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见书221】
第九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与伦理
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构成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二、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第四、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第五、高尚的敬业精神
三、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价值和建设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能,达成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必须重要工作。
6加快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进行公共事业体制的建设和管理
二“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见书[131]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方式与方法
第一章 导论
一: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基本内涵
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特征:社会性、综合性、约束性、政治性
(3)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权力运行:产生、分配、控制
三、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
基本内涵: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而且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政治、法律.国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设施、城市规划。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
第一章 导 论
一、公共管理概述 二、公共事业管理概述 三、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问题
什么是管理?谈谈你对公共事业管理的 认识。 管理的要素是哪些?
一、公共管理概述
1、公共管理定义 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推进社会整 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对社 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 2、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
3、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政治、法律环境:权力决定与行为制约 经济、技术环境:能力与效率 文化、国际环境:行为、方法、资金来源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形成过程


战 略 规 划 政 程 规 工 预 章 作 制 计 策 序 度 划 算
公共事业管理的 计划形成过程: 问题---目标----列 举方案----评估方 案----选择方案---辅助计划---计划 书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形成过程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确认 (1)社会问题的特点:公共性和可变性 (2)确认方法:直接调查、间接调查 (3)注意因素: 问题是不是假象或提法不当?针对问题 提问 问题对不同立场的人的影响是什么?
2、与公共事业相关的公共政策的确定 (1)公共政策:具有一定公共权威的政府组织, 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作出的长期行动安排。 (2)相关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 A:问题本身:a确定为明显的、需要非解决不 可的社会问题 b、客观情势 c、 强烈公众要求 d、影响程度 B:转化条件:a、政治领袖 b、利益集团 c、 危机特殊事件 d、抗议活动 e、大众传播媒介 C:转化为政策议程 (3)制定过程:
2、柔性方法:说服、解释、劝说等管理的方法。 (1)传播方法:通过双向信息交流公共事业管理主 体与公众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以实现管 理目标的方法。 (2)感情方法:通过舆论宣传、公开激励、表彰先 进、树立典型等方法激发公众对公共事业活动的情 感,促进公共目标实现的方法。 (3)心理方法:通过营造一定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 目标实现的社会心理气氛,激发公众良好的心理定 势。 3、两种方法运用的趋势: 系统化,民主化,高科技化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第⼀章导论1.1 复习笔记⼀、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1)公共(性)公共或公共性,是指在⼀定的社会或地区内,⼀种共同性⽽⾮私有性,⼀种共享性⽽⾮排他性,⼀种共同性⽽⾮差异性。

(2)公共需要与公共问题①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即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需要与每个⼈的利益密切相关,但其中每个⼈⼜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满⾜和保证公众基本⽣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a.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国防、公安、外交等。

b.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

c.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公众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图书馆等。

d.建⽴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如公共组织的扶贫、社会保险等。

e.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然资源和⼈⽂资源等。

f.在⽣活⽔平进⼊发达状态后,公众对⼈权、⾃由等公民权利的公共需要。

②公共问题a.从量的⽅⾯看,公共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或影响所及,牵涉到⼀个地区⼤多数⼈的利益,影响了多数⼈或团体的活动,具有⼴泛性或者普遍性。

b.从质的⽅⾯看,公共问题与私⼈问题的区分不仅表现在关系到多数⼈还是少数⼈上,⽽是在本质上,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③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绝⼤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产⽣的主客观之间的⽭盾,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3)公共事务①公共事务的概念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具体⾔之,在⼀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是既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2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2章

温来成认为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就现代社会而言,政府的职能可以分为政 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 地位 公共事业究其特性而言属于纯公共产品或 准公共产品。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3.市场机制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 领域必须积极有为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与国际上的“第三部 门”和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接近。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美国税法501(3)规定,非营利机构必须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该机构的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 为了实现税法所规定的其他目的。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有:冯云廷、娄成武等。 政府组织 公共组织 非政府公共组织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非法组织 非政府组织 合法组织
公 共 组 织 非政 府公 共组 织
非执政党等组织 宗教组织 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
非 政 府 组 织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政府组织 广义: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 狭义:行政机关 政府是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冯云廷认为政府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娄成武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
市场无法完全满足公共需要,无法保证社 会公正,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也又优点和长处 可以通过自身强制力所具有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法律制度保障的优势,组织直接生产市场机制 不能自动生产或社会机制生产不充足,而社 会或公众需要的产品。
5.政府不仅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而且 还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点)第一章绪论个人需要: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人们需要的基础。

必须通过市场等价交换,支付等价方可使用,而且只能为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所享用,排除了其他社会成员享用的可能。

公共需要: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这些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代价,或只需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相称的少量的费用。

主要靠政府提供。

公共事业四大特征: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超前性。

公共需要的特点:1.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是发展变化的。

4.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物品两个特性:(1)非竞争性(名):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2)非排他性(名):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物品的七大特征:(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

(2)规模效益特别大。

(3)初始投资量巨大,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数额较小。

(4)具有自然垄断性。

(5)消费不具有排他性。

(6)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收费本身所支付的交易成本过高。

(7)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区别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事业管理的四大特征:1.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

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非营利性。

4.服务性。

行政手段(特性):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直接性。

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运用命令、指示、政策、规定、条例等,按照行政系统实施管理的方法。

优点: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的或紧迫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管理的职能,使得高层领导的决策、计划作用得以落实;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共事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能确保管理系统保持集中统一,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一致地行动。

局限性: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什么是公共管理(一)目的要求:掌握公共管理的概念、作用、对象。

了解公共部门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

熟悉公共利益的内涵,了解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间的关系,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

了解公共管理范式转型。

熟悉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内涵,推动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背景。

本章的重点是公共管理的概念、作用、对象。

本章的难点是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内涵,推动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背景。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公共行政。

2.主要教学内容:(1)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共管理日益丰富复杂的公共事务,现代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公共部门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

(2)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公共事务所体现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内涵解析,正确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有公共权威。

(3)公共管理范式转型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概念解析,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管理,走向现代公共管理——范式转型,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内涵,推动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背景。

第二章卫生公共利益(一)目的要求:掌握卫生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公共利益的理论渊源;熟悉公共利益的价值基础并能够进行判断;掌握公共利益的保护原则及考量维度。

本章的重点是卫生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的难点是公共利益的保护原则及考量维度。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公共利益。

2.主要教学内容:(1)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公共利益的定义和界定,与相近概念的界分,公共利益的分类。

(2)公共利益的理论渊源古希腊时期理论,古罗马时期理论,中世纪时期理论,自然法学派形成时期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时期理论。

(3)公共利益的价值基础公共利益的道德价值,公共利益的理性价值,公共利益的正义价值。

公共利益的保护:公共利益的保护原则,公共利益保护的考量维度。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一)目的要求:掌握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管制职能、宏观调控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章导论学习要点: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公共事业管理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一)公共事业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公共事业与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密不可分,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的公共事业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问题不断增长和变化所促成的传统事业内涵和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性的凸显或公众公共性的觉醒而形成的,因而它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二)分析和认识公共事业的逻辑起点相当程度上,特定的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是分析和认识公共事业的逻辑点(三)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1、基本内涵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基本特征:公共性:从活动目标、权力来源、涉及对象来看。

非营利性:公平与效率规模性:规模效应(四)公共事业产品性质分析1、社会总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纯私人产品2 .公共产品的内涵和特征公共产品的概念: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Paul A. Samueson)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1)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与排他性相对应相对应的。

排他性是指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即如你在使用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用,或当你能完全拥有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拥有。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也称为消费上的非排斥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一、事业与公共事业二、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界定一、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二、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三、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研究内容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介绍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一、公共选择理论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三、多中心治理理论四、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官僚理论第五节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法及意义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方法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概述一、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内涵、性质与目标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一、事业与公共事业二、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界定一、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二、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三、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研究内容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介绍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一、公共选择理论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三、多中心治理理论四、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官僚理论第五节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法及意义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方法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概述一、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内涵、性质与目标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内容……第四章公共事业绩效管理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力与监控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第八章公共事业中的公共物品管理第九章公共事业部门战略管理第十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治理模式创新第十一章西方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第十二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第十三章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第十四章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第三章第一节事业单位1.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特征:1)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组织。

2)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和其他国有机构。

3)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4)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5)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

3.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非经济性、国有化、行政化~的弊端:非经济性事业单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国家“包办”事业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4.事业单位改革:第一阶段:1979-1992,恢复整顿并开始探索改革的阶段。

第二阶段:1992-2003,全面改革并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2003-2006,改革深化和各事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社会团体1.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公民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

3.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1)组织的目的不同。

(事业单位:社会公益为目的;社会团体: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

)2)经费来源。

(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国有资产;社会团体:会费,社会捐助、政府资助。

)3)组织经营性质。

(事业单位:既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非盈利的;社会团体:非营利的。

)4)登记管理机关。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管理局,政府批准成立;社会团体:双重管理和登记。

)4.社会团体发展的作用1)沟通和协调政府和团队成员的关系。

2)沟通和协调企业与团队成员的关系。

3)沟通和协调社团成员的关系。

4)管理关系。

5)监督关系。

5.社会团体的类别1)学术性社会团体(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2)行业性社会团体(从事某行业管理、协调或服务)3)专业性社会团体(由专业人员或以专业技术、专门资金从事某项事业而成立的)4)联合性社会团体(人群的联合体或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团体的联合)6.社会团体管理体制统一管理(表面上)由民政部门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5-8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5-8
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 方式与 方法
学习要点: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职能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 方式与 方法
学习要点: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职能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公共事业 管理的职能 方式与方法
第三节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 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联系公共事业管理客体并作用于公共事业管理 客体的方式,是执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手段, 是落实公共事业管理方式并最终实现公共事业 管理目标的途径。
一、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法的概念和分类 二、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方法 三、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柔性方法 四、当代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方法运用的特点
特点: 第一,权威性 第二,直接性 第三,时效性
2.行政方法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3.行政方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的定义与特点 是指国家利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影响公共
事业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以保证公共事 业的发展按国家意志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特点:第一,间接性; 第二,诱导性; 第三,灵活性.
• (三)行政授权
1.行政授权的定义 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某项或某一方面公
共事业的管理权明确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 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
2.授权组织 依法设立的处理专项公共事务的专门行
政机构;行政性公司 ;企业、事业组织、社 会组织。
3.授权组织的地位
• (四)行政委托
1.行政委托的概念 所谓行政委托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
(一)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的基本含义 (二)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方源自 (三)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0333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0333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学第二章公共事业组织第一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性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之一第四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过程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四章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三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范畴第五章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法规体系第四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第六章公共事业资产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第二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第二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第四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培训第五节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第八章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的过程第三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九章公共事业绩效与评价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与绩效管理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第十章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第一节科技事业管理第二节教育事业管理第三节文化事业管理第四节卫生事业管理第五节体育事业管理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础内容的行为或部门,及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公共事务”这一概念18世纪就在西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公共性是公共事务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

第二,劳务性。

即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而向公民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即劳务,或者称为劳务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导论一、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一)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向公众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公共组织负责提高全社会公民生活质量的活动。

1、公共性:一个社会或地区大多数人共同的、共有的愿望和要求。

代表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

2、公共需求: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与每个人利益相关,但个人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秩序的需要。

第二,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需要。

第三,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要。

第四,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第五,公众对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的需要。

第六,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需要。

3、公共问题: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4、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发展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手段。

社会发展使环境、资源、人口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纳入了公共事业。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1)体制改革使原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由社会统一进行管理和分配。

例如:城市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2)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力意识、自主意识、利益保护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都增强了,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使传统的政府事业向社会大众自己的公共事业发展。

2、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特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特征:(1)公共性(2)基础性(3)长远性(4)劳务性A、直接劳务性-公安、司法B、间接性-国防、立法C公共工程-桥梁、水利设施等。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修改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修改版

1.1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公共需要的特点: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社会公共需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社会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公共需要的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也决定了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复杂性、多样性、可变性和时代性。

1.1.2公共事业的含义1.事业与事业单位2.公共与公共事务第一,与私人事务相区别;第二,明确了事业活动的目的和责任;第三,决定了事业活动的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做标准;第四,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公共事务:是指与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的各种事业和活动,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的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

如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等,社会事务等。

狭义的公共事务主要指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和治安等,通常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物品: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概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公共事业也是颇具有助益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其中消费的排他性、收费困难、自然垄断是其主要特征。

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征,就可以称为公共物品。

4.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

这些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彼此无内在联系,各自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

5.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示为在管理上都涉及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且都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公共需要的特点: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2、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3、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道路、桥梁)、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公园、文化遗产)4、公共物品:是指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或者说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

5、准公共物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

6、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②外部性7、准公共产品的分类:①拥挤性准公共物品;②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8、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可以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9、准公共事务的特点:公益性中介性、非营利中介性10、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11、公共事业的特点: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非营利性12、社会公共事业: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13、社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14、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盈利性);②管理的运行轨道不同(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在利益轨道上进行);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收入及政府补助/所获取的利益);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5、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②管理方式不同(在国家政策应倒下提供技术和辅助性服务/等级制);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④阶级性不同(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 (1)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 (1)

第一章绪论(本章节的内容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体系的基础和精髓)第一节物品和事务一、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并能够辨别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判定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个人消费某一物品时并不排斥其他人消费该物品(非排他性,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内)非竞争性指个人消费某一物品时并不影响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竞争性,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该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有政府来提供。

例子:国防,马路,海上灯塔等,利益完全分割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分享(二)准公共物品是在公共物品的基础上新引入的研究本课程的概念,主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表现的不充分,或者只体现二者其中一个特性的某些特殊物品。

(例子)高等教育,收费的高速公路等,都不能完全的实现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首先二者都是要有一定的收费标准的,也就是说不付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服务,因此不能表现完全的非排他。

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是否排他的一个标准。

二、公共事务,私人事务和准公共事务事务是物品形成的描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界定。

因此可以把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活动称为公共事务,私人事务和准公共事务。

三、社会公共事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公共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于政府的分配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效率越来越不满,要求政府提高效率,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原有的单纯的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为主导的政治职能开始向经济职能,尤其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转移。

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分为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

政治事务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公共事务,包括阶级、政党、政府、国防、外交、民族、宗教、利益集团等活动。

在现代社会,各阶级、社会阶层、利益集团等社会政治力量,成立各类政党,通过取得或建立国家政权,统治和管理各类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而且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

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政治、法律。

国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设施、城市规划。

公共道路、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卫生、天气预报、科学研究,以及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广播、电视、教育、电讯等,乃至抗旱、防洪等,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公共产品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的生产和个人家庭生活提供服务,是社会总产品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

2.公共产品的特点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公认的确认公共产品的两个标准,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一,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与排他性相对应的。

排他性是指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如你在使用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使用,或当你能完全拥有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拥有。

非排他性还有一层含义,是指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也可以排斥其他人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

由于非排他性使一个产品既不能被个人所排斥,也不能被个人所拒绝,具有极大的外部收益,是一种人人都有权使用,人人都获益的产品,因此,非排他性使产品具备了公共性的特征,是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产品不适合由个人和家庭或者企业经营,而只能由政府或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来进行经营和管理。

第二,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

这里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基本含义如下: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

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通常指增加一个公共消费者,公共产品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

典型的例子是海上灯塔:海上灯塔是较典型的公共产品,通常增加一艘船经过并得到指引并不需要增加任何生产成本。

一般来说,边际生产成本是否为零是判断某一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的重要标准。

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即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不存在消费者为获得公共服务需排除他人而付出代价。

3.公共产品的分类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但在现实中,并非所有具有公共性的产品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或者这两个特征表现得很鲜明。

因此,可以依此将公共产品进行分类。

而且,如果再结合私人产品的分类进行分析,就可以获得一个对公共产品更为全面也更具操作性的认识。

公共产品一般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国防。

行政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立法、司法、环境保护等。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上述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根据所具备的公共产品两个特点的不同的组合,准公共产品可以进一步的划分。

在认识公共产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私有制国家也有公共产品,公有制国家也有私人产品。

因此,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无必然联系。

第二,在不同社会中,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产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例如,森林、土地、矿产资源等在私有制国家完全可以成为私人产品,公共性并不确定,而在公有制国家则成为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往往是通过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

4、现代社会的公共需求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的,国防、外交、公安。

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秩序的,如市场监管、司法等。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如医疗保健、教育、交通、图书馆。

社会保障与救济、扶助弱势群体的。

公共资源、财产管理的,环保、国资管理。

对人权、自由等公共需要。

(二)准公共产品理论1.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准公共产品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基本标准,基本内涵上面已经分析,而这种不充分性主要表现为以下的情况:一是某些产品只符合两个标准中的一个标准,即或者只符合第一个标准,或者只符合第二个标准;二是虽然两个标准并非完全符合,但又并非完全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的这一特点,使其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但从总体上说,在公共性和私人性两者之间,其还是偏重于公共性,因而才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第二,外部性。

虽然外部性并非准公共产品独有,如纯公共产品甚至一些私人产品也具有,但准公共产品普遍具有外部性,因而这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

2.准公共产品的分类按照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点及其在准公共产品中的表现,可以将准公共产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具有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

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同时又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这里的竞争性弱于私人产品。

教育就是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意识的加强,具有非排他性的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福利,但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且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任何一个政府也难以将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因而一方面要以巨大的公共财政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允许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上的某些领域中进行竞争。

二是具有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

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费排他性。

这里的消费排他性弱于私人产品。

道路是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由于其具有非竞争性,因而最适宜的方式是由非营利的组织进行管理,而由于具有一定的消费排他性,也就具有采取收费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可能。

三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

这类准公共产品虽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但又不完全同于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的私人产品,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总体上又偏于公共产品,例如文化、艺术、医疗、体育等。

在一定程度上,这类产品与属于私人产品的俱乐部产品比较接近。

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体现在1.一定的非排他性2.一定的非竞争性3、外部收益性四、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1.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第一,从理论上看,公共事业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或者说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必须以不同于私人事务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或者说,企业和个人家庭不能管、不愿管也管不了的事务应该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

第二,从社会公共事务的角度看,公共事业作为社会全体公众所拥有的共同事业,因而在逻辑上,举凡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公共事务,都可以在公共事业的范围中。

但我国公共事业这一概念或提法,实际上是由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事业”发展而来的,“事业”的基本内涵主要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

因此,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应该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但不应包括政治性事务。

第三,公共事务的基本实现方式是公共服务。

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日益丰富,这不仅表现在许多私人事务涉及公共利益,而且狭义的公共事务的实现也与经济密切相关。

从公共产品理论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看,任何一种社会产品的提供都是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一个经济行为过程。

因此,公共事业不再是传统的“非经济”事务,确定公共事业内涵基本标准之一不是看与经济的关系,而是看是否与公众的日常基本生活相连,且企业和私人家庭能否操作。

第四,在公共产品理论尤其是准公共产品理论的视野中,我国传统事业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属于纯公共产品的事业产品,在整个事业中占少数,如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等。

二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的事业产品,在整个事业中占大多数,如教育、医疗、卫生、体育。

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

公益性研究主要是指涉及到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如农业方面的种子改良技术等,这类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性需要。

2.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

其公共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公众性,即公共事业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具有公众性;第二,公用性,即它的服务内容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所以带有公用性;第三,公益性,即它的服务目标是实现公众的共同利益,因而带有公益性;第四,非营利性。

即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一般情况下,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以公共财政作为基础,社会公众在享受这一产品时是不需要另外交费的。

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时为了弥补公共事业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也会采用收费的办法,但是,特定的管理政策决定了这种收费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而总体上具有非营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