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丁酸梭菌固态培养的初步研究
丁酸梭菌固态培养的初步研究益生菌(probiotics)通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益生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存在于动物和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其中,丁酸梭菌作为益生菌的一种,对于减少当前饲料中抗生素产品的滥用、减少药物在肉品中的残留、降低动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保障动物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丁酸梭菌具有耐热、耐酸及耐受多种抗生素等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益生菌制剂。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菌,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的肠道中,能有效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繁殖,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减少氨类、胺类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丁酸梭菌制剂中活菌是以芽孢形式存在,对各种恶劣环境、存贮及加工运输过程中的高温、高湿、酸性、机械摩擦和挤压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因此添加在畜禽饲料中能够抵抗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热及其胃肠道酸性环境,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对丁酸梭菌的作用机制、培养条件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的已非常广泛,但几乎都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
与液态培养相比,固态培养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
同时液态培养时生长量总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且畜禽肠道菌所生存的环境本身为固态或半固态环境,因此本试验选用价格较为低廉的农副产品豆粕、麸皮等为原料,对丁酸梭菌进行固态培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与培养基菌种: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为山东宝来利来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存。
丁酸梭菌液体种子培养基:各物质按质量分数计为葡萄糖2%、牛肉膏1.5%、蛋白胨2%、碳酸钙1%、七水硫酸镁0.02%、一水硫酸锰0.02%。
调整pH为7.0,37 ℃静止培养24小时,芽孢率95%以上。
固体培养基加琼脂粉1.5%。
固态基质豆粕、麸皮,料水比为1:1.2,各生长限制因素按试验设计溶解在水里添加到固体培养中,提前调整水的pH为7.0。
丁酸梭菌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丁酸梭菌是一类厌氧异养生存的杆状芽孢杆 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展现为(0.6~1.2)×(3~7) μm
菌科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因其主要在奶酪、 大小的中间凸起的煎蛋状的灰白色菌体,多以单个
天然酸奶、动物粪便及土壤中被发现,故又名酪酸 或成对形成短链的形式存在。因其具有周生的鞭
大量研究表明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丁酸梭菌既能够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乳酸菌芽孢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生菌复配使用甚至是与某些抗生素联合应用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给动物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在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粪便的除氮降氨率畜禽的生长速率和自身抵抗力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养殖与饲料 2018 年第 3 期
[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3):32-33. [12] 姚海儒,王春景.复合酶在仔猪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J].黑龙江
畜牧兽医,2008(7):41. [13] 刘强,冯学琴.非淀粉多糖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动物营
养学报,1999,11(2):6-11. [14] RONALDO M,STEVENON H,DAE R,et al.Multi-enzymes can
maximize swine diet nutrients [J].Feed International,2008(1): 24-26. [15] 高玉红,臧素敏,刘艳琴,等.复合酶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消化 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J].饲料研究,2000(3):8-10. [16] 郭建来,魏红芳.酸性蛋白酶对仔猪生产性能及养分表观消化率 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7(5):10-12. [17] 王晓亮,周樱,张庆丽.酶制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 2013(6):23-25.
丁酸梭菌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_张晓阳
丁酸梭菌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张晓阳,卢忆,马艳莉,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丁酸梭菌是一种益生菌,具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免疫力、抗癌、产生营养物质等功能。
丁酸梭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应用于食品、医药、农牧、化工等诸多领域。
但是国内对丁酸梭菌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滞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其它益生菌重视度不足。
本文介绍了丁酸梭菌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征,综述了其生物学功能及在食品、医药、工业、动物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了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丁酸梭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丁酸梭菌;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功能;应用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酪酸菌、宫入菌,存在于土壤、树叶、人和动物肠道中。
干酪和自然发酵的酸奶中也存在丁酸梭菌,我国学者在酒曲[1]和窖泥[2]中也分离鉴定得到了丁酸梭菌。
研究发现丁酸梭菌有着整肠、抗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3]。
在日本,丁酸梭菌最初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目前已被制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4]、动物饲料[5]等领域。
与其它益生菌相比,丁酸梭菌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丁酸梭菌开发利用的步伐,但是对丁酸梭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仍存在局限性,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更是较少。
本文从形态与生理特征、生物学功能、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丁酸梭菌进行了综述,为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思路。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发酵豆制品中丁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10019090)。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通讯作者:李里特(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食品科学研究。
Study on the Quality Index of Fermented Corn NoodlesWANG Xiao-hui1,LI Ling-yi1,Satoru Nirasawa2,EIZO Tatsumi2,CUI Li-xun3,CHENG Yong-qiang1(1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Food from Plant Resources/College of Food Science&Nutritional Engineer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2Jap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Tsukuba305-8686,Japan;3Biological Pharmaceatical Department,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150025,China)Abstract:Fast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method is essent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oodles.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ing sensory assessment,instrumental test and cooking quality test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corn noodle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were studied,and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instrument test and cooking quality test were correlated with sensory assessment significantly.Hardness and chewiness could be good indicators of fermented corn noodles,and cooking quality test could be used as an adjunct method.Keywords:fermented corn noodles;quality;evaluation index;sensory evaluation;instrumental test(责任编辑刘宏)32中国食物与营养第18卷1丁酸梭菌的特征丁酸梭菌为直或微弯的杆菌,单个或对生,短链,后期产生孢子,孢子卵圆、偏心次端生,使得菌体膨大呈现梭形[6]。
丁酸梭菌的功效及研究进展
丁酸梭菌的功效及研究进展丁酸梭菌的功效及研究进展1 丁酸梭菌的来源、形态和生理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酪酸菌,它是梭状芽孢菌属中的一个种,是1933年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因此又叫宫入菌。
1935年,Kingi miyairi博士从人的粪便和土壤中分离出丁酸梭菌,随后发现其厌氧培养的过滤物中含有较少的脂肪酸,具有极强的整肠作用,它可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促进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
丁酸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直径为(0.6~1.2)×(3.0~7.0)μm,两端钝圆,中间部分轻度膨胀,细菌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单个或成对,短链,偶见有丝状菌体,周身鞭毛,能运动。
孢子卵圆,偏心或次端生。
革兰氏染色初培养的菌为阳性,菌稍长可变为阴性。
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白色或奶油色的不规则圆形菌落,稍突,直径为1~3mm。
不水解明胶,不消化血清蛋白,能够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等碳水化合物产酸,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淀粉酶,水解淀粉但不水解纤维素。
水解淀粉和糖类的最终代谢产物为丁酸、醋酸和乳酸,还发现有少量的丙酸、甲酸,硝酸盐还原实验均为阴性。
丁酸梭菌DNA的G+C含量的摩尔分数为27%~28%。
2 丁酸梭菌的功效2.1 调整肠道菌落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丁酸梭菌能促进有益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的增殖和有效的抑制引起疾病的葡萄球菌、念珠菌、克雷伯菌、弯曲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沙门菌以及腐败菌的繁殖,从而减少了胺类、吲哚类和硫化氢等有。
害物质..实验表明,己知健康人的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并知双歧杆菌在人和动物体为最高和最常见的正常菌群之一。
张达荣等证实,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菌群失调,表现为与粪便菌群中主要比例的总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量减少,而占肠道菌群比例中较少的具有潜在致病性梭菌却显著增多,经丁酸梭菌治疗后,粪便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大肠菌、肠球菌和乳酸菌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占肠道比例多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上升,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明显下降,并且临床症状相应明显改善。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丁酸梭菌的工艺、研发、生产设备等已经日益完善,丁酸梭菌在动物肠道内的作用也逐渐被人熟知;作为丁酸梭菌厂家,金百合生物窦子今天来和大家探讨探讨丁酸梭菌在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高深文,慎入!1、神经调节功能及临床应用1.1 梭菌神经毒素梭菌神经毒素是一类剧毒蛋白,包括破伤风神经毒素(TeNT)和肉毒神经毒素(BoNT),分子量150Ku,以一条多肽链形式才有毒性。
迄今,BoNT已发现七种血清型,分别为A至G,近来发现Cb的某些菌株产生BoNT/E和BoNT/F 毒素。
所有这些毒素的基因均已克隆并测序,并认识到梭菌神经毒素具有金属酶活性,对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重大突破。
细菌培养物或食物中的BoNT常与同等大小的非毒性蛋白(NTNH)形成复合物,即前体毒素M型。
BTNH和BoNT进行保护,使其耐受消化道中强酸和蛋白酶作用。
已有证明,前体毒素越大,其口服毒力越强。
丁酸梭菌神经毒素蛋白(Bu-BoNT/E)在血清学上与肉毒梭菌神经毒素E型(Bo-BoNT/E)的分子拓扑相识,氨基酸序列97%相同,只是酪氨酸残基数目有差异,但是在生理功能上二者具有相抗性。
1.2 神经毒素对神经功能的调节BoNT作用与突破前神经末端,通过阻塞或干扰神经细胞外钙池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末端对乙酰胆碱囊泡的释放,产生局部化学性的去神经支配。
肌肉注射BoNT,这种麻痹作用可持续2--6月。
此外,这种去神经支配作用也发生在腺泡细胞上,但可能不是BoNT直接中毒,关于其机理仍有争议。
有证据显示,BoNT的去胆碱效应并不是100%,很可能存在不受神经毒素影响的非胆碱神经传导起着作用,如血管活性肽(VIP)。
BoNT早就用胆碱运动神经的去神经支配,经验证,注射或口服BoNT可以治疗痉挛性声障碍,脸痉挛、焦柄张力障碍和其它疾病。
直到近来,临床上才用七种BoNT(A-G)治疗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患,如鼻溢、耳炎、引起唾液分泌过多的血管损伤、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剧烈肌衰竭、泌汗过多、延髓瘫痪、迷走功能失调、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胃酸过多、痉挛性肠炎等。
丁酸梭菌
2.3 产生益生物质
1、丁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丁酸,而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 谢和正常生长主要的营养物质。 2、丁酸梭菌还产生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在产生部位 直接被吸收,同时刺激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 治疗相关疾病。 3、丁酸梭菌产生的氨基酸、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能促进维生素E 的 吸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4、分泌淀粉酶、糖苷酶以及降解饲料的果胶酶、葡聚糖酶,产生促双 歧杆菌发育的因子,同有益菌群共生,对机体产生各种保健功能。 5、丁酸梭菌还能分解胺类、吲哚类、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癌症的 发生率和改善粪便的恶臭,从而提高健康质量和改善环境。
-
4.2 抑制有害菌生长
1、丁酸梭菌能使糖类发酵形成大量丁酸、醋酸和乳酸等短链脂肪 酸,这些短链脂肪酸能维持酸性环境,降低肠道的pH值,防止病原 菌及腐败菌在肠道内异常增殖,减少肠毒素。 2、丁酸梭菌对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鸡 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猪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白 痢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 乱沙门菌等有害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抑制作用。
-
1.2 培养及生化特性
1、丁酸梭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初期试管上部呈 轻微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后期沉淀较多。 2、不水解明胶,不消化血清蛋白,能够发酵葡萄糖、蔗 糖、果糖和乳糖等糖类产酸,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淀粉 酶,水解淀粉但不水解纤维素。 3、菌落,正面圆形,边缘整齐, 侧面低凸,表面湿润光 滑,乳黄色,不透明,略有酸臭味。
-
2.2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
1、在临床应用中,用热灭活的丁酸梭菌制成的疫苗具有激活巨 噬细胞和NK 细胞的作用,显著增加了血清中IgA 和IgM 含量。 2、利用丁酸梭菌发酵动物饲料能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 高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和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改善适口性、 摄入量和利用率。 3、添加到动物饲料具有替代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相关动物疾病的 潜力,抑制内源性疾病的发生,且增强机体免疫和血液中白细 胞(CD4+)的数量,以及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减 少抗生物用量,提高经济效率。
丁酸在畜禽上的生物学功能
丁酸在畜禽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能源物质:丁酸是反刍动物瘤胃壁吸收进入肝脏和乳腺组织参与体内物质代谢的能源物质,合成乳脂和体脂。
对于单胃动物,丁酸可以为机体及其组织细胞提供快速且易于吸收的能量。
丁酸作为肠细胞(盲肠和结肠细胞)偏爱的能量,极易在肠腔内被吸收,从而满足肠道对能量的需求。
2. 促进生长:丁酸梭菌可产生多种消化酶、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益动物健康的物质,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因而可用于改善动物生长性能。
研究表明,添加丁酸梭菌对改善肉鸡、肉鸭和仔猪的生长性能有一定的作用。
3. 维护肠道健康:丁酸作为肠粘膜上皮细胞首选的能源底物,也促进胃肠道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此外,丁酸梭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多种途径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
综上所述,丁酸在畜禽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能量、促进生长和维护肠道健康等方面。
丁酸梭菌的研发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丁酸梭菌的研发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自1989年以来已连续28年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而且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 445.3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 905.99万吨,占总产量的76.12%,捕捞产量1 539.34 万吨,占总产量的23.88%(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在食品安全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时代,转变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推进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是当下水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营造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增强水产动物的自身免疫力,科学规范使用抗生素,规避抗生素使用隐患,防止耐药菌产生,以保障水产品安全和水产养殖环境不被抗生素污染。
我国极为重视抗生素的科学使用问题,水产养殖端限抗减抗也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乱用抗生素,不仅仅是违规的问题,严重的涉及到刑法的制裁。
为了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管理,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养殖业绿色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06月23日农业部印发的《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2018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兽用抗生素药物减量化使用,实施“退出行动”,推动促生长抗菌药物逐步退出以及将大刀阔斧地淘汰100多种高风险的兽药产品。
基于食品安全、环保压力,我国实施的限抗减抗行动和水产养殖绿色生产发展方式转变,抗生素替代产品开发与应用迎来了春天,益生菌类、酸化剂、酶制剂类、缓释中链脂肪酸类和中草药及其提取物等抗生素绿色替代产品的开发前景广阔,其中益生菌类产品因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作用范围广、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王亚敏和王印庚,2008;陈树河等,2016;钱怡等,2018;Das et al., 2017;Dawood et al., 2018;Hoseinifar et al., 2018;Sayes et al.,2018)。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养猪SWINE PRODUCTION2020第1期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祖立闯1,李娇1,李峰2,沈志强1,2(1.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滨州256600;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0)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20)01-0017-04摘要丁酸梭菌是一种以丁酸、乳酸和乙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专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具有耐高温、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优点为安全、无残留、绿色环保、稳定性好等,且有改善动物肠道环境,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率,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潜力和开发前景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
文章就丁酸梭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丁酸梭菌更好地推广应用于养猪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丁酸梭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功能;养猪生产过去抗生素的应用对养猪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抗生素过度滥用导致的猪群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耐药性菌株产生、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无抗养殖”、“绿色饲料”已成为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丁酸梭菌是一种以丁酸、乳酸和乙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专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动物和人的肠道中,最早于1933年由日本的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首先发现并进行研究,是一种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微生态制剂,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1-4]。
早在2003年欧盟就批准丁酸梭菌可以作为肉鸡和断奶仔猪的饲料添加剂,我国对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开发才刚刚起步,但发展较快,于2013年将其纳入《中国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的《附录二》中。
当前,将丁酸梭菌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对于减少我国当前饲料中抗生素大量滥用、减少药物残留、降低动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保障动物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丁酸梭菌,无抗养殖利器
丁酸梭菌,无抗养殖利器目前,全球范围内无抗饲料已经是大势所趋。
据瓦特国际传媒(WATT Global Media)2017营养与饲料调查显示,无抗饲料生产正在飙升。
抗生素替代的添加剂产品主要有酸化剂、酶制剂、植物提取物、中草药、益生菌和益生元等。
其中,有机酸、酶制剂和益生菌是最受欢迎的饲料添加剂,响应率分别为43%、42%和46%,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和益生元的功效了解较少,响应率分别为20%和17%。
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品种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霉菌和酵母菌。
近年来,肠道产丁酸菌逐渐受到关注。
2013年,我国农业部将产丁酸菌列入《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的附录2中。
研究发现,产丁酸菌比产乳酸菌更有利于肠道健康,因为乳酸菌的某些“益生”作用是通过丁酸菌实现,产乳酸菌和产丁酸菌的平衡对于稳定肠道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
丁酸梭菌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浙江大学(2016)选用1日龄快大型三黄肉鸡,试验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鸡。
分别为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丁酸梭菌125 mg/kg、250mg/kg、500 mg/kg和1000mg/kg,分前期(0-21天)和后期((22-55天)。
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体性能的影响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5、250、500 mg/kg丁酸梭菌,均可以显著降低1-21日龄肉鸡料肉比(P<0.05);基础日粮中添加250mg/kg丁酸梭菌后,22-55日龄肉鸡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基础日粮中添加125和 250 mg/kg丁酸梭菌后,1-55日龄肉鸡料肉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基础日粮中添加250和500 mg/kg丁酸梭菌后,肉鸡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添加125、250和500 mg/kg丁酸梭菌肉鸡料肉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饲用微生态制剂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易中华
饲用微生态制剂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易中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收稿日期:2011 - 06 - 21丁酸梭菌又名酪酸菌,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奶酪、天然酸奶、人与动物粪便及土壤中。
丁酸梭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是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1933)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又叫宫入菌。
丁酸梭菌具有耐热、耐酸及耐受多种抗生素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微生态制剂(黄俊等,2004)。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饲用丁酸梭菌制剂,对于减少当前饲料中抗生素产品的滥用、减少药物在肉品中的残留、降低动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保障动物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对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学功效、丁酸梭菌制剂的培养与发酵生产工艺、饲用丁酸梭菌制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等几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1.1 分类及形态学特性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单个或成对,短链,偶见有丝状菌体,菌体灰白色,呈煎蛋样,中间隆起。
细菌直径为(0.6~1.2)×(3~7) μm,两端钝圆,中间部分轻度膨胀,周身鞭毛,具有运动性。
孢子卵圆,偏心或次端生。
革兰染色初培养的菌为阳性,后期培养可变为革兰阴性。
1.2 培养和生化特性丁酸梭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初期试管上部呈轻微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后期沉淀较多。
平板划线培养31 ℃,24 h,可见直径 1.2~3 mm 菌落,正面圆形,边缘整齐,侧面低凸,表面湿润光滑,乳黄色,不透明,略有酸臭味。
最适生长温度25~37 ℃,最适pH 4~9.8。
丁酸梭菌细胞壁含DL-二氨基庚二酸,葡萄糖是唯一的细胞壁糖。
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白色或奶油色的不规则圆形菌落,稍突,直径为1~3 mm。
丁酸梭菌不水解明胶,不消化血清蛋白,能够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和乳糖等糖类产酸,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淀粉酶,水解淀粉但不水解纤维素。
水解淀粉和糖类的最终代谢产物为丁酸、乙酸和乳酸,还发现有少量的丙酸和甲酸,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丁酸梭菌的固态培养及益生效果研究的开题报告
丁酸梭菌的固态培养及益生效果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常见的厌氧菌,主要分布在土壤、动物肠道及水体中。
作为一种益生菌,丁酸梭菌在人类消化道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促进食物消化、维持肠道内稳定微生态环境、增强免疫力等。
此外,丁酸梭菌还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丁酸梭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对于丁酸梭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液态培养方面,固态培养及其对宿主的益生效果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开展本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丁酸梭菌在固态培养情况下的生长特性和对宿主的益生效果,为进一步应用丁酸梭菌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丁酸梭菌在固态培养情况下的生长特性和对宿主的益生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适宜的丁酸梭菌固态培养方法。
通过改变不同的培养基成分、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和调节不同的环境因素等方式,优化固态培养条件,建立适宜的丁酸梭菌固态培养方法。
(2)考察固态培养对丁酸梭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通过比较液态培养和固态培养下丁酸梭菌的菌落数、生长态势及代谢产物的变化等,探究固态培养对丁酸梭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3)评估丁酸梭菌固态培养对小鼠益生效果的影响。
将丁酸梭菌固态培养物与普通饲料进行混合,让小鼠饮食,并考察其对小鼠的益生效果,如改善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等。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固态培养技术、微生物计数法、代谢产物分析方法、小鼠模型等实验方法。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宜的丁酸梭菌固态培养方法,为该菌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揭示固态培养对丁酸梭菌生长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该菌在固态环境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评估丁酸梭菌固态培养对小鼠益生效果的影响,为物种的宏观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四、研究价值: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包括:(1)深入了解丁酸梭菌在固态培养情况下的生长特性,为该菌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株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一株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作者:翟凯旋李金香冷敦鹏臧学运于蓬勃苗越齐慧东来源:《家禽科学》2024年第07期摘要:本試验通过厌氧培养法从健康鸡的新鲜粪便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菌株,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丁酸梭菌。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菌株能够产生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对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能力。
综上所述,该菌株在生长、抗逆、产酸、抑菌方面表现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丁酸梭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085(2024)07-0009-09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被称为丁酸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菌,是一种菌体呈杆状或弯曲状、周身被鞭毛包围的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隶属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1],广泛存在于动物消化道、粪便、土壤和各种发酵产物中[2-3]。
作为革兰氏阳性菌里特有的肠道益生菌,丁酸梭菌能够在动物消化道中分泌多种代谢产物,其中最主要的代谢产物丁酸,有助于维持动物肠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促进肠上皮组织的发育[4–6]。
此外,丁酸梭菌能够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等多种胞外酶以及核黄素、维生素K、B 族维生素等,可有效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功能,改善营养物质利用率,提高有益菌丰度,竞争性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健康[7-8]。
丁酸梭菌可形成具有极强耐受性的芽孢,因此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9-10]。
近年来,丁酸梭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增强动物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健康、防治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开发潜力[11]。
因此,为了进一步筛选优良的丁酸梭菌,本研究从健康鸡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出1株丁酸梭菌,通过形态学比较、生理生化试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确定其物种和亲缘关系,并对菌株的生长、产酸及抑菌能力进行初步分析,为开发畜禽可用的优良丁酸梭菌饲料添加剂奠定基础。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仔猪的益生影响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仔猪的益生影响与作用机制的研
究进展
康坤;牛志鹏;胡元森
【期刊名称】《饲料研究》
【年(卷),期】2024(47)7
【摘要】丁酸梭菌是一种良好的益生菌添加剂,可以有效提升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丁酸梭菌能够产生以丁酸为主的短链脂肪酸,和其他益生菌协同调节机体消化环境,改善肠道微观结构,利于维持微生态平衡,从而提高仔猪的消化吸收能力。
随着丁酸梭菌逐步应用于仔猪生产中,继续深入研究丁酸梭菌对仔猪益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十分必要。
文章综述了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仔猪的益生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提升丁酸梭菌在仔猪生产中的饲喂效果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8-172)
【作者】康坤;牛志鹏;胡元森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中原食品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7
【相关文献】
1.2株丁酸梭菌益生特性的比较研究
2.一株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研究
3.丁酸梭菌的益生特性及其活性代谢产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酸梭菌新微生物饲料添加剂1
丁酸梭菌——新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丁酸梭菌是从健康人和动物肠道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因其能够产生芽孢的益生功能被广泛的研究。
丁酸梭菌作为新一代芽孢益生菌制剂,较非芽胞益生菌制剂具有耐热、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能在动物肠道很好定植,对宿主产生各种健康作用。
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稳定胃肠道功能、产生益生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及促进动物生长等,具有更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丁酸梭君轻轻的告诉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宫入菌、酪酸梭菌,细菌学分类属于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培养后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丁酸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也广泛的存在于土壤、奶酪和天然酸奶中。
菌体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单个或成对,灰白色,细菌直径为(0.5-1.7)×(2.4-7.6)μm,两端钝圆,周身鞭毛,具运动性;芽孢偏心或次端生(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孢外壁和附属丝。
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白色或奶油色的不规则圆形菌落,稍突,表面湿润光滑,不透明,略有酸臭味。
丁酸梭菌具有抵抗外界相对恶劣环境的理化性质。
经80℃、30 min 和90℃、10 min 热处理不会失活,最适生长温度为36℃,最高和最低起始生长温度为44℃和16℃;pH 1.0 时仍能存活,其最适起始生长pH 为7.2,最高和最低起始生长pH 为10.6 和4.6 ;最适起始氧化还原电位为-21 mV[3]。
在体内丁酸梭菌能耐受胃液、胆汁酸和消化液的作用,在室温下具良好的储存性与稳定性;丁酸梭菌只对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和四环素等少数抗生素敏感,对其他多种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感到很雀跃有木有!!!辣么,丁酸梭菌用啥子用了?1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丁酸梭菌具有防止病原菌及腐败菌在肠道内的异常增殖和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发育的双重作用,从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少肠毒素的产生。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引言:断奶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仔猪转换至固体饲料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仔猪的肠道发育仍然不完善,易受到害群微生物的侵袭。
丁酸梭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促进肠道健康的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本研究选取健康断奶仔猪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头。
实验组的仔猪饲喂添加丁酸梭菌制剂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
实验期为3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仔猪的生长性能(体重增长率、饲料转化率等)和肠道功能(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
结果:在实验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仔猪的生长性能显著提高。
实验组仔猪的体重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也更好(P<0.05),说明丁酸梭菌的添加能够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此外,实验组仔猪的肠道形态学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仔猪的肠道绒毛高度增加(P<0.05),肠屏障相关的指标如黏膜层厚度增加、黏膜完整性提高(P<0.05),说明丁酸梭菌有助于增加肠道表面积和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讨论:以上结果表明,丁酸梭菌的添加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可能与丁酸梭菌在肠道中的多种作用机制相关。
首先,丁酸梭菌能够与害群微生物竞争营养,降低其数量,从而减少仔猪感染的风险。
其次,丁酸梭菌可以促进肠道黏膜健康,增加肠道表面积和养分吸收能力。
另外,丁酸梭菌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降低仔猪患病率。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丁酸梭菌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
丁酸梭菌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肠道健康,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和饲料利用率。
因此,在断奶期饲喂丁酸梭菌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养殖管理措施,可以改善仔猪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张吉鹍㊀孙国平(湖北博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ꎬ湖北黄石㊀435000)基金项目:黄石市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17A013)ꎻ中央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应用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张吉鹍(1964-)ꎬ男ꎬ江西武宁人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繁殖研究ꎬE-mail:346884018@qq.com㊀㊀摘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㊁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ꎮ关键词:丁酸梭菌素ꎻ抑菌ꎻ丁酸1㊀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1.1㊀调节肠道菌群平衡ꎬ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ꎬ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动物肠道菌群失衡会引发各种肠道疾病ꎬ丁酸梭菌作为一种厌氧的内生芽孢杆菌ꎬ比需氧菌更能够适应宿主肠道内环境ꎬ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包括嗜酸乳杆菌㊁拟杆菌㊁双歧杆菌㊁粪杆菌㊁粪链球菌以及乳酸菌等在内的益生菌的增殖[1-4]ꎬ并能有效地抑制宿主肠道内包括葡萄球菌㊁伤寒沙门氏菌㊁腐败菌㊁痢疾杆菌㊁大肠杆菌㊁绿脓杆菌㊁弯曲杆菌㊁产气荚膜梭菌㊁霍乱弧菌㊁念珠菌以及克雷伯菌的生长ꎬ同时还能够减少吲哚类㊁硫化氢以及胺类等有害物质的产生[5-6]ꎮ在宿主肠道内起着整肠㊁治疗肠道炎症㊁调节菌群平衡㊁促进动物生长的多重作用[7-8]ꎮ曹广添等[9]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㊁沙门氏菌㊁产气荚膜梭菌㊁乳酸杆菌㊁双歧杆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ꎬ并与各菌种单独培养进行比较ꎮ发现ꎬ经36~48h培养后ꎬ联合培养组大肠杆菌㊁沙门氏菌㊁产气荚膜梭菌菌数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P<0.05)ꎻ当菌数比例为(1~100):1至100:1时ꎬ丁酸梭菌对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ꎻ当丁酸梭菌与其它菌的比例为100:1时ꎬ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最强ꎻ当丁酸梭菌与其它菌的比例为10:1时ꎬ丁酸梭菌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ꎮ联合培养8h后ꎬ菌数比例为10:1时ꎬ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明显ꎮ赵熙等[10]的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丁酸梭菌制剂可以显著地增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㊁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数量ꎬ而且还能有效地调控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ꎮ由此可见ꎬ丁酸梭菌一方面通过促进益生菌增值ꎬ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来校正宿主肠道菌群的失衡ꎬ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ꎬ降低腹泻率ꎬ减少肠应激综合征与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ꎮ正常健康动物粪便所含的菌群ꎬ以双歧杆菌等厌氧菌为主ꎮ当动物患病ꎬ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时ꎬ粪便菌群中占比较高的双歧杆菌㊁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含量减少ꎬ而占比较少的潜在致病性菌梭菌却显著增加ꎮ当患病动物经服用丁酸梭菌治愈后ꎬ其所排出的粪便中ꎬ所含的菌种(如双歧杆菌㊁乳酸菌㊁无芽孢厌氧菌㊁肠球菌㊁大肠菌等菌类)及其含量与健康动物相似ꎬ主要表现在宿主肠道菌群中占比较高的双歧杆菌㊁乳酸菌等益生菌的比例显著增加ꎬ而潜在致病菌性梭菌的比例显著下降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1]ꎮ郑有秀等[12]报道ꎬ在(2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ꎬ添加250mg kg-1丁酸梭菌ꎬ即可有效抑制断奶仔猪盲肠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等有害菌的增殖(P<0.05)ꎬ增加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ꎬ综合考虑包括仔猪腹泻率在内的仔猪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㊁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改善ꎬ建议在25~5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丁酸梭菌的添加水平以250~500mg kg-1为宜[11]ꎬ但要缓解仔猪的氧化应激ꎬ丁酸梭菌的添加水平必须到达500mg kg-1[12]ꎮKuroiwa等[13]发现ꎬ丁酸梭菌能与双歧杆菌㊁乳酸菌和粪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共生ꎬ其培养滤液中含有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ꎬ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ꎻ当将丁酸梭菌与致病菌混合培养时ꎬ会对弗氏志贺菌㊁霍乱弧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ꎬ产生抑制作用ꎻ当将丁酸梭菌与产胺和氨的腐败梭菌共同培养时ꎬ可抑制产胺和氨腐败梭菌的生长繁殖ꎬ从而减少肠道内有害的胺与氨的产生ꎬ进而减少宿主的中毒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ꎮ张达荣等[14]采用丁酸梭菌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动物的菌群失调ꎬ发现经治疗的动物:一方面ꎬ其肠道内菌群与健康动物无显著差异ꎬ其中尤以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的比例增加明显ꎬ而潜在致病性梭菌的比例则显著下降(P<0.05)ꎻ另一方面ꎬ其粪便菌群中的大肠菌㊁无芽孢厌氧杆菌㊁双歧杆菌㊁乳酸菌和肠球菌等菌的含量均达到健康动物的标准ꎬ其中以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的比例增加最为明显ꎬ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的比例则显著下降(P<0.05)ꎬ临床症状相应改善ꎮ1.2㊀增强免疫功能ꎬ预防肿瘤发生丁酸梭菌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㊁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ꎮ给动物饲喂丁酸梭菌ꎬ动物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IgM的含量增加ꎮ丁酸梭菌的细胞壁组分及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半乳糖:葡萄糖=13.5:86.5)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ꎮ用热灭活丁酸梭菌制成的疫苗能够激活NK细胞与巨噬细胞ꎮ用ELISA法测定摄食丁酸梭菌死菌体(109CFU g-1)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的含量ꎬ试验组为6μg mL-1ꎬ要显著高于未摄食菌体的对照组(0.5μg mL-1)(P<0.05)ꎮ给鸡饲喂添加有丁酸梭菌制剂的饲料后ꎬ观察其血清中ND-HI抗体效价的变化ꎮ1周后ꎬ供试鸡的ND-HI滴度迅速上升ꎮ丁酸梭菌还具有抗肿瘤活力ꎮ分别给移植肉瘤180前㊁后小鼠的腹膜注射丁酸梭菌液剂ꎬ发现丁酸梭菌产生的胞外可溶性多聚糖ꎬ能够抑制肉瘤的生长ꎮ用热杀死丁酸梭菌后制成的菌体疫苗ꎬ对BDF鼠的B16-F10黑素瘤具有抗转移作用[15]ꎮ1.3㊀在肠道产生益生产物1.3.1㊀酶丁酸梭菌在动物肠道内既能产生多种帮助动物消化的胞内酶ꎬ又能分泌大量帮助动物消化的胞外酶ꎮ这些酶种中主要的有蛋白酶㊁半纤维素酶㊁纤维素酶㊁淀粉酶㊁脂酶㊁糖苷酶等ꎬ对宿主所采食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ꎮ例如ꎬα-淀粉酶能够水解α-1ꎬ4糖苷键ꎬ从而可以将多糖水解成D-葡萄糖㊁麦芽糖㊁糊精和寡糖ꎮβ-淀粉酶能够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ꎬ每次从淀粉大分子上水解下一个麦芽糖分子[16]ꎮ在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的共同作用下ꎬ把宿主肠道中的多聚糖转化为低聚糖ꎬ为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ꎬ从而促进其增殖ꎮ特别是日本学者Nakajima[17-18]发现的丁酸-拜仁梭菌组菌产生的裂解酶与果胶甲基化酶ꎬ用于内切和外切果胶ꎬ将肠道中的果胶酶解为可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利用㊁并促进其增殖的中间产物 寡聚半乳糖㊁4ꎬ5-不饱和半乳糖醛酸ꎬ最终酶解为可被机体吸收利用的主要由乙酸和少量丁酸与甲酸组成的挥发性短链脂肪酸(SCFA)ꎮ这样动物每天摄入体内的大量纤维和果胶物质ꎬ由于有这些酶系的作用ꎬ均能被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ꎮ姜芳芳等[19-21]采用Folin酚法测定酶活ꎬ就丁酸梭菌C.L24的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了优化ꎬ确定了其培养液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ꎬ最佳氮源为酵母膏ꎬ最佳培养液起始pH为7ꎬ最佳培养温度37ħꎬ最佳接种量为2%ꎬ最佳培养时间为48hꎮ在此条件下ꎬ菌株C.L24产蛋白酶的活力最高可达68.46U mL-1ꎬ比其初始酶活49.54U mL-1提高了38.2%ꎮ1.3.2㊀维生素丁酸梭菌在肠道内能够合成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㊁抗神经炎素)㊁维生素B2(核黄素)㊁维生素B3(又名烟酸㊁维生素PP)㊁维生素B5(又名泛酸㊁遍多酸)㊁维生素B6(吡哆醇)与维生素B9(叶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等维生素类物质ꎬ同时还能促进维生素E的吸收ꎬ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力ꎬ对机体具有保健作用ꎮ用对维生素K缺乏高度敏感的家禽进行的试验表明ꎬ丁酸梭菌能够在肠道内产生动物必需的维生素K[4-6]ꎮ需要指出的是ꎬ丁酸梭菌较其它菌种能够合成更多的B族维生素ꎬ尤其是合成的烟酸是其它菌种的3~6倍[4]ꎮ这些维生素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与动物生产性能ꎮ1.3.3㊀以丁酸为主的短链脂肪酸丁酸梭菌在肠道内能够产生丁酸等短链脂肪酸[20-21]ꎬ而以丁酸为主ꎮ据报道ꎬ大肠不同部位的肠黏膜细胞均以丁酸作为优先利用的主要能量来源ꎬ其次是谷氨酰胺与葡萄糖[22]ꎮ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不仅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ꎬ抑制致病菌的增殖ꎬ而且还可以作为肠道绒毛生长的直接能量来源或肠道损伤修复与上皮组织细胞再生的重要营养物质ꎬ促进肠绒毛的发育[23]ꎮ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等是评价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ꎮ刘婷婷等[3]发现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绒毛长度ꎬ降低其隐窝深度ꎬ表明丁酸梭菌能够改变肠道结构ꎬ从而提高肠道的营养吸收效率ꎮ2㊀丁酸梭菌的抑菌作用2.1㊀单个菌种的抑菌作用丁酸梭菌对一些常见有害菌具有抑制作用ꎮ唐宝英等[24]研究证明ꎬ丁酸梭菌在体外对猪大肠杆菌㊁鸡大肠杆菌与鸡白痢沙门菌有较强的颉颃作用ꎮ同时丁酸梭菌还能够抑制霍乱弧菌的生长[25]ꎮAkahashi等[26]将丁酸梭菌Miyairi588与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共同培养ꎬ发现丁酸梭菌不仅可以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ꎬ减少类志贺氏毒素(Stx)的产生ꎬ并且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ꎻ在小鼠模型中ꎬ观察到丁酸梭菌可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病死率ꎬ减少粪便中类志贺氏毒素Stx1和Stx2的含量ꎮ王腾浩等[27]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㊁头孢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丁酸梭菌ZJU-F1的抑菌作用较强ꎬ在饲料生产中不宜配伍ꎻ丁酸梭菌ZJU-F1对多肽类㊁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受性较强ꎬ在动物生产中可以配伍ꎮ2.2㊀复合菌种的抑菌作用鼠李糖乳杆菌属于乳杆菌ꎬ不仅具有较强的耐酸与耐胆碱力[28]ꎬ而且还具有抑制有害菌[29]与抗氧化活性的作用ꎬ并且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ꎮ目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均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ꎮ张玲等[30]的研究表明ꎬ将丁酸梭菌与来自于肠道中的沙门氏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产气荚膜梭菌与大肠杆菌等4种致病菌混合培养ꎬ可将这些致病菌的菌落数降低3~5个数量级ꎬ表现出明显的抑菌作用ꎬ但当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组成复合菌ꎬ再与这4种致病菌混合培养ꎬ这些致病菌的菌落数仅降低3~4个数量级ꎮ表明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在抑菌方面ꎬ不存在正的组合效应ꎬ也就是无协同作用ꎮ2.3㊀日粮中预防性地添加丁酸梭菌目前丁酸梭菌在生产上的使用主要是预防性地添加到动物日粮中ꎬ但预防性添加的丁酸梭菌对健康机体在急性应激致损时的应用效果鲜见报道ꎬ预防性添加能否帮助健康宿主缓解急性应激损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吴杰等[31]研究了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i ̄popolysaccharidesꎬLPS)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结构㊁肠道二糖酶活性及肠道炎症的影响ꎮ发现日粮中添加0.05%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的生长无负面影响ꎬ给大鼠饲喂预防性剂量的丁酸梭菌可抑制LPS急性应激下LPS对肠道蔗糖酶活性的降低ꎬ缓解LPS对肠道黏膜结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破坏ꎬ提高宿主肠道免疫功能ꎬ降低肠道炎症ꎮ3㊀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ꎬ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ꎬ其机理较复杂ꎬ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机理就是丁酸梭菌所产生的丁酸梭菌素这种蛋白质类抗菌物质ꎬ对梭状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杀灭作用ꎮ丁酸梭菌素最先由威尔士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学院的Clarke等[32]从丁酸梭菌NCIB7423菌株中分离到ꎬ命名为丁酸梭菌素7423ꎬ而且是在对数期生长的丁酸梭菌NCIB7423分泌的丁酸梭菌素最多ꎮKonisky[33]指出ꎬ丁酸梭菌素是一种疏水的细菌素ꎬ经丁酸梭菌处理的细胞ꎬ其DNA㊁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ꎬ且其F1F0-ATPase活性也受到抑制ꎬ导致ATP浓度降低ꎬ细胞内的K+外流ꎮ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经过量的丁酸梭菌素处理后ꎬ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ꎬ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和一些离子流出胞外ꎮ如用丁酸梭菌素处理已吸收铷离子(86Rb+)的梭状芽孢杆菌ꎬ则86Rb+迅速地从细胞内流出ꎮ在非致死量低浓度丁酸梭菌素作用下ꎬ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的K+外流但不影响膜电势的变化ꎻ在致死或超致死浓度的丁酸梭菌素作用下ꎬ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的膜电势被消除ꎬK+的主动吸收也被破坏[34]ꎮ关于丁酸梭菌素的分子结构㊁作用机制及其抗菌谱等ꎬ目前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ꎮKuroiwa等[35]的研究表明ꎬ丁酸梭菌之所以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长ꎬ是因为:①丁酸梭菌在肠道中产生的淀粉酶ꎬ将淀粉水解成低聚糖ꎬ供乳酸菌与双歧杆菌利用ꎬ从而增加了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ꎻ②丁酸梭菌不能分解蛋白质ꎬ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氨㊁硫化氢与吲哚等有害物质ꎬ也就不会引起宿主中毒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ꎻ③丁酸梭菌增殖快ꎬ能够产生大量有机酸(丁酸㊁醋酸与乳酸等)ꎬ降低肠道pHꎬ使有害致病菌生长受限ꎮ参考文献[1]赵熙ꎬ冉陆ꎬ杨宝兰ꎬ等.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6):14-15ꎬ20.[2]朱晓慧ꎬ唐宝英ꎬ刘佳.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04ꎬ16(4):193-194.[3]刘婷婷ꎬ张帅ꎬ邓斐月ꎬ等.谷氨酰胺与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㊁免疫功能㊁小肠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1ꎬ23(6):998-1005. [4]HowieJWꎬBakerF.Rumenandcaecalmicroorganismsassymbiont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ꎬ1952ꎬ139(895):193-196.[5]曹广添ꎬ刘婷婷ꎬ周琳ꎬ等.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ꎬ2012ꎬ(4):16-19.[6]张玲ꎬ周琳ꎬ杨彩梅ꎬ等.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J].中国饲料ꎬ2012ꎬ(21):9-12.[7]梁明振ꎬ李莉ꎬ刘浩.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ꎬ2013ꎬ49(23):64-67.[8]陆俭ꎬ张雪平ꎬ孟筱琦.酪酸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拮抗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ꎬ2000ꎬ27(5):338-341.[9]曹广添ꎬ刘婷婷ꎬ周琳ꎬ等.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ꎬ2012ꎬ(4):16-19.[10]赵熙ꎬ冉陆ꎬ杨宝兰ꎬ等.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11(6):332-333ꎬ335.[11]郑有秀ꎬ王超ꎬ姚静宜ꎬ等.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㊁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ꎬ2018ꎬ44(2):190-198.[12]郑有秀ꎬ王超ꎬ邹晓庭ꎬ等.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8ꎬ30(7):2683-2689.[13]KuroiwaTꎬWanagaMꎬKobariKꎬetal.PreventiveeffectofClostridiumbutyrigumM588againsttheprolf ̄erationofClostrldiumdifficileduringantimicrobialther ̄apy[J].JpnAssocꎬ1990ꎬ64(11):1425-1432. [14]张达荣ꎬ董晓旭ꎬ包幼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服用酪酸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状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11(3):164-166.[15]YangCMꎬCaoGTꎬFerketPRꎬetal.Effectsofpro ̄bioticꎬClostridiumbutyricumꎬongrowthperformanceꎬimmunefunctionꎬandcecalmicroflorainbroilerchick ̄ens[J].PoultSciꎬ2012ꎬ91(9):2121-2129.[16]WhelanWJꎬNasrH.TheamylaseofClostridiumbutyr ̄icum[J].BiochemJournalꎬ1951ꎬ48(4):416-422. [17]NakajimaNꎬMatsuuraY.Purificationandcharacter ̄izationofkonjacglucomannandegradingenzymefromanaerobichumanintestinalbacteriumꎬClostridiumbu ̄tyricum-Clostridiumbeijerinckiigroup[J].BiosciBio ̄technolBiochemꎬ1997ꎬ61(10):1739-1742.[18]NakajimaNꎬIshiharaKꎬTanabeMꎬetal.DegradationofpecticsubstancesbytwopectatelyasesfromahumanintestinalbacteriumꎬClostridiumbutyricum-beijerinckiigroup[J].JournalBiosciBioengꎬ1999ꎬ88(3):331-333.[19]姜芳芳ꎬ李圣杰ꎬ丁轲ꎬ等.丁酸梭菌C.L24蛋白酶产酶条件的优化[J].家畜生态学报ꎬ2016ꎬ(1):63-67. [20]KelsicED.Counteractionofantibioticproductionanddegradationstabilizesmicrobialcommunities[J].Na ̄tureꎬ2015(521):516-519.[21]CostelloeK.Theapplicationofecologicaltheoryto ̄wardanunderstandingofthehumanmicrobiome[J].Scienceꎬ2012(336):1255-1262.[22]ChapmanMAꎬGrahnFMꎬBoyleAMꎬetal.Butyrateoxidationisimpairedinthecolonicmucosaofsufferersofquiescentulcerativecolitis[J].Gutꎬ1994ꎬ35(1):73-76.[23]GaoQXꎬWuTXꎬWangJB.InhibitionofbacterialadhesiontoHT-29cellsbylipoteichoicacidextractedfromClostridiumbutyricum.AfricanJournalofBiotech ̄nolꎬ2011ꎬ10(39):7633-7639.[24]唐宝英ꎬ朱晓慧ꎬ刘佳.新一代微生态制剂 酪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00ꎬ(5):53.[25]陆俭ꎬ张雪平ꎬ孟筱琦.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颉颃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ꎬ2000ꎬ(5):338-341.[26]TakahashiMꎬTaguchiHꎬYamaguchiHꎬetal.TheeffectofprobiotictreatmentwithClostridiumbutyricumon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O157:H7infec ̄tioninmice[J].FemsImmunologyandMedicalMicro ̄biologyꎬ2004ꎬ41(3):219-226.[27]王腾浩ꎬ宗鑫ꎬ宋德广ꎬ等.产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的筛选和鉴定及体外益生功能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ꎬ2015ꎬ51(13):75-81.[28]王玉华ꎬ高晶ꎬ冯印ꎬ等.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胆盐能力研究[J].食品科学ꎬ2008ꎬ20(12):449-451. [29]吴光伟ꎬ韩建春.鼠李糖乳杆菌(ATTC53103)产细菌素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ꎬ2009ꎬ40(8):81-85.[30]张玲ꎬ周琳ꎬ杨彩梅ꎬ等.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J].中国饲料ꎬ2013ꎬ(21):9-12.[31]吴杰ꎬ邓波ꎬ李孝辉ꎬ等.丁酸梭菌抑制脂多糖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损伤的效果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8ꎬ30(4):1530-1537.[32]ClarkeDJꎬRobsonRMꎬMorrisJG.Purificationoftwoclostridiumbacteriocinsbyproceduresappropriatetohydrophobicproteins[J].AntimicrobAgentsChemoth ̄erꎬ1975ꎬ7(3):256-264.[33]KoniskyJ.Colicinsandotherbacteriocinswithestab ̄lishedmodesofaction[J].AnnualReviewofMicrobiol ̄ogyꎬ1982ꎬ36(1):125-144.[34]ClarkeDJꎬMorleyCDꎬKellDBꎬetal.Onthemodeofactionofthebacteriocinbutyricin7423.Effectsonmembranepotentialandpotassium-ionaccumulationinClostridiumpasteurianum[J].EurJBiochemꎬ1982ꎬ127(1):105-116.[35]KuroiwaTꎬWanagaMꎬKobariKꎬetal.PreventiveeffectofClostridiumbutyrigumM588againsttheprolf ̄erationofClostrldiumdifficileduringantimicrobialther ̄apy[J].JpnAssocꎬ1990ꎬ64(11):1425-1432.。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养殖已进入无抗养猪时代,并且在当前非洲猪瘟以及“新冠”疫情背景下造成生猪出栏量大幅下降,因而在养猪生产中寻求一种绿色高效的饲用抗生素可替代物对于养猪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是以有机酸(乙酸、丁酸等)为主要代谢产物的细菌,为严格的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是一种优良的新型饲用微生态制剂[1]。
研究表明,CB具有促进生长、改善机体肠道功能、改善机体抗氧化性能、改善机体免疫性能以及抑菌等诸多生物学功能,同时具有减少药物残留、耐热、耐酸、耐受多种抗生素等优良生物学特性[2],因此在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母猪中均有着良好的饲用价值。
文章就CB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综述,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养猪生产中CB的合理运用以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生猪养猪朝着健康绿色高效的发展方向前进。
1CB的生物学特性CB在形态上呈现杆状或弯曲状,无荚膜,丝状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但培养时间较长(24h 左右)可转为阴性)[3];当温度25℃~37℃、pH为4.0~9.8为CB最适生存环境,但CB在酸性环境(pH1.0~5.0)仍可存活,且在高温环境(55℃)存活率达100%[4];对抗生素(庆大霉素等)、胆盐(0.35%)、酸(pH=2或3)、人工胃液以及肠液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和遗传稳定性[5,6];这显示了CB作为潜在饲料抗生素可替代物的潜力。
同时,研究也显示CB对于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证实CB上清培养液分别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陈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摘要: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是以乙酸、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发挥着有益作用。
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具有促进生长、改善机体肠道功能、改善机体抗氧化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性能以及抑菌等诸多生物学功能,在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猪生产中均具有积极的饲用作用。
丁酸梭菌致病研究报告
丁酸梭菌致病研究报告丁酸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是肠道菌群中的一员。
它属于厌氧菌,能够产生内毒素,并引起肠道感染。
丁酸梭菌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
本篇报告将重点介绍丁酸梭菌的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
丁酸梭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产生内毒素A和内毒素B来引起病症。
内毒素A是一种GLy针带。
丁酸梭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口腔、皮肤和胃肠道等途径传播。
一旦进入宿主的肠道内,丁酸梭菌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感染直囊。
内毒素A和内毒素B能够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炎症和组织损伤。
此外,丁酸梭菌的感染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削弱宿主的免疫功能。
丁酸梭菌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梗阻、全身感染等并发症。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为了控制和预防丁酸梭菌感染,需要采取以下的防控策略:1. 丁酸梭菌的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环境传播。
因此,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丁酸梭菌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和处理感染物品后要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
2. 丁酸梭菌感染的患者要进行单间隔离,同时带有手套和防护衣进行护理,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3.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强对丁酸梭菌感染的监测和防控。
4. 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肠道菌群的紊乱,降低丁酸梭菌感染的风险。
总而言之,丁酸梭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了解其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对于减少感染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手部卫生、患者隔离、监测高危人群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丁酸梭菌感染的发生。
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共3篇
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共3篇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1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随着肉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肉鸡的养殖效益与肉质品质已成为养殖户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而脂肪代谢是直接影响肉鸡肉质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丁酸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肠道中的细菌,其在肉鸡中的存在与脂肪代谢紧密相关。
本文将介绍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机理和研究现状。
一、丁酸梭菌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在肠道内能够利用葡萄糖代谢产生丁酸,供肠道上皮细胞和肠道中其他菌群使用。
丁酸梭菌还能通过阻止营养物质的吸收来控制肠道内菌群的平衡,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此外,丁酸梭菌还具有调节肠炎、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
二、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调节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吸收,降低肥肉含量。
二是通过调节繁殖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来影响脂肪合成和降解过程,进而调节脂肪代谢。
1. 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调节丁酸梭菌能够通过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等,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机会,进而降低肉鸡体内脂肪含量。
此外,丁酸梭菌能够引起肠道内乳酸和醋酸的增加,进一步抑制脂肪合成和促进脂肪降解,从而减少肉鸡体内脂肪积累。
2. 调节脂肪代谢的激素分泌丁酸梭菌通过调节肠道内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脂肪代谢。
其通过抑制肌酐的分泌,减少脂肪合成,增加脂肪降解。
同时,丁酸梭菌还能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雌二醇和睾酮水平的调节,进而影响瘦肉和肥肉的生产和积累。
三、丁酸梭菌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由于丁酸梭菌能够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影响肉鸡脂肪代谢,因此已经成为肉鸡生产中的一个新兴应用。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添加丁酸梭菌后,肉鸡腹脂厚度、背脂厚度显著降低,肉质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丁酸梭菌还能通过提高肉鸡的免疫力,降低肉鸡疾病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酸梭菌的工艺、研发、生产设备等已经日益完善,丁酸梭菌在动物肠道内的作用也逐渐被人熟知;作为丁酸梭菌厂家,金百合生物窦子今天来和大家探讨探讨丁酸梭菌在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高深文,慎入!
1、神经调节功能及临床应用
1.1 梭菌神经毒素
梭菌神经毒素是一类剧毒蛋白,包括破伤风神经毒素(TeNT)和肉毒神经毒素(BoNT),分子量150Ku,以一条多肽链形式才有毒性。
迄今,BoNT已发现七种血清型,分别为A至G,近来发现Cb的某些菌株产生BoNT/E和BoNT/F 毒素。
所有这些毒素的基因均已克隆并测序,并认识到梭菌神经毒素具有金属酶活性,对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重大突破。
细菌培养物或食物中的BoNT常与同等大小的非毒性蛋白(NTNH)形成复合物,即前体毒素M型。
BTNH和BoNT进行保护,使其耐受消化道中强酸和蛋白酶作用。
已有证明,前体毒素越大,其口服毒力越强。
丁酸梭菌神经毒素蛋白(Bu-BoNT/E)在血清学上与肉毒梭菌神经毒素E型(Bo-BoNT/E)的分子拓扑相识,氨基酸序列97%相同,只是酪氨酸残基数目有差异,但是在生理功能上二者具有相抗性。
1.2 神经毒素对神经功能的调节
BoNT作用与突破前神经末端,通过阻塞或干扰神经细胞外钙池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末端对乙酰胆碱囊泡的释放,产生局部化学性的去神经支配。
肌肉注射BoNT,这种麻痹作用可持续2--6月。
此外,这种去神经支配作用也发生在腺
泡细胞上,但可能不是BoNT直接中毒,关于其机理仍有争议。
有证据显示,BoNT的去胆碱效应并不是100%,很可能存在不受神经毒素影响的非胆碱神经传导起着作用,如血管活性肽(VIP)。
BoNT早就用胆碱运动神经的去神经支配,经验证,注射或口服BoNT可以治疗痉挛性声障碍,脸痉挛、焦柄张力障碍和其它疾病。
直到近来,临床上才用七
种BoNT(A-G)治疗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患,如鼻溢、耳炎、引起唾液分泌过多的血管损伤、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剧烈肌衰竭、泌汗过多、延髓
瘫痪、迷走功能失调、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胃酸过多、痉挛性肠炎等。
效
果都很显著,且无副作用,对人体无害。
Bu-NoNT/E的作用尤其受重视。
2、免疫增强与抗肿瘤活力
丁酸梭菌激活免疫系统,促进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的健康状况。
当机体摄食丁
酸梭菌死菌体(10亿/g)后,从小肠上皮无菌取出派伊尔氏淋巴集结细胞,用ELISA发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含量,实验组明显高于未摄食丁酸梭菌菌
体的对照组(6和0.5ug/ml)。
给鸡饲喂含丁酸梭菌菌体的饲料后,测其血清
中ND-HI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显示,摄食一周后ND-HI价迅速上升。
有人发现丁酸梭菌细胞具有抗肿瘤活力。
移植肉瘤180前和后分别对ddN鼠进行腹膜注射丁酸梭菌液剂,发现丁酸梭菌产生的胞外可溶性多聚糖(半乳糖:
葡萄糖=13.5:86.5)完全抑制肉瘤的生长。
细胞壁对肉瘤的抑制也为100%,
抑制活力主要来自肽糖而不少多聚糖层。
新鲜细胞的酸、碱萃取物呈现强烈抑
制肿瘤活性现象。
酸萃取物抑制效应为10/10,所有动物活过100天,碱性萃
取物也相识。
另有人用丁酸梭菌治疗移植性肿瘤“Jensen肉瘤”,热杀死丁酸梭菌细胞后制成菌体疫苗,对BDF1鼠的B16-F10黑素瘤进行抗转移试验。
疫
苗刺激自然杀伤(NK)细胞对靶细胞YAC-1的细胞毒力的抗性。
处理后72h出现拮抗峰值,而最大巨嗜细胞对细胞毒活力的抑制在9-11天出现。
运用全身X 线辐射和角叉藻聚糖处理,使负载B16-F10黑毒瘤的BDF1鼠产生抗去唾液酸GM1抗体。
这种刺激作用证实了被激活的NK细胞和(或)巨噬细胞在抗转移
作用中角色。
此外,注射疫苗减少了高效价的r-干扰素,(IFN-r,一种重要的淋巴因子),此干扰素在抗转移活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
在癌症诊断的微生物检测中,给病人静脉注射无毒无致病性的丁酸梭菌芽孢,
肿瘤扩散致使细菌产生IgM抗体,可作为检测的目标
3、对糖类的发酵分解
丁酸梭菌的生长和增殖能利用许多糖类及其衍生物作为能源和碳源。
体内和体
外试验证实,菌体内存在着脱氢酶、氢化酶、糖苷酶、内酰胺酶等酶系,分解
高聚糖,如淀粉、纤维素,寡聚糖类如低聚半乳糖、木聚糖,以及麦芽糖、甘油、葡萄糖、果糖、乳糖、木糖、核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等,还有某些糖醇、糖苷。
有写丁酸梭菌菌株含有对磷酸甘油二酯专一性的磷酸酰转移酶等特殊的
酶系。
等酸梭菌分解产物主要是丁酸、乙酸、丁醇、乙淳、甲酸、H2、CO2、
丙二醇等多种酸和醇。
丁酸梭菌对不同糖的发酵能力、产物组成等都因发酵条件、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H2、CO2、金属离子、糖浓度及种类都能影响发酵
的进行,产物和基质也可抑制菌体的生长。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葡萄糖的添加
反而能促进发酵,H2浓度提高,而酶活不受影响。
但是,并不是所有糖能被丁酸梭菌降解。
丁酸梭菌可分解天然或处理过的淀粉,但比较缓慢,如玉米淀粉。
多数丁酸梭
菌不能以天然或合成的纤维素为碳源,只有少数菌种合成内源葡聚糖酶、羧甲
基维生素酶、纤维二糖酶等,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在丁酸梭菌与其它微生
物混合培养中,纤维素的分解产物用于N2固定,二者相偶联。
寡聚糖不能被
机体利用,反而造有害影响,丁酸梭菌对寡聚糖的降解,既增加了可利用的碳源,又产生乳酸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消除了对机体的不利因素。
丁酸梭菌对甘油、葡糖糖的发酵研究较多,由甘油生产1,3-丙二醇量产很高,几乎达到56%。
利用葡萄糖生产H2、丁酸等也早已大量投产。
人粪中分离的丁酸梭菌-拜氏梭
菌杂交菌株,含有转粘质酶能降解肠道内的果胶酸为中间产物寡聚半乳糖醛酸(OA)和4,5-不饱和二半乳糖醛酸(DA),最终分解为挥发性的短链脂肪酸乙酸、少量正丁酸和甲酸。
DA则完全分解为乙酸和甲酸。
丁酸梭菌几乎不用OA
而以DA为碳源。
4、控制消化道紊乱
丁酸梭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但并不影响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定植和增值,
是起整肠作用的代表性菌。
自1935年日本宫人近治发现此菌以来,已对其做
了大量研究,发现丁酸梭菌对食物中毒起因菌有极强的拮抗作用,有效抑制肠
道病原体,如产毒素的大肠杆菌,对临床上急慢性肠炎、赤痢、疫痢、消化不
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良效。
丁酸梭菌抗大肠杆菌的致腹泻活力,是丁酸抑制了
热变性的大肠杆菌外毒素,但不影响细胞的生长,其效应不依赖于外毒素在胞
内的积累,而是干扰其生物合成。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能造成大肠炎、下痢等,宿主肠内的生理环境受到破坏。
而抗生素菌种,如艰难梭菌,产生的毒素使病人出现高烧、白血球增多、低蛋
白血症,并伴随腹痛、下痢疾、血便等严重症状,临床上即可用丁酸梭菌治疗。
有人用丁酸梭菌的细胞和孢子结合万古霉毒(VCM)防止艰难梭菌导致的腹泻
和假膜性结肠炎。
VCM只能杀死艰难梭菌细胞,丁酸梭菌则消灭活的孢子,防止出芽和繁殖,而并不干扰肠道菌群微生态的恢复,完全治愈,防止疾病反复。
除防治消化器官疾病以外,丁酸梭菌还能促进通便、肠上皮细胞修复、大肠对
水的再吸收等。
5、促生长功能
用蛋白酶、脂肪酶及糖化菌、乳酸菌、丁酸菌为有效成分,制成特效的鱼用饲
料添加剂,促进鱼对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养殖率上升。
添加的三种菌能
在肠道内共生,使各种脏器机能更好的发挥,肠内微环境得到改善。
当将0.5%和2%添加剂加入到饲料中作为实验组,饲喂8周后,饲料效率比无添加剂的
对照组高8.0%和7.0%,增重率高12.0%和11.5%,并且摄食早,体表粘液分泌多,体色新鲜,肉质有适量脂肪,味感改善,疾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粪臭减
少且呈粒状固体易清除。
对肉用仔鸡的试验也证明了丁酸梭菌的这种功能。
丁酸梭菌体内存在着蛋白酶I和II和脂肪酶,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且证实,丁酸梭菌具有氨基酸载体,能转运所有氨基酸,但不分泌。
所有这些都有
利于促生长作用。
6、促进Ve的吸收
Ve能强化血管,增强抗病性,激活细胞,对机体非常重要。
以丁酸梭菌为主要成分制成Ve吸收促进剂。
对乳用仔牛进行试验,采集血清测Ve含量变化。
发现实验组Ve含量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有幼鸡试验也得出相似结果。
成年男子摄入Cb+Ve比单独摄食Ve,血清Ve含量上升18%-28%
7、抗氧化活力
有人对丁酸梭菌及需氧菌进行抗血酸盐和去甲肾上腺素氧化抑制试验,发现丁
酸梭菌在活菌及热处理状态下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活力,分别40%和20%,比
需氧菌弱很多,且随着稀释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8、对胆酸的转化
以胆酸为基质培养丁酸梭菌,某些菌株可将胆酸转化为7-酮基胆酸和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化为熊脱胆酸,后者转化率大于70%。
综上所述,丁酸梭菌在生物学上功能的益处也不用多讲;反正对吃瓜群众来说,知道就是好处多多,多到数不清就行了。
转载@中国微生态杂志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桂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