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 复习重点【官方】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水土保持学重点 (2)
第一章1.水土流失危害(1)破坏了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了地力,加剧了干旱的发展(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了洪涝灾害(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了综合利用功能(5)影响了航运,破坏了交通安全(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2.水土保持学意义(1)保护了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良了坡耕地,提高了抗旱能力,促进农业高产、稳产(3)发展了山区经济,促进了山区脱贫致富(4)改善了河流的水文状况,减轻了洪涝灾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5)减少了河流的泥沙,改善了水质(6)保护了工矿、交通,促进了航运事业3.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治理新格局(3)由统一治理,集中经营管理,转向了农户、专业队、个人,多种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向了开发型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5)加强了水土保持的防治对策,形成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上引用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投资效益(7)已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4.国外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水土保持工作不再局限在农林地上,而是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流域内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利用(2)更加关注荒漠化的防治5.水土保持原则(1)把调节与防治地表径流放在首位(2)提高土壤抗蚀能力(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构建水土保持林,改善小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4)注意采用改良土壤特性,提高了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护与改良相结合(5)采用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原则(8)以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区域或流域的综合整治第二章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物质量。
3.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备课笔记
水土保持林学备课笔记张永涛2003.3课程简介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篇防护作用水文效应;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的效应;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
第二篇营林技术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树种选择及人工林组成;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理。
第三篇防护林体系及其规划、配置技术林种配置;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水土保持林;池塘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
教材及参考书目水土保持林学,高志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经济林培育学,王华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林业生态工程学,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绪论森林与水土保持;森林资源概况;水土保持林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有关基本概念。
一、森林与水土保持1.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储库、能源库;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1)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B.防风固沙C.水土保持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水源涵养:例如日本,水源涵养林的面积为542×104hm2,占国土面积的14.6%,森林的总贮水量为1364亿吨,相当于水库贮水的11.7倍。
防风固沙:在新疆,防护林范围内的平均风速降低34%-38%;辽宁彰武县章古台治沙试验,山西雁门关外金沙滩,1952-1959营造9万多亩的防护林,使沙滩变成了绿海;河南兰考固沙实践。
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影响水文过程、控制侵蚀、消减洪峰。
改善气候:对周围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高→低,低→高。
在河南省修武县,林网风速降低40-50%,气温白天低2℃,夜间高0.4-1.6℃,空气湿度提高20%,绝对湿度提高4-8mb。
地表蒸发量减少23%,植物蒸腾降低25.5%。
净化水质:对于非点源污染的水质有重要的净化作用,施肥、农药等。
无林的山坡的水流每平方公里的溶解物16.9吨,有林的只有6.5吨。
净化大气:城镇平均每天每人排出0.9kgCO2,吸入0.7kgO2。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水土保持重点
水土保持重点第一篇:水土保持重点1.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2.保持规划的作用(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3)制定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4)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保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5)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3.保持规划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3)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4)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4.治理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灌溉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小型水利工程、支档工程规划、田间道路工程规划。
1.容许土壤流失量: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最大的土壤侵蚀速率,或与岩石的化学风化,成土率保持平衡的侵蚀速度。
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4.格局指空间格局,广义的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的配置。
5.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才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6.空间异质性:指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7.降雨侵蚀力是指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8.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用和沉积的过程。
9.土壤侵蚀强度:是定量地表示和衡量某区域土壤侵蚀数量的多少和侵蚀的强烈程度。
10.土壤侵蚀模数:是表示侵蚀强度最直观的指标11.沟谷密度:单位面积上沟谷的长度。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水土保持学期末复习重点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危害: ①破坏土地资源,制约经济发展;②降低土壤肥力,加剧了干旱的发展;③淤积江河湖海,威胁防洪安全;④降低工程寿命,影响水资源有效利用;⑤恶化生态环境,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强度大、危害严重。
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地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土壤侵蚀类型区:㈠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又包括了六个二级类型区⒈西北黄土高原区⒉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⒊北方山地丘陵区⒋南方山区丘陵区⒌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⒍云贵高原区㈡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西北黄土高原的侵蚀泥沙为黄河主要泥沙来源。
㈢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高山地区,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等高寒地区。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①可蚀性土壤为剧烈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性;②集中降雨为土壤剧烈侵蚀提供了营力;③植被的破坏使土壤失去了缓冲降水的屏障;④起伏的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⑤高输移比和高含沙水流(移质含沙量超过400kg/m3)增加了黄河的输沙压力。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
⽔⼟保持林学(李凯荣)⽔⼟保持林学(李凯荣)复习重点第⼗章⽔⼟保持林规划设计⼀、⽔⼟保持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1、在地域上,合理进⾏⼟地利⽤规划,调整各业⽤地,确定林业⽤地和数量。
在时间上,根据经济条件和⼈们的需要,作出合理进度安排。
2、把⽔⼟保持整地⼯程技术和先进适⽤的造林技术安排到⼭头地块,实⾏科学造林,⼤⼤提⾼了造林成活率和⽣产⼒,保证了造林质量。
3、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增强造林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克服盲⽬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保持林规划设计的任务1、查清⼟地资源、森林资源、⾃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2、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的⽅案。
3、对有关附属项⽬进⾏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灌溉与排⽔⼯程等规划设计。
4、编制造林规划设计⽂件。
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规划设计的内容1、⼟地利⽤规划:确定范围、⾯积和年限,即林地⾯积中有林地(郁闭度⼩于0.3)和疏林地及宜林地的⾯积。
2、⽴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了做到适地适树,通常要根据⽴地条件类型选择适⽣的造林树种,并在⽴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编绘⽴地类型图。
3、造林类型设计:是在造林⽴地调查及有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林种规划和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制定出⼀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
是造林施⼯和抚育管理的依据。
4、树种规划:主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地带性原则,兼顾归家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5、林种规划与配置:根据规地区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合适林种,在⽴地调查和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具体落实林种布局。
(五⼤林种:防护林、⽤材林、经济林、新炭林、特种⽤途林)6、现有林经营规划:在有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划分林分经营类型;针对不同经营类型进⾏经营措施规划设计。
注重病⾍害的防治7、⾃然恢复规划:按照⾃然⽣态规律,充分利⽤当地的光、热、⽔、⼟、⽣物等⾃然资源,依靠⼤⾃然的循环再⽣能⼒和⽣态系统的⾃我修复能⼒恢复植被。
水土保持林学
1、水土保持林学研究内容:防护作用,营林技术,规划配置。
2、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1)资源总量不足(2)分布不均匀(3)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低(4)宜林利用率低(5)其他(树种单纯,结构不合理)3、国内现状:优质高产林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研究;森林生物灾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土壤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重大森林火灾研究和预防机理研究;人工生态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荒漠化预防和综合治理技术;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4、水土保持防护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低,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生产要求,对生产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少;(6)造林所用的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5、森林可分为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材林。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的森林。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失去与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其他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总体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实现和组成防护林体系咯林种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种林,多树种生物群体的多功能和效益,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林一、名词解释1、林冠截留: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地面净雨量:经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两次分配作用后,到达林地地面的实际有效降雨量。
3、吸收贮水量:在土壤吸附力或毛管力作用下保持的水量,其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及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性。
4、土壤抗冲性: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5、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6、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7、地理种源: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各地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它们产生不同的种内气候适应性,形成不同的地理种源。
8、水土保持林体系: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垂直配置: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内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10、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那一部分水量。
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1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12.平茬:利用某些萌芽力强的树种,截取地上部分,促进重新萌生新枝的一种抚育措施13入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但土壤中的水量14.入渗量:入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二、简答题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2.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发育生长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其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湿度、风、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植被的组成、数量、根系等情况,也包括人为活动情况。
水土保持林学13河川两岸护岸护滩林
第十三章河川两岸护岸护滩林第一节河川发育和土壤侵蚀概述天然降水---径流---聚涧成溪----汇溪成河川----出露的地下水天然河川: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河川的侵蚀从河源到河口逐渐减轻,河川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一部分,是其流域地区土壤侵蚀的继续。
河流的分段特征河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但是其划分不是绝对的,有的划分着重地貌特征(河槽的纵降比、冲淤规律等),有的划分着重水文特征(流速、流量等),有的划分考虑综合因素。
上游段:侵蚀强烈。
比降大、流速大、流量小,河槽为基岩或砾石,河谷狭窄,多瀑布急滩,主要是冲刷侵蚀。
中游段:冲刷与淤积都不严重。
比降与流速减小,流量加大,河槽多为粗沙。
下游段:冲刷与淤积都不严重。
比降与流速更小,流量更大,河槽多为细纱和淤泥,多浅滩和沙洲,易发生水灾。
水流、河槽、侵蚀、泥沙的相互作用水流塑造河槽,河槽约束水流,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河流具有自动调节作用,流速、流量、含沙量、挟沙能力相互作用,塑造河槽。
河槽的外形改变具有一定的惰性,与河槽的物质抗蚀性、抗冲性有关。
(二)曲流和汊河1. 曲流又称河曲,为一种蜿蜒弯曲如蛇行的河流。
河湾凹岸有深槽,凸岸有边滩,上下两深槽间的过渡段有浅滩。
2. 汊河当河床中出现心滩或心洲时,河床水流分汊成两股或数股水道,即为分汊(辫状)河床,简称汊河。
二、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于中水位以上,又能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底。
它一般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泛滥的产物(一)河漫滩形态特征发育典型的河漫滩分为三部分:a. 滨河床部分、b. 中央部分、c. 近谷坡部分(二)河漫滩的物质结构上层:河漫滩相冲积物(较细)、粘土、壤土二元结构下层:河床相冲积物(较粗)、砂层、碎石三、河流阶地原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相对抬升,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四、水体内环流与河道侵蚀1.作用于水体的力重力: W=rQH(kg.m/s)W-河流作的功,r-单位体积水重量,Q-流量,H-落差。
水土保持学考试重点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考试重点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一、名词解释土壤侵蚀: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运输和沉积过程。
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土壤侵蚀速率:土壤有效层厚度与土壤年平均侵蚀深度之比。
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径流系数:指年平均径流深度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位置和保护特点,创造具有不同用途和特定功能的水土保持林物种,并将这些森林物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
稀疏度:林带垂直剖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垂直剖面面积之比。
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林带威胁土地:由于林带的遮荫以及树根和作物之间争夺肥料和水资源而导致作物减产的现象。
梯田梯田:沿斜坡等高线逐渐上升的梯田。
波状阶地:在缓坡上建造的具有波状截面的阶地。
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度和分布。
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填空1.水土保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土壤侵蚀研究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土层变薄,裸地增加;土壤性质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河,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3.根据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可分为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4.根据土壤侵蚀的时间,土壤侵蚀可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
5.土壤侵蚀按外力可分为水力侵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淤泥侵蚀石流侵蚀(混合侵蚀)和化学侵蚀。
水土保持林学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主要内容: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三、林木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四、林木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六、林木改良土壤的作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3.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制造氧气】 【过滤尘埃】 【消除噪声】 【净化空气】 【杀灭细菌】
归纳总结 :
重点: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和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难点: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一)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1.林冠层截留。 2.林下灌草层对降雨的截流。 3.枯枝落叶截留。
4.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截留。
(二)地面净雨量的测定与计算
1.林冠层截流量IC测定
模型法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1.土壤水分入渗。
三、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1.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2.森林消减洪峰的作用。 3.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4.森林改善水质的作用。
四、森林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1.森林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 2.森林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3.森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4.森林对泥石流的抑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1.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2.林木根系固持土体的原理。
六、森林改良土壤的作用
1.林地土壤养分循环。
2.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精华版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用。
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研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能源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林的种类:1、分水岭防护林:山顶防护林、梁峁顶防护林2、坡面防护林:坡面水土保持林、护坡薪炭林、坡面护牧林、护坡用材林、护坡经济林、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梯田地埂林3、侵蚀沟道和山地沟道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边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坝坡防护林4、水库、河川防护林: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林冠截留作用的影响因素。
(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影响枯落物截留量的因素(1)枯落物的水容量(或持水量)指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干重枯落物所能吸收水分的数量,一般用它干重吸水的百分数或相当的降雨毫米数表示。
(2)枯落物的数量枯落物的数量决定于输入量和分解速度。
(3)枯枝落叶的干燥程度。
干燥>湿润。
暴雨时明显,连续降雨不明显。
水土保持林对径流的影响(1)对径流深(h)的影响(2)对地表糙度(n)的影响表现在林冠截留、地被物截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与贮水、人工造林、土内径流。
水土保持林学,第七章,造林技术
截枝深插。
3.分根造林:树木落叶至发芽前,刨去粗根截成 插穗植于造林地的方法。 适用于萌芽、生根强的树种,如泡桐、楸树、刺
槐、文冠果。插穗直径1-2cm以上的根系,1520cm长的插穗。插植:垂直或倾斜差植于土壤
中、上端微露,封土堆
4.地下茎造林:竹类的造林方法。移栽母竹,挖
去1-2年生竹移栽。
萌芽力较弱的针叶树应选择稍部带有顶芽的枝条。
插穗一般长30-70cm,粗度12 (cm??),下切口成马
蹄形。
2.插干造林 将幼树树干或粗壮树枝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插于地的造
林方法。
适用于杨柳等易生根的树种。 插干直径3-5cm,长度3-5m,年龄2-4年生。 插植一般深度100cm左右,西北干旱地区深插,剪根
秋季栽植的具体时间是:西北地区可在苗木落叶后至土
壤冻结前进行,约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归纳总结
重点:
苗木的保护与处理以及栽培技术。 难点: 栽培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节 播种造林
一、播种造林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播種造林的优点是: 种子直接播入土中,可以形成分布自然、舒展匀称的完 整根系;
a. 截干:在苗干距地面10—15厘米处剪去地上部分所 采取的措施。
b. 去梢:去梢是截去苗木部分主干的措施。 c. 剪侧枝:对苗龄较大、已长出侧枝的苗木采取的措 施。
e. 沾泥浆:沾泥浆是一项简便易行,生产上应用很广
的护根措施。
f. 浸水:是造林前将苗根或苗木浸入水中,使其充分
吸水,增加含水率,延长抗旱时间,提早生根发芽。
2.飞播植物种的选择
在选择飞播固沙植物种时,不仅要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5、林冠截留的作用增加大气湿度直接消减径流量,推迟林下降雨和出流,减少洪水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相对延长降雨历时6、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①截留、吸收部分降雨;(1kg枯枝落叶可吸收2-4kg水分,最高可达其6倍)②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③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④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流量和削弱洪峰的作用;⑤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沙流入河川和水库;⑥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⑦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⑧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7、森林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配。
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
这些过程在流域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降水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贮存,被林木及植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潜水层中;而另外一部分将作为直接径流从地表流走,参与流域的汇流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量。
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
8、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
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②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③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④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⑤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⑥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⑦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⑧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2、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子(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3、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4、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分析(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重点)①树种根型主直根型﹥散生根型﹥水平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能力根系的表面积根径相同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系抗拉强度大。
②根系的物理特性根系的直径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根系的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根系的通直性根系分枝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③穿过剪切面的根量穿越剪切截面的根截面积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④树木的年龄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幼林:小;中状林:大;老林:下降⑤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采伐后4~5年易发生滑坡(2)环境因素(了解)(3)地质条件(了解)第三章森林立地1、立地是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2、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3、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或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5、立地分类指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
6、森林立地的三大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一)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
(1)气候大气侯主要决定者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分布。
因此,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
特点:稳定、简单(2)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3)土壤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
土壤厚度:厚层 100cm以上中厚层80-100cm中层40-80cm 薄层<40cm腐殖质层:厚 >20cm,中 10-20cm,薄 <10cm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综合性强。
(4)水文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在平原地区该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植被因子(了解)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水热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反映到不同大气侯带的植被差别。
从树种分布讲,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温带耐旱树种,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
在植物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因此,可根据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也可衡量立地的质量。
(三)人为活动因子(了解)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特点:多变性;不易确定性。
7、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确定方法: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因子;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如干旱、严寒、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
按照一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8、立地分类的途径(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
由于环境因子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从性质上划分各种立地类型。
气候:在同一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土壤因子反映。
地形: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通过地形来反映。
土壤: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常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
(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
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
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
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
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
(3)简明实用原则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确定的主导因子要求容易鉴别,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分类中各级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如黄土阴沟坡、阴斜坡薄层土等例: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土层厚度(<25cm薄、25-60cm中、>60cm厚)(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3)综合法;(4)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第四章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1、造林目的:为了维持、改进和扩大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并发挥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