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十年60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

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

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视角性别感性现状引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

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

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

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

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

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

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

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

”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

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

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当谈到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

在此期间,许多女性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对传统艺术界的男性主导地位提出质疑,并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和认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艺术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且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男权,女权,身份认同一、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出现,是对于历史上以男性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回应。

在西方艺术史中,女性艺术家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作品常常被忽视或被男性艺术家的光芒所掩盖。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则强调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以及挑战男性中心的艺术观念和体制。

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1、强调性别平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性别平等。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艺术创作和批评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2、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观念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挑战和改变传统的艺术标准。

3、女性艺术家和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它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的认可和,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范围。

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举例1、琳达·诺克林的艺术批评琳达·诺克林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由于男性中心的艺术体制和价值观念,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导致她们的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2、玛莉莲·芭芭拉的艺术实践玛莉莲·芭芭拉是一位美国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以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制而闻名。

她的作品涉及到性别、身份认同和权力等问题,通过自我表达和反思来探索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回眸与反思:中国女性文学六十年(1949—2009)

回眸与反思:中国女性文学六十年(1949—2009)
代 的意义。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性别平等
中 图 分 类 号 :I 6 7 2 .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7—39 (09o — 0 1 6 682 0 )5 0 2 —0
在 举 国 同庆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六 十 岁 华 诞 前 学 经历 了 2 世 纪初 “ 四” 0 五 以后 女 性 意识 的 觉 醒 , 夕, 《 应 中华女 子 学 院 学报 》 辑 部 之 邀 , 写 回顾 到新 中国成立 之 后 “ 编 撰 十七 年 ” 的雄性 “ 化 ” “ 异 ,文革 ” 中 国女性 文 学 6 发展 之步 履 的文章 。笔者 深 感 十年 的性 别泯 灭 , 到八 十年 代 的思 想启 蒙 、 0年 再 女性 当代女 作家 们 以独有 的生 存经 验 与文化 自觉 , 新 意识 重 新唤起 , 十年代 的性 别意 识 自觉惊 心动 魄 重 九 审 视 东 、 方 性 别 文 化 的 内核 、 异 与 缺 陷 , 及 崛起 的“ 别 战争 ” 至 2 西 差 以 性 , 1世 纪 的 历 史 重 构 与 “自 “ 互补 、 互识 、 互用 ” 的融合 过程 , 寻求 一种 新 型的 我 ” 越 , 来 超 百多 年 间“ 经历 了一 个 痛 苦 的挣 扎 、 痛 阵
悖谬 , 借此机会求教于同行前辈专家学者。
从 中 国女性 文学 史 的角度 来看 , 果说 女性 意 如 识 的觉 醒与 女性 解放 观念 的确 立 , 在文 学作 品 中得
到 鲜 明有力 的表 现 , 是一种 自觉意 义上 的女 性文 学
满辉 煌 的发展 之 路 。 旗
( 首都师范 大学

中 国女性文化研究 中心 ,北京
104 ) 0 08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1. 引言1.1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女性主义艺术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

女性主义艺术所揭示的并不仅仅是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表达,更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挑战与探索。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们试图探讨性别、权力、身体等议题,呈现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种对女性视角的拓展和审视,使得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对其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剖析和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它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正文2.1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解放思潮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自我。

最早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品主要反映了对传统妇女角色的解构和对性别歧视的批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女性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表达对性别和身份的关注。

她们以自身经历为素材,探讨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为女性的声音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受到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探索更具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形式。

试论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

试论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
性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 门类观念 的颠覆。
如 中央美术 学院 民间美术 专业毕 业的宋红 雨 的作 品《 轮 回》 系列 中 , 采 用 了民间刺绣 的表现手 法 , 将西方 艺术史 中的 经典 图像 , 或者现代 生活的静 物如照相机 、 天平 、 吉他等 , 与中 国传 统的十二 生 肖的图像 结合起 来 , 组成 富有象征 意味 的形 象 。东 西方传 统 艺术元 素 的结合 在 画面 中得 到 一种 新 的生 命, 这也 是一次材 料 的新 尝试。 宋红雨试 图在东 西方文化 的
结合 中消解传 统绘 画类型观念 , 同时也 尝试 用刺绣 这种具 有 强 烈女性 气质 的和东方感 的手 法抵御 当代社会快餐 式的消费
文 明、 现 代 暴 力 和 产 品千 篇 一 律 的 工 业 文 明 。 她 的 创 作 慢 而
艺术语境 , 坚持 自身特色 的追 求。女 性主义 艺术家 已经 意识 到在 父权 制社会 中, 身体 艺术是女 性 主义 艺术 的核 心 主题 。 她们想 以女性 的身体反 映 自己独特 的情感和 审美趣 味 , 尤其 以妇女 的表现形 式反抗男权社会 的性别标准 , 如朱狄 ・ 芝加哥 的《 晚宴》 等 一系列以女性身体为主题 的艺术作 品。在女性主 义 思潮进入 中国之后 , 身体 艺术主 张在 中国当代 女 艺术 家 的
的身 体 艺 术 并 没 有 真 正体 现 性 别 觉 醒 , 反 而 迎 合 了男 性 的 审
权 制文化 中历来 需要回避 的禁忌。如 , 陈羚羊 的作 品《 十二月 花》 , 凭借 照相机 的介 入, 将 带血 的生殖器 与鲜花并置 , 以身体
局部的镜像解构男权社会赋 予女性身体 的内涵 。女 性身体与 花被具体化地表现 , 在暗喻“ 血淋淋” 的现实时 , 成为一种挑战 和 带有侵 犯性 的符 号。在作 品《 十二月花》 中, 艺术家表 现 了 女性身体 不为男 性所知 的一种真 实, 以及女性在 男权社会 中

浅析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小史

浅析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小史

浅析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小史作者:蔡世翟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尽管大部分女性艺术家实际上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从事女性主义艺术,像崔岫闻、喻红、陈羚羊等人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性也并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女性主义艺术,有些女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甚至比一些男性艺术家还更为理性。

但她们的作品所关注的女性主题、女性意识和影像质感上的女性主义特征,还是适合作为一个现象框架和已经凸现的群体去观看。

关键词:女性艺术;立场;男性关照;图像;话语女性主义大约在60年代兴起,是一种立场很清楚,扩张力很强,但政略不清楚的“典型”的主义。

立场很清楚的是:女性主义者(早期)摆明了诅咒沙文主义(所谓男性都是不自觉的大男人沙文主义者),而后转变为强调女性解放;扩张力很强是:不论在政治、文学、艺术、电影、娱乐、职业(工会)、设计……都可以看到女性主义涉足;政略不清楚是:女性主义往往陷入“被保护”及“普痛价值观”的陷阱。

陷入“被保护”的陷阱,就是所有的政略都是对手在下定义,下游戏规则;陷入“普同价值观,则主义的战斗目标闪闪烁烁,何来政略可言?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女性主义艺术真正崛起。

女性主义艺术的真正崛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艺术和先锋艺术的结合;另一个是女性艺术不再仅仅停留在女性身份和女性气质的强调,而是在真正在视觉语言上有独自探索的语言风格。

中国先锋艺术自八五新潮以来,相对于女性主义在先锋艺术层面参与人数和作品寥寥无几的弱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几乎形成一个在观念性、语言探索和各种新媒介实验方面具有先锋水准的群体,这一个群体包括崔岫闻、陈庆庆、陈羚羊、喻红、向京、杨帆等人。

女性艺术的先锋性和语言性的成长过程几乎是和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同步发展的,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优秀女性作品和影像风格。

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最出色的一个进步就是在艺术语言层面开始有自己独特的先锋探索和自我超越。

大多数女艺术家实际上思考的问题和揭示的自我面貌相当深刻,在艺术水准上与1990年代以来的男性艺术相对另成侧峰。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呈现出一种与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体系背离的态度。

在这种艺术中,女性主义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表演,试图向观众传达出与传统性别角色定位不同的女性自由与独立的意识。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逐渐开放与外界的交流。

女性主义者们开始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进行反思,并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探讨这些问题。

她们的作品常常涉及性别、身体、权力和自由等议题,以展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压抑。

在艺术中,她们宣传着女性权益和平等,并呼吁社会意识的觉醒与变革。

与传统艺术不同,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中,艺术家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人主义。

她们经常运用多媒体、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等形式,以独特的创意表达个人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而在审美上,她们更关注于艺术的过程和观众的参与,而不仅仅追求作品本身的美感和完美。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内容也离不开对性别和身体的思考。

她们试图打破传统对女性身体的固定定位和束缚,展示女性身体的多样性和自由。

一些作品以血液、脂肪和流产等符号来探讨女性生殖权和性别身份观念的限制。

通过这样的表达,她们试图唤起观众对女性身体权益和平等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的反思。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经常关注家庭和社会的性别关系。

她们试图打破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压力,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通过表演和表达,她们传递着关于权力、自由和表达的信息,启发观众对性别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一种以反传统为特点的艺术形式。

它以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为核心,通过对性别、身体和社会关系的思考,试图唤起观众对性别不平等和社会压迫的关注。

对艺术家来说,她们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并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达到认同和共鸣的效果。

这种艺术也激发了观众对性别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成为当代女性问题讨论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的现状

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的现状

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的现状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存在现状及意义分析的一篇论文。

从女性艺术家自身独有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以及浅析女性艺术家身上独有的气质与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产生;现状;意义随着上世纪中叶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国,尤其在90年代也出现了繁荣的女性主义艺术。

一、中国女性主义特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代封建制以父权制的禁锢为主导,从讲究三从四德的社会环境到1995年来中国社会知识女性自我思想意识的解放。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概念的提出为典型。

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很短,在加上一直以来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与西方相比,显得更加的平和与中庸。

不像西方女性艺术家那么的激进与激烈。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的视野关注于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身体,内心的敏感,脆弱,繁殖。

林语堂曾经说过:“在肤浅的表面下,她们比男人生活得更深层,更接近生活实际。

”所以由于女性艺术家的关注点与男性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绘画方式,例如,蔡锦对她的作品《美人蕉系列》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与感受通过一种绘画方式来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关注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她们的情感更加的丰富与细腻,所以说绘画成为她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是一个在合适不过的手段了。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面貌,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有自己独有的东方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影子,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大量的吸收和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女性艺术家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大量的吸收与借鉴,表现在她们的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画面构成上,而且现代的女性艺术家作品表现出一种中国文人画的痕迹与细腻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强调对话,多元化和相对化。

在后现代语境下,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三个方面对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背景1990年代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艺术家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性别非正义的不满。

艺术家们以女性的视角来刻画周围的世界,通过对女性生活的刻画和批判,将女性主义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二、表现形式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使她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绘画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女性主义绘画作品通常以女性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再现和描绘,借此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来呈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反映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

装置艺术也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女性主义装置作品常常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通过对物品的重新组合和呈现,来传达对于女性生活境遇的关切和思考。

通过对物品的艺术加工,艺术家们将女性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了深刻的表达,引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行为艺术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女性主义行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来表达对于性别非正义的不满和反抗。

她们通过行为艺术来呈现女性在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歧视,引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三、艺术思想女性主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讨性别议题,呈现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反思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反思
性 主义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 “ f e m i n i s m ” 一词引入 以后才出现 。
的权利, 而应该在争取 自身权利 的同时把握大局美好的社会。 中国女性艺术 的发展是在西方 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并逐 用, 步成熟起来 的。白9 0 年代起 ,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女 2 中国女性艺 术对 “ 女性 ” 的极端 认识 和过于 强调 性在社会 中的地位 , 并从 女性的角度审视世界 , 在实践与 自我 艺术 本身是没有性 别的, 艺 术家作为一种职 业 , 也不应该
念来看, 中国人长期 以来把 男女之 间的关系看成 是一种协调互 男性 对 女性 身体 “ 凝 视”的旗号, 在作 品中特意去强调女性性
刻意的标 榜 自己是女人, 以性和 身体为创作对 象, 使得描绘 补的关系, 而西方男女之间被 视为是斗争的关系。 因此, 中国女 别,
性艺术 家不应站在西方男女斗争关 系的立场上试图以艺术形式 女性身体几乎成为女性艺术品的界定标准 。 身体、 生殖、 性器官 来捍卫女性权利 , 要求 “ 男女平等 ” , 并倒 向为女性争取权利 的 等女性特征成 为滥 用的女性艺术的符号。 女性艺术家对性别角
来。 在把 握大局的情况下体现 女性的共性 , 同时也要 关注 女性 代女性 主义艺术 家从行为及作品内容等各方面都体现了艺术对 在 的依据 , 而应该参与到 “ 公共艺术”之中, 使之更快的成熟起 从中国传统 的 “ 阴阳和而万物生 ” 、“ 男女阴阳调和 ”的观 内部种族、 阶级、 能力等个 性差异。 目前很多女艺术家打着批判

传播经纬
对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反思
沈 琰 ( 西北 师范大学博 物馆, 甘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出现,为探讨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话语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传媒中性别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促进媒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推动性别议题在公共领域的讨论和认知。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崛起,反映了学术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的不断深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日益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推动性别平等、拓展传媒学研究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表现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

通过研究媒体对女性的塑造,可以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推动性别意识的提升。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受众的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媒体内容对女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作用,引发人们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考,提高受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意识。

女性主义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研究,丰富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

通过开展女性主义研究,可以推动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促进学科的多元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为构建一个性别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女性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是为了深入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议题,揭示女性在媒体中的地位以及受到的性别歧视,从而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的起步、发展、现状、挑战和展望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提升女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女性学视角下的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表达与反思

女性学视角下的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表达与反思

女性学视角下的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表达与反思妇女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长期以来,妇女在这些领域中的表达和反思往往受到限制和忽视。

近年来,随着女性学的兴起,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意义重新被关注,并在不断的转变和扩展中体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视角。

一、历史背景与影响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表达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限制。

长期以来,男性主导的视角主导了文艺创作领域,狭隘的性别观念削弱了妇女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

这一现象使得女性经历、情感和观点难以得到真正的呈现和关注。

二、妇女艺术家的觉醒与反思在女性学视角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妇女艺术家开始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创作表达。

她们开始审视性别、身份、权力、身体、家庭等议题,并以此为创作的基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与探索。

1. 表达身体与性别身体在妇女的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对生理经验的表达到对性别身份的探索,妇女艺术家通过肉体的展示与表达来反思性别角色和社会的压迫机制。

2. 妇女社会与政治话题妇女艺术家开始通过艺术作品探讨妇女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地位和权益。

她们关注家庭、职场、婚姻以及性别歧视等议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唤起公众对妇女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三、妇女在文学中的领域拓展在文学领域中,女性学视角的崛起也给妇女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 妇女主义文学妇女主义文学通过文学作品探讨妇女的身份、人权和社会地位,并关注家庭、婚姻、性别和育儿等议题。

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赋予了妇女独立的声音和影响力,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2. 重塑经典文学女性学视角的出现也促使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与重塑。

传统文学中隐藏的女性视角和话语被发掘和关注,为妇女的表达与反思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妇女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表达与反思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与重视。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偏见和媒体束缚等问题仍然制约了妇女的自由表达。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领域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随之兴起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以萧银莲、谷峻红两位艺术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萧银莲,中国一位有着浓郁台湾文化背景,长期致力于环境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女性艺术家。

她的作品受到了自然和环境的深刻关怀和探索。

在传统艺术观念下,女性被视为柔弱无力的弱者,而萧银莲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把女性身体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试图呈现一个平衡的形象。

她在维多利亚港完成的一项行为艺术中,把自己的身体放置在一个狭小的玻璃箱中,通过呼吸和活动来唤醒观众对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这样的行为艺术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让观众生发出对自然环境的呼吁和想象。

谷峻红,是中国一位有着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女性艺术家。

在她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明确的性别关系和个体自由的表达。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使用镜子、玻璃等物体,试图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深层(sub-conscious)思维形态。

例如在《百合的三种方式》中,她通过六面镜子的组合展示了六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形象。

这样的作品试图摆脱对女性形象的传统化定式,呈现了更好的自我表达和复杂的视角。

总的来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强调了女性身份、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等问题,而且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再审视和对自我身份的个性表达等方面的自由和创新。

这样的艺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演进上注入新的时代价值和审美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表达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态度和宏观的审美趋势,同时也让传统的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等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反思。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

传统的中国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束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被动的角色,很难获得独立的地位和话语权。

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及参与各种社会行动和抗议活动,对这种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

她们通过艺术作品探讨女性的身体、性别、权力和自我认知,同时也鼓励其他女性参与到这一挑战中来,以期重新定义女性的地位和身份。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强调了对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女性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

女性主义艺术家们试图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抗争经历,同时也呼吁对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的尊重和包容。

她们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加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做出更多的努力。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还致力于通过艺术作品和行动实现具体的社会变革。

她们不满足于只是在作品中探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权力斗争,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社会行动,积极参与到对性别歧视和不公正现象的抗争中来。

她们借助艺术作品和社会行动,呼吁对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进行改变,并希望能够为女性的解放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批判和颠覆传统观念的也强调了对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的重视,同时致力于通过艺术作品和实践实现具体的社会变革。

她们的作品和行动,无疑为中国女性的解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性别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些女性主义艺术家们的努力,为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下逐渐兴起。

这种艺术形式以反传统、审视社会、探求性别平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传达出对社会现实和女性身份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特点和意义。

1. 反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较大。

女性被赋予家庭教育、生育和家务劳动的职责,而男性则是社会生产和政治领导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女性的价值被固定在家庭和生育上,男性则是社会的中心和主要生产力。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仅呈现出女性对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反抗,还强调女性作为社会个体的平等地位和人性价值。

例如,艺术家彭红瑾的《人面桥》系列作品,以女性的身体为媒介,赋予它们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空间意义。

通过肢体和形态的变换,彰显出女性对过去角色分工模式的牢固抵制和对未来平等社会的期许。

2. 社会审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女性在其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对社会角色认知和性别平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仍然处于较弱的地位,面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霸凌等问题。

艺术家张晓敏的《鬼影游戏》系列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作品以反映“霸凌”为理念,通过沉湎、依赖和反抗等多个情境来探讨女性在男性压迫下的处境和世界的边缘化。

通过将女性的身体和媒介化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异化和认知模式的扭曲。

3. 探索性别平等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通过对性别的思考和探索,对已有的模式进行重新理解和审视。

在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划分往往是不平等和歧视性的。

女性在权利和机会上比男性处于劣势的地位。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对这种不平等进行挑战和反思。

艺术家蒋勋勋的《良人》展示了她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这个作品以拼贴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女性从家庭和社会中脱离的过程,并赋予女性更多的主体性和力量。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20年的回望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20年的回望

收稿日期:20040120作者简介:杨莉馨(1966 ),女,博士,南京师大文学院副教授。

2004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N anjing Normal U niversit y(Social Science)Sep.,2004N o.5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20年的回望杨莉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女性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国门以来,其间经历了两次批评实践的高潮。

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别价值,以至因批评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的整理等。

只有高度重视上述问题,才能避免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实践走向日益僵化的境地。

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本土性别资源;女性美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5009406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历史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新时期。

五四 以来由于一系列政治变革而被搁置的中西文化交流再度恢复,并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视野、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在纷至沓来的西方理论话语中,包含女性主义在内的各种文论模式,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资源。

如果自1981年美国文学专家朱虹女士首度引入具有女性主义意味的 妇女文学 概念、介绍与评说了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中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述算起的话,女性主义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

由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民族特色、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需求、知识界普遍的误读,以及女性主义本身包含的后现代因素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错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女性主义在初入国门之时曾备受冷遇,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终于柳暗花明,迎来了被译介、评述并尝试进行批评实践的第一次高潮。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向商品化经济时代的全面转型,中国本土女性文学写作异军突起,并以新奇的意象、奇谲的构思、大胆叛逆的主题与另类的话语表述方式等,呈现出与前代女性文学写作的断裂。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反思【最新社会学类论文】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反思【最新社会学类论文】
事项以再次提醒自己。终于到我了,我虽然挺紧张,但还是能够向面试官展示了我的热情和专业特长。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
接着,是培训。现在回想过来,我觉得好在还是自己的决心够坚定以及自己有着
认真的态度,才坚持了为期三个周末的培训。虽然培训不会很累,但我觉得还是够考验人的意志力的,因为这样的培训就好像平时上课那样子,还是要那么早醒,上课还经常“拖堂”,而且要利用周末的时间,不少通过了第一轮面试的人,最终因为诸如时间冲突或学习任务重(当时已接近期末考试了)的原因而放弃了。但是,我还是自觉地抵制了这样一种气氛。我抱着坚定的决心以及持着积极认真的态度,挺过了这个培训。在培训当中,我学到了美语的基本发音及领会了当一名助教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终于,在复试中,我比较出色地通过了。当然,自己很是喜悦,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收获。
我是安排去惠州的疯狂英语夏令营,时间是8月18号至8月27号,但我们助教要提前两天出发过去准备。所以从期末考试结束到出发,我有六天的时间。在这六天中,我做了很多准备——继续练好自己的美音音标,上网查找了很多实用的名人名言,去图书馆找了一些教人玩游戏的书籍来参考,还就如何当好一名助教这个问题,咨询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朋友和长辈。因为我知道“不要打无准备的战”的道理,所以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力以赴。更何况,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实现当初的想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夏令营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真的希望在这不长的十天时间里能尽自己所能教给学生一点东西,起码能让他们体会到一名助教老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那一份热情与认真。
大学生论坛大学生交友
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
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倒是在一开始找了一份在饭店端盘子什么的工作,不过离家较远加之还要上夜班,所以必须得住在那儿,后来让我给推辞掉了,因为那样一来几乎天天不能在家了,而我想多陪陪母亲。就这样一连十多天都闷在家里,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一天接到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七八个同学小聚一下,心想也是,毕竟一旦开学而同学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连见面都不太可能,更别说弄一个小小的聚会了,遂决定参加聚会。

胸 襟视 角心 态——近十年女性文学研究反思.

胸 襟视 角心 态——近十年女性文学研究反思.

胸襟?视角?心态——近十年女性文学研究反思【内容提要】从宏观角度反思十年来国内女性文学研究实践可以看到,在我们摸索前行的过程中,除了某些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仅从研究者主体的角度来说,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事业的发展。

新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应当努力培养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探索复合的视角、多样的方法;以热爱学术、求新务实的精神和踏实的心态进行创造。

如此,方能更好地推进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胸襟/视角/心态/女性文学研究夏康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女性的文学创作虽然古已有之,但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创作思潮与女性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年代的产物,尤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怀柔召开为契机,在这十年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

去年十月,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学者聚会河南郑州,举行了一次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女性文学研讨会,乔以钢教授在会上的发言引起与会同人及女性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拜读了乔以钢的讲话稿,我感到这是一位女性文学研究家站在女性视角却又不囿于女性视角的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的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之研究。

性别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消除性别歧视,追求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也应是一切性别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驱者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就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一间自己的屋子》)乔以钢的文章正因为在性别研究中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宽广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才能在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这些客观公允、求新务实且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见解。

正文:岁月荏苒,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迄今已经整整十年。

当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国别、民族、肤色和信仰各异的朋友们相聚怀柔的动人情景,今天依然如在目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作者:曹晖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刊名:
学习与探索
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13(12)
1.李建群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传播与实践 2011
2.巴纳德马;徐建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2004
3.佟玉洁女性艺术是个悖论 2009(04)
4.曹晖发生/建构/转换/生成:视觉形式的美学阐释 2012(07)
5.卡西尔人论 1985
6.达勒瓦安;李震艺术史方法与理论 200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xyts20131203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