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1) 诲人不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诲人不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B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复:回归 C .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 望:比较,同……相比 D .子亦有异闻.

乎 闻:听闻 解析:选B B 项,复:再,又。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自卫..

反鲁,然后乐正 B .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 C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D .吾自卫反鲁,然后..

乐正 解析:选D A 项,自卫:①古义:从卫国;②今义:自我防卫。B 项,以为:①古义:把……作为;②今义:认为。C 项,独立:①古义:独自站立;②今义:指单独的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意思。

(1)唯上知与下愚.

不移 愚: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远: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也退,故进.

之 进: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也兼人,故退.

之 退: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愚人 (2)使动用法,使……远离,保持距离 (3)使动用法,使……进 (4)使动用法,使……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B.⎩⎪⎨⎪⎧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 D.⎩⎪⎨⎪⎧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则小子何.述焉

解析:选C A项,与:连词,和/介词,跟,同,和(判断“与”当“和”翻译时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要看“与”前后连接的内容。是否可以互换,可以互换则是连词,不能互换则是介词)。B项,若:连词,说到,至于/动词,比得上。C项,则:均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就。D项,和“如之”一起作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B.“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C.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D.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析:选D D项,“与言”是“与之言”的省略,为省略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A项,状语后置句,“于我比老彭”,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谓何也”、“述何焉”。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答案:(1)习相远也(2)诲人不倦(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7.子夏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创造了一种经典的教育境界,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相长。

8.子夏向孔子请教的是由《诗经》诗句引起的“素”与“绘”的问题,却又问到了“礼”,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绘画的事后于素,先有了底子之后才能绘画,这与“礼”与“仁”的先后关系是相通的,礼后于仁义,即礼之前必须先有仁做基础。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9.子贡的话反映了一些学习者的通病,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生完全听从于老师,老师如不指导,就会无所适从,缺少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10.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可见他并不忽视“述”,但这里却说“欲无言”,你怎么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述”是孔子的教育手段,但他同时意识到言教作用有限,有时甚至无效,所以他“欲无言”,欲以身教代替言教。在孔子看来,世间道理,客观存在,关键要靠自己去感悟。

(示例二)“述”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并不注重创新,“欲无言”传达的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他认为大道就蕴藏在古代文化中,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时是传述不尽的,自己去感悟更能领会其精髓。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上知府王龙图书

苏轼

执事自轩车之来,曾未期月,蜀之士大夫,举欣欣然相庆,以为近之所无有。下至闾巷小民,虽不足

以识知君子之.用心,亦能欢欣踊跃,转相告语,喧哗

..纷纭,洋溢布出而不可掩,虽户给之粟帛而人赐之爵,其喜乐不如是之甚也。伏惟明公何术以致此哉?轼也安足以议!虽然,请得以僭.言之。盖明公之于蜀人,所以深结其心,而纳之安居无事以养生送死者,有所甚易,而亦有所至难。

夫海滨之人,轻游于江河。何则?其所见者大也。昔先魏公宰天下十有八年,闻其言语而被其教诲者,

皆足以为贤人,而况于.公乎?度其视区区之一方,不啻

..户庭之小。且公为定州,内以养民殖财,而外震威武以待不臣之胡。为之三年,而四方称之。况于实非有难办之事,是以.公至之日,不劳而自成也。此其所以为易者一也。自近岁以来,蜀人不知有勤恤之加,擢筋割骨以奉其上,而不免于刑罚。有田者不敢望以为饱,有财者不敢望以为富,惴惴焉恐死之无所。然皆闻见所熟,以为当然,不知天下复有仁人君子也。自公始至,释其.重荷,而出之于陷井之中。方其困急时,箪瓢之馈,愈于千金,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此其所以为易者二也。

虽然,亦有所至难。何者?国家蓄兵以卫民,而赋民以养兵,此二者不可以有所厚薄也。然而薄于养兵者,其患近而易除。厚于赋民者,其忧远而难救。故夫庚子之小变,起于兵离。而甲午之大乱,出于民怨。由此观之,固有本末也。而为政者,徒知畏其易除之近患,而不知畏其难救之远忧,而有志于民者,则或因以生事,非当世大贤,孰能使之两存而皆济?此其所以为难者一也。蜀人之为怯,自昔而然矣。民有抑郁,至此而不能以告者。且天下未尝无贪暴之吏,惟幸其上之明而可以诉,是以犹有所恃。今民怯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