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 吴冠中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教案[终稿]

画里阴晴教案[终稿]

画里阴晴教案[终稿]《画里阴晴》教案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哪些著名的画家~他们有哪些传世名画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近现代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齐白石《群虾图》张大千《人物》潘天寿《达摩》徐悲鸿《奔马》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他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画家。

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十五、画里阴晴

十五、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案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展示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汇;(3)了解本文中关于画作的一些知识;(4)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画作的能力(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一)依据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完成任务:1.你知道大画家吴冠中老师么?2.你知道下列字词的读音么?真谛浓酣透露渲染模仿渗透含蕴3.你能概况出这四个段落的大意么?4. 你是如何理解本文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的?5.你能找出关于东方绘画风格的句子么?6.你认为吴老师的画作属于什么风格?(二)将自己读课文时,无法完成的题目与不理解的之处勾画出来,小组讨论时与组员讨论。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

2.请给下列红色字注音真谛浓酣透露渲染模仿渗透含蕴3.文章共四段,你能概况出这四个段落的大意么?4 .你是如何理解本文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的?5.请找出关于东方绘画风格的句子并理解6.你知道吴冠中老师的哪些画作?你认为吴老师的画作属于什么风格?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一)作者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代表作:中国画《春雪》《长城》油画《长江三峡》《鲁迅故乡》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终生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

2024年度-《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

2024年度-《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

《画里阴晴》教案(人教版高一)REPORTING2023 WORK SUMMARY目录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总结与回顾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作者简介教材背景《画里阴晴》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集。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绘画中阴晴变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吴冠中,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以风景油画和水墨画著称。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色彩明快,注重表现自然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正文部分探讨阴晴变化对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影响。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吴冠中的艺术成就。

描述作者在江南水乡写生的情景。

分析作者对阴天和晴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010*********文章结构梳理关键语句解读“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表达了作者对阴雨天气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认为阴雨天气的景色具有别样的美感和韵味。

“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体现了作者对印象派画风的偏爱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印象派画风对作者艺术创作的影响。

“他常常在阴雨天气里对着景色写生,非常惬意地挥洒着画…展现了作者在阴雨天气里写生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艺术创作的热情。

15画里阴晴-优质获奖教案

15画里阴晴-优质获奖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吴冠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和欣赏画作,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苗爱霞一、教学设想《画里阴晴》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来,文字朴实、准确而又充满了诗意。

历来的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艺术贵在创新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入手来安排教学。

然而细细品味此文,笔者认为教读这一课,无论是从吴老的艺术主张还是从文本的写作技巧入手都不能真正读懂吴老。

因此,笔者尝试从作者的品格入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讲座的题目叫《要留大美在人间----吴冠中先生的中国风骨》,与学生一起从课文中寻找概括吴冠中先生精神的三个词语:(一)淡泊宁静;(二)方正不苟;(三)和而不同。

同时让学生明确这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大美。

二、教学目标(一)学习吴冠中先生的精神,了解产生这种精神的世代相承的中国文人风骨。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产生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

(三)简单涉猎中西方美学方面的一些常识。

(四)时间安
◎苗爱霞一、教学设想《画里阴晴》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来,文字朴实、准确而又充满了诗意。

历来的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艺术贵在创新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入手来安排教学。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5篇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5篇
设计意图:创作诗句绘画作品需要将诗句反复推敲,转换为散文化语言,再文字用绘画作品变现出来需要一些诗句鉴赏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绘画专业技巧,所以为了完成任务,每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课教学,只是专业和语文相结合的一次教学创新与尝试,
"课前微课","沙画视频","课文闯关","音频介绍","课文朗读","异质分组"我努力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途径,借助现代化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获得课堂参与的集体体验感。"课前微课",课中闯关","课后创作"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通学生与老师,与课文之间的障碍,带动学生体验式学习,提升主动思辨能力,创作实践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多媒体制作花费较多时间,这也提醒我,教学是一条不断学习的道路,需要老师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创新,今后我将尝试通过网络课堂和微信推出微课。
吴冠中 冠军 鸡冠 渲染 喧哗 宣泄
浓酣 含蕴 朦胧 陶醉 模仿 模样
2.简要介绍作者。在学生介绍之后教师对其进行补充,用音频讲述故事的方式讲述我认识的吴冠中,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亲切互动。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很好地鼓动了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他们在课堂伊始便有参与的市场,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参与学习。
2.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请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安排这幅画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故事使学生真正明白"画有心法,韵无定法,贵在创新得法"的创作原则,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篇:《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要求: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范读全文(三)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⑴“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⑵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4自然段:引用文学作品,衬托自己的创新思想。

第5自然段:结合自己的画作,阐述创新思想的实践。

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3)讲解文章的行文结构:起、承、转、合。

3、深度解读文章1)探究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2)分析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了解作者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创新思想,将其迁移至研究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上节课内容二)学生自主分享自己的创新思想,并结合课文进行讨论。

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研究生活中运用创新思想?四)作文练:以“创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创新思想,如何运用到研究生活中。

八、板书设计:画里阴晴艺术贵在创新修辞手法:比喻、引用、衬托行文结构:起、承、转、合九、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研究吴冠中的画作和文章,让学生了解了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研究生活中运用创新思想。

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行文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但是,下次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创新思想。

明确:课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写意画两种绘画技法。

2)这两种技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以水、墨、纸为材料,以湿、淡、墨为特点,追求“墨韵天成”,注重意境的表现。

写意画则是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笔墨的自由和表现力,追求形神兼备,意境与技法的完美结合。

两者的区别在于,水墨画更注重墨色和意境的表现,而写意画则更注重笔墨的自由和表现力。

3)为什么作者提到这两种技法?明确:作者提到这两种技法是为了说明自己对雨后景色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

作者认为,水墨画和写意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很好地表达雨后景色的美感,而且都能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新整理画里阴晴教案(4篇)

新整理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课设计(4 篇)画里阴晴教课设计第一篇:【教课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悟课文要旨,理解作者是如安在画作中表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尝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课难点】品尝课文语言。

【教课过程】一、导入,揭露课题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如何?(2)作为班长你以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3)请谈谈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觉。

可是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任意采访一两位同学:(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你感觉这幅画的境界美不美?为何我们会感觉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相同的阴雨天,为何会有不同的感觉呢?前者是从适用的角度来感觉,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觉,角度不同,感觉自然就不相同了。

3、揭露课题。

二、范读课文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

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虑:你能从课文中认识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状况?请找出详细语句说明。

三、读后议论1、你能从课文中认识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状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土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认识吴冠中的详细状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尝语言,领悟课文要旨。

(1)第一段: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

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

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光景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相关。

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光景模糊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仿佛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境界。

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己。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小雨不须归的诗境。

画里阴晴(精品教案)

画里阴晴(精品教案)

画里阴晴吴冠中课文导读:古人主张“,诗中有画,诗中有诗”。

绘画是用线条、色彩表现画家心中的诗意。

文章、诗歌、绘画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主观情感的表达。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诗人、画家眼里,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再化而为诗,绘而成画,风格的差异就更大,呈现出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瑰丽画境。

本文着重谈论对阴晴的感受。

西洋风景画家热衷于表现阳光的变幻,中国西画家也都陶醉于阳光的强烈色彩感。

作者受中国诗歌和水墨画文化传统熏陶,对微风细雨的阴湿景色却情有独钟,并用油画、水墨两种技法表现阴雨的美,在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独具分咯的新画作。

作者的独特感悟,定会给你许多启示。

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

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 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 目标教学法2.体验感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朗读课文,欣赏油画1.集体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美2.欣赏东西方的油画四、分析第一二段1. 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4篇画里阴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15《画里阴晴》教案2024

15《画里阴晴》教案2024

2024•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点归纳与拓展延伸目•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录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学习《画里阴晴》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画里阴晴》,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学习和创作打下基础。

《画里阴晴》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课程背景及意义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选用本课程选用《画里阴晴》原著及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教材,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材分析本教材详细介绍了《画里阴晴》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

同时,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作品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文本解读与赏析描述画面中的阴晴变化,展文章结构梳理0103020405“阴晴不定,是自然之常态,也是人生之常态。

”解读此句,阐述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阴晴变化,隐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多变。

要点一要点二“画面中的阴与晴,不仅仅是光影的交错,更是情感的流露。

”分析此句,探讨作者在画作中如何运用阴晴表现情感,以及这种表现方式对观众产生的共鸣。

关键语句解读艺术手法赏析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笔触与肌理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主题思想阐述《画里阴晴》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

作品通过描绘阴晴、光影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人性、情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作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画里阴晴》创作于21世纪初,正值全球化浪潮高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之下。

作品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画里阴晴》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要理解探索与创造的丰富内涵,发扬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点燃探究热情,激发创造活力。

《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

本文选自第二卷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创新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也如画卷一般,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水墨动画《山水情》,欣赏我国水墨画的唯美意境。

提问:我国知名水墨画家有哪些,引入作者。

二、作者介绍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画作:白墙,黛瓦,绿柳,石桥……飘逸的线条,写意的水墨,像诗一样,梦一样……是水墨脱胎换骨,有了青春的容颜。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画中世界始终安静又澄澈。

“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

也将中国人的意境与情感融入油画,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融入水墨中。

所以你看他的油画总能感到东方的魂,看他的水墨又隐现着现代的骨。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嫩(nèn)绿渗(shèn)进朦(méng)胧妖(yāo)柔三、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一)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二)思考讨论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墨适合阴雨
油画适合晴天
• 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 不画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
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 了……
文题中“阴”和“晴”分别指什么?
• 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相对于 画的色彩而言。
• “阴”指以“黑白”为主的色彩,在朦胧 中突显某些事物形象,讲究韵味;
提出问题
曾留学法国, 学习西方油画 的吴冠中,他 的绘画风格更 接近西洋的画 风,还是更接 近中国水墨画 的风格呢?
吴冠中 《江南小镇》
• 概括第一自然段所写内容。
雨中观景
• 课文开头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运用了什么修辞?
茶场—————一片墨绿,像水彩画 古树老干——————铁 新芽、古树、柳丝、桃花 (初春雨景)
•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 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斜风细雨不须归》
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晴”是指“亮、艳、丽、华、鲜”的强 烈鲜明的色彩。
作者的绘画主张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
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 进墨韵……
如果晴和阴中体现了两种
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 兼得的。
时年84岁高龄的吴冠中
中西兼用
阴晴兼画 引用、比喻
贵在创新
雨中观景 湿的韵味 阴和晴的感受
绘画主张
对阴晴天气的感受
莫奈的《睡莲》
晚上的《睡莲》
在莫奈的《睡莲》 中,画面的水呈浅蓝 色,有时像金的溶液, 在那变化莫测的绿色 水面上,反映着天空 和池塘岸边以及在这 些倒影上盛开着清淡 明亮的睡莲。在这些 画里存在着一种内在 的美,它兼备了造型 和理想,使他的画更 接近音乐和诗歌。
中国风
画里阴晴
西洋风
• 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那个画种适合表现阴雨 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
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 么不同?
西洋派: 投靠阳光,陶醉阳光 ----( 晴 ) 作 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 阴 )
西洋油画投靠阳光
中国画
梵高的《星夜》
这是梵·高1889 年在法国南部圣雷 米精神病院治疗期 间创作的名画《星 夜》。在画中,漩 涡状星云扫过夜空, 其手法大胆,震撼 人心。该画被视为 凡·高最具风格的 代表作之一。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 派画家。他是表现 主义的先驱 。

艺术贵在创新

吴冠中 墨彩画欣赏
水乡
水乡行
长 城 峡长
江 三
山城
鲁迅故乡
• 吴冠中 • 《残荷》
点线迎春
莫奈故居池塘
米勒故居
巴黎动物园
凯旋门
吴冠中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 出一种新的画风——中西合璧:探索油画民族化和 中国画现代化
• 吴冠中 • 《椰林与牛》
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 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 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 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 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 绘的主要对象。莫奈在 《睡莲》的画笔下,完全成为世上 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 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 缎。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 《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 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 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 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吴冠中(1919—2010)
上世纪末在香港竞拍到 280万港币!






鲁 迅 的 故 乡
儿 童 小 鸟
《周庄》 2016年4月4日,吴冠中油画《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
活动一:欣赏吴冠中的画作,其中一幅
非吴老之作,请辨认出来。
活动二、实践演练
以下列诗句为题, 构思画作内容: 1、野渡无人舟自横 2、踏花归去马蹄香 3、蛙声十里出山泉 4、深山藏古寺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布置作业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 目,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并用文字说明自己的立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西洋画中也有风雨,但和中国画中的 风雨有何不同?
西洋画中的风雨题材是作为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 中国画则是把风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描写的。
西洋画:风雨和自然是不和谐的,对立的,不是大自然的 常态。画家只是如实地反映现实。 中国画:风雨是一种美,有着丰富的韵味,画家在作画时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 哪些词语很具有表现力?试着赏析一下。
墨绿 浓酣 密密点点 黑得像铁 妖娆 飘摇
默看细雨湿桃花
承上启下
• 作者对“湿”有怎么样的态度?请在文章中找 出相关的句子。
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 地有韵味。(墨色)
有些景物朦胧了,有 些形象突出了,表达 着不同的意境。
• 作者对“湿” 景为什么情有 独钟呢?
❖中国的水墨画
西洋的水彩画
油画《蒙娜丽莎》 (意大利) 达・芬奇
水墨画 《虾》 (中国)齐白石
《向日葵》(荷)梵高 油画 1888年
《奔马》 (中国)徐悲鸿 水墨画
《黄昏》水彩 (英)亨利·法勒
《伏尔加河上的纤 夫》 油画 (俄)列
宾1873
作者简介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 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 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学贯中西的 艺术大师。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 表画家之一,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 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