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
长江上典型涉水建筑物的防洪影响评价
![长江上典型涉水建筑物的防洪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64c404a804d2b160b4ec07f.png)
长江上典型涉水建筑物的防洪影响评价【摘要】在河道上修建涉水建筑物往往对河道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需要进行防洪影响评价分析,在大江大河上更是如此。
本文以长江上拟建某码头为例,以河床演变分析和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为手段,对其进行了防洪影响评价分析。
对码头的防洪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工程修建不会对该河段的行洪和河势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关键词】跨江大桥;行洪;物理模拟;流向1、工程概况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码头、桥梁、船厂等涉水建筑物时,需考虑其修建对行洪的影响。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修建涉水建筑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洪影响评价[1-2]。
长江,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泄洪通道,因此在长江上修建涉水建筑物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洪影响评价[3]。
某拟建码头位置位于长江南岸的华容县东山一带,该处水深优良,河势稳定。
距调关镇约40km,距华容县约40km,距岳阳市约70km。
码头结构采用斜坡式,由趸船、活动钢栈桥和架空栈桥组成。
钢质趸船尺度65×11m;钢栈桥采用钢桁架结构,主尺度30×4.5×3.5m(长×宽×高)。
架空栈桥由斜坡段和水平段组成。
架空斜坡道坡顶高程37.4m,坡底高程25.07m,斜坡道水平投影长111.67m,宽7.6m,坡比1:9。
水平段长84.63m,宽7.6m。
斜坡道上设置钢带作为钢栈桥滑移轨道。
钢栈桥平面尺度为30×4.5m(长×宽)。
架空栈桥排架间距20.0m,每个排架布置2根φ800钻孔灌注桩,上部结构从上而下依次为100mm砼面层、1200mm“T”梁、横梁和墩台。
由于拟建码头工程部分建筑物位于河道内,将占用一定的行洪断面面积,可能对河道行洪和堤防运行管理等产生影响。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需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项目建设进行防洪影响评价。
本文以该拟建某码头为例,对长江上典型涉水建筑物的防洪影响评价进行了详述。
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e917766b84ae45c3b358c95.png)
南 、 北 部 分 地 区 。 降 水 量 在 4 0~8 0 湖 年 0 0 mm 的 半 湿 润
带 , 要 位 于 川 西 高 原 、 海 、 肃 部 分 地 区 及 汉 江 中 主 青 甘 游 北 部 。 降 水 量 达 2 0 mm 以 上 的 多 雨 区 都 分 布 在 山 年 00 区 , 围 较 小 , 中 四 川 荣 经 的 金 山 站 年 降 水 量 达 范 其
标 准 。 9 0年 长 江 中 下 游 防 洪 座 谈 会 上 , 次 明 确 了 长 18 再 江 中 下 游 防 洪 的 总 体 规 划 方 案 , 对 重 点 建 设 项 目 作 了 并 安排 。 18 —19 9 3 9 0年 , 江 委 根 据 国 家 计 委 的 安 排 进 行 了 长
运 河汇人 长江 。
8 0 10 mm , 湿 润 带 。 降 水 量 大 于 10 m 的 特 别 0 ~ 60 属 年 60 湿 润 带 , 要 位 于 四 川 盆 地 西 部 和 东 部 边 缘 、 西 和 湖 主 江
长 江 干 流 宜 昌 以 上 为 上 游 , 4 0 k , 域 面 积 长 54 m 流 10万 k , 中 直 门 达 至 宜 宾 称 金 沙 江 , 3 6 k 。 0 m 其 长 4 4 m 宜 宾 至 宜 昌 河 段 习 称 川 江 , 14 k 。 昌 至 湖 口 为 中 长 00 m 宜 游 , 95m, 域 面积 6 长 5k 流 8万 k 。 口 以 下 为 下 游 , m 湖 长
长 江 干 流 自 西 而 东 横 贯 中 国 中 部 。 百 条 支 流 辐 辏 数 南北, 伸至贵州、 肃 、 西、 南、 西、 东、 江 、 延 甘 陕 河 广 广 浙 福建8 省、 个 自治 区 的 部 分 地 区 。 域 面 积 达 10 k , 流 8 万 m 约 占 中 国 陆 地 总 面 积 的 1 5 淮 河 大 部 分 水 量 也 通 过 大 / 。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2f450ce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2.png)
长江中下游防汛工作总结: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202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洪涝灾害形势。
为了加强防汛工作,升级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防御水平,各级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强服务保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不断改进防汛体系,确保防汛工作能够稳步迈向更高水平。
一、应急响应机制升级为了应对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升级了应急响应机制。
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建立了应急响应组,并联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形成紧急应对小组。
同时,还建立了市县两级查询和预测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预警,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二、防御水平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继续加强防御水平,通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完善,有效提高了抗洪能力。
在河流治理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河堤加固工程不断推进。
同时,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汛工作,大力宣传环保,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了抗洪能力。
三、防汛体系改进长江中下游防汛体系不断改进,从人、物、财等各个方面完善。
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升级了水文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水文预报准确率;在物流保障上,加强储备库存管理,确保防汛物资充足;在财政扶持上,由政府出资购买高标准保险,保障市民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
四、政策法规完善政府制定新的《中长期防汛规划》,明确各地划定了防洪黄线,进一步规范了防洪工作,确保了防汛水平的提高。
《应急预案》和《防洪措施》也得到了完善。
在强化行政主体责任和重要行业的防洪能力方面,电力、煤炭、石化等重点行业与河道保持安全距离,规避风险。
五、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在卫生、救护、运输、保洁等方面,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到防汛和救援工作中,成为防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防汛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工作中,应急响应机制升级、防御水平提高、防汛体系改进、政策法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五个方面形成了有机的合力,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未来持续推进,形成良好的防汛氛围。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期评估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期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c9a8e0f941ea76e59fa045f.png)
长江、黄河大保护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Apr.2020NO.4VOL.302020年4月第4期第30卷0引言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江河,流域面积约180万km 2,流域内聚集了全国33%的人口,创造了35.4%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同时,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威胁着流域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1998年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工作。
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正式批复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批复以来,长江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规划拟定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但随着防洪工程建成投运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流域面临新的防洪形势和新的防洪保安需求。
目前,近期规划水平年(2015年)已过,为了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十分有必要对照检查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客观分析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使剩余规划期内规划执行更加符合长江流域实际情况,更好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
同时,在近期水平年规划执行情况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意见,对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可为下一轮规划的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2016年为基准年,通过收集整理《规划》实施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情况,对流域防洪规划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总结以往防洪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分析评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期评估意见,并对今后《规划》实施提出建议。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期评估王乐要威王翠平李安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430010)摘要:防洪是长江治理与保护的首要任务,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了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5年)的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思路与框架设计
![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思路与框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1f852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e.png)
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思路与框架设计为了确保防洪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在工程竣工验收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将探讨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一、引言防洪工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洪水防御能力和工程寿命。
因此,在防洪工程竣工验收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工程质量问题至关重要。
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全面、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制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在制定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思路:1.明确评价目标和指标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目标应涵盖防洪工程的结构安全性、防洪能力、工程质量和施工质量等关键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工程质量。
2.确立评价方法和标准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现场勘查、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等途径获得评价数据。
评价标准应明确各项指标的达标要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3.完善评价流程和程序建立完整的评价流程和程序,确保评价过程科学、规范。
评价流程包括调研、数据采集、分析、评估和生成评价报告等环节。
评价程序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所需数据,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建立监测与反馈机制建立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工程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监测与反馈应覆盖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程记录和分析工程的质量指标,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可控和持续改进。
三、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防洪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应包括以下要素:1.工程概况对防洪工程进行概述,包括工程名称、位置、设计规模、施工单位等基本信息。
2.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目标和相关指标,包括结构安全性、防洪能力、工程质量和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84dd9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8.png)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
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区。
然而,长江流域也面临着频繁的洪涝灾害威胁,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减灾对策,对于保护长江流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了解区域灾害风险情况的基础。
针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洪水事件的频率、强度和分布,来确定该地区的洪涝灾害潜在风险。
同时,考虑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使用模型来预测未来的洪涝灾害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洪涝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风险。
其次,减灾对策是降低洪涝灾害风险的关键。
针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减灾对策。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洪水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包括拓宽河道、修建护岸、建设排水系统等,将洪水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另外,加强农田排涝和灌溉设施的建设,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救能力和互助精神。
此外,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减灾对策还需要与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发展战略相结合。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防灾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减灾对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援助和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抗灾能力,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
总结起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通过科学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洪涝灾害的风险情况,为制定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同时,政府、专家和民众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护设施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长江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6adbf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1.png)
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水利工程是指为了利用水资源、调节水文、防洪保甲以及改善生活环境而建造的各种各样的工程设施和设备。
在这些工程中,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防洪方面。
通过修建堤坝、河道治理、引导水流等措施,水利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洪水对河流周边地区的侵袭损害,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就在防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长江流域的洪灾风险。
其次,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还表现在灌溉方面。
通过修建灌溉渠道、水库、引水工程等,解决了缺水地区的灌溉问题,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作物产量,从而缓解了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有效调节了南方水资源与北方缺水状况,提高了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
另外,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还体现在围湖造田、筑坝围江等方面。
这些工程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从而减少了水灾对农业产生的冲击。
例如,我国古代所建的大禹治水工程,通过开挖沟渠、培筑堤坝等手段,解决了长江、黄河地区多年受水灾困扰的问题。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有效减少了水灾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了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工程的维护与管理,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水灾。
水利工程在水灾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
![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2ddc76a103d8ce2f006623fd.png)
辉煌70年·流域篇GLORIOUS 70YEARS·WATERSHED CHAPTEROct.2019NO.10VOL.292019年10月第10期第29卷1流域概述1.1地理概况长江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流延展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浙江、广西、广东、福建8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河、淮河水系相接,东濒东海,南以南岭、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km ,流域面积约180万k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8%。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9958亿m 3。
长江流域地貌类型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流域面积的84.7%,平原占11.3%,河流和湖泊水面占4%。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和陇南川滇山地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 ;第二级阶梯为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湖北、贵州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 ;第三级阶梯由淮阳低山丘陵、江南低山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都在500m 以下。
1.2河流水系长江河源至河口,总落差约5400m 。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 ,占全江长度的70.7%,控制集水面积约100万km 2,其中宜宾以上河段称为金沙江(包括通天河、沱沱河),长3464km ,落差5100m ,占全江总落差的95%。
长江出三峡后,进入中下游平原区。
宜昌至湖口段为中游,长955km ,区间集水面积68万km 2,其中枝城至城陵矶段称为荆江河段,全长347km ,是防洪问题最突出的河段。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区间集水面积12万km 2。
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流域面积1万km 2以上的支流有49条,10万km 2以上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
长江防洪形势
![长江防洪形势](https://img.taocdn.com/s3/m/a0ae33d0b9f3f90f76c61bb6.png)
长江防洪形势长江水利网2004-3-10长江流域的防洪特点1、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
2、河道相对稳定,有较大的泄洪能力,但洪水来量大与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洪水灾害频繁。
3、堤防一旦溃口,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淹没历时长、损失大,甚至会发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
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约10年一遇洪水,加上使用分蓄洪区,可防御约40年一遇洪水;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约可防御10~15年一遇洪水,考虑比较理想的使用分蓄洪区,可基本满足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需要;武汉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考虑上游及本河段分蓄洪区比较理想地使用,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实际洪水(其最大30天洪量约200年一遇)的防洪需要;湖口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考虑上游及本河段分蓄洪区比较理想运用的情况,可满足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需要。
汉江中下游依靠堤防、丹江口水库及杜家台分洪工程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配合新城以上民垸分洪,可防御1935年同大洪水,约相当于100年一遇;资水柘溪水库建成后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赣江考虑泉港分洪、赣抚大堤加高加固后约可防御30~50年一遇洪水;其它支流除澧水下游只能防御5年一遇左右洪水外,大部分均可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长江上游四川腹地各主要支流依靠堤防一般可防御10年一遇左右洪水。
长江流域防洪存在的问题(1)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各河段的安全泄量。
自1153年以来,宜昌流量超过80000m3/s的有8次,但上荆江只能安全下泄60000~68000m3/s(含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入洞庭湖流量);城陵矶附近约60000m3/s,而1931、1935、1954年等几个大水年均在100000 m3/s以上,1998年也超过90000 m3/s,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2)在三峡工程建成发挥作用前,荆江河段如遇1860年或1870年特大洪水时还没有可靠对策,可能发生毁灭性灾害,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特别是北溃还将严重威胁武汉市的安全。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51f55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0.png)
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该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防洪工程体系。
以下是关于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相关介绍。
一、背景与意义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然而,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的汛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建设堤防、水库、分洪工程等措施,形成了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长江流域及全国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二、建设历程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初步建设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长江流域建设堤防和分洪工程等基础防洪设施,初步构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工程体系。
2.全面建设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了中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布局。
3.提升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防洪工程和洪水管理项目,包括堤防加固、水库除险、河道整治、水文监测等。
三、构成与功能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堤防、水库、分洪工程、护岸工程和水文监测系统等五大部分。
1.堤防: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设施之一,用于防止洪水泛滥和保护沿岸城市、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长江流域的堤防线长达数千公里,包括各级堤防和民垸堤防。
2.水库:长江流域拥有众多水库,用于调节洪水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
长江防洪调度预案总结
![长江防洪调度预案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c34f4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e.png)
一、背景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经多个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生态带。
然而,由于长江流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洪水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长江洪水,我国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长江防洪调度预案,以下是对该预案的总结。
二、预案目标1. 保障长江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水灾害损失。
2.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
3. 保障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防洪安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三、预案内容1. 洪水预测与监测(1)建立完善的洪水预测系统,利用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源信息,提高洪水预测准确性。
(2)加强洪水监测,实时掌握长江流域洪水情况。
2. 水库调度与拦蓄(1)科学调度长江水库群,充分发挥水库拦洪、削峰、错峰作用。
(2)优化水库运行方案,确保水库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发挥。
3. 河道治理与疏浚(1)加强河道治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2)定期进行河道疏浚,确保河道畅通。
4. 分洪与蓄滞(1)科学规划分洪区,合理分配分洪任务。
(2)加强蓄滞洪区管理,确保蓄滞洪区安全运行。
5. 应急响应与救援(1)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洪水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6. 防洪宣传教育(1)加大防洪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洪意识。
(2)开展防洪演练,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四、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
(2)完善预案体系,确保预案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预案演练,提高预案实施效果。
2. 预案评估(1)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预案。
五、总结长江防洪调度预案是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长江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案,可以有效应对长江洪水,减少灾害损失,为长江流域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在2017年1号洪水中发挥的作用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在2017年1号洪水中发挥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5fd602cb90d6c85ed3ac60c.png)
程体 系, 在2 0 1 7年 1号 洪水 中发 挥 了重 要作 用 。 同时也 暴露 出一 些 薄弱环 节 , 需要 继 续加 强 长江 防 洪建设 。
关键词 : 防 洪工程 ; 防 洪减 灾; 长江 ; 2 0 1 7年 1号 洪 水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f o o d c o n t r o l p r o j e c t s y s t e m i n Ya n g t z e Ri v e r a n d i t s r o l e f o r t h e i f r s t l f o o d f o Y a n g t z e
洪 区长 江 干 堤 围堤 和 洞 庭湖 2 2个 蓄 洪垸 、 鄱 阳 湖 区 4个 蓄 洪 垸 围 堤 加 固
2 . 水库工程
水库 是 调 节 洪水 最 直 接 、 最 有效
特 别 关 注
2 01 7 . 1 4 中 国水 利
长江 防洪工程体 系建设及 在2 0 1 7年 1号洪水 中发挥 的作 用
陈 敏
( 水利 部长 江水 利 委 员会 防汛抗 旱 办公 室 , 4 3 0 0 1 0, 武 汉)
摘
要: 长 江流域 按 照“ 蓄 泄兼筹 , 以泄 为主 ” 的治理 方针 和 “ 江湖 两利 , 左 右岸 兼顾 , 上 中下游 协调 ” 的指 导 原则 ,
P r o j e c t s y s t e m h a s b e e n b a s i c a l l y f o r me d w i t h t h e e m b a n k me n t a s t h e b a s e a n d he t T h r e e G o r g e s R e s e r v o i r a s he t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在2024年1号洪水中发挥的作用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在2024年1号洪水中发挥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36af9a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d.png)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是中国长期以来对防洪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保护沿江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减少洪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在2024年1号洪水中,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有效的防洪效果。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洪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设施,以及相应的调度机制和技术手段。
这些设施和措施能够有效地调节江水的流量和水位,提高江流的排洪能力,减少洪灾的发生。
在2024年1号洪水中,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库起到了蓄洪调洪的作用。
当洪水来袭时,水库可以调整蓄洪水位,减缓洪水的冲击力,避免大量的洪水冲垮堤防。
其次,闸坝和泵站起到了调度排洪的作用。
通过开闸泄洪和抽水排涝,可以将洪水转移至安全区域,减少沿江地区的洪涝风险。
此外,堤防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洪水侵袭,保护沿江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洪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防洪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考虑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在洪水来袭时,相关部门能够快速做出反应,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到抗洪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长江防洪工程体系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江水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防洪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沿江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给江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其次,部分地区的堤防和水库设施老化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和更新。
此外,气候变化对防洪工作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洪水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综上所述,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在2024年1号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体系的设施和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洪灾的发生,保护沿江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防洪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设施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提高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整体效能。
《长江防御洪水方案》解读-16页精选文档
![《长江防御洪水方案》解读-16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bd57ed4b9d528ea81c779ea.png)
堤防工程 重要防洪水库
蓄滞洪区 河道整治工程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
3.2.1 防堤工程
3.2.2 重要防洪水库
长江流域堤防包括长江干堤、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洞庭湖区、潘阳湖 区、城市堤防等,总长为64000km,是长江防洪的基础。目前,长江中下 游3900余km干流堤防已基本达标。其中,荆江大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 汉江遥堤以及沿江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堤为1级。
长江洪水发生时间一般年份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各支流洪峰相互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干支流洪水,不致形成大洪水,但遇气候异常, 干支流洪水遭遇,易形成区域性或流域性大洪水。
2.流域洪水大事件
最大的长江洪水发生于1870年 (清同治九年),当年7月上旬, 嘉陵江上游和重庆到宜昌之间连续 降雨七昼夜,出现了800年以来最 大的洪水,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纪 录。
损失最惨重的洪灾发生于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降雨, 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是20世纪受 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当 年路透社称这次洪灾为“最近一个 世纪所未曾有过的大惨剧”。
最大的区域性特大洪灾发生 于1935年,后来人们回忆当时大暴 雨是这样描述的:“雨下得天昏地 暗,如瓢泼、如桶倒,人眼都睁不 开,宜昌街上积水达半人深。”
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12万座,总库容约3588亿m3, 以三峡水库为骨干的重要大型防洪水库总防洪库量达627亿m3。
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m3,分别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调度 库容、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库容和防御特大洪水的库容三部分。
(1)长江上游水库工程体系
上游干流从梨园到彭水等重要水库, 除承担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务外,还配合 三峡水库承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26b0aabdd3383c4bb4cd20a.png)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吴道喜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国的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的第三大河流。
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长江流域防洪治理的指导方针与原则、防洪体系的组成,并对长江流域防洪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最后,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和流域防洪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防洪评价一、概述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11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
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
然而,长江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着流域内的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
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了1860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
20世纪,长江又发生了1931、1935、1954和1998、1999年等多次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洪涝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长江防洪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洪建设。
1998年大洪水以后,更加重视长江的防洪治理,加大了投入力度。
二、长江防洪体系的组成长江流域既是一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河流,又是一条洪灾较为频繁的河流。
长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堤防一旦溃口,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淹没历时长、损失大,甚至会发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上下游、左右岸、江湖之间防洪关系复杂,矛盾较多。
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对长江的防洪治理提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
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研究
![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029e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e.png)
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研究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长江沿岸地区也面临着持续的自然灾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洪水。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建设和改善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 长江流域的洪水危机长江流域是中国面积最广的流域之一,涵盖了全国1/5的土地面积。
长江及其支流河流密布,地形起伏大,地势低洼,而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多对长江流域洪水危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21世纪以来,中国多个地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洪灾,其中长江流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16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洪灾,直接造成了超过10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建立高效的防洪保护体系变得势在必行。
2. 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现状目前,长江流域的防洪保护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水文监测、防洪调度和防洪工程。
2.1 水文监测水文监测是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第一步。
中国水文局和长江水文局在沿岸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监测站,对河流的水位、水量和河流演变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数据是防洪调度和防洪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
2.2 防洪调度防洪调度是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核心。
长江水文局负责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水位和水量等监测数据调度水资源,确保河流和水库的水位和水量在安全范围内。
2.3 防洪工程防洪工程是加强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重要手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在长江流域投资了巨额资金建设了大量的防洪工程,包括水库、堤防、泄洪渠和持续的改善工程。
然而,尽管长江流域的防洪保护体系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3. 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流域防洪保护体系需要不断改善和升级。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23c7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9.png)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
其流域涵盖了中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农田。
然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风险,这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洪涝灾害是由于长江流域降雨过多、水位上涨迅速而导致的。
这种洪水灾害不仅给土地造成破坏,还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了解洪涝灾害的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居民和土地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我们可以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降雨量是影响洪涝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长江流域的降雨量超过土地的承受能力时,洪水就会发生。
因此,通过研究历史的降雨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
其次,地形对于洪涝灾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而且土壤含水量高。
这使得洪水更容易在这些地区形成,并导致更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因此,通过对地形和土壤含水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洪涝灾害在不同地区的可能程度。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规划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供水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问题。
当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的容量时,洪水就会迅速积聚并引发洪涝灾害。
因此,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采取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减少洪涝灾害风险的关键。
针对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还需要考虑应急响应能力和防治设施。
当洪水发生时,快速响应和救援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进行演练和培训,变得至关重要。
同时,建设防洪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堤坝、护岸和排洪沟等。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并保护人员和土地的安全。
总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研究降雨量、地形、城市化进程和防治设施等因素,我们可以了解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吴道喜摘要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开展了堤防整修加固。
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由堤防、部分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长江防洪体系。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和流域防洪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防洪评价一、概述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11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
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
然而,长江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着流域内的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
19世纪中叶,发生了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
20世纪,长江又发生了1931、1935、1954和1998、1999年等多次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洪涝灾害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长江洪涝灾害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洪建设。
1998年大洪水以后,更加重视长江的防洪治理,加大了投入力度。
二、长江防洪体系的组成长江既是一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河流,又是一条洪灾较为频繁的河流。
长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堤防一旦溃口,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淹没历时长、损失大,甚至会发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上下游、左右岸、江湖之间防洪关系复杂,矛盾较多。
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对长江的防洪治理提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
以上述方针和原则为指导,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开展了堤防整修加固;进行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安排或兴建了荆江分洪区、汉江杜家台等一批分蓄洪工程;兴建了丹江口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
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由堤防、部分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长江防洪体系。
长江防洪的关键性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正加紧建设,2003年6月1日将开始蓄水。
1.防洪工程措施(1)堤防工程堤防是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基本的防洪设施。
长江堤防以地域划分为上游堤防、中下游堤防、海塘三部分。
长江中下游堤防包括长江干堤、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区等堤防,总长约3万km,是长江堤防工程的主体部分。
(2)分蓄洪区工程长江中下游安排了40处可蓄滞洪水500亿m3的分蓄洪区。
其中荆江地区4处;城陵矶附近区25处(洞庭湖区24处,洪湖区1处);武汉附近区6处;湖口附近区5处(鄱阳湖区4处,华阳河区1处)。
目前,相对比较完善的分蓄洪区有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这些工程自建成以后发挥了削减洪峰、蓄纳超额洪水、降低江河洪水位的作用。
当前长江流域蓄滞洪区还存在区内居民贫穷、分蓄洪设施不完善、区内安全建设滞后、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相应的控制手段、管理机构不健全,工程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
(3)水库长江流域在支流上已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4万多座,总库容1222亿m3,其中大型水库152座,总库容1195亿m3。
这些水库对削减洪峰和减轻水库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防洪作为首要任务且对中下游防洪具有关键作用的三峡水库工程的建成,将标志着长江防洪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河道整治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开展了长江河道整治的规划工作。
对崩岸河段进行了守护,实施了下荆江裁弯工程和河势控制工程以及堵汊工程。
通过河道整治,对稳定河势,保护沿江堤防安全、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发展经济等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5)平垸行洪、退田还湖1998年大洪水后,“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纳入长江综合防洪体系,这既符合长江流域防洪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指导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围垦开发的土地,要求在任何洪水情况下都不被淹没,不给洪水以必要的出路,必会出现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局面,同时也会影响防汛大局,不利于保护重点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对象是长江干堤之间严重阻碍行洪的洲滩民垸、洞庭湖及鄱阳湖区除重点垸、蓄洪垸以外的部分防洪标准低的“三年两溃”民垸。
考虑到沿江及湖区人多地少和长江洪水的特点,对影响行洪的洲滩民垸采取既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方式,坚决平毁,对其他的民垸可采取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即平时处于空垸待蓄状态,一般洪水年份仍可进行农业生产,遇较大洪水年份,则滞蓄洪水。
这样既可发挥相对较好的调蓄作用,又有利于解决移民的生活出路的问题,同时也减轻政府负担。
2.防洪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流域内有报汛站1000多个,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当前防汛需要的水情信息系统;制定了干流及主要支流洪水作业预报方案;通信预警系统正在兴建;国家相继颁布并实施的《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及《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以及水利部和长江流域各省市颁布的一些配套的法规、政策,为依法防洪和依法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评价经过多年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河段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约10年一遇洪水,配合分蓄洪区,可防御约40年一遇洪水;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10~15年一遇洪水,考虑比较理想的使用分蓄洪区,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需要;武汉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考虑分蓄洪区比较理想地使用,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实际洪水的防洪需要;湖口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考虑分蓄洪区比较理想运用的情况,可达到防御1954年实际洪水的需要。
实践证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符合长江的特性和洪水特点,应继续贯彻和执行。
同时,有必要根据防洪工程现状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对长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进行修订,以指导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协调人与自然、人与洪水的关系。
同时,要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河势、江湖关系的影响,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对策。
四、建议针对进一步提高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和流域防洪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建议:1.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长江整体防洪能力防洪能力的提高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
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长江防洪建设。
通过几年的建设,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2002年汛期中游地区部分堤段最高水位与1996年最高水位相当,但险情却大大地减少。
随着长江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建设的完成,以及三峡工程即将建成蓄水,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的重点将转移到分蓄洪区的建设上来。
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将来三峡工程投入运用,仍然需要使用蓄滞洪区,只是运用范围减少、使用频率降低而已。
同时,还要加强河道整治、长江干流控制性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等其他工程措施的建设,在抓紧各项防洪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抓紧长江防汛信息系统、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法律和法规体系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建立覆盖面广、完善的、高效的信息系统;科学的、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完善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系统。
要切实加强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的配套建设。
要十分重视对水情、工情等基础资料的观测、收集、整理和积累。
在完善工程体系建设和资料收集、积累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
要注重加强洪水风险意识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防洪工程只能防御一定频率的洪水,对可能的超常规洪水要有防范意识。
同时,要建立覆盖全流域江河地理信息系统和水力学模拟系统,对重要堤防要建立防汛决策支持系统。
2.需要切实转变观念,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的水管理中很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的状态。
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
我国也开始注重人与水和谐共处,并采取了诸如“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一些措施,给洪水出路,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而不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观念,纠正只注重当前效益而缺乏长远考虑的“急功近利”行为,使长江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3.需要大力加强管理,促进水利现代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流域综合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管理思路等几个方面。
管理人员的素质、社会地位和收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思路要进一步拓宽。
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限于对水系的管理,而对水资源的管理仅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很难对水质进行管理,即比较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进行管理,对水的环境功能及生态功能的管理相差更远。
要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
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管理、监督、协调和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4.加大执法力度,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有关水管理的法规建设明显加强,相继颁发了《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条例。
但在条文中措施不够具体,甚至有漏洞。
尤其缺乏监督和执法手段,使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难以依法处罚,使水管理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持。
(作者为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江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