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第九章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3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C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篇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 6课时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4课时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三节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6课时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第四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第五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四章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 6课时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第四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第五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 5课时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第二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第三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第二篇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第六章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 5课时第一节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第二节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节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 4课时第一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第二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第三节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第三篇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4课时第八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第一节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第三节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 4课时第一节发展理论简介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三节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第五节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第十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经济 6课时第一节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节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第五节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一、主观部分:(填空)(一)填空部分★考核知识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附(考核知识点解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2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理解国际经济组织与世界经济治理1.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的定义与构成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数据解读1.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报告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框架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与类型2.2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与制定2.3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国际贸易政策: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协定与组织:WTO等2.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结构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与运作机制3.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与趋势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机遇3.3 教学内容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3.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3.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4.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影响4.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与风险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4.3 教学内容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市场规模、资源寻求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跨国公司的角色4.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4.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五章:世界经济一体化5.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历程掌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5.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5.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历程: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5.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5.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六章: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6.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与实践6.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3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基本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实践: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国际组织与贸易政策:G7、G20等6.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6.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7.1 课程介绍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7.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7.3 教学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7.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7.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八章:国际劳动力流动与移民政策8.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政策8.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弊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8.3 教学内容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人口流动、就业机会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移民政策、国际合作等8.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8.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九章:国际能源市场与环境政策9.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与挑战9.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与趋势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风险与机遇9.3 教学内容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能源机构:IEA、OPEC等国际能源市场的运作机制:供需关系、价格变动等9.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9.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十章:世界经济展望10.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10.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化、数字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创新、可持续发展等10.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10.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世界经济绪论难点解析: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提纲.
07-08-1《世界经济概论》复习提纲2007年11月25日赵雅玲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二、应掌握的知识点1.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及其地位。
2.国际分工的形式:(1)按劳动本身特点分类(2)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3.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一、重要概念经济全球化二、重要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成因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金融货币投资市场全球化(2)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组织类型、作用及影响3.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4.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及反全球化运动。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一、重要概念曼哈顿计划尤里卡计划产业结构软化二、重要知识点1.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2.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3.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一、重要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二、重要知识点1.人力资源与人口的联系与区别2.人口过快增长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人口老龄化问题。
3.电力工业:核能发电4.全球面临的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退化、粮食危机加深、生态环境恶化5.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一、重要概念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二、重要知识点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3.新贸易保护主义:起源、动机和目的;方式;根源及其影响;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4的基本原则、积极作用及其局限5的运行机制6面临的挑战和前景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一、重要概念国际直接投资企业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二、重要知识点1.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2.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控制产权程度、控制方式、投资企业间国际分工方式。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1-6掌握,7-9了解)一、世界经济的内涵(1)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2)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3)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
(一)国家三要素理论:领土、人民、合法的政治权力(政府);(二)跨国公司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的全球化、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内部管理的一体化(三)国际组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①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主要职能是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为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③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三、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现状: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国际分工深刻变化;3、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5、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国际协调机制加强:WTO、GATT、IMF出现并发挥作用;8、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共体、APEC、北美自贸区;9、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一超多强;10、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2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3 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1.4 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形式2.2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证2.3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2.4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3.2 国际货币体系3.3 外汇市场与汇率决定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第四章:国际经济组织4.1 国际经济组织的概述4.2 世界贸易组织(WTO)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4 世界银行集团(WBG)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5.2 欧洲联盟(EU)5.3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5.4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六章:全球产业分布与跨国公司6.1 全球产业分布的特点与趋势6.2 跨国公司的角色与影响6.3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策略6.4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转移定价与税收7.1 转移定价的概念与方法7.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策略7.3 国际税收体系与税收协定7.4 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八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8.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8.2 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8.3 国际冲突与经济制裁8.4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9.1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9.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内涵9.3 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9.4 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前景与挑战10.1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0.2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10.4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策略与展望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市场与衍生品1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1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11.3 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衍生品11.4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管理第十二章:国际能源市场12.1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12.2 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机制12.3 能源价格的决定因素12.4 能源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三章:国际劳动力流动13.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原因13.2 劳动力流动对迁入国和迁出国的影响13.3 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第十四章:国际旅游产业14.1 国际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14.2 旅游需求、供给与国际旅游市场14.3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4 旅游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五章:世界经济与中国15.1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5.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5.3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15.4 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重点: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组成部分。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人均水平,发达国家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在经济结构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明显体现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征, 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时期,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还没有明显体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而一部分极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依旧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
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欧盟)之间在不同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和日本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可
1。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授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使用教材:姜春明、佟家栋主编:《世界经济概论》(第五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
参考教材:张幼文、屠启豪、李刚编著,《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与策略、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演变、世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国际经济协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转型国家经济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释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习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讲授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完成每章所附的思考题,同时利用网络了解有关理论、政策和问题的最新发展情况。
绪论教学重点:冷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点教学难点:世界经济的定义;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国际化阶段(二)资本国际化阶段(三)生产国际化阶段二、现代世界经济结构及其发展变化(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特点(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特点和解体(三)冷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点三、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章考点: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冷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区别世界经济与国民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含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发展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三、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本章考点:经济全球化动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本质与主要动因?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教学重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格局和特点教学难点:现代国际分工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分工的理论一、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第二节国际贸易的理论一、比较利益理论二、规模经济理论第三节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一、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当前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第四节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和贸易摩擦一、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二、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与磨擦本章考点:现代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教学重点: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特点;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价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经营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一、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二、西方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及其特点二、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与流向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发展和特征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四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经营策略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策略三、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第五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二、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本章考点:跨国公司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和特点;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国公司理论有那些?最重要的跨国公司理论是什么?哪一个跨国公司理论具有特别的创新性?表现哪些方面?认识跨国公司定义与标准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全球经营策略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内部化交易成本转移价格第四章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演变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教学重点:金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与作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教学难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二、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及其作用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第四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一、“特别提款权”制度二、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三、现行汇率制度运作中的金融风险四、国际储备的多样化五、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与走向本章考点:金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比较第五章世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原因;二战后通货膨胀的特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西方通货膨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代西方通货膨胀理论简述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要论点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论点三、传统西方通货膨胀理论面临的挑战第二节二战后通货膨胀的演变及其特点一、通货膨胀具有全球性二、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三、信用膨胀构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节由“停滞膨胀”走向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危害二、由“停滞膨胀”走向通货紧缩三、扩张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第四节世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原因一、通货膨胀的原因二、通货紧缩的原因三、通货膨胀的隐患依然存在第五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经济后果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章考点:二战后通货膨胀的特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分为哪些类别?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如何认识世界通货膨胀的原因?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滞胀(停滞膨胀)、通货紧缩结构性通货膨胀第六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教学重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类型;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原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和动态效应教学难点:中国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三、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原因第二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动态效应第三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四、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绩效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本章考点: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和动态效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第七章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教学重点: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科学技术的传播机制教学难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一、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二、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二节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三、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机制第三节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一、蓬勃兴起的高新技术及其全球传播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兴起三、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本章考点: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科学技术的传播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美国新经济的成因及其启示?(可以运用西方制度创新理论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科技革命的过程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美国新经济制度创新第八章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理论;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教学难点:长波理论与世界经济周期;2022年-202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教学内容: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一、1957-1958年经济危机二、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三、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四、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五、“911”事件前后的经济危机第二节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甚明显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打击程度相对较轻三、生产过剩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四、“停滞膨胀”一度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五、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六、新经济周期与高新技术产业息息相关第三节长波理论与世界经济周期一、长波理论及其内容二、长波形成的原因三、用长波理论看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本章考点:西方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理论;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如何认识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结构性危机,周期性危机第九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教学重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及迅速发展的原因;西方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和政策措施教学难点: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原因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节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一、凯恩斯和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二、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第三节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一、宏观经济目标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第四节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一、政府减少集中,强调市场机制二、实行税收制度改革三、紧缩财政政策四、调整产业政策第五节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影响本章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机制,20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第十章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教学重点: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和经济效应教学难点:国际经济协调的机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教学内容: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第一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一、国际经济协调的含义二、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第二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际经济协调二、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危机和冲突要求加强国际协调三、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要求多边协调四、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竞争加剧需要国际协调第三节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一、国际经济协调的积极作用二、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本章考点: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国际经济协调的机制;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国际经济协调第十一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教学重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教学难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二、以法国为代表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三、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干预主导型的经济模式第三节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一、发达国家经济居主导地位一、发达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本章考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发达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强制性制度创新模式诱致性制度创新模式第十二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教学重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国际经济秩序;金砖四国教学难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教学内容:第一节发展理论简介一、经济增长的模型二、经济发展理论三、激进发展理论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及面临的国际环境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第三节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石油输出国二、农矿原料出口国三、出口加工国(地区)四、经济综合发展国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一、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二、80年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四、调整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第五节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一、南北之间不平等的旧国际经济秩序二、南北技术差距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状况继续恶化四、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五、南北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六、南南合作的发展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本章考点:经济发展理论;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与分类?如何认识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特点?第十三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经济教学重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和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中国与俄罗斯转型模式的比较教学内容:第一节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一、传统的经济体制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向市场经济过渡及过渡的方式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三、调整“休克疗法”,转向务实的改革第三节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措施二、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第四节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二、中国改革开放的依据三、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五节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一、俄罗斯、中国改革起点条件的差异二、改革成果的比较三、改革效果不同的原因四、两国经济改革中的问题与展望本章考点:计划经济体制;休克疗法;中俄改革模式的比较,渐进式改革的目标与理论激进式改革的目标与理论渐进式改革(即渐进式制度创新模式或渐进型转轨模式)激进式改革(即激进型制度创新模式或激进型转轨模式或休克疗法)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世界经济概论学期考试的题型及其分数比例( A )卷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世界经济概论课件第九章
一、世界货币体系及其演变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于越南 战争升级而进一步恶化, 黄金储备不断减少,而对 外短期债务急剧增长。
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发生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 巨额逆差,由此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面 对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各国中央银行要求兑换黄 金的压力,尼克松政府被迫于当年8月15日宣布实行 “新经济政策”,即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 义务和对内冻结工资与物价。这宣告了美元与黄金 的官价兑换的终止和历时25年之久(1947- 1971 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一、世界货币体系及其演变
(3)由于各国铸币平价即含金量之比是各国货币汇率 确定的基础,, 而且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 所以能够保持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汇率波动幅度 较小,不会产生汇率风险,能为国际贸易和国际信 贷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以金币本位制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也存在 以下问题: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即将取得胜利的同盟
国立即开始拟定战后的经济体系重建计划。该计划 主要由美英两国推动,目标为重整国际货币金融秩 序,避免不断出现的贸易战及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的再度发生。
一、世界货币体系及其演变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 了有44个同盟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和联 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通过了以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 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简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因为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 础上产生的,所以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5)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手段的确定,即如何调节国际 收支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v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农业在国民 收入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由 上升转为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到70年代已经占到国民收 入的60%左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实现的 v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经济高速增长
v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1919—1938年),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3%。
v 1951—1970年间的2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3%,而且经济高速增长几乎席卷了西方所有 国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参见表9-2) ,也 席卷了各个领域,带有明显的全面性。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出现“滞胀”的原因
v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
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 的增多。
v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 经济政策;
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v 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经济知识化;
›经济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世界经济概论第9章
经济知识化
v 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 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
v 它导致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和拥有知识 的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重要性 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增长超过了有形资本 。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导论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区别: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形成的⽭盾统⼀体,它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加总,⽽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是⼀个历史范畴。
国际经济是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家间的经济活动。
国际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个重要⽅⾯。
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经济实体,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
但是国际经济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国际经济会随着国家的消亡⽽消亡。
世界经济研究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经济问题。
第⼀章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第三节没有)1.国际分⼯的含义、决定因素、形式、性质含义:国际分⼯是社会分⼯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超越国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是国内分⼯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决定因素:A.各国赖以⽣存发展的⾃然条件,包括资源,⽓候,⼟壤,地理位置和国⼟⾯积等。
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性质: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的性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产关系中⼀直占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形式:A.按劳动本⾝特点分:⼀是社会⽣产各⼤部门之间的国际分⼯,⼆是社会⽣产⼤部门内部各个⼩部门和⾏业之间的国际分⼯,三是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艺专业化形成的国际分⼯。
B.按各国不同⽣产领域之间的媒介不同分:⼀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是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
C.按参与国际分⼯的国家社会经济⽔平不同分:⼀是垂直型国际分⼯,⼆是⽔平型国际分⼯,三是混合型国际分⼯。
2.世界市场含义:指商品和各种⽣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交换的场所以及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基本特征:A.统⼀性,世界市场是⼀个相对统⼀的整体。
主要标志有:⼀是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是商品和资本的⾃由转移,三是“⼀个商品⼀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B.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与答案:1.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有哪些?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性。
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世界市场并不因为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集团并存甚至是对立而被割裂。
(2)竞争性。
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这种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3)扩展性。
除了战争或危机的年代,世界市场的范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在科技革命浪潮所引发的工业高涨期间则更具飞跃的势头。
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1)国际价格机制;(2)关税率机制;(3)资本收益率机制;(4)汇率机制;(5)资源配置机制;(6)传导机制。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3.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重创,世界贸易的缓慢发展,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国际金融动荡与金本位制度瓦解。
金本位制度崩溃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
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无序状态,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和困扰。
《世界经济概论》思考题答案第9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人均水平,发达国家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在经济结构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明显体现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征, 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时期,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还没有明显体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而一部分极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依旧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
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欧盟)之间在不同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和日本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收入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收入和低收入国家。
四、现阶段全球经济出现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无法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一种状态,其中尤其是指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相互依赖基础上国际收支的非均衡状态,主要体现为世界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的严重失衡。
全球贸易失衡的盈余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赤字方主要是美国。
全球金融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金融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拥有超级霸权的地位,而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亚洲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元并被迫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支撑者。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国际经济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协调指由多数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组织及区域经济组织为了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其发展,通过协商或协议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和调节的政策行为。
2、经济周期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3、转轨经济就是将原来的经济模式转化到新的经济模式,指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现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经济体,通常主要指原苏联、东欧及中亚国家。
4、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特别支付权利。
它根据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
5、结构性危机指因国民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
6、休克疗法一种激进式改革模式,强调破坏旧体制并把迅速实现私有化看成是破坏旧体制的有效工具,强调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新体制。
7、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跨国生产、技术转让、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8、国际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深化劳动分工和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签订合约,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联合体的状态过程。
9、世界经济失衡是指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主要是指美国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常收支的不均衡状态,其原因之一为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从而引起其价值下降。
10、国际货币体系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系统规定、做法和制度。
11、国际战略联盟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缔结条约或达成协议,逐步消除相互间的贸易壁垒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共同的贸易发展,在区域外仍保持歧视性的贸易壁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①具有内向的保护性•②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当今世界经济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共同性:两者都是超国家的经济联合差异性:前者只是部分国家、阶段性的,后者却是全球范围的、终极的。
Q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1、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独立的贸易壁垒。
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等。
2、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CU: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它壁垒,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而缔结的同盟。
结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的保护下,在内部市场上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3、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CM:共同市场是指共同市场成员国间除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移动。
4、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EU:经济同盟指成员国间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完全自由移动,对非成员国建立共同关税壁垒外,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资源配置。
5、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CEI: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各成员国间在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和国内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差异的完全消除,实现统一化。
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就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成立的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收入。
(二)关税同盟的效应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1)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消费效应:购买同样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生产效应:专业化分工改善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2)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发生―贸易转移‖。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同盟成员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3)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
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
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1.竞争加强效应2.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刺激投资。
4.提高技术水平。
(三)影响关税同盟静态效益大小的因素1、关税同盟建立前关税水平越高,则建立关税同盟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2、关税同盟包括的国家越多,贸易创造效应越大,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3、共同关税税率越低,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4、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益越大。
5、关税同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与贸易转移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小,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6、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与贸易创造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的核心:(1)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
(3)两者的关系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
总的来说,大市场具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优势:-大市场的技术优势:在于专业化规模生产-大市场的经济优势:1.加剧竞争,降低成本。
2.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同时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
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当事各方的协议安排的。
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1.参加协议的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2.分工的对象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产品。
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太多优劣之分。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建立:1958年成立欧洲共同体影响:标志区域集团化开始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现有25个成员国•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
1993年11月1日,随着《欧洲联盟条约》的批准,欧洲联盟的称谓取代欧共体。
•如今,欧盟成员国从最初欧共体的6个创始国发展到今天拥有2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欧盟发展简史: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签订《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国签订《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1967年7月1日正式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4.1995年12月1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使欧洲联盟扩展至15国;5.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
6.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欧洲文明的起源•从欧洲文明的起源看,它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一个是北方的日耳曼文化•在宗教势力的影响下,两个来源融合在一起,成为欧洲文明的重要传统。
•宗教和文化上的同源与政治上的分立并存成为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于是,很早就有人幻想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实现欧洲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统一。
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最早出现于中世纪。
•那时,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基督教国家,将宗教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
随着这一幻想的破灭,各个地区的独立自主就成了欧洲的传统。
历史上,欧洲国家之间处于不断的争斗之中。
•欧洲各国的争斗在20世纪初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
•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欧各国经济力量严重削弱,财政贸易情况极端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在战前的世界经济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后,它们的地位大大降低。
对此,人们都感到沮丧。
•二战后,西欧国家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也需要法、德之间的和解,以避免西欧国家间再次爆发战争。
•因此,为了使欧洲大陆摆脱战争的威胁,缓和民族矛盾,人们感到要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须走联合统一的道路•同时,战后(当时),美、苏占据欧洲,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这两国在战争中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早已超过欧洲各国。
•西欧国家意识到,若单枪匹马在美苏面前是没有力量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之相抗衡。
•早在战后初期,随着美苏两国在欧洲争夺的加剧,欧洲一些政治家和杰出人士便认识到要想在变化了的世界中保持欧洲的地位,联合起来是必由之路阿登纳•西德(当时的西德)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博士讲过:―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要使西欧联合,必须要促使法德间的和解。
历史上两国之间战争频繁,结下世仇。
在二战中,又是德国侵略了法国,给法国带来惨重损失,这更加激起法国人的民族仇恨。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法国将德国视为最大的威胁。
欧共体创立的背景•50年代中期,西欧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有了发展,实力增强。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战后,美国趁机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向西欧扩张,企图全面控制西欧国家。
美通过―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1948-1951年提供援助达129.7亿美元。
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要求受援国接受许多条件,如开放市场、保证投资、向美国提供本国经济情况等信息)。
•另一方面,欧共体的建立也是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西欧国家感到必须联合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想靠武力统一欧洲是不可能的。
因此,欧洲的联合必须从经济上做起。
这样建立欧共体的计划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欧盟建立的意义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欧盟是目前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整体势力不断增强,2004年5月1日,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
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