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揣摩语言
学习议论文一定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 者的逻辑思维。请同学们思考:
如果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去,可不 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只有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 学说、启发新发明。他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所以不能调换。
揣摩语言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 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2)不能调换。因为“怀疑”是“辩论”的前 提,“评判”是“修正”的前提,这四步逐层深入, 是递进关系。如果调换,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拓展延伸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也说:“不怀疑不能见 真理”,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对这篇课文观 点、内容、结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怀疑,看 谁最具有怀疑精神!
顾颉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 的论证思路。
2、揣摩本文的语言。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每 一段的中心句。
整体感知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 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治学 方法的名言警句。
2、把课文的结构改为分总结构或总分总结 构。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现在,我想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不同的段落, 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
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第 1 段到第 2 段,提出了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接着,第3 段到第5 段,作者论述 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6第 段论述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 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 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 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 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 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 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
道理 论证
第5 段又引用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 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 怀疑”的论点。
第 5 段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第6 段 中对“不断 的发问和求解”的阐述,都论证了“怀疑……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比 论证
(1)哥白尼不迷信有 1800 年历史的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 天动学 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2)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学古而不能泥古,要有独创 性,对 前人成就他是“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 中的登峰 造极之作。
不能换。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是为了论述分论点 二,但同时也是强 调“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 出来的”这一论述,哥白尼 是科学家,郑板桥是清代画家、书法家 和文学家,与前句联系不紧密。
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 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 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 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 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近 代唯物论的 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因将几何坐标 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 是解析几何之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 出了 动量守恒定律,为后来牛顿等人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19 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19 怀疑与学问课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材料二的第②段和材料三在论述时均举了例子,其作用有 何不同?(4分)
答案:材料二第②段列举“‘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 “太空授课”的例子,论证了“弘扬科学精神,榜样的力 量是无穷的”观点,进而论证“科学普及的起点是弘扬科 学精神”的分论点。(2分)材料三举了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 先行者沈渔邨院士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科学家故 事能让青少年感受科学家精神,培养他们不畏艰险的科学 精神”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俗.( sú ) mò守成规( 墨 )
(2)“盲从”的意思是: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 ⁠ 从。 ⁠
(3)画线句不通顺,请你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否则有些陈旧的规矩难以更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名 ⁠ 单出炉 (不超过20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分享最美故事】 邓小岚事迹:2004年,邓小岚从北京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 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从此扎根在这里, 把音乐的种子撒在这里,也把爱全都留在这里。十八年来, 邓风雨无阻,跋山涉水,把音乐带给大山中的留守儿童;十 八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甚至参与 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他们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邓 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可是,如此温暖的邓却在筹办马 兰青少年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离开了她爱的孩子们。生于马 兰,奉献于马兰,如今邓又长眠于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 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

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
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 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 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 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 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 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 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 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 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很有价值的见解, 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
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首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 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文章结构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课文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 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环绕着中心 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 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49张PPT)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49张PPT)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
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
表格。
核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 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 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流行的俗见。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解作者 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思考这篇文章的 内涵。
1.划分文章层次。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 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 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 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 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 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 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 叙文。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 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4段
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 怀疑的精神对待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5段
说的是“我们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 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 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 shú )
程颐( yí ) 腐草为萤( yíng ) 停滞( zhì )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 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
○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
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
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1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1张PPT)

作用:①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疑”的道理。 ②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任务探究
4.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A.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B.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 就信了”的原因。
任务探究
任务三:本文语言精准、严谨,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 上的特点。
1.“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 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任务探究
任务一: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联系,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并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在课文的开头或是结尾,有些时候可能
会是文章标题,甚至有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个人著作主要有《汉代学术史略》《尚书通检》 《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秦汉的方士和儒生》 《三皇考》《史林杂识出编》等。
自主学习
知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 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 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 大论战。1926年,顾顿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 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 《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怀疑与学问》 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 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论述求知与读书的,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维品质。

这篇文章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逻辑严谨,是一篇培养学生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经典范文。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文知识基础,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阅读和写作议论文时,他们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论点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论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论证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2、教学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治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法: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两个分论点。
结构:承上启下; 内容:前半句归纳第3——5段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第6 段的论点。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 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 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 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作者认为“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正“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反“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做学问 必须 善于 提出疑问
2.找到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
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 的若干思想观点。
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 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 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重点字注音
虚妄( wàn)ɡ 墨守( mò) 折扣( zhé ) 停滞( zhì ) 塾师( shú)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顾颉刚(jié ) 腐草为萤(yínɡ)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 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 《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 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已答应的来做。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 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 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 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共19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共19张)

精读细研
4.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能否删掉其中一 段?为什么?
不能。第4段写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阐 述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的观点。第4段侧重讲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讲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 及其目的。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 常常要弃取。若删掉其中一段,本文的论述就不全面了。写了第4段, 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精读细研
3.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述思路。 第一,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
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其次,以“三皇、五帝”的 传说和“腐草为萤”的记载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 传说;最后,用“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精读细研
1.课文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提出了中心论点,使文章充满趣
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 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首创人, 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首创者。 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族促进会 中央委员等职。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思维拓展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 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 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思维拓展
参考示例
1.不会太绝对。“一切”强调包含古今中外所有有 怀疑精神的学问家,因为不这样做的学问家不是真 正的学问家,也不可能有更新、更好的学说产生, 体现了本文逻辑的周密。
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
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 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 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理论证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重点研读
5.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 意义?
事前的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 疑的精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
论点
对比论证
1.反面:被动不治学2.正面:发问求解学问起来
1.举戴震例子加以论述 2.得出结论 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重大作用。
(反面)揭示 “墨守”的害处
举例论证
正面 得出结论
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对比论证
三、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
一、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二、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做学问也是这样……”
阅读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划分层次。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段品读研习(3-5)
1、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2、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3、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什么是怀疑的精神?5、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
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从第三段顺利过渡到第四段,体现了说明文结构语言的严密。)
第4段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4段
第一层 (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 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拓者、奠基人。
❖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复 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大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怀疑与学问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通过怀疑而明辨是非,从而建 设起新的学说。
师板书“怀疑”“学问”,就这二者的关系,请同 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看看作家是怎样阐述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的。
❖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
举例论证。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4.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学会在求学过程中 做到不轻信,善思辨。(重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 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编著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知识链接
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学说,掀起了“古史辨”的运动。他的“古史辨”其 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从他以怀疑的眼 光研究戏曲的演变而来。他用“怀疑”的方法研究历 史,探求历史,一生与“怀疑”相伴,终成一代史学 大师。《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 的脑筋才有问题,……一 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没有经过“怀疑”“思索” 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 “辨别”,是盲从和迷信。 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 只有打消懒惰思想情绪,
扣地承认,……永远不能 解放思想,学术才会有发
治学。
展,有进步。
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 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事实 论据
道理 论据
分论点二:①_怀__疑__是_ _建__设__新__学__说__、__启__迪__新_ _发__明__的__基__本__条__件_____ (积极方面)
戴震读朱子《大学章句》
笛卡尔“我怀疑,所以 我存在”
③事__实__ 论据
道理 论据
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照应本段论点。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
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 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 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 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5、课文第5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 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17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 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 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寻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 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 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讽刺 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 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 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 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利略的实验,掀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怀疑与学问
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
“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
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明确:(1)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2)句,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
构特点
结合上面的分析,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
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学提示】
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三、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究说理的层次,明确各段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组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
明确: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
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
明确: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目标导学二:理解本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1)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目标导学三:小结整合
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目标导学四:迁移训练,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三、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
⎪⎪⎪⎬⎪⎪⎪⎫(1—2)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须步骤”(3—4)论述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6)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层层深入论述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