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
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
“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
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
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
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如果我国党和政府、教育界、学术界真正能够正视我国学制的现存问题,能够认真地从过去的学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扎扎实实地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找到建立适合我国各地和不同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那么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3、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美国最早在1764年,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英国在1944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1816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
4、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
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
2、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2—3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
答:1、改造和发展阶段——5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年——1957年)
从1951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有教育为特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949年至1952年,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条路线指明了我国前进的道路,同时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临的工作是艰巨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在教育工作上认为,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高度工业化的反映,是苏联高度文化科学水平、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表现;是
苏联经过36年努力的成果,应该是我们长期学习和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联教育的先进性表现在教育思想体系、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向该运用苏联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
2、调整发展阶段——1958年至“文革”前的教育改革(1958年——1965年)
从1958年开始,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当时,我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办学改造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小大关系》中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八届二中全会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批评教条主义和右倾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国解放多年以来包括教育工作在内各条战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为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指示》规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了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原则。教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
3、严重受挫阶段——“文革”中的“教育革命”(1966年——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