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
论语学而篇16则原文摘要:一、前言- 论语学而篇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16 则内容概述二、学而篇16 则原文-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第五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六则:子曰:“君子不器。
”- 第七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第八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九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十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第十一则: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第十二则: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第十三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 第十四则: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第十五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第十六则: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总结- 学而篇16 则的核心思想-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包含了诸多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
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学而篇的16 则原文,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二、学而篇16 则原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做是非常愉悦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令人愉快吗?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6.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技能。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循的准则?”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第一1.1 子z ǐ曰yu ē:“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è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乎h ū?人r én 不b ù知zh ī而ér 不b ù愠y ùn ,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乎h ū?”【注释】▲时:时时,随时。
▲习:实践。
▲说:同“悦”,内心的欢悦。
▲远:远方。
含空间和时间,通过书籍与古人对话交友。
▲朋:志同道合为朋。
▲乐:快乐。
“悦”和“乐”,是谦谦君子之道;“学”和“习”是君子自我修炼之路;“不愠”是君子的修养境界。
【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并能随时实践,不也很欢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被人所知,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不正是一位谦谦君子吗?”【学而思】本章作为《论语》开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历来有各种解读,就不一一叙述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炼的三大要素:“学、时、习”,“学”是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做人、学做事。
“习”是见习,实践。
“学”和“习”加在一起,后世有个词是“知行合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时”是时时,指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
用孔子的原话则是:“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学业有成,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共同努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因此,《论语》第二篇即“为政篇”。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为人不能追求名利,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本事。
论语第一章(学而)注音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éér 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yìlèhūr én bùzhīér búyùn búyìjūn zǐh 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 zǐyuēqíwéi rén yě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 ě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luàn zhěwèi zhīyǒu yějūn 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yězhěqíwéi rén zhī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yuēqiǎo yán lìng sèxiǎn yǐrén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 zǐyuēwúrìsān xǐng wú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zhōng h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yǔpéng yǒu jiāo ér búxìn hūchuán bùxíh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ǐyuēdǎo qiān shèng zhīguójìng shìér xìn jiéyòng ér ài rén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shǐmín yǐshí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
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论Lún语yǔ学xué而ér第dì一yī》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ù亦yì说yuè乎hū?有Yǒu朋pénɡ自zì远yuǎn方fānɡ来lái,不bù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ù愠yùn,不bù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有Yǒu子zǐ曰yuē:“其qí为wéi人rén也yě孝xiào悌tì,而ér好hào 犯fàn上shànɡ者zhě,鲜xiǎn矣yǐ。
不Bù好hǎo犯fàn上shànɡ,而ér好hào 作zuò乱luàn者zhě,未wèi之zhī有yǒu也yě。
君Jūn子zǐ务wù本běn,本běn立lì而ér道dào生shēnɡ。
孝Xiào悌tì也yě者zhě,其qí为wéi仁rén之zhī本běn与yǔ?”子Zǐ曰yuē:“巧qiǎo言yán令lìnɡ色sè,鲜xiǎn矣yǐ仁rén。
”曾Zēnɡ子zǐ曰yuē:“吾wú日rì三sān省shěnɡ乎hū吾wú身shēn:为wéi 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ù忠zhōnɡ乎hū?与Yǔ朋pénɡ友you交jiāo而ér不bù信xìn乎hū?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子Zǐ曰yuē:“道dào千qiān乘shènɡ之zhī国ɡuó,敬jìnɡ事shì而ér信xìn,节jié用yònɡ而ér爱ài人ren,使shǐ民mín以yǐ时shí。
《论语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9-16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9-16《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说明】当下很多人,甚至是中学生的教材,都把这一章译成“学习知识并经常的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从实践中看来,学习知识并坚持复习、温习,并不能真正的给学习者带来快乐,能够给学习者带来快乐的往往就是学有所用,因而“习”字译成实践、使用更为准确,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温习、复习。
至于“朋”的意思,绝不是今天泛泛而言的朋友,“朋”同门为朋,“友”同志为友,朋友就是后文所说的“可与适道”之人。
应该是那些有着共同的远大志向的朋友,所谓神交已久的人,从远道而来才是令人喜悦的事情。
至于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讲的是在强调两者修行的基础上,自己有了德才的时候,不被他人知晓的感受。
在众多的大家注释中我更青睐钱穆老先生的看法。
众家不足之处就是将本章的三句话分离开释义,难免有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的,这三句话之间,也应该有着逻辑的关系。
我同意钱穆老先生的看法,学就是效仿,也即后觉者效仿先觉者。
古人的学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还包括了向实践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了做人处事,方法学到了关键是实践、会用,改造自己也改造世界。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学而第一,又称“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本篇共有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学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一说: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作乱,而喜欢造反的人更是没有的。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不患莫己知,求人不倦。
”
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孔子说:“研究并适时复,难道
不喜欢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被人不知道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不嫌弃自己无人知之事,求人不厌烦。
”
这里,孔子强调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他提出了研究的重
要性,并强调每个人应该适时地复所学的知识。
通过不断研究和复,我们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其次,孔子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朋友远道而来是一
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从而得到
更多的启发和提升。
朋友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孔子谈到了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能够不被
别人的无知所困扰,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同时,君子也应该能
够欣然接受求助和指导,不厌倦地向他人请教。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对研究、人际关系和君子风范
的重视。
他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人们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同时,他也强调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谦虚、宽容和勇于求教。
总结来说,《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中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在
学习的道路上,应该保持谦逊、不倦,并且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论语》学而篇第一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学而篇:智慧的源头与生活的指南》《论语》的学而篇就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里面的原文和蕴含的道理那可真是宝藏般的存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句话就像是三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天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去温习它,这难道不像是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大一样令人喜悦吗?学习就像一场旅行,知识是沿途的风景,我们初次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新奇,那是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这些风景,就像温习知识,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新的感悟就如同发现了隐藏在风景中的小秘密,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赶来,这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心里。
朋友啊,那可是在人生路上能和你并肩同行的伙伴。
你想想,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有人愿意跨越千山万水来和你相聚,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相互辉映。
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交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要是生活里没有这样的朋友来访,那该多无趣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太难能可贵了。
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或者有了一些想法,别人却不理解。
这时候我们就容易生气,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可是啊,真正的君子不会这样。
他们就像平静的湖水,即使有石头投入其中,也只是泛起几圈涟漪,很快就恢复平静。
别人不了解自己,那又怎样呢?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就好了呀。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像是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一个检查。
每天问问自己,给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就像你答应帮邻居照顾一下花草,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肯定是不对的。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呢?信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和朋友的心。
要是这座桥塌了,那友谊也就摇摇欲坠了。
论语第一章(学而)注音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éér 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yìlèhūr én bùzhīér búyùn búyìjūn zǐh 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 zǐyuēqíwéi rén yě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 ě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luàn zhěwèi zhīyǒu yějūn 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yězhěqíwéi rén zhī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yuēqiǎo yán lìng sèxiǎn yǐrén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 zǐyuēwúrìsān xǐng wú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zhōng h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yǔpéng yǒu jiāo ér búxìn hūchuán bùxíh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ǐyuēdǎo qiān shèng zhīguójìng shìér xìn jiéyòng ér ài rén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shǐmín yǐshí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第一)
• ②慎终是看自己的未来,而追远是看自己的过去
• 1.10:
《论语·学而》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 原句译文
• 1.10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 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 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 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 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 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论语·学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句译文
1.1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 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有朋自远方来——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
“君子务本”的核心——搞好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但会影响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先处理好与家人的 关系,那么“家和万事兴”,这也是君子追求 “仁”时需要经过的修炼。
• 为什么“孝悌”的人很少会“作乱”?
• 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是由我们的微小习惯 日积月累导致的。如果你能和家人、兄弟姐 妹相互友爱,日积月累,性格也差不到哪儿 去。同样地,如果我们现在养成某个好习惯, 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走路 半小时等等,时间长了,你会收获一个惊喜 的成果。
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
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