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pdf
单选题1.1973年,德国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制定了《综合教育计划》,其中规定:A.所有儿童都应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B.所有儿童都要接受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C.把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D.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基础学校,学制为4年,儿童6岁入学,属于义务教育答案:D2.1984年,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提出A.初等教育仍为4年B.延长初等普通教育的学制1年,即把普通学校的学制改为4+5+2制,并要求把儿童入学年龄提早到六岁C.把1984年学制改为3~4+5+2~3制,把初等教育年限改为3~4年,儿童入学年龄改为6~7岁,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D.初等学校学制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但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实行3年答案:B3.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行为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A.《福斯特法案》B.《教育补助金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4.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A.“教育结构计划”B.“总纲计划”C.“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D.“幼小一贯学校”计划答案:D5.初等教育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的教育改革目标是:A.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制度化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C.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D.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答案:D6.我国小学教育之开设,始于A.1896年B.1897年C.1898年D.1899年答案:B7.《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A.1997年B.1998年C.1999年D.2000年答案:B8.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将六大教育目标扩展为八项,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法制化。
A.《关于美国初等教育的报告》B.《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C.《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D.《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答案:D9.1993年,英国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长达458页的报告A.《巴特勒教育法》B.《儿童和他们的初等学校》C.《1988年教育改革法》D.《学会成功——今日教育之根本观点和未来战略》答案:D多选题1.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初等教育包括A.儿童阶段的初等教育B.成人的初等教育C.中学教育D.幼儿园教育答案:A,B2.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A.基础性B.时代性C.针对性D.全面性答案:A,B,C,D3.初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A.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B.造成了对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C.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D.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答案:A,B,C,D4.初等教育的性质:A.基础性B.普通性C.全面性D.全民性答案:A,B,C,D5.爱迪生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A.经营方面,与学区或特许学校合作,追求以较低成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并获取利润;B.课程设置方面,丰富而富有弹性,学习时间较长,同时提供其它的教学服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充分的发展;C.教学方面,致力于使用有效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创新,注重营造令人振奋的学习环境;D.评价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评估和成就管理体系,发布学生学业成绩的年度报告,以增进公众及教育团体对爱迪生学校的了解。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教学实践属于必修课,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作为专业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进行,时间各国不等,一般为6~18周。
()A.正确B.错误2.初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始阶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广泛性,一般属于()A.幼儿园教育阶段B.义务教育的阶段C.职业教育阶段D.中学教育阶段3.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建议,其中的“三级”指的是:()A.国家课程B.省市课程C.地方课程D.学校课程4.爱迪生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方面,以教师团队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A.错误B.正确5.下列文件中,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6.下列属于课程结构类型上的优化的是() A.要做到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相结合B.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特别要处理好必选课程与必修课和任选课的关系C.要做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结合D.要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中提出的三个面向指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B.教育要面向世界C.教育要面向未来D.教育要面向社会8.下列属于课程结构内容上的优化的是()A.要做到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做到知识、能力、品德三大功能融为一体C.要做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结合D.要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9.1992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文件,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以往的“课程计划”改为“教学计划。
浅议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意义
浅议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意义论述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和趋势态度上。
一个国家发展的进步与否都在于它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上。
孩子健康良好的素质道德教育更重于知识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而睿智的含义,任何事都脱离不了这个因果循环。
其实不管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否。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出发点是一样的,而结局却是大有差异。
总之大家都在慢慢地改进和完善。
国外与国内教育的差异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与考试的态度上。
国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新的人力资源,注重其包括劳动素质教养在内的各种与社会相处的综合素质。
其次才是考试,其考试的目的就相当于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考试知道孩子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但是其要根据本身的教育资源,教育配置甚至是教育条件来平衡的。
而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书本与做题的能力。
教纲既是考纲、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甚至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而我们考试的目的就是将那些考的差的孩子淘汰掉,使之失去学习的机会,但是事实上他们才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
这就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教育条件不够,教育配置达不到造成的结果。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加工单位,如果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无法接轨,就是制造了废品,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是求大于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了它的发展进步与局限性和淘汰性。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谐的人生态度,才会铸就出一等一的好接班人。
其实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快乐的,但愿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吸取和兼容,进一步提升素质道德的培养和选择性,为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双重进度计划答:把传统的分科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组,半天按能力分组,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在剩下半天内,则不分级,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
2.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3.“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义务教育答: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5.古儒学校答: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的一种学校。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
这种学校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7或8岁,学习内容主要有识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
答: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2.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
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给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这场运动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特许学校、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
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中学初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的目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教育目标的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中学初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强调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呼唤着更加全面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健康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加全面、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推动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中学初等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实践。
通过引入选修课程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课程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中学初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初等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学生发展的关注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2.初等教育办学体制是对公民所实施的初等程度的教育。
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壮年的初等教育。
它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4.公校私营是指社会“承包”公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中的美国模式。
即政府把办学质量不高的公立学校承包给社会团体(大学、社区学院、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共商企业等)甚至个人,学校公立性质不变,政府对学校的投资也不变,承包者可以免受学区某些规章的约束,并按照约定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办学体制。
5.同伴指导是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2.简述清代小学变化的原因。
答:清代古文献学的最大特点是“汉学”的空前发展和“小学”研究的科学化。
清人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除了受政治影响因素外,主要的还是受其本身学术规律的制约。
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一方面禁毁书籍,屡兴大狱,一方面又举科录士,开馆修史。
知识分子迫于生存大计,不得不回避思想政治,以至埋头于没有风险的经史考证,这就给“汉学”的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
东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春在线作业2说课讲解
(单选题)1: 我国小学教育之开设 ,始于A: 1896年B: 1897年C: 1898年D: 1899年正确答案:(单选题)2: 2001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规划中提出了四大战略目标,其中战略目标一就是“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A: 《关于美国初等教育的报告》B: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C: 《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D: 《2001—2005年战略规划》正确答案:(单选题)3: 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A: “教育结构计划”B: “总纲计划”C: “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D: “幼小一贯学校”计划正确答案:(单选题)4: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A: 1997年B: 1998年C: 1999年D: 2000年正确答案:(单选题)5: 2000年10月4日,俄联邦政府推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规划文件A: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B: 《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C: 《俄联邦国民教育要义》D: -正确答案:(单选题)6: 《教师法》通过的时间是A: 1992年B: 1993年C: 1994年D: 1995年正确答案:(单选题)7: 1993年,在新德里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了()的口号。
A: “大众教育”B: “普及教育”C: “终生教育”D: “全民教育”正确答案:(单选题)8: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签发了(),提出了2000年全美六大教育目标,这是美国教育走向未来的纲领性文件。
A: 《关于美国初等教育的报告》B: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C: 《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D: 《2001—2005年战略规划》正确答案:(单选题)9: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A: 1997年B: 1998年C: 1999年D: 2000年正确答案:(单选题)10: 国外最早的小学是A: 埃及古国王时期的宫廷学校B: 印度的古儒学校C: 日本的寺子屋D: 日本的乡学正确答案:(多选题)11: 下列学制中属于清政府颁布的是A: 《钦定学堂章程》B: 《奏定学堂章程》C: 《壬子学制》D: 《壬戌学制》正确答案:(多选题)12: 课程改革的内容 .A: 课程目标的确定B: 课程结构的优化C: 课程内容的更新D: 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正确答案:(多选题)13: 初等教育可以表现在 .A: 身体发展的基础性B: 习惯发展的基础性C: 知识、智力发展的基础性D: 道德品质的基础性正确答案:(多选题)14: 我国初等教育不平衡主要表现在:A: 《义务教育法》贯彻不平衡B: 城乡发展速度、入学机会、教育资源、男女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平衡C: 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贫困地区与一般农村相比,发展亦不平衡D: 各省区之间,各省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中国的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家未来的人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教育理念的改变过去,中国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
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转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们认识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因此,中国的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正朝着更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方向努力。
二、课程改革的探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强对核心科目的教学。
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科目的教学内容正在进行优化和更新,以适应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艺术、体育、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中国希望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中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的工作。
首先,中国正在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班、组织教研活动等方式,中国希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中国也在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鼓励更多有能力和热情的人加入教育行业,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克服。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1、论述我国普及初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经验?答:(1)全面提高认识,优先发展教育。
(2)加强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
(3)各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4)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实施义务教育。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2、论述新时期初等教育德育工作的改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答:(一)德育目标的改革德育目标虽然是对培养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应该体现在整个教育工作中。
(2)以往德育目标的规定政治性倾向较浓,对少年儿童的德性要求粗疏,因而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不强。
(3)德育目标既要重视社会规范的要求,又要重视对人的个性培养。
(二)德育内容的改革(1)德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2)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3)将科学技术有关的道德问题及环境、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到学科教育及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4)德育内容的编制必须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三)德育课程的改革(1)建立全面德育课程的责任观,要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具有育人的职责与使命,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少年儿童在德育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德育更应建立在“全员育人”的共识下共同实施。
(2)设立符合少年儿童特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德育课程标准,提出具体明确与基本限度的德育要求。
(3)力求德育课程实施方法的多样化与校本化。
(四)德育模式的改革学校德育模式、方法与客观环境的要求,与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德育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克服简单化、成人化、形式主义弊端,抛弃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落后的方法,将广大德育工作者创造的体现时代特点,为但房贷少年儿童所欢迎的,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模式与方法,充实到学校德育模式和方法体系之中去,成为德育实践中与德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行为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
()A.正确B.错误2.1992年,英国改组了教育与科学部,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发表白皮书《选择与多样化》,随后又出台了《1993年教育法》,其共同目的就是把中央政府的特设管理机构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机构。
()A.错误B.正确3.初等教育办学主体形式有:()A.国家办学B.企业办学C.民办学校D.民间学校4.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A.“教育结构计划”B.“总纲计划”C.“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D.“幼小一贯学校”计划5.我国初等教育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B.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C.缩短学制、精简课程设置、彻底改革教材D.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竞争的具有个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6.新时期学制总体说,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以六年制为主,同时存在着五年制,少数地方、少数学校在实行其它学制。
()A.错误B.正确7.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概念是针对原有的教师教育的弊端由霍姆斯小组在1986年报告《明天的教师》中提出。
()A.正确B.错误8.1964年,《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都应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
()A.正确B.错误9.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10.国家办学通常指的是公办学校,一般指政府办学。
()A.正确B.错误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ABC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AD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
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贯学校”的计划。
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
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
(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如果我国党和政府、教育界、学术界真正能够正视我国学制的现存问题,能够认真地从过去的学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扎扎实实地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找到建立适合我国各地和不同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那么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练习题二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练习题二一、填空1.国际初等教育教师教育培养较为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基本上由三类课程和教学实践(实习)构成。
这三类课程是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术性课程。
2. 1985年,全美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发表了名为《普及科学——2061 计划的报告,总结了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3.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 .《教育补助金法案》。
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开始。
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4.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这是德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赶上其他发达国家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5.优化办学体制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比例合理的办学体制结构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和理想结果,其关键衡量指标是各种办学体制之间的比例数和每种办学体制总的数量。
6.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作为战后教育的根本大法,以应对“人造卫星的挑战”。
7.“生计教育”是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S.P.Marland)1971年提出的,他指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把中小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
8.日本封建社会时期,初等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乡学、寺子屋和私塾。
9.从1905年到清廷被推翻5年多时间里近代初等教育的学制变革十分活跃。
其影响较大的学制主要有三个:《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10.根据教育投资体制规定的内容可以得出,教育投资体制应由教育投资来源体制、教育投资来源体制、和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三部分组成。
其中,教育投资来源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的来源、筹措以及由谁负担的问题: 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合理有效地分配的问题; 教育投资分配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探讨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探讨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言初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初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的必要性1. 大规模入学率增加:近年来,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这给初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这一变化。
2. 学生负担过重:目前,许多学生在研究中面临过多的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而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和充电。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改革初等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的初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同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特定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则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
改革需要解决这些不均衡问题,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
改革的方向1. 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兴趣爱好和实践活动。
同时,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初等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增加他们的专业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3.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建设更多优质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
改革的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并完善与初等教育改革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大对初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资源。
2.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发展。
3. 评估与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定期对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 初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初等教育也面临着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因此,初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 初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初等教育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1. 多元化课程设置:传统的学科知识仍然重要,但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综合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当从课堂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3. 创新评估方式:评估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考试,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估、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
4.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资源支持,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教学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三.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初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索精神。
2. 引导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应当了解社会的需要,并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初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初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现代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初等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基石。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初等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此篇文章将探讨初等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以期促进初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平衡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资源差距。
许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这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日益拉大。
2. 教学内容单一现行的初等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等学科展开。
其他重要学科如科学、艺术、体育等则显得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 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功利性部分地区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僵化的知识灌输。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只能机械地接受和重复知识,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4. 教师素质不均衡虽然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教师素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较低,师范院校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
二、改革建议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初等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同时,应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机制,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多元化发展,加强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校还应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
3.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部门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强师范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师,并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持续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辅导3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案辅导(第七至第九章)第七章初等教育的教案改革【本章提要】初等教育的教案改革首先需要确立新的教案理念,需要增强课程意识,强调师生互动,注重过程甚于结论,倡导开放不断生成,强化有效施教意识,追求个性化的品质。
其次是教案组织形式改革,它是教案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并有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是教案方法手段改革,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案方法改革应重点把握其基本性,现代教育技术对教案方法改革具有发展和制约作用,要着力构建教案方法改革的新体系。
第四是教案评价的改革,建立现代课堂教案评价体系,是深化初等教育课堂教案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切实提高课堂教案质量、实现课堂教案素质化有着重大意义,要着重明确初等教育课堂教案素质化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特点,掌握评价的基本策略。
【重点内容】教案过程:所谓教案的过程,即达到教案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教案组织形式:就是教案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案方法与手段:教案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案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它是在教案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
它是教师为了完成教案任务而使教案目的具体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说,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方式。
教案手段是指为实现教案目的,完成教案任务而采取的专门途径和特殊形式。
它是一般教案方法运用过程的载体或物质承担者,是教具功能和教师作用的凝结。
运用这些教具,实现教案目的的途径及其所产生的力量,就是教案手段。
教案方法现代化:主要指教案方式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教案方法广泛地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启发式精神,以学论教,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力求认识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力求教案方法的最优化,重视发展早慧少年教育,重视发展个性和因材施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
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
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
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
(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如果我国党和政府、教育界、学术界真正能够正视我国学制的现存问题,能够认真地从过去的学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扎扎实实地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找到建立适合我国各地和不同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那么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3、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
美国最早在1764年,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英国在1944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1816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
4、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
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
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
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
2、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2—3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
答:1、改造和发展阶段——5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年——1957年)从1951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有教育为特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949年至1952年,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条路线指明了我国前进的道路,同时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临的工作是艰巨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
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在教育工作上认为,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高度工业化的反映,是苏联高度文化科学水平、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表现;是苏联经过36年努力的成果,应该是我们长期学习和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联教育的先进性表现在教育思想体系、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向该运用苏联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
2、调整发展阶段——1958年至“文革”前的教育改革(1958年——1965年)从1958年开始,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当时,我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办学改造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小大关系》中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
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
八届二中全会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是在批评教条主义和右倾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国解放多年以来包括教育工作在内各条战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为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指示》规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了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原则。
教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
3、严重受挫阶段——“文革”中的“教育革命”(1966年——1976年)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化界发起,进而波及教育界,使教育界成为重灾区。
这是一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而在此期间进行的“教育革命”也使教育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
中断了中国教育正常的发展,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课本充斥着政治口号,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贻误了一代人。
林彪、江青一伙污蔑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全盘否定解放后17年的教育工作。
1971年,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编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又对17年的教育工作做出荒谬的“两个估计”,即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事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4、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4年的教育改革(1978年——1984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基础教育尤其是普及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政治环境。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
中央在批示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培养科举技术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整个基础的基础。
中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切实抓好。
四、分析题(共30分)1993年,俄罗斯公布了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分为两种,分别与三年制和四年制小学相适应,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课程或课程类型三年制小学四年制小学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1.课程决策开放化2.课程目标层次化3.课程结构动态化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
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
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
美国20世纪80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6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
50、60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