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合集下载

8 新闻受众心理

8 新闻受众心理

第八章新闻受众心理在传播学里,受众是传播的信宿,是一切传播行为的终极目标第一节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条件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一、媒介刺激与受众心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借助于机械化或电子化的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媒介是它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新闻媒介的信息刺激是受众心理活动之源新闻媒介对受众心理的刺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不同媒介的传播形式1、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除了有效果、无效果之外,也有对受众心理诱发的方向性的问题,即符合传播者目的的正向效果与同传播目的不同的负向效果另外,新闻传播媒介的内容对受众心理的诱发也有社会伦理的评价问题2、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介由于各自固有的特点,在传播新闻时分别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报纸、期刊、电视)、听觉(广播、电视),因而它们会对受众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1)印刷媒介与读者的视觉感受器报纸、期刊等印刷媒介是通过油墨印在纸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

(2)广播电视媒介与听众、观众的视听觉感受器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把声音符号送入千家万户的新闻媒体,诉诸于受众的声音是它传递信息的符号。

它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由于视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在适应刺激上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不同媒体的独特功能与各自的优势(3)多媒体与受众的视、听、触觉感受器多媒体网络媒介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电话及各种通信手段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线路相互连接而成的系统。

信息的接收在报刊、广播中是单一的视觉或听觉,在电视中是视听兼备,而到了多媒体网络则是视、听、触多感官的刺激了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尽管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传递信息时着重刺激受众的感官有所不同,但是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任务来看,无论感受器是何种感官都是为了接受整体的信息,而不是停留在各种感官对事物个别特征的感知上,因而从不同媒介形式中得到的信息在大脑整合作用下都以达到受众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为目的从心理水平上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认知都是各种心理活动协调的结果。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资料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资料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

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

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

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以下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复习资料:1.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心理机制和效应。

2. 新闻选择和加工的心理机制: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加工过程受到受众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受众在选择新闻时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偏好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加工新闻时,受众会出现注意力偏向、记忆偏差和信息加工的选择性等心理现象。

3. 新闻报道的情感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等。

情感效应可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注意力、记忆和态度。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框架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情感反应。

4. 新闻报道的认知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包括知识、态度和信念等方面。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可靠性、信息来源和信息呈现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效果。

5. 新闻报道的行为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行为反应,包括行为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建议、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型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效应。

6.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反应;观察和内容分析可以分析新闻报道的心理效应和特征。

7. 新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制作,以提高报道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宣传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媒介刺激的差异报刊文字广播声音和电视图像及声音对于受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的媒介刺激作用于受众不同的感受器即视觉的或听觉上报纸是视觉广播是听觉电视则是视觉与听觉共同作用从而会对受众心理产生不同的导向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作为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而新闻受众群体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即接受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新闻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受众群体心理应当是传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认识受众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

首先是接受暗示心理,它是指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

暗示作用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特定表达形式,将传者的倾向以隐蔽的、潜在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且要依赖受众的解读和心领神会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攻击,中国黑客(在此称红客)奋起反抗,各家新闻网站纷纷予以报道。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包括很多记者出于爱国热情对中方的黑客行动多抱以赞赏的态度。

但如果舆论仅这样报道,势必会更加煽动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所以,人民网发表了一时评《“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

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但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

很显然,文章在认同公众的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深思,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这样的报道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正确认识,其暗示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从众心理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的内聚力。

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去父母、兄弟和姐妹。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凤凰网专题报道为例摘要: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这里的认识主体包括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

作为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人员,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新闻受众的典型心理结合凤凰网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字:受众心理;莫言;凤凰网正文: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

受众的心理体现了新闻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受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心理反应。

新闻本身的特点同受众对新闻的需要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虽然, 新闻的受众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方面不同,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

但是, 在各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情况下的人们,却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兴趣和爱好。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是今年的一大新闻事件,对于莫言的获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而凤凰网“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的专题报道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受众心理的期待引导心理、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求快心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对于莫言获奖受众对新闻的实际心理需求。

1、期待引导心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灵魂。

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提供知识服务等。

受众需要随时通过新闻了解党的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借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期待新闻引导是受众心理的重要内容。

当然,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有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和消费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可的一大步,但网络上关于莫言是否有足够实力赢得这项荣誉的言论颇多,在纷杂的信息中,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意义难以分辨。

凤凰网就莫言的专题报道引入了各方评论,“王干:莫言是反文化失败的作家”、“学者称莫言没能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新闻报道是对莫言本身获得诺贝尔奖存疑的体现,但直观看到的是,除小篇幅的存疑声音外,新闻报道的大篇幅内容是认可,赞扬的。

《新闻心理学》之受众心理

《新闻心理学》之受众心理

《新闻心理学》之受众心理
新奇心理
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尤为关注。

有时是为了安全的需要,有时是为了保障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有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便是由读者的得益心理所决定。

心理学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三大类:(1)生理的需要,即包括吃、喝、睡眠、性爱等;(2)安全的需要,即包括安定、保障、居住、归属、免于恐惧等;(3)相属与相爱的需要,即包括感情、恋情等。

求知心理
当代的受众,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受众,对报纸、广播、电视的要求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即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时,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这是因为,长期的实践,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当某人不具备某方面的知识时,他就对某些事物产生不了准确的感觉和知觉,也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因而最终就不能认识和理解某些事物。

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

如人在幼年时代,亲近和依靠父母;青少年时代,则亲近和依靠老师、同学和朋友;踏上工作岗位后,则因职业、社会地位、提乐、学术和信仰等方面的需要,建立起自身的亲和、依赖的各种复杂关系。

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这一心理需要。

反映到读者与报纸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新闻事件与读者利害关系的事。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对受众而言都是 间接信息。在对媒介信息进行符号解码和 意义重构的过程中,这种间接信息很容易 形成受众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在长期接触媒介 的过程中,受众总是习惯于以原有图式或 刻板印象为基础来接受信息。只有当媒介 信息中与原有信息图式不同的新信息大量 输入并不断强化,才能改变受众业已形成 的刻板印象,形成新图式。
——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 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不断被激活、 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 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认知结构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生活方式、 文化背景、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认识方 式、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 态度
学 习卡 片 ◎
刻板印象
也叫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时, 将抽象对象认知为具体形象,对复杂事物进 行简单认知,由此形成的对认知对象比较笼 统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化、程式化的心理 机制,一旦形成则比较难以改变。
刻板印象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两种。
第三节 受众心理构成
2.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媒介中的各种 新闻均有一定的结构(新闻五要素等),随 着受众阅读或观看新闻信息经验的积累,就 会逐渐形成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 因等五要素为基础的新闻接受图式。
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中,存在着同化和 顺应。一般而言,实现同化比较容易,实现 顺应比较困难。
同化与顺应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会有 益于新闻认知的正常进行。
同化指受众把通过各种感官通道知觉到的新闻 信息融于原有的新闻图式中、将对新信息建 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 信息知识的增长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即对新 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吻 合。通过同化,受众把陌生的信息纳入原有 图式,从而达到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

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而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对于新闻报道的接受和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受众心理与人性因素展开探讨。

一、新闻报道与受众心理的关系新闻报道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和传播,受众心理是新闻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受众心理包括认知差异、兴趣偏好、情感体验等因素。

首先,认知差异是指受众对于同一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差异。

这可能与个人知识背景、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时考虑到不同受众的认知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其次,受众的兴趣偏好也是影响新闻报道的关键因素。

新闻媒体应该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和喜好,从而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报道。

此外,情感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人物情感塑造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与人性因素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人性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性因素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社会认同、公平正义等因素。

首先,好奇心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强烈需求和兴趣。

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悬念、反转等手法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阅读和关注。

其次,求知欲是人们对于获取新知识、了解事实真相的一种内在动力。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再次,社会认同是人们对于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报道应该注重呈现社会多元,关注公众需求,从而增加受众的社会认同感。

最后,公平正义是人们对于公正和道德的追求。

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真实、公正、客观的原则,为受众提供无偏见的信息,以满足他们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

三、新闻报道应注重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的应用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深入了解受众心理和人性因素,并将其应用于新闻报道中。

首先,新闻报道应根据不同受众的认知差异,采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应精选主题,满足受众的兴趣偏好,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新闻受众心理篇

新闻受众心理篇

一、“五四”和“新文化”:酷 语的起源
二、酷语的演进:鲁语和仇恨政
治学的崛起
三、上山下乡:新流氓话语的摇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第五章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 借与复兴 一、 八十年代的流氓语境
二、崔健摇滚:本土流氓话语的 崛起
第六章 非非、莽汉、撒娇:流 氓话语的诗歌摇篮
一、 先锋诗人:流氓话语的先 驱 二、“非非主义”和流氓美学 三、“莽汉主义”与草莽诗学 四、撒娇派及其犬儒哲学
1.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听觉分析器 2.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 三、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时间层面、发生原因、接受流程(P258)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一篇专访与作为新闻受众的我的认知心理:
——《钟永丰:面对亚洲农村,摆脱悲苦情绪和现代主义
思维》, 《东方早报》,2011年4月20日。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第四节 受众的注意
一、何谓“受众的注意”? 受众的注意是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传播对象
(形式与内容)的指向和集中,具体包括指向外部 的媒介世界和指向内在的心理活动。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篇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什么是受众? ❖ 什么是受众研究? ❖ 什么是新闻受众心理? ❖ 新闻受众心理与受众研究关系?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受众研究的研究目的 战争宣传、商业消费、文化自觉 ——受众研究的研究取向 传统学派:建构的、维持现状的、指导实践的。 批评学派:解构的、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 挖掘本质(文化权力、阶级性和劳工)
❖ 第九章 口语、口吃、口交:后 流氓主义的夜宴 一、 口语地带:“新父亲”的 面容 二、口吃时刻:“结结巴巴”的 先锋诗歌 三、口交世代:“下半身”的造 反宣言 四、“盘峰论战”:茶壶里的风 暴 口语还是书语,这是一个问题; 2、群雄逐鹿话语权力场 五、 学术国家主义的崛起 第十章 视觉符号的解构运动 一、 行为艺术:吃婴还是弑父 二、纪录片的流氓主义视界; 建筑的非国家主义化

新闻心理学第十讲

新闻心理学第十讲

如个体的目的、意志力、兴趣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者对开发有意注
20
意和有意后注2020意/1/22 就无所作为。
有意注意主要依赖受众的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是个体对与事物联系的结
果发生的兴趣。因此传者应当使传
播内容有益于受众,让受众能够因
视听而获益,同时,还应善于揭示
传播信息的重要性,使受众确信能
够获益。受众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意
为吸引受众的注意,传者须善于移 情。
25
2020/1/22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与动机
作为新闻受众的需求主要指的是受 众对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一种 迫切欲知的心理反映。
因此新闻传者必须满足广大受众对 新闻应知、欲知和纠正误知的心理 需求。
26
2020/1/22
受众期待引导的需要 受众的求真需要 受众的求快需要 受众的求新需要 受众的求近需要
2020/1/22
13
四、受众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特定事物的指向 与集中。
受众的注意是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一 定的传播对象(包括传播内容和传 播形式)的指向和集中。
为什么要研究受众的注意?
14
2020/1/22
2、受众注意的类别
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易疲劳。
16
2020/1/22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 的持续性
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3、受众注意的品质及吸引受众 注意的策略
(1)注意的选择性,人的注意在某个 时间内对于呈现在其面前的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刺激,一般只能选择其 中的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其他的 刺激。
对于传者而言,其任务就是要使受 众愿意选择注意自己所传递的信息, 即如何引起受众的无意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受众兴趣

新闻受众的兴趣也是以受众需要为基础 的,它是推动受众接受、认知、理解新 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是受众对新 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和其表现形式 的选择倾向,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 要因素。

注意的特征
广度 稳定性 注意分配 转移

受众的注意
外在刺激物的特点 受众的内在因素

外在刺激物的特点
对比度——强度、颜色、形态 新异性 活动的物体 数量 组织编排(序位效应) 提供具象材料


受众的内在因素

与新闻的特点有关 新闻的引导性、新鲜性、真实性、接近 性、趣味性 受众需要认知协调(认知平衡)
受众心理的特点
受众接受的即时性 受众接受的同时性 受众接受的交互性 受众接受的互动性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报纸文字与读者的视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电视的图像和声音与观众的视、听分析 器 网络、新媒体与传受者的多种感受器
第三部分 受者心理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由于受众 的需要产生新闻)和归宿(受众的反应 是新闻活动效果的衡量标准
传播学对受众认识有一个过程
枪弹轮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受众中心主义 (大众传播的重点从信息发布者向意义接 受者转变)
新闻良性发展要求符合下列规律

宣传规律(中国、西方都有,不过西方 更加隐秘) 新闻规律 市场规律(也就是受众的接受规律—— 所谓“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 知和判断 受众态度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效率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形成是指受众对某种新闻媒 介或新闻信息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 了某种态度。 受众态度的改变是指受众已有的态度因 新闻媒介或新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受众态度的改变

受众动机的功能
具有激发接收行为的功能 具有指向和定向新闻传播目标的功能 具有维持和调节新闻传播行为的功能 由政治的注意转向经济的注意 由表层的发现转向深层的挖掘 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参与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接触
新闻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 新闻信息具有真实性 新闻信息具有时效性 新闻信息具有新鲜性 新闻信息具有易得性 受众对媒介的接触习惯有差异

受众态度的认知成份是指受众对新闻客 体的认知、理解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 述。例:对灾区孩子的报道 受众态度的情绪情感成份是指受众对与 新闻客体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例:对 某一主持人的喜爱 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指受众对新闻客 体的反应倾向。例:看广告后的购买行 为

受众态度的这三种成份之间的关系是比 较复杂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认知 成份是态度的基础,情绪情感是态度的 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 准备。 受众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受众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状态

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动力因素 动机 需要 兴趣

第一章 受众的需要、动机及兴趣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 某种客观的需要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 积极性的源泉。 受众需要 受众对信息需求的自觉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 信息社会中受众需要蓬勃发展。
新闻事件

2006年10月25日,今年刚从北大光华管理 学院金融系毕业的男生高健,在北大三角 地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高健称, 因为一些用人单位不守信用,自己毕业近 半年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才想 出这一招数。高健称,做陪 聊没有给 学校丢脸,“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 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
霍夫兰的态度改变模式,心理学家弗里 德曼对其进行修订,定名为“态度—— 变化情境模式”。 新闻传播者的因素 新闻信息的传递 新闻受众的因素 情境因素

传播者的因素
权威性 可信性 喜爱性 睡眠者效应

新闻信息的传递
态度的差异 唤起恐惧 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 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
当媒介内容与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对传 者意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的三种表现形式: 强化原有的态度,坚持原有观点 产生逆反心理 贬损传播者

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失实:假新闻 失真:是真实事件,但没有报道出本质 失当:报道中把握失当、失度 失策:处理的角度存在问题 失误:新闻事件报道从开始就是错的

受众的从众心理

从众,即遵从、一致、随大溜。这是一 种比较普遍存在的 的心理现象。当个体 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时 ,就会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以及态度 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 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称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阿西的实验 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

受众的逆反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和暗示相对的是明示。明示,一般在社 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暗示,乃是在无 对抗条件下,用某种简介的方法对人们 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 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思想,是一种相当普遍存在于社会生 活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人际互动。
接受暗示实验 西方“客观报道”中利用受众接受暗示 心理的实例: 9.11事件,恐怖新闻的报道,暗示“恐飞 症” 前苏联6岁小孩怕遭遗弃,找戈尔巴乔夫 要钱给妈妈,暗示前苏联改革的失败。

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是否接受的主观感 觉。接受则为能承受,不接受则谓之不 能承受。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两个特点 主观性—同一媒介内容受众的心理承受 力有个体差异。如:对欺骗电话、短信 接受的个体差异。 时间性—同一受众主体,彼时不能接受 的信息,此时却欣然接受。 受众对媒介内容承受不了的行为表现有 回避或者逆反。
第二章 受众的注意

有关注意的知识 :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对一定 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 状态,贯穿人的心理活动的始终(开端 到结束)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功能

注意的生理、心理机制 巴甫洛夫的优势兴奋中心 海马神经元——注意神经元 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 意后注意
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读报有助于培养读者逻辑思维能力。 广播声音易于产生联想、提供真实的感 受。 电视有利于提供更全面的认知。 网络、新媒体对传受者心理品质的影响。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

视区、听区和躯体感觉仅仅体现感觉加 工过程的皮层第一级,加工的更高阶段 是在皮层联合区中实现的。
缘起:马斌读报谈及高健

高健所指的这段评论,是马斌在11月 6 日的央视二套《马斌读报》节目中,对 清华一“失踪”学生现身河南一餐馆当 服务员的新闻点评后说的,马斌将这名 学生的行为和做陪聊的高健做比较。
观点对峙
高健:希望马斌Biblioteka 个说法 马斌:高健误解我的意思
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A 时间 B 与人、刺激、环境有关 C 受众接收信息的6个维度
受众动机与受众需要
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 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动机=需要+具体目标 受众动机是在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众 需要是内趋力的基础,受众需要越强烈、越迫 切,由它引起的受众动机就越强烈。

受众动机的内容
获取信息、掌握动态 进行社会化、发展自我 调剂生活、获得休息
一致性改变 :指方向不变,即受众原有 的态度和传者借新闻报道所宣传的观点 在方向上一直,只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或由弱到强,或由强变弱。 不一致性改变:指带有方向性的改变, 用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一致 例:美国选民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不一致 例:口蜜腹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