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0课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课件
“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真的是牛“欺侮我”吗?
“高等动物”本为名词, 这里活用为动词, 既戏谑了牛, 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 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 离农村生活很远, 所以见到牛很害怕, 不敢接近。
第二部分 4-30
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 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 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 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 31-40
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课文解读
惮( ) 踱(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橹( ) 旺相( )
字词学习
◆生难字
dàn
duó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 duo
fú
lǔ
xiànɡ
撮( ) 桕树( ) 怠慢( ) 篙( ) 磕(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筋斗( ) 楫( ) 蹿( )
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 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 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 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 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 天黑了, 人困了, 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 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乡民的形象。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 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而且还善解人意;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 “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2020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导学课件
10 小石潭记♦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有《柳河东集》传世。
♦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生活艰难,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忧惧之情。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遣内心的忧愁,写成流传千古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一篇。
♦文体知识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在描写中又包含着独特的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柳宗元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主题解说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结构图瞬笈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小石潭全貌物"潭水:清洌侧面描写游鱼:空游无依抒发在寂婁处.JS 1小石潭记特写镜头 小漳源流M 齐册不 折差 曲 身势I I 形彖比喘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咸心>、记录同游者♦疑难探究(1)师: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h)
《浪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在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美读入诗境1、简介散文诗,指导朗读①对称句式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②找出韵脚注意抑扬读出韵律例: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把握感情基调:深情舒缓有感情齐读课文。
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2、用“的浪”句式说话,感受海浪的形象。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明确:浪是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是一个博爱者。
三、品读悟意蕴1、仔细研读课文细节,你读懂了海浪的情怀吗?谈谈你从字里行间捕捉到的海浪的深情。
品味难句: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2、引言: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
作家状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仅仅抒写了爱情吗?除了爱情,你觉得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自由交流。
4、穿插资料: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猜读入题【教师导人】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的,山稳重宽厚如仁者平和宁静,而智者聪慧机敏,正如水流动之时的轻灵多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乐山乐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0课 小石潭记(共28张PPT)
第22课 《礼记》二则
知识归纳
【通假字】 “见”同“现”。 (下见. 小潭)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如鸣珮环。(谓语前置) (2)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 2.省略句 (1)(余)乃记之而去。 (2)影布(于)石上。 (3)(向)潭西南而望,(溪流)斗折蛇行。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内文言文 阅读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明齿灭那可样见。。其岸势犬. 牙.(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内文言文 阅读
差互:交错不齐。 差:交错。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 (
使……感到凄凉
)神寒( .
使……感到寒冷
)骨,悄. 怆.
忧伤(
)幽深邃( )。以因②为(
)其境过凄清清
(
), 停留 .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 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 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 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于.是,就。
.
不可久居. (
),乃. (
)记之而去。
跟随,同随游从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文言词语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 同. 的一项是( C ) A.潭中鱼可. 百许头 / 不可. 久居 B.水尤清. 冽 / 以其境过清. C.乃. 记之而去 / 于是上乃. 使使节诏将军 D.全石以为. 底 / 不足为. 外人道也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至今传诵不衰。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它的魅力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八下语文第十课课件ppt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 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的主题 思想”等等。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 ,分组讨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
总结词
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创作历程
概述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 起步、发展、成熟等阶段 ,以及代表作品和影响力 。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 ,包括社会环境、历史事 件等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个人背景
探讨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 的个人状况,如情感状态 、生活遭遇等。
文化背景
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 象、价值观念等,以及在 当时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 影响。
重点字词
总结词:富含深意
详细描述: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孤独”、“寻找”等,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理解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句子解析
总结词:修辞丰富
详细描述:文章中的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 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04
写作技巧探讨
叙事手法
叙事视角
分析课文中的叙事视角,如第一 人称、第三人称等,对故事情节 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叙事结构
探讨课文的叙事结构,如倒叙、 插叙等,对情节连贯性和悬念设 置的作用。
人物塑造
人物描写方法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 、语言、动作等,对人物性格和形象 塑造的作用。
人物关系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如主要人物 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和影响,对故事情 节发展的作用。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思考:阅读3自然段,我们望见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
跟着柳兄去旅游(探寻游踪)
潭水之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冷清
中心词
清 寂寥 冷寂幽深
总结
跟着柳兄学记游踪(写作手法)
先听见水声(如鸣佩环), 再发现小谭
发现石潭的经过(小丘 篁 竹 水声 小潭) 导游
篁竹幽幽,其境静谧 玉石相击,其音清越
小潭
寂静山林,清朗水声相互映衬
跟着柳兄去旅游(探寻游踪)
潭中之景
活动:你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阅读1、2自然段, 请介绍一下小石潭的美丽之处。
从 (原句) ,我欣赏到小石潭的 (景物),(特点) 。
谭中之景
跟着柳兄去旅游(探寻游踪)
潭水之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之。伐竹开辟取名道词,作下状语见,小向潭下 ,水格尤外清清洌凉。全整 石以把为……底作,为近岸,卷
相石当底于以而,出表,修为饰 坻,动为词屿,,成为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覆蒙盖 络摇摇曳缀,
参参差差不披齐拂。
缠绕 牵连
随风飘拂
二、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概数表达:可+数量+许+量词
所字结构:
形容词作动词,
连词, 名词作状语
交错
表修饰
知其源。
像蛇一样
源头
二、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使动用法
坐潭上,四面竹树围环绕合,寂寂静寥寥无落人,使凄…神…凄寒凉骨,悄凄怆凉 幽邃。
使动用法 使……寒冷
幽深
因为 凄清
停留
连词,表顺承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珮环(pèi) 佁然(yǐ) 为嵁(kān) 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龚(gōng)
朗读停顿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包围 寂静寥落 使……凄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
使……寒冷 忧伤的样子 深 因为 凄清
寒骨, 悄怆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
停留 而,连词,表顺承 离开
久居,乃记之而
去。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 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 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凄 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 下来便离去了。
导入新课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 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 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刘备 三顾茅庐更是广为传颂……良臣逢明君,可 遇不可求。更多的人中翘楚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比干剖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 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去感受他被贬到永 州后寄情山水的情怀。
整体把握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整体把握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小石潭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 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氛围→ 交代同游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通过对比现代汉语的句式,解释文言文倒装句的使用背景和作用,如“岩峦叠翠”实际上是“翠峦岩叠”的倒装,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如“鱼戏莲叶间,往来翕忽”,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活泼与自己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文言文景物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同学们深入探讨文言文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也发现部分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稍显紧张。为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让同学们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是否遇到过一个非常吸引你的景点?”(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理解困难,如“石潭嵌岩,岩峦叠翠”中的倒装句式。
-写作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机结合,如通过描写石潭的幽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孤寂。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了 解 作者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 文运动,并称为“韩柳”。祖籍河东郡(今山西 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 世称“柳河 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柳愚溪”。
创 作 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 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肃宗时参 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但由于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很快失败。宪宗即 位后,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那里待了十年。回京 不久便再被贬到更远的柳州,终在柳州病逝。 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 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 《小石潭记 》 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 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整 体 感知
阅读课文,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1节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 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 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 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 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及小溪的走势
课文分析
交流感悟: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
特写镜头。
课文分析
讨论: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清澄。 ➢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小石潭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小石潭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自然景观吗?你觉得自然景观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小石潭的话题,例如:小石潭的生态环境、小石潭的保护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25张PPT)
•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 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
因景而乐
物我为一
情景交融
乐于游赏、景色 在自然界得到慰藉 被贬的孤独、凄凉、哀怨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作者为什么在前文说“寂寥无人”?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八年(805)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 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其 中第四篇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初读文本·正字音
• 请根据文下注释和以往所学,在课本上标注标红字的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名作状,向西南 像北斗星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潭西南 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连词,表修饰 像蛇那样
不可知其源。
代词,指溪水
从小石潭向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 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的两岸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 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坐(于)潭上 省略句
围绕 使…感到凄凉 使动用法
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j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 ),蒙络摇缀( zhuì),参差(cēn cī)披拂(f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优秀ppt课件(共53张)
4.差:
(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文艺论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把握住核心概念等要素,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
(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参范考文答六案) 干:[部1人5民]齐心翠度难蔓关:翠绿的藤蔓。
德国人民能够以华沙之跪来修复东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你们却一味地想复活军国主义!请不要再做出伤害亚洲人民感情的事吧!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很多成语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运用时要注意目的、场合、对象。赞扬、夸奖的时候要用褒义成语,贬斥、批评的时候要用贬义成语。命题者往往故意褒词贬用,贬
词褒用。例如: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句中的“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 坏事,是贬义词,与语境不合。处心积虑。 3.备考事项 参考答案: 我喜欢独居,但也喜欢老朋友来玩,我会用最真诚的心和她们交谈,和他们并肩坐在河边,听风语,看夕阳,陶醉那迷人的和谐……
10.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 以,因为。 其,那。 清,凄清,冷清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 了。 居,待、停留。 乃,于是……就。 之,代当时的情景。 去,离开 。
通过描写小石潭清幽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触情生情,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本人遭 到贬谪之后的内心惆怅和寂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