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中西方幽默

合集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中西方幽默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中西方幽默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中西方幽默一、中西方幽默的溯源幽默(Humour)—词来源于拉丁文“ humor”,它在古希腊是一个生理学术语,是指“体液”。

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健康及不同的气质类型取决于人体内四种体液的混比例。

气质学说在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影响甚大。

因此,“ humor”的原意是人体内四种体液的比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上、体质、习惯上的倾向、气质、脾性、或一时的心里、情绪。

第一个把幽默引入美学领域的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

17 世纪末,幽默开始具备了现在的含义;18 世纪,以幽默为美学特征的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和以幽默为创作风格的文学家、艺术家已屡见不鲜。

当幽默作为美学范畴流行全球的时候,便成为一种智慧与美感的象征。

首次把幽默引入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

“幽默”虽然是外来词,但中国人民的幽默感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的诸子寓言、民间笑话无不包含着幽深的哲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巧智奇思,成为民族幽默感的佐证,如春秋时期的孔子、汉代的东方朔、近代的林语堂先生、钱钟书先生和鲁迅先生等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智慧和精神。

二、中西方幽默的不同原因中西方幽默的不同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不同引起的。

中国人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形成了大写意式的发散性思维,守礼而含蓄;而西方人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型海洋商业文化,形成了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性思维,随性而张扬,都是各自文化的投影。

中国在这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文化氛围中,便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动”的思维定势。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思维定势,便形成了重直观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及方式决定了幽默是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如为了说帮一个人的愚蠢,便着重描写此人说话、做事是如何蠢,使人在读过后,能马上直观地得出结论。

而西方文化属于外倾型的海洋文化,主张创新。

因而西方人形成了重创造的思辨型思维。

中西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西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西幽默的跨文化对比作者:董彦宇顾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5期摘要:幽默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能引人发笑,增进感情,促进沟通。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全世界,幽默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幽默只有共享同一文化的群体成员才能心领神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其他文化的幽默,很可能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和冲突。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对幽默进行溯源,考察了中西方幽默形成的原因,探讨了中西方幽默不同的表达方式、内容和功用。

关键词:幽默;文化;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

在现代巨大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看中幽默感。

幽默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但不同民族的幽默感差异却很大。

它蕴喻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只有共享同一文化的群体成员才能心领神会。

对中西方幽默的跨文化研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幽默,掌握其文化内涵,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对中外文化交流、汉语的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幽默溯源幽默,来源于拉丁文“humor”,是一个生理学术语,原意指体液。

希波克拉底认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决定了人们不同的心理、气质、习惯、性情等。

17世纪末,幽默有了现在的含义,指在交际中能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许多人都对幽默产生反应,被好笑的事逗乐。

“它的机能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化学上的。

它改变了我们思想和经验上的根本认识。

”但由于言语占了人类交际活动的大部分,所以许多幽默存在于言语中,三言两语就妙趣横生。

[1]在中国,林语堂先生在1923年首次把“humor”引进来,并根据它的发音翻译成“幽默”。

幽默的涵盖面甚广,它包括笑话、讥讽、反语、喜剧、俏皮话、轶事趣闻等等。

“幽默”这个词进入中国虽然很晚,但幽默文化在中国却早已产生。

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幽默的智慧。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西言语幽默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西言语幽默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幽默的定义幽默是什么?许多人无法说出幽默的准确定义,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对幽默做出反应。

大部分人都会被逗乐,对好笑的事捧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幽默感”。

然而,不是所有的笑话都能引起同样的反应。

这里就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幽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

许多来自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都对幽默有不同的定义。

林语堂在1923年首先将英文humor 一词音译为幽默,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书面还是言语幽默,都能表达个人的观点及甚至是世界观.”(林语堂,1999)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的定义,幽默是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enjoy what is funny and make people laugh;the quality of causing amusement;即理解风趣以及逗乐他人的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Nash(1985)指出,幽默是对文化、认知、信仰、性格、艺术等方面的传承或扭曲,因此认为幽默不仅仅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它有具有社会与文化内涵。

幽默反映文化并且是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文化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幽默很难传达到另一文化中。

理解幽默需要对文化深入的了解。

对比中西言语幽默旨在探讨其异同之处,并试图研究文化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可能对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帮助。

2中西言语幽默的相似性尽管理解其他文化中的幽默有些难度,但幽默的言语仍然有着相同的功能。

幽默能娱乐大众。

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它可以释放人们的压力、增加人际关系。

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Nash (1985)说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幽默不仅仅是生活的一个和蔼可亲的装饰;它是生活的一种复杂的才能,是一种进攻方式,一条防御战线,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斗争中的不平等的抗战,是一种弥补过失和重修旧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于生活中那些随意的被破坏和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一切的一种妥协。

中英文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分析

中英文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分析

中英文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分析《跨文化分析:中英文言语幽默》跨文化研究日益广泛,关注的范围也在拓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英文言语幽默的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幽默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打破尴尬和放松,表达人们的情感,激发思维。

在这方面,中西文化也有其独特的表达习惯,各国之间的比较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其中的差异和契合之处。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古代士人以虚语幽默变笑,表达思想。

这种言语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几乎不存在,它富含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情感,源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观照。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游园不见时”要求人们在没有钱财财富的情况下,以及在匆忙忙碌的人生中让自己有自由去走访花园,享受自然之美。

这种藏身谐喻内涵,令英文幽默技巧无法演绎。

另一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则是英文语言中重视情景幽默,而中文语言中则较少用到这种表达。

英文幽默多来自生活中交往经历,如典型名句“给我一杯烈酒,我会说一段幽默的故事”,表达的是通过语言的玩笑来掩盖言论的坦率,让人们在谈话中不至于异样尬局。

此外,英文幽默也大量依赖文字押韵和句法灵活表达,而中文又常存在字面直接的语气,无法部分式的衔接句子并且也没有押韵的效果。

例如英文经典幽默:Somebody once said:“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直接翻译成中文就少了很多味道,没有了它原本的幽默感。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英文言语幽默有着本质不同的特性与差异,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跨文化思维来全面完整地把握幽默的动机和趣味性。

得出结论:中英文言语幽默有着本质不同的特性与差异,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跨文化思维来全面完整地把握幽默的动机和趣味性。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研究,才能更加发。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幽默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幽默差异
文 化 艺 术
跨文化 交 际视 角下 中美幽默差异
杨 奔 ,孙 茜
( 哈尔滨 工程 大 学 外 语 系 ,黑 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1 ) 摘 要 :近 年 来 ,随 着我 国与 美 国的 经济 与 文化 交往 日益 频繁 ,人 们 越 来越 重视 文化 交流 中的 学 问。 国 内外从 事跨 文 化研 究 的 学者们 把 注 意力 多 集 中 于 东西方 幽默 的差 异对 比,而 鲜有 对 东西 方幽默 差 异根 源 的研 究。 本文 将 以 “ 喜 剧 大师 ”赵 本 山和 “ 喜 剧界 的姚 明 ”黄 西 为研 究对 象 ,试 图掘 出 隐藏在 两人 幽默 背后 的价 值 观 ,进 而推演 出中美 幽默 的本 质差 别 。 关键 词 :幽默 ;价值观 ;文化 ;差异
幽默 ( h u m o r ) 来源于拉丁语 ,意为 “ 流动的 ( l f u i d ) ”或者 “ 水 分 ( m o i s t u r e ) ”。随着社会 和文化的发展 ,幽默的内涵变得广博。很 多学者都尝试解释 “ 幽默是什么 ”。M c G h e e ( 1 9 7 6 ) 根据幽默的认知 性 ,把幽默定义为:仅存在人类的心智中,而非真实 的世界。就好 比 美感 ,它是一种心智经验 ,能发现或欣赏滑稽可笑 、荒唐不和谐 的想 法 、事件或情境 ; 林语堂 ( 2 0 0 2 ) 则认 为其是一种能激发起 人类心理 某种情感的智慧 , 某种在逻辑性进行恰当调控后对现实进行某种形式 的加工或者破 坏 , 是最 富有情感的。P o c h e p t s o v ( 1 9 8 1 ) 认为幽默可以分 为两类 :一类是情景幽默 ,另一类是 言语幽默 。幽默作为一种语 言艺 术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美广告中的幽默——跨文化视野

中美广告中的幽默——跨文化视野

- 206-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中美广告中的幽默——跨文化视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彭媚【摘要】通过比较中美幽默广告实例,发现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角度分析原因,对欣赏中美幽默广告以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幽默 广告 跨文化一、引言幽默是给人们带来笑声或提供娱乐的一种认知体验形式。

幽默已公认为是维持人们良好关系的一种秘密武器,其功能主要是提供娱乐,有助于缩短人们之间的隔阂,缓解紧张局面,避免争端,帮助人们实现成功交际。

当幽默运用于广告时,幽默的这些功能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促进商品的销售,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以及外国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在宣传方面,幽默广告成为一种主流。

幽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幽默广告在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解读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

笔者分别以幽默,幽默广告,中美幽默广告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得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国内与幽默广告相关的研究很少,更不同提中美幽默广告的跨文化差异研究了。

在产品宣传时,中美幽默广告是否运用了同样的策略呢?两者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本文将以中美幽默广告实例分析上述问题。

二、中美幽默广告笔者通过观看欣赏中美幽默广告的实例,考察中美幽默广告的异同,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在原因,给出相应对策,促进国内幽默广告的发展,提高幽默广告的鉴赏力。

本文引用的中美幽默广告来源于《美国广告艺术大观》,《第14届时报广告金犊奖》以及《影视广告经典评析》。

通过比较,本文发现中美幽默广告有如下相似之处。

幽默是获取消费者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各商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幽默广告上。

因而,中美广告都试图通过幽默元素在其广告中的运用,实现产品宣传的目标: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说服消费者相信其观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从而最终实现购买意愿。

如在“nur die ”丝袜的广告中,疲惫不堪的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坐上了回家的公家车。

幽默的跨文化运用

幽默的跨文化运用
choose some laugh-inducing events to attend. 11.Add an item to your daily to-do list: Find something
humorous.
12.When you run into friends or coworkers, ask them to tell you one funny thing that has happened to them in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
Sometimes when they sit together waiting for lunch, other colleagues would start joking. They would usually laugh at themselves, make fun of others or complain about something. Liu Yun fou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ir jokes and to get involved in their conversation. She was very frustrated. But she was thirsty for a friend to hang out after work.
The old man again replied, “God will save me.” So the boat left him again.
An hour later the water was up to the roof and a third rescue boat approached the old man, and tried to get him to come with them.

以跨文化视角探析中西方电影的幽默艺术——以电影《午夜巴黎》为例

以跨文化视角探析中西方电影的幽默艺术——以电影《午夜巴黎》为例

装 、喷 古 龙 香水在屋里写作吗?”吉尔慌忙地解释自己只是
在寻找创 作 灵 感 。类 似 这 而

产生是 西方
结 构 ,人 们 处 于 一 种 弱 交 际 环 境 ,
此产生了以 尔穿越到过去
境 。同 样 ,当吉


自己
说, 到
绝, 吉尔说我讨
你的作。 ,我

,我
,我
*而 作 作 。你
要另一个作
学 气 息 ,这与60年代美国的
景 息 息 关 。当时的
人 民 刚 二 战 的 阴 霾 中 走 出 ,但 政 治 迫 害 、贫 差 距 、反文
化 运 动 、种 族 矛 盾 等 一 系 列 问 仍 在 恶 化 ,随 后 继 出 现 的
《奇 爱 博 士 》、《热 天 午 后 》、《西 力 传 》等一系列黑色幽默电影
题揭露 生 活 的 尖 锐 问 ,讽 刺 现 实 世 界 的 黑 暗 ,代表作
品 《万有引力之虹》、《第二十二条军规》、《第 五号屠 宰 场 》等
影 当 时 无 数 的 青 年 文 艺 工 作 者 ,黑 幽 默 电 影 在 文
学派的影
应 运 而 生 ,并作为一种独特的 风格持
续 到现在。
西电影中最早出现的幽默透露出浓厚的黑色幽默文
不 同。
导演(
的电影)
*作为一
的西
电影, 的幽默风格 :


。西 电影中 的
幽默艺术不
电影


思,
还在一
动了中西方不同的幽默文化的交流与
合 。从跨文化 来 看 , 究 中 西 电 影 中 的 幽 默 艺 术 对 于
现不同
景文化的差异与影响有深远的意。

西方幽默文化在中西方交流中的意义研究

西方幽默文化在中西方交流中的意义研究
西方幽默文化在中西方交流中的意义研究
一、西方幽默文化的概述
幽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西方幽默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喜剧和讽刺剧。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中,幽默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西方幽默文化不仅表现在一些低俗的笑话、搞笑视频等等方面,更在于反映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并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作用。
二、西方幽默文化在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意义
1、促进文化了解
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幽默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桥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了解。比如,西方的讽刺漫画可以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人权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拓宽中国人的视野。
2、பைடு நூலகம்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国交流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通过学习并运用西方幽默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西方文化环境,并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2、漫画和卡通
漫画和卡通不仅是西方幽默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跨文化传播载体。比如著名的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的《花生》系列可以帮助中西方读者了解西方文化以及如何与西方文化相处。
3、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西方幽默文化更加便捷地被传播到中西方的不同国家。例如Youtube和Reddit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搞笑视频和表情包,成为了人们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表达方式。
四、结语
西方幽默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流的深入而言至关重要。中西方的交流和沟通正逐渐升级到了文化层面,西方幽默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手段,可以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舒适自如。
3、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西方国家,幽默不仅仅是消遣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学习西方幽默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幽默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幽默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幽默探析曹胜强(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2160)摘要: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因为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观有显著的区别。

该文结合文化背景,对中西方的幽默观进行了对比,对幽默理论和幽默类型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指出,幽默在社会生活中有很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使用者中应具有相应的文化敏感度。

关键词:幽默;文化差异;理论;文化多样性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5-0198-02幽默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由于语言、历史、宗教等客观因素,幽默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一种文化中恰如其分的幽默,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冒犯。

因此,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幽默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很有必要。

1幽默的内涵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幽默作为应对危机状况的一种方式。

然而,直到十八世纪幽默一词才在西方真正意义上出现,这以1709年沙夫茨伯里勋爵发表的论文“共同感:论智慧与幽默的自由”[1]为主要标志。

然而,尽管幽默无处不在,但由于分析角度和幽默本身层次的复杂性,学者们并没有对幽默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而是习惯根据研究的目的差异,采用幽默的一种或另一种定义。

这些定义分析的角度和层次各有差异,对我们认识幽默的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例如,邓肯和费萨尔认为幽默是“任何有意制造不一致的意义,从而引起笑声的交流方式”。

[2]罗梅罗和克鲁瑟兹认为幽默是“在个人、团体或组织中产生积极情绪和认知的有趣的交流”[3]等等。

2中西方不同的幽默观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西方人一直重视幽默,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幽默是一种有效抵御负面情绪的防御机制。

一方面,幽默产生的笑声能够释放大量的能量,缓释紧张情绪;一方面,幽默能够在不和谐或无趣的情况下,提供对于恐惧、悲伤或愤怒情绪的另一种见解。

搞笑段子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的不同之处

搞笑段子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的不同之处

搞笑段子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幽默的不同之处
引言
幽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表达方式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幽默不同之处,不仅反映了两种文化的认知差异,更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西方幽默与中西方幽默的对比
•西方幽默:西方文化中的幽默通常注重讽刺、讥讽和荒诞,常常通过夸张和夸张的方式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典型代表有美国的 stand-up comedy 和英国的 Monty Python 喜剧风格。

•中西方幽默:在中国,幽默多偏向于讲究文字游戏、谐音和谐义的形式,同时也重视诙谐、讽刺双关。

例如很多精致巧妙的谐音段子,让人啼笑皆非。

文化差异导致幽默不同之处
•典故与背景: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幽默内容中会涉及到各自的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

西方幽默更加现代化,直抒胸臆,而中国幽默则较为朴素,常常融入典故和衍生文化。

•语言差异:中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幽默更注重直接语言表达,而中国则倾向于隐喻和变通,这决定了两种文化的幽默风格有所不同。

•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幽默的表现形式。

西方人强调自我解嘲、自我颠覆,中国人则注重礼貌和人情味度,幽默表现出来的也是这种不同。

结语
搞笑段子中的文化差异,正反映了中西方在幽默视角和表达方式方面的多样性。

尊重差异、欣赏各自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幽默风格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对中西方幽默差异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带给你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
内容!。

跨文化交流中的幽默沟通案例

跨文化交流中的幽默沟通案例

跨文化交流中的幽默沟通案例引言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语言之外,幽默沟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幽默可以帮助减轻紧张的氛围,促进沟通双方的互动,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促进理解和友谊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探讨幽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效果。

案例一:笑话的翻译一位英国人和一位中国人在一次商务会议上相识。

会议结束后,他们决定一起去喝咖啡。

在聊天的过程中,英国人讲了一个他认为非常有趣的笑话。

然而,在他用英语将笑话讲给中国人听后,中国人一脸茫然,完全没有反应。

英国人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个笑话,但中国人仍然无法理解。

最后,他们决定用翻译软件进行交流。

这次,中国人终于明白了英国人所说的笑话,并大笑不止。

原来,这个笑话在英文中使用了一个特定的俚语,而翻译软件并没有准确地将其转化成中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幽默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是非常困难的。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幽默观念和俚语,因此对于幽默的翻译需要格外谨慎。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笑话的误解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们相聚一堂。

其中有一位美国代表在会场上讲了一个他认为非常有趣的笑话。

美国人大声笑出声,但其他国家的代表却一脸茫然。

原来,这个笑话涉及到美国本土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只有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幽默。

对于其他国家的代表来说,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笑话所包含的意思。

这个案例表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幽默往往是建立在共享的文化背景之上的。

当幽默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它可能会被错误地理解或完全忽略。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幽默需要谨慎,并且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

案例三:文化差异的幽默在一次跨国公司的团队聚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们聚在一起分享彼此国家的特色和风俗。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喜剧则是体现文化差异和相似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通过对两个国家喜剧中的隐喻、谐音、双关语、口误、玩语言等幽默技巧的分析,揭示了中美文化差异对于言语幽默的影响。

研究发现,中美幽默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如对于搞笑、滑稽的追求;同时也存在很多差异,比如西方文化对于自嘲、讽刺的接受度较高,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文化底线和人格尊严。

论文的研究对于增进中美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情景喜剧;言语幽默;文化差异一、引言喜剧是舞台艺术中的一种,通过编辑和演员的表演,使观众在欢笑中得到愉悦和放松。

情景喜剧是喜剧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剧情简单,内容轻松,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语言上的幽默表现出人性的弱点,呈现出生活中的滑稽、搞笑之处。

情节的发展常常出乎观众的意料,因而形成了观众的狂喜。

言语幽默是情景喜剧中常见的一种幽默表现方式。

它以言语为手段,在双关语、谐音、隐喻、俚语等技巧上寻找玩笑的点。

并试图通过这些技巧,引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思维活跃,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本文将以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跨文化语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美两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对于言语幽默的影响,以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本文致力于进一步增进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二、中美幽默文化的相似之处幽默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现象,因此在中美两个国家的幽默文化中存在一些相似的表现特点。

1. 对于搞笑、滑稽的欣赏搞笑和滑稽是情景喜剧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在中国著名的情景喜剧《欢乐喜剧人》中,观众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这部喜剧的搞笑剪辑。

而在美国的情景喜剧中,像《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这样的喜剧也是以讽刺、幽默为主要表现手段。

2. 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讽刺幽默常常被看作是社会对某种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幽默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幽默差异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审美、价值观,且这些民族文化体系及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而是各个民族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产物。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交际,更多的是隐藏在语言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体系的碰撞。

所以中西方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更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重视,这种跨文化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中西方电影对比,我们可以对其窥知一二。

“幽默”本是个生理术语,是决定人体不同气质的体液,这种体液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情绪等,一直到英国戏剧家本琼生将这一概念引到文学领域,“幽默”一词才有了如今人们普遍理解的意义。

到了18世纪,幽默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一种创作风格。

将“幽默”一词带到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幽默一经引入就增添了中华文化色彩,中国古代就存在许多包含深刻道理和哲思的幽默,所以中国“幽默”更是语言和智慧的代言词。

通过《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优秀戏剧电影探讨中西方电影中“幽默”的不同生成机制和策略,对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进行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电影中相同的幽默策略在电影中,中西方导演都无一避免地使用语言这一幽默形式,而中国导演更偏重在电影台词上设置包袱[1],特别是冯小刚导演,比如《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多存在一个贫嘴的话唠式形象,在言谈间制造幽默。

比如《非诚勿扰》中的这段对话:梁笑笑:“彼此被对方的气味吸引了,迷住了,气味相投你懂吗?”秦奋:“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一见面凑上去一通乱闻,可能吗?”秦奋对气味相投进行了偏差理解,梁笑笑使用“气味相投”意在说明两个人性格合适,比较聊得来,用的是这一成语的引申义和惯用义,而秦奋则把言语焦点集中在“气味”二字之上,利用其本义进行反驳,说明人和人之间并不能迅速判断是否适合,而是要通过长期相处,可以说,他对成语的“误读”反而准确地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且产生了幽默效果。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2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3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4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5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7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8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1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1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1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13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4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15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6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1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8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9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20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1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22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2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24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2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26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27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2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29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30 理智胜于情感31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32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33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34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35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36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37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38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39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40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41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4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43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44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45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46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4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48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49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50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1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52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53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54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5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56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57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58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5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60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61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62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63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64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65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66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67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68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69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70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71 Tent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hinese Students’Oral English72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73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74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75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76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77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78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79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80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81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82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83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84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85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86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87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8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89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90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91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92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93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94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95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9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97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98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99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100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101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02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3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104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105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106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08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109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10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11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112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113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1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15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意识116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117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18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19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120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21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22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12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unicative Rhetoric in Literature—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124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25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26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127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128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29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130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31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132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133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134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135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136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13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138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13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40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41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142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43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144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45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14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147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148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149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50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51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152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153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154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155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156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57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15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59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160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61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162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63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164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165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16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167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68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169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70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71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172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173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74175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76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77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78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179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180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181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82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183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8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85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186 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187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88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89190 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191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92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19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94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95196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97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19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199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200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西言语幽默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西言语幽默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西言语幽默作者:洪婷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9期【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人们对于幽默的理解常常是十分不同的。

中西言语幽默的差异性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力求探讨中西幽默的异同及其影响两种幽默的文化因素,旨在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欣赏领略不同文化中幽默的精妙之处,同时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中西言语幽默;跨文化;对比1 幽默的定义幽默是什么?许多人无法说出幽默的准确定义,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对幽默做出反应。

大部分人都会被逗乐,对好笑的事捧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幽默感”。

然而,不是所有的笑话都能引起同样的反应。

这里就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幽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

许多来自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都对幽默有不同的定义。

林语堂在1923年首先将英文humor一词音译为幽默,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书面还是言语幽默,都能表达个人的观点及甚至是世界观.”(林语堂,1999)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定义,幽默是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enjoy what is funny and make people laugh; the quality of causing amusement;即理解风趣以及逗乐他人的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Nash(1985)指出,幽默是对文化、认知、信仰、性格、艺术等方面的传承或扭曲,因此认为幽默不仅仅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它有具有社会与文化内涵。

幽默反映文化并且是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文化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幽默很难传达到另一文化中。

理解幽默需要对文化深入的了解。

对比中西言语幽默旨在探讨其异同之处,并试图研究文化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可能对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帮助。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关键词]: 言语幽默、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文化多样性
提出问题:
1.中西方幽默差异的原因;
2.中英幽默的共性和特性。
得出的分析结论: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历史与文化背景是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以及幽默的语境化对于与西方人民的理解和交流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目录
1.陈宸 《老友记》与《爱情公寓》的比较浅析。西南交通大学艺传学院,四川,成都
2.朱润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探析》.中国电视
3.龚维刁《幽默的语言艺术》.重庆出版社
论文的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选题,查阅资料,理论学习,确定论文研究内容。
2.实施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撰写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提纲,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选题意义:
借助对英汉幽默语言的分析,加深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分享到语言幽默给人们带来的欢笑与愉悦,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中西方和谐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中英语言幽默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并着重研究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出现的幽默困境的产生原因。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3.后期总结(2015年4月至2015年5月)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2015年3月4日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英言语幽默有何差异而影响到中英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预期结果:
1.初步接触英汉言语幽默的共性和特性,发现中英语言的幽默之处。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情景喜剧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电视喜剧形式,在世界各地都备受欢迎。

中美情景喜剧在言语幽默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跨文化语用的角度来加以比较。

首先,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体现了不同的幽默观念。

美国情景喜剧更注重讽刺和嘲笑,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荒谬。

例如,在《老友记》中,角色们常常以尖锐的语言互相调侃,表达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而中国情景喜剧则更多地运用了夸张和滑稽的元素,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荒诞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比如,在《家有儿女》中,角色们常常通过滑稽的行为和搞笑的语言来制造笑料。

其次,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情景喜剧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体权利和表达自我。

因此,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往往体现了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相比之下,中国情景喜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和谐和亲情。

因此,中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往往体现了对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关注,以及对和谐相处的追求。

此外,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还体现了不同的语用习惯和表达方式。

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往往更加直接和直言不讳,角色们常常使用幽默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而中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则更多地运用了间接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角色们常常通过暗示和双关语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总的来说,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跨文化语用的角度来解读。

通过比较两种情景喜剧的幽默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语用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从跨文化语用角度比较中美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幽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友好,让人精神愉悦,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幽默研究主要运用三大传统幽默理论,语义脚本理论以及普通言语幽默理论。

中国学者则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认知语言学以及语用学角度对相声、小说以及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进行文本分析。

而目前国内外对中英文言语幽默的比较研究较少。

情景喜剧包含大量的言语幽默,是幽默的最佳载体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美国情景喜剧被引进中国。

《老友记》是美国最成功的情景喜剧之一,而从人物、情节设置、台词等多方面借鉴了《老友记》的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近年来广受欢迎,被称为“中国版老友记”。

然而受
中美文化差异影响,两剧在言语幽默方面呈现出差异。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从《爱情公寓》和《老友记》中各选取5集主题对应的对话内容作为语料,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基础,并结合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点,这两部喜剧在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生成幽默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点,高低语境文化是如何分别影响中美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生成的?研究发现中美情景喜剧中的大部分言语幽默是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产生的。

中美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生成方式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是受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影响。

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中美观众更好地欣赏对方的情景喜剧,同时也给予如何本土化美国优秀情景喜剧以及如何通过中国情景喜剧向国外传递
中国幽默文化以启示。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两名游客到达了一家偏远的旅馆。

他们发现旅馆里只有一个房间,而且里面还住着一个美国人。

这个美国人看起来很友好,但当两位游客试图和他聊天时,他却表现得有些冷淡。

“大家知道吗?”其中一位游客试着打破僵局,“我发现这里的人们真的很喜欢聊天。

也许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分享一些故事和笑话。

”“哦,不,这里的人并不喜欢聊天。

”美国人回答道,“他们更喜欢独自呆着,或者和亲密的朋友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总是这么安静的原因。

”就在这时,旅馆主人走了进来,看见他们四个围坐在一起,便问:“你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聊天啊。

”其中一位游客回答。

“哦,不,这不是这里的人们喜欢做的事情。

”旅馆主人摇头说道。

“可是我们真的很享受聊天的过程。

”另一位游客强调道。

“嗯,我理解。

”旅馆主人说道,“但你们要知道,这里的文化是不同的。

在这里,人们更加注重独立和隐私。

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生活,而不是和其他人分享。

”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外幽默的一个重要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幽默有着不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文化功用。

本文将探讨中外幽默的异同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

一、幽默的定义和类型在中文中,“幽默”一词源于林语堂的翻译。

他将其解释为“在寻常事项中寻找不寻常的意义”。

而在英文中,“humor”一词源于拉丁语“humor”,意为“流动的液体”,后来引申为“情绪的起伏”。

在类型上,中西方幽默也有所不同。

中国幽默更注重意境和意象的传达,常常借助暗示、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

而西方幽默则更注重逻辑和意料之外的元素,通常以反讽、自嘲、滑稽等手法来吸引观众。

例如,中国相声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讲述生活趣事来引发笑点,而西方喜剧则更注重以语言和动作来制造幽默效果。

二、幽默的表现形式除了类型之外,中西方幽默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幽默常常以含蓄、内敛的方式表达,注重观众的参与和领悟。

而西方幽默则更加直接、外向,以言语或行为上的滑稽、讽刺来吸引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前国际学术界中的前沿课题。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它研究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尤其重点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交际原则与方式。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跨文化能力,忽视了社会意义。

不同文化中幽默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的层面,而且上升到跨文化交际的层面上。

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中西方幽默;跨文化交际;幽默;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它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在人类进入21 世纪以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显得尤为重要,各种文化在交流、冲突中和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 提出的。

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幽默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喻特定的文化内涵。

对中西方幽默的跨文化研究,以使人们能更好的掌握其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幽默语言,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方幽默的嬗变
幽默来源于拉丁文“humor”,是一个生理术语,指体液。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不同的气质取决于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

因此,“Humour”的本意是指人体内四种体液的比例所决定人的思想上、习惯上的倾向、气质、心理、情绪。

第一个把幽默引入文学领域的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

17 世纪末,幽默有了现在的含义;18 世纪,有了以幽默为创作风格的文学家、艺术家。

当幽默传遍世界的时候,便成为一种智慧的象征。

首次把幽默引入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

幽默虽是外来词,但幽默文化却与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古代的幽默包含了深邃的哲理,巧妙的思辨。

近现代的林语堂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智慧。

二、中西方幽默不同的原因
中西方幽默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不同引起的。

中国人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形成了大写意式的发散性思维,守礼而含蓄;而西方人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型海洋商业文化,形成了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性思维,随性而张扬,都是各自文化的投影。

中国在这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文化氛围中,便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动”的思维定势。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思维定势,便形成了重直观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及方式决定了幽默是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如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愚蠢,便着重描写此人说话、做事是如何蠢,使人在读过后,能马上直观地得出结论。

而西方文化属于外倾型的海洋文化,主张创新。

因而西方人形成了重创造的思辨型思维。

在幽默中,就体现为利用克制陈述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阅读幽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曲言,来理解幽默本身。

中西方幽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但人们对幽默的喜爱和认同却惊人的相似。

三、中西方幽默不同的特征
总体说幽默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幽默的诠释和运用也不相同。

中西方幽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滋养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特征。

西方幽默的底蕴深厚,有句话可以将这种情况解释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可以不做个优秀的人,但绝对不可以做个不懂幽默的人。

西方幽默大多充满智慧,含蓄而有思想,懂得自嘲,善于用自嘲的方法展示幽默,同时博取对方的亲切感。

相比而言,幽默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是比较慢的。

中国经历几千年封建体制,人的思想自我约束感很强,顾虑太多,与人交往中更希望展示完美自我,难以自嘲。

所以,幽默也是多为针对第三方的,简单而直接的多。

因此,中西方幽默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征。

(一)幽默的内容和功用不同。

幽默是人类审美追求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在内容上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人们谈性色变,因此,传统幽默里性是雷区,而西方幽默中这类内容却比较多。

幽默的功用可分为:批判性(对生活中的缺点和反面现象加以否定)、肯定性(对生活中的优点和正面现象予以肯定)和纯幽默(既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否定,它只是对日常现象进行富于情趣的反映)。

幽默在西方纯娱乐性比较多,这是幽默从起始状态时起便形成的。

而中国幽默似乎有着更沉重的历史使命,为政治服务,流传到现在的传统相声,讽刺段子大多是这类。

(二)对分寸的把握和技巧不同。

中西方幽默受各自文化传统和理念不同,形成的风格、手法也不相同。

从幽默创作来看,在对含蓄性的追求上,中国和西方国家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宏观上,西方国家的幽默力求把含蓄化和凝练化、哲理化结合起来,使幽默回味有更大空间。

而中国幽默,它善于掌握含蓄与明快的尺度。

中西方幽默在技巧上远不如内容那样明晰。

它往往根植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表现的也十分隐蔽、微妙。

中国幽默刻意追求一贯到底、层层递进的情趣性,从头至尾包含多个“包袱”,使听众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从紧张的期待走向缓和的满足,然后又跳跃到新的期待和新的满足。

而西方的幽默往往只有一个悬念,但由于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运用“包袱”的限制很多。

四、中西方幽默的流变与整合
文化的差异无所谓优劣,贵在兼容、互补且点缓世界文明。

各种文化在交流冲突中共存。

交流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共存,是文化融合的保证。

和而不同是全球化场景下文化发展和文化共生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可以成为消解文化或文明冲突的方法。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表现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冲突的未来走向将是人类共识领域逐渐扩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逐渐减少,在全球化背景下演变为相互存在的多元文化体系。

幽默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沟通了多元文化系统下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使人们在交际中认识到了幽默的力量。

它张扬民族特质,表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更从独特角度和各个领域体现时代的风貌和现状。

幽默的情致神韵只有共享同一文化的群体成员才能心领神会。

因此,无论是分析幽默技巧还是研究其语言艺术,需要首先考察它依托的文化蕴藏。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幽默,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幽默文化折射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融合的变化。

它可以从多个出发点,通过多种技巧的运用,含而不露,轻快而不颠狂,巧妙地映象时代文化的精彩。

这就幽默魅力的所在。

幽默是人类交际过程中能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等,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从而使整个世界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西方幽默的也在逐渐融合。

在中西方幽默逐渐融合同时,应该保留民族的,同时将视野放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既保留民族的,又大胆承认某些共性,产生新的幽默方式。

五、结束语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的发展是在碰撞和冲突中前进的,人类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不同地域的文化通过跨文化交际获得一定的共识。

人类文化需要在差异中实现整合。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突出特征,这种跨文化的中西方幽默的研究,即有利于中美成功地进行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J].甘肃科技纵横,2009,(03).
[5]万晓艳.儒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J].高等教育与研究,2009,(10).
[6]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