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adc97902768e9951e738af.png)
层 的等效 电阻是 并 联 的 , 比普通 视 电阻 率 曲线 及 侧 向测井 更能识 别相 对 低阻 的油 层 。 以 , 所 一般 最好 用
感 应测 井 曲线识别 油 水层 [。 5 ] 本 区长 6油层 初产 均含 水 , 含水 3 %~8 % 。 0 O 油 层 电阻率 幅度 大 , 、 深 浅探 测 幅 度差 小 , 油层 的 深 含 感 应 电阻率 大致 为3 ~6Q ・ 水 层深感 应 电阻 率 O 0 m。 值低, 、 深 浅探 测 电阻 率幅度 差 大[。 6 ]
1 3 含 油性 与 电性 关 系 .
感 应 曲线 在地 层 中 的 电流 线 是 环 状 的 , 因而 地
阻率 相 对偏 低 和 高声 波 时 差 值 的特 征 , 纯 的泥 岩 较 层 往往 还 出现 井径扩 大 现象 [ 。 2 ] 粉 砂岩 、 质砂 岩 : 中高 自然伽 玛和 中低 负异 泥 以 常幅度 自然 电位及微 电极差 异幅 度小 或无 差异 为特 征 。声 波 时差 在 20 sm 左 右 , 电阻 率相 对 较 低 5 ̄/ 视 (  ̄ 4 g m) Rt 0l・ 。由于此 种岩性 颗 粒较 细 ( 均粒 径 平 小 于 0 1 m)绝 对 孔 隙度 虽高 , 连通 的有效 孔 隙 .r , a 但
s
刘东等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 储层“ 四性” 研究 关系
( ) 1
!
LOG — LOG i
=
2 c h 1 G u × 。一
一
油 细砂 岩 一 般 电阻 率较 高 , 层 电阻 率 大 于 3 1 油 0 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沉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3f2d31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8.png)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姚泾利;耳闯;齐亚林;赵靖舟;黄锦绣;白卓立【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36)4【摘要】陇东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重要产区之一,砂体成因类型包括砂质碎屑流、浊流和滑塌.针对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利用X井长7全井段取心资料,分别开展了厘米级砂体成因解释(小尺度)、不同成因(期次)砂体组合解释(中尺度)和测井相解释(大尺度).通过厘米级砂体成因解释,识别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366层,单层厚度以0.3m以下居多;识别浊流成因砂体225层,单层厚度以0.1m以下居多;识别滑塌成因砂体91层,单层厚度以0.15m以下居多.通过不同成因(期次)砂体组合划分,识别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共106层,浊流成因砂体共37层,滑塌成因砂体共38层.通过测井相组合解释,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6~6.03m,浊流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6~6.14m,滑塌成因砂体厚度范围是0.46~1.26m.从各尺度砂体类型(或组合)厚度和层数2方面综合分析,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是长7主要的的砂体类型.各类型砂体的发育规律与中期基准面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发育程度最高,浊流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早期发育程度较好,滑塌成因砂体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晚期较发育.【总页数】10页(P497-506)【作者】姚泾利;耳闯;齐亚林;赵靖舟;黄锦绣;白卓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J], 杜阳阳;李海;韩亮;吴龙2.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体系特征 [J], 隆昊;田景春;苏楠;王卫红;邵晓岩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层理缝特征及成因 [J], 鞠玮;尤源;冯胜斌;徐浩然;张晓丽;王胜宇4.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晶间孔隙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的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例 [J], 汪贺;师永民;张志强;孙彤;史世元;关平;徐大卫5.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特征:以姬塬地区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为例[J], 王伟;牛小兵;梁晓伟;淡卫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泉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甘泉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85651e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1.png)
甘泉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陈奕阳;杜贵超;王凤琴;王春艳;郭睿良;崔耀科;王颖【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3(38)1【摘要】通过孔渗、压汞、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甘泉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呈特低孔-超低渗特征,属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
长8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及岩屑溶孔为主,有少量晶间孔、微裂缝。
影响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分为建设性及破坏性成岩作用,其中,建设性因素包括溶蚀作用及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中期及晚期胶结作用对孔隙产生破坏性影响。
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演化定量计算表明:强烈的机械压实导致原生粒间孔遭到大幅破坏,孔隙度由原始35.88%下降至15.99%,早期溶蚀使孔隙度增至17.86%,后因胶结作用致孔隙度下降至14.17%,随后有机酸溶蚀使孔隙度增至14.60%,溶解产物进一步发生胶结使孔隙度降至现今孔隙度6.74%。
长石、岩屑颗粒及胶结物的溶蚀加大了次生孔隙空间,是长8储层物性改善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13页(P19-30)【作者】陈奕阳;杜贵超;王凤琴;王春艳;郭睿良;崔耀科;王颖【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渗储层孔隙微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2.鄂尔多斯PQ油田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3.七里村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4.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5.特低渗砂岩储层储集特征及其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以姬塬油田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谷驿地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
![甘谷驿地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4fa5e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5.png)
甘谷驿地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董雨洋;王婉君【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地区长6储层为该区的的主要产油层之一.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等实验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本区长6储层为长石砂岩;(2)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孔隙度和渗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3)储层储集空间有剩余粒间孔、溶蚀粒内孔和溶蚀粒间孔等,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孔喉有四种类型:单峰细孔喉型、单峰微-细孔喉型、多峰型和单峰微孔喉型.【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3页(P167-169)【关键词】甘谷驿地区;长6;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作者】董雨洋;王婉君【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研究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
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
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储层为一西倾单斜,局部存在鼻状隆起,储集体为分流河道砂体[1]。
长6地层沉积后,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当前低渗、特低渗的储层特性,储层的物性进一步控制了研究区储集能力及产能的大小。
弄清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对甘谷驿地区的稳产增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本区T71、T81井等岩石薄片鉴定结果表明,长石含量为45.31%~49.20%,平均为47.17%,石英含量17.44%~28.67%,平均为22.75%,少量的黑云母、岩屑。
根据本区砂岩三角图投影结果显示,本区长6储层砂岩为长石砂岩(见图1)。
统计长6储层砂岩的粒度,结果显示主要为细粒砂岩,占储层的53.46%~67.32%;次为粉砂岩,占10.36%~35.68%;中粒砂岩,占6.06%~18.14%,粗砂岩极少。
从物性统计结果来看(见表1),长6储层中物性最好的是长613小层,其次为长611、长612和长622,较差的为长632(见图2、图3)。
甘谷驿油田北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油气关系
![甘谷驿油田北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油气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7034548a8956bec0875e300.png)
第2 7卷
第 2期
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u a o a a nv r t N tr ce c dt n o r l f n n U i s y( aua S i e E io n Y ei l n i
Vo _ No 2 l27 .
1 岩 石 学特 征
甘谷驿 油 田北 区 同油 田已开 发 区一 样 ( 1 , 图 )
其微相特征与陕北的安塞 、 J志丹地 区 相类似。
2 1 分 流河道 .
长 6油层储 层 以细粒 长 石砂 岩 为 主 , 量 中细粒 长 少 石砂 岩 ¨ 。砂 岩 中 各 组 分 含 量 为 长 石 5 % ~ ] 2 7 %% , 英 2 % ~3 % , 云母 2 ~1 % , 屑 3 石 4 3 黑 % 2 岩 2 ~ % , 积 岩岩 屑 含量 低 , 质岩 、 % 6 沉 变 岩浆 岩 岩 屑 含量 相对较 高 。重 矿物 含 量 0 8 , 定 组 分 主 要 .% 稳 有锆 石 、 石榴 子石 , 定性 较 差 的组 分磷 灰 石 、 铁 稳 黄 矿、 绿帘石 和较 稳 定 的 榍石 等 。填 隙物 主 要 为胶 结
收 稿 日期 :0 8—0 20 3—1 2
分 流河道是 三角洲 前缘及 三角洲 平原 主要微相 组 成之一 , 也是 研究 区主要砂体 成 因类 型 , 分为水 上 及 水下 两部分 , 岩性 为灰色细 粒长 石砂岩 , 砂体具有
由细砂 岩 、 变细 为粉砂 岩 、 向上 泥质 砂岩 及泥岩组 成
一
平行层 理 或波状 层理 , 发育 一些 脉状 、 透镜状 及水平 状 的泥质 纹层 。微相组 合 特征为 与水 下分 流河道共 生 , 水下 分流河 道沉 积 向上变 细的 自然延 伸 , 厚 是 其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f1ddb3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6.png)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李玉宏;孟祥振;罗然昊;刘凤妍;姜亭【摘要】在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与侏罗系延安组原油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油的类型进行了划分,重点对长10段原油的来源进行了分析.长10段油藏的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和高含蜡的特征,族组分相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饱和烃、芳香烃与非烃+沥青质,与其它层段原油特征明显不同.根据甾、萜烷生标物组成特征,陕北地区中生界原油可分为A和B两种类型,其中,B类原油为长10段原油,A类原油为其它层段原油.A类原油的17α(H)-重排藿烷<17α(H),21β(H)-30-降藿烷<17α(H),21β(H)-藿烷,并且17α(H)-重排藿烷的含量很低,Ts和Tm接近,三环萜类含量较低,主要来自长7段油页岩;B类原油的17α(H)-重排藿烷含量相对较高,有时可超过17α(H),21β(H)-30-降藿烷,Ts比Tm的含量高很多,三环萜类含量相对较高,与长9段烃源岩亲缘关系较近,长10段暗色泥岩也应有一定贡献.%Baed on crude oil features' s analysi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nd the Jurrasic in the north of Shanxi province, the authors divide type of crude oil and mainly decide the origin of crude oil in the Chang 10. In research area, the pool in the Chang 10 layre is lithologic oil pool which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and dictribute in the region with good physical property in high position of structure noses. Crude oil has characteristics of low density, low viscsity and high wax content and there is an gradually reduceing content order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aromatic hydrocarbon and non-hydrocarbon. According to biomarker composition including sterane and terpane, crude oil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A and B. In type A of oil, 17α( H) -rearangement hopane < 17α(H), 21β( H) - 30 - norhopane < 17α(H) , 21β(H)-hopane,content of 17α(H)-rearangement hopane is very low,Ts content is colse to Tm' s and tricycle terpane content is lower. Source rock of type A of oil is oil shale in the Chang 7 layer. In type B of oil, content of 17α(H)-rearangement hopane is higher and exceed17a(H) ,21β(H) -30 -norhopane sometimes, Ts content is higher obviously than Tm' s, tricycle terpane content is higher. Source rock of type B of oil is mudstone in the Chang 9 layer and partial of the Chang 10 layer.【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原油;油源对比;延长组长10段;陕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李玉宏;孟祥振;罗然昊;刘凤妍;姜亭【作者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延长油田股份公司,陕西延安716000;延长油田股份公司,陕西延安7160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0;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1]。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bd3502bed5b9f3f90f1cac.png)
甘谷驿油田注水区域在唐80井区内,目前实际注水受益区域面积大约3.36km2。
该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形起伏不平,为黄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895~1 185m,最大相对高差近300m。
最早的勘探始于1987年,2000年后大规模采用丛式井同步注水开发。
甘谷驿油田在构造区划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
陕北斜坡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为一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倾角一般不到1°。
该斜坡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仅局部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
甘谷驿油田主要含油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
该油层组又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组,其中长61含油性最好,其次为长62和长63,长64仅局部含油。
长6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9%,渗透率平均为0.82×10-3μm2,为特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主要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油藏。
注水区域采用不规则反九点法井网同步注水开发,2000年后大规模采用丛式井同步注水开发。
目前开发井288口,其中受益井154口,非受益井134口。
现有注水井26口,平均日注水77.26m3,累计注水15.6×104m3,平均井口压力7.15MPa,受益采油井154口,单井平均月产油0.44t,综合含水28.05%,采出程度9.37%,累积注采比0.61,目前总体呈现出注水压力高、地层亏空较严重、注水利用率低的特点。
1开发动态1.1地下亏空评价注水区开发初期地下亏空增加快,2003年开始地下亏空增幅减缓,但因2004年12月转注10口注水井,这五组井转注前开采时间较长,地下亏空比较大,从而导致2005年注水区地下累计亏空加大,2006年2月开始地下亏空增幅减缓,并保持平稳。
1.2注水利用率评价注水区存水率在2003年达到最大,在2004年因受益油井见效,产液、油量增加较大,部分受益井发生水淹,含水率过高。
长6地质情况
![长6地质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9193f763763231126edb11cc.png)
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2012.10.31目录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1)第二章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 (7)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III A类较差储层,但长储层相对较好,次为长62储层,长63总体较差,以差储层、非储层为主。
甘谷骚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上,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为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存在低幅度的构造起伏,6油层自上而下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组,其中长61、长62为该区主力产层段,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储集体为分流河道砂体沉积。
长6油层沉积后,进一步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形成目前低渗、特低渗型的储层特征,储层的物性特征进一步控制了油田储能及产能的大小。
图1甘谷骤油田区域位置图1.沉积特征据前人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在长7发生湖进,区内广泛沉积了一套张家滩页岩,到长6期湖盆萎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及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储集砂体。
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见于长61亚组,由分流河道、泛滥平原及沼泽沉积微相组成剖面上,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自下而上由砂岩渐变为泥岩,形成下粗上细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一个二元结构构成了一个沉积旋回,长6层垂向上由,个沉积旋回组成河道底部见有冲刷构造,冲刷面上分布有泥砾河道砂体厚度大,为分流河道多次叠加的结果砂体内发育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
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见于长62、长63、长64亚组,由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及河道间洼地组成,河口砂坝不发育分流河道截切水下天然堤或河道间洼地沉积,形成下粗上细沉积旋回,长62、长63亚组垂向上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长64亚组由2个沉积旋回组成,河道底部有冲刷构造,冲刷面分布有泥砾砂体内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长61、长62亚组河道分布范围广,砂体厚度大,储集体相对较发育,为研究区长6油层的主力产层。
甘谷驿油田采油厂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裂缝研究
![甘谷驿油田采油厂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裂缝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77f53c10661ed9ad51f361.png)
摘 要 : 通过 露 头、岩芯 裂缝描述及 应用古地 磁裂缝检 测方 法,长 6储 层裂 缝 主要 以 E 为主 ,次为 S 向;在最 大主应力方 向为 NE 0的应力场 背景 下, 外力诱 使 W N 8。 东西 向裂缝优 先开启和连 通 ,油井 受效 明显 ,含 水上升快且 易产 生水淹 ,近南北 向 裂缝处 于挤压 闭合状况 ,裂缝孤 立 、连通 性差 ,油井见效缓 慢。
关 键 词 :储 层 裂缝 ;注水 开发 ;延 长组 ;甘 谷驿油 田采油厂 中图分类 号 :P 1 . 3 . 68102 文献标识 码 :B
特低 渗碎 屑岩储层 往往不 同程度发育 裂缝 ,成 为有效储 集空 间和主要渗 流通道 ,控 制着
油气藏 的渗流 系统 ,对 这类油 气藏的勘探 开发具有 十分重要 的影 响L 。甘 谷驿采 油 厂位 于 1 卅] 鄂尔 多斯 盆地东 北缘 ,三叠系延 长 组长 6油 层组 为 主力产 油层 ,储 层 渗透 率 介 于 0 3 1 2 . ~ .
了裂缝调 研 。
裂 缝在 地表大 面积 内发 育 ,裂缝 方 向主要 以 E 、S 向为主 ,次 为 NE及 NW 向裂缝 , 布 规 则 、延 伸 较 远 、间 距 较 宽 、产 状 较 稳 定 等 特 点 ,S 向 裂 缝 W N
收 稿 日期 :Z l —O 一 O OO 4 6
另外 ,从岩心物性分析结果推断,唐 1 1 2 井从 55 9 约 6 I 3 ̄5 9 0T井段裂缝发育,测试渗 I
透率普 遍大 于 1 X1一 0 0 m。 ,同理 ,唐 13 、唐 8 1井 6井长 4 、长 6油层 发 育 裂缝 ,裂 缝 +5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综合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19576ec80eb6294dd886cc3.png)
第52卷 第1期 2019 年 (总 211 期 )
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DOI:10.19751/j.cnki.61-1149/p.2019.01.015
Vol.52 No.1 2019(Sum211)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综合评价
朱 谨 谨1,符 超 峰1,杨 海 龙2,辛 江1,3,马 东 升1,王 涛1,屈 伟 东1
Abstract:By using the advanced techniques of constant velocity mercury pressure and NMR fluid saturation testing,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reservoir physical analy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ogy,pore,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of Yanchang Chang 6sandstone reservoir in Ganguyi oil area,Ordos Basi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and then 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ang 6reservoir in Ganguyi oil area have been made in this pa- 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thology of Chang 6reservoir in Ganguyi oil area is dominated by fine feldspar sandstone.The reservoir space types mainly consist of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 and dissolution pore.The reservoir of Chang 6reservoir in Ganguyi oil area is dominated by mi- crolarynx,and the flow property of this reservoi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throat size.The sat- uration of movable fluid in the reservoir is on the low side.On the whole,the Chang 6reservoir
七里村油田长6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七里村油田长6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fa34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6.png)
七里村油田长6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布时间:2021-12-31T01:59:50.05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2期作者:唐耀辉梁丽娟[导读]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七里村油田长6低孔低渗储层进行沉积微相展布研究。
Study on sand bod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6 reservoir in qilicun Oilfield唐耀辉1,梁丽娟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摘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七里村油田长6低孔低渗储层进行沉积微相展布研究。
通过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再造研究,确定储层宏观沉积体系;研究岩性、电性、地球化学、古生物等相标志,进行单井相分析;根据岩性、电性、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地球化学、测井曲线等研究建立沉积模式,绘制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图。
最终确定目的层储层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可指导油田生产,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及生产实用性。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沉积特征;储层;砂体展布Key words:Ordos Basin;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Sand body distribution0.引言统计表明,低渗透、超低渗透储层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占已发现非常规储层油气藏储量的90%以上。
我国延长油田以发育低渗透、超低渗油气藏为特点,截至到2009年底,延长油田超低渗油藏区已有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20亿。
七里村油田长6层油藏是延长油田近年来发现低渗透油藏有利发育区,是增储上产的主要目标区。
但该区沉积微相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及含油性发育特征的影响因素不清,制约了该区建产目标区确定,本项目就是从沉积储层研究入手。
通过区域分析、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手段,研究储层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确定储层砂体空间展布规律,以指导油田后续生产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https://img.taocdn.com/s3/m/75f3c621f61fb7360a4c650c.png)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长7张家滩页岩和长9李家畔页岩两套烃源岩,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生油岩。
长7油页岩在盆地西南部广泛发育,厚度普遍在10~50m,中心部位厚度可达80~95m以上,目前发现的长4+5-长8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7油页岩发育区及周围上倾斜坡带的有利部位。
长9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南北向延伸较远,延伸距离达290km,往北到达靖边以北地区;长9油页岩的发育为长8-长10油层组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条件,长8-长10油层组形成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9油页岩发育区,油页岩不发育区几乎没有延长组下组合油藏分布。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田的分布受长7、长9两套油页岩分布的控制,主要形成了”下生上储、上生下储、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9油页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藏的分布范围,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标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控制油气富集0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华北克拉通之上,在挤压和剪切作用下发生弯曲坳陷,并沿西缘冲断带下滑,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西深东浅、南低北高的大向斜组成的构造盆地[1-2]。
依据现今的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依次是北部的伊盟隆起,东部的晋西挠褶带,南部的渭北隆起,西缘相邻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以及中部的陕北斜坡。
盆地发育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7、长9油层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层。
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0、长9、长8、长6、长4+5、长2油层组及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延8油层组储层发育,为主要的储集层。
1长7、长9油页岩分布特征前人认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单层厚度15~30 m(最厚处超过40 m),含油率5%~10%。
通过当时对长7油页岩分布与沉积相展布关系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的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含油率高、厚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3]。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事件沉积证据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事件沉积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656291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a.png)
斯地块5 mm/a 左右的下沉速率大于其相对北秦岭山地4 mm/a 左右的下沉速率,表明现今鄂尔多斯地块相对秦岭上升的更快。
不同断块/断裂交接部位仍是垂直差异运动较大的区域。
现今地震集中分布在形变差异运动的区域及活动断层交汇处。
分析的4条断裂活动具有分段性,尤以渭河断裂中段垂直差异运动最强,达5 mm/a 左右。
该处新生代沉积厚,发震少;歧山—马召断裂活动性次之,但中段波动性运动明显,小震也相对较多;秦岭北缘断裂继承性运动东部大于中西部,速率约2—3 mm/a ;华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东部大于西部,大小也约在2—3 mm/a 以内,潼关附近地震相对较多。
Ⅴ-148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事件沉积证据白卓立※(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中图分类号:P315.6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159本文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长9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铸体薄片等测试技术,以野外露头数据、岩心数据、测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事件沉积存在的证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分析。
证实了研究区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等事件沉积现象,对记录事件沉积的震积岩、凝灰岩、烃源岩及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地震的定义是指火山活动、断裂和地层崩塌等因素诱发产生的地壳快速剧烈颤动,是地壳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震积岩具有震积构造特征的有成因联系的岩石序列组合,它可以记录古地震活动。
通过对研究区大量的岩心观察,发现了一些记录震积岩特征的典型标志,包括:火焰构造、包卷层理、环状层理、液化岩脉等。
凝灰岩一般呈现块状、层状,经研究发现湖盆沉积的灰黑色、黑色泥岩、页岩中广泛分布着薄层、纹层状凝灰岩,是盆地长7期最典型的火山灰沉积物。
晚三叠世,受秦岭造山构造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大型陆相湖盆,湖盆的演化受控于构造活动,并发生了大范围的湖泛旋回,大范围的发育优质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c46f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0.png)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刘秉晞;贺志亮;陈宇;张汉生;宋超;张春燕【摘要】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沉积背景,以岩心、薄片、测井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类型、成分及颜色、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测井相等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研究了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油层组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不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缘、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残余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对油气的聚集起主导作用.在三角洲前缘建设期的长61、长62、长63砂体巨厚,平面连通性较好,是主要油层发育段.【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沉积相;长6油层组;甘谷驿油田;鄂尔多斯盆地;三角洲前缘【作者】刘秉晞;贺志亮;陈宇;张汉生;宋超;张春燕【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油田数据科学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油田数据科学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油田数据科学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P618.130刘秉晞,高志亮,陈宇,等.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4):44-50.LIU Bingxi,HE Zhiliang,CHEN Yu,et al.Study on sedimentary facies of Chang 6 oil-bearing strata in 157 well-block of Ganguyi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Edition),2016,31(4):44-50.甘谷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上,三叠系延长组的长6油层为该区主力产油层,按沉积旋回从上至下划分为 4个小油层,即长61、长62、长63和长64[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3aa44c680eb6294dd886cc8.png)
石油化工22 2015年17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特征秦亚敏姚志勇李伟张奔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甘谷驿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5摘要: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地下干层、水层和油层的划分,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的含油性、矿物质、水油关系等性质,根据其可流动性和孔隙结构等参数对储藏油层进行了长1至长10的划分。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长7油层组页岩储藏层的特征,并对其勘探开采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鄂尔多斯;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7-0022-011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情况简述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位于中生代上,是我国第二大沉积型盆地。
它的分布北起阴山,南至秦岭,由多个板块构成。
由于陆地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造山运动,经过多次作用后呈现出现今的地形状态[1]。
鄂尔多斯盆地是具有明显回旋扭动、坳陷迁移形态下的叠加盆地。
晚三叠的世印支运动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多成大型内陆坳陷盆地。
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一种不同界面结构的沉积型盆地体系。
如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构造为西降东升、东高西低的形态。
整个盆地都出现聚油状态,油层层次分布广泛且符合连成片状。
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组石油划分层次多态,对于长7组而言,其结构层次下部主要由油页岩组成,油页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世支运动后地壳板块发生沉降使湖水侵入内陆,抬高了湖平面,加深了湖体深度,无法外流的深水湖沉积在盆地内部,使得泥沙停滞,最终形成油页岩。
油页岩的形成不仅仅由于深湖整体的沉积而形成,它是生物环境多方参与的结果。
从盆地地形可以看出,盆地被伊盟隆起和渭北隆起所包围中间地带地势较为平缓,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油层的生成和开采。
2 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页岩储层特点进行分析研究2.1 长7油层组页岩储层深度和面积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油层组页岩的储存深度最深大致为2700m,通过相应的计量和测算得出在2700m深度范围内,最适宜开采的油页岩层最深深度大约为2000m左右,期间2000m以内可开采的油页岩含量为10476亿t,分布面积甚至到达了29400km2。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51d97a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8.png)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张倚安1,李士祥2,田景春3,4,周新平2,杨田3,4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3.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4.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取芯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详细的岩芯观察为基础,以Z43井为例,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低密度浊流沉积及混合事件层三种沉积类型。
砂质碎屑流沉积整体呈块状,岩性为中—细砂岩,内部可见多个接触面,为多套砂质碎屑流沉积垂向叠置形成。
低密度浊流沉积中大部分为中—薄层的正粒序砂岩垂向叠置而成,部分泥质含量较高,表现出砂泥互层的特征。
混合事件层主要由下部干净的块状细砂岩与上部富含变形泥岩撕裂屑的砂质泥岩或泥质砂岩成对组合形成,其成因为浊流流动过程中侵蚀泥质基底,黏土物质或泥质碎屑的混入导致浊流向泥质碎屑流转化,最终形成下部浊流沉积上部泥质碎屑流沉积的混合事件层。
相近位置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垂向叠置,指示了复杂多变的重力流流体演化过程。
对重力流沉积类型的准确认识,能进一步促进对深水重力流流体转化过程的理解,明确深水重力流沉积分布,为鄂尔多斯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低密度浊流;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延长组第一作者简介张倚安,1995年出生,男,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E -mail:***********************通信作者杨田,男,研究员,E -mail:*******************.cn;********************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深水重力流作为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沉积物搬运机制之一,近几十年来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1-10],深水重力流成因的碎屑岩储层更是我国鄂尔多斯盆地现阶段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11-12]。
甘谷驿油田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甘谷驿油田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040a383968011ca300913a.png)
分流河道 长6砂岩 组发育 平原 分流河 天然堤、 道间 决口扇、 分流问湾
水下 分流河道 前缘 水下 分流
水下分流河道
缓 慢 沉 降 , 成 了 一 个 巨 大 的 淡 水 一 半 咸 水 内 陆 湖 形 盆 。 绕 湖 盆 北 部 、 部 和 东 南 部 边 缘 发 育 多 个 内 陆 围 东
洲 前缘 的水 下分流 河道 是主要 油 气富积 的场所 。
关 键 词 : 尔 多 斯 盆 地 ;甘 谷 驿 油 田 北 区 ; 6油 层 组 ; 积 微 相 ; 积 体 系 鄂 长 沉 沉
甘 谷 驿 油 田地 处 陕 西 省 延 安 市 东 部 甘 谷 驿 镇 , 横 跨 延 安 市 、 长 县 两 地 。 构 造 上 位 于 陕 北 斜 坡 中 延 部 , 鄂 尔多斯 盆地 内部构 造活 动最弱 的单元 , 裂 是 断 褶 皱 均 不 发 育 , 层 十 分 平 缓 , 角 不 到 1度 。 三 叠 地 倾 系 上 统 延 长 组 的 长 6油 层 为 该 区 主 产 层 之 一 。 延 长 组 油 层 组 的 总 体 特 征 为 低 孔 、 渗 , 体 的 发 育 相 带 低 砂 和 次 生 孑 隙 发 育 的 成 岩 相 带 是 决 定 优 质 储 层 分 布 的 L 关 键 条 件 , 就 使 得 对 沉 积 微 相 及 有 利 砂 体 展 布 的 这 研 究成为 首要 问题 。 1 沉 积 背 景 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沉 积 时 期 , 尔 多 斯 地 块 整 体 鄂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
长6砂岩组发 . 育
本 区 长 6油 层 储 层 以 细 粒 长 石 砂 岩 为 主 , 量 少 中 一 细 粒 长 石 砂 岩 。 岩 长 石 风 化 程 度 深 , 粒 分 选 砂 颗 中 等 一 好 , 度 为 次 棱 角 一 次 圆 状 , 结 类 型 以 薄 圆 胶 膜 、 隙 、 触 ( 嵌 、 生 ) 合 胶 结 为 主 , 为 孔 隙 孔 接 压 再 复 次 接 触 式 , 粒 呈 点 一 线 接 触 , 粒 支 撑 。砂 岩 成 分 颗 颗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e07894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8.png)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王辉;王凤琴
【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
【年(卷),期】2008(020)002
【摘要】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了长6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长6段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下部和反韵律砂体的上部;平面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层间油气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本一致,在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长6段Ⅰ砂组富集,同时认为,长6段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上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王辉;王凤琴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8
【相关文献】
1.陕北甘谷驿油田东区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相特征 [J], 庞雯;郭德运;赵靖舟;李瑞;刘曙光;张新春
2.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特征分析 [J], 贾磊
3.甘谷驿油田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J], 王泉波;李彪;邹宏;刘建
4.甘谷驿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特征 [J], 庞雯;郭德运;赵靖舟;李瑞;刘曙光;张新春
5.甘谷驿油田采油厂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裂缝研究 [J], 李莹;付国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X许 ,马芳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 要:通过对岩性、测井特征、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甘谷驿地区长7—长10的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明确了各层沉积相的变化规律。
该区长7-长10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仅在长10期于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在长7,长8期发育,分布于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关键词:甘谷驿地区;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 中图分类号:P 618.1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143—03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横跨延安市宝塔区与延长县两地。
从构造上来划分,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局部发育有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鼻状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长10期坳陷湖盆中构造不发育[1],因此沉积相的类型及展布控制了生、储、盖的分布,尤其控制了有利储层带和生油层带的发育[2];并且在该区域,之前大多对长6及以上的油层组进行研究,而对长7-长10油层组的研究很少,因此在该区域对长7—长10油层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沉积背景区域地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发育了大型内陆湖泊。
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湖盆四周发育有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和西缘冲断带等古陆[3],因此物源供应充沛,沉积厚度大。
盆地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向,相带分布略呈环带状,因而围绕湖盆边缘发育多个内陆湖泊三角洲[4]。
本次研究区位于向湖盆东南部边缘推进的延安—延长三角洲内。
延长组是湖盆形成、发展和萎缩全过程的沉积记录[5]。
从长10期内陆湖盆开始形成,盆地基本形态已经显现,湖岸线范围北窄南宽,东西两岸两大三 结合油田水淹情况,进行了水淹层的四级划分(见表1)。
表1 水淹层定量分级评价标准水淹等级油层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备注产水率<10%10-40%40-80%>80%主要指标$RT/RT $RT <0.67.5-17.5%7.5-17.5%>17.5%主要参考指标$SP /SP ≤7%7-20%7-20%>20%主要参考指标R MT 测井饱和度≥45%30-45%30-45%<30%主要参考指标3.3 应用效果对新打的开发井7口,20层,进行了水淹层精细解释,符合的17层,不符合的3层,新井解释符合率达到85%。
水淹层测井解释了17口井,发现潜力层9口井,26层,累计厚度58.8米。
4 结论利用常规测井技术建立的水淹层四级评价标准,适合于台兴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
利用RMT 测井技术可以定性、定量识别水淹层。
[参考文献][1] 赵培华,谭廷栋.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水驱油藏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J].石油学报,1997,18(2):54~60.[2] 吴文祥,刘洋.聚合物驱后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特性研究[J ].油田化学,2002,19(3):253~256.[3] 曾流芳,李林祥,卢云之.聚合物驱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J ].测井技术,2004,28(1):7l ~74.[4] 刘兵开,穆津杰.聚合物驱岩石电阻率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3,27(增刊):44~46.[5] 吴世旗,钟兴水,李少泉.套管井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43 2012年第14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X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许 (),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储层预测研究。
:2012-0-22:1984-角洲裙初步形成[6];到长9期湖盆继续下沉,湖岸线外推,湖盆范围加大;长8期,湖岸线向东部和西部扩展,湖盆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入长7期,湖泊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湖相沉积广布,东部三角洲面积明显减小,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的重要生油环境;可见长10—长7期是一个持续性水进时期,在以长7期的最大湖进后,到了长6期,湖盆开始收缩,河流作用加强,东北部、东部的物源大大加强,多个三角洲交汇形成一支庞大的三角洲裙,周边的各种三角洲迅速发展,整个湖盆从此进入了逐渐填充、收敛、直到最后消亡的演化阶段。
2 沉积相类型及发育特征基于对研究区内钻井的岩性特征,测井相分析及沉积相标志的分析,认为该区长7-长10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
河流注入湖泊,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变低,水体携带的大量砂泥堆积而形成的一套沉积体系为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在淡水碎屑沉积湖泊中较为发育,而且在区域上主要分布在构造条件较稳定的主物源一侧。
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均有曲流河三角洲发育,本区的三角洲相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最为发育,其次是三角洲平原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在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很难与浅湖亚相区分,因此将其合并到浅湖亚相中,各沉积亚相又可细分为沉积微相(表1)。
表1长7—长10油层组沉积微相划分相亚相微相分布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间长10油层组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长7—长10油层组湖泊(滨)浅湖浅湖相泥、滩坝砂体长7、长8油层组2.1 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三角洲的水上部分,以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间微相的砂、泥岩互层及炭质泥岩的沼泽沉积为特征(图1)。
长10期较为发育,垂向上在长10油层组的中下部较为发育,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近物源的东南部。
其中分流河道微相主要沉积红褐色、灰色中—细砂岩,反映了水上暴露的环境,底部多见冲刷面,部分井底部砂岩含有细砾岩,内部具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形或钟形,对研究区内探井的砂地比进行统计,分流河道砂地比值范围主要集中在55-70%之间;河道间微相主要发育灰黑色、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黑色泥岩,厚度也较大。
2.2 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是三角洲的骨架部分,也是三角洲中砂层集中的发育带,位于河口以下的滨浅水缓坡带,为河流与湖泊的共同作用带,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等微相(图2)。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作为其骨架相十分发育。
长7—长10期三角洲前缘亚相均较为发育,研究区的大部分地区被自东北向西南方朝湖盆推进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所占据。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具河流沉积特征,但因是水下沉积,携带的沉积物较水上分流河道颜色偏深,粒度偏细,主要为深灰色、灰色细—粉砂岩沉积,呈向上变细的特征,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多呈钟形或箱形,砂地比值范围主要集中在35-55%之间;水下河道间微相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以细粒沉积为主,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黑、黑色泥岩沉积;河口坝微相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入湖的河口处[7],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细砂、粉砂和泥岩沉积,具有反韵律层序的沉积特征,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呈漏斗形,当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长时,其前端的河口坝往往遭受冲蚀,以致厚度减薄,但漏斗形测井曲线特征仍然存在。
144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14期 2.3 浅湖亚相图3 研究区浅湖亚相沉积特征湖泊是陆地内部封闭的大型水体,是石油等沉积矿产堆积的重要场所。
根据沉积物在湖泊内的位置和湖水深度,将湖泊划分为深湖、浅湖和滨湖等亚相类型。
由于滨湖和浅湖不易区分,所以统称为(滨)浅湖亚相。
研究区浅湖亚相主要在长7,长8期发育(图3),垂向上在长7油层的中下部及长8的油层下部较为发育,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主要沉积深灰色、灰黑色的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粉-细砂岩,其中粉细砂岩主要为滩坝砂体,总体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大段高电位上出现粉砂岩或细砂岩小范围的尖峰状幅度负异常。
3 结论研究区长7-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根据沉积特征又可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及滩坝砂体等微相。
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浅湖沉积是重要的生油岩层。
研究区长10-长7期是一个持续的湖进期。
三角洲前缘亚相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仅在长10期于研究区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亚相在长7,长8期较为发育,垂向上多分布于长7油层组的中下部及长8油层组的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参考文献][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 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 ].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3] 曾少华.陕北三叠系延长统湖盆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2):229~235.[4]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5] 毛明陆,李元昊,刘联群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沉积演化与层序地层特征[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专辑):52~59.[6] 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501-506.[7] Coleman,J.M.Deltas:processes andModels of Deposition for Exploration[M].Minneaplolis ,U SA :Bur gess Pub .Co .,CEPCO Division,1981.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of the Chang 7-Chang 10Oil -bear ing Beds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in Ganguyi areaX U J ing ,MA F ang -xia(Research Institute of Yanchang Petroleum (Group )Co .LT D .Xi ’an 710075,Shaanxi ,China )Abstr act:Using integrated lithology,character of well logging and indicators of sedimentary facies,detailed sedimentary analysis and late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hang 7-Chang 10Oil-bear ing Beds in Ganguyi ar ea were conducted and fur ther switch patter 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certain bed were also deciphered.Our data reveal that Ganguyi area was predominated by delta-plain,delta-front and shallow lake facies deposits during Chang 7-Chang 10period .In detail ,the delta -front facies was widespread during the period ,whereas the delta -plain was only presented in southeastern region during the Chang 10stage and shallow lake occurr ed in southeastern region during Chang 7and Chang 8stages.T he lateral f y f f x f f K y G y ;O B ;S y f 145 2012年第14期 许王景等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istr ibution patterns o sedimentar acies indicate the siliciclastic in lu eeding the basin was der ived rom southeast direction.e wor ds:angu i area Chang 7-Chang 10il-bearing eds edimentar a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