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教案
《渔父》营造氛围:屈原(蔡琴演唱)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经典回顾: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巩固识记)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生死选择”这个板块中,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已经认识到了司马迁“生的伟大”,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渔父》,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板块——直面人生《楚辞》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能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并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读课文: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下面就请我们同学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
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37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渔父文本的进行细致化阅读,从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讨论,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流程:预习:翻译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一.导入:(t显示,学生朗读)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节选)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诗人理解诗人,运用余光中的诗中傲骨两字让学生初步感知屈原。
并提出问题:屈原为什么不游他国?二.屈原生平介绍: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公元前318-315年,升任楚怀王左徒,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深入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初次流放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
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
公元前302年,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损害楚国的利益,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次流放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
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
终年62岁。
三.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完成下列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于屈原外貌的句子,然后结合屈原的的精神得出: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
文中渔父的外貌没有,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渔父的诗句,从而概括出渔父的外貌。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渔父(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渔父(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渔父(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课题:《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能流畅地翻译文本;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课前预习】一、人物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屈原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二、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令人持后说者居多。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抱负总会有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索。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纳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同学产生剧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化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学问: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力量: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同学在抱负与生命产生冲突时,能做出乐观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把握文言现象[教学难点]熟悉屈原的宏大人格[教学预备]同学: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老师:预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教学方法]预习:同学自主学习课堂:朗读、争论、沟通、感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投影: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
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高校,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果不抱负,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大事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生:当自己的抱负临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觉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
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
这又是为什么?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觉他根本不行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对父亲为了抓捕大鲨鱼而冒险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
本课文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主要讲述了一个智慧渔父成功捕捉大鲨鱼并救出被鲨鱼吞噬的孩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渔父》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言点。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信息;•能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推理,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内容介绍与分析;•文字解读与讨论;•语言要点掌握;•阅读技巧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安排1. 教学方法•预习导入法:通过展示渔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视听教学法:使用录音和视频进行课文朗读和角色扮演。
2.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与预习(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渔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渔父形象的认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给学生呈现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朗读与理解(10分钟)•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学生个别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思考渔父是如何成功捕捉大鲨鱼的。
第三步: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和问题。
第四步:文本解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语言使用技巧;•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 教案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质疑问答,辨析完善。
3.教师总结。
10
1.学生抢答。
2.学生质疑。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5
文本探究。〔1〕全文主要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理解屈原的毅然赴死。
1.结合全文,抓住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进行分析。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4.当堂提问,强化识记。
4
文本研习,理解屈原和渔父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地位、才能、性格、精神品质、成就影响这几方面着手,再结合现代文中正面、侧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来理解。
2.一文中刻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用是为了突现主要人物,其手法以比照、衬托〔衬托〕为主。
2.理解背景及文章主旨之后,再分析全文的手法运用及效果。
3.屈原的毅然赴死结合其精神品质,加以探讨理解,各抒己见。
1.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总结:〔1〕两个人物形象、两条人生道路的比照。
〔2〕两种结果的比照。
〔3〕在具体阐述人生态度时的比照。
2.其作用,抓住“比照〞手法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来理解。
1.快速通读课文。
?渔父?第一课时说明性教案
序号
内容要点
标准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
及要求
活动
时间
反应及评价
方式
备注
1
课堂五分钟演讲。
5
师生点评,酌加分。
2
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文学常识简介。
研习学案,了解作者屈原及其成就、“楚辞〞、?楚辞?、?离骚?
3
教师提问,酌情加分。
3
1.正字音;
《渔父》教学设计(详案)(1)
一样的湘水,不同的坚守——《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2.紧扣“湘水”意象,分析屈原的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3.正确评价屈原和渔父不同选择背后蕴藏的儒道思想;教学重点1.紧扣“湘水”意象,分析屈原的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屈原和渔父不同选择背后蕴藏的儒道思想,树立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式诵读点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想《渔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板块“生存选择”专题的第一篇课文。
教师的教学设计绕不开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更离不开执教者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这一板块尝试通过经典作品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重视学生引领学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教材力图通过经典作品带领学生走进先贤的心灵深处,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辨析,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评价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渔父》这篇课文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刻画出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以对话的形式引出二者不同思想的碰撞。
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思想主张没有厚此薄彼,而是持开放的态度,供大家思考。
《渔父》是一篇文言文,但文体特征模糊,对它的文体定位存在争议。
文言文固然要重视文言知识教学,更要凸显情感体验,而生存抉择背后蕴藏的思想主张,需要激发学生去探究。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个意象“湘水”,它不仅目睹了屈原被放逐后孤清落魄的江南迁客形象,也见证了渔父吟啸烟霞垂钓泽畔的隐者形象,更是见证了屈原和渔父邂逅对话所引发的不同思想的交锋。
因此,笔者从“湘水”这一意象入手,把它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
这样一方面可以紧扣文本,贴着语言,体味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主题突出,挖掘对话背后蕴藏的儒道思想主张。
教学过程课前情景创设听《欸乃曲》并用PPT显示柳宗元诗歌的《渔翁》。
一、导入哈姆雷特说:“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生命的困境,屈原是怎样抉择的?渔父认同屈原的处世哲学吗?他们的对话辩论激起了我们的怎样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父》。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渔父》教课方案《渔父》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地点及专题教课目的《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计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峙又一致的,它们是“生计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课目的是:经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要人生问题有思虑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睁开商讨,学会辨证地思虑,周祥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经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虑“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累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概括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课目的和要点难点确实立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完美自我人品,提高人生境地”、“与文本睁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联合本专题教课目的和文本自己特色,我把本课教课目的定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正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②经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剖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死不屈,不为瓦全”的伟大人品;③领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利处;④经过对照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一样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虑和追求。
前三点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重视德育目标。
对于文言文的教课,文言知识的累积应当是第一要解决的,别的,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品是商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计与毁坏”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将教课目的①②④定为教课要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表现的,对学生来说,有必定难度,因此将教课目的③定为教课难点。
二、教法剖析——问题商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易,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点在问题商讨上。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问题商讨”着眼于培育发现问题,商讨问题的意识,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商讨中发展理性思想和批评意识。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渔父》教案1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__,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__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__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__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课件展示】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6【写作小试】: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渔父》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渔父》的诗意和诗境。
2. 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生平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反复品读,体会诗的美感。
4. 实践法:让学生自主创作,模仿《渔父》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和《楚辞》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渔父》,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作者生平等。
4. 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5. 欣赏品读:反复品读,体会诗的美感。
6. 实践环节:让学生模仿《渔父》的风格,自主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渔父》。
2. 写一篇关于《渔父》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楚辞》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渔父》和赏析文章的完成质量。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作成果,关注其对《渔父》风格的把握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反思是否合理安排了课堂时间,保证讲解、讨论和欣赏等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江苏省建湖县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建湖县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建湖县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渔父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注释。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注释。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2021年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教后记: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