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史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1、百济对外关系主要内容;

(1)、与中国的关系:372年,百济近肖古王曾向晋朝朝贡。429年,百济派使团到宋寻求文化和技术。472年,百济盖卤王派使团到北魏寻求对付高句丽的军事援助。百济武宁王和圣明王多次派使团到南梁。武宁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风格建造的。

(2)、与日本的关系:百济与日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都通过百济传入日本。同时,百济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存在着联姻关系,百济的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建筑艺术。

(3)、与高句丽关系:在经济上,百济与高句丽一直保持良好的贸易交往,在国家关系上,百济与高句丽时战时和。

(4)、与新罗关系:同样,百济与新罗保持了良好的贸易交往,三国初期,由于高句丽过于强大,因而,百济与新罗形成了一种军事联盟,但随着三国后期新罗的强大,这种军事联盟也难以维持,因而破裂,最后百济被唐罗联军所灭。

2、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形成;

(1)、高句丽的建国问题:高句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属于秽貊族系,《三国遗事》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语言多与扶余相同。据传,高句丽创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贵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乌伊、摩离、陕父等人一起南下,到达卒本地区(今辽宁桓仁县)与当地土著势力结合,与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丽国家。高句丽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外征战的过程,尤其是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后,战争更加频繁,先后征服了东沃沮等地方势力,到公元1世纪50年代,其势力扩大到清川江一代,成为较强国家。

(2)、百济的建国问题:据传,建立百济国的温祚王是高句丽王朱蒙的儿子。在辰国处于分裂状态时,温祚同一部分高句丽人一起南下到汉江下游定居,在那里与当地新兴的封建势力结合,形成了一支新的封建政治势力。他们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又继承辰国原有的文化。因而迅速发展。到公元前后百济更加壮大,不断向南发展,占据了锦江以北的地方,占领了马韩地区。到公元1世纪中叶,百济已成为较大的封建国家。

(3)、新罗的建国问题:新罗国的中心地区是现在的庆州。庆州地区是韩族早就定居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地区原有六个村庄,六村贵族是建立新罗国的骨干。据传说,六村村长共推朴赫居世为居西干,建立了小国。公元2世纪初,以六村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开始扩张,向北开辟了尚州以北的乌岭地区,西渡洛东江上游,扩张新的领土。公元2世纪前半期,新罗已经成为封建国家

3、高句丽的三次迁都

(1)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定都卒本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

(2)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

(3)公元427年迁都平壤

4、高句丽古坟壁画的特点

(1)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

(2)古墓壁画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还有极大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特别是晚期的壁画,这种内容占了主体。其中描绘四神的壁画较多。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四方之神,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独占四壁。流畅的线条,对比的色彩,

夸张的形象,神秘的气氛,体现出高句丽画师的技艺更加纯熟,笔法更加洗练和生动。(3)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王”字连续花纹,莲花图案,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简洁明快,富丽高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5、新罗的花郎道文化:是朝鲜三国时期新罗为培养封建统治者的骨干而建立起来的特有的贵族青年团体。在公元前6世纪真兴王是最为活跃。花郎徒的培养强调:“世俗五戒”,即“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杀生有择、临战无退。”它加强了新罗国家中央集权和扩大领土,在政治军事上起了先锋作用,新罗还通过它,选拔军政人才。也是韩国跆拳道的前身。

6、百济文化的特点:

(1)百济文化的传统性及多变性特点

(2)文化发展的制约性和阶段性:百济社会不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在长达近七百年的统治时间里,百济统治阶层为了平衡国内人民矛盾以及外部势力带来的压力,不断变更着统治方式,因此百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制约及阶段性的特点。

(3)文化发展的地缘性:百济在与高句丽和新罗以及当时华夏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交流,各国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文化发展的传播性:百济是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的国家,同时也向日本传授汉学和其他文化(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

(5)文化的并存性及融合性:儒学的传入应该是将百济传统的文化与华夏的儒学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百济特有的儒学文化。另外,百济的文化是汉江流域的土著文化与高句丽系统的北方文化相结合发展而来的。因此百济的文化具有将历史的传承与本土文化的构建相融合的特点。

7、三国之间战争的得失:

8、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王碑,全称是「高句丽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现在树立于大陆吉林省集安县。此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413~491年在位),为纪念其父广开土王(391~412年在位)的功绩,414年(长寿王二年,东晋义熙十年)立于好太王陵墓东侧。好太王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韩国石刻文字资料,其内容大多不见于今传中外史籍,可补史籍的不足。它不但是研究韩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以及同时代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史料。

9、丸都山城: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处为676米,是我国地方民主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 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2004年7月,丸都山城与国内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百济金铜龙凤:

11、蓬莱山香炉:

12、瞻星台:

13、白村江战役: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14、武宁王:生于公元462年,公元501年~523年在位,姓扶余,名斯麻,或斯摩、隆、余隆,是百济第二

十五代王,为东城王之次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