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211235478_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近6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第37卷第3期2023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3J u n .,2023收稿日期:2022-10-19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 西部之光 计划项目 第一作者:曲绅豪(1999 ),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水土资源保护研究㊂E -m a i l :619267127@q q .c o m 通信作者:佘冬立(1980 ),男,湖南长沙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土过程与侵蚀控制研究㊂E -m a i l :s h e d o n gl i @h h u .e d u .c n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近6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曲绅豪1,周文婷1,张翔2,佘冬立1(1.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1100;2.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为分析黄河水沙成因并预测未来水沙情势,选取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昕水河和朱家川2条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水文站及雨量站1956 2018年降雨和径流泥沙实测数据,采用M a n n -K e n d a l l 趋势及突变检验㊁累积距平法和M o r l e t 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并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对水沙变化进行归因分析,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相对贡献㊂结果表明:1956 2018年,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为11.9ˑ107,1.7ˑ107m 3,年均输沙量分别为12.3ˑ106,9.8ˑ106t,径流和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2条流域的径流量突变年分别为1980年和1984年,输沙量突变年分别为1980年和1972年;选取的2条流域水沙变化存在明显周期性,径流变化的第1主周期分别为45年和16年,输沙量变化的第1主周期分别为9年和15年;降雨对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9%,8%,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5%,35%,远不及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人类活动是径流和输沙量锐减的主导因素㊂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沙治理提供科学性建议㊂关键词: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影响因素;双累积曲线中图分类号:T V 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3-0035-08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3.005V a r i a t i o nT r e n d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o fW a t e r a n dS e d i m e n t i n t h e M i d d l e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i nR e c e n t 60Y e a r sQ US h e n h a o 1,Z HO U W e n t i n g 1,Z H A N G X i a n g 2,S H ED o n gl i 1(1.C o l l e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H o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1100;2.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a n d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712100)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a n a l y z e t h eo r i g i no fw a t e ra n ds e d i m e n t i n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a n d p r e d i c t t h e f u t u r e w a t e r a n ds e d i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w ot y p i c a lw a t e r s h e d s (X i n s h u iR i v e ra n dZ h u ji a c h u a n w a t e r s h e d )i nt h e 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s t u d y ar e a .B a s e d o n t h em e a s u r e dd a t a o f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r o m1956t o2018a t t h eh y d r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i o na n dr a i n f a l l s t a t i o n ,t h e M a n n -K e n d a l l t r e n d ,t h e c h a n g e -p o i n t a n a l y s i s ,t h e c u m u l a t i v e a n o m a l y m e t h o d a n d t h eM o r l e tw a v e l e tm e t h o dw e r eu s e d t oa n a l yz e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t r e n do fw a t e r a n ds e d i m e n t i nt y pi c a lw a t e r s h e d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a t t r i b u t i o no f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c h a n g e sw e r ea n a l y z e db y u s i n g th ed o u b l e m a s sc u r v e m e t h o d ,a n d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a n d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t o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c h a n gew e r e q u a n t i f i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1956t o 2018,t h e a v e r a g e a n n u a l r u n o f f i n t h eX i n s h u i R i v e r a n dZ h u j i a c h u a nw a t e r s h e dw a s 11.9ˑ107a n d 1.7ˑ107m 3,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t h ea v e r a g ea n n u a l s e d i m e n td i s c h a r gew a s12.3ˑ106a n d9.8ˑ106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d i s c h a r g es h o w e da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T h ea b r u p tc h a n ge y e a r of r u n o f f i nt h eX i n s h u iR i v e ra n dZ h u j i a c h u a n w a t e r s h e d w a s1980a n d1984,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 a b r u p t c h a n g e y e a ro fs e d i m e n td i s c h a r g e w a s1980a n d197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c h a n ge sof w a t e ra n d s e d i m e n t i n t h ew a t e r s h e d sh a do b v i o u s p e r i o d i c i t y ,a n d t h e f i r s tm a i nc y c l eo f r u n o f f c h a ng ew a s45y e a r s a n d 16y e a r s ,a n d th e fi r s tm a i nc y c l eo f s e d i m e n t t r a n s p o r t c h a n g ew a s 9y e a r s a n d15y e a r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o f r a i n f a l l t o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r u n o f f i nX i n s h u iR i v e r a n dZ h u ji a c h u a nw a t e r s h e dw a s 19%a n d 8%,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o f r a i n f a l l t o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s e d i m e n td i s c h a r gew a s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5%a n d35%,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C o n t v i b u t i o nr a t eo f r a i n f a l l i sf a r l o w e rt h a nt h a to f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w h i c ha r e t h e l e a d i n g f a c t o r o f t h e s h a r p d e c r e a s e 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d i s c h a r g e.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c a n p r o v i d e s c i e n t i f i c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c o n t r o l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K e y w o r d s: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w a t e r a n ds e d i m e n t;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d o u b l em a s s c u r v eme t h o d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㊂黄河流域面积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存在水少沙多㊁水沙异源等问题[1-3]㊂黄河中游地带穿越生态系统脆弱的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成为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区域[4-5]㊂分析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对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㊂近年来,黄河流域水沙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流域水沙调控体系布局[6]㊂陈康等[7]以黄河干流近65年各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来沙系数分析发现,除唐乃亥㊁艾山和利津站呈增大趋势外,其他水文站均呈减小趋势㊂对比黄河上㊁中㊁下游发现,黄河中游平均输沙模数最大,为主要产沙区,选取中游多沙粗沙区进行小尺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探究水沙变化机理[8-9]㊂贾昊等[10]通过对黄河中游潼关站69年(1950 2018年)实测径流量变化研究发现,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表现出丰枯特征且在1985年发生突变,减少40.1%,并预测未来20年潼关站径流量会持续稳定减少㊂夏露等[11]通过分析昕水河水沙变化关系发现,其径流和输沙量突变发生的时间均在1980年前后,突变年份前(1958 1980年),水沙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2003 2015年相关性不显著㊂同时,利用水文分析和模型解析等分离气候㊁人类活动减水减沙效益的研究也在广泛开展㊂赵广举等[12]通过构建水文站点的径流 降雨和输沙量 降雨的双累积曲线识别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㊂通过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沙变化存在明显周期性规律,分析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借鉴意义㊂基于此,以黄河中游气候㊁地形地貌差异显著的2条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 a n n-K e n d a l l趋势及突变点检验㊁累积距平法和M o r l e t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双累积曲线分析水沙变化的影响因素,识别降雨和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效益,以期因地制宜㊁针对性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性建议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选取昕水河和朱家川流域开展研究(图1)㊂昕水河流域(36ʎ06'20ᵡ 36ʎ57'27ᵡN,110ʎ29'15ᵡ 111ʎ23'33ᵡE)位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东岸,发源于吕梁山系,上游属于土石质山区,中㊁下游属于黄土残塬沟壑区㊂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季雨水充沛,冬春季气候干燥[13]㊂朱家川流域位于山西省西北部(38ʎ42'51ᵡ 39ʎ18'06ᵡN,110ʎ58'54ᵡ 112ʎ13'32ᵡE),流域地形平坦,地势从东到西依次降低,土质为砂壤土,西部靠近黄河沿岸易受到黄河下切侵蚀作用㊂流域处于我国北方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全年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水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14]㊂水沙数据是1956 2018年的逐年数据,其中,径流泥沙数据和部分降雨数据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黄河流域水文年鉴[15],其余降雨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 t t p s://d a t a.c m a.c n/)㊂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分布1.2研究方法选用M a n n-K e n d a l l对流域水沙数据进行趋势和突变检验[16-17]㊂该统计方法属于非参数检验的范畴,其优点在于对数据整体趋势做分析,去除极大或极小等极端值对序列的影响,且不受主观因素干扰[18]㊂其计算方法见公式(1)~公式(3):S k=ðki=1r i(k=2,3, ,n)(1)式中:S k为第i个样本x i>x j(1ɤjɤx)的累计数,当x i>x j时,r i=1,反之,r i=0㊂在假定长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情况下,S k的均值与方差分别为:E S k()=n n+1()4,v a r S k()=n n-1()2n+5()72(2)将S k标准化则为:U F k=S k-E S k()[]v a r S k()(3)63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式中:U F1=0,当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临界值U0.01=ʃ1.96,若|U F|>Uα,表示长时间数据存在显著的趋势变化㊂然后将此方法再应用于反序列,反序列顺序为x n,x n-1, ,x1,将反序列结果标准化后用U B k进行表示㊂最后,U F k和U B k可绘制成2条曲线,若2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2条临界线内,则可判断该交点为长时间序列数据的突变点㊂采用累积距平法来进一步判断突变点年份,计算方法为:L P i=ðni P i-P()(4)式中:L P i为第i年累积距平值(t);P i为第i年的输沙量(t);P为多年平均输沙量(t)㊂通过观察累积距平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及转折点来判断离散程度和突变点年份㊂采用M o r l e t连续小波分析,对流域水沙数据的时间变化进行解析,进而识别出水沙变化隐含的周期[19-20]㊂采用M a t l a b软件中的W a v e l e t工具包运算出径流量和输沙量小波系数后,采用O r i g i n L a b O r i g i n P r o2021b软件绘制小波变换实部分布图和方差图㊂采用双累积曲线分析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因素,计算突变年份前的累积降雨量 径流量(输沙量)的回归方程,并将突变年后的累积降水量代入方程得到理论和实际累积径流量(输沙量)变化情况,进而解析降雨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21]㊂2结果与分析2.1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2条流域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趋势㊂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为1.2ˑ108,0.17ˑ108m3,总体呈降低趋势㊂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个流域年径流量在1956 1970年变化较剧烈,而后趋于相对稳定,尤其近10年,年径流量分别降至1950 1970年平均流量的20%㊂与朱家川小流域相比,昕水河小流域径流量降低更为明显,从1956 1970年平均径流量2.1ˑ108m3减少为2000 2018年平均径流量0.68ˑ108m3㊂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年均输沙量分别为1.23ˑ107,0.98ˑ107t,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一致,均呈显著减少趋势㊂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降低较为明显,其输沙量1967年出现峰值(1.22ˑ108t),1975年后稳步减少㊂至2018年,2条流域输沙量均减少超过90%㊂采用M-K趋势检验法对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年径流和输沙量进行趋势检验表明,2条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p<0.01)㊂图2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过程2.2流域水沙突变及周期性变化由图3可知,流域水沙动态数据突变年检验结果㊂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年径流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0年和1984年,年输沙量在M-K检验中不存在明显突变点,引用累积距平法对输沙量进行突变检验(图4),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0年和1972年㊂图3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突变检验73第3期曲绅豪等: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近6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条流域水沙变化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规律(图5)㊂昕水河小流域径流量主要表现为6~12,13~24,37~52年3类尺度变化周期,6~12年变化周期在1980年前比较明显,13~24年变化周期在1995年前明显,37~52年的周期变化具有全域性㊂由图6可知,昕水河径流量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尺度,依次对应9年㊁18年和45年尺度,其中,45年时间尺度对应最大峰值,为第1主周期,9年和18年时间尺度分别对应第2和第3主周期㊂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存在2~7,11~20,23~43年3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2~7年变化周期在1990年前比较明显,11~20年变化周期在1975年前明显,23~43年的周期变化在1985年前较为明显㊂朱家川径流量存在3个时间尺度,分别为4,16,33年,特别是16年震荡最强烈,对应第1主周期,33年和4年时间尺度分别对应第2和第3主周期㊂图4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累积距平曲线图5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小波实际分布83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由图7可知,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小波分析结果㊂昕水河小流域输沙量呈现3~ 5,6~11,13~20,22~32年4类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其中,3~5年在1970年前比较明显,6~11年在1965年较明显,13~20,22~32年持续到2000年前后㊂小波方差(图8)中显示4个周期的中心尺度分别在4,9,17,27年,9年尺度震荡程度较为强烈,为第1主周期,4,27,9年时间尺度分别为第2㊁第3和第4主周期;朱家川小流域泥沙量周期变化存在2~5,10~20,22~44年3类尺度,2~5年在1975年比较明显,10~20年在1980年较明显,22~44年在1995年前较为明显㊂各周期中心尺度分别在3,15,33年,其中,15年尺度显示出最强烈的震荡,为第1主周期,33,3年时间尺度分别为第2和第3主周期㊂图6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小波方差图7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小波实际分布93第3期曲绅豪等: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近6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8 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输沙量小波方差2.3 水沙变化的影响因素绘制降雨 径流双累积曲线(图9),径流突变年份即双累积曲线斜率发生明显转折的年份㊂昕水河小流域和朱家川小流域每次转折曲线斜率均在变小,表明相同降雨量情况下,径流量在减少,降雨 径流的关系随之发生变化㊂通过预测理论径流量和实测径流量计算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表1)㊂相较于突变年份前的时期(1956 1979年),昕水河小流域的径流量在19802018年期间减少56%,降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径流量的减少均起到作用,贡献率分别为19%,81%,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对于朱家川小流域,1984 2018年间径流量相较突变年份前的时期(1956 1983年)减少81%,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减水的贡献率约为1ʒ12,人类活动成为该流域径流量锐减的主导因素㊂图9 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降雨 径流双累积曲线表1 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各时间段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流域时间段径流量/(108m 3㊃a-1)理论值实测值减少量减少总量人类活动降雨径流量减少贡献率/%人类活动降雨昕水河1956 19791.931.861980 20181.660.811.050.850.208119朱家川1956 19710.330.321972 20180.300.060.260.240.02928同样,根据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实测年降雨量和年输沙量,绘制降雨 输沙双累积曲线(图10)㊂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降雨 输沙双累积曲线斜率在输沙突变年份发生转折,转折均朝右偏,表明昕水河小流域和朱家川小流域降雨 输沙的关系分别在1980年和1972年后持续减弱㊂计算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降雨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表2)㊂昕水河1980 2018年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时期(1956 1979年)减少80%,朱家川1972 2018年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时期(1956 1971年)减少87%㊂降雨对朱家川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35%)高于对昕水河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25%),相较于降雨对径流量的影响,降雨对输沙量的影响更强烈,但不及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人类活动仍是输沙量锐减的主导因素㊂图10 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降雨 输沙双累积曲线表2 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各时间段降雨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流域时间段输沙量/(108t㊃a -1)理论值实测值减少量减少总量人类活动降雨输沙量减少贡献率/%人类活动降雨昕水河1956 19790.240.251980 20180.200.050.200.150.057525朱家川1956 19710.280.301972 20180.210.040.260.170.09653504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讨论流域内水沙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㊂昕水河和朱家川2条气候条件不同的流域其径流量受降雨影响程度不同,昕水河流域较朱家川流域,气候更温润,降水条件更丰富,因此,突变年前后汛期降雨变化[22]对昕水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19%)大于对朱家川流域径流量的影响(8%)㊂朱家川流域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土质松散,土层更容易受到雨水的冲刷,产生更多的水土流失[23],因此,降雨的变化对朱家川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35%)高于对昕水河流域输沙量的影响(25%)㊂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泥沙锐减占主导地位,输沙量大规模减少得益于人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㊁兴建淤地坝和梯田等改变泥沙的输送过程,从根源上阻断坡面漫流㊁土壤侵蚀的发生,流域减水减沙效果明显[24]㊂2000年后水库工程㊁河道采砂以及流域调水调沙等人类活动不断增多,系统性的水土保持工作使得流域下垫面变化更为明显,蓄水拦沙作用进一步增强,导致黄河泥沙骤减[25]㊂然而,当前全球灾害性气候频发,局部地区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所形成的洪水泥沙可能将过去水保措施所拦截的泥沙一并冲下,因此,近些年的黄河减水减沙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大水大沙年份的出现及其引起的水沙灾害[26]㊂同时,刘晓燕[27]在关于未来黄河水沙形势的思考中提出,至2050年,黄河中游地区将存在严重的刚性缺水,绝大部分的淤地坝也将失去拦沙能力,林草植被覆盖度将达到饱和状态,黄河沙量反弹成为必然趋势㊂因此,在黄河水沙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在关于流域产汇流机制㊁水沙驱动因子㊁水保治理格局以及水沙调控阈值体系等关键问题科学筹划和精准实施[28]㊂4结论选取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㊁地形地貌差异显著的2条流域(昕水河和朱家川)为研究对象,分析2条流域1956 2018年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量变化的相对贡献表明:(1)昕水河和朱家川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为11.9ˑ107,1.7ˑ107m3,年均输沙量分别为12.3ˑ106,9.8ˑ106t,2条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㊂(2)昕水河和朱家川流域径流量的突变年分别为1980年和1984年,输沙量的突变年分别为1980年和1972年㊂2条流域水沙变化存在明显周期性,径流变化第1主周期分别为45,16年,输沙变化第1主周期分别为9,15年㊂(3)降雨对昕水河和朱家川小流域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9%,8%,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5%,35%,2条流域水沙量的减少受到降雨的影响明显但远不及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水沙锐减的主导因素㊂参考文献:[1]胡春宏,张晓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黄河水沙变化[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1):1-11.[2] L i uSY,H u a n g SZ,X i eY Y,e t a l.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c h a n g e s o f r a i n f a l l e r o s i v i t y i n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C h i n a:C h a n g i n gp a t t e r n s,c a u s e s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J].C a t e n a,2018,166:279-289.[3] H a n JQ,G a o JE,L u oH.C h a n g e s 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a i n f a l l,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 l o a d i nt h e W u d i n g R i v e rb a s i no nt h eC h i n e s eL o e s sP l a t e a u[J].C a t e n a,2019,175:228-235.[4]姚文艺,焦鹏.黄河水沙变化及研究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6(9):55-63,93.[5]马文进,李鹏,任小凤,等.黄河中游府谷/吴堡区间水文特性分析[J].水文,2002,22(5):59-61,24.[6]穆兴民,贾昊,高鹏,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中游水文情势影响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10):44-50.[7]陈康,苏佳林,王延贵,等.黄河干流水沙关系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泥沙研究,2019,44(6):19-26. [8] W a n g F,Z h a oGL,M uX M,e t a l.R e g i m e s h i f t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o f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l o a d si nt h e Y e l l o wR i v e r b a s i n,C h i n a[J].W a t e r,2014,6(10):3012-3032.[9]M i a oC,N i J,B o r t h w i c k A G L,e t a l.A p r e l i m i n a r ye s t i m a t e of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 h e c h a ng e s i nw a t e r d i s c h a r g ea n ds e d i m e n t l o a d i n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J].G l o b a l a n dP l a n e t a r y C h a n g e,2011,76(3):196-205.[10]贾昊,穆兴民,赵广举,等.不同频率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趋势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6):60-64,69.[11]夏露,马耘秀,宋孝玉,等.黄河中游昕水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归因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6):109-115. [12]赵广举,穆兴民,田鹏,等.近60年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6):1070-1078.[13]亢小语,张志强,陈立欣,等.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基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3):563-572.[14]胡磊,佘冬立,杨震.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1):72-77.[15]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黄14第3期曲绅豪等: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近6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流域水文资料[M].郑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1970.[16]李二辉,穆兴民,赵广举.1919 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4,25(2):155-163. [17]王光辉.近60年黄河干流径流泥沙变异性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19.[18]高照良,付艳玲,张建军,等.近50年黄河中游流域水沙过程及对退耕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6):99-105.[19]李勃.黄河径流和输沙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20]杨坤,刘仲秋,雷坤,等.1957 2018年永定河流域降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O L].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17[2022-11-15].h t t p://k n s.c n k i.r e t/k c n s/d e t n i l/42.1419.T V.20220913.1117.024.h t m l.[21]冉大川,刘斌,付良勇,等.双累积曲线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方法探讨[J].人民黄河,1996(6):24-25.[22]颜明,张守红,许炯心,等.风水两相变化对黄河中游支流粗泥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2):25-29.[23] Z h a n g X,S h eDL.Q u a n t i f y i n g t h e s e d i m e n t r e d u c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o fk e y d a m s i nt h e c o a r s e s a n d y h i l l y c a t c h-m e n t s r e g i o no f t h e y e l l o wr i v e r b a s i n,C h i a n[J].J o u r-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21,602:e126721. [24]高健翎,高燕,马红斌,等.黄土高原近70年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2019,41(11):65-69,84.[25]高宗军,冯国平.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地下水,2020,42(1):147-151.[26]史辅成,张冉.近期黄河水沙量锐减的原因分析及认识[J].人民黄河,2013,35(7):1-3.[27]刘晓燕.关于黄河水沙形势及对策的思考[J].人民黄河,2020,42(9):34-40.[28]胡春宏,张晓明.论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若干问题[J].水利学报,2018,49(9):1028-1039.(上接第34页)[14] A k s o y H,K a v v a sM L.Ar e v i e wo f h i l l s l o p e a n dw a-t e r s h e ds c a l ee r o s i o na n ds e d i m e n tt r a n s p o r t m o d e l s[J].C a t e n a,2005,64(2/3):247-271.[15]蔺明华,杜靖澳,张瑞.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61-67.[16]苏彩秀,黄成敏,唐亚,等.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评估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68-170,174.[17]黄翌,汪云甲,王猛,等.黄土高原山地采煤沉陷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28-235.[18]程冬兵,张平仓,张长伟,等.工程开挖面土壤侵蚀模型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0):106-112. [19]马洪超,谢永生,赵暄,等.工程堆积体标准小区界定与可蚀性因子改进[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3):59-64. [20]谢云,林燕,张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发展与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279-287.[21]黎四龙,蔡强国,吴淑安,等.坡长对径流及侵蚀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12(1):29-34. [22] F o s t e rG R,W i s c h m e r i e r W H.E v a l u a t i n g i r r e g u l a rs l o p e s f o rs o i l l o s s p r e d i c t i o n[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 A-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1974,17(2):305-309.[23]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4]胡刚,宋慧,刘宝元,等.黑土区基准坡长和L S算法对地形因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166-173.[25] Z i n g g A W.D e g r e ea n dl e n g t ho f l a n ds l o p ea s i t a f-f e c t ss o i l l o s s i nr u n o f f[J].Ag r i c u l t u r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1940,21:59-64.[26] M cC o o lD K,B r o w nL C,F o s t e rG R,e t a l.R e v i s e ds l o p es t e e p n e s s f a c t o r f o r t h eu n i v e r s a l s o i l l o s se q u a t i o n[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A S A E,1987,30(5):1387-1396. [27]江忠善,郑粉莉,武敏.中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研究[J].泥沙研究,2005(4):1-6.[28]吴普特,周佩华.地表坡度与薄层水流侵蚀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3):1-5.[29]牛耀彬,吴旭,高照良,等.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8):69-77.[30]杨兴,张家喜,彭培好,等.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砾石含量工程边坡土壤侵蚀及水动力学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6):9-15.24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江口近期来沙量变化及其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长江口近期来沙量变化及其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李保;付桂;杜亚南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长江来水来沙变化影响因素众多,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运动影响越来越显著.作为长江流域的终端,长江口地区既受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显著地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大通站近几十年的泥沙监测资料,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大通站的年均输沙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03年大通站的年均输沙量出现显著下降.长江口来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流域来沙量的显著减少,与水库工程拦沙、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人工采沙及中游河道泥沙淤积等因素有关.长江口来沙量减少对南支及口外三角洲影响相对明显,均表现为冲刷特征,对此长江口综合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充分给予重视.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李保;付桂;杜亚南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 200136;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 20000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 20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
【相关文献】
1.长江口南港瑞丰沙整治工程对周边河势的影响 [J], 李文正
2.长江口近期来水来沙量及输沙粒径的变化 [J], 付桂
3.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近期河势变化及对区域重大整治工程的影响 [J], 吴焱
4.长江口南汇嘴近岸海床近期演变分析--兼论长江流域来沙量变化的影响 [J], 虞志英;楼飞
5.长江口北支河势的变化与水、沙、盐的输移 [J], 陈宝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第34卷第2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21112 2018年1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18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摘要: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
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 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
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
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
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
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径流;评估;水文;黄河;干流;一级支流;水沙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中图分类号:P333; TV8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8)-21-0112-08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21):112-1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Zhao Yang, Hu Chunhong, Zhang Xiaoming, Wang Yousheng, Cheng Chen, Yin Xiaolin, Xie Min. Analysi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regimes and its caus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70 year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8, 34(21): 112-1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0 引 言黄河以水少沙多,含沙量高而著称[1]。
长江源区近年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候 干寒 、 空气 稀 薄 , 常年 温度 很 低 , 是 我 国气 候 最 寒 冷
的地 区之一 , 具 有 特殊 的 高 原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 长江 源
区 是青 藏 高 原 现 代 冰 川 分 布 较 集 中 的地 区 之 一 。2 0 世纪 7 0年代 以后 , 由于 气 候 急 剧变 暖 , 各 冰 川均 表 现
中图法分类号 : T V1 4 5 . 3
1 研 究 区 域 基 本 情 况
长江 源 区位 于青 藏 高原腹 地 、 青海 省 西南部 , 长 江
在 此 区域 流 经青海 省 格尔 木市 的唐 古拉 山乡及 玉树 州 的治 多 、 曲麻 菜 、 称多 、 玉 树等 县 , 至玉 树县 的赛 拉 附近
了长江 源 区水沙 特 征 。径 流 、 泥沙 资 料 主 要 采用 采 用 长 江 源 区 沱沱 河 、 五道梁 、
曲麻莱气 象 站 以及直 门达 水 文站 降水资 料 。主要 分析 方 法包 括集 中度 、 集 中期 、 不 均 匀 系 数法 。 。 、 趋 势 分 析
进 入 四川 、 西 藏境 内, 地理 位置 在北 纬 3 2 。 2 6 ~3 5 。
4 2 、 东经 9 0 。 3 3 ~ 9 5 。 2 0 之 问 。长江 源 区地势 高 峻 、 气
降水 、 径 流变 化对 区域 生态 环境 及泥 沙 的影响 。
2 资 料 使 用 及 研 究 方 法
区水 沙变 化进 行 了研 究 , 谢 昌卫 等 对 长 江 一黄 河 源 寒 区径 流时 空变 化特 征 进 行 了研 究分 析 , 吴 豪 等 对 受 气 候 影 响的水 沙 丰枯 周 期 进 行 了分析 研 究 , 刘 宪 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河之一。
其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是一个与自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降水量、地质条件、土地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等。
随着气候的变化,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也会发生变化,间接影响到水沙通量的变化。
而地质条件则决定了土壤的渗透性和水流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水沙通量。
此外,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黄河水沙通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历史数据和研究分析,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一般来说,黄河的水沙通量在年内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季和夏季是黄河水沙通量较高的时期,而秋季和冬季则较低。
这与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冰雪融水和悬移质的输送有关。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影响日益增大,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也受到了更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调控成为调整黄河水沙通量的重要手段。
控制水库库容和蓄水量、合理进行引水、排水和输沙等工程措施,可以对黄河水沙通量进行调节。
为了更好地掌握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观测工作。
通过收集和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预测方法,有助于提前预判和应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
这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洪调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受到气候、地质、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保护好黄河这一宝贵的资源。
近年三江源区河流泥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0 . 9 7 3
2 0 1 2
l 2 l 3
l 9 4 0
2 0 0 5
4 4 5
2 0 0 6
8 8 . 1
巴 塘河
新寨
2 2 9 8
2 0 0 5 - 2 0 1 2
O 0 8
0 . 1 8 8
2 0 0 6
6 . 2 6 3
1 4 . 7
年来三江源 区水流沙 的变化情况 。三江源 区水流沙站 点分布 见图 1 。
【 关键词 】降水 ;河流泥沙;三江源 ;趋势分析
1前 言
河流 泥沙不仅反 映河 流水土流失 的状况 ,还 是河川径流质量 的 个重要标 志,影响着水 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 。河流泥 沙的大小受降 水 、径流及 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制约 。一般 说来,泥沙 的大小与降水 、
出现 年份
年平均输 沙量 ( t )
输 沙量 出现 ( 万t ) 年份
输沙 量 出现 ( 万t ) 年份
多 年 平 均 输 沙 模 数 ( t / k n i )
通 天河
直门达
1 3 7 7 0 4
2 0 0 5 - 2 0 1 2
0 . 7 1 4
三江源 区地 处青藏高原腹地 ,独 特的生态环境造就 了世界上高 海拔地 区独 一无 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 系统,使得在地势高 寒、大气 储水能力甚差 的半干旱气候区 内可 以储 存生命之水 ,加上 高原 大地 形的抬升 ,强化 了三江源 区的局部 降水 ,长江、黄河 、澜沧江 三大 河流得以 同源于此 ,成为 中华水 塔 ”甚至 “ 亚洲水塔 ” 3河流泥沙 变化趋 势分析 3 . 1数 据来源 三江源区站点稀疏且分布 不均多设在出 山口附近 ,本次选取直 门 达、新寨、同仁、上村 4个水文站点 8年 ( 2 o o 5  ̄2 o 1 2年 )的降水 观测数据 。三江源 区泥沙代表站 分析 时, 以 2 o 0 5  ̄2 0 1 2 年输 沙率、 含沙量月平均值与各月 多年平 均值 ( 1 9 5 6  ̄2 o 0 0 年 )比较 , 反 映近
试析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
试析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摘要: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江河水沙的变化尤为显著。
江河水沙变化影响着我国水利的建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江河水沙的现状,必须调整治理方式,采取新的有效措施才能维持江河水沙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水沙变化;江河治理;水沙平衡;调整治理方式近几年,我国的各大河流的输沙量和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整体有下降的趋势。
不同的地区江河水沙的变化程度不一样,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这种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这种形式,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先制定合理的计划,从特殊到一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应对这种变化。
本文针对江河水沙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探究,在如何有效治理江河方面进行总结创新。
一、我国江河水沙现状及变化趋势全球的江河水沙治理存在着严重问题,而我国的问题尤为明显。
选取我国主要的几条河流统计其多年的水沙特征值,如表1。
由表1可知,我国径流量最大的江河是长江,以大通站为例,年径流量大约在9000亿立方米,其次为珠江,年径流量大约在2800亿立方米。
我国输沙量最大的江河是黄河,以潼关站为例,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0亿吨,而排在第二的长江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只有4亿吨左右。
上世纪中期,我国的河流总径流量和总的输沙量基本稳定在一定数值上,并且围绕着稳定数值上下波动,没有表现出明显变化,但是20世纪末期,总净流量和总输沙量都开始呈下降趋势,且输沙量的降幅大于径流量的降幅[1]。
针对这种变化,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水沙平衡,减少降幅。
二、江河水沙产生变化的原因江河水沙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地区产生变化的原因不同,变化的程度也不一样。
总体来说,江河水沙产生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每条流域内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对江河水沙的变化具有很大影响。
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
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
【题目】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
【答案】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整理如下,供学习参考。
(1)中国许多河流以泥沙多著称,其中:①黄河含沙量居世界第一,长江含沙量居世界第四;②中国河流含沙量区域差异很大,流经黄土高原者含沙量最大,黑龙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河流含沙量最小,流经石灰岩地区者含沙量也较小。
(2)由于泥沙问题突出,给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带来很多问题:①平原地区河势经常发生变化;②湖泊、水库常发生淤积;③水轮机和过水建筑物磨损严重;④泥沙又是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载体,对水灾影响很大。
长江中游地区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长江中游地区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其流经的地区被称为长江中游,涵盖了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
长江中游地区的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
长江的水沙变化是指长江水量和携带的泥沙数量的变动。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对中国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水电发电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长江水沙变化对于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游地区的水沙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水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多变,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长江的水量和泥沙输移。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长江的水沙变化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些活动对土地利用、河流的水质和水量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长江的水沙输移,并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长江中游地区水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复杂的。
首先,水沙变化可能导致河岸侵蚀和农田退化,进而影响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河岸的侵蚀会导致土壤的流失,而丢失的泥沙又会使得农田失去肥沃的表层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水沙变化还可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长江是中国许多重要鱼类的产卵场和生活场所,水沙的变化会对鱼类的繁殖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水沙变化还会改变水质,对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长江中游地区水沙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的情况下,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会使得长江更好地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加强河流管理和保护。
通过加强对河岸的保护,减少河道的侵蚀,可以降低土壤流失的风险,并减少农田退化的可能性。
此外,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保持水质稳定,也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长江上游地区来水来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研究
长江上游地区来水来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长江上游多个重要水文站点水沙的分析,研究近期各个站点的径流及输沙的趋势,并对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进行分析预测。
分析认为上游水库建设对于水沙输移产生着的巨大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大量水库的建设,宜昌等上游干支流的输沙减少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同时会造成上游河道的淤积以及中下游河道的持续冲刷。
关键词:径流量,输沙量,拦沙率,长治工程,来沙系数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宜昌多年平均径流量4381亿m3,多年平均沙量5.009亿t。
50年来长江上游年来水量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年均输沙量沙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在长江上游干支流都很普遍。
近年来,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很多梯级水电站修建,将原有的河道渠化,使原有的河道水文泥沙过程发生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对河道水沙输移的过程产生重大的调整,而这种调整产生的效应我们还没有公认的结论,这也增加了我们对于梯级水库研究的紧迫感。
本文分析上游各站的水沙输移情况,对长江上游水沙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对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影响。
1.长江上游干流及主要产沙支流近年的水沙状况: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干流长4540km,流域面积约100万 km2,长江干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赤水及乌江较大支流入汇。
其重点产沙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干流、雅砻江口至屏山以及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白龙江流域等。
为研究长江上游近期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选取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屏山、寸滩、宜昌以及嘉陵江控制站北碚进行研究。
1.1水沙年际变化表1 各水文控制站的多年平均径流输沙关系表单位:径流量:108m3;输沙量:108t以上游地区的主要测站十年的水沙量统计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宜昌年均平均径流量各年际并无明显变化,但近期(2000~2003)年均输沙量明显减少,金沙江屏山站年均平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年均输沙量也没有明显变化,嘉陵江年均平均径流量自1986年来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均输沙量也有减少的趋势。
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South-to-North Water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Vol.17 No.3 Jun.2019
DOI:10.13476/j.cnki.nsbdqk.2019.0054 樊贤璐,徐国宾,邓恒,等.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J].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2019,17(3):07-15.FAN X L,XU G B,DENG H,et al.Water and sediment trend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Hongze Lake from 1975to 2015[J].South-to- 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9,17(3):07-15.(in Chinese)
1975-2015年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樊贤璐,徐国宾,邓 恒,段 宇,陈春锦
(天津大学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4)
摘要: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洪泽湖对其防洪除涝起关键性作用。掌握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对流域 水 资 源管理 、水沙调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入、出洪泽湖 各 支 流 代 表 水 文 站 1975-2015 年 实 测 年 径 流 量 和 年 输 沙 量数据 ,分析入、出洪泽湖水量和沙量分布特征。通过 Mann-Kendall(M-K)秩 相 关 检 验 法 和 Pettitt突 变 点 识 别 法 研 究入湖、出湖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在此基础上,从流域降雨、水资源开发利 用 和 水 库 滞 沙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 洪 泽 湖 水 沙 变 化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 研 究 表 明 :洪 泽 湖 入 湖 、出 湖 水 量 年 际 变 化 趋 势 一 致 ,无 明 显 减 小 趋 势 ,且 无 显 著 突 变点。入湖沙量有小幅减小趋势,出湖沙量 M-K 统计值超过95%显著性水平,有明显减小趋势。入湖、出湖沙量发 生突变的年份为 1991年。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降雨量变化是 水 量 变 化 的 重 要 影 响 因 素。1993-2015年,入 湖 水量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则与流域用水量明显增加 、水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不 断 提 高 有 关。上 游 水 库 建 设 是 导 致 洪 泽 湖沙量有明显减小趋势的主要原因 ,1991年治淮工程的实施,水库复建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是沙量突变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 :洪 泽 湖 ;水 沙 ;趋 势 分 析 ;Mann-Kendall-Pettitt组 合 突 变 检 验 ;成 因 分 析
河流沙化情况汇报
河流沙化情况汇报近年来,河流沙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河流沙化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一、河流沙化情况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河流沙化现象愈发严重。
据调查统计,我国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沙化影响,其中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更是沙化问题突出。
河流沙化主要表现为河床下降、河岸侵蚀、河水淤积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利用。
二、河流沙化原因河流沙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水土流失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过度开发利用河流水资源、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乱采乱挖等行为。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速了河流沙化的发展。
三、河流沙化影响河流沙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河流沙化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了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用水需求。
其次,河流沙化加剧了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此外,河流沙化还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河流沙化治理建议为了有效治理河流沙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广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稳固河岸。
其次,要加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河流保护制度,限制乱采乱挖行为,加强对河流的监测和管理。
另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河流保护的认识,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共同参与河流沙化治理工作。
综上所述,河流沙化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治理。
只有加强河流保护,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河流。
河道变化知识点
河道变化知识点河道是指水流经过的河流的通道,是自然界中形成的重要地貌特征。
河道的形态和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水流的力量、河床的材料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河道变化的知识点。
1.水流的力量水流的力量是导致河道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流的速度和流量越大,对河道的冲刷力就越强,会导致河道的深度加深和扩宽。
此外,水流还会带走河床的材料,使河道发生侵蚀和变窄。
2.河床的材料河床的材料对河道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床的材料包括岩石、沙子、泥沙等。
不同的河床材料对水流的冲刷力和侵蚀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岩石较硬,能抵抗水流的冲刷,因此河道变化较为缓慢;而泥沙较松软,容易被水流带走,导致河道变化较为迅速。
3.洪水和干旱洪水和干旱是导致河道变化的自然灾害因素。
洪水时,水流的冲刷力增强,河道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而干旱时,水流的流量减少,河道容易变窄和干涸。
洪水和干旱的交替循环会导致河道的周期性变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河道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会改变河道的水流状况;河岸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改变会影响河道的形态和特征。
此外,过度的河道修整和废弃的水利工程也会导致河道变化。
5.河道生态系统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河道变化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河道的变化可能导致河岸的退化、湿地的消失以及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破坏。
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河道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水流的力量、河床的材料、洪水和干旱、人类活动以及河道的生态系统都会对河道的形态和特征产生影响。
了解河道变化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河道,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中国流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泥沙的影响
中国流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泥沙的影响【摘要】:本文以中国主要河流(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出发对入海泥沙的变化特征、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从气候变化、河道及湖泊的调节、水土流失、河道采砂、水库的建设等方面重点研究了长江入海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如下结果和认识:一、近50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均值为13×10~8t/a左右,并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近十年(1994-2003年)的年均入海泥沙(6.6×10~8t/a)仅为1954-1973年的37%,北方河流入海泥沙下降幅度比南方河流大。
过去50年来,降水量呈略微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北方河流输沙减少的原因之一。
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还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变化特征,即分别在1968年和198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造成这一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根据功率谱分析,入海泥沙还存在着3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
过去50年的入海泥沙的变化表明,人类活动已对流域产沙及其输运过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虽然人类活动造成了个别相对较小的河流(例如九龙江)入海泥沙的增长,但大量水库的建设使得中国主要河流总入海泥沙量发生了急剧下降。
气候变化虽然是北方河流的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之一,但在整体上它不是影响入海泥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水席的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的减少趋势将不可逆转。
二、功率谱分析表明,长江各支流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三者周期性变化具有一致性,这说明输沙量的周期性变化是由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引起的,气候的波动性决定了输沙量的波动性变化。
长江各支流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趋势性变化特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近50年来,输沙量除金沙江流域外其他都呈下降趋势。
金沙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岷江、嘉陵江和汉江流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下降趋势。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经典课件)
开矿等
思考:
①黄河下游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什么?为什么?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由于黄河在下游形成 “地上河”,河床高于两侧地平面,河流水 位始终高于地下水位。
②在黄河下游加固大堤能否彻底解决中国 的忧患?为什么?
不能,如果不能减少上中游的泥沙来源,下 游加固大堤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支流少,江海相连, 航运便利
上游
中游
宜昌
下游
湖口
落差大,富水能,多峡谷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上 游
中 游
上游:多峡谷急流,富水能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 游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7)长江的利用和治理
河流的利用:
河流的治理:
水能、水量、航运价值 洪涝、含沙量、水污染
B 长江的治理 长江中下游水患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自然原因:
①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大、多支流、降水多、汛期长;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弯曲,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
①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 剧,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使河 道不畅;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对策:来洪—修建三峡水库 滞洪—加固江防大堤,退耕还湖,改善 流域 生态环境 泄洪—整治河道(荆江段裁弯取直 等),兴建分洪、 泄洪工程
地 形 地 势
我国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⑴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
特征:流量较大.汛期短(春汛.夏汛). 含沙量小.结冰期长. 原因:流经湿润半湿润区.春季季性 积雪融化.夏季雨季较短.森林茂密. 纬度较高.冬季漫长.
近50多年来北洛河水沙变化特征与原因分析
近50多年来北洛河水沙变化特征与原因分析引言水沙变化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北洛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水沙变化特征与原因的分析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近50多年来北洛河的水沙数据为基础,分析其水沙变化的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原因。
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北洛河流域的水文监测站点的水沙数据。
近50多年来,北洛河流域建立了多个水文监测站点,每年进行水沙监测,并记录在案。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水沙数据,可以了解北洛河水沙的变化情况。
水沙变化特征分析根据搜集到的水沙数据,我们对近50多年来北洛河的水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首先,北洛河的年均径流量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在过去的50多年里,北洛河年均径流量逐渐减小,表明北洛河的水量逐渐减少。
其次,北洛河的年均含沙量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过去50多年来,北洛河的年均含沙量逐渐降低,表明北洛河的沙量也在减少。
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北洛河水沙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洛河水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北洛河的径流量和沙量。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影响北洛河的水沙变化。
过去50多年来,北洛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农业活动的扩张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影响到北洛河的水沙变化。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北洛河水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北洛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
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北洛河的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水沙变化。
结论通过对近50多年来北洛河水沙变化的分析,我们发现北洛河的水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对于北洛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应该重视水沙变化的原因,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北洛河的可持续发展。
松花江水沙变化态势与影响因素
松花江水沙变化态势与影响因素
隋高阳;于莉;隋栋梁;李雪梅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9)005
【摘要】松花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流域内人类的活动.本文利用累积曲线法、M-K次序分析法和有序聚类法就松花江各主要支流1955~2013年的水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及嫩江的年径流量显著减少,主要支流第二松花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二松花江年输沙量明显减少,干流和嫩江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结合松花江各支流水沙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松花江气候降雨、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水库建设和过度建设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总页数】6页(P819-824)
【作者】隋高阳;于莉;隋栋梁;李雪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济南 250010;济南市水文局, 山东济南250015;山东省诸城市水利水产局, 山东诸城 262200;山东省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 山东泰安 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
【相关文献】
1.章、贡两江水沙变化态势及水土保持措施 [J], 唐永森
2.松花江(吉林省段)流域经济系统稳定性演变态势 [J], 孙永胜;佟连军
3.松花江(吉林省段)流域经济系统稳定性演变态势 [J], 孙永胜;佟连军;;;
4.近50年清洋河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J], 孙晓蕾
5.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章、贡两江水沙变化态势及其成因 [J], 唐永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水沙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黄河水流中携带的泥沙总量,其变化规律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来探讨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一、地理环境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是影响其水沙通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河流长度长,流域面积广阔,使得黄河在长期的侵蚀和运载过程中能够携带大量的泥沙。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也对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黄河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因此容易导致大量泥沙的冲刷。
而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泥沙沉积较为明显。
二、气候条件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也对水沙通量的变化起到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气候干旱使得土壤容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大量泥沙被冲刷入河流中。
此外,黄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夏季为主要降水期。
夏季降雨量大,极易造成山洪暴发,冲刷河道和滩地,加大黄河水沙通量。
而冬季黄河流域大部分降水以雪的形式存在,融化后进入黄河,形成春汛,也会增加水沙通量。
三、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大量的农田灌溉水源自黄河。
农业活动导致黄河流域耕地增加,土地开垦和用水量的增加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水沙通量的增加。
此外,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黄河流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沙通量变化。
综上所述,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地质构造、气候干旱以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等因素都会对黄河流域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及主要影响因素_王延贵
泥沙研究2014年10月Journal of SedimentResearch第5期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王延贵1,刘茜2,史红玲1(1.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摘要:流域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累积曲线法、M-K次序分析法和有序聚类法就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支流和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湖口1950-2011年期间水沙态势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流域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指出长江中下游干流汉口站和大通站、主要支流汉江皇庄站及鄱阳湖湖口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干流宜昌站和洞庭湖湖口城陵矶站的年径流量有显著减少的趋势;除鄱阳湖湖口站年输沙量变化不大外,干流、主要支流和洞庭湖水文站年输沙量显著减少。
结合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水库拦沙、水土保持、两湖(洞庭湖、鄱阳湖)区域水沙变化、河道采砂等因素的影响,指出不同的影响因子对河道水沙态势变化的作用是不同的,特别是水库拦沙的影响更显著,三峡水库运用对中下游干流水沙态势变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洞庭湖;鄱阳湖;水沙态势变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V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68-155X(2014)05-0038-10在长江流域,人类活动频繁加剧,长江上游实施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1989-2008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8万km2;据不完全统计[2],干支流上修建了约84座大型水库,特别是三峡工程2003年开始蓄水运用,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态势,造成中下游河道严重冲刷、江湖关系变化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府仁寿等通过分析三峡水库修建前宜昌站水沙变化趋势,预测了三峡水库修建后及金沙江上建成金安桥、溪洛渡和向家坝三个大型水电站后宜昌的水沙变化趋势[3];许全喜等利用水文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不同时段的水沙变化特性[4];胡向阳等利用数学模型研究了三峡水库修建后的水沙变化和下游河道冲淤特点[5];戴仕宝等重点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6];还有一些学者开展了其他河流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7-10]。
近50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变化_戴仕宝
SΠN =
x1 - x2 s1 + s2
(2)
2
其中 : x1 , x2 表示两个阶段的均值 ; s1 , s2 表示标准差 。
根据前面的对入海泥沙变化阶段的划分 ,分别计
算了相邻两阶段的信噪比 ,其结果分别为 111 和 211 。
这表明入海泥沙在 1968 年和 1984 年确实发生了突变 。
在中国 ,程天文和赵楚年最早对中国河流入海泥沙通量进行研究[16] 。此后 ,一些研究者对中国的 部分河流进行了研究 ,发现一些河流的入海泥沙呈现下降趋势 ( 如长江[17 - 20] 、黄河[21 - 24] 、淮河[25] 、滦 河[26] 、大凌河[27] 、南渡江[28] 等) ,而另一些则不变或者呈现上升趋势 (如西江和北江[29] 、九龙江[30] 、澜沧 江[31] 、雅鲁藏布江[32] 等) 。对黄河和长江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认为 ,水库建设是长江入海泥
虽然中国主要河流输沙率在过去的 50 年中均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的幅度却各不相同 。总体来看 , 华北的河流下降幅度最大 ,而珠江幅度最小 。比较 1954 - 1963 与 1994 - 2003 年两个阶段的 10 年平均 值表明 (表 2) , 珠江下降了约 313 % ,松花江与长江下降了约 1Π3 ,而辽河 、黄河 、淮河则分别下降了 85 %、77 %和 81 % ,这三条河流的输沙量水平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
1 前言
河流输沙入海是地表过程的一个重要表现[1] ,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河流泥沙的 产生 、输运以及河口三角洲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62 年 Holeman 等 利用全球大河的资料对世界入海泥沙进行了估计[2] ,随后 Holland 等相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3 - 8] 。 Walling 和 Fang 对亚洲 、欧洲和北美洲的 145 条河流的长期数据 (大于 25 年) 研究后指出[1] ,50 %的河流 的输沙通量表现出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其中下降者占多数 ,而另约 50 %的河流的输沙通量基本保持 不变 。Milliman 指出[9] ,过去 50 年来欧洲很多河流的输沙通量明显减少 ,有的还发生了急剧的下降 。 Bobrovitskaya 对俄罗斯注入北冰洋的河流的研究表明[10] ,在 20 条河流中 ,输沙通量呈现上升的为 7 条 , 下降 的 为 12 条 , 保 持 不 变 的 为 1 条 。刘 曙 光 等 对 亚 洲 主 要 河 流 输 沙 量 进 行 了 研 究 [11] 。此 外 , Subramainian 对印度[12] 、Siakeu 对日本[13] 的河流泥沙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表明 ,流域人类活动 (主要是 水库建设) 是造成世界河流的输沙通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最近 ,Vorosmarty 等以比较详细的资料说明了 大坝对全球河流泥沙的拦截作用[14] ,Syvitski 等全面地总结了人类活动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1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代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 � � � 2 � �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段 195 1 1960 1961 1970 1971 1980 1981 1990 1991 200 0 20 0 1 200 8
应具 有长系 列的 水沙 观测 资料 �根 据流 域河 道 分布 特 点 ,可 以 选 择数 个 水 文站 � 结合 各 流 域 河流 分 布 特 征,�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公布的 11 条主要河流选定的代表水文站如表 1 所示[1]�
收稿日期: 20 0 9-0 8-0 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项目 ( 5 0 7210 0 6)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 5 0 725 930 ) 作者简介: 胡春宏( 1962 - ) ,男,浙江慈溪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
的难 度, 因此, 本文 主要 采用 水文 站径 流量 和输 沙量的 累计 值的 变化 过程 进行 分析 �假 设河 流水 文站 总输 沙
量( 即输沙量的累计值 W s ) 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用以下函数表示:
Ws = ( )
(1)
其导数 W s = dW s � / d ( 输沙量累积曲线的切线斜率) 代表总输沙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当 dW s / d 随时间无明
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双累计曲线进一步看出( 图 2) ,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 量与输沙量双累计曲线是上凸的,且从 1960 年起逐渐偏向径流量,表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输沙量减小 幅度大于径流量的减小幅度,全国主要河流加权年平均含沙量逐渐减小,从 20 世纪 5 0 年代的 1. 74 kg /m 3 减至 70 年代的 1. 33 kg /m 3,90 年代减为 0 . 84 kg /m 3,20 0 1 20 0 8 年仅为 0 . 46 kg/m 3�
也有 一定的 差异 ,水 文资 料的 系统 观测 也不 同, 一些 河流 水文资 料观 测的 起始 年份 较晚 ,甚 至有 些年 份出 现
漏测 现象 ,特别 是泥 沙资 料缺 测现 象比 较普 遍, 给深 入研 究全国 水沙 变化 趋势 带来 了一 定的 困难 �为 便于 水
沙变化的深入分析和水沙资料的完整性,对资料缺测的年份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对于河流代表水文站年径流
势; 当� dW s / d 随时间逐渐增大( 或增大趋势) ,相应的二阶导数大于零( d2 W s / d 2 > 0 ) ,输沙量累积曲线为一
上凹 的曲线 ,表 明水 文站 输沙 量随 时间 具有 明显 的增加 趋势 �
对于水 文站 径流 量的 变化 过程 和输 沙量 与径 流量的 变化 关系 也可 以采 用上 述分 析方 法�
控制流域面积 /万 km 2
170 . 5 4 68. 22 13. 16 5 . 22 41. 5 2 5 2. 83 12. 76 2. 30 5 . 85 15 .0 0 1.0 0
388. 40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 m 3
9 0 34 349. 9 290 . 7 15 . 62 2 849 65 3. 4 32. 80 20 0 . 2 5 73. 9 72. 78 15 . 70 14 0 90
多年平均
年均径流量 /亿 m 3 14 161 1 3889 1330 6 1 3625 14 5 26 1 2 936 14 0 90
年均输沙量 /亿 t 24. 631 22. 15 6 17. 643 13. 80 5 12. 183 5 . 95 2 16. 90 0
平均含沙量 /( kg�m -3) 1. 74 1. 60 1. 33 1. 0 1 0 . 84 0 . 46 1. 23
图 1 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 总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过程 � Fig. 1 � Variationprocesses inth e total annu al ru noffand sedim entload forth e t pical h drologicals tationinm ainrivers
摘要: 通过选定中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水文站,分析了中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 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性 增加或减 小,多年平均 径流量为 1 4 0 90 亿 m 3; 年总输 沙量在 1 960 年前变 化 � 不大,1960 年后逐渐减小,从 20 世纪 5 0 年代的 26. 43 亿 t减小至 20 0 1 20 0 8 年间的 5 . 95 亿 t; 平均含沙量则从 5 0 年代 的 1 . 74 kg/m 3 减至 20 0 1 20 0 8 年 间的 0 . 46 kg/m 3�中国南 方主要 河流和 主要内陆 河流 的代表站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除淮河�松花江外,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中 国各主要河流代表站年输沙量除塔里木河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北方河流的减小幅度较大�影响中国主要 河流水 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和人类活 动因素, 其中自 然因素 包括流域 降雨量 变化和 流域下 垫面条件 ; 人类 活动因素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水库工程�流域调水调沙及引水引沙�河道采砂等�
1 中国江河水文控制站与资料整理
1 .1 流域代表水文控制站选择 在中国 主要 江河 流域 内, 布置 了大 量的 水文 控制 站, 而且 不同的 水文 站控 制不 同的 流域 面积 ,这 些水 文
站监 测流域 内不 同区 域的 水沙 变化 过程 �为 便于 有效 地反 映河流 整个 流域 的水 沙变 化特 点, 选择 流域 代表 水 文站是必要的�流域代表水文站应具有如下特点: 应具有较大的流域控制面积,控制流域大部分区域;
关键词: 主要河流; 水沙变化;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中国
中图分类号: TV 15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6791 ( 20 1 0 ) 0 4-0 5 24-0 9
中国许多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每年输送大量的泥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 11 条主要河流多年平均 输沙量约 16. 9 亿 t,其中仅黄河�长江的年输沙量就高达 1 5 . 2 亿 t�泥沙具有两重性,即资源性和灾害性, 既给 人民生 命财 产带 来灾 害, 长期 以来 也塑 造了 美丽 富饶的 平原 陆地 ,逐 渐成 为资 源而 被人 类利 用� 随着 流 域内 人类活 动频 繁和 气候 降水 条件 的变 化, 特别 是流 域修 建水利 水保 工程 和加 强植 被建 设, 流域 产流 产沙 将 发生 变化 ,导致 江河 水沙 条件 也发 生显 著变 化� 河流 水沙 变化不 仅关 系到 河流 本身 的发 展, 而且 也反 映了 流 域的 环境特 性� 水土 流失 程度 及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在 水利 规划 �防 洪减灾 �水 资源 利用 和保 护� 水土 保持 及 生态 环境建 设等 方面 的工 作中 ,河 流水 沙变 化问 题也 是必须 考虑 的主 要因 素� 对于 许多 河流 ,特 别是 多沙 河 流而 言, 泥沙治 理十 分重 要, 治水 必治 沙� 河流 水沙 变化 对中 国 经济 发 展和 水 利 工程 建 设 具有 重 要 的 影响 , 甚至 成为社 会经 济可 持续 发展 的制 约因 素, 因此 ,全 面了 解全 国主要 河流 径流 量和 输沙 量的 变化 情况 十分必 要�本文对中国 11 条主要江河水沙总量和各条河流水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中国江河 治理 和流域 社会 经济 发展 提供 科技 支持 �
多年平均年输沙量 /亿 t
4. 140 11. 10 0 0 . 117 0 . 187 0 . 75 9 0 . 127 0 . 169 0 . 0 27 0 . 0 66 0 . 234 0 . 0 23 16. 90 0
1 .2 河流水沙资料处理方法
对于全国 11 条主要河流而言,由于各河流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开发程度不同,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和投入
E-m ail: h u ch @ iw h r. com
第4 期
胡春宏,等: 中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5 25
表 1 选择的全国主要河流 代表水文站及其多年水沙特征值 � � � � � � � � � � � � � � � � � T� � � � � � � 1 � � �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域
代表水文站
长江 黄河 淮河 海河 珠江 松花江 辽河 钱塘江 闽江 塔里木河 黑河 合计
大通 潼关 蚌埠 +临沂 石闸里 +响水堡 +张家坟 +下会 高要 +石角 +博罗 佳木斯 铁岭 +新民 兰溪 +诸暨 +花山 竹岐 +永泰 阿拉尔 +焉耆 莺落峡
注: 多年平均值是指 195 0 20 0 5 年期间的平均值�
量缺测的年份,利用多年平均径流量代替,以进一步分析全国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对于河流代表水文站年
输沙 量缺测 的年 份, 利用 代表 水文 站年 输沙 量与 径流 量的关 系估 算年 输沙 量, 以进 一步 分析 全国 年输 沙量 的
变化 特征 �
1 .3 分析方法
一般说 来, 河流 水文 站径 流量 和输 沙量 的变 化过程 是周 期性 的上 下变 化, 深入 分析 其变 化趋 势仍 有一 定
第 21 卷 第 4 期 20 10 年 7 月
水科学进展 AD V A N CES IN W A TE R S CIE 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