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课 原始农耕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B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浙江余姚河姆渡
连一连
1.半坡原始居民
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它的发现,说明至
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
具的表面。。
09:56
13
河姆渡人的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 约7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耜 4.农耕作物: 水稻 5.房屋:干栏式建筑 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 7.原始手工业:陶器 玉器、天然漆
说明河姆渡居民 学会制陶,开始
原始手工业。
09:56
11
象牙雕刻
展品7号
双鸟朝阳纹牙雕(河姆渡文化)
此蝶形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象牙工艺水准,更为研究当时
人们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旷世珍宝。
09:56
12
懂得使用 天然漆
展品8号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外壁均有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09:56
1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兴起时间:距今10000 (2)兴起地区:长江、黄河、淮河 (3)早期农作物:稻、粟、黍
09:56
2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农作物种植 (2)家畜饲养的出现 (3)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 重要的物质基础
09:56
27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什么异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 (27张)(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 (27张)(共27张PPT)

问题探讨
(4)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
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的发展
居住区

半坡
生产工具

居民

生活用具

生 活
房屋、水井
河姆
渡人
农业生产
雕刻艺术
再见
(2)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 (3)种植什么? (4)饲养什么? (5)使用什么?
问题探讨
(1)居住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问题探讨
(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问题探讨
(3)种植作物—粟。 (4)饲养家畜—猪和狗。
(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新课讲解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4)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1)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因为河流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1)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 (4)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1)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除了半坡遗址外,还有哪些?这些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5)使用什么? 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 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历史7年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笔记

历史7年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笔记

历史7年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笔记原始农耕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人类从原始狩猎采集方式逐渐过渡到了农耕生活,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农耕生活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原始农耕生活。

一、农耕生活的起源原始农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6000年前。

当时,部分人类开始意识到种植作物的好处,并开始尝试栽培一些野生植物。

他们发现定居在一个地方种植食物比较方便,并且通过繁殖种子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于是,他们开始选择性地培养和种植适合自己生存的植物。

二、农耕方式原始农耕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靠人力完成。

最初的农耕是野外耕作,人们选择较为肥沃的土地进行犁耕和撒种。

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或木制工具,挖开土地并将种子撒在土壤中。

之后,人们用简易的农具进行田地的管理,如除草、灌溉等。

农耕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也获得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三、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耕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耕生活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开始有了稳定的居住点,人们不再需要为了食物而频繁迁徙,而是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建立了村落和社区。

这种定居生活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形成。

其次,农耕生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给,使社会人口得以增加。

农耕作物的产量大大超过狩猎采集时期的自然食物,从而支撑了更多的人口。

这也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专职从事其他工作,如手工艺制作、商业交换等。

社会的分工更加复杂,这也为后来的社会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条件。

总之,原始农耕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通过选择性的种植和耕作,人类逐渐实现了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控制。

农耕生活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虽然原始农耕生活已经远去,但其影响仍然深入人心,不可忽视。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
富……氏族首领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
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 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 其墓葬规模和随葬品 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氏族成员之间地 位平等,没有明 显的贫富分化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出土的大汶口随葬 品——成套陶器
当时同一群体内部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 化,加快了迈向文 明社会的步伐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河 流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防寒保暖。
学习任务三
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地处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不同点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农具
原始畜牧业
水稻 磨制石器,骨耜 以猪、狗为主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生活用具
水稻 骨耜
以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象牙雕刻、漆器
学习任务二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 了重要影响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笔记原始农耕生活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原始社会中的农耕生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在形成国家之前的社会,它的特点是人们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水平极为简陋,人类实行的是采集、打猎、捕鱼和简单的农耕生活。

2. 原始社会的农耕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逐渐发展了简单的农耕技术,开始种植谷物。

最早出现的农业是小麦和大麦的种植,接着是豆类、菜类、果树等水果的种植。

人们进行农耕的工具有锄头、镰刀等,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农田。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摆脱了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捕鱼生活,开始了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有了定居的生活。

3.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集体为基本单位,生产资料是各族人民共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生产成果。

土地是共有的,人们并不持有土地,而是共同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收成后也是公共财产,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劳动分工在原始社会中并不突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生产劳动中,不同的劳动分工是根据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来分配的。

4.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信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深受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他们往往对自然界有着崇拜和敬畏的感情。

人们认为自然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祭祀成为了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并不相信某个具体的神或神明,而是相信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可能是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等,或者是更加抽象的东西,如季节的改变、生命的轮回等。

5. 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社会中的文化主要包括语言、习俗、传统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原始社会中的语言比较单一,既没有书面文字,也没有具体的语法体系。

在习俗方面,原始社会人们往往以部落、氏族、血缘关系为社会单位,通过共同的习俗、风俗等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方面,人们通过神话、传说等形式来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让后代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01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大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从而对
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

02
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影响了生态系
统的平衡。
环境污染
03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
污染。
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 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生
智能农业的发展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 理。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研发更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推广
注重生态平衡,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减少 化学农药使用。
循环农业的实施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工具的演变
石器工具
早期农业使用石器工具, 如石斧、石犁等。
青铜器工具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工具逐渐取代石器 工具。
铁器工具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农 具如铁犁、铁锄等得到广 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
PART 03
原始农业的影响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2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 人类开始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原始农业应运而生。
农业起源的探索历程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现
并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
考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 科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农业起源提
供了重要依据。
学术界对于农业起源的时间、地 点和方式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骨 耜
炭化稻谷
黑 陶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1.地点: 浙江余姚( 南方长江流域) •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 4.农作物: 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 猪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西安半坡 出土
石磨盘
鱼钩
石斧
纺 轮
粟、菜籽
陶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 4.农作物: 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 点和判断依据。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
4
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
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神农播种五谷
——
民,不至 农分足于 作地,神 古 。之于农 之
水稻(水田) 磨制石器、耒耜
粟(旱田)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 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
距今时间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粮食种植 家畜饲养 手工业
河姆渡人 南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骨耜(sì) 水稻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 雕刻、天然漆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 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 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 业的密切关系。
陶灶、陶釜、陶甑
骨哨是一种乐器,也 双鸟朝阳纹牙雕(河姆渡文化) 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 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朱漆碗”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木质、敛 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 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人面鱼纹陶盆
彩陶也称陶瓷绘画,用天然的矿物质颜 料在陶胚上描绘。
半坡彩陶纹饰
半坡陶埙
陶纺轮
合作
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建筑房屋的 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 润,多雨水。干栏式房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 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夏 天炎热,冬天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 还可以储存粮食。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 2.兴起地点: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的长 江流域,外加淮河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 出现、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生活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课堂小结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生活。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的兴起、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况,认识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名词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认识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的兴起、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的兴起、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始农耕生活1.兴起:原因、时间、地点2.半坡文化:特点、代表、影响3.良渚文化:特点、代表、影响4.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生产力、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32张PPT)

用弓箭等捕猎 用鱼钩捕鱼
课堂达标
1.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远古居民是( )
C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D 2.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距今约七八千年的长江流域,展现在你面
前的是下列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画面(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约7000年左右
距今约6000年左右
生活地区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居住房屋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原始 农作物 农耕 生产工具
水稻 磨制石器 骨耜
粟 磨制石器 骨器 角器
原始畜牧业
猪、狗、水牛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乐器 雕刻 天然漆 彩陶 乐器 纺织 制衣
其他方面
挖水井
半坡人
距今时间
距今约6000 年
遗址地点
陕西西安
所属流域
黄河流域
一展厅
建筑情况
半坡村落的复原图
半坡遗址居住区的布局是 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 型房屋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 一条大型的壕沟。
一展厅
建筑情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 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二展厅
农业生产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粟(小米)
耐寒 耐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二展厅
农业生产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三展厅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产生
贾湖遗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时 间: 距今10000年左右
北方地区:
农作物
粟和黍
长江中下游:稻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 黍的人工栽培,这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 说说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当堂达标
1.(日照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
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邵阳中考)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
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注:金文是刻在 青铜器上的文字。
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农耕
河姆渡人的-生产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骨器,一般 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 胛骨制成。有耒(lěi 杈)、 耜(sì 铲)、锄等,加工已相 当细致。有的骨器上凿有孔和 槽,便于装配把柄。
猜一猜这是什么工具呢?
《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 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距今年代
约7000年前
生活地区
浙江余姚河姆渡(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生产工具
原始畜牧业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水稻
磨制石器、骨器,以骨耜最为典型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43页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43页PPT)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 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 住宅: 半地穴式房屋
• 生活技能

半坡人
原始农业: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原始手工业:磨制石器、骨器、彩陶、纺织、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姚 距今7000年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 地点: 浙江余姚
• 住宅: 干栏式建筑、水井
• 生活技能 :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制作农业工具、家畜养殖、 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纺织、雕刻、天然漆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猪不怕苦, 陶、玉、乐器照不误。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 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衣: (1)半坡人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食: (2)种植水稻、粟、蔬菜,人类由采集者转变为
生产者;饲养家畜;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住: (3)定居:天然洞穴→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工具:(4)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半坡人会制造骨制工具 会制造陶器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 式房屋冬暖夏凉。
知识梳理
最早
聚落
原始农业 为古代文 明社会的 形成奠定 了重要的 物质基础
7000 干栏式
水稻
西安 6000
半地穴式 粟
课堂作业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 居民
半坡原 始居民
河姆渡 原始居民
距今 时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笔记
以下是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的笔记: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 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他们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还会制造彩陶。

- 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他们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也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擅长制造黑陶。

2. 原始农业的发展:
- 起源:大约在10000 年前,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 历史遗址反映的社会发展:
-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

- 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了解了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包括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图片、地图和相关史料,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同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课文笔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 农作物:稻、粟、黍2.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3.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作物种类增多:黍、稷、粟、稻等2. 生产工具改进:耒耜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耕作技术提高:深耕熟耘,使土地更加肥沃4. 水利设施建设:原始水利设施的出现,提高了抗旱能力三、原始农业的特点1. 粗放耕作: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如天气、土壤等。

2. 简单协作: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作,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

3.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包括祭祀、礼仪、艺术等方面。

四、原始农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

3. 私有制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也逐渐产生,人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

4. 文明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思考题1.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的生活依赖于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原始农业的发展还提示我们,要保护土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私有制也逐渐产生。

这些变化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字、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农耕文明的形成
板书:
一、新石器时代典型:
二、大禹治水
三、禅让制
正文:
引入:旧石器时代概念,引出新石器时代典型,我国的农耕文明逐渐形成。

看书完成表格
板书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提问:为何南北方建筑式样不同?
巢居和穴居,史书中都有记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通风防潮,饲养家畜。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云南的傣族竹楼是现有的干栏式。

穴居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土壤呈垂直节理结构,壁直立而不易塌陷,气候相对干燥,适合挖洞居住。

穴居有半穴居和深穴两种。

陕北窑洞是现有的半穴居式。

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温暖,肥沃的黄土地适合粟黍等旱地作物生长。

南方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

最初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

以后,北方有了点穴耕作,主要使用的工具叫木耒,如一尖木棒,有的还安有脚踏的横木,插入地里成一孔穴,然后撒入种子。

南方较多使用骨耜或木耜,骨耜用鹿或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看图,复合工具的产生,使劳动效率提高。

提问:为何南北方农业工具不同?
因南方地区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土质较为紧密,需要一种更为结实而有力的工具,安有木柄的骨耜成为当时水稻耕作的主要农具。

适宜于平整土地、除草或深耕。

陶器看图,《半坡遗址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

鱼纹是半坡类型的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鱼有单体、复体、张口、闭口等分别,表现手法相当丰富多样。

这件鱼纹盆是用黑彩在盆外壁绘成单体鱼三尾,构成连续纹饰。

鱼张大眼睛和嘴巴,露出牙齿,扬起鱼鳍,形象十分生动,反映了鱼和捕鱼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有人认为半坡人图腾是鱼。

介绍半坡人盘筑法:把泥料捏成条,层层盘筑成胚。

然后用片状器修刮光整,再烧制。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从采集狩猎的攫取经济到南稻北粟的农耕经济农耕文明的格局,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差异的成因就是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水旱灾害是农耕的大敌,抗洪排涝是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禹治水是古代中国水利建设的一个范例。

板书
介绍大禹治水的传说
鲧用息壤治水失败,大禹治水靠疏通
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

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

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

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

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

"说完,就去治水了。

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

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山下。

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

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

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

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

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

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

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

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立下《启母阙》。

神话传说有时是现实的印证。

讨论“堵”与“疏”两种不同治水方案的弊与利,联系现实说明“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入认识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释有关《禹贡》记载。

大禹的治水方案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及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而治水的成功则是在团结众人的前提下获得的。

农耕需要发展水利,兴修水利需要集体的力量,人力的组织需要权力,因而,权力的产生过程与农耕文明的诞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大禹治水用功,得到民众爱戴,成为继尧舜之后的又一位氏族部落首领。

他们都是由各部落共同推举的,这种民主推举首领的做法叫“禅让制”。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大禹陵墓。

《史记·五帝本纪》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