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智慧(wisdom)是个古老的主题,哲学与宗教对智慧的探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智慧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
由于智慧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在心理学框架内定义和操作这个概念并非易事。
19世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时,并没有伴随着对智慧进行研究,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对人类老龄化积极因素的探究以及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以智慧为主题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真正起步,随后智慧研究日渐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关注。
心理学对智慧的研究主要采用内隐理论和外显理论两种研究方法。
内隐-外显二分法最早是由斯滕伯格在研究智力时提出来的,研究者发现心理学家测得的智力结构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定义和使用的智力概念存在分歧,于是将专家以实证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对某个概念提出的建构称之为外显理论,将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关于某个概念的建构称之为内隐理论[1]。
智慧的内隐理论关注的是公众对智慧所持的观念。
智慧的外显理论关注的是智慧的认知与行为,以及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它的目标是建构一个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可操作程序,并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2]。
斯滕伯格曾指出,智慧的外显定义在研究者之间通常不同,而且它们部分得自科学家们的内隐理论,因此内隐理论研究能够帮助提炼外显定义[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智慧内隐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简要评价了研究现状,并对智慧内隐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研究、内隐智慧的实验研究。
1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特征词等级评定法来考察人们心目中组成智慧的心理表征。
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的程序一般为:(1)获得人们心目中关于“智慧”或“智慧的人”的特征描述词;(2)对特征词进行等级评定及因素分析(或者进行相关特征分类及多维标度分析);(3)获得人们内隐的智慧组成成份。
1.1智慧的成份Clayton第一个对智慧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慧是对认知性、情感性和思考性心理品质的整合[4];Sternberg获得了智慧的六个核心成分:推理能力、睿智、从观念和环境中学习、判断、迅速的使用信息和敏锐[3];Holliday和Chandler获得了智慧的五个成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社会谦逊、人际技巧、判断和交流技巧[5]。
内隐智力:智力研究的新视角
中图分 类号 : 4 . B88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3 4 2 1 ) 8 0 2 .6 17 .9 X(0 0 —0 6 0 1
智力是心理学中研究 中一个令人瞩 目而充满争议的 领域, 关于智力的理论层出不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
智力的认知理论( 或称信息加工理论) 力图根据作用 于认知任务操作的心理过程来理解人类智力。研究者们
制。人们可根据这类理论对个体的智力进行评价、 诊断、 预测和训练 , 使理论具有 了较高的实践价值。
尽管智力的外显理论有许多优势 , 但是这类理论也有 许多的弱点。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外显理论 的基础或依 据这些理论编制的测验是不具有生态学效度的, 理论忽略 了智力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 因此根据外显理论而编制的
智力的内隐理论是指在人们 E常生活中形成的, 以 t 并 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关于智力的概念 。内隐理
论往往处在意识的边缘或意识阈限以下 , 在特定的情境和 任务之下可能被激活, 进入意识层面 , 从而人们有可能对
其获得了解 。内隐理论研究就是力图要重构人们已经存 在的理论 , 了解人们是如何看待智力的本质的。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隐理论有一些 明显的优势可 以弥补外显理论的不足 : () 1情境的相关性。智力的内隐理论是人们对发生
第 1 第 8期 O卷
21 0 1年 8月
广 州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l f un zo nvri Sc l c neE io ) ora o aghuU i sy( oi i c dt n G e t aSe i
Vo . 0 No. 11 8 Aug 2 1 . 01
外显理论 的 出现 与发展 , 有助 于理 解. 4 评价 智 力 的方 式 , 助 于 阐 明智 力的跨 文化 差异 , 助 于 z1 ,3 . 有 有
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
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关于智力的看法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智力观。
内隐智力观强调智力的情境性、实践性和默会性,而外显智力观的是智力的测量与评价。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了解师生的内隐智力观及其发展情况对优化教育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改进中学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内隐智力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智力本质的主观看法,它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内隐智力观的研究逐渐增多,焦点主要集中在内隐智力观的测量与特点上。
有研究表明,内隐智力观具有潜在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研究也发现,师生的内隐智力观与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存在密切关联。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地区中学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填写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背景信息、内隐智力观量表以及开放式问题。
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师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更倾向于认为智力是情境性和实践性的;随着年级的增长,师生的内隐智力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高年级学生更加重视智力的实践性和默会性;师生的内隐智力观与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发现,师生的内隐智力观与外显智力观存在明显差异。
内隐智力观强调智力的情境性、实践性和默会性,而外显智力观的是智力的测量与评价。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倾向。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学生的内隐智力发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师生的内隐智力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师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 江南大学杂志社
第3卷第4期2004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3 No.4Aug. 2004 [收稿日期]2003212225[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DBA010164)资助课题.该课题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红教授主持,本文为课题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高山(19762),女,四川内江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高山, 白俊杰, 李红(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智力就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但迄今仍没有一种智力理论或智力测量能够完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
对于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力内隐理论。
文章首先指出智力内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及跨文化差异出发,揭示了智力内隐理论研究为建立全面的智力观和发掘智力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智力;内隐理论;跨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B 8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4)0420017203Study on Implicit Theory of IntelligenceG AO Shan , BA I J un 2jie , L I Hong(College of Psychology ,S 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Intelligence has been studied as an important domain in psychology for a long time.However ,none of the existent theories or scales has discover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conception ,that is ,people hold different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The author her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ross 2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ose theories and reveals the instruct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m.K ey w ords :intelligence ;implicit theories ;cross 2cultural differences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智力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及心理学为人类社会实践服务的突破口,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学习,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是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本文将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其相关理论基础、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学习与非关联型学习和条件反射等理论联系密切;在神经科学领域,内隐学习与大脑皮层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相关;在教育学领域,内隐学习与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有关。
这些理论为内隐学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材料选择、实验任务设计和实验程序安排等方面。
实验材料选择需要注意材料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以确保实验能够反映学习者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实验任务设计需要注意任务的刺激性和反应性,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在实验中表现出内隐学习的效果;实验程序安排需要注意任务的顺序和间隔,以确保实验能够充分反映内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内隐学习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神经影像学分析等技术。
统计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等方法,用于检验内隐学习效果的显著性和稳定性;神经影像学分析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方法,用于揭示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和大脑活动模式。
四、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解释内隐学习的本质和机制;在实践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广内隐学习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在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认知的内隐理论指的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和组织信息的方式。
它是人脑长期积累的,对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隐理论对于了解人类认知方式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内隐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探究人类行为和言语中的内隐偏见。
二是通过包括测试等方式来研究人类长期认知方式的影响。
首先,人类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通常会有一些内隐的偏见。
比如,在医院中,医生往往会对患者做出一些预判,比如基于患者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做出某些诊断和预测。
这样的看法或预测往往基于他们的经验和内隐理论,但有时候也可能是错误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对自己的内隐偏见进行反思和纠正。
其次,通过测试的方式可以研究人类长期认知方式的影响。
其中,心理测试是一种旨在评估人类思维特征、行为、情感以及认知能力表现的方法。
例如,释放测试、协会测试等都是可以用来探究大脑内隐假设和认知方式的测试。
在教育学方面,教师可以将内隐理论应用于日常教学,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更好地调整和安排教学目标和内容。
此外,在许多领域中,包括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人们通过研究内隐理论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控制一些行为和决策中的偏见和误差。
总体而言,认知内隐理论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
内隐理论的分析方法包括探究内隐偏见和测试长期认知方式两个方面,这些方法是更好地研究和评估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内隐智力观:儿童重要的信念系统
内隐智力观:儿童重要的信念系统内隐智力观:儿童重要的信念系统“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
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鼓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
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内隐智力观〞理论或许可以解释这些疑问,它指的是儿童对“智力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内在观念。
它可以分为智力固存观和智力开展观。
其中,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儿童,潜意识里会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可控制的,因此他们认为身边的同伴包括自己,天生就有一些是聪明的,一些是愚笨的;而持有智力开展观的儿童那么往往相信,智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育是可以获得开展的。
通常,对智力的看法深深地隐藏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儿童的做事态度和行为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它是十分重要的信念系统。
为什么儿童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儿童,特别关注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简单的题目,以显示自己的“聪明〞。
他们还倾向于与其他同学比拟成绩的差异,以此获得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
而持有智力开展观的儿童,他们不太喜欢重复简单的学习任务,而是倾向于选择能够从中学习新东西的材料,喜欢从事有挑战性的任务。
他们也不爱与别的同学比拟成绩,反而更关注自己今日与昨日的比拟。
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错题上,想着怎么样解决掉它以防止以后再重复犯错。
面对成功,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儿童会认为之所以成功,是自己的聪明使然;而持有智力开展观的儿童会暗自给自己喝彩,觉得自己平日的努力没有白费。
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儿童会有很强的自尊心,当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真是笨极了,完全比不上自己身边的同学。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内隐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对专长研究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对专长研究的启示隐性学习理论是指不依赖外部教学和明确意图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靠潜意识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最近,隐性学习理论在专长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能够帮助人类实现许多特定的专业技能,例如音乐、艺术、运动等领域。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内隐学习甚至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执行复杂手部运动而不受认知干扰的影响时,他们的大脑的运动区域实际上发生了变化,这表明内隐学习可能与基本的神经发展和组织有关。
此外,内隐学习似乎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和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内隐学习似乎比明显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
内隐学习也逐渐被认为是专长研究的重要一环。
一些研究表明内隐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在特定领域如音乐或体育项目上表现得更好。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内隐学习进行的训练会使得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人较好地理解和学习琴键布局。
类似的,内隐学习也被视为改进跑步姿势、提高篮球技能等运动项目的方法。
内隐学习理论对专长研究的启示在于,更多地寻找及发挥内隐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专家技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专家人才的选拔和促进要围绕学习技能的内部化而展开,而非仅仅关注拥有的外部技能。
此外,对于那些是初学者的人们,强调训练的过程是建立专业技能的关键,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技术上的可能表现出众。
在这样的追求中,会从内心去承认并体验到其内隐学习过程,而非盲目地追逐表面上的表现。
总之,内隐学习理论的新进展以及对专长研究的启示是绞尽脑汁寻找和挖掘人类学习和专业能力发展新模式的尝试。
这个在认知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可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行成新发现,且有望推动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摘要: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代写论文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
目前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联合区、额叶在内隐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内隐学习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探明人们获得丰富复杂知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关键词:内隐学习理论;内隐学习特性;对教育的启示一、内隐学习的神经基础目前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联合区、额叶在内隐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基底神经节似乎与反应程序有关,联合区似乎与内隐学习中的知觉概念有关,额叶似乎与评价内隐知识的概念流畅性有关。
1.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由位于皮层下的一系列神经核构成。
亨廷顿氏舞蹈症损坏了基底神经核,特别是尾状核的头部;帕金森氏症严重影响了黑质,使基底神经节活动受损。
这两类病人在序列反应式任务中无法学习具体的序列知识,在运动学习中无法学习转子追踪。
他们还无法学习与外显记忆有关的技能,且频率监测学习能力受损。
这些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在内隐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似乎与反应程序有关。
2.联合区。
联合区在内隐学习中的作用是由对早老性痴呆症病人的研究而发现的。
早老性痴呆症患者早期损伤了联合区,特别是它的外测颞叶和顶叶。
Kosslyn和Koe ning指出,在联合区中有两种平行的学习机制:一种机制抽取概括原型,与内隐学习相对应,不依赖于海马系统;另一种机制贮存个别样例,与情节记忆相对应,依赖于海马系统[1]。
另外,有研究表明,联合区可能与视觉模式学习有关,但关于早老性痴呆症病人视觉模式学习能力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3.额叶。
对几种额叶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他们一般无法完成新近的频率判断任务,而除科萨科夫外,其他额叶未受损的遗忘症患者均表现出了正常的判断能力。
因此,科萨科夫病人判断能力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此病损伤了部分额叶,额叶在频率学习中起作用。
另外,额叶受伤还会引起病人元认知判断能力的下降,表明额叶还可能与内隐知识的表达有关。
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摘要】:论文以比较庄子、波兰尼、斯滕伯格、迪恩斯的内隐知识理论的侧重与特点为基点,系统梳理了内隐知识的研究历史,通过不同研究领域内隐知识定义的对比,揭示了内隐知识的本质。
确定手感、直觉、语感与文化等这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因具有内隐知识的基本特征而属于内隐知识的一员。
并在双加工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入理解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关系。
总结不同领域研究内隐知识的方法,对不同的研究范式深入地分析,验证包括个体性、自动性、优先性、情境性等内隐知识的性质。
最后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建构教师内隐知识的四元结构(包括个人维度、个体间维度、组织维度、情境维度),比较不同因素对教师内隐知识的影响。
全文包括三个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内隐知识的研究背景。
内隐知识深深根植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领域。
哲学从认识论的角度,主要从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的争论以及对客观主义的批判来进行内隐知识的源起、原理、概念的研究;心理学注重内隐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对知识表征的分析进而揭示内隐知识的本质。
教育学在智力理论的反推动作用下以及对知识类型的反思进而启动内隐知识在实践中的研究。
第二章主要阐述内隐知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现象上描述内隐知识研究的起源,从理论的角度发展内隐知识的研究,最后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学科中拓展内隐知识的研究。
第三章论述内隐知识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内隐知识的提出挑战了以客观知识为主体的主流知识观。
拓展了内隐认知加工的研究视野,增加工作绩效,影响教育改革与实践以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是内隐知识的理论研究,共分四章。
第四章总结中外学者内隐知识的研究理论并逐一进行评介。
庄子是最早提出内隐知识现象的中国思想家,指明内隐知识是一种内在的、沉默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波兰尼在个体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内隐知识的定义,认为内隐知识涵盖了人类知识的技能和能力,位于规则和程序之外的,是技巧和能力的前提。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高山;白俊杰;李红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智力就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但迄今仍没有一种智力理论或智力测量能够完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对于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力内隐理论.文章首先指出智力内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及跨文化差异出发,揭示了智力内隐理论研究为建立全面的智力观和发掘智力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高山;白俊杰;李红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5
【相关文献】
1.内隐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r——以上海体育学院旱地冰球教学为例[J], 丁兆林
2.内隐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J], 余芝云;连榕
3.社交化媒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动力机制构建——基于\"内隐理论\"框架的分析 [J], 李鹏
4.基于内隐理论的吉林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利益影响因素分析 [J], 贾欢欢;于洗河;孙宇哲;宋芳英;李莹莹;万龙涛;杨晔丽;顾文涛
5.儿童贫困观的研究:基于内隐理论的视角 [J], 蒋莹; 黄四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一种隐藏在个体思维和行为之下的学习过程,与显性学习相对。
与显性学习不同的是,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和非意识的,不需要注意力和意识参与。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
行为测量是内隐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包括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指标,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在行为测量中,常用的任务有连字测验、同音异形测验等,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来评估内隐学习的效果。
脑电图(EEG)是一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头皮上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
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EEG指标有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脑波频谱分析等。
ERP是一种通过测量大脑对特定刺激的电响应来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常用的ERP包括P300和N400等。
脑波频谱分析是通过对大脑电活动信号进行频域分解,从而获取脑波频谱的方法,常用的指标有α波和β波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研究方法,是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之一。
fMRI通过测量大脑血氧水平变化来反映大脑活动,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好的定位精度。
在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fMRI分析方法有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和激活态功能连接分析(task-rela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等。
还有其他一些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比如心理测量、眼动追踪等。
心理测量是通过问卷或量表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数据,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眼动追踪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眼睛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来研究内隐学习的过程。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其他一些心理测量和眼动追踪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内隐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选题的背景
“智慧内隐”是指在人们生活中蕴含的、不言而喻的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依赖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
隐含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是从中华民族古代智慧和现实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学,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记忆中。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使其成为当今现代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助于推进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互相融合,提高人类民族的智慧素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所包含的知识、道理和智慧思想,为当今社会在人生、思维、行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研究旨在从文化传承、人类文化多元性、个体心理发展等角度对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和面对当下现实生活,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概念和内涵
2.影响中国文化中智慧内隐的因素及其演进过程。
3.中国文化中智慧内隐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4.探索将中国文化中智慧内隐运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联想法和实证研究法进行探究,以实证数据为依据,以深入交流为方向,全面解读中国文化中智慧内隐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其在现代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预期研究结果能够为人类文化多元化和互相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且能够使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内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所应用,推动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
内隐学习的理论
内隐学习的理论美国⼼理学家罗伯通过实验⾸先提出和界定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他认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
⼀种是⼈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种是内隐学习模式。
在内隐学习中⼈仍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个明显的例⼦是⼈们能够辨别出哪些语句是符合语法的,但未必能说出语法规则是什么。
内隐学习具有与外显学习根本不同的特点。
⾸先.内隐认知学习系统具有较强的耐久⼒和抗⼲扰性。
它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扰,当由于精神失常或神经受损,外显认知学习系统发⽣紊乱时,内隐学习系统的功能依然完好⽆损。
其次,内隐学习系统具有更密集的总体分布及其较⼩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变异。
最后.内隐功能不受标准的认知能⼒测验和智⼒测验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外显学习系统之外,存在着⼀个内隐的学习系统。
内隐学习是平⾏于外显加⼯产⽣抽象的过程,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样,在⼈类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
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先,内隐知识能⾃动地产⽣,⽆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第⼆,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第三,内隐学习具有⽆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语表达的,但能在⽆意识之中加以应⽤。
值得指出的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但⼆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内隐学习的理论和实验证据,极⼤地冲击了教育的固有观念,为教育变⾰提供了诸多启⽰和全新的视野。
1.教育必须⾼度重视⽆意识的作⽤。
内隐学习的研究表明,⼈的社会认知,⼈格维度、⾼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不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意识的获得和⽆意识的运⽤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就关注⽆意识现象,他把⽆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观念形式,是⼀般知识的前提。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意识看作是⼈的⾏为决定因素,是⼈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
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摘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师生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在对聪明男女中学生重要特征的评定中,中学教师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并且评价所涉及到的方面随被评价对象年龄增长而调整;中学生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更加看重内在特征的趋势;中学教师与中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聪明特征的评定因被评价对象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教师和学生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教师,学生,内隐智力观,特征评定。
1 引言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对智力的界定标准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的智力理论的内隐观。
智力的内隐理论或者称内隐智力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智力的概念。
智力的内隐理论不仅会对科学智力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左右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智力的评价,进而影响着人们在学业、职业上的选择定向以及成就等。
Sternberg等人曾经对美国成年人的内隐智力观进行研究,针对不同领域内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一般智力、学术智力、日常智力的不同表现,提出了与智力紧密相关的三种因素:言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Frye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倾向于强调诸如友善、遵守法律法规、认同他人及接纳他人等社会因素;中学教师倾向于强调语言流畅性和生动性等语言因素;而大学教师则注重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成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认知因素。
Lynott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认为智力的基础是概念思维和实用知识,而他们的这种观念与其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关。
宋广文等人考察了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生智力的主观评价与学生智力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智力的评价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
隐学习(监督、强化和无监督的学习方式的统称)是对智能代理的学习机制,能够推断并从历史经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弥补情景理解及行为选择的缺失。
隐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更快、更稳定地挖掘数据,并有助于智能代理执行任务时获取更好的结果。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隐学习受到了广泛关注,催生出许多深入的研究领域。
因此,本文将根据过去十年来隐学习的研究综述,以及最近几年来在行业中的应用,详细介绍隐学习技术与现代应用。
首先,本文从理论角度简要回顾了隐学习的历史发展,以及需要探讨的一些研究领域和关注的新趋势。
接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隐学习技术如何利用自定义模型来发现数据间的联系,以及在行业中的应用。
比如说,从图像分析、图像标签的发现,以及在机器翻译,推荐引擎中的应用等等都可以通过隐学习技术实现。
最后,本文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搭建隐学习系统,进行相关实验,以及如何评估其性能等,提出了使用多种训练样例和测试样例,以评估隐学习模型的可行性的方法。
总而言之,隐学习的迅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有用的应用,它的研究逐步深入,将为智能代理提供新的行为解决方案,以实现较高水平的性能。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进展
斯登伯 格等学者曾 经对 美国本 土成 年人 的智力 内隐 理 论进行 研究 , 针对 不同 领域 内专 业与 非专 业人 士的 学习 智 力、 日常智力、 创造力的不同表现 , 提出了与智 力紧密相 关的 三种因素 : 实际 问题解 决、 语言 能力和 社会 能力。实 际问 题 解决包括诸如逻辑推理、 观念间联 系的识别 和全面看待 问题 等行为 ; 语言能力包括言语清晰、 流畅 以及良好交 谈等行为 ; 社会能力包 括认 同他人、 承 认错 误等行 为 [ 1] 。另 外 , 斯登 伯 格 ( 1985) 对智力 内隐 理论 随年龄 的发 展变化 进行 了调查 研 究 , 发现 年龄 较大 的被 试在 区别 普通 智力 者和 特殊 智力 者 时 , 更 加注重 日常能力 , 并 且中年 以上的 被试更 加倾向于 将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 , 智力作为 心理学研 究的重点领 域及 心理学为人类社会实践服务的突破口 , 人们 对它的研究 从未 停止过。但 迄今为止 , 还没有一种 智力理论或 智力测量 能够 完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 , 一些 传统的理 论和方法正 遭到 人们的怀疑和批评。! 中国大百 科全书∀ 心理学# 中 , 关于 智 力 条目的释文明确 指出 智力一 词的 含义看 起来 好像是 人 人皆知的 , 实际 上却 很 难提 出一 种 完全 令人 满 意的 定 义 。 一方面看 , 每个人都明白智力是 什么 ; 另一方面 , 又很少 人能 够准确地说明智 力是什 么。换言 之 , 对于智 力 , 每个 人都 有 自己的理解 , 这样形成的概念 称作智力内 隐概念。智力 内隐 [ 收稿日期 ] 2003 12 25 [ 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项目 ( DBA 010164) 资助课题 . 该课题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红 教授主持 , 本文为课题成果之一 . [ 作者简介 ] 高山 ( 1976 ) , 女 , 四川 内江人 ,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理论研究 对于我们 进一 步理解 智力 意义重 大。作者 试图 从 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 展及跨文化差异出 发 , 探寻 理解和揭 示智力本质的钥匙。
( 西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 重庆 400715)
[摘 要 ]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 , 智力就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 点领域 , 但迄今仍 没有一种智 力理论或 智力测量能 够完
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 。 对于智力 , 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理解 , 即不 同的人 具有不 同的智力 内隐理 论 。 文章首 先 指出智力内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 接着 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 展及跨文 化差异 出发 , 揭示了 智力内 隐理论研 究 为建立全面的智力观和发掘智力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 。 [ 关键词 ] 智力 ; 内隐理论 ; 跨文化差异 [ 中图分类号 ] B 848.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号] 1671 6973( 2004) 04 0017 03
17
力内隐理论的把 握将 帮助 他们认 识到 孩子什 么年 龄可以 完 成特定的认知任务 ; 招聘者会根据 他们的智 力内隐理论 来决 定录用的对象 ; 人们也会根据自身 的智力内 隐理论决定 约会 的人选 ; 等等。总之 , 日 常生活 中的 许多判 断广 泛用 到智 力 内隐理论的知识。 其次 , 内隐理论 研究对 外显 理论的 出现 具有 推动 作用。 内隐理论可能提供某种框架或模式 , 而这种 框架或模式 有助 于定义一种现象 , 尤其是指定 现象的大致 范围。如果某 种内 隐理论与其 外显理论没有联系 , 那 么内隐理 论就可能存 在错 误 , 当然有时也有必要对外显理论进行补充或 完善。 最后 , 理解智力内隐理论有助 于阐明智力 对于不同 个体 的发展差异以及跨 文化 差异。不 同年龄 的个 体具 有不同 的 智力表 现 , 并 且文 化差 异对 个体 的智 力发 展也 有很 大的 影 响 , 例 如 , 接 受西式 教育的 孩子与 没有接 受这种 教育的孩 子 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事实上 , 个 体智力从一 开始显现 就是 以 文化智力 的 面目 出现的。 然而 , 长期 以来 , 智力 理论 家 们试图把知识与 智力 分离 开来 , 寻求 不含 文化因 素的 纯 智 力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关 于 结构 化知 识 和 条 件化 知 识 的研究和智力 的认 知结构 模型 假说 , 知识 库作 为操作 性 认知因素 之一 , 它本身 是智力 的构成 成分 , 它既 是原有智 力 活动的结 果 , 又参与到 新的智 力活动 中 , 影响未 来的智力 活 动的效率 , 因此 , 它并 不是 与智 力毫不 相干 的对 立因 素。假 如某因素 在某事 物形成 过程中就 成了它 的一部 分 , 那么 , 根 据结构 论的 原理 , 要是 硬把 该因 素强 行从 该事 物中 分离 出 去 , 则该事物就 不复存 在了。同 样 , 企图把 文化 因素 从智 力 中强行排除而假定 纯智力 的存在 , 那也必 然使智力再 也无 处可寻。因 此 , 智力理论家在研究 智力本质的 过程中应 该注 意避免过分追求 纯智 力 而 忽视 文 化智 力 的 倾向。智 力 内隐理论恰好有助于了解智力的跨文 化差异 , 从而更全 面的 把握智力。
论研究中得出的三个因 素 , 但重 点是不同年龄与不 同因素的 适用性。问题解决 能力多适用于教师对 大学生智 力的概念 , 语言能力适用于教师对 中学生智力的概念 , 社会能 力则适用
[ 1] 于他们对小学生智力的概念。
Y ussen 和 K ane( 1985) 也 研究 了智 力 的内 隐理 论 , 但 他 们选用儿童作为被试而不是成人。通过 对一年级、 三年 级和 六年级的学生关于智力 的视觉表象、 智力的稳定性 和可塑性 以及智力定义等问题的 询问 , 他 们发现年龄较大儿 童的观念 比年龄较小儿童的观念 更具个别差异 , 而且年龄越 大越有可 能将把智 力看 作 内化 的 品质。然 而 , 与 年 龄较 小 的儿 童 相 比 , 年龄较大的儿 童认为 与智 力相 联系的 品质 并不普 遍 , 从 而利用表面现象代表智 力的可能性较小 , 这样可能 出现另一 种趋势 , 即年 龄较小的儿童对智 力的看法很大程度 上依照社
一、 为什么智力的内隐理论如此重要?
首先 , 智力内隐理论阐明了人 们认识和评 估自己及 他人 智力的方 式。要更 好地理解人们对自己 及他人智 力的判断 , 了解其自身的内隐理论是必要的。例如 , 父母 对孩子语 言发 展的内隐理论的 了解 将决 定他们 在孩 子多大 时纠 正孩子 言 语中的一定错误 , 甚至我们可以 进一步认为对父母 本身的智
第 3 卷第 4 期 2004 年 8 月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l. 3 Aug .
No. Hale Waihona Puke 2004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高 山, 白俊杰, 李红
[ 5] 掌握更多的信息 , 而有的则不然。
三、 智力内隐理论的跨文化差异
在某些情况下 , 西方的智力理 论研究还不 能够与其 他文 化背景下的智力理论研 究产生共享效果 , 例如西方 研究过程 中对智力加工速 度的 强调 就未能 与许 多文化 背景 下的研 究 共享 , 其他文 化背景下的人甚至 会怀疑快速完成的 工作的质 量 , 他们可能重 视的是 加工 深度而 非速 度。然而 , 不 仅他 们 提出了质疑 , 一些著名的西方理 论家也指出了加工 深度对于 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 6] 。 中国早在古代就有学者对智力进行 过研究 , 儒家强 调仁 爱和正当 , 突出 中庸平 和 , 例如 , 教育 家孔 子谈到 智 , 并 对 其从多个方面给予解释 : ( 1) 认识 上的 不惑状 态 , 如 知者 不 惑 ; ( 2) 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 , 如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 3) 对人的 识别 能力 , 如樊 迟问 智 , 子 曰 : 知人 ; ( 4)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 如 智者乐水 ; ( 5) 学 习和接受 知识 的能力。孟子认为 , 智 是人对外 界事物及规 律的认识 和掌 握 , 人如能认 识事 物 的规 律并 按 规律 行 事 , 就 是智 的 表现。 荀子将人生来具有的认知能力叫做 知 , 知 与客观事 物相 符合就转化 为智 力。道家 与儒家 不同 , 他们 强调 要 超圣 绝 智 , 老子 认为 智 是对 道 的直 觉把 握 , 庄子则 认为 先 有 真人而后有 真知 。墨家 重感 觉经验 , 以 为人 生来就 有感 觉 能力 , 等等。 东西方智力 理论 的差异 或许 到今 天还 依然 存在。斯 登 伯格等人 ( 1997) 研究了当代 我国台湾的 智力概念 , 发现 有关 智力理论的五个基础因素 : ( a) 一般认知因素 , 与西方传统智 力测验中 的一般因 素极 其相似 ; ( b) 人与人 之间 的智 力 ; ( c) 个人内心 的智 力 ; ( d) 智 力的 自我 主 张 ; ( e) 智力 的 自我 退 避。然而 , 在 另一 个 有 关 研 究 中 却 得 出了 不 同 的 结 果 [ 7] 。 Das( 1994) 也研究 了东 方的智 力观 点 , 他指 出在 佛教 或印 度 教的哲学理论 中智 力不仅 包括 觉醒、 注意、 识 别、 理解 , 而 且
[ 4] ( P207会技能 , 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依据学习技能。 241)
Nicho lls( 1990) 同样就智力的观点对儿童进 行了研究 , 发 现儿童对于智力的概念 各不相同 , 并且儿童对于智 力与努力 的关系所持的观点也各 不相同 , 一些儿童认为努力 与能力大 有区别 , 而另一 些则 不然。 Nicholls 还 发现 儿童 的整 体智 力 概念也不同 , 有的儿童认为智力 的发展需要通过努 力学习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