或不热,平塌下陷,根盘散漫,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血脉、筋骨,脓质稀薄,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比较长,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像更甚,舌淡苔少脉不足,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29622c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7.png)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学早在古代就有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标本兼治,注重辩证施治。
二、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疾病分类1. 外伤疾病:包括创伤、骨折、脱臼等外伤性疾病,主要以外科手法进行治疗。
2. 疮疖溃疡类疾病:包括脓肿、疖子、疔疮等疾病,主要以湿热病机为主要病因,通过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3. 瘿瘤肿瘤类疾病:包括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治疗主要以化瘀散结的方法为主。
4. 疝气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整复脱垂、扶正固本为主。
5. 痔疮类疾病:包括内痔、外痔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固涩止血为主。
三、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学强调手术的准确性和适应症的把握。
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手术可以采用针刀手术、刺灸手术、拔罐手术等不同形式。
2. 药物治疗:中医外科学注重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的病情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消肿止痛药、温通活络药等。
3. 中药外用:中医外科学常常采用中药外用的方法,直接将药物涂抹于患处或采用熏洗、灌注等方式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中医外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对外科疾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四、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1. 标本兼治:中医外科学认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只是病灶所致,必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本质。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标本兼治,既要治疗病因,又要治疗症状。
2. 辩证施治: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同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 痈3~9cm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足太阳:羌活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足少阳:柴胡、青皮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14.用药过敏的表现:①大量分泌物增多②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③痒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
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
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2大类。
2.疔: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3.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6.乳房疾病: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常用方法是钼靶X线摄片②超声显像③病理检查7.8.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自觉症状:①瘙痒②疼痛③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常见症状原发性皮损:①斑疹②丘疹③风团④结节⑤疱疹⑥脓疱他觉症状:继发性皮损:①鳞屑②糜烂③溃疡④痂⑤抓痕⑥皲裂⑦苔藓样变⑧色素沉着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分型:按病程分亚急性:渗出减少,有热向→鳞屑样变慢性:鳞屑样变,苔藓样变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外受风邪、风湿热邪侵袭内治法分型:①湿热蕴肤②脾虚湿蕴③血虚风燥11.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特点: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12.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得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13.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特点:①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偏多,夏季加剧,冬季缓解②局部特点:常呈对称性分布,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逐渐扩大成苔藓化,奇痒,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③预后:宜形成苔藓样变,慢性病程,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14.白疕特点:①好发: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遗传倾向,大多数冬季发病或加重。
②局部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的鳞屑,刮去鳞片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去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
③预后: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分型:①寻常型②脓疱型③关节型④红皮病型15.肛门齿线以上是黏膜的结构→无疼痛齿线以下是皮肤的结构→有疼痛门脉高压症患者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
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风、湿、热、燥、气虚、血虚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检查常用的体位:①侧卧位②膝胸位③截石位。
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②肛管直肠指诊③窥肛器检查16.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特点:①好发:于成人,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②局部特点:便鲜血,无疼痛,可伴随痔核脱出,常伴有便秘临床表现: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分期: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II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III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看不到静脉团,不能自行回纳。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直肠末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混合痔:是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多发生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多见。
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17.肛裂:肛管周围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
特点:①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6、12点②肛门周围疼痛,出血量少,常伴有局部感染临床表现:①疼痛:周围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②出血③便秘18.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特点:①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②脱出物为粘红、柔软,多伴有出血、肛门松弛分度:①一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位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②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回纳19.精浊特点:①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前列腺炎②多见中青年男性③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为主④伴有21.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特点:①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②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③易伴发湿疮、臁疮(慢性溃疡)21.臁疮:是指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